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各個年齡段死亡的叫法分別是
0——20歲為夭折
21——30歲為短壽
31——40歲為強壽
41——50歲為艾壽
51——60歲為周壽
61——70歲為稀壽
71——80歲為耋壽
81——90歲為耄壽
91——100歲為期頤
古時男女稱呼年齡是有區別的,一般來講,男性稱X壽,而女性是不稱壽的,一般稱福。
在雲南羅平富樂有一塊古匾「期頤人瑞」,說的是該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經活到一百多歲,所以有這個稱呼。
該村何姓有一匾「冀衍耄耋」,是女兒送的,其中冀是期望、希望的意思,衍在這兒有延長、達到的意思,耄耋的本意是八九十歲的人,在這兒引申為高壽。整個的意思為期望父親身體健康,永享高齡(壽),活到八九十歲。
相關信息介紹:
長逝:稱年高有德的人之死。
百年 :稱年高的長輩之死。
四游 :舊時稱老年人之死。
登仙:舊時稱老年人之死。
作古:舊肘稱年長者之死。
逝世:稱一般成年人之死。
謝世:對一般成年人之死的雅稱。
溺:稱末成年人之死,亦稱找死者。
天:稱幼年人之死。
崩:是稱天子之死。
升霞:是稱天子之死
星駕:是稱天子之死。
賽:是稱諸侯之死。
卒: 稱大史之死。
不得:是稱士人之死。
壽終正寢:稱成年男子特別老年男子的正常死亡
壽終內寢:是稱成年女子特別是老年婦女的立含死亡。
失信:是自言父親之死。
失持 :是自言母親之死。
殉國:稱那些為國難、為國家民族利益而台生者。
殉道 :稱那些為國難和正義而捨生者。
殉節:是稱那些為節義而捨生者。
遇難:稱因被迫害或發生意外而死亡者。
被准:是稱因災禍或重大變故而死亡者。
揭難:稱遭受災禍或疾病而死者。
藏難:是稱領袖人物、革命志士遭受人為的災禍而死者。
遇害:稱因意外之事而死者。
田徑:是稱為了正義事業舍棄生命者。
就義:稱為了正義事業被敵人殺害者。
逝世:稱一般成年人之死。
謝世:對一般成年人之死的雅稱。
長逝:稱年高有德的人之死。
百年:稱年高的長輩之死。
四游:舊時稱老年人之死。
登仙:舊時稱老年人之死。
作古:舊肘稱年長者之死。
永別:稱親朋好友之死。
分手:是丈夫稱容於或妻子稱丈夫之死
隕:是稱元帥、大將之死。
困:古稱上等人物之死。
隨 稱餓死者。
羽化:古稱成仙為羽化,稱年高或尊長者之死。
棄養:對父母去世約婉稱。
遷化: 謂一般人之死。
因寂:是稱佛或僧侶的逝世。
見閻王:謂作過壞事的人之死。
上西天:含貶義,對作過壞事為人的死亡代稱。
去世:稱一般成年人之死。
殉難:稱為國家或為正義而台生者。
2. 俗話說紅白喜事,為什麼白事也被稱為喜事呢
1. 所謂的「白喜事」,是指那些高壽的老人自然去世的喪事。
2. 在古代,60歲被視為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超過這個年齡的去世者被視為老人,享有慶祝其一生的喪禮。
3. 古時候,能活到70歲的人被視為極其幸運的,因為這代表著子孫繁多,家庭興旺。
4. 因此,當這樣的老人自然去世時,古人認為這是他們生命的圓滿結束,所以被視為喜事。
5. 相反,如果人在60歲之前去世,或者因疾病而痛苦地離世,就不會有如此盛大的喪事,被視為真正的哀事。
6. 從另一個角度看,老年人的自然死亡可以被視為一種解脫,因為他們已經經歷了世間百態,可能是身體和精神都無法繼續承受。
7. 對於老年人來說,選擇尊嚴地結束生命,而不是忍受病痛的折磨,是一種更好的選擇。
8. 活得太久,老年人可能會經歷失去子女甚至是孫輩的痛苦,這對他們來說是非常沉重的打擊,可能會導致身體和精神的衰退。
9. 因此,在合適的時候去世,對老年人自身和他們的家庭都是有益的,可以被視為喜事。
3. 喜喪指老人多大歲數走了
喜喪通常指70歲以上老人走了。
在古人看來,達到「喜喪」,就是要福壽兼備。一個人生前只有滿足「全福、全壽、全終」這三個條件,他死後才能算得上喜喪。
全壽這個壽命標准難以統一,應該理解是「壽終正寢」。在過去,人們由於生活條件差,壽命就低。想要長壽也是不太容易的,只有一部分人才能活得長壽一些,大部分人都達不到。所以那時的人們認為要真正能「壽終正寢」的人不多見。
但不可否認死者的年紀越大,就越符合「喜喪」的條件,所以大致來說,亡人滿八九十歲,甚至突破百歲大關,最低也須超過「古稀」(七十歲)之年。年紀越大、越老,越符合「喜喪」的條件,故其全稱為「老喜喪」。
喜喪的其他條件
1、全福
全福指去世的老人生前必須是家族人丁興旺,多子多孫。就是有一大的家族,俗稱望族。而老人又是家族的家長,被尊為長者。同時他又能享受到無盡的天倫之樂。晚年,有一大家人圍著他熱熱鬧鬧的,這種老人這一輩子也算是功德圓滿了。
2、全終
這里講的「全終」有二個意思,一是「善終」,意思是說死者生前積德行善,廣做功德,已圓圓滿滿地結束了他自己的一生。
二是自然老死,生前很少受疾病的折磨,順順利利「無疾而終」,就是自然正常老死。如果不是正常死亡,而是遭受了病痛漫長的折磨,遇上意外的天災人禍而死,即使年齡再大,都不能算是「喜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