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山市一共有多少個鎮
中山市地處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口西岸,北連廣州,毗鄰港澳。下轄1個國家級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5個街道辦事處,18個鎮,總面積1800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42.3萬。有祖籍本市的海外華僑和旅居港澳台同胞共80多萬人。
中山古稱香山,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故鄉,建制於南宋紹興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1925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稱中山縣。1983年撤縣設市,1988年升格為廣東省轄地級市。
近年來,中山市委、市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大力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堅持「工業強市」、「依法治市」、「科教興市」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經濟社會建設取得新成就。2006年實現全市生產總值1036億元,戶籍人均生產總值73198元,國地兩稅收入157.49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6.45億元,總量居全省地級以上城市第五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42.77億元。
一、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
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3.1:61.6:35.3。工業保持較快發展,質量效益同步提高。2006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達到3018.42億元,增長19.1%,工業增加值605.85億元,增長17.6%。其中,裝備製造業實現總產值651.06億元,增長22.3%。產業集群優勢明顯,擁有22個國家級產業基地、11個省級專業鎮、7個廣東省產業集群升級示範區。名牌戰略成效顯著,累計獲得國家、省名牌名標、免檢產品342個,被評為「中國品牌經濟城市」和「全國質量興市先進市」。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與陽江、韶關、河源等市合作建設規劃總面積達3.8萬畝的4個產業轉移園區。全面實施東部沿海開發戰略,保稅物流中心等重大項目加快推進,東部「一區三鎮」生產總值佔全市經濟總量的22.8%。第三產業增加值366.21億元,增長16.8%。其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1.07億元,房地產市場供需兩旺,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積、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分別為1073.83萬平方米、372.13萬平方米和113.50億元;郵電業務收入40.27億元,旅遊總收入75.37億元。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綜合生產能力增強,效益農業、特色農業、品牌農業和綠色農業發展態勢良好,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0%,共有市級農業龍頭企業27家,2006年實現農業總產值54.61億元。
二、內外源經濟協調快速增長
緊緊抓住全球產業轉移和泛珠合作的機遇,擴大對外開放,利用外資結構不斷優化。全市進出口總值231.34億美元,增長23.8%。其中,進口75.24億美元,增長16.1%;出口156.10億美元,增長27.9%。2006年新批外商投資項目294個,合同利用外資8.1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7.06億美元,增長8.39%;投資超千萬美元項目16個。堅持完善進出口公平貿易工作機制,反傾銷預警和貿易壁壘應對工作取得成效。口岸設施不斷完善,通關效率進一步提高。「走出去」步伐加快。民營經濟迅速發展,全市共有民營企業1.8萬家,個體工商戶11.2萬戶,2006年,民營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080.1億元,佔全市工業總產值35.8%。
三、城市功能日臻完善
按照城鄉一體、彰顯特色、拉大框架、完善功能的思路,幾年來,投入18億元完成博愛路和起灣道改造、中心組團垃圾綜合處理基地、文化藝術中心等一批城市標志性工程,城市化率達84.2%。現代化立體交通網路基本形成。全市現有公路通車里程1571公里,形成了以國道和干線公路及京珠高速、中江高速、西部沿海高速為骨架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暢通工程」「智能交通系統」通過驗收;90公里半徑范圍內有廣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門等5大機場;按照《珠三角軌道交通規劃》,廣珠輕軌在中山段已全線開工,中山境內將建有南頭站、小欖站、東升站、石岐站、中山站、翠亨站和古鎮站等7個站點。港口方面,形成東有中山港、南有神灣港、北有小欖港的「品」字形碼頭布局,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113萬標箱,中山港集裝箱吞吐量位於全國10強之列。供電供水充足,2006年全社會供電量達132億千瓦時,日供水量60.67萬立方米;全市光纖總皮長1.3萬多公里,互聯網用戶37.2萬戶,信息化指數達72.3%。近年來,先後創建成為「國家衛生城市」、「全國園林城市」、「全國科技興市先進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全國環保模範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獲得「聯合國人居獎」等榮譽。
四、民生進一步改善
統籌城鄉就業,近三年來,全市共投入6000多萬元用於培訓、促進就業和再就業,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實現就業5.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5%以下。全市職業最低月工資標准提高到690元。社保覆蓋面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參保達368.34萬人次。大力推進農業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住院基本醫療保險,至2006年參保人數分別達34.5萬人和18.9萬人,新型農業合作醫療覆蓋率達97.0%。實施城鄉孤寡老人集中供養工程,投資6300多萬元改造擴建11家鎮級農村敬老院,集中供養率達41%。推進扶危助困工程,設立「扶困助學基金」,累計建設「雙困戶」住房2.4萬平方米,改造低保危房3.9萬平方米。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2006年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832.77億元,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8897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9006元。
五、社會事業取得新成就
堅持「科技興市」戰略,大力推動城市創新體系建設,有國家、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121家,博士後工作站3個,火炬區創業中心被授予「國家級創業服務中心」稱號。成功創建省「教育強市」,中小學優質學位覆蓋率近80%;高中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75.3%和43.8%,對全市戶籍學生實施免費義務教育;高等教育院校5所。香山文化研究和應用取得豐碩成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鎮區文化站全部達到省一級以上標准,中山·中國收音機博物館、香山商業文化博物館分別成為國內首家同類型的博物館。中山圖書館藏書64萬冊,是國家一級公共圖書館。投資5億余的中山文化藝術中心開放以來成功舉辦博鰲亞洲論壇2005文化產業會議等重大活動,已成為我市的文化地標。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獲得「全國全民健身樣板城市」稱號,2006年,我市體育健兒共有3人4次破(超)7項世界紀錄,獲得團體及個人世界冠軍4個,全國冠軍1個。積極創建全國生態市和廣東省林業生態市,設立五桂山自然生態保護區,推進「綠化中山大地工程」,大力開展清潔生產和治污保潔。市鎮村三級公共衛生服務網路進一步完善,共有國家、省級衛生鎮18個,社區衛生服務面達81%。建立完善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大力推進「平安中山」建設,信訪網路進一步完善,安全生產形勢良好。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初步建立起市、鎮、村(居)三級流動人口管理體系。啟動建設政法網(金盾工程)、社會治安視頻監控系統,獲得全國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地市「長安杯」稱號。
2007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改善民生、促進和諧」的工作方針,在工作中正確處理好「五個關系」:一是經濟發展中「好」與「快」的關系,確保經濟增長質量與效益的統一;二是發展動力中「外」與「內」的關系,實現內外源經濟的協調發展;三是城市建設中的「建」與「管」的關系,把加強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科學有效的管理結合起來;四是社會管理中的「寬」與「嚴」的關系,形成寬嚴有度、文明法治的管理秩序;五是利益協調中「收」與「放」的關系,既要加大對資源和財力的統籌力度,又要體現利益向下。確定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為: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2%左右,工業總產值增長1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外貿出口增長15%,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增長6%,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25‰以下。
中山市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量化表
指標名稱
單位
實際數
增幅(%)
2006年中山市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主要數據
全市生產總值(GDP)
億元
817.6
15.2
工業總產值
億元
2495.7
21.7
全社會固定投資總額
億元
320.9
6.3
外貿出口總值
億美元
122.1
22.1
實際利用外資
億美元
6.5
27.7
一般財政預算收入 億元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億元
276.6
17.9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7255
9.0
農民人均年純收入
元
8102
10.1
2007年中山市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預期目標
全市生產總值(GDP)
億元
916
12.0
工業總產值
億元
2870
15.0
全社會固定投資總額
億元
347
8.0
外貿出口總值
億美元
137
12.0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8635
8.0
農民人均年純收入
元
8750
8.0
城鎮登記失業率
%
3以內
人口自然增長率
%
6.25以下
2011年中山市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預期目標
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
%
11
人均生產總值(到2011年)
美元
≥11
城市化水平
%
78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率
%
5
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年均增長率
%
6
城鎮登記失業率
%
3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