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古人是怎麼養生的

古人是怎麼養生的

發布時間:2022-03-28 10:27:51

⑴ 現在很多人熱衷於養生,古代人是如何養生的

古時候的人們就致力於養生,其目的就是在於修養自己的身體,讓自己在老年也無病無災,心態平穩。古時候人們養生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現代的許多養生方式也都是從古代留下來的,凝結了古代人們的智慧。

除了外物的葯材之外,古人養生的方式還有運動。許多老年人都會進行一些適當的運動,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例如有名的五禽戲,靜功都是古時候老年人強身健體的首選。到現在,運動養生也十分受大眾的歡迎。在公園中隨處可見早晚晨練,跳廣場舞的中老年人,這都是一種養生方式,可以幫助人們增強抵抗力,維持健康的身體。總而言之,養生需要健康的作息,飲食習慣,還有運動習慣一起配合才會有作用。

⑵ 中國古人是怎樣調心修德養生的

古人認為「仁者壽」,而要達到「仁者」則必須調心修養道德。故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大學》曰:「欲修其身,先正其心。」心正方能除邪,而令視、聽、言、動不離正念,故大乘《起言論》曰:「苦心馳散,即當攝來往於正念。」

練功者的一思一念皆應合乎道德規范,不為金錢美色所動,不為物質外誘所惑。若有一絲邪念即當警覺,應有「獨處暗室而不欺心」的慎獨精神,如此方能時時激發良知,使自己處於心正身安、神清氣爽的境界。《維摩經凈影疏》曰:「調令離惡……故名調狀。」調心的作用就在於調伏妄念,正念存內,邪不可干。故欲修身,必先正心,心正方能身安,身安方能體健,體健方能延年益壽。

調心也必須首先修養道德,應不斷地掃除自己頭腦中的邪思雜念和各種貪欲,凈化自己的靈魂,做到「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分,乘德無私,參天地兮」。如此則調心功夫才能不斷練向深化,人品斯正,方能「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讓浩然正氣源源而來,功夫在正念的基礎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⑶ 古代人是怎樣保養的

我覺得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為了自己的容顏美貌或者是身體健康都會保養吧。
先從比較不注重顏值的古代大部分男性說起吧,階層最高的皇帝們,對,就是皇帝們,並不特指某一個皇帝,而是從古至今的許多皇帝們,都對長生不老有一種特別的執著,比如秦始皇在聽聞蓬萊仙境能夠求得長生不老葯後,便派徐福率童男童女數千人到海中去求仙,拜示長生不老葯。漢武帝也是深深地陷入了一些所謂的奇淫技巧,也就是他們當時口中的仙術。他們保養注重的就是能否身體康健,能否長命萬歲。像這樣的皇帝太多太多了,實在是無法全部列舉,但是又都挺典型的。

不過即使是這樣,對於普通階層的人,即使無法分心或者是沒有能力分心在除吃喝拉撒之外的保養行為,他們也會搞搞古代版的牙刷,還有古代版的口香糖護理口腔,清新口氣。

⑷ 從古籍中了解古人是如何養生的

古籍的養生思想一般來講,都是在黃帝內經里。具體的你可以去了解下黃帝內經裡面是怎麼說的。
「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這是《黃帝內經》中養生的總原則,本質的含義就是要順從自然規律生活。具體的可以去

看看

⑸ 談古人如何性養生

(四)還精補腦與施泄頻度 古人認為,過度泄精可致人體精氣虧耗,甚至枯竭,損命折壽;長時期抑制射精,可導致癰疽的發生,因此,必須掌握好適度的施泄頻度。如《千金方》中提到,男子20歲四日泄精一次,30歲則八日,40歲可十六日,50歲可二十一日,60歲宜閉固精關,勿多施泄,若體質猶壯,60歲猶可一月一泄。《千金方》對於泄精頻度的說法乃謂之常,人之體質有強弱,年齡有老壯,精氣有盛衰,泄精的頻度亦各不相同,因人而異,不可謬執一說。對於60歲以後的老年人,如果沒有正常的性出路,禁慾一段時間(兩、三個月)以後,有可能導致勃起功能的喪失,所以,老年人不宜禁慾。房中術闡述的交合總原則是少泄和愛惜固護精元物質,如此則能夠精神飽滿、情緒舒暢、精力充沛、輕便矯健。 另外,許多房中書都論述了「還精補腦」的導引方法。具體做法是,欲射精時用左手中、十兩指用力壓予陰囊後、肛門前的會陰部位,陰莖亦抑而勿動,並張口出氣,上下齒交啄數十次而不閉氣。用這種方法精液便不會射出,並可上補腦髓。因精為生命之根本,而腦又為神明之府,故還精補腦可使人精神煥發、容光盎然、得道成仙。這種觀點是古代限於當時科學的發展水平,在求長壽的心理驅使下提出的,顯然與現代性科學的觀點不相符合。 (五)強精益壽與防病抗疾 古代性學非但重視房中修煉以強精健力,而且對葯石強身助陽亦甚青睞。如《千金方》說:人到了四十歲以後,就應該常服補益之葯,如此可以氣力百倍,愈病延年。用葯石促進性功能、助孕和防病治病,諸多房中書見載,如《素女經》所載茯苓散,謂服之可養生延年,方用茯苓、鍾乳、雲母粉、石斛、菖蒲、柏子仁、菟絲子、續斷、天門冬、杜仲、牛膝、五味子、澤瀉、遠志、甘菊花、蛇床子、薯芋、山茱萸、天雄、石葦、乾地黃、蓯蓉凡22味,等量研末,頻頻適量服用,可精力倍增。再如《玉房秘訣》載肉蓯蓉丸、遠志丸等,皆可壯陽。其他如增進性慾方、治療陰莖短小方、治療性交疼痛方、助孕方等,皆散見於房中書及醫學書中。此外,古代性學所包括的擇偶標准、交合禁忌等多項內容,限於篇幅,不再贅述。 總之,古代性學所賅者甚廣,然不外乎養生防病、延年益壽和繁衍子嗣等方面,但其中某些觀念需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加以對待。

⑹ 古人的養生方法~

中國古代養生觀念史上長壽、多子多孫,在中國人看來,是一種福氣,不少人都渴望長命百歲,並且健康生活。推薦古代最流行的9大養生法借鑒。
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網路」系統,它控制著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的正常功能。《黃帝內經》說,經絡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之作用。古代養生學家認為,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三個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
合谷穴可以防治顏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內關穴有助於防治心臟疾患,足三里穴則對預防五臟六腑特別是消化系統的疾病最有效。
飲食養生
古人認為,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故飲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又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致病。
順時養生
古人認為,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之規律,人體亦不例外。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必須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因時制宜地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
減毒養生
古人認為,人若喜怒無常則會導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勞累過度會損傷脾氣,傷於飲食則生濕、熱、痰濁。冒犯六淫,傷之外邪則百病叢生。這種致病因素被人體視為「毒」,因此提出以「減毒」來保全真氣的養生之道。
而通過飲食調理、服用葯物及其它措施,減少體內積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止早衰,進而延年益壽。
靜神養生
靜神在傳統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穩,可保養元氣,使五臟安和,並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
反之則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修身養生
古人認為,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要從修身養性做起。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
古醫家孟說雲:「若能保身養情者,常須善言莫離口」,「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孫思邈則說:「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養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於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心情愉悅。
調氣養生
古人認為,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抵抗病邪,增強臟腑功能之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導致元氣的虛、陷、滯、逆等癥候,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性變化。
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進補養生
傳統醫學十分推崇用滋補葯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合理進補可以強身、防病、祛病。但進補既要辯證,又要適量,還應考慮順應四時。服用補葯時,如系入肺葯,在秋季較合適;如系溫補葯,則在冬季比較適宜。
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的供養,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慾無節,精血虧損過多,就會造成身體虛弱、病變百出、減損壽命。而保養陰精則可延緩衰老。

不知道這個答案滿不滿意呢?O(∩_∩)O

⑺ 古人如何性養生

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和以為氣。」宇宙間萬事萬物,無休無止,生生化化,變化的根本原始推動力,在於陰陽之沖和。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綿綿萬世,生生不息,也是陰陽沖和的結果。男屬陽,女屬陰,法天象地,順乎自然,合於陰陽。男女之交媾,猶如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一樣,暢利順遂,天經地義,此正如《易經》所謂:「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 遠古的人類,性交完全出於本能,繁衍子嗣是其唯一的目的。由於直立行走和尾巴的消失,使男人隨時有可能與女人發生性交;又由於生產工具的產生,食物開始富裕,空閑時間增多,女人的發情期逐漸縮短,從此性交就不僅僅是為了繁衍,也包括了追求娛樂的成分在內,這就是性與生殖的分離。 生活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華夏民族,與自然界保持著一種混沌不清的關系,逐漸產生了順遂自然的思想文化。我們的古人,為了保持與自然界的溝通和獲得與大自然同在的長壽,他們寄希望於房事的修煉,以獲得這種自然的力量,這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房中術,並逐步得到補充和完善。 實施房中術的目的 房中術作為一種性愛的藝術,與古代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關。在各種文化思潮的綜合影響下,古代民眾對於房中術的實施,兼有了養生防病和繁衍子嗣的雙重目的。 (一)卻病防老,延年益壽 古代性學在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始終貫穿著一個宗旨,那就是祛病強身、健康長壽。1973年出土的長沙馬王堆漢墓竹簡中提到的「七損八益」,後世的房中書進行了多次論述,如《素女經》、《玉房秘訣》和《醫心方》。作為醫學經典著作的《黃帝內經》,也指出了在性生活時一定要掌握什麼是七損,什麼是八益。雖然各書所述互有異同,但均認為房事中去七損、增八益,則人體陰陽二氣可望調和,而使身體健康長壽。所以,七損八益一直作為房中養生的總原則。 所謂八益,是指在房事生活中,有八種做法於人體有益,其要點是操練房中導引,使氣血流暢,津液不竭,男女雙方情和意感,配合默契,務使交合時能收補益之功。馬王堆漢墓竹簡《天下至道談》說:八益一日治氣,指導引運行,調和精氣,修煉房中氣功導引;二日致沫,指致其津液,使生舌下玉液;三日知時,即知道最適宜的交合時機;四日蓄氣,指蓄養精氣;五日和沫,當指男女雙方互相親吻而吸其津液;六日竊氣,當指積聚精氣;七日寺贏,指等待贏滿或保持贏滿;八日定頃

⑻ 古人養生方法有哪些

‍‍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布人體的「網路」系統,控制著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的正常功能。《黃帝內經》說,經絡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之作用。養生學家認為,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三個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
飲食養生
中醫認為,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故飲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又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致病。‍‍

⑼ 中國古人是怎麼樣運動養生的

古人的運動養生觀以華佗最具代表性。華佗是東漢著名的醫學家,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他在醫術上卓有成就,而「曉養性之術,年且百歲而有壯容」他所以能長壽、健康,精神飽滿,是與他本人重視運動健身分不開的。他在繼承導引理論和自己實踐的基礎上,根據人的生理和醫學原理,闡明了運動在養生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人要防病祛病,必須增加體內的營養物質,常使身體運動。促進血液循環,以達到健身防病的目的。

據《三國志·華佗傳》記載:他曾對弟子吳普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頸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

他的這種符合科學原理的導引養生理論,是我國醫學史上的創見,也是我國古代正確的體育運動的思想基礎。

華佗的「動以養生,動以祛病」的觀點和主張,是他導引理論中的精髓和核心。他在長期的運動實踐中,潛心研究和總結前人導引的經驗,在廣泛吸取各家導引式經驗的基礎上,創編了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形態的五禽戲導引保健操。從內容上看,五禽戲中的五種動物形態動作各有特點,各有其效。例如,五禽戲中的虎戲模仿虎的勇猛剛威,以增長氣力;鹿戲模仿鹿的賓士反顧,以靈活腰腿;熊戲模仿熊的倒卧翻滾,以暢通血脈;猿戲模仿猿的攀援跳躍,以靈敏身軀;鳥戲模仿鳥的展翅高飛,以悅心情。從五禽戲鍛煉動作來看,大部分動作是俯伏在地上進行的,運動量較大,雖然形式上是一套以健身防病為主兼有醫療作用的保健體操,但華佗說「起作一禽之戲,沾濡汗出」,這說明他並不一定要求人們做完全套動作,而要求鍛煉者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有選擇地去做適宜自己的鍛煉內容。據說華佗的弟子吳普由於堅持不懈地練習五禽戲,年到90仍耳聰目明,牙齒完整。

閱讀全文

與古人是怎麼養生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父母配什麼屬相 瀏覽:462
西藏社保退休標准 瀏覽:390
60多歲老人頭痛一般是什麼原因 瀏覽:906
重孝的父母有多少 瀏覽:709
做個孝敬父母 瀏覽:857
公辦民辦養老機構 瀏覽:657
農村人怎麼才能有退休金 瀏覽:936
山西社保補交8年養老保險多少 瀏覽:719
職工離退休年齡 瀏覽:415
老年人家庭醫生活動記錄 瀏覽:931
蚌埠市女性自由職業者退休年齡 瀏覽:667
凍結退休金異議申請書 瀏覽:140
80歲生日祝福詞 瀏覽:774
老人過世一百天怎麼祭拜 瀏覽:269
老年人缺鉀怎麼做飯 瀏覽:414
適合中老年人群的戶外拓展活動 瀏覽:24
老年活動中心工作人員工作總結 瀏覽:214
長壽耳的圖片 瀏覽:888
為什麼要發展養老物業 瀏覽:892
企業單位愛康體檢怎麼預約 瀏覽: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