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____,觸動了我的心靈》的作文
母愛,觸動我的心靈
藏羚羊是一種強悍的動物,在青藏大草原生活著,是那兒一顆璀璨的明珠。可是你知道嗎?瀟灑的藏羚羊也有催人淚下的一面。有一篇文章名叫《藏羚羊的跪拜》,我讀過這篇文章後,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故事講述了一個在青藏高原中捕獵的獵人,有一天早晨,他從帳蓬中走出來便看見一隻肥壯的藏羚羊。他欣喜不已,忙拿出獵槍,瞄準藏羚羊。突然那隻肥壯的藏羚羊朝獵人跪了下來,眼睛裡流出兩痕淚水。獵人驚呆了,在他三十年打獵生涯中第一次見到如此情景,心不僅軟了下來。可是獵人必竟是獵人,只見他眼睛一閉,扣住扳機,藏羚羊隨聲倒下。打死之後,獵人並沒有馬上處理,而是一連過了好幾天才動手。當他剖開藏羚羊腹部時,驚呆了:發現羚羊的子宮里有一隻小羚羊已經成型,原來藏羚羊的跪拜是求放自己孩子一條生路啊!獵人的屠刀「咣當」地掉在地下,從此大草原上消失了獵人的影子。
我被那位母親深深地折服了,她讓我明白母愛是那麼的偉大!我相信藏羚羊媽媽知道哀求那鐵石心腸的獵人有多大風險,可是如果逃跑了那連活的一絲希望也沒有啊!如果沒有孩子,也許藏羚羊會逃跑,但它有孩子,它是為了孩子的安全才做出如此下策的。母親做的一切何嘗不為了孩子呢?
想想那偉大的藏羚羊母親,我媽媽的影子也浮現在我的腦海。媽媽對我的愛無微不至,與我形影不離,為了我,她寧願做一些不喜歡的事情。聽說媽媽懷我時,吃盡了一切有營養的東西。媽媽最喜愛吃火鍋,可看書上說吃腥辣食物對胎兒無益,媽媽忍著口水度過了十個月。媽媽特別厭惡核桃的味道,但是核桃對胎兒有營養,媽媽為了我,只好「舍己為人」了。
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她們會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子女身上,甚至會為自己的孩子獻出生命,就像那位藏羚羊母親一樣。每當我想起藏羚羊跪拜的情景,我的心就被震憾,我忘不了那兩痕晶瑩的眼淚,更忘不了那跪拜,因為那充滿著令人心酸而又偉大的母愛。
有支歌唱得好:「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是啊!母親多麼偉大,多麼重要。
流雲,觸動我的心靈
看雲,就是解讀生活。看那流雲飄忽不定,蒼穹底下立著小小的人影,每個人都在看雲,每個人都在經歷看得見摸不著的生活。
不同的人,看雲看出不同的形狀色彩;不同的人,對生活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答案。答案千姿百態,人對生活的追求便不一,於是生活便因了答案的豐富而多姿多彩了!
生活,一個多大的概念?縱穿古今,橫越中外。總之,它無處不在無所不包。
花木蘭的人生字典有孝勇二字,這便是她對生活的答案,於是身披戰袍的她終於演繹了一首感古動今的千古絕唱!
古今中外,那難計數永卧沙場的將士,與敵人殊死搏鬥不言退縮,因為他們對生活的答案就是:是軍人,就要金戈鐵馬去、馬革裹屍還!生活便因此抹上了濃重的豪情壯志。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白頭詩人的回憶正是他苦苦找尋了一生的答案不能求解而對年輕追尋人生答案的滄桑寫照。生活的活頁里,又寫下了壯志難酬的悲劇英雄的一筆。
四百年前羅馬鮮花廣場上被熊熊烈火燒死的那個不屈的靈魂,畢生信守的人生答案便是堅持真理,幾百年後的世人在仰望真理的同時,大生活里又有了關於真理的動人色彩。
不甘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李白,在仕途不如人意的迷惘中,從「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中得出了新的答案,於是在廣闊山水中揮灑不羈情懷,揮毫成就一篇篇傳世文章。
人民的好總理周恩來的一生就是為人民服務的閃光歷程,這也是他對生活唯一的答案,所以當他的骨灰撒向滾滾浪濤時,億萬人民痛哭失聲,永遠銘記這一偉大靈魂。
唐太宗的目光深遠地看到了回紇的牙帳,吐蕃的城堡,他明白,統治的穩定首先要有民族的和睦:他的答案不同於成吉思汗的繼任者們。於是,皇城的大門打開了,迎來了高原的氣息、蒼山的風、洱海的浪、東北的大風雪。於是,這個封建君主的人生便以獨特的姿態立於歷史祠堂中。
不同的歷史人物作出了不同的人生答案,演繹出的,是一部豐富的歷史。而生活的豐富與美好,還在於有差別的創造,當然,它也源於對事物不同的答案。一畝快要豐收的麥子,農人看到的是飽滿的麥粒,梵谷看到的是生命的激情,詩人看到的是色彩與海浪的組合……於是社會的物質大廈與精神大廈便拔地而起,生活便豐富堅實。
朋友,走過歷史的煙雲,你對生活有什麼答案?你將如何面對現實?你將以什麼姿態去面對未來生活的挑戰?別忘了,我們正年輕,「看雲」的日子不要迷失在天真浪漫中,尋找一個理性的答案,讓我們追,讓我們飛。生活要我們去創造,美好的未來是我們自己的!
《夕陽,觸動了我的心靈》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詩句觸動了許多人的心靈,這種觸動源於李商隱對夕陽無限美好的熱愛。但前不久的一次邂逅夕陽也令我對夕陽產生了無限的遐想。夕陽,這樣一個殘缺的太陽,從那一刻起觸動了我的心靈。
周六,快樂的鈴聲響起,同學們個個都歡呼雀躍的背起書包準備回家。而我卻無力的趴在桌上不願動彈,為何?為了一張令我汗顏的化學試卷,為了令我無言面對老師的76分。本想再反思一會兒,卻被勞動委員以要拖地的理由趕出了教室。站在走廊上,仍舊是趴在欄桿上。淚已流盡,我只是數千次的詰問自己為何如此粗心大意。我渴望,渴望上帝贈與我一顆「後悔葯」,令我重新再考一次。抬起頭,望著自己平日里喜愛的藍天。剎那間,這個不經意的抬頭卻令我發現了食堂邊老樹中的一小束陽光,順著光,尋找光源。是夕陽,是西下的夕陽。這般景色,難得一見。一顆老樹,沒有綠葉卻在樹梢處擁有一個太陽,火紅火紅的。夕陽把天空的淺藍也染成了暗暗的淡紅。當我還沉浸在此般美景中時,再抬頭,怎麼太陽就變半個了?我不甘心只欣賞半個太陽的落下,於是我飛快間跑到三樓,抓起欄桿,一睹她的芳容。或許是這難得的美景令我不得不將心中的不快與失落暫放一邊。當再次看到完整的太陽時,我居然還開心的笑了。看著夕陽美景,腦中突然閃過一連串的疑惑:今天為何會這樣在不經意間逝去?明天又會怎樣?還會這般宜人的夕陽美景嗎?
然而頓時間,我明白了:對於那些未知的事物,我們才是主宰者。明天會怎樣是由它的主宰者來決定的。旭日會東升,夕陽會西下,這是亘古不變的事實。不在乎明天是否會有日出壯景和日落美景,只要你心裡有個太陽,同樣的道理:不在乎中途是否會跌倒,只要你心中有個信念。淚干、漫天的幻想總是無濟於事的。唯有不斷的總結經驗,在山重水復中磨練意志,這樣便可安然的等待柳暗花明的欣喜。
不知不覺中,夕陽已不復存在了,寧靜的校園中唯有一個被夕陽觸動了的少年的響亮聲音:「回家嘍!」
《一句話,觸動了我的心靈》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它說「老人永遠是寂寞的,……活得越久,意味著越要忍受寂寞的煎熬」。那時,我不太懂,老人寂寞嗎?為什麼從不表現在臉上?(用問句提出自己的思考,亦可引發讀者的思考。)
一個酷熱的夏天,讓我明白老人的寂寞往往是被我們忽視的。(過渡自然,引出下文。)
爺爺,他不喜歡城市加速度的生活和喧雜的氣氛,效仿陶淵明歸隱田園。於是,他成了孤單一人。(此句缺少必要的交代,爺爺歸隱田園,家人反應如何?為何讓他孤單一人?)
那個夏天,我陪著他,看電視。電話鈴「呤……」的響了,我一接,又是爸媽,在這住了幾天,就已經想我想得睡不著,一天兩個電話還不夠。按常例,聽完電話便掛了。坐在一旁的爺爺問:「是你爸,還是你媽?」我笑了笑,說:「是媽!」他嘆了口氣:「水總是往下流!」對於這句話,我二丈的和尚摸不著頭,「爺爺,什麼意思?」他說:「我一個人住在這,電話十天才響一次,而有了你,電話三天就可以響十次!」(能運用對比的寫法,表現爺爺的失落,值得肯定,只是爺爺的動作、神態是不是可以刻畫得更細致更傳神呢?)
這句話,深深的觸痛了我的心靈。的確,對於爺爺來說,同代的人一個接一個的去了,朋友越來越少,對於家庭成員來說,也是如此,子女都獨立,有了自己的家,去了別的城市,有誰還會關心老人。(此段應該展開,補充一些具體可感的事件或畫面,把老人的寂寞深刻地表現出來,這樣才能更好地引發下文對主題的揭示。)
趕快為老人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桌的山珍海味;,也許是一枚親手採摘的野果;也許是一束美不勝收的花;也許是一張問候的小卡片;也許是數以萬計的金錢;也許只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在「孝」的天平上,它們是等值的。(老人需要的不是物質上的給予,而是精神上的慰藉。對主題的挖掘是不是還可以更深一點,更透一點。)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