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身邊的孝賢故事(500-1000字)
舟山龍山社區龍山村的陳國芬,十幾年如一日,服侍年邁的公公和多病纏身的婆婆,同時照顧兩個無兒無女的叔叔,是村裡人公認的好媳婦。
1993年她剛出嫁,婆婆就已經生病了,多年來每個月都要掛鹽水。公公今年82歲,有個78歲的大弟弟,因為沒結婚一直跟著陳國芬家吃飯生活。後來陳國芬又把同樣無兒女的小叔叔接到了自己家,一同照料。丈夫樂佩章是一名船員,經常出海,幾個月才回一次家,照顧家裡四位老人的重擔自然落在了陳國芬一人身上。
原先,陳國芬和兒子住在定海,兒子在定海讀書,陳國芬也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她會經常回老家看看老人們。但眼看著四位老人年紀慢慢大起來,身體狀況也逐年下降,陳國芬毅然辭掉了定海的工作,帶著小學畢業的兒子回家專心照顧老人。
陳國芬說,回家照顧老人才是最要緊的。回家後的陳國芬更忙了,一邊是龍山家裡的四位老人,一邊是在峧頭租房讀書的兒子。特別是在冬天時,兩頭跑的生活十分辛苦,但是陳國芬對老人的照顧絲毫未曾怠慢,反而關愛有加。
近年來,大叔叔得了白內障,兩眼發黑,看不到任何東西。在陳國芬夫婦的陪同下,大叔叔到醫院做了手術,住院期間,陳國芬喂飯換洗,比自己的親身女兒還親。出院後更是照顧得無微不至,飯菜花樣多,營養搭配均衡。由於眼睛不能受刺激,大叔叔每次出門,陳國芬都要再三叮囑,替他戴好帽子和眼鏡。
提起侄媳婦陳國芬,大叔叔樂品芳一度聲音哽咽抹眼淚:「有了侄媳婦,生活很好,活著沒悲傷了,她就跟自己的女兒一樣。」
德清乾元鎮環城北路60號,一幢普通樓房沐浴在陽光下,令人心生暖意,這便是下崗工人陳建華與哥嫂,用自己的房子來供養老人的地方。
那一年,83歲的老母親在家摔了一跤,造成骨盆骨折,一躺就是3年。期間請過4個保姆都無法照顧。無奈,建華和嫂子只好放下工作輪流服侍。 3年後,86歲的老母親,奇跡般地站起來了。
2008年春,陳建華找到哥哥陳建榮,提出利用家裡的房子辦養老院的想法。
5月,兄妹倆將兩家合買的三層樓房,進行了改建,先是接來兩位老人。哥哥負責後勤和食堂工作,建華負責接待、服侍和日常照顧。
3年過去了,養老院的工作人員增加到6人,入住的老人也從當初的2人增加到40個床位。
上了年紀,總會有一些病,院里有位姓王的80歲老人,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看到老王的病歷卡,醫生都嚇一跳。她女兒對老人的身體更是擔憂,總是小心翼翼。
住進建華養老院後,陳建華隔一天就給老人量血壓、噓寒問暖,並根據老人當天的身體情況適當喂葯。現在老人的病情比較穩定,老人的女兒也放心了很多。
老人指著牆上的一本記事本對我們說,陳院長每天都要輪流給老人查身體,檢查完後就記錄在本子上,養老院里的每位老人,都有身體狀況的記錄。
自從辦了養老院,陳建華與他的哥哥嫂嫂,幾乎天天都在養老院里度過。「一天不在,心裡不放心啊。特別是一些行動不便的老人,他們的吃喝拉撒睡,是放鬆不得的。這些都虧我嫂子,她承擔了大部分活。」
其實,陳建華也一樣。退休幹部周漣漪曾這樣寫信表揚:當這里的老人便秘時,是她不怕臟,小心地一點點幫助摳出。我的母親都把陳建華與她的嫂子叫成「囡囡」。
在嘉興市南湖區新嘉街道,屠錫忠兄妹8人,在母親患病的8年裡,寫下了48本護理日記,絕對是名副其實的「孝子孝女」。
1969年,父親去世。為了照顧孩子,母親只能上夜班,待他們睡著後才去上班,次日一早又匆匆趕回來。每個月,一大家子就靠著母親去面廠打工那29元的微薄工資過活。
1992年1月16日,母親摔倒了,查出腦部長了一個4×5厘米的良性腫瘤。不到一年時間,母親便雙目失明,大小便失禁,後又突發腦昏迷癱瘓在床,醫院發出了病危通知。
大哥屠錫琪提議以護理日記的方式,及時記錄和總結護理經驗。於是,1996年6月20日,第一篇護理日記誕生了。此後,母親一日三餐吃什麼、吃多少,每天幾時大小便、尿量情況、睡眠如何、翻過幾次身、多長時間擦一次身等內容,在護理日記中都有詳細記載。
時間一長,兄妹們總結出了一套適合母親的護理方法:每天下午3時必須幫她摳大便,否則會血液循環不良造成癲癇發作;一天兩袋牛奶不能少,其中一袋必須在凌晨時喂,否則母親會因為能量供應不足引起全身抽搐……
從1992年入院到2004年母親去世,他們先後10多次收到醫院的病危通知書,但從未放棄。不管醫生和鄰居親友如何勸說,兒女們總說:「母親只有一個,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要盡百分百的努力。」
不管身在何處,他們心中都牽掛著母親,母親就像一股無形的向心力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南湖八兄妹的48本護理日記
甘做40位老人的「囡囡」
陳小銀,永康西溪鎮一位普通的山區婦女,九年如一日,悉心服侍爛腳的公公和痴病的婆婆。
1997年12月,陳小銀的丈夫走了,給她留下一個年僅10歲的兒子和年逾七旬的痴呆婆婆馬秀花。從此,家事全由陳小銀承擔,她既要下地幹活,又要洗衣做飯,還要給生活不能自理的婆婆一口一口地喂飯。
不少好心人見陳小銀心地好,就想幫她介紹對象。但是,因陳小銀堅持要帶著痴呆婆婆改嫁:「我寧願不嫁人,也不能拋下苦命的婆婆。」
後來,同村未婚村民蔣龍水被陳小銀的孝心深深震撼了,將她迎娶進門。
婆婆喜歡吃蛋糊,她就專門養了六七隻蛋雞和蛋鴨,每天蒸蛋糊給婆婆吃;婆婆喜歡吃豬肉、蘿卜、黃瓜、包菜,她就每天翻山越嶺跑10多公里的山路,到棠溪鎮上的菜市場上去買。
神志不清的婆婆每天滿村亂跑,陳小銀一看婆婆要出門,不管有多忙,都會馬上扔下手裡的活兒去找她。
近幾年來,婆婆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常常隨處大小便。陳小銀堅持每天為婆婆的卧室打掃衛生,以確保清潔,衣服沾了臟東西,她立刻拿去洗;房間弄臟了,她仔細拖洗干凈。每天早上都幫婆婆穿好衣服,幫她洗臉、梳頭,然後一口一口喂婆婆吃飯。晚上則幫婆婆解衣蓋被,半夜裡還常常要到婆婆的床前查看,生怕婆婆踢掉被子,受風著涼。
蔣龍水的父親蔣北海早在20年前就得了爛腳病,天天得洗腳塗葯。這幾年隨著年齡增大,各種病一天天多了起來,先後又得了膽結石、腎結石、小便排不出等毛病,躬身彎腰都比較困難。陳小銀每天晚上配好葯水,彎身為公公洗腳,並小心翼翼地塗上葯膏。
❷ 2022年永康市百歲老人有多少
金秋十月,又逢重陽。連日來,金政、朱志傑、陳美蓉、朱世道、范曉東等各套班子領導、法檢「兩長」分組走訪慰問了全市百歲老人,為他們送去市委、市政府的關懷,並通過他們,向全市老人送上節日的祝福。慰問活動中,今年剛滿100歲的22位老人喜獲「百歲壽星」牌匾。截至目前,永康現有53位百歲老人,絕對數連續四年位居金華第一。
「阿婆今年幾歲呀?」26日,在東城街道平安社區,永康市委書記金政握著胡玉鳳老人的手,俯身和她聊了起來。「102歲。」胡玉鳳老人伸出左手一邊回答一邊比劃。金政遞上紅包時,老人家還推讓著說「要不得要不得,村裡已經給過啦,現在政策真是好。」同樣是平安社區,今年剛滿100歲的陳閨媛老人剛過完生日,雖然因為兩次摔跤導致癱瘓在床,但得益於兒女的悉心照顧,老人家精神不錯,對於金政送上的祝福肢神,說了聲「謝謝」。東城街道許碼頭社區的應章月老人今年103歲,是名抗戰老兵,看到有客人來訪,原本坐在椅子上休息的他激動地站了起來,和大家講述了那一段歲月的故事。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人人都敬老,社會更美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全市的老人就是永康的寶,是一筆寶貴的社會財富。」金政說,「身體健康是老人們最大的幸福,這其中,缺不得晚輩們的悉心照料。百善孝為先,兒女孝順、家庭和睦就是老人家長壽的根本。我們最希望看到老人們健康幸福地生活著。」金政說,老人們為永康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要扎實做好老齡工作,為老人安享晚年、共享和諧創造條件;要大力弘揚孝親敬老的傳統美德,在全社會形成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良好氛圍,讓全市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擁有更加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
26日,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美蓉走訪慰問了唐先鎮7位百歲老人,為他們送去了慰問品和慰問金,並向百歲老人致以節日祝福和問候。陳美蓉一行先後看望慰問了姚桂蘭、徐保求、胡鳳琴等百歲老人,詳細詢問了老人的身體情況,並祝福老人健康長壽,叮囑老人的家人要細心照顧好老人的日常起居生活,讓老人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
陳美蓉表示,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在全社會營造敬老、愛老、護老的良好氛圍。每個家庭要促進家庭和睦,為老人創造一個溫馨和諧的生活環境。同時,基層組織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為老人的健康生活提供應有保障,讓老人們享受到各項惠民政策的溫暖。
25日,市政協主席朱世道來到了古山二村,看望了今年剛過100歲生日的的施寶花老人。老人坐在門口,兒孫擁簇,見此,朱世道快步上前與老人握手,叮囑老人要注意安全,然後一邊攙扶著她,一邊拉家常,了解老人的身體狀況和生活起居情況。在接過慰問禮物和「百歲壽星」的牌匾後,老人神情激動,滿臉喜氣。朱世道叮囑家屬要多抽空陪老人聊聊天,細心照顧好老人的生活,移除門口用來歇腳的矮石塊保障老人的起居安全。朱世道還慰問歷洞虧了百歲老人酈濟川和胡蘇英。
26日,市委副書記范曉東一行來到江南街道看望百歲老人蔣招漢、樓存龍,送上慰問金和慰問品,祝老人過個開心快樂的重陽節。樓存龍老人今年已經102歲了,身體顫讓硬朗。看到有人來看望自己,連忙站了起來和大家握手,咧著嘴開心地笑著說:「歡迎歡迎。」家屬說,老人每天都堅持走路鍛煉,一有東西都會經常與鄰居分享。「心態開朗、子女孝順,都是老人長壽的秘訣,大家都應該尊老敬老。」范曉東還叮囑要多關心老人,及時幫助解決生活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