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老人應該和年輕人住在一起嗎
這個沒有什麼應該不應該的。主要看雙方相處是否融洽。
1、老人的生活習慣跟年輕人會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老人要做到體諒小輩,年輕人的生活習慣有一定有很多看不慣的地方,要學會理解,包容。體諒。
2、百善孝為先,作為我們年輕人,小輩要做到尊重長輩。互敬互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應該以孝順長輩作為婚後的第一件事情,要感恩,感謝公婆給你養育了這么優秀的老公。孝順公婆就是愛老公的表現。
3、一家人在一起,其樂融融的多好,家和萬事興。就是這個道理了。
4、以後有了孩子,孩子也會在這種家庭氛圍下得到熏染,學會中國傳統的仁義禮智信。
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吧!
② 【老吾老及人之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下
老吾老,及人之老
——敬老院實踐論文
革命先驅林覺民在催人淚下的《告妻書》中一句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成為中華民族敬老愛幼優良傳統的最好詮釋,也因此是每一個新時代青年應踐行的道德准則。
正因如此,在2009,年這一個共和國六十華誕的夏天,我和幾位同學經過商量,前往敬老院進行了實踐活動。
實踐活動為期兩天。第一天主要進行清潔活動,以及熟悉敬老院的基本情況。而第二天則根據前一天了解情況給敬老院帶來了一些必須的用品,以及陪陪老人們聊聊天。時間雖然短暫,我們所帶來的物品也確實有限,但我們確實給老人們帶來了歡樂,這也就是我們此行最大的目的。
下面是我們實踐活動的詳細內容,我們一行一共七人八點半准時在敬老院門口集合。由於此前的一個疏忽,沒有提前跟院方預約。院長一開始不明白我們的來意,經過溝通,院長熱情地歡迎了我們。還親自帶領我們參觀了敬老院的生活區,娛樂區,以及體育鍛煉設施。我們了解到敬老院近幾年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既有政府投入的增加,也有社會各界的資助,以及其他方面的支持。
參觀完之後,院方給我們提供了清潔工具。我們的衛生區域主要集中在樓道,天花板,還有草坪,有一個同學還主動的幫園林工人學起了剪草。在這一個過程中,慈祥的爺爺奶奶,還給我們端來了茶水。讓我們深受感動。我們知道此時我們正在做的這些還只是表面工作。所以我們細細觀察。
就這樣,我們改變了原有的計劃,一致決定,第二天再來一次,陪陪老人們。有學心理學的同學,還給我們講述了老年心理的主要特點,這就為我們第二天的到來做了比較充分的准備。
第二天,我們給敬老院帶來了文房四寶,筆墨紙硯,還有十幾本適合老年人的讀物,以及了解到,比較多老年人喜歡乒乓球。所以我們帶來了球拍。我們覺得老年人真正缺少的不是物質用品,而是精神需求。
在和老年人的交談中,我們更加意識到,人到老年,閱歷很深,有人生的豁達,但,內心依然很空。所以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在傾聽,聽他們的故事,他們的兒女,他們人生的理解。從而也有了我們的理解。
很多老人別看他老了,心一點也不老。心氣兒高地向我們年輕人挑戰在球台上一決高下。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老年人其實就是一個孩子。
以上是我們敬老院的經過,我們的實踐並沒有隨之結束而結束。我們在思考。從院長那裡我們得到了一個不是很權威的數據。在這個敬老院,有17%的老人是因為膝下無兒女而入住敬老院。64%的老人有兒女,其中又有30%因為跟子女兒媳無法相處,而搬進敬老院,其餘有的因為兒女常年在外,就搬進敬老院來找伴,有的是為照顧兒女的工作,主動來此。其餘19%則是各種原因,如生活不能自理,神智不清,還有是社會上送過來的流浪老人。 因此我們關注的重點是在這64%上,我們在經過查閱相關資料之後,大多數老年人都或多或少都在與下一代的溝通上存在問題。這其中既有觀念上的原因,也有溝通的方式。正式這種觀念上的沖突,老年人難以理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社會上新出現的現象。因此,他們普遍有一種社會的孤立感,遲暮感。這也是空巢心理的一種反映吧。而在
溝通方式上,現在的年輕人,大都是依賴與電子設備,而老年人都電子電器總有抵觸心理。
他們習慣於紙質媒介,或口頭溝通。正是這種差距,代溝越來越深。
對此,我們該做點什麼呢?我們不把眼光局限在敬老院之上。隨著我國老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我們要關注這一個共同的團體。我們發現一個現象,老年人絮絮叨叨的向年輕人說教,是本著一種向年輕人傳授做人經驗的初衷。並不一定就是要我們原本找做。解決一個沖突往往很多時候只需要多一點耐心。我們多一點耐心去傾聽,對一個老人而言,並不只是,平常的敷衍了事,而是一座連通兩代人,跨越年齡的有效方式。
以上就是這次社會實踐的總結,也許條理不慎清晰,邏輯不慎嚴密。但是,我們所思,所想。我們本身在這個過程中,也成長著……
③ 單身老年人如何與子女相處
不以「尋求回報之心」對待子女
德國家庭治療大師海靈格認為,家庭系統中愛的動力是—內代容又一代地向下傳播愛,在正常情況下,下一代子女總會欠上一代父母的。但是,下一代沒必要向父母「償還」或「報恩」,因為他也要做同樣的事情,把愛繼續向下傳播。
如果老年人太看重子女的孝順,動輒要求子女在日常瑣事上遵循孝道,其結果可能起負面作用,陷入「因小孝而失大義」的境地。
我們要抱著不求回報之心去愛自己的子女,只有這樣,才能給子女、孫輩起到一個好的榜樣。
④ 老人怎樣與晚輩相處才能和諧
老年父母和子女相處也需要小心翼翼,「兒孫自有兒孫福」,老年人不需要對年輕人的生活指指點點。
文章圖片1
給年輕人自由,不必事事親力親為
很多老年人退休之後,沒有事情做,感覺自己失去了價值,心裡空落落的。他們的關注點開始專注於兒女,對兒女的事情總是尋根問底。子女覺得自己沒有自由,很不願意搭理父母,還會跟父母鬧矛盾。
對待自己的子女需要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
老年人上了年紀,對待自己的子女,畢竟都會有點偏心,這樣的偏心就會造成家庭的不和睦,有時候婆婆看不上兒媳婦,總是刁難兒媳婦。這樣也會給自己的兒子造成困惱,所以在面對子女的問題上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管是自己的兒子、媳婦、女兒和女婿,都應當看成自己的家人,對待他們的心意都要是一樣的,千萬不要偏袒任何的一方。
文章圖片2
多包容和理解子女,從子女問題看待問題
對待子女盡量要多包容和理解一些,即便發現子女在某些方面做得令你不滿意的話,也不要老是去批評和責難他們。如果實在有不妥的地方,您可以好好地指導、耐心的教育,千萬不要說一些風涼話,或者沒完沒了的嘮叨,這樣只會火上澆油,所以要學會管住自己的嘴巴。
少說話,子女家庭的事情少管
很多老人住在孩子的家裡,看不慣子女的生活方式,總是想插手兒女家庭的事情,殊不知自己的所作所為得不到兒女的認同還會惹得子女嫌棄。
文章圖片3
對子女若即若離,有條件的不要和子女擠在一個屋檐下。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喜歡和老年人一起住,觀念不同,生活習慣不同。住在一起難免會產生矛盾。所以老年人有自己的住處,還是離兒女遠一些距離,俗話說:「距離產生美」。
也不需要一味地慣著自己的子女,溺愛自己的子女
子女終究會長大的,他們總歸要獨自面對事情。要多放手讓孩子成長,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