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子女父母 > 獨生子女出處

獨生子女出處

發布時間:2020-11-28 02:14:01

1. 三軍聽令:家有父母者,出列;家有妻兒者,出列;家中獨子者,出列;家有妻室而未得子嗣者,出列..的出處

三軍聽令:家有父母者,出列;家有妻兒者,出列;家中獨子者,出列;家有妻室版而未得子嗣者,出列;父權子俱在軍中者,子出列;兄弟同在軍中者,弟出列。凡出列者留守軍營,凡未出列者上馬聽吾號令——殺! 的出處
文案:安史之亂
文.涼薄

2. 人生四大喜,四大悲是什麼

人生四大喜指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人生四大悲指少年喪父母,中年喪配偶,老年喪獨子,少子無良師。

四悲四喜指的是人生四大喜和人生四大悲,出自《神童詩·四喜》。

《神童詩》一卷,舊傳宋代汪洙撰。後人以汪洙的部分詩為基礎,再加進其他人的詩,而編成《神童詩》。實際上傳世的《神童詩》並非盡是少年神童之作,也不全出於汪洙一人之手,而是經歷代編補修訂,增入了隋唐乃至南北朝時期的詩歌。

篇名也大多是另行添加的。詩體皆為格律工整的五言絕句,文字淺顯易懂,是適合少年學詩的範本。

(2)獨生子女出處擴展閱讀

四喜

人生四大喜: 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出處

《神童詩·四喜》,作者汪洙,字德溫,北宋晚期人。汪洙九歲時即賦詩,有「神童」之佳稱。汪洙詩才橫溢,他先後寫了不少言絕句詩,都是一些便於孩童記誦的短詩。就有當時的塾師門將汪洙所賦的三十多首五言絕句匯編詮補成集,題為《汪神童詩》。

《神童詩》文詞通俗易懂,非常適合兒童記誦,它與《三字經》等同譽為「古今奇書」,成為訓蒙兒童的主要教材,流傳極廣,影響至為深遠。

一說出自南宋·洪邁《容齋隨筆·四筆·卷八·得意失意詩》:「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四悲

少年喪父母,中年喪配偶,老年喪獨子,少子無良師。

在 宋·洪邁《容齋四筆·得意失意詩》中,又將「寡婦攜子悲、將軍被敵擒、失寵宮女淚、落第舉子心」,總結為四悲,每當人們念及此,不僅黯然傷神,說不出的喪氣。

3. 農村獨生子女家庭福利政策的出處

我國計劃生育法規定,只生育一個子女的育齡夫妻,由夫妻雙方申請,經鄉(鎮)人民政府或者街道辦事處登記,發給《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並享受以下優待。
1、每月補貼。從領證之月起至獨生子女滿14周歲止,每月發給不低於10元或者一次性發給不低於1500元的獨生子女保健費。
2、養老補貼。獨生子女父母屬農村居民或者城鎮無業居民,喪失勞動能力,且子女贍養確有困難的,應當給予養老保障,並不得低於當地平均生活水平,具體辦法由縣級人民政府制定。
3、專項補貼。農村獨女戶領取《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的,除享受獨生子女的優待外,從人口與計劃生育獎勵專項資金中,另發給一次性獎金。
4、扶貧幫助。對獨生子女家庭,在發放扶貧貸款、社會救濟款物以及提供項目、技術、培訓等方面給予優先照顧。農村在分配集體福利、宅基地,調整責任田、自留山、自留地時,獨生子女按兩個孩子計算份額。
回復:

4. 獨生子是什麼意思

您好

父母唯一的孩子是男孩;近義詞「獨生女」、「獨生子女」。父母唯一的兒子,並且他是獨生子女

5. 解釋什麼叫多子女家庭,什麼叫獨子(女)家庭。是否有法律法規出處

字面解釋就行了,一個小孩就是獨生子女,二個及以上小孩就是多子女 ,沒有解釋出處,就像法律中經常出現男性,女性,怎麼去解釋呢

6. 獨生子什麼意思

獨生子 :父母唯一的兒子,也指唯一的孩子是男孩;近義詞「獨生女」、「獨生子女」。

獨子 【拼音】dú zǐ
【釋義】男子無兄弟者;獨生的兒子。
【出處】《史記·魏公子列傳》:「兄弟俱在軍中,兄歸;獨子無兄弟,歸養。」
【示例】冰心 《我的朋友的母親》:「你不要媳婦我還要孫子呢,而且你還是個獨子。」

7. 文言文里「獨子」又叫什麼

還是叫獨子。
【釋義】男子無兄弟者;獨生的兒子。
【出處】《史記·魏公子列傳》:「兄弟俱在軍中,兄歸;獨子無兄弟,歸養。」

8. 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我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這句話出自哪裡

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我們,叫一切信他的,不是滅亡,反得永生。這段經文出自,約翰福音:三章16節。

9. 論語二十則加上出自哪裡,急急急!求。

【原文】
子曰(1):「學而時習之(2),不亦說乎(3)?有朋自遠方來(4),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5),不亦君子乎?」
【注釋】
(1)子:古人對男子的尊稱。《論語》中「子曰」的」子」都是對孔子的稱呼,義同「先生」。(2)時習:按時溫習。(3)說(yue):同「悅」。(4)朋:古時同門為朋,同志為友。同門就是同一師門,也就是同學的意思。(5)慍(yun):怒。
【譯文】
孔子說:「學習知識並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不也是很高興的嗎?有同學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不被別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風度的嗎?」
【讀解】
求知自得其樂,交友衷心喜悅,懷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好一個從容不迫,悠然自得的儒雅君子!
現代人行色匆匆,疲於奔命。知識爆炸,讀書囫圇吞棗猶恐不及;人情淡薄,交朋結友工於算計;追名逐利,懷才不遇怨天尤人。
古典風范盪然無存,現代焦慮油然而生。
你我捫心自問:還有儒雅的君子風度嗎?還有幾多衷心的喜悅幾多無猜的歡樂呢?
--------------------------------------------------------------------------------
孝弟是實行仁道的根本
【原文】
有子曰(1):「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2);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3)!」
【注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2)鮮(xian):少。(3)與:同「欽」,語氣詞。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卻喜歡冒犯上司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歡冒犯上司卻喜歡造反的人,更是從來沒有過。君子致力於根本,根本確立了,道德原則就會形成。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這就是實行仁道的根本吧!」
【讀解】
孝順父母,尊敬兄長是實行仁道的根本。這實際上就是《大學》「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也就是孟子去見梁惠王時所說的:「尊敬自己的老人,並由此推廣到尊敬別人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兒女,並由此推廣到愛護別人的兒女。做到了這一點,整個天下便會像在自己的手掌中運轉一樣了。」(《孟子·梁惠王上》)。
簡言之,只有愛自己的親人,然後才能愛別人。相反,一個連自己的親人都不能敬愛的人,是不能敬愛別人的。
所以,在儒家學說中,一個人對父母是否孝順,對兄長是否尊敬這絕不是一個個人問題,也不僅僅是一個家庭問題,而是關繫到社會是否安定,天下是否太平的大問題。
當然,隨著宗法制度的解體,血緣關系作為社會紐帶的作用日益減弱,孝弟與否的問題似乎也逐漸從社會退入家庭,從「法」的領域退入「道德」的領域。尤其是,隨著「獨生子女」制度的實行,很多家庭已無所謂兄弟姊妹,也就無所謂「弟」(尊敬兄長)的問題和觀念了。
這又是不是一個新的問題呢? 下 一 篇 (花言巧語的人沒有仁德)
--------------------------------------------------------------------------------
花言巧語的人沒有仁德
【原文】
子日:「巧言令色(1),鮮矣仁。」
【注釋】
(1)令色:令,好、善;色,臉色。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一副討好人的臉色,這樣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讀解】
巧言令色。
這是一幅偽君子的畫像。
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兩筆,那可真稱得上是絕妙了。
曾子說:「脅肩諂笑,病於夏畦。」聳起兩個肩頭,做出一副討好人的笑臉,這真比頂著夏天的毒日頭在菜地里幹活還要令人難受啊!(《孟子·騰文公下》)
儒者對偽君子的鄙棄之情溢於言表。僅孔子對「巧言令色」的斥責,在《論語》中就記有三次(其它兩次見於《陽貨》、《公冶長》)。
然而,在歷史上,在現實中,這種巧言令色,脅肩諂笑的人卻並不因為聖人的鄙棄而減少。他們雖無仁德,難成正果,但卻有的是用武之地,能使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國危天下亂。
所以,直到今天,我們仍然要牢記聖人提醒我們的話,時時警惕那些花言巧語,一臉笑得稀爛的偽君子。
--------------------------------------------------------------------------------
一日數次的反省功夫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注釋】
曾子:孔子的學生,名參,字子輿。三省:多次自我反省。「三」表示多次,不是實指三次。 傳:指老師傳授的學業。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別人謀劃是否忠心?與朋友交往是否守信?學業是否時常溫習?」
【讀解】
《法句經》說:「人若知愛,則應慎護自己。有心者應於三時之一,嚴以自我反省。」
儒者的自我反省當然到不了佛教懺悔或基督教日課的程度,也沒有佛或主的神秘色彩。它既不是為死後進天堂,也不是為贖人類與生俱來的原罪而反省,而是為現世的自我完善而進行人格解剖,因此,是一種現實的自我認識,具有鮮明的理性批判精神。
--------------------------------------------------------------------------------
做人第一,學問第二
【原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注釋】
弟子:指學生或年紀幼小的人。 入則孝,出則弟:"入"指"入父宮",即到父母的房間里去;"出"指"出己宮",即走出自己的房間與兄弟相處。 親仁:親近有仁德的人。
【譯文】
孔子說:"同學們在父母面前要孝順父母,與兄弟相處要尊敬兄長;說話要謹慎而講信用;博愛大眾而特別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到了這些之後,才談得上學習文化知識。"
【讀解】
首先是做人的品德修養,其次才談得上學習文化知識。德育第一,智育第二,這兩者的關系是非常明確的。 換句話說,如果你要學習文化知識,精通學問之道,也只有從做人的體會、人生的經驗入手,才能夠學有所成,學以致用,而不會成為讀死書的書獃子。這也就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紅樓夢》第四回)的道理所在。 可見,不論是德育第一,智育第二的教育方針,還是在各級各類學校開設"德育"公共課,設專職"德育教授",都是持之有故,繼承著儒教傳統的。
衡量學習與否的標准
【原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注釋】
子夏:孔子的學生,姓卜,名商,字子夏。 賢賢易色: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尊重賢人來代替(易)愛好美色,也就是新生賢人超過愛美麗的女人。 致:獻。
【譯文】
子廈說:"尊重賢能的人超過愛美麗的女人;侍奉父母能盡心竭力;侍奉君王能鞠躬盡瘁;與朋友交往說話守信用。這倦的人,雖然說沒有學習過什麼,我也一定要說他是學習過的了。"
【讀解】
衡量學習與否的標准不是看學歷,不是看文憑,而是看你的行為,看你的言談舉止。
作為孔子的高足之一,子夏可以說是深得了老師的真傳。
孔子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子夏說:"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都是教人求實務本,學以致用;先做人,後做學問。
這也使人想到毛澤東的教導:"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
說來也是,一個人盡管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如果行為方式、言談舉止乖廖愚笨,不能解決一兩個實際問題,又有什麼用呢?相反,一個人雖然沒有什麼文憑,沒有進過大學校門,但他言談舉止得體,行為方式正確,能夠有所創造,有所發明,難道你能夠說他沒有學習過什麼嗎?
這就是求實務本,學以致用的道理。
人不莊重就沒有威嚴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注釋】
無:不要。 憚:怕。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也不能鞏固。要堅持忠誠和信用,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要不怕改正。"
【讀解】
關於威嚴的問題,孔子曾經和學生子張談起過。孔子說:"君子衣帽整齊,目不邪視,莊重嚴肅使人望而生畏,這就是威嚴而不兇猛。"(《堯曰》)說起來,也就是要求人們穿著合度,舉止得體。反之,則如俗語所說:"歪戴帽子斜穿衣,一定不是好東西。"衣冠不整,言行輕薄,給人隨隨便便的感覺,則很難有威嚴。人既陷於輕薄草率,玩世不恭,不能謹言慎行,學習自然也就很難有所成就,不能鞏固了。
當然,穿著合度,舉止得體並不是非得要西裝革履,一本正經。這方面走過了頭,也很容易成為迂腐的假道學先生。
關於不要和不如穩步發展的人交朋友的問題,歷來有不同的理解。一種理解說,如果人人都只和比自己好的人交朋友,那就誰也沒有朋友可交了,由此而認為聖人所說有操作上的困難。另一種理解則認為"無友不如己者"不可作拘泥的理解。聖人所說,決不是教人先計量彼此的高下優劣再定交朋友的條件,如果這樣,不是成為交情當中的勢利眼了嗎?聖人所說,不外乎是要求我們在交朋結友中著眼於人家比自己好的方面,而不要著眼於人家不如自己的方面。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交友中看到自己的差距,從而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從這倦的角度來理解,我們就能明白這一句與下一句"過則鐵憚改"之間的內在聯系,而不至於認為是空谷來風,毫不相乾的了。
孝道可使民風淳樸
【原文】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注釋】
終:老死,指父母去世。 遠:祖先。
【譯文】
曾子說:"謹慎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地追念祭祀祖先,這樣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風俗歸於淳樸厚道了。"
【讀解】
慎終追遠是孝道的體現,按照孔子另一位高足有子的說法,也就是衽仁道的根本。(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所以過去給皇帝的秦議常有"聖朝以孝治天下"一類的話。普通人家的祖宗牌位上面也總是有"慎終追遠"這四個字,表示這是一個講孝道的家庭。 直到今天,一般中國家庭也沒有廢棄"慎終追遠"。雖然祖宗牌位已沒有了,但父母去世的喪事還是要慎重地辦一辦的,清明時節,很多家庭也還是沒有忘了上一上祖墳,燒幾炷高香。當然,那種借父母去世而大辦喪事,大肆張揚以撈取錢財的做法,已經違背了"慎終"的精神,不僅不能使民風歸於淳樸厚道,反而使人虛假意,陷於商業化的人情算計之中去了。
溫良恭儉讓的風范
【原文】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注釋】
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 子貢:孔子的學生,姓端木,名賜,字子貢。 夫子:古代對人的敬稱。孔子曾做過魯國的司寇,所以他的學生稱他為夫子。後來也因此而沿襲稱老師為夫子。其諸:表示推測的語氣,相當於"大概"、"或者"之類的意思。
【譯文】
子禽問子貢說:"夫子每到一個國家,都必定得知那個國家的政治情況。是他求來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說:"夫子是靠溫和、善良、恭敬、儉朴、謙讓而獲得的。夫子這種獲得的方法,大概和別人獲得的方法是不相同的吧?"
【讀解】
溫、良、恭、儉、讓,表現在外是一個人做人的態度,行為的風范;植根於內則是人格的修養,文化的積淀。
孔子因為有這樣的修養和風范,所以別人會主動部政於他,請求他的指點。
當然,真要參與政事,治理國家,改造世界,僅有這種溫、良、恭、儉讓的風范是不夠的。所以革命家毛澤東要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洋是繪畫綉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 不近,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說到底,溫、良、恭、儉、讓是夫子的風范,儒者的本色。所以,即便是孔子本人,雖然別人都願意問政於他,但他最終還是未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只好回國做一個教書先生了此一生。
繼承父親的遺志
【原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注釋】
其:他的,這里指兒子,不是指父親。 沒:死去,與"在"相對。 三年:泛指多年
【譯文】
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當他父親死去以後,觀察他的行為。如果他長期不改變父親的原則,可以說是做到孝了。"
【讀解】
《中庸》說:"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說,所謂孝,就是要繼承先人的遺志,完成先人未竟的事業。這與"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的意思是一脈相承的。
就現代社會而言,即便父在,父子之間已多半是"人各有志,不能強勉",哪裡保得住"無改於父之道"呢?更不要說父沒以後三年乃至更長的時間了。
不僅現代社會如此,就是在封建宗法制的時代,盡管父親的絕對的權威,也仍然有"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紅樓夢·好了歌解》)的現象發生。
所以,對於"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也不可以作"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洞洞"式的刻板理解,否則,盜賊的兒子不也就只有以做盜賊來盡孝道了嗎?
一言以蔽之,"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不外乎是在一般意義上要求我們繼承父親的遺志,完成父輩的未竟事業罷了。
和與禮的辯證法
【原文】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注釋】
斯:此,這。節:節制,約束。
【譯文】
有子說:"禮的施行,以和諧為貴。以前聖王的治理之道,好就好在這里,不管小事大事都遵循這一原則。倡有行不通的地方,只知一味地為求和諧而求和諧,不用禮儀來加以節制,那也是不行的。"
【讀解】
禮本來指的是區別尊卑貴賤的等級制度及與之相應的禮節儀式。但禮的根本目的又在於起中和作用,也是要達和諧的境界。這樣就造成了禮與和之間既相矛盾又相統一的辯證關系。按照儒家的禮治觀點,就是要人們在遵守禮法的前提下和睦相處所。所以一方面是"禮之用,和為貴","和"是目的;另一方面,一味地為和而和,不以禮來進行約束,不講原則,也是不行的。這就是和與禮的辯證法。 用於處理人際關系,也就是既要團結,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又要堅持原則,不能搞庸俗的一團和氣,吹吹拍拍。說到底,還是毛澤東給我們開列的公式:團結--批評--團結。 下一篇:怎樣才算是好學?
怎樣才算是好學?
【原文】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注釋】
就有道:接近德才兼備的人。 正:改正,修正。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貪求飽足,居住不貪求舒適,做事勤敏而說話謹慎,接近德才兼備的人而改正自己,這樣就可以說是好不的了。"
【讀解】
安貧樂道,不重視物質生活享受卻追求精神境界的升華;多做少說;以他人為鏡來改正、修養自己。做到了這三個方面,就可以說得上是好學的人了。 在這三個方面之中,最難做到的是第一個方面----安貧樂道。尤其是物慾橫流,金錢具有擋不住的誘惑的時代,一個大學生每月的費用少說也是幾百元,孔子所描繪的好學的典型,不過是一個寒酸而跟不上時代潮流的窮書生罷。 當然,在重精神而輕物質的時代,這種"窮書生"的形象未嘗不是值得學習的榜樣。所謂"越窮越革命,越窮越光榮"的說法,不是離我們今天不遠嗎?
貧而樂,富而好禮的境界
【原文】
子貢曰:"貧而無謅,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知來者。"
【注釋】
諂(chan):巴結,奉承。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見《詩經·衛風·淇澳》。這兩句詩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切、磋、琢、磨分別指加工獸骨、象牙、玉、石頭為器物的工藝,引申意義則指學者做學問和修養自己離開了切磋琢磨就不能成器。另一種解釋則認為切、磋是指加工牙骨的工藝,切開了還得磋(銼平);琢、磨是指加工玉石的工藝,琢(雕刻)了還得磨(磨光滑)。引申意義則指學者做學問和修養自己要精益求精。從本節上下文的意義來看,宜作精益求精的理解。其:大概,想必,表示推測的語氣。賜:子貢的名。諸:之。
【譯文】
子貢說:"貧窮而不去巴結人,富有而不驕傲奢侈,這種人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但不如貧窮而好禮的人。"子貢說:"《詩經》上所說的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現在可以和你談論《詩經》了,因為告訴你一件事,你已經可以領會未告訴你的事,舉一反三了。"
【讀解】
子貢顯然是一個聰明的學生,"告諸往而知來",能夠舉一反三地領會教師的意思。所以孔子認為可以和他討論《詩經》這樣較為深奧的學問了。 撇開孔子對子貢的贊揚不談,我們來看看子貢所說的"貧而無謅,富而無驕"與孔子所說的"貧而樂,富而好禮"兩者之間有什麼聯系區別。 其實,無論是"貧而無謅,富而無驕",還是"貧而樂,富而好禮",都做了孟子所說的"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但二者又有層次和境界上的差別。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是說一個人雖然窮困,雖然倒霉了但還是不諂媚,不拍馬屁,不去巴結討好人;雖然富有,雖然發財了但還是不以財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驕奢淫逸。能做到這一步當然是很不錯的了,但嚴格說來,做到這一步還只是限於對貧富本身的計較,進而上升到對禮樂之道的追求了。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就像《呂氏春秋》上所說的那樣:"窮亦樂,達亦樂。所樂非窮達也,道得於此,則窮達一也。"(《呂氏春秋·孝行覽·慎人》)孔子"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述而》),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都是這種境界的體現。 當然,對於"奔小康"的當今國人來說,更有現實意義的似乎是"富而無驕","富而好禮"的問題了。"富而無驕",不處處擺出一副"大款"的派頭固然是不錯,但如果能夠更進一步"富而好禮",追求精神方面的涵養,追求學問,講究做人的道理,尊重別人,處處以仁愛之心待人,那豈不是達到更加高尚的境界了嗎?
不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
【注釋】
患:憂慮,怨恨。 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裝。
【譯文】
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了解別人。」
【讀解】
別人不了解我,我還是我,於我自己並沒有什麼損失。所以,「人不知而不慍」,值不得憂慮,更沒有怨天尤人。
相反。「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不了解別人,則不知道別人的是非邪正,不能親近好人,遠離壞人,這倒是值得憂慮的。
當然,說是這么說,要真正做到卻是不容易。所以聖人不僅在《學而》打頭的一章里告訴我們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而且又在這末尾的一章里再次語重心長地說:「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全篇恰好首尾照應。

10. 獨子與獨生子的區別是什麼

獨子與獨生子沒有實質上的卻別,獨子也叫獨生子:
獨子,指一對夫妻有且僅有一個兒子,男子無兄弟者;獨生的兒子。
獨生子指一家只有一個孩子,而且這個孩子是男孩。

閱讀全文

與獨生子女出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王菲的父母怎麼樣 瀏覽:271
長壽花桿爛了怎麼治 瀏覽:127
80歲老人一天睡幾小時 瀏覽:134
重陽節動漫人物圖片簡筆畫 瀏覽:144
南通什麼醫院可以做入職體檢 瀏覽:733
內蒙古農村社保60歲補交規定 瀏覽:707
長壽花葉子變空怎麼辦 瀏覽:778
重陽節對父母的話 瀏覽:801
蜂王怎麼找老人 瀏覽:503
老年人每日飲水量1500 瀏覽:835
農村自建房如何證明父母出資的 瀏覽:386
考警校對父母政審哪些 瀏覽:396
多少歲絕經長壽 瀏覽:789
excel表中按男女退休年齡 瀏覽:769
老年痴呆天天在家罵人 瀏覽:535
四川定向士官多久體檢 瀏覽:42
瑞慈體檢哪個體檢中心好 瀏覽:582
南京晚晴苑老年公寓 瀏覽:453
知青養老保險補交 瀏覽:489
廈門養老院排名2014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