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活到多少歲才是最合適的呢, 壽命太長的人會怎麼樣
人活到多少歲才是最合適的呢,壽命太長的人會怎麼樣?如果在身體完全能自理的情況下是我希望活到80到85歲之間,那個時候女兒也50多歲,我覺得挺好。如果不能自理的情況下就越早走越好,一是自己也很痛苦,二是不想給子女造成負擔
死是個沉重的話題,但又必須面對。每個人對生命的看法都不一樣,有句話好死不如賴活著!很多人越是步入老年,越是再乎生命,用老人的話來說是掰著手指頭過日子!
能自理的老人,年齡越大的越會患得患失,因為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走,內心會有恐懼感,也常常會感嘆!這種情況當然是想自己活得越久越好,俗話都說的好,長命百歲!
我們從各方面都能看出現在的老人求生慾望很強烈
1.很多老年人現在非常注重 養生 、保健品、治療儀,到處聽課,就是想提高晚年生活質量
2.現在的廣場舞不只是大媽的主場,很多男性也加入了邁開腿的行列
3.有些老年人,抽了一輩子煙,喝了一輩子的酒,家裡人怎麼勸都沒有用,醫院的診斷書一下,全都戒了,醫生的話就是聖旨
4.很多老年人有某方面的病,慢慢就成了這種病半個小專家,對各種葯物的副作用了如指掌
5.不願意聽關於生死的話題,也不願意談年齡,有些甚至是不願意再過生日,因為過一個就少一個
而壽命太長的人會怎樣
我們村有一位102歲的老奶奶,卧床兩年。老奶奶的大兒子、媳婦已經去世了好幾年。小的兒子、媳婦十分孝順,但是奶奶進食難,骨瘦如柴
這樣活著的意義也不大,本人也挺痛苦的。但是只要人活著一天子孫就得盡全力照顧
我曾經聽一位癌症病人說,他不怕死,就怕死之前太難受!確實啊,對癌症來說,一系列的化療真的是比死還難受!
我個人真不願意活到那個份上,我的願望是希望有生之年安樂死能夠合法化,讓痛苦的人有選擇放棄生命的權利
從生物學的角度上講,人活到35歲就可以了,這樣最有利於演化,維持自然平衡,控制種群數量。
人在15歲就有生育能力,把孩子養到15歲,使他也具有生育能力,正好30歲。然後,再生1-2個孩子,養大。如果自己不生,就把孫輩帶大幾歲。就可以去死了。年齡大了,生產力下降,身體就弱,容易生病,活著就是搶占子孫的資源。
但是,人不是純粹的動物,人超越了原本的天性,不斷地改造自我。生存環境從稀樹草原來到了平原,從漁獵變成了耕作,然後又進入文明 社會 ,發展出了工業、服務業,建造了城市。這時候,人的體力不那麼重要,智力、分工與協作、溝通與交流則成了關鍵。這樣一來,人就需要越活越長,壽命高了,對人類有好處。
具體是這樣的:
1、長壽,或者活得更長,可以讓人更好地積累經驗,開發知識,從而更好地有利於這個物種。老年人經驗更豐富,見識多,能處理很多難題。
2、老年人的地位相對超脫,心智更成熟,有利於解決 社會 的沖突,在家族及至整個社區中享有調解、仲裁、分配等權利。
3、長壽的人多了,才可以發展出文化,去建造更復雜的、更精巧的組織,形成國家,促進協作,從而讓人成為真正的群體物種。
4、活得長一些,能促使自我意識的覺醒,自己變得不想死。然後,他就要去思考生命的意義,去構建整個死後的世界,形成一套世界觀(哪怕是很荒誕的)。結果,這就發展出了宗教,編繹出了神話,最聰明的大腦則想生了哲學,然後又派生出一系列其他的東西。
5、個人為了達到長壽,需要做一系列的努力,更好的生活習慣,更先進的醫學手段,更有錢,等等。這也是個人追求成功的動力,客觀上推動了 社會 進步。如果人人都想著早死,怎麼可能去奮斗,去改變自然啊?
。。。。。。
不過,現在的人普遍活得都挺久的,世界上的人多數是成年人、老年人,新生兒卻不多。這就產生了新的問題,老人會佔有太多資源,等他們身體不行需要照顧了,將給 社會 帶來極大的負擔。(這個問題不能多說了)
現在一個人的壽命,到底活了多久才合適呢?其實這個是沒有準確的答案,因為現在的 社會 較過去不一樣了。
不僅僅是因為人們生活水平質量提高,而且人們整體的幸福度上漲。自然而然現代人整體壽命上升! 以前人都說「人活七十古來稀!」但是現在來看,70歲的年齡似乎已經很平常了。
有時候去大街小巷逛一下, 經常是70多歲的老大爺、老奶奶買菜、帶孫子孫女等等。因此現在人類的一個年齡趨向,大概就是壽命在不斷增長的樣子。 那麼是不是活得最久就更好呢?其實也不盡然,有時候活得太長的話,不僅僅身邊孤獨無人陪,而且容易拖累子孫後代。
一個人並不是不是活的越久就越好, 人體機能的衰退就是年齡增長下,逐漸暴露出來的問題。而且一個人到了老年人的年紀,經常會患上很多老年疾病。比如老年痴呆、冠心病、癌症等等,這反而是適得其反的。 也讓我們知道,一個人並不是獲得越長久越好。
01:那麼人活到多少歲是最好,人普遍最理想的年齡是多少歲呢?根據數據調查顯示,目前我國民眾的平均壽命在75歲附近。而此前有人體研究專家皮亞傑表示:「一個人最理想的壽命是在70-80歲之間。」 在他的觀點里,一個人在這個壽命區間里,並不會徹底由於身體機能的退化,而整天會飽受疾病的折磨。同時人也能夠有基本正常的意識,能夠維持自己的日常生命活動。
其實這個是符合情理的,因為這不僅僅和我國人均壽命差不多,並且在這個年齡段的人, 確實還是有生存能力的。並不是到了那種整天躺在床上,不能起床吃飯、洗漱、上廁所等日常基本行為都做不到。 以70多歲年齡來說,確實此時的人意識形態還是清醒的。也能夠獨善其身!
我家這邊的鄰居老大爺,他今年74歲,整天不僅僅接孫子上下學,而且還平時喜歡下棋,做飯,整天樂呵樂呵的,神采奕奕有精神。經常我還和他打招呼, 真的是看不出來70多歲的樣子,彷彿就只有60出頭的模樣。
02:一個人壽命太長,可能面臨的問題和影響有些人認為70-80歲不夠,一個人需要活到90多歲才行。我覺得這個觀點是十分錯誤的!舉一個例子來說, 如果一個人活到了90多歲的年齡,這個時候他的子女大概是在六七十歲。難道指望自己的子女照顧自己嗎?這個時候他子女都是爺爺奶奶輩了,本來自己身體都不太好。這個時候子女是很難照顧的。
並且一個90多歲的人了,人 的智力下降、細胞也是大部分老化、身體各方面都是比不了年輕人的。這個時候活得越長久,反而是在連累子孫後代。本來自己孩子年齡就不年輕,難道指望孫子輩贍養? 這個時候的孫子輩正是拼搏奮斗的年齡,不僅僅要考慮車貸、房貸等壓力,還要照顧一家上下開支。實際上是沒有太多的時間,去照顧一個90歲的老人的。
這也是為什麼說,一個人並不是活得越久就越好的原因。 有時候活得太久,對子孫後代都是拖累、並且幾代人之間由於思想觀不同,子女本身的經濟壓力就很大。 整天都是加班、兼職的賺錢,並沒有太多時間陪著長輩的。
而且這個年齡的老人, 器官上面也是很可能出現障礙,比如視力、聽力、嗅覺等等方面,並不會有年輕時那樣靈敏。一個壽命太長的人,其實更是一個「孤獨患者」。 還是拿90歲來說,這個時候身邊基本上同齡人寥寥無幾,甚至是沒有了。這個時候沒病還是好事,整天可以吃吃飯、散散步、曬曬太陽、睡一覺就過去一天了。
而一旦有了疾病困擾, 整天不僅僅需要躺在病床上,而且還24小時需要人照顧。上廁所都是很麻煩的、有 些時候都是突然尿在床上,還需要子女、護士擦拭身體。基本上活得太久的人,一旦被疾病侵襲的話。人生的最後階段,最後階段都是只能靠喂飯投食。
並且治病花銷巨大,如果說不治病吧,難免有人說兒女不孝。但是治了病吧,像癌症這種絕症也是徒勞無功的。基本上是花錢打水漂的。而且這種重病還是很難治好的! 同時正常來說,一個90歲的年齡的老人,都是這種身體狀況和生活質量了。那一個人100歲的時候,那情況肯定更加糟糕啊。 這也是不是從側面證明了,一個人並不是越長壽越好呢?
03:其實壽命不需要太長,最重要的是提高生活質量、保持樂觀的心態其實一個人活得多久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樂觀的心態,並且提高生活質量,這才是一個人的顯著追求。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一個人70-80歲的年齡,是最理想的壽命區間。因為這個年齡段人的意識依舊,並且大部分能夠獨立做事,完成一般的正常起居生活。並沒有面臨腿腳不便,整天需要兒女陪伴的情況,因此也不會太連累子女,能夠減少很多負擔。
在這個年齡段了,心態一定要放寬,要積極樂觀面對生活,認真過好每一天。 就算哪天突然去世了,也不要抱有恐慌的心態,過好今天和現在才是最重要的。不要整天自怨自艾沒有子孫陪伴,他們都要想辦法賺錢養家。 要保持個人衛生、穿著和打扮盡可能精氣神一點。穿衣可以落落大方、而不是整天頭也不洗,衣服破破爛爛,那樣不僅僅外人會嫌棄,自己兒女肯定都不喜歡吧。
另外要盡可能淡泊名利,對於兒女的生活不要大幅度干涉。 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完全是沒有錯的。這個年齡的人了,應該想辦法為兒女減輕負擔,比如平時有時間帶帶孫子孫女,做做飯這些家務。要多學習、多動腦,經常做鍛煉。
實在是身體不好的話,每天慢走散步也行,不要整天躺著,有空還可以去跳下廣場舞、打打太極之類,總之要盡可能動起來,讓生活過得富有情趣。 平時遇到想吃的 美食 ,自己有錢就買,沒錢就和子女說,一般兒女是會盡可能滿足長輩要求的。
做到了上面這些, 我相信老人足夠安享晚年,並且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幸福感和生活質量都有保障。同時最重要的,還要保持樂觀向上的態度,微笑是准沒錯的。我相信在這種生活狀態下,一個老人足以過得開心快樂。 並且在不斷的鍛煉身體機能中,人體的 健康 狀況肯定更好,人也很可能長命百歲。
總結一個人的生老病死是肯定的,沒有人能夠一直活下去,衰老死亡是遵循自然規律的。 從根本上來說,一個人到底能活多久,應該是沒有準確的答案的。70-80歲的年齡,只是一種數據調查下,並且符合我國國情的情況下,我自己認為的答案,但是我覺得這個是很准確的。
因為人的壽命不在於長久,而在於活的有意義、活得精彩。如果一個人整天什麼事都不做,活到100歲又有什麼用呢? 我們應該活在當下,不需要追求能夠活多少歲,也沒有必要刻意強求長壽。應該是過好每一天的生活,充實自我,這才是一個人追求的根本。
2. 七十歲老人心理變化
心理學上認為,衰老感(Senility),是一種主觀的心理體驗,主要受到三個方面的影響:身心狀態的變化、各方面能力的變化、社會環境和家庭地位的變化。
從表面來看,人到七十,心態會發生巨變,從曾經的熱血澎湃到安然度日,從滿腔憤懣到力不從心,可以說是一個人精神世界的重大轉折點。在感知力快速下降的情況下,身體影響著心理,「越老越不中用」的心理暗示油然而生。
同時,身邊的人對自己稱謂也在發生改變,無論是家人還是朋友。再加上家庭地位的陡變,朋友長輩的相繼離世,逐漸放慢的生活節奏,種種因素給老人帶來的是沉重的衰老感。
社會適應能力不足
然而,這個世界不會因為你的衰老也跟著衰老,相反,新事物會不斷涌現,所謂的「代溝」就在此刻出現了。老人們會感覺自己彷彿被時代拋棄了,心中自然會產生孤獨、寂寞、空虛、無聊的感覺。而這種惡劣的心境則會加快衰老,比如,長期的心理負擔會造成血壓升高,增加患上心臟類疾病的概率。
現代社會,老人們普遍社會適應能力不足,現實生活亦常有這樣的例子發生,當恩愛的老夫妻有一人去世後,另一半不久後便也隨之與世長辭。
家庭地位的變化
深入分析,70歲老人驟然離世,與家庭地位的變化密切相關。現代社會,60歲以前,一個人占據家庭主心骨的位置,屬於主要勞動力和領導者,是被依賴的對象。
而在60歲之後,人的家庭關系出現變化,從主心骨到邊緣人物,從被依賴到依賴家人,這種強烈的反差讓老人們難以接受,畢竟,我們都不希望成為別人的「包袱」。
心理學上講,被需要的人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不僅實現了自身的價值,還在付出中獲得幸福感。而此時老人只能麻煩別人,除了得到相應幫助,或許只剩下勞煩別人之後的愧疚與自責。
3. 人活到七十歲最擔心害怕什麼
人活到七十歲,最擔心的是什麼?
對於七十歲的人來說,生活就像是一道需要跨過的門檻。跨過去了,一切順利;跨不過去,就可能栽倒。
當人活到70歲以後,身體的各項指標和機能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你以前的身體有多麼好,過了70歲以後,你的身體將會一年不如一年。如果持續的不對自己的身體進行鍛煉的話,那麼你的身體將會慢慢地變弱。在這個過程當中,每個人的心理就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即使是以前天不怕地不怕,把生死看淡的人,也會產生出恐懼的心理。而這種恐懼心理,會因個人的心理而有所不同。
過了70歲以後,身體是一天不如一天,同時也會徹底對自己的兒女了解清楚。有的家庭當中無兒無女,或者兒女比老人先去世一步,那麼剩下的只有老人了。在老人70歲以後,身體一天不如一天,自理能力也一天不如一天,他們當然會想到以後沒有人照顧的可怕場景。再說難聽點兒的話,就是沒有人要,自己去世的時候恐怕也沒有幾個人會去傷心難過。
有的家庭當中有兒女,但是當你過了70歲以後,如果癱瘓在床或者說有了很多的疾病以後,你的兒女就會非常的嫌棄你,到最後很有可能也會把你置之不理。這種例子不在少數,大部分70歲老人最擔心的也是這種情況,為自己的兒女辛苦努力了大半輩子,到頭來還是老無所依,這種恐懼感恐怕會一直在老人的心裡久久不能夠驅散。
人的壽命是有限的,到了70歲的這個年紀,身體的細胞都是處於一個衰老的狀態,導致身體的很多器官也是都到達了一個臨近崩潰的狀態,在聽覺,感覺,味覺等等方面兒可以切身感受到。而在這個年紀也是一個發病率最高的年紀。每一個70歲的老人都不希望自己的身體發生任何的偏差,更不希望因為自己的原因而拖累自己的子女。所以他們害怕生病,更害怕自己因為生病而給自己的子女成為負擔。
鄰居家的老奶奶今年剛好70歲,剛過了七十大壽就被診斷為肝癌晚期,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每個月還要拿出好幾萬塊錢來給老人治病,到最後病沒治好,家裡也徹底破產,欠了一大屁股的外債。而這個結果並不是老人想看到的結果,同時也是每一個老人最擔心的事情。
很多老人從結婚到現在的七十歲,他們走過來是非常的不容易的。雖然在那個年代裡面大多數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這么多年過去了,他們的感情也是非常的深厚的。彼此都非常的珍惜他們相互之間的愛情。老一輩兒的感情我們現在是根本體會不到的,因為他們走過了在當時那個年代裡面最艱難的時刻,沒有吃的,沒有穿的,兵荒馬亂的時代,能夠走到現在確實是非常的不容易。
70歲也已經算得上是非常老的年紀了,誰都說不準會在七十歲以後的某一天裡面一個人會突然的老去,所以他們最擔心就是自己會比自己最愛的人先去世。
我們的社會在飛速的發展,時代也是在一點一點的改變。新生的事物也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很多你不敢相信也不肯去相信的事物也早已經成為了事實,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和自己的孫子等新一代的人發生代溝。這時候你所擔心的便是和這個時代已經徹底的脫離了關系了,而你卻無能為力。因為你已經到了70歲年紀了,很多事情不是你能夠去左右的了。
自己的孩子和後代可能也已經有了一個非常不錯的事業。都有了自己的思想,想用自己70歲年紀的思想去束縛住自己的孩子和後代,肯定不是一個切實可行的事情了。孩子也僅僅在過年節日的時候回家看你,其餘時間你很有可能僅僅成為了一個透明的人,沒有人去聽你的嘮叨和意見,徹底的成為了一個被忽略的老年人。
70歲的這個年紀,自己的身體已經不能夠再繼續去工作了,因為在很多方面兒你的能力已經不能夠表現出來了,包括身體的敏捷和大腦思考等等方面,而在70歲的這個年紀,你唯一能做的便是去公園散散步,找地方旅旅遊,散散心,或者跳一跳廣場舞之類的。
最擔心的是在70歲的時候你仍然還在工作,如果不工作的話,可能自己連飯都吃不上了,迫不得已還是要去工作,但是轉念一想,自己勞累了這大半輩子,到底又是為了什麼呢?
可能在70歲之前,家裡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你仍然都有發言權,同時你的話也是最權威最有效的,是家庭的主要領導者和被依附的人,家裡不管什麼樣的事都會找你商量。
但是到了70歲以後,自己家庭的地位是一定會發生改變的。因為在這個年紀以後,你的子女也會到了一個新的年紀。在處理事情方面兒,他們可能會比你更有辦法,所以在很多時候,即使你不想去交出家裡的權利,但是你的家庭地位仍然也會發生改變。
如此強烈的反差,肯定會讓你在短時間內去不適應。所以這樣的擔心也是有效的。
人活著一輩子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人活到70歲。我們中國人的平均壽命也就在71.6歲左右,所以呢,70歲的時候,不管發生什麼樣的事情,我們都應該平靜樂觀的去看待,用積極的心態去看待每一件事情。
如果你的家裡有老人的話。在這里要建議你常回家看看,多回家陪陪老人。讓老人知道自己的存在感和你對老人的愛。
說實話,人活到七十歲才真正到了享福年紀!拿農民老人來說,七十歲已基本不參加重體力勞動,孫子也快成人了,心也放下了!
若說怕什麼?當然怕患病、怕死!
反過來說:假若剩孤身一人,再加上僅僅每月百元養老金,連平常吃葯都不夠,更不說去游覽什麼「名勝古跡」?……
所以說:農民老人到了七十歲,根本談不上什麼「幸福指數」!只要能吃飽穿暖,只要身體健康平安,這就是福!
假若患病在如今的醫院診治,一般農民家庭決無承受能力!自己呢,一生勞累也難攢千二八百,兒女呢?大多都是農民,連自己子女也難養活,拿啥去給父母看病住院……
所以說,真正到了那種境地,活著是受罪,活著是給兒女生活的「雪上加霜」!沒有幸福可談,活著就無任何意義!……
至於別人咋想,反正這是我的心裡話!
唉!如果「安樂死」能合法化,能到老年有病時申請到手,這該多麼好……
至少可以在「尊嚴中解脫」……
我今年68歲,還有兩年就到70歲了,我來回答這個問題,說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和觀點。過去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到70歲已經進入老年,就是身體沒有什麼病,和年輕人比起來,那也會差的很多。
到70歲最擔心什麼?我認為首先要有自己的住房,身體能夠自理,就要自己單獨生活。如果沒有自己的住房,那就是自己沒有家了,沒有立錐之地,就會活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所以必須要有自己的房子。
有了房子就有了家,但是沒有錢還是不行,人到老年一定要有自己可以支配的錢。不能指著別人,更不能指著子女。如果到了老年自己沒有錢,那老年的生活一定會很慘。俗話說,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懷里揣著走。
有了房子再有了錢,最好還有個老伴兒。能和自己一心一意白頭到老的老伴,如果沒有老伴兒,那就雇一個保姆。最好不要玩兒黃昏戀,組建什麼二婚的家庭。更要管理好自己的錢,小心被年輕的異性給騙了。
有了房子,有了錢也有了老伴兒,最好再有一兩個知心朋友。願意聽自己說話的,和自己興趣相投的老朋友。沒事兒聊一聊,隔3差5的見個面。有了房子,有了錢,也有了老伴兒也有了朋友,最好是身體沒有病。
人到70歲這個年齡,最怕的是身體有病。如果身體有病了,已經不能自理了,那這一輩子很快就要結束了。我今年68歲,老伴70歲了,我倆的身體還可以,我自己的住房,也有可以支配的養老錢。
身體能夠自理的情況下,就自己單獨生活。如果自己先沒了,老伴兒願意幹啥,願意咋地就咋地了。如果老伴兒先沒了,那就自己一個人生活。個人更隨便自由自在的,我身體不能自理了,那就聽天由命了。
4. 七十多歲的老人總是糊塗,說話總是前言不搭後語的
1. 七十多歲的老人總是糊塗,說話總是前言不搭後語的,可能是腦萎縮的症狀。許多老年人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建議及時就醫檢查,以便早期治療或採取預防措施。
2.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的記憶力可能會逐漸下降,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然而,如果老人出現嚴重的認知障礙,如經常性地忘記事情,說話不連貫等,可能需要引起重視。
3. 除了醫學上的治療,孩子們應該多關心老年人,多與他們交流和互動。這不僅能夠幫助老年人減緩大腦衰老的過程,還能夠增強家庭關系,讓老年人感到被關心和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