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老年人才網正式上線是怎麼回事 中國老年人才網正式上線具體情況
中國老年人才網已於24日正式上線。這標志著我國老年人才信息服務平台啟動建設。具體中國老年人才網正式上線是怎麼回事?一起來了解中國老年人才網正式上線具體情況。
中國老年人才網正式上線是怎麼回事
據悉,中國老年人才網已於24日正式上線。這標志著我國老年人才信息服務平台啟動建設,將為老年人再就業拓寬渠道、搭建平台,推動老齡人力資源開發。
中國老年人才網設有大小欄目40餘個,涵蓋老年人關心的人才政策、調查研究、人才知識、招聘信息、志願公益、老年教育等方面內容。
記者查詢網站發現,目前,中國老年人才網已面向老年人才掛出81個北京崗位,包括養老機構院長、養老銷售、醫務社工、護士、養老客服等,工資水平集中在3K~30K不等。
全國老齡辦常務副主任、中國老齡協會會長王建軍表示,中國老年人才網為打造老齡人力智庫,推動老齡人力資源開發,對於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將搭建全國老年人才信息庫
中國老齡協會老年人才信息中心主任李偉介紹,在中國老年人才網基礎上,中國老齡協會還將建立全國老年人才信息庫,構建老齡人力資源服務平台。該信息庫是面向全國老年人才、為老服務機構、各地用人單位的專業信息服務平台,具體包含老年人才庫、老齡人力資源庫、為老服務人才庫、涉老組織精英庫、老齡才藝人才庫、尊老敬老影像庫,既包括學術界的研究型人才,也包括產業界的實用型人才。
按照實施計劃,中國老齡協會將在2023年以前完成老年人才網(網站、移動應用)上線;制定老年人才信息庫管理標准、服務標准;搭建專業老年人才信息庫,完成首批老年人才組織入庫等目標。到2025年,完善平台體系融合、應用和建設運維,形成國家級老年人才信息服務平台;全國推廣運營,為全國老年人才和用人單位提供服務。
為有勞動意願的老年人提供職業服務
《中國發展報告2020: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政策》提到,自2000年邁入老齡化社會之後,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程度持續加深,到2050年,中國老齡化將達到峰值,中國65歲以上人口將佔到總人口的27.9%。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提出,把老有所為同老有所養結合起來;鼓勵各地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庫,為有勞動意願的老年人提供職業介紹、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新創業指導服務。
中國社會老齡化程度加深,退休人群規模有多大?
「從現在開始至未來10年間,『60後』群體持續進入退休生活」
據媒體8月24日報道,「周圍1962年出生的人真不少」「跟前兩年相比,今年退休的老同事明顯多了」……在一些企事業單位,今明兩年退休人員有增加的趨勢。
如果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歷年出生率和總人口數計算每年出生人口數,再以這個出生人口數簡單推算,全國邁入60歲的人口數去年不到1200萬,今年超過2000萬,明年預計接近3000萬。反映到現實生活中,退休人數可能增加明顯。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原新告訴記者,依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歷年出生率和總人口進行推算,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共有37個年份出生人口超過2000萬,這37年又構成了3個出生高峰。
第一個高峰是1950年-1958年,其間有6個年份出生人口數量超過2000萬。
第二個高峰是1962年-1975年,每年出生人口均超2000萬,其中1963年達到頂峰,接近3000萬人。
第三個高峰是1981年-1997年,每年出生人口均超2000萬。
「如果按60年往回推,今年對應的正是第二個出生高峰的起始年份1962年。」原新說,這也是近期退休人口數量引發大量關注的主要原因。
不過,目前中國執行的主要還是男幹部及職工60歲,女幹部55歲、女職工50歲的退休年齡,退休人數不能簡單按60歲標准來看。換言之,相當一部分1962年左右出生的女性,5年前或更早前已經退休。此外,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末全國人口141260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91425萬人、鄉村49835萬人。而近5億農村人口並沒有嚴格的退休制度和概念。
「從理論上來說,出生高峰未必就一定對應退休高峰。」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陸傑華在接受采訪時說,只有當社會制度等常量不發生變化、出生規模特徵明顯且持續時間足夠長時,退休人口數才會呈現相應的變化態勢,這是人口學變化的正常過程。而多位專家也認為,參考出生人口數等指標,伴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程度加深,退休人群規模有所擴大將是不爭的事實。
實際上,近10年間,中國已跨過了第一個快速人口老齡化期。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大陸地區60歲及以上的 老年人口總量為2.64億, 已佔到總人口的18.7%。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7億人,占總人口的18.9%;65歲及以上人口為2.01億人,占總人口的14.2%。 從2010年「六人普」到2020年「七人普」的10年間,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量明顯高於前一個10年。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翟振武認為,這主要與20世紀50年代第一次出生高峰所形成的人口隊列相繼進入老年期緊密相關。而在「十四五」時期,20世紀60年代第二次出生高峰所形成的更大規模人口隊列會相繼跨入老年期。
另據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最新的預測, 60歲及以上老人,2025年將達到3.21億,2032年或突破4億。 65歲及以上老人,2025年達到2.21億,2033年突破3億。60-64歲低齡老人,2020年為0.68億,2026年突破1億,2035年為1.06億,這意味著中國將從輕度老齡化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
聲明:信息來源於網路,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天氣網尊重版權,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② 老年人社會工作論文
人口老齡化是當今世界許多國家面臨的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我國已經步入老齡社會,但是我國現階段針對老年人的社會工作方面的服務還遠遠不足。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老年人社會工作論文,供大家參考。
【摘要】 目的探討老年社會工作在農村居家養老中的應用現狀。方法採用調查問卷的方式了解農村老年人養老需求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結果我國和吉林省老齡化嚴重,許多鄉村已經推行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農民收入和居住現狀良好為居家養老創造了條件。農村養老需求多樣,無子女老人傾向居家養老。但老年社會工作的認知度低,老年社會工作在農村的開展尚處於初始階段。結論引入老年社會工作理念和方法是推進農村居家養老服務進程、提高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的實效性、破解農村養老服務難題的有效途徑,老年社會工作在農村居家養老的應用有待推進。
【關鍵詞】 老年社會工作;農村居家養老
近年來,學者進行了老年社會工作在養老機構中的應用,分析了由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過渡的趨勢,並提出建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建議;關注並切實解決農村老年人口居家養老的問題;指出農村居家養老需要強有力的道德支持〔1〕,要加強農村的老年社會工作,提高農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2〕。本文基於對吉林省農村居家養老狀況的調查,提出老年社會工作在農村居家養老中應用的路徑。
1資料與方法
通過文獻法收集我國和吉林省老年人口信息,了解吉林省養老服務的經驗和不足,以及開展老年社會工作的客觀條件。通過問卷調查了解農村老年人養老需求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2010年1月,課題組在吉林省農村開展了“農村居家養老需求情況”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圍繞對居家養老的選擇意願、養老中的需求及亟待解決的問題、有沒有接受過老年專業社會工作者的服務為核心問題展開。通過簡單隨機抽樣方式確定吉林省不同地區農村村屯為調查范圍,如農安縣三崗鄉、輝南縣撫民鎮七社、興隆山鎮杏花村、三岔河市西三家子村、榆樹縣陳家村、高家村、龍井鎮村、琿春市馬川子鄉等共計20個村。調查對象限定在60歲及以上的農村村民,以偶遇抽樣結合判斷抽樣的方式確定調查對象。調查員由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組成。共發放問卷400份,收回357份,問卷回收率為89.25%。由於有無子女照顧對於養老的選擇差別很大,所以,將調查對象分為兩類:有子女照顧老人為子女與其同住一院之內或者在同一村裡;無子女照顧老人為子女在城裡安家的空巢老人、子女在外打工的留守老人或沒有子女的老人;分別對有子女照顧老人和無子女照顧老人調查200人。其中前者收回有效問卷160份,後者收回有效問卷164份,共計有效問卷324份,問卷回收有效率為81%。在發放和回收問卷的同時,通過訪談法,了解農村老人對老年社會工作的認知程度、老年社會工作在農村的開展情況。
2結果
2.1我國和吉林省老齡化嚴重,開展老年社會工作具備客觀條件通過文獻查詢,截止2006年6月1日,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數為1.4657億人,其中城市老年人3 856萬,農村老年人1.080 1億;2006年末,吉林省60歲以上老齡人口321萬,占總人口近 12%,其中農村老年人口144萬〔3〕。截止2005年末,吉林省60歲及以上老年人為307.7萬,老年人中生活在農村的為134.6萬,佔全省老年人口的43.73%;在有老人的家庭戶中,有一個老年人的佔57.30%,有兩個老年人的佔42.18%。 在有老年人口的家庭戶中,老年人口與成年子女或其他親屬共同生活的家庭佔70.10%,他們的日常生活可以得到其他家庭成員的照顧。無人照顧老人戶佔29.90%,其中:單身老人戶佔8.37%,一對老年夫婦戶佔19.51%,老年人口與未成年的親屬共同生活的家庭佔1.50%〔4〕。截止2009年末,吉林省興辦農村社會福利服務中心、福利院657所,床位數4.37萬張,入住老年人2.72萬人,服務人員3 748人;全省建有農村老年活動室5 936個,總面積28.55萬平方米,平均每個活動室面積48.1平方米;吉林省老齡辦在延邊州和白城市開展農村居家養老服務大院試點工作,以村屯養老服務大院為載體,依託老年人協會為村屯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臨時托養、文體娛樂、學習教育、衛生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務;在村老年協會中,建立3 065個老年文藝活動組織,3 150個老年體育健身活動組織〔5〕。琿春市馬川子鄉是吉林省農村居家養老服務大院工作的試點鄉,目前,全鄉9個村分別建立了居家養老服務大院,以各種方式開展起為老服務工作並取得了實效。吉林省將在2010年底有30%的村建成居家養老服務大院,2011年底有60%的村建成居家養老服務大院,2012年底全省所有的村都將建有居家養老服務大院〔6〕。2009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 266元,比上年增長6.8%;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902.90元,增長13.4%;農村人均住房面積22.79平方米,增加0.86平方米;農村低保標准和年人均補助水平分別達到1 200元和760元,同比增長41.0%和40.7%,有效保障了農村低保對象的基本生活。48.37%的老年人主要依靠家庭其他成員供養〔7〕。由於居家養老服務是政府扶持的福利性服務,許多鄉村已經推行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即便有收費項目,費用很低。農民收入和居住狀況良好為農村居家養老創造了條件。
2.2農村養老需求多樣,無子女老人傾向居家養老問卷調查表明農村老人喜歡住在自己家裡養老,包括傳統家庭養老(這里指僅依靠子女提供幫助的養老方式)和居家養老的佔多數;選擇機構養老的很少;大多數人希望來自子女或社會的幫助(願意接受幫助指遇到困難時是否會期望得到幫助的情況),有9%左右的老人有“遇事寧願靠著不求人”的心理;無子女照顧的老人選擇居家養老的迫切。見表1。表1農村老人主要需求和養老意願
2.3老年社會工作的認知度低、老年社會工作在農村的開展尚處於初始階段通過入戶訪談,除有子女在社會工作專業學習的大學生家長的老人和少數文化程度稍高的老人知道社會工作這個新興職業外,90%以上的農村老年人不知道社會工作和老年社會工作是怎麼回事;老年社會工作的實踐體現在村委會為老人問寒問暖、提供各種幫助中,但是缺乏專業的理念和方法;目前調查所在的農村還沒有專業的老年社會工作者在農村從事精神慰藉,維權等養老服務;在介紹了老年社會工作的理念、作用和具體做法後,90%以上的老人願意接受老年社會工作者提供的服務,但是他們擔心服務費用的支出。
3討論
傳統的家庭養老和居家養老是符合農村老年人的養老意願;對於有子女照顧老人,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仍在延續,願意到居家養老服務場所去主要是參與娛樂活動、滿足人際溝通、消磨時間的需要;無子女照顧老人採取居家養老的方式更為迫切,其中子女在城裡安家的老人認為農村的住房相對於城市來說比較寬敞、空氣清新,老年人有自己相對獨立的空間,比起住進城裡兒女家裡那較小如“鴿籠”的房子里,他們感到憋屈、不舒服;即便老年人子女住房寬敞,他們常覺得生活習慣不同、長期住不方便;對於進養老院養老,只有經濟條件好的、老人和兒女雙方均有現代意識的,覺得去養老院是不給子女添麻煩的好的選擇,但是,又擔憂養老院的服務質量,這種擔心也是可以理解的。“黑養老院”事件的曝光,反映了“黑”養老院不善待老人,侵害老人權益的惡劣行為。這種嚴重不道德行為雖然不能代表全部,但是反映出養老服務機構需要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職業道德〔8〕;多數老人認為去養老機構養老會丟子女的面子讓人笑話或者令兒女不高興,因為在他們眼裡養老機構都是無兒無女老人的歸宿或是那些有殘疾沒有自理能力的、兒女沒有時間照顧的老人的選擇;老人對權益保護咨詢的關注主要涉及農村醫療保險、低保政策等;無子女照顧老人在生活照料;醫療護理;排解孤獨;文化娛樂;解決留守老人代際隔閡、贍養等糾紛;權益保護咨詢;排除年老恐懼等方面的需求明顯多於有子女照顧老人;農村居家養老服務適合吉林省農村社會狀況、適應中國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和心理特徵;老年社會工作的理念是堅持以人為本,個人自決原則、賦權和發展的原則、維護人權和社會公正原則,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助人自助,能夠被老年人接受,在解決養老中出現的問題上具有優勢和可行性;農村老人有一定的經濟承受能力並具備居家養老的居住條件,具備大力開展居家養老的客觀基礎。由於社會工作在我國發展還不完善,我國農村社會對老年社會工作的認知程度低和我國農村社會發展程度相對發達國家有一定差距的原因,專業的老年社會工作在農村尚處於起步階段也是正常的,這同時也為老年社會工作在農村的開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吉林等省已有很多為老服務實踐經驗和政府規劃,這為老年社會工作介入農村居家養老奠定了基礎;可見,老年社會工作理念的引入和方法的應用對於滿足農村養老需求,改善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提高養老服務實效性,解決農村居家養老問題是必要和可行的。
3.1有針對性地開展老年個案工作老年個案工作是社會工作者在專業的價值觀指導下,運用專業的知識和技巧為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物質或情感方面幫助和支持,以使當事人減輕壓力、解決問題和達到良好的福利狀態的服務活動;針對農村“農村留守老人”,因子女成年累月在外打工,很長時間才能回家看望老人一次,老年人會出現孤獨寂寞、對年老恐懼,渴望與人溝通的現象,老年個案工作者深刻理解老人的需求,運用會談的技巧,專注、主動傾聽老年人的心聲,使老年人心理上得到支持,並對老年人模糊不清的問題進行澄清,給老年人進行心理疏導、鼓勵老年人勇敢面對老年的身心變化,引導他們進入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氛圍,協助老年案主認識及接受老年,幫助老年人建立科學、健康的晚年生活方式和心理准備,積極地應對人生晚年期各種生活事件,如有的子女干涉喪偶獨居老年人再婚、家庭經濟贍養中出現糾紛等問題,工作者針對不同的個案進行區別性的工作,站在老人的角度、分析問題、提出合理建議,幫助老人解決矛盾。
3.2開展主題突出的老年小組工作
老年小組工作是指在社會工作者的協助與指導下,利用老年成員之間的互動和小組凝聚力,幫助老年組員學習他人的經驗,改變自己的行為,正確面對困難,恢復自己
論文關鍵詞:城市化家庭養老社區服務社會工作者
論文摘要: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養老是解決中國老齡問題的基拙和核心問題二家庭養老仍然是主要的養老形式,但在家庭養老功能逐步減弱的情況下,急需發揮社會養老的功能,其中,社區養老服務是社會養老的新載體幾本文提出社區要在政府的支持之下,拓展社區服務項目,引進社會工作者專業人員,提高社區服務質量,爭取廣泛的社會支持,建立社區服務發展指標體系,從而加強社區養老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家庭養老的不足: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表明,2000年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將達到7%,標志著我國已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據有關專家預測,到2050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3.2億以卜,約占我國總人口的1/5,佔世界老年人口的1 / 4。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發展,老年人的養老已經成了一個普遍關注的社會間題,在養老的方式上存在著各式各樣的爭議:
一、家庭養老的功能弱化.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隨著我國計劃生育的實施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作為傳統農業文明產物的當代城市家庭養老方式正面臨著來自人口條件、家庭結構、居住方式和文化觀念等方面的挑戰,其脆弱性已開始顯現,非家庭養老方式正越來越受到關注;
(一)家庭規模縮小,核心家庭老年家庭增多,家庭功能弱化
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來,尤其是城市的出生率降低,家庭結構的小型化和核心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生育率下降、子女減少和居住方式的代際分離還使得子女對老年父母的照料產生了許多困難。子女多意味著老年人有較多的支持來源,獨生子女現象的出現使得獨生子女父母的養老變得異乎尋常的困難
社會發展推動住宅購買人群的變化,家庭兩代分居現象逐漸增多。按照人口學家最近做出的家庭人口預測,我國老年人和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比例將逐漸降低,獨居或只與配偶居住的65歲以上老人占老人總數比例將由1990年10%迅速上升到2050年的27 %,在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這種現象已經非常明顯
(二)現代社會人口流動速度如快,競爭日益激烈
科技時代的發展和城市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使得農村的人
口越來越多地湧向城市,城市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不少年輕人陷人了角色困境,他們要同時扮演好成功人士的角色、合格父母的角色和孝順子女的角色是勉為其難的。例如,工作的壓力日益沉重,還要教育兒女,使一些子女沒有精力照顧父母又如目前社會對文化知識的要求增高,青年人需要再學習來適應日益發展的社會,或者去尋找更多發展的機遇,遠離年邁的父母,使得家庭人口外流。這些都使得現有的家庭的模式受到強烈沖擊
(三)老年人平均壽命延長,患病率、傷殘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老年人的壽命也在不斷延長,同時年齡增長(特別是超過75歲之後),老年人口健康狀況有所惡化,患病率、傷殘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更多地需要日常護理、生活照料和社會服務這一切必將加大家庭的負擔,也必將導致年輕人消極拒養老人情緒的增加了各種挑戰因素的結合使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開始瓦解和分化,這就是子女養老和在家養老相分離的態勢,而且子女對老年父母的照料和慰藉也不像過去傳統模式下那麼密集和經常了,這是傳統家庭養老制度在現代化沖擊下的一種新的變革:
由此可見,養老間題在家庭養老所不及之下,就需要社會的力量來解決了
二、社區養老順應時代潮流,必須加強社區服務的質量
(一)社區服務的概念
社區服務是在政府倡導和扶持下,為滿足社區成員的各種需求,依託街道和委員會,為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提供的各種社會福利和社會服務可以在社區發展這種大趨勢之下,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來發展社區服務事業和改善老年人的處境:
(二)建構社區服務養老體系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和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使社區養老服務成為老年人安度幸福晚年的重要保證,社區成為城市社會化養老服務的最佳載體。發展社區養老服務體系是解決我國城市養老問題的重大戰略性選擇。社區對於老年人來說又是最重要的聚居地,所以老年人對社區的依賴性會越來越強。這種以社區為依託的服務,可以及時地給老年人以認同感和歸屬感,使他們在精神上得到慰藉,身體上得到鍛煉,在互相交流中情感得到傾訴,這也就彌補了家庭養老的不足。所以發展社區服務,促進社區建設是改善養老條件的有效途徑。
1.發揮社區功能,擴展養老服務的項目
由於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社區老年人在生活方面和精神方面都不能得到良好的照顧,有的老人即使和子女住在一起,子女也沒有很充足的精力來照顧老人,相對來說老人就會傾向於對社區的依賴。 在老年人生活照料方面,可分為居家服務和家外服務。居家服務是對居住自己家中,有部分生活能力、但又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的一種服務。家外服務包括托老所和敬老院。托老所這種模式既減輕了子女照顧的負擔,又沒有將老人完全隔離於“家”之外,對增進老人的身心健康是十分有意義的;敬老院,被大眾接受為直接的養老設施,應提高其分布密度,分散在社區內.這樣老年人可以不必離開所熟悉的生活環境,也便於子女、親戚探視,加強親情的交流。
在改善老年人精神狀況方面,可以採取直接和間接兩者結合的方式。
直接方式可以通過建立“聊天站”“暢談角”,讓老年人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流;間接方式可以加大娛樂設施的建設,開設“老年之家”“老年活動中心”“老年大學”等,還可以開展文體活動,舉辦春遊和夏令營活動。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使老年人在社區內得到滿足感和成就感,轉移心中的不快。
2.在政府宏觀管理下提高社區的自身經濟能力
政府宏觀管理,就是政府通過制定有關社會福利的政策、法規和規章,並且總結、加大推廣先進經驗的宣傳,做好服務工作,解決實際問題,營造引導社區服務福利機構發展的大環境。
養老金社會化的發放使得老年人可以就近領取,形成了社區服務網路。但是政府的功能畢竟是有限的,在政府和企業不能為老年人提供更多保障的時候,社區可以發揮其有效的功能,充分利用其社會資源,通過發展社區經濟,大量吸收和安置退休人員,使退休人員在為社區創效益的同時,自己也獲得必要的勞動補償,實現雙贏。老年人工作退休之後,產生心理落差,感到自我價值喪失,會產生消極的生活態度以至不利於老年生活。而這些老年人中很多人依然有工作能力,有的文化水平很高,由此可以利用社區資源實現他們的“再就業”,這種“再就業”可以“一帶一”或“一帶多”的方式,使大家產生互動,從中找到生活的樂趣。這既是對他們自身的補貼,又能實現社會價值
3.提升社區服務人員素質,引進專業社會工作者,提高服務質量
社區老人的服務人員不僅僅要掌握照料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常識,還要了解不同年齡階段老年人的心理狀況,為此要抓好在職服務人員的職業道德、專業知識和崗位技能培訓的工作,加強專業教育和技能的培養,灌輸專業的理念,用專業社工的標准來衡量。
社區的發展是城市發展的標志之一,專業社會工作者的興起也是為了滿足社區居民的需要,社會工作者不僅僅需要基本的照料技能,更多的是要有心理咨詢的技能,並受過專門的教育和培訓,持有專業社會工作者的資格證。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習(小組工作、個案工作、社區工作)除了理論知識之外,更多的是實踐的積累,結合理論與實踐更加有利於工作的開展。在社會福利社會化的道路之上,社會工作者有了一片土壤來發揮其專業的特長,實現其專業的價值,也有利於實現社區的穩定。當然,社會工作者的介入也需要社區合適的機制和模式來啟動,只有在相關政策支持之下,社會工作的有效性才可以發揮出來,因此,專業社會工作者是社區服務的執行者,社區和社會工作者是緊密相連的,引進專業的社會工作者是完善社區服務質量的有效途徑。
4.發揮社會集體意識,爭取廣泛的支持
社區服務質量的優劣在一定的意義上取決於社區的力量,社區的發展是順應市場經濟的結果,在市場經濟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只有發揮集體的意識,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攜手共進,才能走上良性化的發展道路二從政府方面來說,民政部門要發揮規劃、檢查、監督的作用,社會保險局也應該參與規劃、檢查、監督和酌情劃撥養老保險基金,以及關注養老保險受保人。從社區協調委員會方面來說,要發揮所在社區的企業、有關單位的作用,加強對社區成員的關心和支持。
③ 「15 分鍾養老服務圈」能讓老年人老有所養嗎
15分鍾養老服務圈能讓老年人老有所養。
第一,社會重視,國家關注。要大力加強居家和社區的養老服務的供給,我們要建設15分鍾養老服務圈,我們計劃在「十四五」期間,每年打造1000個全國示範性的老年友好社區,在老年人出行、就醫、消費和娛樂等方面,全方位提供支持,而且要全面落實老年人照顧服務的項目,讓老年人真正得到實惠。
第二,措施得當。在城中心黃金地段,群眾如何幸福養老?貴陽市雲岩區毓秀路街道黨工委以公建民營的方式,打造養老服務中心。記者在現場看到,養老服務中心內環境整潔,活動室、閱讀室、休息室、餐廳布置得溫馨舒適。該中心的居家養老服務還拓展了助醫、助養、助浴、助潔、助行、助樂、助急等「七助」上門服務,托老服務方式則可對老年人實行臨時托養,為短時無法照顧家中老人的年輕人解除燃眉之急。與此同時,辦事處還充分利用轄區貴州中醫大第二附屬醫院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優勢,為養老中心老人開通了體檢及就醫的「綠色通道」。
第三,踐行15分鍾養老服務圈力度很大。
據悉,貴州正探索由縣區級民政部門牽頭,會同住建、自然資源、發改等部門,建設由「縣區綜合性護理型養老機構—街道嵌入式護理型養老機構—社區養老服務站」和「縣級中心敬老院—鄉鎮區域性養老院—村級農村幸福院」組成的城鄉養老設施網路,真正做到讓老年人老有所養。
④ 居家養老模式怎麼做
智慧養老系統涵蓋了機構養老、居家養老、社區日間照料等多種養老形回式,通過跨終答端的數據互聯及同步,連通各部門及角色,形成一個完整的智慧管理閉環,實現老人與子女、服務機構、醫護人員的信息交互,對老人的身體狀態,安全情況和日常活動進行有效監控,及時滿足老人在生活、健康、安全、娛樂等各方面的需求。智慧養老能夠和多種養老模式融和發展,實現新的升級和優化,滿足老人不斷增長變化的需求,將高品質的養老生活的構想變成可能。
對於當下的80後、90後來說,他們是伴隨著中國經濟騰飛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他們所盼望的養老,不是生活的終點,而是更加高品質生活的起點,在辛苦幾十年以後能有更多的時間、健康的身體、足夠多的積蓄去享受更輕松的人生。尤其是對於中產階級來說,體面的養老生活更是必需品。而智慧養老的出現讓他們的聲音得到了回答。一套的優秀的智慧養老系統,讓養老生活不再是限於安度晚年,而是能夠讓我們得到全面保障的同時去更好地享受生活。如今在智能化發展的時代,當然是智能化的生活才能夠讓我們得到滿足。
⑤ 鐖舵瘝璺熶笉涓婃椂浠f庝箞鍔烇紵
褰撶埗姣嶈窡涓嶄笂鏃朵唬錛屽彲鑳藉瓨鍦ㄤ竴浜涗唬娌熷拰瑙傚康涓婄殑宸寮傘傞潰瀵硅繖縐嶆儏鍐碉紝鍙浠ヨ冭檻浠ヤ笅寤鴻錛
1. 灝婇噸鍜岀悊瑙o細灝婇噸鐖舵瘝鐨勮傜偣鍜屼環鍊艱傦紝璇曞浘鐞嗚В浠栦滑鐨勮傜偣鏄鍩轟簬浠栦滑鍦ㄦ垚闀跨幆澧冧腑鑾峰彇鐨勭煡璇嗗拰緇忛獙銆傚敖閲忎笉瑕佸逛粬浠鐨勮傚康榪涜屾壒璇勬垨鎸囪矗錛岃屾槸浠ョ悊瑙e拰鎺ョ撼鐨勬佸害涓庝粬浠浜ゆ祦銆
2. 娌熼氬拰瑙i噴錛氶氳繃寮鏀俱佽瘹瀹炶屽皧閲嶇殑鏂瑰紡涓庣埗姣嶈繘琛屾矡閫氥傚垎浜涓浜涗笌鏃朵唬鐩稿叧鐨勪簨瀹炪佹妧鏈榪涙ユ垨紺句細鍙樺寲錛岀敤瀹㈣傜殑鏁版嵁鍜屽疄渚嬫潵鏀鎸佷綘鐨勮傜偣錛屽苟瑙i噴涓轟粈涔堣繖浜涘彉鍖栧逛綘鑰岃█寰堥噸瑕併
3. 鍒嗕韓鍜屾暀鑲詫細濡傛灉鍙鑳界殑璇濓紝涓庣埗姣嶅垎浜涓浜涙椂浠h儗鏅鍜屼俊鎮鏉ユ簮錛屽備紭璐ㄧ殑鏂伴椈銆佷笓涓氭枃絝犮佺邯褰曠墖絳夈傚府鍔╀粬浠浜嗚В鍜屾帴瑙︿竴浜涙柊鐨勪簨鐗╁拰瑙傜偣錛屼絾瑕佸皧閲嶄粬浠鐨勫︿範鑺傚忋
4. 寮曞煎拰紺鴻寖錛氶氳繃浣犺嚜宸辯殑璦琛屽拰琛屼負紺鴻寖錛屼互瀹為檯琛屽姩褰卞搷鐖舵瘝鐨勮傚康銆傛瘮濡傦紝鍦ㄥ簲鐢ㄦ柊縐戞妧鏂歸潰緇欎簣浠栦滑甯鍔╂垨榪涜岀畝鍗曠殑鏁欏︼紝璁╀粬浠浜茶韓浣撻獙鍒版妧鏈鐨勫ソ澶勩
5. 瀵繪眰鏉冨▉鏀鎸侊細濡傛灉鐖舵瘝鐗瑰埆鍥烘墽鎴栧規敼鍙樻姷瑙︼紝浣犲彲浠ヨ冭檻閭璇蜂竴浜涗笓涓氫漢澹鎴栨潈濞佷漢澹鏉ュ府鍔╂矡閫氾紝濡備笓涓氬挩璇㈠笀銆佺ぞ宸ユ垨鐩稿叧棰嗗煙鐨勪笓瀹躲
鏈閲嶈佺殑鏄錛岃佷互灝婇噸銆佺悊瑙e拰鑰愬績鐨勬佸害涓庣埗姣嶆矡閫氥傚敖綆′粬浠鍙鑳借窡涓嶄笂鏃朵唬錛屼絾浠栦滑鏄鎴戜滑鐨勭埗姣嶏紝瀹跺涵鐨勯噸瑕佷竴鍛橈紝鎴戜滑搴旇ュ姫鍔涗笌浠栦滑寤虹珛鍜岃皭鐨勫叧緋伙紝瀵繪壘鍏卞悓鐨勭悊瑙e拰騫寵鐐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