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孩子的教育:父母如何與你的男孩成為好朋友
孩子從小就表現出與人交往的需要:當媽媽喂嬰兒吃奶時,用「呵呵」的聲音與嬰兒交往,孩子會用眼睛看著媽媽或以笑作答,這是親子之情的流露和表現;孩子也非常喜歡跟小夥伴交往,即使不認識,只要碰在一起,八九個月大的嬰兒便會互相摸抓,以表示親熱,年齡大一點的寶寶則因為有共同的樂趣、相互能懂的語言,很自然地在一起玩耍。而且當孩子的這種交往需要得到滿足時,往往特別高興。因此,家長應正確認識幼兒與人交往的需要,有意識地創造交往的條件,滿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
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人際關系代表著人的心理適應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志,而人際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缺少正常人際交往的孩子,往往會表現出如下適應困難:拘謹膽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縮,或不能合作、任性攻擊。而人際交往中的尊重、分享、合作、關心則是預防和治療這類心理問題的靈丹妙葯。由此可見,從小培養幼兒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水平,對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預防各種心理疾病有著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良好的交往能力是建立良好人際交往關系的基礎和前提,孩子的幼年基本上都是在家中進行教育的。現在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容易被嬌生慣養,很多事情不用自己去操心,父母全都包辦代替,這樣一來將使許多孩子失去與人交往的機會。當孩子長到一定的年齡,需要接觸到其他小朋友的時候,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了。那麼,怎樣讓孩子學會與人相處、與人交往,培養孩子的交際能力,這就成為父母很重要的一課。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多與孩子玩一些角色扮演游戲,通過讓孩子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體驗人與人之間的不同立場、觀點與感覺,從而增進人際交往能力。比如說過家家的游戲,可以讓孩子來扮演爸爸媽媽,在游戲中孩子就能漸漸體會到父母的辛苦以及對自己的關心。
父母應該讓孩子多接觸同齡人。通過與同齡人接觸,孩子可以學到團結、競爭等一些基本的社會價值觀念。比如可帶孩子去參加親子班之類的課程,在學習怎麼育兒的同時,也讓寶寶體驗到與小朋友交往的樂趣。即使孩子與夥伴們爭吵起來,他還會通過辯解、說理和沖突,了解夥伴心中的陌生世界,了解自己與別人在感覺和處世方法上的差異。這樣,孩子在與同齡孩子的接觸交往中不僅學會了進攻的勇氣、讓步的涵養,而且還獲得了勝利的體驗、失敗的教訓等。
認真回答孩子的問題。最好以平等的身份,就像大人與大人之間的交往那樣,孩子可迅速領悟到人際交往的要領。與此相反,限制和壓抑孩子的提問,往往會降低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父母要讓孩子學會與親戚、鄰里之間的交往。這項活動要在孩子嬰幼兒時就加以引導,使孩子在交往中學會尊重、理解、寬容等優秀品格,他還會不知不覺中增長許多智能,提高自身的判斷力、辨別力和靈活性及適應性。
另外,還需要特別注意,一旦孩子在人際交往中鬧笑話時,千萬不要當眾恥笑或斥責,否則孩子將很可能發展成內向、孤僻和不合群的個性。若是孩子碰到人際關系沖突,要鼓勵他獨立面對與解決。父母要教給孩子一些基本社會技能,例如怎樣善於理解、寬容別人,這些將是孩子邁向成功的很關鍵的一步,關繫到他一生的發展。這些能力與態度的養成,越早越好。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而善於解決交往中的矛盾,是高水平的合作與交往能力的標志。法國心理學家高頓教授通過一項專題研究證實,那些在兒童時代難以接受批評的孩子,長大後也大多會對批評持「厭惡」或乾脆「抗拒」的消極態度。因此,當孩子跟同齡人交往時,遇到矛盾與問題,應該讓孩子迎著問題去主動交涉,而不是迴避或拖延,也不要讓父母出面代為解決。家長要有意識地引導、鼓勵,設法使孩子體驗到交往中解決矛盾的成功與滿足。
總之,人是要生活在群體當中的,一個充滿慾望、愛撒嬌、做事任性的孩子,其未來發展是很難想像的。童年的幸福不僅僅是有玩具,有豐足的物質生活,同時也包括人際往來的歸屬感。
『貳』 多子女家庭父母該如何教育孩子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調皮,會惹事,會讓媽媽不愉快,同樣也會有無數個瞬間,因為寶寶的一個舉動,媽媽能感動很久,尤其是幼小孩子就有有愛的表現,會成為媽媽一輩子最珍貴的回憶。
多子女家庭的父母,不僅要在照顧孩子上,耗費更多的金錢和精力,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1、要公平對待
如果家裡有兩個及兩個以上的孩子,父母最該做到的就是對兩個孩子要公平。孩子的內心是很敏感的,一旦發現兄弟姐妹是被偏愛的,而自己卻得不到父母的疼愛,內心會覺得很受傷,也很可能成為孩子長大之後,內心中難以撫平的缺陷。
2、不要求大的必須讓著小的
在很多父母的眼裡,大孩子必須要讓著小孩子,這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但是父母忽略了一點,兩個孩子都是孩子,沒有誰必須要讓著誰的道理。除非孩子自己內心願意,否則父母強迫讓孩子去讓著另外一個孩子,只會適得其反,還會讓孩子厭惡父母,覺得自己活得很委屈。
3、讓大的成為小的的榜樣
大寶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行為都會影響著小寶,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可以教會孩子做小寶的榜樣,任何行為都要考慮到他人的感受,當孩子做出不恰當行為時,父母及時進行引導,這樣小寶也會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
其實,多個孩子有多個孩子的好處,也有弊端,有些心酸只有當事人能體會,所以羨慕他人的同時,我們要做的,更多的是照顧和教育好自己家的孩子,這才是最重要的。
『叄』 父母教育自己的子女有哪些經驗
就我的親身經歷,我認為教育子女不能向上一代人那樣用暴力解決。要讓孩子形成自己的價值觀是最重要的,這樣孩子才能在正確的道路一直走下去。
『肆』 《小歡喜》中講述了不同家庭對子女的教育,哪對父母的教育最正確
《小歡喜》這部劇播出以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光是演員陣容是幾位比較有實力的演員和幾個新生代的演員同台飆戲,其次是劇情,主要講的是三個家庭對於高三學生不同教育方式發生的一系列事情,至於哪對父母的教育最正確,我們慢慢解讀一下。
另一個家庭是季楊楊家,爸爸是個官員,由於工作原因造成父母沒有陪伴自己成長,季楊楊對父親的態度非常差,後來在溫柔母親劉靜的不斷撮合下,關系有所緩和。劉靜生病以後,季楊楊才真正明白家人的含義,一家人和和睦睦,但還是由於工作的原因,父母還是不得不離開兒子的身邊。但是這時候的兒子顯然長大了,在成績出來以後選擇出國留學,而父母也是非常支持的。
這三個家庭每家都有不同的困難要攻破,為了孩子高考也是費盡心機,我覺得還是童文傑和方圓的教育方式比較正確。
『伍』 成年子女有撫養教育父母的義務嗎
有的,稱為贍養義務。
子女對父母履行贍養義務,子女在物質上和經濟上為父母提供必要的生活條件,子女作為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兒子和女兒都有義務贍養父母。
《憲法》規定,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中國《婚姻法》也規定: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
(5)子女教父母成為父母擴展閱讀:
贍養義務要求:
1、違反贍養義務須承擔刑事責任。《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46條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老年人,捏造事實誹謗老年人或者虐待老年人,情節較輕的,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有關規定處罰。
2、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違反贍養義務的贍養人,違法行為的程度未構成刑法上犯罪時,適用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相應處罰。違法犯罪行為構成刑法某一罪時,贍養人須承擔刑事責任。實踐中贍養人行為會構成虐待罪、遺棄罪。
3、養老育幼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法律明確規定的義務。當贍養人不履行義務時須承擔民事責任。違反贍養義務造成贍養人權利受侵害,被贍養人可依法請求人民法院判決義務人承擔民事責任,即承擔必要的贍養費義務。
『陸』 中國現在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這句話有道理嗎
我覺得這句話有道理,父母總是喜歡用自己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可卻從不關注自己的方式對不對。
在中國式家庭教育當中,父母總是習慣性用自己的經驗為孩子鋪路,用自己自認為對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可是這種教育方式是對是錯,父母們卻很少去反思。
中國現在最需要教育的確實是父母,可是對父母的教育卻千難萬難。我們已經形成了固有的價值體系和為人處事的方法,想要改變真的不容易。
或許我們應該更謙虛一些,學會在子女教育問題上尊重孩子的選擇,家庭生活也許能夠和諧。
『柒』 身為獨生子女的父母如何培養教育自己的孩子
由於現在的家庭多是獨生子女,孩子的教育問題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遍也非常嚴峻的問題。那麼,當父母的究竟要如何才能教育好孩子。
一是要善於鼓勵。人都是喜歡聽人說好的,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誰要說自己的不是,總會感覺到心裡不舒服。沒有幾個人能夠達到問過則喜的境界。不要老拿孩子的短處去比別家孩子的長處,動不動就說你看某某某比你聽話,某某某學習成績如何如如何好,你為什麼就不能象某某某那樣給父母爭點氣。這樣的比較,只會傷害孩子的自尊,打擊孩子的上進心。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多鼓勵,才能培養和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二是不能縱容嬌慣。現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掌上明珠,不能打,不能罵,吃要高檔,穿要名牌,玩具隨要隨買,不買就收不了場,這種情況在很多家庭都表現得很明顯,由此讓孩子養成許多不良習慣,到頭來孩子還要怪罪父母「為什麼就不理解我們這一代?」對於孩子的錯,不能包容,要適時指出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對的就繼續鼓勵,錯的就幫助孩子一起糾正。同時,要培養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長就不要包辦替代。
三是注重言傳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且永遠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師。父母的言行將對孩子的人生起到很大的示範作用。要求孩子不做的,父母自己首先要做到。就象現在很多父母不許孩子沉迷網路,自己卻通宵達旦,對網游樂此不疲;父母要孩子不要抽煙飲酒,自己卻整天煙霧繚繞,酒氣熏天,如何讓孩子做到,正所謂,己所不欲,無施於人。
四是要培養孩子的行為能力。第一要用眼睛認真的觀察生活和周圍的環境;第二要用耳朵認真地聽別人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第三要用手認真的記錄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寫成日記);第四要用腦認真思考看到的、聽到的、記下的,並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第五要用嘴把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准確地表達出來。要做到這些,需要有一個過程,不能急於求成,但只要堅持做了,孩子的觀察能力、寫作能力、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就會逐步得到鍛煉和提高。
五是要善於與孩子做朋友。父母不要總高高在上,動不動就老子長老子短,總認為我生你養你,你就應該聽我的話,按我的意志辦事。孩子也有孩子的自尊,孩子也有孩子的隱私,孩子也有孩子的觀點,要善於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交流溝通,自己說的孩子不理解,要講明道理讓孩子慢慢理解和接受,自己錯了的也不要為了一己面子將錯就錯,讓孩子失去對父母的尊重和信任。
當然,不同的孩子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中,他們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在教育孩子時,還得結合自己孩子的實際,努力發現孩子的興趣點、潛力點,不要去抹殺孩子的個性,有針對性地培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