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老年人怎麼和兒女相處
一、一視同仁,忌偏袒。老人應對兒子、媳婦、女兒、女婿,要一樣對待,決不能偏袒一個,疏遠一個,處事要公正,這樣才能贏得子女們的尊敬和愛戴。
二、慎聊閑言,忌傳話。老人不宜在親友中議論晚輩,更不要在子女間傳話,以免誤傳,引起矛盾。有事最好當面講,不要背後嘀咕;有疑問當面問,不亂猜測。以免造成互相猜疑,影響家庭和諧。
三、和藹可親,忌挑剔。子女們都有了自己的生活,每個人的喜好和方式不同,長者應當是指導者和參謀,不要遇事專斷獨行。對子女的興趣愛好,不要以老思想、老眼光去看待,只要不有礙社會公德,合理合法就大可不必挑剔。不要總是指責子女,說這樣不好那樣不好,這樣不行那樣不行,什麼都看不慣。
四、有情有度,忌專斷。老人不能只要求子女尊重自己意願,也要注意尊重子女的意願,不能事事要求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辦。現在子女工作壓力都比較大,節奏也非常快,各家生活經濟狀況都不同,處理家庭事務,人情往來的事都應通過溝通協商,結合實際情況按照以理服人的辦法去解決,不要讓子女感到壓力和難堪。
五、和情合理,忌遷就。老人對子女愛之深切,但也不應對子女的缺點、錯誤一味姑息遷就,否則,小錯不該會釀成大錯。但要冷靜面對子女做錯事情,不冒然批評、教訓,一耙子打死,不冷嘲熱諷、挖苦。對子女做錯的事要適當批評,給他正面的忠告,給他改過的時間和機會。切忌沒完沒了地嘮叨,或者時不時翻舊賬扯舊事,那樣只會使孩子與你的感情疏遠,或直言頂撞。
六、喜形於色,忌冷漠。有些老人好面子,兒女來了心裡高興,臉上偏偏裝著嚴肅。或者有了隔閡和矛盾不說開,兒女來了冷著個臉,時間長了,隔閡會越深影響感情。應該率真的面對孩子,高興就笑出來,不高興就說出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矛盾不能冷處理,否則會越來越冷。
七、萬事寬待,忌計較。活了一輩子,啥事沒見過,啥人沒見過,天大的事打不過自己心寬體健壽命長。老人面對任何事任何人都要抱著見怪不怪的態度,寬以待人,不要斤斤計較。尤其是對朝夕相處的子女,更要寬容。孩子做。好的事,掛在口邊多稱贊。做的不好的事,快快忘記少嘮叨。切記「好事多說精神百倍,壞事重提臭不可聞」毛主席都愛聽別人誇獎他的話,更何況你的子女呢?
八、待人和順,忌偏激。老了要服老,不能像年輕時那樣要強,勞累了一輩子,現在就是要兒女照顧和回報的時候,不要偏激的認為自己老了就只會給子女添麻煩(兒女不見得會這樣想),兒女會嫌棄自己、不管自己、拋棄自己(他們這樣做了嗎?)···自覺不自覺的就把兒女擺在了自己的對立面,就把兒女想像成了不孝的壞蛋。要坦然融洽的融入兒女的生活,要知道自己是晚輩聯系的紐帶,是一個家族的情感支撐,扮演這個角色是你責無旁貸的責任,也是子女們的精神支柱,他們知道老人對於一個家庭的重要性。千萬不要只顧著自己在家孤單的揣測兒女的心思,要主動的召喚兒女回來,要主動地參與到他們的生活中去,這可是他們和你自己共同的最重要的需要。
九、樂觀積極,忌獨處。老人應盡量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擴大自己的生活圈子,要有幾個老朋友,要有幾點老愛好,既不要過度依賴子女,也不要過度陷入到子女的生活需要中去,帶孫子,做飯會把自己累病、累垮的。一切要以自己愉快、健康為行動的衡量標准。
B. 老人與子女怎樣溝通
父母開心是兒女們的心願。但有些時候總是事與願違。 人老了,有時會做些看來幼稚可笑的事情,而我們卻不知道他們的一片苦心。母親牙不好,吃不了硬東西,但是有一天她突然大吃牛肉,一連吃了多日。原來她認識一位牙齒很好的老太太經常吃牛肉,母親認定牛肉能補牙,就認准了吃牛肉。可是沒幾天,她又一口也不肯吃了,原來那個愛吃牛肉的老太太中風了。「牛肉風波」讓我發現母親其實很在意自己的牙齒,下決心帶她去補牙。母親平日節儉得有些過分。到市場買菜一定挑最便宜的,還愛吃剩飯,有的菜都變質了還是捨不得扔。我性子急就從她手裡奪過剩飯扔進垃圾桶,母親一見急了,非要從垃圾桶里把剩飯撿出來。我更火了,就將垃圾桶倒了。這下子可惹了大禍,母親大罵我是敗家子,氣得血壓升高。我狼狽不堪,更是委屈萬分。還是妹妹聰明,她聽說母親和我為了吃剩飯的事情吵架後,故意愁眉苦臉地跑回娘家,說:「胃疼得要命,吃葯不頂用,醫生說有個偏方,將剩飯燒焦了,吃下去能治病,可是到哪裡找那麼多剩飯呢?」母親一聽樂了:「我說剩飯有用處吧。」妹妹趁機將家裡的剩飯搜羅一空,母親還忙不迭地說:「以後剩飯都給你留著,你定期回來拿吧。」妹妹一邊高興地答應,一邊快步出門,待走遠了,才將剩飯倒了。 人老了,常常說一些言不由衷的話。我們為了讓母親高興,常說母親臉色好,走路有勁兒的話。母親聽了卻不高興,立即「哎喲哎喲」地嘆氣呻吟,說自己這兒不舒服,那兒有點疼。後來我才明白,母親是怕自己身體太健康了,兒女不把她當回事,所以潛意識里「示弱」給我們。我為此改變「戰術」,常提醒母親注意身體、預防疾病,誰知道母親更不高興,有時候還有點惱恨我們這樣說。所以,我們只好現場發揮,看母親的眼神說話。有時候母親說:「我這么大歲數還活著幹啥。」其實這是母親對死亡的恐懼,但是細細分析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這里有她給兒女添麻煩的歉意,也有對兒女們心理的試探——你們對我活這么大年齡是不是有點不耐煩了? 每當想到母親言不由衷的話,莽莽撞撞的行事,我難免有點心酸,更多是對自己的鞭策,聽懂父母的心裡話,雖然不容易,但卻是我們作為兒女盡孝的最重要的「小」事。 填平「家庭代溝」 人們在談到子女和父母發生矛盾的時候,經常把矛頭指向年輕人,認為他們不懂得孝順。筆者認為,在要求年輕人多孝順老年人的同時,也要多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我有一個老友,兒子如果每周去看望他一次,彼此相處都很開心。但是如果兒子連續幾天和他們在一起,總要大吵一架,不歡而散。老友為此很是傷心。筆者覺得這不僅僅是代溝的問題,更是雙方的不理解。父母跟孩子吵架,潛台詞是覺得孩子不夠關心他。作為子女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有條件的話,一個星期多回來幾次,每周一次很多事情都沒有機會處理,矛盾就累積下來,成為一個不定時爆炸的火葯桶;多回來幾次多解決一點問題,不要老讓父母的心理處於一種亞健康的狀態。 而從老人的角度來說,子女工作上有很多壓力,不可能有足夠長的時間給你做伴。回家時候,工作上的壓力,也不便跟父母說。雖然知道父母愛他,但是家人團聚往往是工作之餘,疲憊和煩躁很容易使他們情緒和態度失常,一點簡單的爭執就演變成為粗暴的口角。 老年人其實跟子女一樣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老年人的心理問題是「寂寞」,而年輕人的心理問題是「工作壓力」。筆者建議老年人要學會適應,盡可能找適合自己的事情,不要把全部的壓力釋放到兒女身上。解脫心理壓力的主要方法是要跟他人去交流,跟朋友去交流;跟比自己年長的人交流。第二是如果還能活動,就到社區玩一玩兒,到老年大學學一點東西,有事兒做心理壓力就會減少;第三是更要學會自我解脫。 很多老年人習慣對自己的子女很嚴厲,但是跟成年的子女溝通更需要溫柔。跟子女談話的時候,如果能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談這個問題,一定能談通。有的時候需要做一些適當的讓步,雙方的讓步可以使絕大部分問題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