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老年人 > 佛教老人忌日怎麼做

佛教老人忌日怎麼做

發布時間:2025-08-06 20:39:20

㈠ 人死了以後,為什麼要做七哪幾個七是主要的

1、佛教說:學者多認為做七習俗來源於生緣說,大約在佛教傳至東漢後到南北朝這段時期內形成,從唐初起突破信眾范圍,走向世俗化。為何要規定「七」為忌日?謂人生有六道流轉,在一個人死此生彼之間,有一個「中陰身」階段,如童子形,在陰間尋求生緣,以七日為一期;若七日終,仍未尋到生緣,則可以更續七日,到第七個七日終,必生一處(見《瑜珈論》)。

所以在這七七四十九天中,必須逢七舉行超度、祭奠。這種由佛教「生緣說」催生的做七習俗之所以在南北朝時形成,自然應視作當時佛教盛行的產物。唐人李翱曾撰《去佛齋說》,對做七習俗及其理論依據予以駁斥,其根據之一便是「傷禮」,不合儒家對人情哀戚的講求,這也能反證做七本是佛家的事。

2、相反,也有人認為做七習俗本於道教。從該俗的實踐看,做七既請僧眾誦經,也請道士誦經,而民間關於做七由來的種種解釋,多與道教的地獄結構及功能的宣傳相吻合。

3、還有人認為做七習俗源自先秦時代的「魂魄聚散說」:人之初生,以七日為臘,一臘而一魄成,故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以七日為忌,一忌而一魄散,故人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做七的意義就是祭送死者。

此外如天以陰陽二氣及金、木、水、火、土五行演生萬物,謂「七政」,人得陰陽、五常而有「七情」,故天之道惟七,人之氣亦惟七;以及《易·系·復》曰「七日來復」,《禮記·檀弓上》日「水漿不入口者七日」,都是本此道理而來,也都是後世做七習俗的信仰內涵所在。不過這些觀念和舊禮又是怎麼具體變成做七習俗的呢?仍是一個迄今無人作出說明的疑問。

4、還有人推測,做七習俗的原型是「虞祭」,即周代時「國人」於父母葬後迎其魂靈於殯宮的祭祀儀式,「虞」就是「安」的意思,即使亡者之靈得到安息。按禮制規定,舉行虞祭的時間和次數因死者地位的不同而有區別,士之喪三虞,大夫之喪五虞,諸侯之喪七虞,每次虞祭皆以七日為期。

到了「禮崩樂壞」的春秋晚期,大夫都僭用諸侯的七虞之禮。再往後,秦並六國,改朝換代,只要有條件誰舉辦七虞都行,最終流變成了通行民間的做七習俗。

"做七"期間的具體禮儀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在廣州一帶,舊喪俗中的第五個七天,必須由外嫁女回來,這一天的費用完全由外嫁女負擔,如果死者沒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孫女來做。人死後的第一個七天、第三個七天和第七個七天,叫做"大七"。

在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習俗,就是說在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兒和媳婦們,每人各自提一隻燈籠,在規定的儀式中飛也似地賽跑,爭取第一個跑回家,俗稱"爭英雄",認為這樣死者靈魂能庇佑降福。因為人們認為人雖然死了,但靈魂仍然和活人一樣有情感。

做七一般由女婿主持。在浙江一帶,主持"做七"各有不同,杭州地區女婿來操辦"五七"而在臨安和寧波等地方,則由女婿做"六七"。 在"五七"的前一夜,很多地方都流行搭"望鄉台"。傳說,死者只到那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就會在陰間里登上"望鄉台"眺望陽間的家室,會見親友。杭州人習慣在台上放置一件死者的衣衫,上面罩把傘。

而蘇州一帶的地方,在這一天的五更時分,子女們打開大門向西連續大喊三聲:"某某回來吧!"然後向靈前痛哭,同時端上事先准備好的酒菜,設奠祭祀,叫做"五更夜飯",這個儀式就是"喊五更"。

天亮之後,喪家就請店事先用花紙扎一座住宅,門窗、廳堂、庭欄、井灶等十分齊全,給人觀賞之後,用火燒盡,據說這樣可以使死者在陰間有房可住,這叫做"化庫"。現在則把紙糊的家電焚化給死人,好讓死者在陰間也過上"現代化"的生活。到了四十九天,便要做"斷七"。斷七過後就出了孝期,喪家都很看重。親朋好友參加"斷七"禮儀活動。"斷七"這一天,請道士和尚來做道場,美其名曰"保太平"。因為這一次則是為活人祈禱。念經拜懺之後子女們便脫下喪服,換上常服。

在中國南方一些民族中,"做七"期間還有一種"娛屍"的習俗。土家族在留置靈柩期間,每十二天舉行一次隆重的守靈儀式,本村和外村的青年男女聚集在喪家的房屋後,吹拉彈唱,跳喪舞,藉以談情說愛,選擇對象。跳喪舞,又叫做"散憂禍"、"打喪鼓",它是土家族祖先巴人早在兩千多年多年以前發明的一種民族舞蹈,後來土家族的子女們就一代一代地把跳喪舞傳承了下來,流傳至今。

人死以後,尤其是長輩百年歸天以後的第一個晚上,喪家就開始了這種跳喪舞的活動。被請的歌師傅一人擊鼓領唱,還有兩人幫和,邊歌邊舞,圍著棺材一跳就是幾個通宵。跳喪舞是要給死者家屬減輕悲痛,解除憂悶,以達到哀而不悲,傷而不痛的目的。

(1)佛教老人忌日怎麼做擴展閱讀:

佛教認為,除罪大惡極的立即下地獄,善功極多的人立即升天,靈魂一般並不能夠馬上轉生。沒有轉生的亡靈不是鬼,是在死後至轉生過程中的一種身體,等待轉生機緣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後七個七期中,孝屬或親友如果能請僧人來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處。所以,佛教主張超度亡靈最好是在七七期中。

如果過了七七期之後,亡靈托生的類別已成定案,再做佛事,就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卻不能改變他已托生的類別了。如果一個人,生前作惡很多,註定來生要托生畜類,當他死後的七七期中,如果有孝屬親友為他大做佛事,使他聽到出家人誦經,當下懺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為人了。而道家也認為超度度亡靈最好是在他"七魄"沒有散盡之前。

㈡ 燒七七有什麼講究

燒七七的講究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時間:燒七七是死者去世後的第49天,這一天被視為民間死者子女祭拜死者的一個重要節日。

  2. 參與人員與儀式順序

    • 女眷先行:一般都是女眷先夾著裝有燒紙的包袱到墳頭哭拜。
    • 男眷參與:男眷隨後到達,拉起女眷,然後開始燒紙、鳴鞭及磕頭行動。
  3. 儀式內容

    • 燒紙:作為對死者的祭奠,燒紙是燒七七儀式中的重要環節。
    • 鳴鞭與磕頭:鳴鞭是為了引起注意,而磕頭則是對死者的尊敬與悼念。
  4. 文化背景

    • 佛教影響:七七四十九天在佛教中是超升的一個輪回,過去人們會請僧人設壇念經,每七天一個段落,逢單數要做大功課。這種悼念和祭奠形式後來被流傳下來。
    • 農村習俗:由於農村一般三天到五天就需發喪入土,所以燒七日紙通常只能在墳上進行。七七紙燒完後,接下來還會燒百日紙和第二年的「忌日」紙。

綜上所述,燒七七是一種具有深厚文化背景和特定儀式流程的民間習俗,旨在表達對死者的尊敬與悼念。

㈢ 老人臘月去世,別人說不能燒三七,還不能燒跨年七,到底該咋燒

家人去世後,傳統習俗中要進行「燒七」的儀式,這一喪葬禮俗源自於深厚的華夏文明。最早關於為逝者做七的記錄出現在北魏時期。《北史·外戚傳》中記載,北魏孝明帝在胡國珍去世後的七七四十九日內,為他舉行千僧齋,並剃度七人出家。這表明「做七」的習俗與佛教的輪回觀念有關。
「做七」也稱作「齋七」、「理七」、「燒七」、「作七」、「做一日」、「七七」等,是舊時漢族的喪葬風俗。人死後或出殯後,從頭七開始,家人會設立靈座,早晚供祭,每隔七天進行一次佛事和齋祭,持續四十九天。在這期間,具體的禮儀因地區而異。
例如,在廣州地區,第五個七天(即「大七」)必須由已出嫁的女兒回來主持,費用由她承擔。如果死者沒有女兒,則由侄女或侄孫女來代替。而在成都地區,治喪習俗也頗具特色。
在燒七的習俗中,有幾點需要注意:
1. 燒七的時間:從逝者去世當天開始計算,第七天為頭七,依此類推至七七(尾七),具體時間為晚上18點到20點。
2. 並非每個七天都需要燒祭,七個七日祭不可全部進行。雖然對逝者的紀念很重要,但也要考慮後人的福祉。因此,通常只選擇頭七、三七、五七和七七進行祭祀。
3. 什麼情況下可以進行全部七個七日的祭祀?這通常適用於家庭幸福美滿的情況,比如兒女雙全、兒孫滿堂,且四世同堂的家庭,在老夫妻中最後一位去世時,才可以進行完整的七個七日的祭祀,這被視為大喜喪。
4. 「撞七」是指在燒七的忌日這天,如果農歷遇到七的日子,就稱為「撞七」。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忌日不燒七。但是頭七和七七即使撞七,也必須燒七。

閱讀全文

與佛教老人忌日怎麼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血脂吃什麼養生 瀏覽:169
外地交3年北京交滿多少社保可以退休 瀏覽:219
疫情期間養生品牌如何打造 瀏覽:733
長壽植物有哪些 瀏覽:739
焦作抗體檢測有哪些 瀏覽:604
武夷山適合老人家 瀏覽:171
體檢膽囊炎胃疼怎麼辦 瀏覽:40
重陽節圖書館美妙體驗日 瀏覽:311
黑龍江養老金上漲如何計算 瀏覽:404
老年人淋巴結白血病 瀏覽:950
科目一體檢需要什麼 瀏覽:751
重陽節傳統的重陽糕有幾層 瀏覽:109
重度老年痴呆吞咽困難能活多久 瀏覽:56
手機活體檢測已取消什麼意思 瀏覽:819
50歲的健身達人 瀏覽:694
體檢查尿7天拿結果查的是什麼 瀏覽:454
農村養老保險對老百姓的好處 瀏覽:738
老人住的房子裡面有異味怎麼除掉 瀏覽:967
外國70歲免票 瀏覽:840
佛教老人忌日怎麼做 瀏覽: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