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立夏節氣如何養生保健
5月6日立夏,天氣開始轉暖,溫度會進一步高,意味著炎熱的夏季就要來到,此時春夏之交養生保健也要順應天氣的變化,重點關注心臟,要學會養護我們的「心」。
如艾灸內關穴,可寧心安神,滋補心氣;艾灸中脘和足三里,可健脾益胃,補中益氣;艾灸命門、關元和氣海,可以有效的扶陽和升陽。
B. 立夏養生該怎麼做
立夏養生告訴你該怎麼做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45°為立夏節氣。我國自古習慣以立夏作為夏季開始的日子。立夏過後,全國各地的氣溫就明顯升高,許多地方都已經超過攝氏30度了。在這逐漸炎熱起來的立夏季節,我們如何立夏養生呢?這里告訴你立下養生幾點注意事項。
立夏養生之早睡早起
中醫認為「夏氣與心氣相通」,立夏養生要注意早睡早起,重視「靜養」,避免運動過後大汗淋漓,「汗」出傷陽,在飲食調養方面,宜採取「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養胃氣」的原則,飲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粗糧。起床前可以做幾個小動作,有利於增強體質,中醫養生,延年益壽。
立夏養生之飲食清淡
立夏過後,溫度逐漸攀升,人們就會覺得煩躁上火,食慾也會有所下降。立夏飲食原則是「春夏養陽」,養陽重在養心,養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製品、雞肉、瘦肉等,既能補充營養,又起到強心的作用。宜採取「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養胃氣」的原則,飲食應清淡,以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大魚大肉和油膩辛辣的食物要少吃。將綠豆、蓮子、荷葉、蘆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一並煮粥,並擱涼後食用,也可起到健胃、驅暑的功效。平時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糧,可增加纖維素、維生素B、C的供給,能起到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
立夏養生之精神養生
養生專家提醒說,立夏以後,天氣轉熱,人的心神易受到擾動,出現心神不寧。因此,值此時節,人們要格外重視精神的調養,加強對心臟的保養,尤其是老年人不可有過激之處,應該保持愉快的情緒,安閑自樂,切忌暴喜傷心,保持神清氣和、心情愉快的狀態。
立夏養生之食補涼血
立夏之後血熱會給人帶來很多不適,氣虛血熱會影響人的消化功能。因此,每頓飯不要過飽,給胃留下足夠的蠕動空間。還人以輕松自然。今年的夏季注意涼血補氣和早睡早起,是人儲存陽氣力求身體大獲豐收的一個季節。
立夏養生之避免貪涼
對大多數人特別是關節患者來說,夏季應該避免貪涼,不用或適度使用空調和風扇。在工作場合中,應把自己的病情告訴同事,以取得同事的理解,盡量不用空調或適當調高溫度。最好常備一件長袖衣,隨外界環境隨時加減衣服。
立夏養生之謹防外感
立夏節氣,人們常常衣單被薄,即使體健之人也要謹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輕易運用發汗之劑,以免汗多傷心,避免氣血淤滯,以防心臟病的發作。故立夏之季,情宜開懷,安閑自樂,切忌暴喜傷心。清晨可食蔥頭少許,晚飯宜飲紅酒少量,以暢通氣血。
C. 立夏如何養生 立夏吃什麼好
1、立夏吃鴨蛋
這個自然就是首推的第一。立夏就是立蛋,指的就是立鴨蛋。鴨蛋營養豐富,可與雞蛋媲美。中醫認為,鴨蛋性味甘、涼,具有滋陰清肺的作用,入肺、脾經;有大補虛勞、滋陰養血、潤肺美膚等功效;適應於病後體虛、燥熱咳嗽、咽干喉痛、高血壓、腹瀉痢疾等病患者食用。
用於膈熱、咳嗽、喉痛、齒痛。而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鴨蛋中的蛋白質含量和雞蛋相當,而礦物質總量遠勝雞蛋,尤其鐵、鈣含量極為豐富,能預防貧血,促進骨骼發育。
2、立夏吃萵苣
《本草衍義》謂其「四方皆有」。暮春初夏,正是食萵苣的時節。宋代陸游的《新蔬詩》雲:「黃瓜翠苣最相宜,上市登盤四月時。」
中醫認為,萵苣利五臟,通經脈,開利胸膈。種氣,壯筋骨,去除口臭,使牙齒變白,使眼睛明亮。又有催乳汁的作用。利小便排泄,解蟲毒和蛇咬之毒。不僅如此,凡是身體虛弱,陰分不足,齒縫間時常出血,或鼻部乾燥,易出鼻血。
均可用萵苣莖切片煮熟加醬油或鹽拌食,以治療和減少出血情況。但值得注意的是,經常食用又使人眼睛昏濁不清。患寒病的人不宜食用。萵苣有毒,食用害人,各種各樣的蟲不敢靠進它。
3、立夏吃茯苓
茯苓含茯苓多糖、葡萄糖、蛋白質、氨基酸、有機酸、脂肪、卵磷脂、腺嘌呤、膽鹼、麥角甾醇、多種酶和鉀鹽。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顯的抗腫瘤作用;有利尿作用,能增加尿中鉀、鈉、氯等電解質的排出;有鎮靜及保護肝臟、抑制潰瘍的發生、降血糖、抗放射等作用。
古人稱茯苓為「四時神葯」,因為它功效非常廣泛,不分四季,將它與各種葯物配伍,不管寒、溫、風、濕諸疾,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現代醫學研究:茯苓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顯的抗腫瘤及保肝臟作用。
D. 立夏後怎樣養生
立夏後,人們的生理狀態也會發生一定的改變。『夏氣與心氣相通』,『汗為心液』,立夏養生要早睡早起,注意養陽,方能與萬物生長之勢相應。因此,要避免大汗淋漓,『過汗』傷陽,還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切勿發怒。
E. 女性立夏後怎麼養生
女性立夏養生5大注意事項:
1、立夏飲食宜清淡。
應以清淡、低脂、低鹽、多維生素為主宜採取「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養胃氣」的原則,飲食應清淡,以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大魚大肉和油膩辛辣的食物要少吃。多進稀食有利補養,平時多吃綠色蔬菜、水果及粗糧。
2、立夏順應時長睡眠。
提倡夏季午睡,可以起到「加油站」作用,促進身體健康、減少疾患發生。一般來說,夏季午休以30分鍾至一小時為宜,時間過長反而感到疲倦。醒來後不要匆匆起床、馬上投入工作或學習,因為此時大腦的供血量不足,可能會出現短暫的功能性紊亂,讓人感到頭昏腦脹,最好再躺10分鍾左右起床。
3、立夏養生之防精神不足。
立夏養生要做到「戒躁戒怒」,切忌大喜大怒,要保持精神安靜、情志開懷、心情舒暢、安閑自樂、笑口常開。此外,還可多做偏靜的文體活動,如繪畫、釣魚、書法、下棋、養花等。人們要格外重視精神的調養,加強對心臟的保養,應該保持愉快的情緒,安閑自樂,切忌暴喜傷心,保持神清氣和、心情愉快的狀態。
4、立夏養生之防氣虛血熱。
立夏之後血熱會給人帶來很多不適,氣虛血熱會影響人的消化功能。因此,每頓飯不要過飽,給胃留下足夠的蠕動空間。還人以輕松自然。今年的夏季注意涼血補氣和早睡早起
5、立夏養生要防熱感冒。
立夏養生要注意預防感冒,避免因為各種原則受涼,其中多喝水無疑是最好的保健方法。此外立夏之後天氣急劇上升,也勿因貪圖過分涼快而猛吹空調或風扇,否則極易招來熱感冒。
F. 立夏如何養生
今年的5月5日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的「立夏」。專家提醒說,此時節,天氣逐漸轉熱,公眾應當舒展心情,保持安閑的心志,以免暴喜、暴怒傷及心陽。
天文教育專家、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每年5月6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節氣開始。明人《蓮生八戕》一書中寫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
習慣上,人們將立夏作為夏季的開始。此時氣溫顯著升高,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紅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節;炎暑降臨,雷雨增多,植物進入生長旺季,是一個重要節氣。
夏季與心氣相通,有利於心臟的生理活動,因此,要順應節氣的這種變化,保養心臟,天津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李艷玲表示,此時節,老年人要注意避免氣血淤積,預防心臟病發作。
李艷玲提示說,立夏養生還應重視「靜養」。立夏後,人們易感到煩躁不安,因此立夏養生要做到「戒燥戒怒」,切忌大喜大悲,要保持精神安靜、心志安閑,心情舒暢,笑口常開。此外,在飲食調節上,應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之物,多食清淡和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如山葯、小麥、玉米、海產品、蛋類,這些食物既能清熱、防暑、斂汗、補液,還能增進食慾。
G. 立夏時節要怎樣養生
立夏後天氣逐漸炎熱,溫度明顯升高,值此時節,精神調養要「戒躁戒怒」,飲食調養需「增酸減苦」。
1、立夏後天氣炎熱,人們易感到煩躁不安,因此,立夏養生要做到「戒躁戒怒」,切忌大喜大怒,要保持精神安靜、情志開懷、心情舒暢、安閑自樂、笑口常開。此外,還可多做偏靜的文體活動,如繪畫、釣魚、書法、下棋、養花等。
2、立夏時節,自然界的變化是陽氣漸長、陰氣漸弱,相對人體臟腑來說,是肝氣漸弱,心氣漸強,此時的飲食原則是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養胃氣。
此時飲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纖維素為主,多吃蔬果和粗糧。平時可多吃魚、瘦肉、豆類、芝麻、洋蔥、小米、玉米、香瓜、桃、西紅柿等,少吃動物內臟、肥肉等,少吃過鹹的食物,如咸魚、鹹菜等。
H. 立夏如何養生
立夏節氣,此時天氣逐漸炎熱,萬物繁茂,人們的生理狀態也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夏季與心氣相通,夏季有利於心臟的生理活動。順四時是養生的首要原則,因此,要順應節氣的變化,注意養心臟。應重視立夏養生,平和過渡到夏季。 起居養生 立夏時節,雖說夏季到來了,天氣逐漸炎熱,溫度明顯升高,但此時早晚仍比較涼,日夜溫差仍較大,早晚要適當添衣。另外進入立夏後,晝長夜短更明顯,此時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睡眠方面也應相對「晚睡」、「早起」,以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氣,但仍應注意睡好「子午覺」,尤其要適當午睡,以保證飽滿的精神狀態以及充足的體力。 精神養生 立夏養生還應重視的一點就是重視「靜養」。立夏後人們易感到煩躁不安,因此立夏養生要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要保持精神安靜,情志開懷,心情舒暢,安閑自樂,笑口常開。還可多做靜一些的文體活動,如繪畫、釣魚、書法、下棋、種花等。 運動養生 立夏後,隨著氣溫升高,人們容易汗出,「汗」為心之液,立夏時節要注意不可過度出汗,運動後要適當飲溫水,補充體液。立夏時節,選的運動不要過於劇烈,可選擇相對平和的運動如太極拳、太極劍、散步、慢跑等。 飲食養生 立夏時節,時值乾卦,自然界的變化是陽氣漸長、陰氣漸弱,相對人體臟腑來說,是肝氣漸弱,心氣漸強。此時的飲食原則是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養胃氣。此時飲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纖維素為主,多吃蔬果、粗糧。平時可多吃魚、雞、瘦肉、豆類、芝麻、洋蔥、小米、玉米、山楂、枇杷、楊梅、香瓜、桃、木瓜、西紅柿等;少吃動物內臟、肥肉等,少吃過鹹的食物,如咸魚、鹹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