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老年人 > 豐順最長命的老人是多少歲

豐順最長命的老人是多少歲

發布時間:2025-07-03 00:26:56

A. 廣東長壽之鄉前十名

廣東,作為中國南部的沿海省份,不僅在經濟發展上有著顯著的成就,同時也是一個擁有豐富文化和自然資源的地方。廣東省內分布著多個被譽為「長壽之鄉」的地區,這些地方以其獨特的自然環境、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豐富的文化遺產而聞名。以下是廣東長壽之鄉前十名:
1. **梅州大埔縣**: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之一。大埔縣以其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了眾多遊客。該縣的平均壽命預期較高,百歲老人的比例也相對較多,因此被認定為長壽之鄉。
2. **梅州豐順縣**:同樣位於梅州市,豐順縣以其宜人的氣候和豐富的自然資源著稱。這里的居民普遍享有較長的壽命,這與他們傳統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密切相關。
3. **梅州梅縣區**:作為客家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梅縣區不僅文化氛圍濃厚,而且自然環境保護得非常好。這里的居民享有較高的生活質量,長壽人口比例較高,是典型的長壽之鄉。
4. **湛江徐聞**:位於廣東省最南端,三面臨海,擁有良好的自然環境和清新的空氣。徐聞縣的百歲老人數量超過100人,當地人的長壽與他們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有很大關系。
5. **茂名信宜**:位於茂名市北部,與廣西毗鄰,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信宜市的百歲老人達到了150名以上,全市平均壽命高達77歲,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6. **佛山三水**:雖然位於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但三水區依然保持著良好的生態環境。這里的空氣質量優良,居民享有較高的生活水平和較長的壽命預期。
7. **懷集桃源村**:位於肇慶市懷集縣,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小村莊。這里的自然環境優美,村民生活節奏悠閑,是追求長壽的理想之地。
8. **德慶金林水鄉**:位於肇慶市德慶縣,以其獨特的水鄉景觀和豐富的文化遺產而聞名。這里的居民生活簡朴,飲食健康,是長壽的代表地區之一。
9. **梅州蕉嶺縣**:地處廣東省東北部,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客家縣份。蕉嶺縣不僅生態環境良好,而且文化底蘊深厚,是著名的長壽之鄉。
10. **梅州平遠縣**:同樣是梅州市的一個縣份,平遠縣以其美麗的自然風光和淳樸的民風著稱。這里的居民普遍長壽,與其健康的生活習慣和優良的自然環境分不開。
綜上所述,廣東的長壽之鄉不僅僅是因為其優越的自然條件,更與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以及社會文化環境緊密相關。這些地區的共同特點是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水質純凈、食物天然且富含營養,居民生活節奏較慢,社區支持系統完善。

B. 廣東八大長壽之鄉是哪八個 廣東省長壽之鄉最全名單

2008年6月26日,中國老年學學會正式授予佛山市三水區「中國長壽之鄉」稱號,這是廣東省首個獲此殊榮的地方,也是全國唯一的富裕型長壽之鄉。三水區在健康長壽12項考核指標中全部達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百歲老人占戶籍人口的比例高達21.4/10萬,遠超中國和聯合國標准。

2009年12月,連州市獲得「中國長壽之鄉」稱號,成為廣東省第二個獲此殊榮的地方。連州市人均預期壽命76.04歲,百歲老人有43人,占總人口8.2/10萬,80歲及以上老人占總人口1.6%。三項必達指標遠高於國家標准,榮獲「中國長壽之鄉」實至名歸。

2011年7月,蕉嶺被授予「中國長壽之鄉」稱號,成為中國20個長壽之鄉之一。2013年11月,蕉嶺長壽文化研究會正式掛牌,2014年5月,蕉嶺被認定為「世界長壽之鄉」,成為該機構認定的第七個「世界長壽之鄉」。蕉嶺的自然環境為「長壽之鄉」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2013年3月,大埔縣獲得「中國長壽之鄉」稱號。2019年,大埔縣百歲以上老人130人,每10萬人中有22.85位百歲老人,超過國際標准。

2014年10月,豐順縣獲得「中國長壽之鄉」稱號,這是梅州市內的第三個長壽之鄉。豐順縣總人口706942人,存活實足百歲及以上老人78人,每10萬人中就有11位百歲老人。

2014年11月,梅縣區獲得「中國長壽之鄉」稱號。截至2013年底,梅縣區59.8萬戶籍人口中,百歲及以上老人有69人,每10萬人中擁有百歲老人11.54人;80歲以上老人佔21.41%,預期人均壽命達78.91歲。

2015年2月,徐聞縣獲得「中國長壽之鄉」稱號。徐聞縣百歲老人達112人,是「長壽之鄉」標準的4倍。徐聞是廣東有名的長壽之鄉,其下轄的西連鎮金土村是中國乃至亞洲著名的長壽村之一。

2015年7月,信宜市獲得「中國長壽之鄉」稱號。信宜市人均預期壽命77.28歲,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高齡老人中,百歲及以上老人達164人。

C. 廣東八大長壽之鄉是哪八個 廣東省長壽之鄉最全名單

2008年6月26日,中國老年學學會授予三水區「中國長壽之鄉」稱號,成為廣東省首個榮獲此殊榮的地方。在健康長壽12項考核指標中,三水區全部達標。百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比例高達21.4/10萬,遠超全國平均水平,尤其是農村醫保覆蓋面、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等指標均大大超過國家標准。

2009年12月,連州市獲得「中國長壽之鄉」稱號,成為廣東省第二個獲此殊榮的地方。當地人均預期壽命達76.04歲,百歲老人有43人,占總人口8.2/10萬,80歲及以上老人占總人口1.6%。三項必達指標遠高於國家標准,百歲以上老人比例超過聯合國規定標准。

2011年7月,蕉嶺縣成為中國20個長壽之鄉之一,廣東共有3個長壽之鄉。2013年11月,蕉嶺縣成立長壽文化研究會,2014年5月被國際自然醫學會認定為「世界長壽之鄉」。蕉嶺縣的自然環境和富含微量元素的水源為長壽人口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2013年3月,中國老年學學會授予大埔縣「中國長壽之鄉」稱號。2019年6月,大埔縣被認定為「世界長壽之鄉」,百歲以上老人達130人,每10萬人中有22.85位百歲老人。

2014年10月,豐順縣成為廣東梅州市內的第三個「中國長壽之鄉」,每10萬人中有11位百歲老人,80歲以上老人占60歲及以上老人總數的21.26%。豐順縣是「中國金柚之鄉」,金柚果肉營養豐富,素有「天然水果罐頭」之美譽。

2014年11月,梅縣區成為梅州市內的第四個「中國長壽之鄉」,百歲及以上老人有69人,平均每十萬人中擁有百歲老人11.54人;80歲以上老人佔21.41%,預期人均壽命達78.91歲,高於「中國長壽之鄉」認證標准2.11歲。

2015年2月,徐聞縣成為「中國長壽之鄉」,百歲老人達112人,是中國「長壽之鄉」標準的4倍。徐聞是廣東有名的長壽之鄉,其下轄的西連鎮金土村是中國乃至亞洲著名的長壽村之一。

2015年7月,信宜市獲授「中國長壽之鄉」稱號。2014年底,信宜市80周歲及以上老人3萬多人,百歲及以上老人達164人,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28歲。

附:廣東長壽之鄉名單

D. 老年有福氣才是真正的福氣

民間有一句熟語說:「年輕之時的福不算福,老來享福才是福。」

深以為然。年輕的時候,太享福,就會養成好吃懶做的壞習慣。習慣一旦形成,是很難改變的。

人生就該細水長流,如果自己不去創造,即使是一座金山、銀山,也會被掏空。即使有肉山米山也會被吃空。

01

為了老年時享福,年輕時就要吃大苦。

有一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說在該吃苦的年歲,如果選擇了安逸,那麼將來吃的苦頭會更多。

是的,年紀輕輕,就選擇了無所事模世事,選擇了怕吃苦。那麼,將來吃的苦頭會更多。

年輕時怕吃學習的苦,將來就會吃更多的生活的苦。

年輕的時候,體力充沛,吃苦耐勞,恢復起來也非常的快,所以年輕人吃點苦也是非常正常的。也是必要的。年輕人吃苦,就是在磨練自己。

一個頭腦清晰的年輕人,即使在安逸的環境里,也不是躺在那裡睡大覺。而是思考著 怎麼樣給自己找一些苦頭吃。

過去,有一種優良傳統,比方高幹家的子女,都送到邊疆去當兵,當知青,讓他們吃一些苦頭。我們這里就有這樣一位年輕人,據說他父親是一個大幹部,但他卻到我們這里當了一名老師,他特愛踢足球,沒事就教學生踢足球,後來,沒幾年他就回城裡了,大家都說他是來鍍金的。但這樣條件的人,能夠到這個偏遠邊疆地區,而且是極寒地區里來,也是不容易的。

去年他又回來一趟,和那時候在這里相處比較要好的幾個人相聚,他說,現在也退休了,享起了清福。他說起那幾年的經歷,頗有幾分感慨,他說,他那幾年的收獲簡直太大了,知道基層民眾的苦,他才知道自己該有多享福,後來他在重要崗位一直干到退休。他克勤克儉,絕不腐化,所以他一生從沒有犯過錯誤。而他一個大院幾個同齡人,好幾個淪落下去了。還有枯橡一個犯了嚴重錯誤,受到了法紀的懲罰,這輩子就算毀了。

是啊,聽說是他父親是一個非常明智的人,他送孩子到我們這里就是讓他吃點苦頭。就是怕他將來不知珍惜自己的所得。

02

太年輕時得到的太多,往往會令人膨脹,膨脹的結果就是破滅。

最近一些年輕網紅高處隕落,因為賣假貨而被打假人揪住不放,不但名聲掃地,而且還有牢獄之災可能。這說到頭就是因為太年輕。沒有經歷過起伏,一下子被粉絲們捧的太高,忘了自己是誰,跌落也是正常的。

看看沒碼旁那些能持續發展的人,哪個不是經歷過坎坎坷坷,哪有20多歲就登上了財富高峰的?

他們經歷過挫折,所以做事就相當謹慎。這種謹慎是非常必要的,人生不但蘊含著機遇,陽光,也充滿著狂風暴雨。生活不會一番豐順,到處都有陷井。稍不留神就會掉入其中不能脫身。

越是閱歷豐富的人,辦事越是謹慎。遵紀守法是他們一再告誡自己的謹言。

03

老年時的福氣才是真正的福氣。

經歷過一生的風風雨雨 ,老年人,兒孫滿堂,福氣滿滿。老年人,無憂無愁。不用為生計奔波,不再勞神費力操心。最好夕陽紅的時候,享受人生特有的悠閑自得。

老年人的福,來自年輕時的奮斗,來自年輕時的積蓄。如果年輕時過於透支了自己,老了,那還有心情享受?老年時,最怕的是窮困潦倒,那樣,可就有吃不完的苦頭了。

古語說:「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禍敬之,所以禍來不必憂,要看你會救;天欲禍人,必先以微福驕之,所以福來不必喜,要看你會受。」

年輕人,受點小的挫折是好的事情,如果一開頭就順利通過關口,那麼後來受大挫折就無法挽回了。年輕的苦,就是老年的福,這話是有道理的。

E. 客家文化的表現領域

客家精神的內涵是很豐富的,其核心在於團結和奮進。這在客家遷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諸方面都有很突出很具體的表現。
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團結的精神形成了很強的向心力。正是這種向心力使他們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把中原燦爛的文明帶到南方播衍而不被遷徙地的土著同化。江西贛南,廣東梅州地區的多層圍龍屋、永定的土樓、長汀的九廳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築,既是「世界建築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團結奮進的象徵。在永定的一些大型土樓內,有石柱雕聯、石鼓承柱、雕梁畫棟;有天井、花園、假山、盆景、魚池,美不勝收。甚至還有土樓附設學堂,樓有樓名,柱有雕聯,如「振成樓」、「振綱立紀,成德達才」、教人遵綱紀,重德才,奮發進取。這些文化印記無不閃耀著中原文明崇文尚武、耕讀傳家的精神光芒。
其次,這種團結奮進的精神特質,還表現在對異族文化的博採和涵化上。客家先民的南遷,是中原的漢人與遷徙地土著長期斗爭而又走向團結的過程,並最終形成了共同體。今天的客家,絕不單靠入遷的中原漢人的自身繁衍,而是經過與當地民族融合而發展壯大起來的,也有其他民系遷入客家居地而被同化成了客家人。以客家人為主體的太平天國運動,提出「天生天養和為貴,各自相安享太平」、「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人,盡是姐妹之群」的口號,表現出客家人希望與土著居民互相尊重、和睦相處、一視同仁那種樸素的民主思想。在客家地區,人們的宗教信仰也是十分寬容和親善的,儒、道、釋以及基督等教可以親如一家、同居一寺。連劉邦、項羽這對冤家也可合祀一龕接受人們的膜拜。媽祖本是沿海地區人們航行的保護神,客家人也把她請到山鄉,作為山鄉的保護神。客家文化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文化的精華,長期的遷移養成了兼收並蓄取其長、開拓進取不保守的民風,使客家民系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客家先民進入贛南之前,這里的土著居住的多為干欄式(架空地面樓居)居所。而土圍子,則是明末清初時期,贛粵邊境匪盜四起,社會動盪不安,家客的大戶人家為有效地保住自家性命,保住聚集的財產,不惜耗費巨資苦心經營修築,其結構形式由梅州地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五華縣、豐順縣、大埔縣、平遠縣、蕉嶺縣)梅州2區1市5縣的粵東客家標准格式——圍龍屋發展變化而成。這一座座固若金湯的龐大建築,四角建有炮樓,樓內連通,相互呼應,火力交叉如網;御火攻,圍內設有多處消防注水口;防圍困,圍內置設多處糧倉……對於圍屋,如果分得細一些,還可以看出兩種基本模式:實心式空心式,實心式,圍內主體建築採用「廳堂式」,只是將兩側橫屋升高,連成全封閉式的方形圍屋平面,如關西新圍,面積10000多平方米,內有三條(一主二次)三堂式中軸線,門道重垂,廊環巷深,廳前還有禾坪、照壁、馬廊及花園等設施。空心式,如楊村燕翼圍,面積2500平方米,圍內不設主體建築,只沿圍的四周建房舍,中間除水井外,就是一個大禾坪。
如今的贛南,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居住著700多萬客家人。當遙遠的歲月成為往事,而這浸潤著客家人血與淚的圍屋形式,亦在世人眼裡成了客家人的典型家園構造,成了客家人情感世界的象徵符號。它凝聚了客家人整體的心靈感喟,包容了客家人經歷的歲月滄桑,留存人們的心裡,構成飄泊他鄉客家人夢牽魂繞的呼喚。 客家人對於喪葬之俗,做得十分周到,甚至過於繁文縟節。客家人祖先崇拜意識很濃,對慎終追遠的事,十分重視」。一般喪葬儀規可分為葬、埋葬和葬後三個部分,或謂之三個階段。
一般實行二次葬!
二次葬時,要把屍體拿出,清洗,然後拿去祭祀。 客家人的祖先來自中原,所以他們的婚姻禮俗深受古時風尚習氣的影響;客家人屬性成規,男婚女嫁定要明媒正娶,才不為鄉閭譏笑。
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禮。所謂六禮是:說親,送定,報日子和送聘金,盤嫁妝,接親與送親,拜堂與吃面碗雞。 客家人多住山區,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農產品,以水稻為最。客家地區的水田,近山用溪水,靠河用河水。皆以水車灌水入田。農家肥料,以漚糞或漚火爐灰作糞種,參上石灰肥田。
稻穀成熟後,收割時,不僱工; 約左鄰右舍的婦女,到時她們自帶鐮刀來田裡幫助割水稻。這叫「幫工」等她們各家收割水稻時,被人幫過工的婦女再幫人家的工。是客家人團結互助、平等相待的好傳統的充分表現。 客家服飾講究樸素實用,寬敞簡便。普遍喜穿素色,尤以藍、黑、白色最為流行。農村女子普遍系著的一種圍裙掩腹,其實可以掩胸,下擺寬及兩側,上端縫花刺綉,另加「頸鏈」、「腰鏈」和「牙牌」、「手鐲」等服飾。姑娘梳辮,少婦盤髻。勞動者則多穿對補救短衫的,俗稱褂哩。讀了書的男子多改著西式褲。
鞋襪方面,多穿布鞋,是家庭婦女自製的。 客家人的習俗大致上包括全國性的傳統歲序節俗,地方性崇拜、禮節等。
【歲序節俗】
☆春分: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後,然後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後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春節:有拜年,游樂活動等,是最隆重的節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元宵節吃元宵,玩燈,賞燈,猜燈謎。
☆二月二:開正節。
☆清明: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區除大部分是春分掃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掃墓的。清明節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壇的。
☆端午: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客家普遍稱為五月節或者端陽節。家家戶戶買肉、殺鴨、包粽子、做米果過節。端午是個大節,許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會回家過節。節日主要內容是吃粽子,雄黃酒,龍舟賽。
☆七月節(中元節):也即鬼節。客家地區多以七月十五為「鬼節」。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過節,謂「七月十四人過節,七月十五鬼過節」。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節:民間通稱八月節,是個大節。吃月餅,賞月,慶團圓。各家各戶要置辦酒菜,買豬肉、宰雞鴨、做米果過節。中秋晚上,家人團聚過節,飯後吃月餅賞月。各地風俗大體相同。
重陽節: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也叫重九節,客家人俗稱「九月節」,是年尾大節,有「過了重陽無大節」之說,出門的人很多都要趕回家過節。這一天,很多地方人們要帶著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風箏,謂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說,此俗系祖先從北方中原帶來,代代相傳至今。這一天,有些老人和婦女則上山到庵廟燒香拜佛。
☆冬至:在農歷十一月,也叫「過冬年」。客家人有「冬大過年」之說。過冬至要吃豬肉、牛肉,做米果、煮湯丸,有錢人要吃鹿茸、人參補冬。
☆齋戒日:為少數客家人所有;每年的4月20日【非回族齋戒日】
【禮俗】
婚姻禮俗:
說媒:過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歲以後就可托媒人說媒,介紹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說,也有女家請媒人先訪男家的。
看妹子:男女兩家通過央媒說合,如雙方都有意,就約定時間「看妹子」。
寫庚帖:雙方同意後,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後,各請算命先生來「合八字」。如八字合得來,不會相沖相剋,就寫出庚貼(俗名婚單),各置於香案之上,如三天內無不祥之兆,這門親事就定下來(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貼送還女家)。
編紅單:也稱「開紅婚帖」,或叫講財禮。由男方父母,宗親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將男方要送給女家的財禮開具出來。紅單中有的還要寫上回婿禮品,如帽、銀花、衣服、鞋、襪等。開紅單過程中,雙方會討價還價,最後協商敲定。紅單開完後,男女雙方還要交換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後男方來人在女家吃完中飯回去。
定親:也叫「行大禮」,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確定下來。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豬頭、魚、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場。吃完中飯後,女孩子要出來見面,稱男家父母為爸媽,兩家父母相互稱親家、親家母。
看家門: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時間有的在「行大禮」前,有的在「大禮」後,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親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幾人,不帶禮品,就是帶一點,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婚事定下以後,男方要請算命先生擇定過門日子,包括新娘出門的日子、時辰,到男家後歸門的時辰,此外女方裁紅衣、男方鋪床的日子也要同時擇定。
送菜和抬嫁妝:新娘過門前一、二天,男家要請宗親將紅單規定的聘禮和魚、肉、禽、面條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來時就把妝奩、傢具等帶回男家。
迎親:也叫接親或過門。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親,有鼓手樂隊,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轎的,有燒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廟宇、社公燒香),一個挑擔的,一頭挑帶路雞(一公一母),另一頭是酒和松明,一個女的要帶上新娘穿的衣服,還有扛木篋的二人,要扛去魚、肉、酒、糕餅、香煙、鞭炮、蠟燭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轎,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權代表,隨帶紅包一、二十個。接親的人到女家後,先吃點心,然後由女家二人帶著到祠堂燒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設宴請客。新娘動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時或卯時,越走天越亮,象徵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門,也不會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親隊伍前面是打燈籠的,接著是吹鼓手,花轎在中間,後面是接親的人。新娘到達男家,如還不到所規定的入門時辰,就要在大門口坪上或在門外旁邊房子等候。入門一般是早上七、八點或八、九點,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門時辰,新娘要踢轎門,由男方的伴娘將新娘牽出轎,然後在大門口「過火堆」,新娘從用杉樹枝燒起的火堆上跨過,才進大門。
拜堂:新娘在鼓樂聲中進到大廳以後,就開始拜堂。大廳擺設香案,東邊站父母、長輩,西邊站外戚,北邊站房親,南邊站小輩。拜堂前,外家要給新郎掛紅,用五尺長的紅布披在新郎身上。口念:「手拿幡紅五尺長,一心拿來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貴子,早生貴子中個狀元郎。」拜堂時,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禮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對拜。中午辦酒席,吃婚宴,用高聲地炮邀客,每半小時放一次,酒席開始入席時放三響。接著由禮生報名單,一桌二個上席,按輩份和親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後其他人隨便入席。男女賓客分開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鬧房:一種在大廳鬧,一種在新房鬧,也有先在大廳鬧後到新房鬧。鬧房期間,鞭炮隔幾分鍾放一次,一直鬧到午夜方停。
回門:也叫「轉門」。一般是婚後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來請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罷午宴,當天回來。
送滿月:結婚後一個月,新娘娘家要來送滿月,同時送來小雞、蔬菜、種子、谷種、豆子等,示意五穀豐登,財丁興旺。
而往往婆婆對兒媳會嚴格,嫁入3天後要開始幹活。
傳統喜慶習俗:
1、誕生禮儀
催生:出嫁女兒懷孕快分娩時,一般是嬰兒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帶著雞、雞蛋、面條、粉乾等來到女兒家「催生」,有預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親已不在,則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設宴招待。
2、成年禮儀
客家的成年禮儀分男、女兩種,男子的成年禮儀叫做「冠禮」,女子的成年禮儀叫做「笄禮」。(客家的成年禮儀俗稱「出花園」)
祝壽:祝壽時,出嫁的女兒要送來大公雞,還要送壽衣、壽帽、壽餅、壽鞋、壽襪,從頭到腳一整套,父親做壽,同時也要給母親送上一整套,此外還要送來壽軸、喜炮、壽燭、公雞以及壽桃、壽面、壽餅、壽酒、壽肉等。其他人來祝壽,一般親友送壽幛、壽聯,或者再加上送禮金。不少地方,七十歲以上高齡、子孫多、家境較好的老人祝壽,要舉行拜壽儀式。客家人生日和祝壽,是知情人自行送禮,上門祝賀,先賀後請;除內親、至交有發請帖外,不賀不請。
3、建房遷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喬遷新居亦視為重大喜慶之一,要進行隆重慶賀。
建房時,房屋定位,房門定向都要請堪輿先生測定,豎柱上樑時,要張燈結綵,貼紅聯。新房建成後,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進行「驅邪」、「除煞」,然後才能遷入居住。
廣東揭西客家地區遷新居前要請相士「撿日」(即吉日吉時,吉日多為年頭年尾,吉時為晚上),在新居大門設八仙桌,擺酒席,由相士主持,請如門神、土地等諸神,及前三代祖宗前來享用,稱為「拜門神」(未拜門神先行入住稱為「借住」)。然後焚化由相士寫的地契,向諸神及祖先通告此處已有主。待神靈祖先食罷,焚燒紙錢及放鞭炮。後一家之主提燒旺的炭火爐,家眷各自拿新的廚具等小物件(家中人丁較少的則帶母雞及一窩小雞,寓意人丁興旺),新居每一處都要經過。次日早上,同族媳婦大早前來幫忙「擂茶」(地方客家人接待客人之食),做湯圓,接待前來祝賀的親友,中午的時候准備宴席款待親友等。禮節諸多,粗略描述。
傳統歲時習俗:
過年:「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人們很早就開始准備過年。九、十月開始曬番薯片、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開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戶戶要蒸年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等,歡歡喜喜迎接新年到來。
過大年: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過年氣氛最為熱烈、最為歡樂愉快的一日。這天上午,家家戶戶要拜菩薩、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廳堂要掛起祖宗畫像,在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谷倉門上、禽畜欄前、傢俱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要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乾乾凈凈過年。各家廳堂還要陳設供桌,布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敬奉祖先。除夕晚上,吃團圓飯,菜餚豐盛。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以示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飯前,要先給祖先篩酒,將酒灑地,然後開始吃飯。席間,老人小孩吃雞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歲: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乾乾凈凈,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辭舊歲,迎新春,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家長要給小孩發壓歲錢,有些地方還要給老人壓歲錢。
開大門:正月初一按《通書》規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
拜年: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飯後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小孩們穿著新衣,歡樂嘻戲,有的爭向年長者拜年:「公公叔叔家發財,糖子餅果拿給涯(我)。」正月初二,走親戚拜年。特別是新婚女婿(岳家會用書貼來請)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倆口一起去,也有隻女婿一人去;有的當天回來,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時要帶小母雞、米果、糖果和香燭、鞭炮等,到時要在岳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中午岳家請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熱情。
吃歲飯:初三早上吃「歲飯」(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飯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幾個人就插幾雙,再插上一根帶葉樹枝,有的還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歲飯前先要把飯擺在「當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歲飯要准備很多菜,有雞有肉,與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差不多。初三不能殺生,雞要在初二殺好或過年時留下。
游神:潮汕地區客家村落(包括潮汕村落)會在每年年初固定的日子將村裡的宮廟的神明請出,組成一個少則幾十人,多則一二百人的游神隊伍,敲鑼打鼓穿街過巷。請求神明保佑村裡各家各戶事事順利(此處之神明幾乎都有潮汕守護神--三山國王)。
出年界:正月初五,出年界。廳堂的祖宗畫像要收起,紙門簾要取下燒掉,外出做工幹活的就可以啟程了。正月初七,要吃「七樣菜」,這里的「七樣菜」指的是純素菜七樣加在一起燒炒而成。也就是擂茶,客家人都在人日這天吃擂茶,配上七樣素菜享用
元宵節: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家家戶戶要籌辦菜餚,喝酒過年。要鬧元宵,新春遊樂活動到達高潮。從過年開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樂活動不斷,以游龍燈、舞獅為多,有的從正月初一、二起開始活動。龍燈和獅隊來到前,會預先發貼,來後要給他們送紅包、吃點心。龍燈、獅隊等除到各家各戶表演外,還要到村中各廟宇和祠堂向神靈及祖先拜年。逢到春節後的第一個墟期,各路龍燈、船燈、獅燈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開墟」。春節到元宵期間,各地還有以下一些游樂活動:
送春牛: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組成一個小隊,向各戶送春牛圖,有吹嗩吶的,打小鼓的,敲小鈸的,在每家門口吹打,送上「恭賀新禧」紅貼,主人會給紅包。
船燈:燈狀似船,在陸地表演游唱。春節前排練,鑼鼓隊,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後,吃罷點心,在開闊場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懷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調,艘公只管劃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開天官」,唱「天官賜福」等,最後喝酒吃飯。
獅燈:有儺人出場,一個獅頭,一個獅尾,一個孫猴子,一個沙和尚,還有鑼鼓隊。獅、猴、沙和尚演唱完後,要進行武術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獅隊過年前要請師傅教練武術。
崇九風俗:
客家語九與久同音,故客家人把九,視為吉祥的象徵,有崇九風俗。
客家人建新房子,通常要挑選與九相關的日子,如初九、十八等。所建樓房的層數和房間數也是九的倍數,認為這樣可以長久同居共處。九在客家人的婚煙嫁娶中顯得尤為重要,男女雙方相親、換帖,一般都選與九有關的日子,聘金尾數要帶九,如1999元,迎親的隊伍也要湊足9人,凡禮品都要9方為吉利。客家人做壽,壽粄要做81或360個,所用菜都暗切三、六、九,如三鮮湯、燉狗肉(狗偕九),韭菜豆腐、重陽(九九)壽糕等等。
由於九與韭諧音,小孩破學啟蒙都要食韭菜。客家山歌也用韭諭九,如:燕子含泥過九江,妹子送郎出外鄉,九月九日種韭菜,兩人交情久久長。客家人對九的重視,還表現在把正月初九視為良辰吉日。春節後,出門做工、經商的人一般要到初九這天才離家啟程,期望在新的一年裡吉祥如意,興旺發達。 諺語是熟語的一種,通俗易懂,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兩個短句,而且一般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
客家諺語是客家人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總結與創造出來的精神財富,語言生動,內容豐富,韻味雋永,耐人尋味。
客家諺語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①生產諺語。總結生產經驗,包括氣象、時令、耕作技術、家畜飼養、手工作業等內容。
如「早起紅霞晚落雨,晚起紅霞曬死魚」,「芒種火燒天,夏至雨漣漣」,「春鋤泥,夏鋤皮;干鋤淺,濕鋤深」,「豬要喂得飽,牛要喂夜草」等。
②社會諺語。反映階級壓迫和社會人情世態等內容。
如「天下烏鴉一般黑,到處楊梅一樣花」,「有錢能使鬼推磨」,「缸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一時強弱在於力,千古勝負在於理」等。
③生活諺語。總結日常生活各方面的經驗,反映人民的世界觀、生活態度和道德觀念。
如「兩腳站得牢,不怕大風搖」,「豐年當作歉年過,碰到歉年不挨餓」,「要得會,天天累;要得精,人前聽」,以及「飯後行百步,不用上葯鋪」等。
客家是一個善於歌唱的民系,童謠甚多。客家童謠,詞句長短不定,句式簡短,韻腳多變,節奏明朗輕快。 這些童謠與客家民謠一樣語句通俗,而且每句尾用同韻字,所以琅琅上口,小時念熟到老不忘。與客家民謠不同之處就是客家童謠只朗誦而不唱。客家語的聲調有六或七個,頗富音樂韻味。下面列舉很久以來在客家民間流傳的一些童謠,以供欣賞。
★排排坐
排排坐,唱山歌,爺打鼓子涯打鑼。新婦灶背炒田螺。田螺殼,刺到家官腳,家官呀呀呀,新婦笑哈哈。
★小郎讀書
白飯子,白珍珠,打扮小郎去讀書。正月去,二月歸,挑擔籮夾等嫂歸,歸來花缸無滴水。鵝荷(kai)水,鴨洗菜,雞公礱谷狗踏碓,狐狸燒火貓炒菜,猴哥偷食熝瘌嘴。
★菱角子
菱角子,角彎彎,大姊嫁在菱角山。老弟騎牛等大姊,大姊割禾做事唔得閑。放撇禾鐮拜兩拜,目汁雙雙流落田。
★伯勞
伯勞嫲,嘴大大,有嘴說人家,無嘴說自家。
★火焰蟲(螢火蟲)
火焰蟲, 照草叢, 翻轉屎窟, 吊燈籠。
★月光光,秀才郎
月光光,秀才郎,船來等,轎來扛。一扛扛到河中心,蝦公毛蟹拜觀音。觀音腳下一朵花,拿給阿妹轉外家,轉去外家笑哈哈! 月光光,秀才娘,騎白馬,過蓮塘,蓮塘背,種韭菜,韭菜花,結親家,親家門頭一口塘,種誒鯉嫲八尺長,長誒拿來較酒食,短誒拿來較姑娘。
★兩姊妹,學種菜
兩姊妹,學種菜,種菜難彎腰,學打鳥。鳥會飛,走到半路哭累累。朋友問道哭么個?無爺無哀真蝕底。你去歸,貓狸子擔水,狐狸子煮菜,貓公上樓抓礤菜。
★先生教我人之初
先生教我人之初,我教先生打野豬,野豬飈過河,先生無奈何,野豬飈過壁,先生襠恰恰。
客家戲曲,從源流分,可有這么三種:(一)來源於當地民歌,綜合其他藝術形式,吸收兄弟劇種養分而發展起來的本地戲曲劇種,如:採茶戲、山歌戲等。(二)外地傳入當地而逐漸地方化的劇種,如:漢劇、傀儡戲等。(三)外地劇種而以原來形式流傳於客家地區的。如:祁陽戲、京戲、越劇、贛劇等。
採茶戲分贛南採茶戲、閩西採茶戲、粵北採茶戲、廣西採茶戲、台灣客家採茶戲等。
釀豆腐是客家三大名菜之一。這道菜是根據北方釀餃子演化而來的,由於南方稻多而少麥,又盛產黃豆,人們便把豆腐當作餃皮釀進肉餡煎煮熟,發現味道特別鮮美,於是便成了客家名菜。餡料以各人口味或家庭豐儉而定。一般以五花豬肉為好,配上少許香菇、魷魚、蝦仁等,加上味精、鹽,將餡釀進火柴盒大小的豆腐塊中,用植物油熟炸再轉煲10多分鍾即可吃。興寧北部山區有用豬肉與蔥白釀豆腐的,別有一番風味。蕉嶺人喜用海烏咸魚或雞蛋瘦肉作餡。南雄人有油燒豆腐的作法。福建連城有著名「四堡釀豆腐「,濃香軟嫩,清爽可口,吃後不忘。寺廟膳食中的齋釀豆腐,餡料為花生仁、韭菜、蔥白、腐竹,植物油炸、煎、煮均宜,香味四溢,吃不膩口。釀法上,梅州市梅縣區人最奇特,以三角塊造型。烹制手法上,有紅燒,有炸、煎、煮、清蒸的,有半煎半煮的,也有打火鍋的。五花八門,爭奇斗艷。
客家擂茶
在祖國博大精湛的茶藝中,擂茶是一枝獨秀的奇葩。 這一習俗一般只在客家人中存在。作擂茶時,擂者坐下,雙腿夾住一個陶制的擂缽,抓一把綠茶放入缽內,握一根半米長的擂棍,頻頻舂搗、旋轉。邊擂邊不斷地給擂缽內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葯(香草、黃花、香樹葉、牽藤草等)。待缽中的東西便搗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後,用一把撈瓢篩濾擂過的茶,投入銅壺,加水煮沸,一時滿堂飄香。據說,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葯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飢。又一說,擂茶源於中原,盛於長江中下游,至今仍流傳於閩、粵、贛客家居住區。 客家人熱情,多以擂茶待客。待客擂茶分葷素兩種。招待吃素的客人飲用,加花生、豇豆或黃豆、糯米、海帶、地瓜粉條、粳米粉干、冷盤等;招待吃葷的人飲用,則加炒好的肉絲或小腸、甜筍、香菇絲、煎豆腐、粉絲、香蔥等配料。

閱讀全文

與豐順最長命的老人是多少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女性哪些體檢要做 瀏覽:298
關於春節孝敬長輩的作文 瀏覽:739
膝蓋疼是怎麼回事60歲 瀏覽:904
68年6月生哪年50歲 瀏覽:246
老年人b12一天注射多少 瀏覽:731
濟寧退休養老金2015 瀏覽:575
父母養活多少子女 瀏覽:488
父母親關系不好如何調節 瀏覽:701
老年人右腿不敢彎曲怎麼回事 瀏覽:593
養老院一般有哪些崗位 瀏覽:242
重陽節祝賀圖片 瀏覽:442
好人不長壽泉 瀏覽:293
哪些人有退休工資 瀏覽:357
在家庭孝敬父母 瀏覽:859
50歲男人情緒 瀏覽:769
上海上班養老金是怎麼扣得 瀏覽:148
滄州養老保險交多少 瀏覽:777
50歲小腿沒勁抽筋 瀏覽:162
甘肅養老金如何查詢個人賬戶 瀏覽:304
孝順兒子說得好 瀏覽: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