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老一代農民工即將老去,他們何去何從呢
過去的多年裡,農民一直依靠種地滿足日常的開支,盡管生活的壓力比較大,但農民並沒有太多的煩惱,每個人所追求的東西並不是太多。不過隨著農村面貌的不斷改變,城市化不斷的發展,很多人也走上了大城市裡打拚,這樣就可以賺取更多的收益。
4、城市待不住農村回不得
很多人都渴望能夠在工作的城市裡生活,他們希望能多賺上一筆錢,在城市裡買上一套房,但隨著房價的持續增加,這些人買房的難度加大,只好租房居住。這些人想要回到農村,卻發現這里早已大不同,很難能融入其中,日子很是艱辛,陷入了兩難的地步。尤其是農村社區的建立,讓他們不知道該不該繼續種地。
每個人的選擇不同,對應的命運自然也不相同,年輕人還是要提升自己的能力,讓自己更優秀才行。
Ⅱ 農民工一個月需要多少錢
為什麼在農村裡面一個月200塊的生活費也可以過。
那很多人不太清楚在農村裡面為什麼花費這么低,有的人掙這200塊錢都可以夠一個月的生活費。
確實在農村裡面的消費並沒有那麼高,如果是節約的情況之下,那麼一個月真的可能200塊錢都可以夠過這個生活。
前提是農村裡面什麼都有。
這還是有一個大前提,並不能夠說都是這樣子,比如說這一個前提呢,最主要的就是我們的怎麼都有什麼所需要的東西基本上都有,才能夠正常的生活,否則是不太可能的。
比如說我們在農村裡面,我們有這一個糧食是充足的糧食這方面不需要去購買。再有一個就是我們種有青菜。
那這個食用的油也是用這個花生自己榨了油。自己也養了家禽家畜那基本上生活的障礙都不需要太多的其他的物質。最多就是買個肉,或者其他的生活用品,所以200塊錢在農村裡面有的人也能夠生活。
農村裡面一般一個月都會花四五百。
對於農村裡面的生活費來說,一個人一般一個月都會花個四五百塊錢,這個是一個非常正常的現象。
那麼對於農村裡面來說,雖然消費是很低,但實際上它的需求並沒有那麼高,因為在農村裡面很多人對於這個生活的需求就沒有那麼高的情況之下,自然而然就不需要太多的這一個東西。
所以在正常的農村裡面的養老院,一般一個月四五百塊錢是屬於正常的現象,當然有的比較減少的,一個月兩三百塊,如果有的這個生活要求比較高的,可能一個月也需要花費1000多。
所以對於這一個東西來說,確實它的花費是比較多的,這個花費是比較高的,當然有的人呢生活條件是由自己創造的嘛,對吧,每個人花多花少都有他自己的定義。
農村生活比較節儉。
說實在在農村裡面的生活是比較節儉的,比如說我們在城市裡面去工作的時候,或者說啊去生活在城市裡面生活的時候。
那一般而言,一個月花1000多是很正常的,還算比較節儉,但在農村裡面就沒有必要花1000多。甚至有時候每個月花個四五百塊錢已經算是比較正常的一個現象了。
當然每個人的生活條件不一樣,需求不一樣,所以針對於這個情況來說,肯定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不一樣。
Ⅲ 辯論賽:是否應該把父母送進養老院.
正方:
謝謝主席,大家好。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結構的變化導致了居家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家庭小型化的趨勢下,特別是421家庭的不斷涌現,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已無法滿足現代的養老需求,為此社會應當提供多元化的養老選擇,而送老人進養老院就是指政府或者子女依據老人的意願將他們送進養老院安度晚年。可見養老院是在養老模式多元化的背景下讓老人老有所養的一個新途徑。
我方贊同送老人進養老院,理由有三:
第一:對於無兒無女的孤寡老人或者由於種種原因子女無力贍養的困窘老人,政府將他們送進養老院是保障老年人安享晚年的重要手段。
第二:在經濟來源確定的情況下,養老院在生活照料方面更為專業,面對通常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養老院能夠為他們提供更專業、更好的護理,而在精神慰藉方面,子女的孝心不會因為父母居所的變化而減少,同時在養老院里老人們同齡相聚、同生同息,增加了社會交往,擴大了社會聯系,給生活增添了更多的樂趣和歡笑,可見養老院的出現給老人們在晚年多了一個養老的選擇,讓老人們自己自由的決定,給老人的夕陽之光添一抹新的色彩。
第三:從社會的角度而言,承認和接受養老院體現了養老院社會化的趨勢,反映了新的孝文化觀念。從倫理的角度講,孝的觀念要繼承和傳揚,那那麼孝的形式是可以改變的。但是一切為了老人,讓老人健康安寧的這個精神內核不能改變,昨天老人們為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貢獻了自己畢生的精力,而今天當他們老去步入人生黃昏的時候,年青一代有責任對他們竭盡所能的贍養,這不僅是子女對父母的法定義務,更是年青一代對上一代人普遍的社會責任,事實上個人對孝的觀念只能體現個人的德行和修養,而社會整體普遍對孝的認識則是社會的文明和進步。謝謝
反方:
謝謝,對養老問題對方一辯已經不知不覺中,偷偷給我們預設了兩個概念:
第一:現代人已經忙到無暇照顧老人了,所以說就送老人去養老院。
第二:養老院可以展望的像天堂一樣好,因此他方贊成。
您方那麼多的角度有沒有一個角度是老人的角度,我們來看看這兩個預設真的合理嗎:
首先,想過父母為什麼有人願意去養老院嗎?同意去的老人中,百分之六十是覺得子女沒有時間照顧自己,而百分之三十其實害怕自己連累了子女,我們可以想像老人心裡有多矛盾,一方面不願意離開家裡,另一方面不願意麻煩兒女,老人辛辛苦苦一輩子都在為兒女著想,可兒女就可以心安理得的送出去了嗎?難道豪宅、名車、存款地位就真的比我們唯一的父母更重要嗎?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太忙根本只是借口和日後徒增悔恨的原因而已。
其次,再來看看養老院,無論它條件多好,但它始終不是家,因為心理學證明老人心靈的慰藉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第一是家人,第二是人家關系網,這兩點正是養老院所天生缺失的,那裡沒有兒女直接的關懷,沒有孫輩天真的笑臉,它再怎麼好又真的是老人想要的嗎?
再去看看養老院,會破壞老人固有的人際網,老人在他原來居住的地方會建立一大群朋友關系,而去養老院無異於要對這些朋友說再見了,這對於體力和認知能力不足的老人來說有多重的負擔呢?舉個例子來說,這就好比把冬天裡的一株古樹從它原來根深蒂固的地方拔起來移到新的地方,即便這個新的地方再好,我們也說這是對樹的一種傷害,因為你已經割斷了他的根莖,更因為冬天就根本不適合移植樹木。
同時,在一個隨時有可能老人離世的地方,脆弱易波動的老年心裡多容易受到消極情緒的影響,而居家老人有兒孫的繞膝、鄰居的寒暄,更容易感到生活的陽光和希望,這也就是為什麼調查顯示養老院老人抑鬱症的得病率比居家老人高了百分之二十的原因所在。
再次,其實我方也提倡社會養老和家居養老結合,但是養老院的模式卻萬萬不可做為首選,現在北京大力發展的社區家居養老模式很值得借鑒,各種工人上門服務照料老人的飲食起居分擔兒女的壓力了,而且老年沙龍等社區的機構更鼓勵老人開展社會活動,到處走走下棋聊天,回家還可以享受天倫之樂,這不更是頤養天年嗎?
所以我們告訴在座各位,只要您多用點心考慮老人的心理需求您就會發現養老院並不是最適合的選擇,謝謝大家。
正方:謝謝,誠如對方同學所言,換一個環境對老人有影響,但是不是像對方同學所說的那麼可怕呢。請問您了,城裡的兒子該如何奉養鄉下的老人呢?
反方:對方辯友說了,要看老人自己想不想,那我就問了,對於養老院養老和家居養老,哪一個更給老人家的感覺呢?
正方:對方同學,其實對於孝順的兒女養老院就是家,家就是養老院,但是對於不孝的子女呢,養老院是家,但家就是牢籠,您說哪個更好呢?
反方:養老院怎麼可能是家呢?家,不僅是有親人的地方,更是有周圍三朋四友左鄰右里的地方,對方辯友您的養老院有嗎?
正方:什麼是家?我的父母在哪裡,我的牽掛在哪裡,這就是家。這是哪個留守的父母不願意看到兒女來贍養自己,哪一個在外打工的農民兄弟不願意回家侍奉父母,但是生活總是無奈的。我們今天要不要現實的解決問題呢?
反方:對方辯友,您的意思是您現在在央視,您父母的心在央視,所以央視就是您和您父母的家嗎?對方辯友我覺得央視台長可能不會同意您這個看法呀。我還想請問對方辯友了,杭州經過調查有95%的老人不願意進入養老院養老,請問您這是什麼原因呢?
正方:可是按照您方的說法,只要換了一個環境,這個老人必然不適應,按照您方的說法,只能得出結論:那就是我們城裡的孩子根本沒有辦法奉養鄉下的老人啊。
反方:對方辯友還是請回答一下我們的問題吧,杭州那麼多老人不願意去養老院,這個時候你硬把他送去養老院,您究竟是孝還是不孝呢?老人是開心還是不開心呢?
正方:對方同學,其實原因很多,北京玉淵潭養老院院長說,其實很多老人還是願意來的,但是他們就怕面子掛不住,這是不是對方同學不贊同的觀點惹的禍呢?
反方:對方辯友,您剛剛反復提到鄉下,我想請問您,鄉下哪兒有養老院呀?
正方:對方辯友,難道您不知道嗎?中國農村大量農民工到城裡務工,現在農村養老可是一個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我們要不要解決呢?
反方:我們要解決,所以請問了,農村的那些老人送到哪裡的養老院呢?
正方:對方辯友,給您舉一個例子吧,現在天津市正在大力興建農村養老院,再請教您這樣一個問題了,有的老人操勞一生,但是膝下無兒無女,請問您不把他送到養老院,難道要看到他們晚年凄涼嗎?
反方:對於這種根本沒有選擇,只能去養老院的選擇,您認為是我們今天討論的核心嗎?對方辯友,還是回答我方辯友的問題,為什麼杭州有那麼多老人不願意去呢?
正方:不願意去的問題我已經回答過了,對方辯友的邏輯很奇怪,有子女的就叫老人,沒有子女的難道就不叫老人了嗎?其實鄭州市給了我們很明確的答案,他們斥資1500萬修建養老院頤養天年,您為什麼就不贊同呢?
反方:我們從來沒有說養老院沒有存在的必要,就是因為他們無兒無女無牽無掛沒有經濟來源,所以我們政府才負起了這個責,可是對於那些有兒有女的老人,你們覺得他們願意待在家裡,還是願意待在養老院呢?請正面回答吧。
正方:那要看我們父母自己的選擇了,您的意思是不是說,今天有的父母很想去養老院,但是您就不讓他去呢?
反方:正如我方一辯所說的,這時候父母真的是真心願意的嗎?他是在考慮您呀,對方辯友,您就接著他這個不真心的願意,就把他送到養老院,對方辯友您於心何忍呢?
正方:好,我們也來看看父母的意願好不好呢?我們知道有些軍人要保家衛國,請問您這個時候考慮父母的意願,究竟是把他送到養老院,還是帶著老人一起去保家衛國呢?
反方: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共同奉養保家衛國的媽媽,所以請問了,中國科學心理學家調查表明:在養老院的老人,他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要差於居家的老人,請問您對此如何解決呢?
正方:對方二辯說得好,我們要家人和社會共同奉養呀,現在養老院分擔了一部分養老職能,這好不好呢?
反方:對方辯友,養老院就代表社會養老體系了嗎?請您給我論述一下可以嗎?
正方:對方同學,不是代替而是多了一種途徑,所以說軍功章有他們的一半,也有我們社會的一半。你說好不好呢?
反方:對方辯友,您剛才提到軍人的例子,請問軍人的父母在家鄉有沒有親人,有沒有朋友,他們難道不能幫忙照顧老人嗎,您就一定要把他和原來的環境分開,把他硬生生塞到養老院呢?
正方:所以多種途徑並存嘛,現在我們政府也願意幫他們分擔一部分,您為什麼就是不要呢?
反方:我方已經承認多種途徑並存,可是我們今天討論的是這一種途徑是好的還是不好的,對方辯友請正面回答。
正方:好,您說不能換環境,我們現在就有一種新型的養老院,直接把養老院建在在社區裡面,環境沒有換,您贊不贊成送進去呢?
第四階段:
反方:對方辯友,您剛才一直在強調一些無兒無女或者兒女不在身邊的例子,那我想正面請您回答了,如果您和您的父母就住在同一個城裡,您會不會願意把您的父母送進養老院呢?
正方:我來的時候我父親給我打電話,他跟我說他老了之後他要去養老院,那是我父親的選擇,我當然支持了。
反方:我們都跟你說了,你父親為什麼要去,因為他不想麻煩你啊,這個時候你就可以照著你父親的話把他送進養老院嗎?其實說不定他希望你說一句:不,爸爸,我願意跟您呆在一起,對方辯友您是不是有點不太明白您的父親呢?
正方:對方同學,其實情況不是這樣的,因為進了養老院,他有更專業的護理,我方一辯當然可以和父親待在一起,但他父親腰疼的時候,他根本不知道他是腰間盤突出,還是頸椎管狹窄,應用更專業的護理不好嗎?
反方:對方辯友,老人腰疼的時候他真的是最需要專業的護理嗎?他最需要的是他心愛的兒子在他身邊跟他說:父親沒關系,我來幫你揉揉;對方辯友您把這個拋棄了嗎?
正方:可是我並不知道,我父親的腰疼究竟是什麼原因,萬一揉錯了怎麼辦呢?
反方:所以我們說,我們社區要有一些人可以專門上門幫你父親揉,他幫你父親揉的時候,你也可以幫你父親敲敲腿,父親不是更開心嗎?
正方:對於孝順的兒女,無論父母在哪裡他都會經常去聯系,但是對於不孝順的兒女,您不送養老院在家裡面他不管不問,這就是您要的嗎?
反方:所以對方辯友的孝順就是和父母離得很遠的時候,心裡想父母一下,但是不顧父母的真實需求,對方辯友,這樣的孝順,大家能同意嗎?
正方:孝順是不論我父母在哪裡,我都愛他,這才是孝順。
反方:可是您這樣的孝順,父母感受得到嗎?
正方:那我父母在家裡,我給他打個電話叫聯系父母;難道他在養老院里,我給他打個電話就不叫聯系父母了嗎?
反方:所以為什麼不能夠他在家裡,您又可以給他打電話又可以親自侍奉他更好呢?
正方:對方同學,所以說其實兩種途徑都是可以的,看老人怎麼選擇。我們再來來看具體例子好不好呢?其實心臟病、腦血栓都是老人常見的突發性疾病,如果說不及時搶救的話,後果不堪設想,送進養老院時刻有人陪護,您說好不好呢?
反方:對方辯友,當然不如在家裡既有專業的護工,又有學習了一定醫學知識的兒女一同照顧,這樣既有心的關懷又有身體的關懷,難道這不比送到養老院更好嗎?
正方:我送進養老院就不能給父母心的關懷了嗎?
反方:那您家裡不是可以更關懷嗎?對方辯友您更奇怪了,您說讓老人自己選擇,可是這個時候我問你我的姥姥送不送,你說送也可以在家裡也可以,到底怎麼辦呢?(反方時間到)
正方:對方同學說要請專業護工,是不是請一個醫師一個廚師一個保姆還有一個菲佣呢?
正方:所以多元化的選擇,我們要讓這種多元化存在,讓老人自由選擇不好嗎?
正方:南京一家養老院的兩位老人最近喜結良緣。。。。。。謝謝(正方時間到)
總結陳詞:
正方:
謝謝,對方同學和主持人剛才都提到了《常回家看看》,我想如果是一個孝順的兒女的話,無論父母在家裡面還是在養老院里,我們都可以做到常和父母見見,但是我不在父母身邊的時候,如果他能在養老院里得到更好的照顧,為什麼我們不選擇這樣一種途徑呢?
對方同學今天反復和我們講居家養老才是真的好,才是真的做對了,這本來沒有錯,但是不是太絕對了呢?那我們為什麼還說: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呢?
對方同學今天反復和我們談家,然而什麼是家呢?家就是簡簡單單的一座房子嗎?不是。家是對老人一種真心的牽掛,那麼老人在哪裡我們的牽掛自然就在哪裡。
對方同學,今天還反復和我們談孝,但是孝很顯然顯然不是一句簡簡單單的口號,而是對老人幸福生活的不斷追求。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輕易地否定了這樣一種養老的模式呢?
如果空間真的能夠沖淡親情的話,我們為什麼還有一句話叫做:血濃於水呢?
反過來我們看到張愛玲女士,她在家裡面死亡六七天才被發現,一代才女死的如此凄涼啊。養兒為防老,但總有子女不孝,那麼在這些不孝的家裡,老人已經感覺不到家的溫暖了,對方同學為什麼還要封殺社會的溫暖,讓他們更加無助呢?
相反我們看到,有些子女確實很孝順,但總也不能做到時刻陪伴在父母左右吧,那麼匆忙的一別,有可能父母得了突發的疾病得不到及時的救治,這一次分別就變成了永別。子欲養而親不待,對方同學也提到了,這不是我們這個社會最大的悲哀嗎?
而我們這個社會上,總還有一些流浪老人,總還有一些留守老人,對於他們而言晚景凄涼,對方同學還要關閉養老院的大門,那麼先哲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的「鰥寡孤獨者皆有所養」何時才能夠實現呢?
正是因為我們看到了以上的種種,即便是一個旁觀者我們也會追悔莫及,而對於步入夕陽的老人而言,又有哪一個不是心驚膽戰心有餘悸呢?
當中國迅速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越來越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社會重大問題的時候,對方同學卻告訴我們不能送進養老院,那我想請問了:當我們的子女想要父母得到更科學更細心地照料時,由於怕別人的非議而不敢開口,而我們的父母想要更踏實的享受夕陽的美好的時候,由於怕給子女擔上不孝的惡名也不敢輕易開口,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正是因為有對方同學那樣錯誤的認為把老人送進養老院就是拋棄不孝的觀念,才人為地造成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交流障礙,人為地為我們的養老難上加難。
而我們的政府和眾多的有識之士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們呼籲加強養老院的建設,讓它來分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重任。(時間到)謝謝。
反方:
謝謝主席,剛才對方辯友說實在的,在自由辯論進行的過程當中真是有點狡猾,因為他刻意地為我們模糊了三個概念:
第一個概念:他說今天的養老模式是居家養老和養老院養老二者可以優勢互補。
對方辯友我方承認,對整個一個社會群體來說,二者的確是優勢互補的,因為總有那麼一部分人群他們不得不接受養老院,於是養老院對他們來講是必要的;但是當考慮到我們自己的例子、考慮到我們自己的情況的時候、當考慮到我們要怎麼來贍養我們的老人的時候,難道這二者真的能做到優勢互補嗎?
往往我們的選擇只有一次,我們只能在一個時間點內將我們的老人放在家裡,由我們自己的心來贍養或者把他送到養老院去,在這點上來講,二者正是具有排他性,因此對方辯友您的優勢互補可能不是那麼完全。
對方辯友模糊的第二個例子是:他們今天一直在跟我們講的老人是哪些老人呢?
那些無兒無女或者兒女不在身邊的老人,比如說軍人,比如說出去打工的人,對方辯友,如果今天的辯題真是主要討論這部分人的話,我想實在是辜負了我們國際大學群英辯論會的這樣一個主旨,因為這些無兒無女的的老人,政府本來就有相當的義務去贍養他們,把他們很好地照顧起來,討論這部分話題有什麼意義呢?
我們真正應該討論的是:子女就在身邊,而老人的意願如此矛盾沖突的時候,我們到底該怎樣對著我們的心做出何種選擇,這才是今天真正辯論的焦點。可惜我剛才問了對方辯友好幾次,對方辯友就是不敢在這個問題上回答我,反而在往一些邊緣的例子上靠。對方辯友剛才提到了農村,對方辯友您知不知道在農村的禮數是很講究地緣和親緣的,一個家前面可以是自己的大奶奶,後面可以是自己的二姑,這些人之間就形成了很好的相互照顧的網路,這個就可以達到很好的照顧關系,可是對方辯友您的意思是什麼呢?是把他從這個農村的親緣關系中趕出來放到養老院,以形成您的孝心。對方辯友,您這是真的孝心嗎?
對方辯友,您模糊的第三個概念就是孝,您剛才告訴我什麼是孝:只要你的心在老人那裡,您就是孝了。
對方辯友,我最多承認您這是小孝,因為這是按照您自己的標准,在判斷父母在想什麼,在判斷父母需要什麼樣的孝。
什麼是大孝呢?就是我的心跟父母在一起,我的人也跟父母在一起,在父母需要我的時候,我能貢獻出自己的雙手、自己的大腦和精力去照顧他。
不錯,我們缺少一定的醫學知識,但我們可以學呀,我們自己也許做不了一些事情,我們可以請護工來做,護工做的時候我們學,我們學著跟護工一起做,對方辯友,這個過程難道不正可以加深我們和父母之間的親情,讓她享受到家的關懷嗎?
對方辯友,如果把這三個您模糊的概念去掉的話,對方辯友我真不清楚您方的立論是怎麼贊成起來的?
其實今天這個辯題就我們來講,有一個更深層的話題,很可惜我們沒有能夠跟對方辯友好好思考一下,今天這個辯題的一個預設前提就是我們都很忙忙到了無暇照顧父母的階段,可是我們這么忙真的是應該也真的是必要這么忙的嗎?
我們在為了明天的名車、明天的存款、明天的豪宅,把我們的父母送去養老院,這個真的是我們要獲取的目的嗎?謝謝(時間到)
摘自網路!
Ⅳ 「退休」農民工除了苦力,還能做哪些工作
農民工在退休後除了苦力活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工作選擇。盡管農民工的技能和教育程度可能有限,但他們仍然可以通過一些途徑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此外,他們還可以通過職業培訓提升自己的技能,或者選擇創業或自主就業。重要的是,農民工應該積極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Ⅳ 作為第一代的農民工60後,以後的養老問題如何解決
這個問題確實比較棘手,因為很多60後老人的退休金非常少,很多老人本身也沒有什麼儲蓄,所以他們的養老問題已經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作為60後群體來說,因為很多農民工本身的家庭背景比較差,在年輕的時候,很多人可能選擇到城市務工,同時也能夠積累到一定的儲蓄。但在生活的過程當中,很多00後群體並不能把儲蓄變成相應的資產,這也意味著很多人在老了以後並沒有太多物質保障,他們的生活質量也引人堪憂。
60後群體的農民工的生活保障普遍比較少。
之所以這樣說,主要是因為廣大60後農民工的退休金只有每月100元左右。而對於城鎮居民來說,城鎮的老人的退休金可以達到數千元以上。正是因為這種巨大的退休金的額度差異,很多農民工老人沒有辦法保證自己的基本生活質量,有些人只能選擇通過打零工的方式來勉強維持生活。
Ⅵ 有關敬老院社會實踐報告3000字
摘要: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深,老年人口在不斷增加,空巢老人的比例和規模也正日益擴大。隨著打工潮的流行,農民工的逐漸增多,農村空巢老人的數量更是快速增長著。「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已成為空巢老人的真實寫照。空巢老人問題已不僅是個人家庭問題,而是全社會的痛。農村空巢老人大多都年邁多病,再加上長期沒有子女的照顧,他們大都孤獨抑鬱。本文根據走訪慰問農村空巢老人的形式對農村空巢老人現狀進行調研分析,旨在了解農村空巢老人困難和需求,呼籲社會多關心、關愛農村空巢老人。
關鍵字:農村空巢老人;現狀;志願服務
前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中國經濟持續不斷的發展,也涌現出一大批農民工遠離家鄉到異地打工,這就造成了農村青年勞動力的大量流失。農村「空巢老人」家庭越來越多,而這部分年老體弱的「空巢老人」大都成了家中的主要勞力,田地需要他們耕種、飼養家禽、看管留守兒童等等繁重的擔子全部撂在老人的肩上,老人們實在不堪重負,生活健康狀況令人擔憂。家庭養老是農村老年人的普遍養老方式,一旦家庭「空巢化」,家庭的養老功能往往就會弱化。由於長期得不到子女的照顧關心,很多年邁多病的老人生活都非常孤苦。從小在農村長大的我,見證著很多空巢老人在孤獨抑鬱中去世。因此,在這個暑假來臨之前我和同學們計劃一起走訪農村空巢老人,用我們的真情溫暖、關心、關愛他們。
在老齡化過程中,老年空巢家庭增長非常快。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獨居空巢家庭」佔比達到了16.40%,而「夫妻空巢家庭」佔比也達到了15.37%。二者合計達到31.77%。這就是說,中國現在至少有31.77%的有老年人生活的家庭,屬於空巢家庭。在從2000年到2010年這10年中,空巢家庭的佔比上升了8.94%。農村空巢老人更是占據空巢老人家庭總數的絕大部分。中國要更快更好的發展,養老問題是重點要解決的,尤其是農村空巢老人問題。本次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狀況調研旨在了解農村看巢老人生活經濟狀況,陪老人聊天解悶,給老人家講述新中國、中國夢,讓他們感受到國家人們對他們的關愛。作為一名在校大學生我們有義務進一步落實黨的群眾路線,走進基層,服務群眾,為黨和國家服務。
正文
1、調研對象和方法
本次調研選取濟寧魚台縣魚城鎮胡閣村村民作為本次調研的調研對象,調研方法採取走訪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問卷涉及基本狀況、經濟狀況、日常生活、醫療健康、心理狀況等。
2、調研結果及問題分析
本次農村空巢老人調研活動,共做問卷150份,其中包括中青年問卷112份,老人問卷38分。第一份問卷數據整理顯示:了解空巢老人的村民僅僅只有20.5%,主要經濟來源中通過自己耕田種地的佔58%,子女支付的佔27%。56.3%的村民認為老人生活有保障,多數人表示對老人生活不擔憂。64.3%的村民認為老人的健康狀況還可以,22.3%的村民認為老人體弱多病,同時大多數人表示老人生病時一般只進行簡單治療,只有大病大災的時候才去醫院治療。46.4%的村民認為老人不能和子女一起生活的原因是家庭成員關系,一般解釋為孩子結婚後就與父母分家各自生活,40%的村民認為是經濟原因導致老人與子女不能一起生活。在所調查的村民中只有17%的村民贊成將老人送到養老院在生活。
第二份調查問卷主要針對老年人生活現狀。調查的板書老人表示生活有保障,多數老人希望和子女一起生活,同時也有老人不願意和子女生活在一起怕拖累子女。在了解空巢老人為何不能和子女生活在一起時,有多數老人都說子女在外地工作太忙,也有些因為交通不便,同時也有些老人是因為和子女關系處理不好而你在一起生活。在調查老人經濟來源時,老人大多表示自己通過耕田種地可以維持自己的日常生活,還有政府發放的最低生活保障金。但要幫子女照顧孩子的老人表示經濟是最大的問題。在調查老人們受教育程度時,多數人都不識字或者只認識簡單的一些字,由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很貧窮落後,那個時代絕大多數孩子都沒機會上學,所以很多老人都不識字。老人普遍反映生活中最大問題就是看病就醫問題,雖然有新醫療能幫老人解決一些負擔,但是由於年齡大,腿腳不方便,自己不會用電話,手機等,健康成了大問題。問及養老問題時,多數老人表示願意自己居住,不願意給孩子增添麻煩。
通過對問卷調查及走訪的結果,大致總結出以下幾點問題:
1、本應安詳晚年現實卻是辛勞每一天
人老了經濟來源就少了,沒有固定的收入,生活開始變得拮據。村民尹廷德老人今年79歲,有5個子女,孫子有10人,一家老小22人,子孫們不是外出務工就是異地求學,家裡就剩下夫妻倆。談到尹廷德老人兒孫滿堂時,老人說:「兒女長大了就分家,各自生活去了,不管是平時,還是過年過節,除了我就是她,除了她就是我」。老人子女雖多,但生活並不富裕,子孫們一年忙到頭,有的僅夠子女讀書,有的連修房負債還未還清。雖然年老體邁,腿腳不靈便,但還承包著4畝多田地,養四頭豬,幾乎沒有清閑日子,每天晚上還要料理家務,自己養活自己。
2、生活寂寞,最盼過年團聚
人老了怕孤獨,農村老人過慣了苦日子,物質要求並不高,在能滿足溫飽的條件下,老人渴望的往往是子女的親情而不在乎子女的錢物。尤其是子女外出務工將小孩接去一同生活後,連最後一點精神寄託也化為「肥皂泡」。特別是獨居老人,有話沒處說,有苦沒處訴,精神抑鬱。過著「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的寂廖生活。毛天祥夫婦倆已年過七旬,其兒子一家3口人全部外出務工,除了繁重的家務之外,最令老人煩惱的莫過於寂寞,白天偶爾還串串門,同鄰居拉拉家常,還算充實,一到晚上就寂寞了。家裡雖然衛星電視接收器、電視、音響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但由於自己沒有文化,加之眼睛又不好,家用電器幾乎成了擺設。為此,通常晚飯過後就上床休息,由於年歲過大,睡眠又不好,半夜三四點就醒了,日子難熬。他最盼望的是過年,兒女們都回來,一大家人其樂融融,那才是他想的天倫之樂。但正月過後,子女一個個外出務工,家中依然的冷清。
3、精神壓力大教育子孫傷腦筋
教育孩子,這本是年輕父母的事,可是,由於子女大多在外務工維持生活,孫子輩的讀書、教育這項任務全部落到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身上。尹朝平老人無奈的告訴我們:「我兩個兒子都出去打工,放下兩個孫子在家讀小學,要管吃、管住,教育孫子不但責任大,而且極為操心,今天不是孫子生病,明天就是孫女鬧別扭,孩子性格孤避,不聽話,又不爭氣,時不時還給你惹禍上身,再加上我們沒文化,無法輔導讀書,怕影響娃娃終身。教育不好又怕兒女埋怨,真是心煩」。
4、生活無照料安全隱患多
由於子女不在身邊,最怕的就是生病,在家中生了病,沒有年輕人替請醫生,卧病在床,身邊無子女照顧,端茶送水的人都沒有,生活極為不便和困難,孤獨無靠。隨著空巢老年人身體肌能減退,有的記憶力下降,行動不便,甚至身患疾病(殘疾),常因日常生活行為導致安全隱患;加之農村空巢老年人文化,生活環境因素,專門針對老年人的犯罪,包括人身傷害、搶劫、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如:某些保健品到農村的推銷,導致不少老年人上當受騙事件時有發生。
5、有病不求醫醫療無保障
由於空巢老人面臨子女不在身邊無人照顧的情況,再加上年邁經常生病,行動不便給老人們就醫帶來很大麻煩,再加上經濟困難,很多老人生病都是採用簡單治療甚至能忍則忍,由此可見農村空巢老人的醫療保障很脆弱。
8月17日,我們計劃到當地敬老院進行志願服務活動。早上八點,我們到達敬老院,敬老院院長對我們表示了熱烈的歡迎。院長帶我們參觀了敬老院並詳細介紹了敬老院的規模、構成等等。敬老院主要接收65歲以上的三無老人,本著自願與推薦的原則,老人與敬老院簽訂協議。敬老院現有老人40多人,其中90歲以上2人,80歲以上8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有7人,盲人1人,聾啞人2人。敬老院為每位老人房間配置電視、暖氣、電扇等基本設施,敬老院各項條件正在逐步改善,老年人活動中心正在建設。老人的一日三餐由食堂定時供應,食堂每逢過節會為老人加餐,大家圍坐一起吃水餃。敬老院每年為老人提供冬夏衣服各一套,每月給老人30元零花錢。敬老院的日常工作包括每天早晚的檢查(房間、衛生、健康),打掃衛生,及時處理老人遇到的問題,工作十分繁瑣。在對院長的采訪過程中,我們深切感受到院長和工作人員對老人的關愛無微不至,敬老院工作十分繁瑣,大家毫無怨言,時刻為老人著想。當我們問及院長工作感觸時,院長對我們說:「老年人問題十分繁瑣,要照顧到大家的方方面面,十分不容易,當遇到問題時,要敢於擔當,不迴避,問題越早解決越好。要熱心為大家服務,老年人工作不好做,我願與他們同吃同住同生活,心連心。」
采訪完院長,我們去參觀了食堂,正直食堂人員中午做飯,於是大家一起幫忙做午飯,中午食堂為老人做雞湯,我們三個人幫著洗菜,擇菜,兩個人幫著做飯。接近中午十二點,我們去老人房間叫老人吃飯,對走路不方便的老人我們把飯菜送到老人房間,在食堂我們幫助工作人員派飯,為不方便的老人提供服務,把飯菜送到餐桌上,敬老院中的老人們對我們很是熱情,大多數老爺爺老奶奶對我們都是滿臉堆笑。吃過飯,他們主動邀請我們中的一些人陪他們打撲克、下象棋等等,同學們也主動的融入老人們中去,陪他們聊天打牌。我們和一個老人扯起了家常,我們談了談他的身體狀況,聊了聊這里的生活,以及這里其他老人們的生活習慣等等。其中一位同學還很熱心的幫老人把電視機的聲音調大(主要是因為那個電視的按鍵出了問題老人不會調)。和一位奶奶的聊天中了解到,她今年82歲,無兒無女,沒來敬老院之前,自己一人在家的時候經常是一天只吃一頓飯,在家也沒有日常娛樂活動。來到敬老院後,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地改善,在這里生活的很幸福,老年生活也不再孤單。整個下午,敬老院的氣氛其樂融融,大家已經融成了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