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老年人角色評估方法有哪些
老年人角色評估方法主要是為了評估老年人的功能狀況、認知能力、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況,以便提供針對性的護理和支持。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老年人角色評估方法:
1. ADL(日常生活活動)評估:評估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包括進食、洗漱、穿衣、如廁、行走、轉移等活動。常用的評估工具有Barthel指數和Katz指數,通過評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可以了解其生活自理程度。
2. IADL(獨立生活活動)評估:評估老年人在獨立生活中的能力,包括購物、烹飪、清潔、洗衣、使用電話、管理財務等活動。常用的評估工具有Lawton-Brody評估量表,通過評估老年人在獨立生活活動中的表現,可以了解其獨立生活的能力和需求。
3. MMSE(簡易精神狀態檢查)評估:評估老年人的認知功能,包括注意力、記憶力、定向力、計算能力等。MMSE是一種常用的評估方法,通過問答題的形式來評估老年人的認知狀況,可以初步判斷老年人是否存在認知功能障礙。
4. GDS(老年抑鬱量表)評估:評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包括抑鬱症狀的程度和頻率。GDS是一種常用的評估工具,通過詢問老年人的抑鬱症狀,可以初步判斷是否存在抑鬱情緒,並為後續的心理干預提供參考。
5. 體能評估:評估老年人的體力狀況和運動功能,包括平衡力、柔韌性、肌力等。常用的評估方法有步態分析、手握力測定、坐起立測試等。通過評估老年人的體能狀況,可以制定適合的運動方案,提升老年人的身體健康。
延伸內容:
1. 社會支持評估:評估老年人在社會中的支持網路和社交參與程度。社會支持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滿意度有著重要影響。常用的評估工具有社會支持評定量表和老年人社交關系問卷等。
2. 長壽評估:評估老年人的長壽指數和預期壽命。長壽評估可以了解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輔助制定個性化的養生保健方案。
3. 心理測量:除了抑鬱症狀的評估外,還可以進行老年人的其他心理測量,如焦慮、認知功能障礙、社交適應能力等方面的評估。常用的心理測量工具有HAMA(漢密爾頓焦慮量表)、MoCA(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等。
4. 營養評估:評估老年人的營養狀況和飲食習慣。營養評估可以檢查老年人是否存在營養不良或者飲食失調問題,以便提供針對性的飲食指導和管理。
5. 老年人生活質量評估:評估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和生活質量。生活質量評估可以了解老年人對生活的態度和滿意度,以及他們是否需要更多的關愛和支持。
通過綜合評估老年人的功能狀況、認知能力、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況,可以更好地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和問題,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護理和支持。這些評估方法在臨床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有助於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延緩老齡化的進程。同時,也提醒社會各界關注老年人的健康和福祉,共同構建適應老齡化社會的支持體系和服務體系。
㈡ 農村老年人生活現狀的社會調查報告怎麼寫
為弘揚社會責任,體驗農村生活,提高個人素質,更好的服務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展現當代大學生的良好風貌,我們赴新鄉延津縣魏邱鄉「450行動計劃」科技支農服務團就朱寨村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現狀進行了了解,並結合當地實際探究了一條適合當地的農村養老模式。
一、社會實踐背景
2002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已超過1.32億,占目前總人口的10%以上,且以每年3.2%的速度持續增長,按照國際通用標准,我國已完全邁進了老齡社會的門檻。隨著中國的老齡化進程,老年人問題層出不窮,尤其在農村,生活條件不適,醫療疾病困擾,精神文化缺失等問題顯得較為突出。此類的問題嚴重影響到老年人的生活舒適度和滿意度,而農村老年人的問題關繫到農村穩定和社會長治久安,關繫到新農村建設的好壞。所以及時有效的發現和解決中老年人問題,建立適合當地情況的農村養老模式,逐步改善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社會發展的條件,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是我們國家社會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二、朱寨村老年人生活現狀
通過對朱寨村近三百戶家庭的走訪,我們對該村的老年人生活條件、醫療健康狀況、文化娛樂休閑狀況等方面有了初步了解。其中有好的方面,但也有些情況不容樂觀。
(一)生活條件
1、居住環境:該村大多數為瓦房,不少家庭條件較好的住上了樓房或平房。而對於老年人,尤其是於子女分居,子女外出務工的老人,他們大多人居住在古老的瓦房中。由於農村人特有的生活習慣,院落中的物品擺放較為雜亂;現在大多數家中電視已經普及,但通過走訪,發現一些老人獨居的家中並沒有電視,所以他們的精神生活可以說還是一片空白。該村實施的「村村通」把水泥路修到了每家每戶(其中每戶出資400元,其餘由政府補貼),可使村民免受雨天走泥路的困難,但在走訪中也發現有些偏僻的地方路未修通。總的來說,該村老年人生活條件還行。
2、收入與支出:對於60歲以上的老人來說,其收入主要來自於勞動收入(個人積蓄)。據調查,該村人均耕地1畝左右,玉米和小麥為主要糧食作物,除去口糧、稅糧(現已取消)、牲口食糧外,以市場價出售,年戶均糧食收入約3000元,平均到每個人身上,尤其是老年人身上僅有幾百元,這就是大多數老年人用以養老的資本。對於那些身體尚好或有手藝的人(大多在60-65歲之間)他們還會向年輕人一樣外出務工以增加收入。除勞動收入外,老年人資金來源還有子女供給、政策扶持,然而,這些都是有條件的。如,子女於老年人的關系是否融洽,子女經濟條件,子女是否有尊老愛老意識願意支出;享受五保、低保、獨生子女計生補助等的要符合一定條件,需要評選過程客觀公正。
目前,農民的花銷相對較少,尤其對於老年人來說,其花銷部分主要用於生活生產消費和醫療保健支出。生活消費支出的主要用於購衣,食品,沼氣,自來水,電費等。用於生產消費的主要是糧種,花費,機械,農葯等的購置。隨著物價的上漲,這些方面的花銷成了他們沉重的負擔。在醫療支出這一塊,據調查發現,村中一家小診所,村民有頭痛發燒小感冒一類的小病一般都去村中這家小診所,有的甚至毫不在意,任其發展。另外農戶家中也有常備葯,因此,小病對村民的負擔影響尚輕。但一旦得了大病,尤其是老年人處於疾病多發期,看病支出在家庭支出中還是佔有相當比重。雖然農村新型醫療合作在農村較為普及,但據村民反映,由於體制原因,報銷比例有一定限制,且不同醫院,不同病情報銷比例也不相同,加之葯價虛高,醫患關系緊張等原因,農民從新農合中獲得的實惠並不多。
(二)健康狀況
一個人的健康不僅包括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飲食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等方面,這一點對老年人來說仍然適用。
1、身體健康。血壓是身體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醫療組成員利用隨身攜帶的電子血壓計為村民進行了免費測量。在幾天的測血壓活動中,他們共測量了238人(其中有復測者)。統計數據顯示,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高血壓比率不斷攀升,依次為12.6%(≤50歲)、16.3%(50——60歲)、23.8%(60——70歲)、54.8%(≥70歲)。由此可見,高血壓在老年人群中是易高發的。當然血壓高低受時間、季節、運動、溫度、環境、精神等因素的影響,所以我們盡力確保測量數據的科學性,可靠性。但從這一數據分析中,也能反映一定的問題。此外,通過走訪發現中老年人群中還存在著其他一些慢性病,如頸椎病,腰間盤突出,風濕類風濕等,這些疾病都是影響老年人身體健康不容忽視的問題。當然,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大多數老年人的身體還是健康的,人的壽命大約在75——80歲(該村有一93歲高齡的老人),但以上所反應的問題仍要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2、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心理問題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外部環境,隨著現代社會生活頻率的加快和部分地區社會尊老養老風氣的退化,一些人見到老年人不會主動打招呼,視而不見,這對老年人心理籠罩了陰影使之產生了社會不再尊重老年人的想法,加之自己認為老了無用的心理,更加重了其心理負擔,使其生活相對比較封閉,缺乏與外界交流,這一點尤其表現在80歲以上的身上。二是來之於家庭內部,老人與子女關系不融洽,子女外出武功缺少對老人的關心,子女忙於事務對老人關懷不夠入微等都使老人謝了產生失落感。同時,年輕一代對老年人行為不理解也極易對老年人的心理造成創傷,相對應,老年人對年輕人的行為也存在困惑。
㈢ 關愛空巢老人調查報告
我國已經進入了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時期。養老問題,尤其是空巢老人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下面是我收集的2017關愛空巢老人調查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為切實了解全縣農村“空巢老人”基本情況和生活狀況,2017年7月20日至6月3日,根據 “縣委縮小三個差距促進共同富裕的決定”調研精神,對全縣的農村空巢老人情況進行了全面普查,成立了調查小組,組織本局幹部深入到雲龍鎮護雲村、福祿鎮陸坪村分別對77位農村“空巢老人”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摸清我縣農村“空巢老人”的基本情況、了解了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
一、農村“空巢老人”基本情況及生活現狀
通過普查,全縣現有60歲以上老人13.93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15.29 %,其中農村老年人11.98萬人,佔全縣老年人口數的85%。農村老年人中“空巢老人”共有24110戶、37837人,佔全縣農村老年人口數的31.6 %。隨著我縣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獨生子女家庭的子女邁入社會、走出家庭,“空巢老人”家庭將逐漸增加。“空巢老人”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其結構如下:
1、年齡結構情況:60-79周歲的有36042人;80周歲以上的有1795人。
2、經濟收入情況(人均年收入):
1500元/年以下的:16985人;
1500元-5000元/年的:18717人;
5000元/年以上的:2135人。
其中現已享受農村低保的人數達到3740人。
3、居住狀況:老人個人獨居的7030戶;夫妻獨居的10605戶;與孫輩同住的6475戶。
4、身體狀況:身體健康的26059人;身患疾病的11778人(其中患重病的1469人)。
5、空巢老人中外出打工(半年以上的)子女人數:44865人。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生活質量不高
調查發現,我縣農村大多數“空巢老人”生活質量不高,可支配現金少,其主要經濟來源:一是養老保險金80或90元/人•月;二是出售部分自己及配偶力所能及的種、養殖農產品;三是子女給予少量零花錢。省吃儉用,勉強能維持基本生活。
(二)疾病的困擾
據普查反映,患病老人有11778人,占被調查的空巢老人總數的31%。門診醫療費用占據了他們每月支出的大部分,然而農村合作醫療和民政醫療求助只解決了患病老人住院的部分醫療費用,門診費用自負成份較重。特別是1469位患重病的老人,連其基本生活都很難維持,根本無錢醫治, 個別的生病幾年來未就診過。老人通常是小病忍,大病拖,致使常年遭受疾病折磨。
(三)文化程度不高,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據普查反映,高達80%的農村空巢老人不識字,17%的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秉持著“家醜不可外揚”的傳統陋習思想,遇到子女不孝順、侵佔老人個人財產、甚至虐待老人等情況,多數老人寧願逆來順受、息事寧人,也不願意求助於組織和法律途徑來解決。使得有些老人吃不飽、穿不暖,生活特別艱難。
(四)子女外出導致空巢老人孤獨感倍增
由於子女長期外出務工,不能回家探望老人,這很容易讓老人感到孤獨,僅靠電話並不能慰藉老人的心靈。農村“空巢老人”存在心理問題:一是希望孩子們進城打工多賺錢改善生活,二是希望子女也能夠經常在身邊,每逢過年過節,就盼望外出打工子女們能早點回家,享受天倫之樂。子女長期不在身邊,牽掛、擔心子女,難免產生心理失落,湧起孤苦伶仃、自悲、自閉、自憐等消極情感,同時由於自身性格缺陷,對生活興趣索然無味,造成他們心情抑鬱、惆悵孤寂。
(五)子女不孝順,晚年生活特別困難
目前農村流傳“一子晚年享清福、二子晚年較幸福、三子晚年生活就過衍的”說法。多子女老人的贍養問題,子女之間相互推諉,你推我、我推你,老人生活無人照料。子女不孝造成老年人生活特別困難,更有甚者國家給予老人的社保、低保等待遇老人就享受不全,還有極個別虐待老人的。
三、農村空巢老人已享受的政策
1、全部享受了城鄉社會養老保險。
2、全部享受了農村合作醫療保險。
3、3740人享受了農村低保。
4、符合條件的,享受了城鄉醫療求助和臨時困難救助。
5、符合條件的,享受了節日慰問制度。
6、全部享受了政府的有關老年優待項目。
四、進一步做好農村空巢老人工作的思路和對策建議
空巢老人是老年人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其數量和比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長。如何使越來越多的空巢老年人安享晚年,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關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做好空巢老人的各項服務工作,不僅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老齡工作中的具體體現,也是新的歷史時期做好老齡工作的要求。針對老年人普遍關心的養老、醫療、生活照料等問題,結合我縣實際,提出如下建議:
(一)把老齡工作納入社會經濟發展整體規劃。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人人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為目標,把發展老齡事業作為促進全縣經濟和社會事業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不斷強化措施,落實工作責任,動員社會各方力量關心支持老齡事業,為老年人事業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二)大力宣傳貫徹執行《老年法》,加強“孝道”文化宣傳,提高全社會敬老、養老的意識。提倡簽訂家庭贍養協議書。
在全縣開展一次《老年法》的宣傳活動,提高全社會敬老、養老意識。大力開展孝親敬老活動,加強“孝道”文化宣傳,大張旗鼓的宣傳尊老敬老的先進事跡,表彰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先進典型,依法打擊侵犯老年人合法權益的不法行為,維護法律的尊嚴和社會的正義。《老法年》規定“老年人有受家庭贍養與扶養的權利,家庭成員應當關心和照料老年人”,督促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員履行贍養扶助義務,提倡簽訂“家庭贍養協議書”,推進家庭贍養工作的進一步落實。維護空巢老人的合法權益,對個別拒絕、逃避履行贍養義務的子女依法進行追究查處。
(三)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健全老年人養老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助機制。
適當提高五保戶供養標准,按照經濟發展和人均收入建立適時增長機制,保證分散供養孤寡老人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對部分空巢老人實行特殊救助。在基本實現應保盡保的基礎上,適當增加低保對象中的困難高齡空巢老人補助金,實行特殊救助辦法;建立農村特困老年人專項救助基金,重點解決空巢老人生活、疾病等特殊困難。
(四)構建老年人醫療保障體系
一是建議有關部門制定出台解決空巢老人就醫困難的具體措施,提高醫葯費新農合報銷比例,特別是門診醫葯費。鼓勵有條件的醫院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立家庭病床。二是在城鄉醫療求助基金中切塊建立老年醫療救助基金,通過基金會對無力支付醫療費和支付困難的空巢老人給予幫助。三是進一步完善救助機制,對無生活來源、長期患病、久治不愈、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空巢老人”,要及時把他們納為醫療救助范圍,給予救助。四是農村“空巢老人”由於家中無人照顧,常常會面臨突發性疾病得不到及時搶救,生命受到威脅。建議在鄉鎮街道成立基層老齡組織,村委會建立農村“空巢老人”家庭檔案,組織志願者、身體健康的低齡老人,採取結對幫扶的辦法,解決“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問題。
(五)做好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照料。政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讓分散的農村老人盡是集中居住,廣泛開展關愛幫助空巢老人的宣傳工作,突出對高齡、生活不能自理空巢老人給予特殊關愛,提高人們老齡意識、養老意識和責任意識。建立完善互助幫扶制度,採取鄰里互助,一幫一,志願者包戶,成立專門為老服務隊伍等多種形式,照顧好空巢老人生活。大力開展 “送溫暖,獻愛心”活動。根據空巢老人實際情況,不斷開拓創新敬老互助內容,逐步探索形成關愛空巢老人幫扶長效機制。
(六)抓好“回引工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逐步降低空巢老人人數。制定切實可行的優惠政策,積極鼓勵、引導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和務工,逐步降低空巢老人數量。積極興辦公益事業,支持發展老齡事業,解決空巢老人的實際困難,促進經濟社會的健康有序發展,讓城鄉老年人過上真正幸福的晚年生活。
(七)鼓勵、引導和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為了解決部分收入較高,身邊無子女的農村“空巢老人”以及子女無閑暇照顧老人的問題,政府應統一制定優惠政策,在稅收、土地、城建、金融、水電管理等方面對社會養老事業在政策上給予相應的優惠,吸引非公經濟進入養老事業,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大力興辦農村養老院等養老服務機構,促進社會養老事業的發展。
新津縣空巢老人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問題:生活保障、日常照料服務、精神慰藉問題。針對這三個方面的問題,我縣對城市社區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與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進行了調查與分析,並針對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通過調查,了解城市社區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狀況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為社區開展空巢老人關愛服務提供背景資料和依據;另一方面了解社會不同群體對於空巢現象的觀念和態度,探討讓空巢老人生活更幸福的出路 。
一、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
(一)在生活來源和醫療保障方面
空巢老人大都年輕時候在某企業上班,退休之後享有退休金,其生活來源63.2%來自退休金(只有剩下的極少部分是來自子女負擔和自己的積蓄),大致在1000-3000元左右,但退休老幹部或者公務員的退休金一般都較高,在2000-4000元左右,部分較貧困的空巢老人享有國家的200-400元不等的低保金。而在醫療費用問題的解決上,有56.1%是來自醫保,但每個月的醫保費用只有90元;29.8%是單位或者街道社區部分報銷;極少部分是由子女負擔的。空巢老人們普遍覺得醫療費用高,生不起大病。
(二)在生活開支和經濟壓力方面
空巢老人們生活開支總體處於中、低等水平,除了害怕生病,大部分空巢老人不覺得有什麼經濟壓力。但部分空巢老人們經濟壓力相對較大。
(三)在生活照顧與子女關系方面
1、在生活照顧方面。因調查的絕大部分是中低齡空巢老人,其生活自理能力較好,調查中87.9%的空巢老人能自己照顧自己。且因被調查的空巢老人有62.1%配偶健在,故在其生病的時候,有39.7%的空巢老人是由老伴照顧,36.2%的是由子女照顧,另有8.6%的是由醫療護理人員照顧。在此基礎上,數據顯示,78.6%的老人不願意住在養老機構,其原因主要有:主觀方面來講,受傳統養老模範影響,入住機構養老的觀念沒有改變,怕別人說,沒有自由,且照顧和伙食也有所欠缺;客觀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因為養老機構花銷太大,經濟上無法負擔,有的是因為子女不同意。剩下的21.4%的老人願意住在養老機構,大都認為住在那裡的都是老人,可以聊天做伴,且這部分老人認為養老機構的伙食比自己現在的狀況要好。
2、在與子女關系方面。空巢老人們的子女一般是生活在本地的,只有極少數的生活在外地或者國外。數據還顯示,造成空巢老人與子女分開住是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是同子女相處方面,52.7%的空巢老人是因為與子女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有差異,為避免造成沖突而與子女分開居住,同樣的47.3%的老人空巢是因為子女學習工作忙,壓力大無暇照顧老人。二是綜合各方面原因,37.9%的空巢老人是因為自己希望獨立生活,還有26.5%的空巢老人是因為子女住房條件緊張等約束而與子女分開居住,而19.2%的老人空巢是因為子女在外地求學或工作需要在異地就業就職,只有9.1%的空巢老人是因為子女婚嫁在異地成家而與子女分開去住,剩下的7.3%的老人空巢是因為子女具備所需物資條件,但贍養老人觀念淡薄所致。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老人與子女分開居住大部分是客觀原因造成的,只有極少數老人是因為自己的主觀原因想自己獨立生活而與子女分開居住的。從調查中我們還得知,空巢老人們的子女很少與其聯系的比率佔37.9%,而空巢老人們經常主動和子女聯系的比率佔44.8%。這說明很多空巢老人迫切希望與子女保持更多的聯系,盡管大部分空巢老人理解並習慣了子女不在身邊。
(四)在社區服務設施與其休閑娛樂方面
1、在社區服務設施上。從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在硬體設施方面,社區針對老人們的休閑娛樂設施很少,老人們提到的休閑活動場所主要是公園、廣場之類的,但離老人們生活的社區有一定的距離,身體好且喜歡運動的老人們會去走走,絕大部分的老人們覺得太遠了不想去。另外,城市社區都沒有安裝類似求救門鈴、求助遙控器之類的針對空巢老人在緊急情況下呼叫幫助的系統;而在軟體設施方面,是依靠社區或社會志願者給空巢老人提供服務。大學生為空巢老人提供的志願服務較多,但大部分老人對大學生的服務感到不習慣。問到其原因,空巢老人們表示,因為自己的生活基本上可以自理,不需要大學生提供服務,且大學生提供的服務一般都是打掃清潔之類的。除此之外,還有些老人希望過安靜的生活不希望被別人打擾。
2、在空巢老人的休閑娛樂上。73.2%的空巢老人們的休閑娛樂方式是聊天串門,有60.7%的會在閑暇時間看看電視和報紙書籍,同時,50%的會選擇打太極,散步之類的放鬆方式,還有33.9%的空巢老人喜歡聚在一起打牌,只有極少數的約為1.8%的`空巢老人會選擇出遠門旅遊。
二、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況
整體上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程度達到66%,處於中等水平。有約42.4%的老人估計今後的生活無法預料或變壞,34.5%的老人有時感到孤獨,7.1%的老人經常感到孤獨,59.4%的老人感到生活無目的,老人們的總的幸福滿意度為69.4%。其中,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和生活幸福滿意度明顯低於非空巢老人,且受教育程度高的空巢老人其心理健康狀況和生活幸福滿意度明顯高於受教育程度低的空巢老人。
(一)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與心理健康狀態的關系
1、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直接影響其心理健康狀況。空巢老人的整體生活狀況處於能基本上滿足需要的水平,因生活困難而產生的悲觀、焦慮、無望等心理問題較少,但這種因為生活得不到保障而影響心理健康狀況的現實還是存在於一部分空巢老人身上。
2、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況間接影響其生活狀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會促進其生活質量的提高。從我們調查中發現,有相當一部分的空巢老人在與我們的交談中表現得很積極、樂觀、豁達。談到子女不在身邊,都表示很理解;在談到對現在生活的滿意度上,都覺得自己是很幸福的了;而談到未來生活的變化時,都持較樂觀的態度;最大的願望是一直淡然、平靜而從容地生活著。但這部分的空巢老人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
(二)預計未來空巢發展趨勢
我們針對18歲以上的其他社會群體以及非空巢老人進行了社會調查,以便全面的了解到社會上其他群體對空巢老人現象的看法以及預測未來空巢老人的發展趨勢。
1、 在社會不同群體在對空巢老人的了解程度上。52.8%的人是對空巢老人基本了解的,38.8%的人是對空巢老人幾乎不了解或者完全不了解的,只有8.5%的人是很了解空巢老人的。但同時,有68.6%的人們都表示擔心空巢老人的生活。
2、在中青年群體對待與父母一起生活的認識上。77.2%的人認為自己可以和自己的父母居住在一起,只有22.8%的人覺得自己不能和父母居住在一起。其中,不能和父母居住在一起的原因,1.7%的人是因為自己在外地求學或因工作需要在異地就業就職而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0.9%的是因婚嫁在異地成家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5.2%的人是因為父母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有差異,為避免產生沖突與矛盾選擇獨立生活而不能與父母生活在一起,12.4%的人是因為自己學習,工作忙,壓力大,無暇照顧老人,或老人不願加重子女的負擔而不能生活在一起,還有2.6%的人受自身住房條件緊張等條件約束無法與子女或老人同住。
3、在對非空巢老人的調查上。結果顯示,非空巢老人和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基本相同,但唯一不同的是心理狀況。非空巢老人因為有親人的陪伴而沒有孤獨感,這恰恰是空巢老人多數所面臨的心理問題。非空巢老人大多因為住房條件緊張而與子女居住在一起,老人們同樣享有退休金和醫保之類的社會保障,並且大部分存在“啃老”現象,子女因下崗等其他原因經濟條件不好,老人的退休金不僅要保證自己的生活,有時候還要補貼子女。
4、在對待有老年人家庭將空巢化的現實問題上。調查顯示,75.4%的人表示可以接受現在或將來不和自己的子女住在一起,他們大都表示因為自己比較希望獨自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只有12.7%的人認為自己不可以接受現在或將來自己的子女不和自己住在一起,剩下的11.9%的人認為將來的事情不可預測,因而不清楚。
(三)調查結論
1、空巢老人的生活來源以企事業單位的退休金為主,一般都在1000元以上,基本生活需要能滿足,經濟壓力相對較小。但在醫療費用的解決上,雖然每個月90元的醫保佔了一半以上,但只能用於看小病,空巢老人們普遍醫療費用花銷大,生不起病仍成為其最大的擔憂。
2、絕大部分中低齡空巢老人生活自理能力較好,能自己照顧自己;在與子女的關繫上,一半以上的空巢老人的是因為與子女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有差異為避免沖突或因為子女學習工作忙,壓力大無暇照顧老人而獨自居住的,有相當一部分的子女很少與空巢父母們聯系,老人們迫切希望與子女保持更多的聯系。
3、絕大部分的空巢老人不願意住在養老機構,究其總的原因,從主觀方面來講,觀念未轉變,認為住在養老機構沒有自由,且照顧和伙食也有所欠缺;而從客觀方面來講,有的是因為養老機構花銷太大,無法負擔,有的是因為子女不同意。
4、部分社區針對空巢老人的休閑娛樂及安全方面需要的服務設施很少,空巢老人們的主要休閑娛樂方式是聊天、看電視、打牌,休閑娛樂方式較單調。
5、社區或社會志願者給空巢老人提供的服務較少,而大學生志願者雖然給空巢老人提供的服務較多,但大多是陪同聊天打掃清潔之類的,絕大部分的空巢老人們感到不習慣。
(四)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狀況的分析
1、總體上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況良好,其對生活的幸福滿意度處於中等偏上的水平。
2、非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好於空巢老人,受教育程度高的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狀況比受教育程度低的空巢老人好,男性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況比女性空巢老人好。
(五)對空巢老人生活狀況與心理健康狀態關系的分析
1、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直接影響其心理健康狀態,生活狀況越差,其心理健康狀態也越差。
2、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態間接影響其生活質量,心理健康狀態越好,其生活質量越高。
(六)對預計未來空巢發展趨勢的調查分析
1、社會人群對空巢老人的關注程度較低,對其了解較少。
2、大部分的中青年人目前認為自己可以和父母居住在一起,至於少部分覺得自己不能和父母住在一起主要原因是覺得與父母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有差異,難以與父母生活在一起;次要原因則是由經濟條件及其他客觀因素的限制而導致不能與父母生活在一起。
3、18歲以上的中青年群體絕大部分可以接受現在或將來不和自己的子女住在一起,表示希望將來過自由自在的獨立的老年生活。
三、建議和對策
(一)在子女關懷和照顧方面
1、空巢老人的子女必須盡到經常聯系老人、看望老人,照顧老人,給老人提供生活保障的義務。在這方面,輿論可以監督,社區可以根據空巢老人的具體需要,幫助空巢老人與其子女聯系,比如可以按照為其建立的信息資源庫,定期與空巢老人們的子女聯系,提醒其要慰問父母或者來看望父母等。
2、對於高齡、喪偶、有疾病的空巢老人,子女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量為老人請受過專業培訓的家政護理或保 姆,以盡孝心。
3、子女應支持喪偶空巢老人再婚。對於喪偶的長輩,家庭成員應排除社會偏見和傳統家庭觀念的束縛,支持老人尋找合適的生活伴侶,安度晚年。
(二)在社區服務方面
1、一方面,社區應當建立准確的老人信息庫,特別是“空巢老人信息庫”。信息庫應當包括:老人姓名,年齡,性別,身體狀況,身份證號碼,社會保險號碼,學歷,專業,愛好,電話,子女情況,子女的聯系電話、地址,退休前的供職單位等等。基層政府機關根據社區提供的信息備份,必要時予以核對,並根據信息庫的信息提供相應的公共服務。另一方面,推廣和建立空巢老人信息服務網站,為空巢老人的家屬提供反饋信息的服務。
2、大力發展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統籌規劃在每個社區建立多功能的老年服務中心是較為有效的措施,使老年人的一般醫療保健可在社區服務中心解決,同時提供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等服務,實現一條龍式的服務,使空巢老人得到妥善照料;由國家補貼,社區執行,把社區一些下崗職工和閑散人員組織起來,對他們進行培訓,為行動不便、生活不能自理以及高齡老人提供代請保姆、鍾點工、家庭就醫等護理服務;設立呼叫救助系統,使空巢老人的安全隱患問題得到有效預防和控制;鼓勵和接納社區、學校及社會志願者為空巢老人開展關愛服務;在社區多發展老年群體文藝活動組織等,豐富老年人的休閑娛樂方式。
(三)在政府服務方面
解決好空巢老人最迫切最需要的“養”和“醫”的問題。
1、關於“養”的問題,政府要做好健全和完善城市空巢老人的最低生活保障體系的工作,確保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滿足。同時要增加對社區養老服務資金的投入,另外,要制定相關的規劃和落實有關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多渠道、多形式辦社會養老福利事業,與此同時,政府有關的宣傳部門要正面宣傳養老機構的形象,消除空巢老人對養老機構的不良看法。
2、關於“醫”的問題,建立和完善城市醫療保險、城市貧困空巢老人的醫療救助、生活救助制度等基本醫療保障,減輕空巢老人的負擔,使老人們看得起病。而對那些情況特殊,在醫療上特別需要幫助的空巢老人,可以通過社區建立的“空巢老人”的信息資料,篩選出真正因病致貧、因吃不起葯而飽受病痛折磨的人群,然後政府給予救濟。
(四)在社會力量系統服務方面
1、在志願者服務上,社區志願者,比如那些具有奉獻意識,想要發揮余熱,服務社會的中低齡老人可與本社區的高齡空巢老人或其他有需要的空巢老人結成對子,以“老老互助”的方式幫助空巢老人。學校志願者,比如大學生志願者為空巢老人開展有針對性的關愛服務,如心理、法律、醫療等方面的咨詢、文藝匯演等。社會志願者,比如紅十字會、老年人志願者服務協會等一些在老年康復、護理、保健、營養、心理方面的專業人士加入到服務隊伍中,為空巢老人提供專業化的服務。
2、新聞媒體要多渠道關注和報道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及時披露空巢老人的問題,以引起社會的重視;或為空巢老人刊登尋求社會經濟救助的啟事等。
3、社會興辦多層次多樣化的社會養老機構,增加養老機構的數量並提高其服務質量,實現社會化養老與居家養老的有效結合。
(五)在空巢老人自身方面
1、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減少對子女的情感依賴。
2、採取恰當的方式表達對子女的愛,避免一意孤行,把自己的主觀要求和願望全加在子女身上。
3、重新確立自己生活的目標,培養興趣,廣交朋友,積極參與文體和社交活動。
㈣ 如何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與幸福滿意度
目的:探討失眠症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幸福度等心理狀況。方法回:採用生活質量調查量表和紐芬答蘭紀念大學幸福度量表對60例不同程度失眠症患者進行調查,並選用30例無明顯軀體疾病的同齡人作為對照組進行比較分析。結果:正常組和短期性失眠組,慢性失眠組其幸福度總分通過q檢驗分別進行兩兩比較,正常組與短期性失眠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短期性失眠組與慢性失眠組比較有明顯統計學意義(P0.01)。生活質量調查結果顯示其心理衛生,生活習慣,居住條件,體能檢查,生活滿意度等因素為主要影響因素。在多元回歸逐步分析結果中,個性特點、病程、性別等3個自變數成為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幸福滿意度的干擾因素,經檢驗P0.05或者P0.01。結論:失眠症患者存在明顯的心理因素,且失眠持續時間越長,其改變越明顯。通過重視慢性失眠症患者心理紊亂的個性特點,改善居住條件等綜合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及幸福滿意度。
㈤ 如何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與幸福滿意度
目的:探討失眠症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等心理狀況。
方法:使用生活質量調查量表和紐芬蘭紀念大學幸福度量表對60例不同程度失眠症患者進行評估,並將30名同齡且無明顯軀體疾病的人作為對照組進行比較分析。
結果:正常組與短期失眠組,以及短期失眠組與慢性失眠組之間的幸福度總分通過q檢驗進行兩兩比較。結果顯示,正常組與短期失眠組之間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而短期失眠組與慢性失眠組之間存在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生活質量調查結果顯示心理衛生、生活習慣、居住條件、體檢狀況、生活滿意度等因素是主要影響因素。在多元回歸逐步分析中,個性特點、病程、性別等三個自變數成為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幸福滿意度的顯著因素,其檢驗結果P<0.05或P<0.01。
結論:失眠症患者存在明顯的心理問題,且失眠持續時間越長,問題越嚴重。關注慢性失眠症患者心理紊亂的個性特點,改善居住條件等綜合性措施有助於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幸福感。
㈥ 左右老年生活的快樂關鍵 研究:朋友比家人更重要
趁現在開始,多交一點朋友吧!台灣人口老化和少子化的問題嚴重,國家發展委員會預估將於2026年成為「超高齡社會」,如何營造快樂的老年生活成為重要的社會議題之一,而在人際互動部分,研究發現,比起家人,「朋友」影響老年生活快樂的力量更大!
研究發現,比起家人,「朋友」影響老年生活快樂的力量更大!
老年生活快樂嗎?50、60歲的友情影響大
2017年6月《人際關系期刊》刊載了一篇文章,研究者以2項調查結果進行回顧分析。第一項調查,自100多個國家中挑選27萬1千名15至99歲受試者,了解其有關友誼、家庭、健康、快樂和滿足感的想法,結果發現認為友情與家人很重要的參與者較不認為者更快樂、滿足及健宴枝康,且友情的影響力隨年齡上升,50、60歲時友情的影響力將達高峰,之後便持續維持。
第二項調查是以7500名平均年齡68歲美國長者為對象,了解其健康、人際關系與情緒的關連,結果發現友誼對老年人的健康與生活滿意度有顯著的正晌悉敏、負向影響,在家庭成員中僅有配偶或子女有類似影響。研究結果也呈現,當長者喪偶時,有知己陪伴在身邊是恢復快樂的關鍵,成效超越家庭成員的陪伴。
家人沒得選,找對「知己」幫生活加分!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朋友的重要性其實從青少年階段即開始,從研究中得知,友誼的影響力隨年齡增長而強化。而朋友與家人對於老年生活的影響差異在於:我們可以選擇經營或遠陸悔離哪些朋友;相對地,家人間常須承擔責任,沒有得選擇。這種選擇包含一種「個人控制力」,對健康促進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