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父母粘兒子的行為在心理學上叫什麼行為
溺愛的心理學。
⑵ 心理學:父母二婚之後 孩子是什麼心理
情緒影響
父母離婚後, 其子女心理上首先起變化的是情緒情感方面。美好的家庭被破壞了,父母的分離,讓孩子再也感受不到完整的愛,這樣他們的心靈會受到大大的影響。
2.性格障礙
父母離婚對子女造成的身心傷害都是無法想像的,甚至有些孩子一輩子都難走出這個陰影。這樣的孩子會慢慢變的孤僻,不自信。
3.心靈隔閡
再婚後的父母會讓孩子感到陌生感,因為他知道這不是自己的親生父母,自己在心靈上就會產生一定的距離,這樣的家庭很難融入在一起。
4.內心的陰影
父母的再婚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陰影,有些人甚至會畏懼婚姻,有的孩子可能因為親生父母的關系,而厭惡結婚這件事。
離婚家庭後的男孩和女孩自是多了一份敏感和脆弱,而且隨著家庭的破裂,那個心底最安全的依靠不再。離異後的新伴和子女之間有實際的情感和心的距離,這些都是無可避免的矛盾。
再婚也是對未來有個期待,作為孩子的父母,要時刻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千萬別忽略了孩子,因為他們受得傷害更大,需要療傷時間更長。如果處理不好,甚至會雪上加霜。
⑶ 為什麼說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用心理學解釋
首先,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進行得最早。胎兒在體內就受到母親「體內環境」的直接影響,回胎兒的健答康與否與母親有著密切的關系。比如孕婦愉快的情緒,平靜的心境,可以減少胎兒躁動,有利於其健康發育,這已為以後孩子接受教育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孩子呱呱落地以後,他首先熟悉的人就是父母,他第一次接受的生活訓練,也是父母進行的。孩子從父母那兒學會了第一句話,學走了第一步路,懂得了第一個「為什麼」。
其次,父母教育孩子的時間最長。母親在產假五十六天里,無時無刻不接觸孩子,有的母親還能直接撫養孩子幾年。在這之後,雖有一部分孩子入托、入園,但全國至少有百分之七十的孩子是在家庭中受教育的。即使入托、入園,以及入小學、中學,孩子大部分時間仍生活在家庭中,受父母的教育。
再次,父母的教育是在孩子模仿性最強的幼小年齡進行的,不但占其「先入為主」的便利,而且父母的形象示範,言傳身教給孩子以終身影響。父母的政治態度、思想作風、性格修養、愛好特長,無不使孩子耳濡目染,令其終生受益或受害。
⑷ 心理學,父母為什麼會愛自己的孩子
一種補償的心理,如果人的感情是偏向平衡的話,那麼對於孫兒的過度溺愛,很多就是因為對於子輩的愛護缺失的自動補償。畢竟,一味地偏向一種心理的人比較容易崩潰,所以有這樣的補償機制。
從正常心理來說,過大的輩分差距其實會導致感情的缺失。孫輩不會喜歡上嚴厲的長輩,而父母因為是過於親密,相反父母對於子女會更為嚴厲,因為日常生活的照顧也是他們在負責。如果把他們的供養和嚴厲均攤的話,其實差不多。
⑸ 父母是心理學教授是種什麼體驗
雖然並沒有這樣的家長,不過想想這應當是挺幸福的體驗。父母對子女的愛這是毋庸置疑的。可能是理解不夠,溝通有誤造成父母和子女矛盾的爆發。要是有個學心理的父母,那這都不是事了。學心理的父母知道你從小每個階段的心理發展,知道在什麼時候給予你什麼東西,知道你耍脾氣不開心是什麼原因。可以跟你談心聊天,把你當成一個平等的人來對話,而不是總認為你是個小孩。
⑹ 家長心理學:10種家庭關系與子女心理疾病的關系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的成長和思想方面都是父母老師引導的,殊不知家庭的關系模式也將影響著孩子。接下來我們一起分析10種家庭關系模式與孩子心理問題的因果關系。
觀察1:強弱
都是為你好!
許多對孩子的無力要求都被包裝在美麗的語言中。
家庭的治療師走進一個家庭,喜歡關注這個家庭可能存在的一些內部禁忌。我們會問孩子,家庭里有什麼東西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我們常常發現幾乎所有家庭在交流內容方面或多或少有些限制,這些限制代表著家庭的文化意識,權利等級與家庭的「游戲規則」,從中也可考量家庭成員間的親密距離。
來看看這樣的一種情景:孩子快樂的回到家,興奮的說:「爸!媽!我今天的物理考試拿了95分。」媽媽認真的說:「先別高興,告訴我你班上的最好成績是多少」?爸爸接著說:「想想那5分為什麼要丟」。待孩子收藏笑臉,快樂盡失,躲進了自己的小屋,父母臉上才有了笑容,說道:「我們的孩子還真不錯」。
擔心孩子驕傲而不敢公開的分享孩子的快樂,使家庭內部的交流變得無趣,孩子想得到父母認同的熱情也被挫敗了。也許是文化的原因,中國的父母習慣替孩子做決 定,小到穿衣吃飯,大到讀書就業,彷彿不仔細管就是父母的失職。大多數喜歡韓國音樂的孩子不會和喜歡看韓國電視劇的父母交談對韓國文化的感覺,如果這樣做 一定是自討不愉快。喜好爭強好勝的孩子不敢與同樣好勝的父親討論人際關系,即便討論也會是一些虛假之詞。許多孩子被明令禁止討論父母的對錯,或參與父母間 的情感活動。
父母本意是為孩子好,為孩子創造理想的生存空間,結果卻是忽略孩子成長過程中自然生動的,多樣化得的特點,恰巧讓孩子失去了在家庭舞台大顯身手的機會,減弱了成長的動力。
抱怨子女缺乏自主性和獨立性的父母,常常是對孩子任何獨立思想與行為大加壓制的人,形成「惡性循環」,家庭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這種家庭教育中的矛盾情景,被心理學描述為家庭中的「假性互惠」。假性互惠中的家庭看起來一家子和和睦睦,父母替孩子著想,孩子替父母親分憂,實際上,人人都受壓抑與限制,個個心情都不舒暢。
⑺ 家庭心理學: 1.回顧過去各種家庭關系,你如何面對未來這些關系,如夫妻關系,父母子女關系和兄弟姐妹
第一夫妻關系排在最前面,如果夫妻倆人關系不好,那麼這個家整天就是陰雨綿綿的,父母對子女疼愛教育慈愛就好了,對兄弟姐妹親近就好,畢竟過日子不是跟他們,如果這些關系處理不好那日子將過不好。
⑻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父母和子女之間代溝產聲的原因~!
代溝,顧名思義,就是血脈相連的代際之間橫亘著巨大的差距。可到了新世紀,代溝不僅存在於上一代與下一代之間,而且在年齡相隔10年、8年的人們之間,甚至在大學的高年級與低年級之間,都會有令人驚嘆的明顯差異。
人們常常說,代溝是時間的痕跡,是變革的腳步。如此看來,出現代溝是自然的,沒有代溝反倒是不自然的。變化本身並沒有超出人們的想像,所以,代溝現象也容易被人理解。
也許我們習慣於用社會價值觀、生活方式的變化會引起代際差異來解釋代溝的存在,但是當我們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觀察代溝,我們會發現代溝並不是不可跨越的鴻溝。
人們選擇信息角度的不同,決定了有人著眼於變化和差異, 有人著眼於不變和相似。
吃的、穿的、唱的、玩的、乾的、喜歡的、厭惡的、嚮往的、迴避的……統統都不一樣了,這就是代溝嗎?這還不是。還要看你對這些「不一樣」是如何知覺的。換言之,人們不能接受上代或下代與自己這一代人的差異,往往與知覺的選擇性有關。
知覺的選擇性是人們在感受和認識事物的時候,選擇哪些信息進行頭腦中的加工。
世界上的信息多種多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況下會選擇不同的信息作為印象形成、判斷和推理的資源。就像樂觀主義者往往看到的是瓶子里還有半瓶水,而悲觀主義者往往看到的是瓶子少了半瓶水一樣,有人更著眼於那些變化或差異,有人則更著眼於變化中的不變和相似。
例如,青少年喜愛的歌曲,上了年紀的人不愛聽,也不會唱。歌曲是變了,從內容到音調節拍都變了。然而,無論哪一代,都曾經那樣熱衷於自己同輩人共同喜愛的歌曲(或戲曲)。那些反映時代生活的,在同輩人中間熟悉的、形成共鳴的歌曲,成為時代的記憶和自己的生命軌跡,這一點,老中青沒有什麼不同。再比如,時裝流行年年不同,褲腿從窄變到寬,從寬變到窄;衣擺從松變到緊,從緊變到松;鞋跟從低變到高,從高變到低;衣飾從繁變到簡,從簡變到繁……
無論哪個年代,都有那個時代的時尚或時髦,都有人引領潮流,都有人擔心自己與眾不同,擔心自己落伍。追趕時代潮流的人,並非特立獨行者,恰恰是他趕他那一代人的時髦,如同你趕你這一代人的時髦。
選擇看到變化的,會強烈地感到時代不同了;選擇看到不變的,不會以年齡或時代來劃分類別,他們更容易與不同年齡的人成為「忘年交」。
我們把行為和觀念差異歸因於年齡和時代,形成代際刻板印象,懶惰地理解認識他人
代溝的出現,還與社會類別化後相應形成的心理效應有關。當老李的太太生下小李,老李和太太於是就有了「天下父母心」。當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城市青年走在一起,很容易共享作為獨生子女的人生體驗,外人看他們像小皇帝,他們看自己像小奴隸。祖父年輕時常去郵局寄信,父親更願意打電話,兒子現在離不開手機。
這些代際身份、人生經歷都會自然而然讓人們認為自己這一代是一個類別,上一代或下一代是另外的類別,用「我們」指稱自己一代,用「他們」指稱上一代或下一代。用社會心理學的術語說,就是類別特徵激活了類別意識。
一個人一旦有了「我們感」這種對於「代」的歸屬感,隨之而來的往往還會形成一種自己是我們群體(內群體)的典型性代表的效應。簡單說,就是認為自己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代表。
對他(她)而言,上一代人看起來差不太多,都是那樣刻板、老舊、固執和不開化;下一代人看起來也都差不多,都是那樣缺乏責任感和上進心,辦事毛躁,追趕時髦;中年一代看起來更是差不多,被上一代人看成是能力不夠,被下一代人看成是想不開。
代際的歸屬就會形成一種社會類別化後的代際對峙。時間帶給我們的連續在這里就出現了斷裂。人們忘記我們來自上一代,享受了上一代積累的一切;忘記我們影響著下一代,是我們塑造教育了後代,並將把一切傳給他們。在社會類別之後,我們得到了歸屬感和自尊,卻也讓我們變成一個給上一代和下一代貼標簽,把行為差異和觀念差異歸因於年齡和時代,並形成代際刻板印象的人。這樣懶惰地理解和認識他人,心理學家把我們稱為「認知的吝嗇鬼」。
人們個體之間的差異要大於代際差異,溝通會讓代際之間斷裂的心理聯系接續起來
社會變遷的快速,使社會的傳承出現了心理上的斷裂。分處在代溝兩側的人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等等都出現了變化。社會類別化又帶來一些形成對峙的心理效應,這就增加了形成偏見和歧視的可能性。
代溝兩側的人輕則互不理解,重則抱有敵意。然而,如果我們真實地接觸自己這一代人、上一代人以及下一代人,我們的感受自然會從類別化的心理效應中走出:將一位老人或一位少年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來看,或者將自己所在的一代人分成不同的小類別來看,就會發現人類的差異如此巨大,每一代人裡面都有思想僵化的人,都有思想開放的人,都有缺乏責任感的人,都有承擔社會重任的人。也就是說,人際差異大於代際差異。或者,當我們超越幾十年的時間段,以一種更長遠的眼光來看,代際的差異就變得小小不言了。
因此,社會心理學家提出了減少代際偏見的接觸理論,認為接觸與溝通可以讓人們通過新的類別化過程,或去類別化過程中解構原有類別意識,跨越代溝,填平代溝。因為,代溝並不是一種物理存在,而是一種心理存在,接觸,可以讓代與代之間曾經斷裂的心理聯系接續起來。
⑼ 心理學:從心理學的角度上看,子女該不該聽父母的話
「你要聽話,這一切都是為你好」
「我走的路都比你吃的鹽多,聽話沒錯」
「我是你親爹親媽能害你嗎,都是為你的未來,對你有好處,聽話就是啦」
相信這些話,家長是經常說,孩子是經常聽。有人稱這些話叫「愛的綁架」,也有人說這是家長的苦口婆心,用心良苦。家長真的是為了孩子,用自己畢生所有的精力在為孩子籌劃,真是傾盡全力在為孩子營造幸福成功的人生。
還有父母表示「現在吃的所有苦都是為了孩子未來能有一個富裕的生活,幸福的人生,如果孩子不聽話,我們的苦不是白吃了嗎?」
確實,我們不可否認,很多父母所做的一切真的都是為了孩子好,為了孩子將來能有出息,從小開始就要上最好的幼兒園,最好的小學,最重點的初中,不惜花重金也要讓孩子進入重點高中,為的是將來孩子能進一個知名的大學,這樣出來就會有一份體面而且收入頗豐的工作。所以在學習的路上,在擇校上,在擇業上,在擇偶上孩子與家長的沖突總是不斷,甚至尖銳升級。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分開來看,從父母角度孩子要聽話。因為:
1、父母的經驗多見識廣,可以讓孩子少走不少的彎路,孩子不聽話吃了虧最後心疼的還是父母。
2、父母的一片真心。父母都是全心全意的為了孩子的未來在鋪路,有的動用了人脈關系,有的花費了大量的金錢物質,只為讓孩子在未來的路上能走的順暢無攔阻,如果孩子的不聽話不順從,不僅會讓人笑話自己的孩子不懂,沒教養,還會讓投入的金錢和精力全部白費。
3、父母的辛苦付出都是為了孩子更有出息,更幸福,孩子不聽話不順從,從道德層面父母會感到委屈,使父母這些年的苦累歸零,若孩子將來再吃了苦頭這是家長所不願意看到的,不想孩子再吃自己當年的苦受自己當的受的累。
4、從情感角度,父母所有的付出若換不回孩子的聽話順從,會另父母的內心非常的傷心。所有人有解讀「孝敬」的最大表現就是順從,無論父母是對是錯,都是為了孩子好,聽話就沒有錯。
那我們再從孩子的角度來解讀一下,孩子不聽話的心聲。
1、父母忽視孩子的感受,強迫孩子順從。這時孩子只是為了反抗而反抗,根本不會管反抗的事情是對還是錯,孩子反抗的是一種強迫,一種專制。有時可能明知道父母是對的,但就是不想聽從,就是不想屈從在父母的強權專制之下,所以要反抗,要宣誓一下自主地位。
2、不尊重孩子的意見想法,甚至連聽都不聽就以一句為你好對孩子的想法全盤否定。孩子也是人,他們也知道到底什麼才是他們真正需要的好,有時家長所說的為孩子好,並不是孩子們所能接受的好。在許多的電視劇中我們也不難看到一些典型例子,有的父母有自己的產業,根基穩固發展前景很好,孩子又是家裡的唯一,所以家長當然希望子承父業,這樣孩子也不用到外面工作那麼辛苦,家業也有人繼承,這在任何人看來都是兩全齊美的事情,但是對孩子來說可能並不接受這樣的按排,他們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有自己想要一生追求的夢想和事業,在這樣的思想沖突中,是聽話對還是不聽話對呢?
3、孩子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證明自己是有能力的。有時家長的包辦代替會讓孩子感到一種無能感,無力感,好像自己離了父母就一事無成。這樣的感覺會讓孩子內心深處很受傷,自尊受到嚴重的打擊,同時父母也會有一些不當的評價:「你啥也不懂,沒有我們你就完蛋了。」「你根本就不是那個料,還是聽話,聽按排的好,免得你將來討飯」等等的一些負面的評價,都在刺激著孩子。他們要反抗,他們渴望成功,渴望父母的認可和承認。
所以他們會拒絕聽從父母的按排,他們會非常的努力目的是要做出成績來向父母證明,他們離了父母的按排一樣可以過的很成功。他們的不聽話,只是為了換回父母的肯定那麼簡單。
因此,面對孩子應不應聽話的問題,我們真的不能單從一個方向一個角度去解讀,若你的孩子不肯聽話,那麼就請好好思考一下研究是什麼阻止孩子聽話順從的心,找到根源才能完美的解決事情。因為這里有太多的因素。若父母的好意可以讓孩子自動,自覺、自願的接受,那才是完美的結局。
⑽ 心理學上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是不是人際關系
人與人都屬於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