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頤和園慈禧太後住過的地方
頤和園樂壽堂。
樂壽堂原為兩層建築,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十三年(1887年)重建時,改成現在的式樣,並成為西太後慈禧在頤和園內的寢宮。樂壽堂按照宮廷原狀陳列,中間為起居室,西套間為寢宮,東套間為更衣室。
起居室內,用名貴木材紫檀雕制的相當精緻的「御案寶座」,設置在室內中間,在其後有十五折的玻璃屏風,將室內照的格外寬敞。在其兩側,插列有孔雀羽毛掌扇。這對羽毛掌扇,不僅相當精緻,而且能點綴出西太後慈禧的威儀。
(1)慈禧太後養生的地方是哪裡擴展閱讀:
慈禧太後居住的樂壽堂,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被毀後於光緒十二年(1886)重建,改為現在的一層、平面呈十字型的樣式。堂前對稱地排列著銅鹿、銅鶴和銅瓶,取「六合太平」的諧音,寓意「鶴鹿同春、天下太平」。
「樂壽堂」的匾額是光緒皇帝的手筆。由於這里後有蒼翠的青山作為依託,前有開闊的昆明湖水,氣候適宜,風景絕佳。慈禧太後有時二月份就來到這里居住了,到十一月才回到紫禁城。
『貳』 慈禧太後老家是哪的
慈禧的祖籍,正史有明確記載。《清史稿》記道:「孝欽顯皇後(慈禧),葉赫那拉氏,安徽徽寧池廣太道惠征女。」《玉牒》記道:「蘭貴人那拉氏,道員惠征之女。」《清列朝後妃傳稿》(下)記道:「文宗(咸豐帝)孝欽顯皇後(慈禧),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實錄》咸豐十一年十二月諭:慈禧皇太後母家著抬入鑲黃旗滿洲)養心殿西暖閣。 父惠征,安徽徽寧池太廣兵備道。」此書還明確記載,慈禧的母親為富察氏,封一品夫人。慈禧兄妹四人,慈禧為大姐,妹妹其次,大弟照祥,二弟桂祥。
『叄』 慈禧太後的老家在哪裡
慈禧太後的老家在北京。
慈禧為滿洲鑲藍旗人,玉牒明確記載是「葉赫那拉氏惠征之女」。據葉赫那拉·根正的口述記載,慈禧出生於北京西四牌樓劈柴胡同,今辟才胡同。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3)慈禧太後養生的地方是哪裡擴展閱讀:
北京的學者從清宮檔案中找到了新的史料,就是清朝皇帝選秀女的名單,這在檔案中叫做「排單」。其中有咸豐五年(1855年)慈禧的親妹妹被選為秀女的記錄。慈禧的這位妹妹後來成了醇郡王奕的側福晉,光緒皇帝的生母。
「排單」上清晰記載:此女屬滿洲鑲藍旗,姓葉赫那拉氏,父親名叫惠征,最高官職做到五品的道員。一些學者首要依據這份「排單」確定,咸豐五年之前,慈禧的娘家住在北京西單牌樓北劈柴(辟才)胡同。所以,這兒應該是慈禧太後的出世地。
依照京師八旗分城居住的規則,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鑲藍旗滿洲都統衙門在阜成門內華嘉寺胡同;到民國初年,鑲藍旗滿洲都統衙門舊地在阜成門內華嘉寺14號。劈柴胡同距華嘉胡同很近。慈禧的父親屬於滿洲鑲藍旗,應當住在劈柴胡同一帶。
『肆』 揭秘慈禧太後是怎麼養生的
提起慈禧太後,似乎大家對她沒有多少好印象。在她執政的40多年中,以她為首的清政府簽訂了眾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1885年,在鎮南關大捷 後,她竟讓清政府仍向法國求和,讓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她依然大興土木,花巨資興建頤和園以慶祝自己的60大壽。1895年,下令重新修建自己的陵墓,整個工程長達13年之久,耗資巨大。1898年,她徹底扼殺了戊戌變法,囚禁光緒,使中國依舊沉淪在半封 建半殖民地社會中……
不過慈禧雖然沒有保住大清的江山,但卻把自己保養的很不錯。給慈禧畫過油畫 的美國人卡爾小姐曾這樣描述她給慈禧太後畫畫的經歷:「當時,慈禧雖然已經七十歲,但是看起來就像三十多歲的貴夫人似的。」女官德齡在其所著的《御香縹緲
錄》中記載慈禧到老60歲時:「肌膚白嫩光滑如同少女一般,細膩光潤,嫣然一笑,姿態橫生,令人自然欣悅。」慈禧太後對於飲食、美麗和健康的態度,以及她的養生之道,還是值得咱們去學習的。
慈禧的飲食之道
慈禧太後的愛吃、會吃是眾所周知的。咱們暫且不提慈禧的御膳房能做出多少道美味佳餚,單單是慈禧的私廚——西膳房,這個地方能製作的食品就已經是琳琅滿目了,能做點心四百餘種,菜品四千多道,上等的燕窩、 魚翅、熊掌、雞鴨魚肉等應有盡有。慈禧太後的每頓飯也是極度奢華。皇家飲食的珍、奇、精緻、美味在慈禧太後的餐桌上體現的淋漓盡致,不過這一點,咱們未必
去學習慈禧。因為從營養的角度講,普通的食材也能提供身體所需的營養素,簡單的加工方法更利於保存食物的營養,就像老百姓腸掛嘴邊的那句話:「粗茶淡飯保 平安」不必搞的像老佛爺一般紛繁復雜
慈禧用膳時,一般是這樣:她用眼看哪樣菜品,太監就把那道菜品送到她眼前吃上一兩口。膳桌上的菜雖 然很多,但往往她只是各樣吃一點,餘下的則賞給皇後、貴妃或宮內其他人。可見,慈禧太後的飲食很好的體現了飲食多樣化的思想,每種食物她都會吃,而且每種
食物都不會多吃。她吸取了當年康熙帝曾因飲食過精而鬧病的教訓,所以即便是山珍海味,她也絕不敢多吃。相反,她聽說玉米粥、茯苓餅有益於身體健康。便對它們產生了好感。並常食不厭。在承德避暑山莊期間。又分外愛吃野兔肉。由於她在避亂期間急不擇食地吃了民間的窩窩頭。從此對窩頭也頗感興趣,只不過她後來吃 的是粟子面的,與最初吃的大不一樣。由於不同的食物其營養價值不盡相同,這種多樣化的飲食保證了慈禧每日營養物質的均衡攝取。
慈禧太後的健體之道
慈禧深信呂不韋最先提出的「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保健名言,一向注意體育鍛煉。她的鍛煉方法,主要是八段錦,每天清晨起床後,總要習煉一遍。其次是按摩,這也是她每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項目
關於八段錦。相信很多人都會做廣播體操,卻沒有幾個人知道廣播體操的起源就是八段錦。其實,八段錦就是古人創編的八節不同動作組成的一套醫療、康復體操。古人把這套動作比喻為「錦」,意為動作舒展優美,如錦緞般優美、柔順,又因為功法共為八段,每段一個動作,故名為「八段錦」。八段錦動作簡單,易記易學,適合男女老少等不同人群習練。傳統醫學認為,八段錦柔筋健骨、養氣壯力,具有行氣活血、協調五臟六腑之功能。現代研究也已證實,八段錦錦能改善神經體液調節功能和加強血液循環,對腹腔臟器有柔和的按摩作用,對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及運動器官都有良好的調節作用,是一種較好的體育運動。八段錦分為這八個部分:雙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鵰。調理脾胃臂單舉,五勞七傷向後瞧。搖頭擺尾去心火,兩手攀足固腎腰。攢拳怒目增力氣,後七顛百病消。它是在立位或屈膝成馬步姿態下進行操練的,以上肢運動為主,也有軀乾和頭頸運動。是一種綜合性、全身性的動作,能起到全面的健身作用。
慈禧每感到疲倦時,都會找人給她按摩。盡管按摩屬於被動的運動,與主動運動的八段錦不同。但從中醫學角度看,按摩能宣通氣血,舒筋活絡,祛瘀化滯。促進血液循環暢通,調整人體肌能,改善新陳代謝,有益於健康長壽。
慈禧太後的養心之道
慈禧是個很會享受的女人,這種享受不僅表現在物質生活上,還體現在她的精神生活上。她一生有書法、看戲、游園、下棋、養花等多項愛好。
關於書法,很多人並不知道,慈禧還是一位書法愛好者。而且練習書法還覺得不過癮,後來又開始學繪花卉。時至今日,人們仍可以在頤和園仁壽殿的左右壁上, 看到她所寫的高約一丈、寬近五尺的「壽」字大立軸;在2001年11月24日的《北京日報》第3版,也轉載了她60歲時賜給兩廣水師提督鄭紹金的手書大 「壽」字。盡管她的字比不上書法家,但對一位皇太後來講,已經算是不易了。
慈禧還特別愛看京劇。頤和園的仁壽殿之北,有一組戲園建築, 即德和園、頤樂殿,此即慈禧看戲之處。戲樓翹角重檐三層,高達21米,雕梁畫棟,十分豪華。三層舞台之間,均有天地井通連,底層又有水井、水池,可設置水法布景,表演各種怪戲。據說,慈禧精通戲典,文字能力也不錯。親自改過的京戲唱本就有100多出。當時,宮中太監多達5000來人。他們要想見到這位「老 佛爺」也不易,想得到她的賞識則更難。而若他們會唱京戲,便具備了接觸慈禧的機會。如果唱腔出眾,表演超群,說不定有一日還會飛黃騰達。
此外,慈禧還喜歡散步、栽植花草、從遊艇、下棋和裝扮觀音菩薩命人拍攝等等。這些愛好,給慈禧太後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帶來諸多快樂,當然也是慈禧養生之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可見,慈禧太後在飲食、健體和養心方面的確有很多獨到且有效的做法,值得我們效仿。
『伍』 慈禧太後的出生的在什麼地方
同治的母親慈禧太後,由於她的特殊地位、身份、影響與作用,對其身世,有多種異說。尤其是慈禧的出生地,可謂眾說紛紜。除北京說之外,還有五種說法:(1)甘肅蘭州,(2)浙江乍浦,(3)內蒙古呼和浩特,(4)安徽蕪湖,(5)山西長治。
慈禧出身於滿洲鑲藍旗(後抬入滿洲鑲黃旗)一個官宦世家。慈禧的曾祖父吉朗阿,曾在戶部任員外郎,遺下銀兩虧空,離開人世。祖父景瑞,在刑部山東司任郎中,相當於現在部里的一個司局長。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時,因沒能按時退賠其父吉朗阿在戶部任職時的虧空銀兩而被革職。外祖父惠顯,在山西歸化城當副都統。父親名叫惠征,在吏部任筆帖式,是一個相當於人事部秘書、翻譯的八品文官,後屢有升遷。根據清宮檔案《內閣京察冊》(清政府對京官三年一次的考察記錄)記載:慈禧的父親惠征,在道光十一年(1831年)時是筆帖式,道光十四年(1834年)考察被定為吏部二等筆帖式。十九年(1839年)時是八品筆帖式。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再次考察定為吏部一等筆帖式。二十六年(1846年)調任吏部文選司主事。二十八年(1848年)、二十九年(1849年)因為考察成績又是一等,受到皇帝接見,被外放道府一級的官職。同年四月,任山西歸綏道。咸豐二年(1852年),調任安徽徽(徽州府)寧(寧國府)池(池州府)太(太平府)廣(廣德州)道的道員。
從慈禧之父惠征的履歷看,他曾先後在北京、山西、安徽等地任職。那麼,慈禧出生在何處?
關於慈禧的出生地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文獻記載,因為誰也沒有料到幾十年後這個普通官宦之家的女子,會成為執掌大清國朝政近半個世紀的聖母皇太後。近幾年,北京的學者從清宮檔案中找到了新的史料,就是清朝皇帝選秀女的名單,這在檔案中叫做「排單」。其中有咸豐五年(1855年)慈禧的親妹妹被選為秀女的記錄。慈禧的這位妹妹後來成了醇郡王奕的側福晉,光緒皇帝的生母。「排單」上明確記載:此女屬滿洲鑲藍旗,姓葉赫那拉氏,父親名叫惠征,最高官職做到五品的道員。一些學者主要根據這份「排單」認定,咸豐五年之前,慈禧的娘家住在北京西單牌樓北劈柴(辟才)胡同。所以,這里應該是慈禧太後的出生地。按照京師八旗分城居住的規定,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鑲藍旗滿洲都統衙門在阜成門內華嘉寺胡同;到民國初年,鑲藍旗滿洲都統衙門舊地在阜成門內華嘉寺14號。劈柴胡同距華嘉胡同很近。慈禧的父親屬於滿洲鑲藍旗,應當住在劈柴胡同一帶。
此外,還有人認為慈禧出生在北京東城方家園。《清朝的皇帝》記述:「慈禧母家在東城方家園,父官至安徽徽寧池太廣道,時當道光末年,洪楊起事,惠征守土無方,革職留任,旋即病歿,遺妻一、子女各二,慈禧居長。」有書說:「恭親王曾慷慨言之:『大清天下亡於方家園』!」注雲:「方家園在京師東北角,為慈禧母家所在地。」慈禧之弟照祥,襲承恩公。《翁同龢日記》同治九年(1870年)八月十七日記載了慈禧母親發喪一事:「昨日照公(照祥)母夫人出殯,塗車芻靈之盛,蓋自來所未有,傾城出觀,幾若狂矣!沿途祭棚絡繹,每座千金,廷臣往吊者皆有籍,李侍郎(軍機大臣、戶部侍郎李鴻藻)未往,頗忤意旨。」
慈禧家的具體地點至今沒有解決,慈禧入宮時選秀女的「排單」至今也沒有發現,所以慈禧的出生地點以及身世仍存在著如下五種異說。
第一,慈禧出生在甘肅蘭州說。是根據慈禧的父親惠征曾任過甘肅布政使衙門的筆帖式。傳說慈禧出生在當年他父親住過的蘭州八旗馬坊門(今永昌路179號院)。但是,經過專家查閱文獻、檔案,發現惠征雖然做過筆帖式,但其地點是在北京的吏部衙門,而不是在蘭州的布政使衙門。
第二,慈禧出生在浙江乍浦說。是根據慈禧的父親惠征曾在浙江乍浦做官。《人民日報》曾發表一篇小文,題目是:《史界新發現——慈禧生於浙江乍浦》。這篇文章說:慈禧的父親惠征,在清道光十五年至十八年(1835~1838年)間,曾在浙江乍浦做過正六品的武官驍騎校,而慈禧正是在這段時間出生的,所以她的出生地在浙江乍浦。這篇文章又說:在現今乍浦的老人當中,仍然流傳著關於慈禧幼年的傳說。當時的規定,京官每三年進行一次考核。學者查閱清朝考核官員的檔案記載:這時的惠征被考核為吏部二等筆帖式,三年後又被「懿妃(慈禧)遇喜大阿哥」檔案作為吏部筆帖式進行考試,可見這時惠征在北京做吏部筆帖式,為八品文官。所以,這種說法值得懷疑:其一,惠征不能同時既在北京做官又在浙江做官;其二,官職也不對,在京師是文官,在浙江是武官;其三,品級也不合。
第三,慈禧出生在安徽蕪湖說。是根據慈禧的父親惠征曾做過安徽徽寧池太廣道的道員,道員衙署在蕪湖,因此說她出生在蕪湖。慈禧既然生長在南方,便善於演唱江南小曲,由此得到咸豐帝的寵幸。一些小說、影視多是這么說的。電影《火燒圓明園》中有一個情節,蘭貴人(就是後來的慈禧)在圓明園「桐蔭深處」唱一曲纏綿小曲,咸豐皇帝聽得如醉如痴,從此博得寵愛。顯然,不能以慈禧擅唱南方小曲,孤立地作為她出生在南方的證據。就像北方人會唱黃梅戲,不能以此證明出生在安徽一樣。根據歷史記載:惠征當徽寧池太廣道員是在咸豐二年(1852年)二月,正式上任是在同年七月。而慈禧已經在咸豐元年(1851年)入宮,被封為蘭貴人;檔案中還保存有蘭貴人受到賞賜的賞單。可見慈禧不會是生於安徽蕪湖。
第四,慈禧出生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說。是根據慈禧的父親惠征曾任過山西歸(化)綏(遠)道的道員。清代的綏遠城,今為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這種說法又稱為內蒙古說。慈禧的父親惠征當年曾任山西歸綏道,道署在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據說在呼和浩特市有一條落鳳街,慈禧就出生於落鳳街的道員住宅里,甚至傳說慈禧小時候常到歸化城河邊玩耍。但文獻記載,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惠征任山西歸綏道道員時,慈禧已經15歲,所以說慈禧不可能出生於歸化城。不過,慈禧可能隨父惠征在歸化城住過。慈禧的外祖父惠顯,從道光十一年至十七年(1831~1837年)年,在歸化城做官,當過副都統。慈禧可能在外祖父家住過。以上就成為慈禧出生歸化(今呼和浩特)說的一個歷史的影子。慈禧的母親不可能從北京回娘家生孩子,因為這在當時既路途遙遠,也不合禮法。所以,慈禧不大可能出生在今呼和浩特市。
第五,慈禧出生在今山西長治說。這是近年來的一種新說法。此說認為慈禧不是滿洲人,生父也不是惠征。今山西長治當地傳說:慈禧原是山西省潞安府(今長治市)長治縣西坡村王增昌的女兒,名叫王小慊,4歲時因家道貧寒,被賣給上秦村宋四元家,改姓宋,名齡娥。到了11歲,宋家遭到不幸,她又被轉賣給潞安府(今長治市)知府惠征做丫頭。一次,惠征夫人富察氏發現齡娥兩腳各長一個瘊子,認為她有福相,就收她作乾女兒,改姓葉赫那拉氏,取名玉蘭。後來玉蘭被選入宮,成了蘭貴妃。說慈禧是王家的女兒,當地提出的根據是:(1)王姓家譜從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一直續譜到現代。王氏家譜上更寫著:「王小慊後來成為慈禧太後」。但是,這份家譜不是原家譜,是後來重抄的。(2)當地還傳說:在西坡村外邊的山腳下,還有據說是慈禧生母的墳。墳前有碑,原來是木牌,後來豎立石碑。說慈禧是宋家的女兒,當地提出的根據是:(1)在上秦村裡至今保存著一處娘娘院,被認為是慈禧入宮前住過的院落。(2)在宋家的炕上曾刨出了當年慈禧給宋家寫的家信等,據說她娘家六代侄孫還保存著這封信。(3)在上秦村居住的宋家老人說:「慈禧太後是咱家的。」為此,宋家曾聯名寫信,要求政府調查澄清這件事。上面的傳說,有文有物,具體生動。長治地方眾口一詞,畫押證明,說慈禧是長治人。長治市還為此專門成立「慈禧童年研究會」。上述動人的傳說,真是太傳奇了。經專家考證,在這段時間,歷任潞安府的知府共有七個人,但是沒有惠征。既然惠征沒有在山西潞安府做過官,那麼慈禧怎會在潞安被賣到惠征家呢?
總之,不管慈禧生長在哪裡,她都是出身於官宦家庭。再加上慈禧在咸豐身邊的政治閱歷,使她具有一般女子所沒有的遠見、膽識、機智、謀略和手腕。慈禧在咸豐皇帝死後,帝後集團與帝胤集團結合,發動宮廷政變,摧毀「贊襄政務」八大臣集團。這場政變發生在咸豐十一年(1861年)即農歷辛酉年,所以史稱「辛酉政變」。
本文節選自《正說清朝十二帝》一書,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行。
『陸』 想研究慈禧太後的養生之道,去哪裡找她的起居注內容還有其他資料
德齡公主曾經擔任過慈禧太後的侍從女官,她寫過一本回憶錄,書名叫《慈禧後宮私生活實錄》,書中詳細描繪了慈禧太後的生活起居細節,你不妨去看一下,網上有免費電子版,自己去搜索下載
『柒』 慈禧太後原籍是哪裡的
慈禧太後葉赫那拉氏(1836-1908),乳名蘭兒,安徽徽寧池廣太道道台惠征女。1851年以秀女被選入宮,號懿貴人,因得咸豐皇帝寵幸,1854年進封懿嬪。1856年生子載淳。次年進位為「儲秀宮懿貴妃」。1861年8月,咸豐帝病死熱河,遺詔立載淳為皇太子,繼承皇位。並任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戶部尚書肅順等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政。年號「祺祥」,尊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後」。同年11月,那拉氏與恭親王奕欣發動政變,將八名「贊襄政務王大臣」分別革職或處死。改元同治,那拉氏實行垂簾聽政,實際控制了國家大權。
1873年,載淳成年,那拉氏宣布撤簾歸政,但仍陰持朝柄。次年,載淳病死,那拉氏立宗室載湉繼承皇位,年號「光緒」,復行垂簾聽政。
1889年,載湉大婚成年,那拉氏宣布「歸政」,退居頤和園,但朝內一切用人行政,仍出其手,光緒帝實際居於傀儡地位。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是年,適逢那拉氏六十壽辰,擬「在頤和園受賀,仿康熙、乾隆年間成例,自大內至園, 路所經,設彩棚經壇,舉行慶典」。挪海軍經費,繕修頤和園,布置點景,廣收貢獻。故於「朝鮮事求速結」,支持李鴻章等對日採取妥協投降主張。
「六旬萬壽慶典」活動從年初即開始籌備,八月中日戰事愈烈,戶部上書「請停工程」,那拉氏大發雷霆。戶部尚書軍機大臣翁同和被迫改口上奏:「查停工一條,系指以後尋常工程,其業經興辦之工,毋庸停止」。一些主戰派廷臣紛紛上疏,請求停辦「點景」,移作軍費。那拉氏怒不可遏,稱「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生不歡」。
9月,中國陸海軍先後敗績,那拉氏求和之心更切,9月27日強使主戰的軍機大臣翁同和到天津與李鴻章會商停戰求和之事。10月18日更下令王公大臣及外省封疆大吏,將「六旬萬壽貢品」統於10月23日星進。11月7日,日軍佔領大連灣,這一天正是那拉氏生日,前方軍情急電雪片般飛來,那拉氏卻不為所動。在頤和園升殿受賀,大宴群臣,連續賞戲三天,公事皆延置不辦。
11月22日,北洋水師基地旅順淪陷,那拉氏仍不以為然,並反將矛頭指向以光緒帝為首的主戰派。11月26日,那拉氏於儀鑾殿召見軍機大臣,時光緒帝不在座。突然宣布「瑾、珍二妃有祈請干預種種劣跡,即著繕旨降為貴人」。並將瑾、珍二妃之兄禮部右侍郎志銳遣戍烏里雅蘇台。珍妃為光緒寵妃,並支持光緒對日主戰。當時朝廷內一些主戰官員,不滿於那拉氏、李鴻章對日屈膝,於是結二妃之兄志銳「密通宮闈,使珍妃進言於上」,推動光緒對日抵抗。10月28日,文廷式又親自上奏:《倭夷入寇樞臣與疆臣各懷異志但欲求和請交部嚴加議處折》,彈劾李鴻章等不思督軍應敵,「但欲求和」,「束手待攻」,「請旨將樞臣及北洋大臣交部嚴加議處,以存國法」。這時,正值那拉氏起用恭親王奕欣主持對日議和,主和空氣甚囂塵上。那拉氏選擇此時處罰光緒之二妃及其兄,目的在於打擊主和派及向光緒示威。12月4日同時下令授恭親王奕欣為軍機大臣和撤銷滿漢書房,進一步的加強了主和派勢力和剪除光緒周圍的主戰派力量。
1894年底,清廷在戰事上愈不可為,那拉氏求和之心更加急切。1895年1月,派張蔭桓、邵友濂為全權大臣,赴日求和。日本政府借口中國使臣全權不足,拒絕開議。議和未成,使臣被拒,那拉氏萬分驚恐,曾命順天府准備車騾,擬逃往山西。
日本政府於廣島拒和後,立即向北洋水師另一基地威海衛進攻,27日攻陷威海衛,北洋水師覆滅。3月初又發動遼河下游作戰,六天之內,連陷牛庄、營口、田莊台。至此,以那拉氏為首的投降派下定決心向日本投降,3月,派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再次赴日乞和,4月17日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空前屈辱的條約《馬關條約》。消息傳出後,舉國大嘩,憤怒聲討那拉氏、李鴻章等人的賣國行為。人們在北京城門貼出「萬壽無疆,普天同慶;三軍敗績,割地求和」的對聯表示抗議。根據《馬關條約》規定,日軍於6月間開始派兵侵入台灣,遭到台灣人民的奮勇抵抗,那拉氏一面下令台灣大小官員內渡,並嚴厲禁止接濟台灣抗日軍民,同時又在頤和園搭起天棚,准備避暑。人們又題了「台灣省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的對聯,痛斥那拉氏的賣國罪行。
甲午戰爭失敗後,光緒帝憤於戰敗割台,欲思振作,決心變法,改革政治。1898年6月發布「明定國事上諭」,實行變法。9月,那拉氏發動政變,扼殺新政,囚禁光緒帝於瀛台,開始復出訓政。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那拉氏挾光緒出逃西安。第二年2月14日批准《議和大綱》,並頒布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無恥政策。9月7日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1902年回到北京。自此之後,那拉氏「惕於外人之威,凡所要求,曲意徇之」。
1908年11月15日,病死。(北洋水師網站)
『捌』 慈禧太後是哪裡人
一般認為慈禧為滿洲鑲藍旗人,玉牒明確記載是「葉赫那拉氏惠征之女」。據葉赫那拉·根正的口述記載,慈禧出生於北京西四牌樓劈柴胡同,今辟才胡同。
1989年6月,長治市郊區(原屬長治縣)下秦村77歲的村民趙發旺帶著他和上秦村宋雙花、宋六則、宋德文、宋德武等人的聯名信,找到長治市地方誌辦公室。趙發旺說,慈禧是上秦村人。他是慈禧太後的五輩外甥,宋雙花、宋六則等人是慈禧的五輩侄孫。
他們要求政府幫助澄情。從此,劉奇踏上了慈禧童年的研究之路。佐證材料的不斷豐富,愈加增強了劉奇的信心,有關著述也頗見報端。2012年 4月,在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主持召開的「共和國社會主義文學藝術五十年研討會」上,劉奇撰寫的《揭開慈禧童年之謎》,獲得一等獎。
據劉奇考證,1835年,慈禧出生在山西長治縣西坡村一個貧窮的漢族農民家庭,取名「王小慊」。4歲時,被賣給本縣上秦村宋四元為女,改名「宋齡娥」12歲時,又被賣給潞安府知府惠征為婢,改名「玉蘭」,並在衙西花園專設書房中獲精心培養。咸豐二年,以葉赫那拉惠征之女的身份,應選入宮,平步青雲,直至皇太後。
1875年同治帝崩逝,擇其侄子愛新覺羅·載湉繼咸豐大統,年號光緒,兩宮再度垂簾聽政;1881年慈安太後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
1889年歸政於光緒,退隱頤和園;1898年,戊戌變法中帝黨密謀圍園殺後,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光緒帝,斬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1900年庚子國變後,實行清末新政,對兵商學官法進行改革。
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做為新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後,次日17點(未正三刻)在儀鸞殿去世,葬於菩陀峪定東陵。
『玖』 慈禧太後究竟出生哪裡
慈禧的祖籍,正史有明確記載。《清史稿》記道:"孝欽顯皇後(慈禧),葉赫那拉氏,安徽徽寧池廣太道惠征女。"《玉牒》記道:"蘭貴人那拉氏,道員惠征之女。"《清列朝後妃傳稿》(下)記道:"文宗(咸豐帝)孝欽顯皇後(慈禧),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實錄》咸豐十一年十二月諭:慈禧皇太後母家著抬入鑲黃旗滿洲)。
父惠征,安徽徽寧池太廣兵備道。"此書還明確記載,慈禧的母親為富察氏,封一品夫人。慈禧兄妹四人,慈禧為大姐,妹妹其次,大弟照祥,二弟桂祥。這些正史記載,都明白無誤地說明了慈禧是滿族人,是葉赫那拉氏,其家族長期居住在北京。
『拾』 慈禧太後當年是怎麼避暑養生的
飲食之道
慈禧太後的飲食體現了飲食多樣化的思想,每種食物她都會吃,而且每種食物都不會多吃。
健體之道
慈禧深信呂不韋最先提出的「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保健名言,一向注意體育鍛煉。她的鍛煉方法,主要是習八段錦,每天清晨起床後,總要練習一遍。其次是按摩,這也是她每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項目。
養心之道
慈禧的享受不僅表現在物質生活上,還體現在她的精神生活上。她一生有書法、看戲、游園、下棋、養花等多項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