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家裡老人去世後有何禁忌
在我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之中,講究一個玄學,特別是在過去的時候,玄學之說滲透到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一生中操辦各種人生大事、蓋房子、去世下葬等,絕大多數事情都能夠跟玄學掛上鉤。特別是在老人去世之後,人們的思想觀念在玄學影響下,辦喪事和下葬都有諸多忌諱,下面就讓我們看一看都是些什麼禁忌。
出殯的時候忌棺材落地,因為怕死者的靈魂會半路入土;墳墓壘好之後,需要在墳旁栽種柏樹或柳樹,起到安魂的作用;死者在下葬壘好墳墓之後,活著的人依然要對他尊重,不能在墳墓上撒尿或者跑到墳頭上去玩,否則也可能帶來麻煩。
㈡ 福建泉州晉江的喪葬風俗是怎樣的
棺木抬到,孝男到門前跪泣迎接。有人為屍體沐浴穿戴裝殮入棺,這樣職業的人泉州晉江稱為「雕虎」。孝男等以新水桶至附近井中汲水,回時任繩子拖地,水放在一碗置於烘爐燒,為屍體洗浴之用。余水傾倒階前,這樣叫「上水」。
死者裝扮畢,扶起坐於廳中交椅上,由道士或僧人作法,祭餚定額十二碗,名叫「辭生。死者足踏裝有穀物金錢之斗,由道士或僧人幫其拿一些准備好的錢散發給子孫,名為「散手尾錢」。所擇時刻已到,屍體裝入棺內,納以石灰碎紙(泉名「紙腳」),如夫妻尚存其一,則草席須刈留一半。
裝殮停當,蓋上棺蓋,釘上木錠。孝男等隨後將死者生前所用之葯瓶葯爐草席碗筷等物揀送至室外曠地,從前各鋪均有定址,不能越界。近改在自家門前燒毀,名叫「送草」。
送草之後要停柩於自家廳上。停柩的棺木必須加漆,漆之厚薄,視停放時間之久暫及喪家之經濟力量而異。
停柩一段時候,諸事准備就緒,便擇日發喪開吊,做功德為亡魂超度。先期印發「訃貼」遍告諸親友。出葬前數日再度「捧飯」。布置靈堂,先把糊好之「紙厝」安放廳中,貼上死人名位,由道(僧)作法,名曰「安龕」。
親友接到訃貼,視其交情及資力,有以現款為賻,有以輓聯,有以布帛貼字,亦有以冥鏹為賻的,豐儉不一。唯花圈則民國以後始用,舊式的不用花圈。發喪之日至公吊之前,親友陸續前往弔唁者,謂之「問喪」。功德已畢,焚燒紙厝,翌日出葬。
出葬行列有親友應酬之各種物品,如喪軸多者必抬喪軸而行,又有化妝各種戲服,在出葬行列中邊歌邊舞,自數陣至數十陣,沿路觀眾如雲,爭看熱鬧。交遊廣闊之大戶,當靈棺經過時,有交情的人家於自家門口排香案,舉行路祭,孝男要叩謝並送其紅布一塊。
(2)上弔死的老人下葬有什麼忌諱擴展閱讀
泉州晉江服喪事宜:
人死之後,親屬戴孝,頭冠白巾,泉州名為「頭白」。身穿孝服,沒有做功德的以白布為之,做功德的外加麻服,所以做功德也稱為「變服」。
孝男足穿草鞋,女則就布鞋加縫白布或青布,兒媳鞋後加紅布。外親如外孫的「頭白」多一塊紅布,通常不戴在頭上,足穿便鞋。腰間孝男纏麻帶,其他為寧麻帶。孝男百日內不剃發。
泉州人死後三年系首尾計算,屆時除服從吉,門貼新紅聯,俗稱「貼三年聯」。每月初一及十五,早上敬湯茶飯菜,孝眷哭祭,稱為「孝初一十五」。未除服前新年不貼紅聯,或貼水紅色或綠色者,其辭句亦與春聯異,作哀傷之詞,如「望雲思親」之類。
㈢ 關於湖南省衡陽市喪葬習俗
民國時期及其以前,衡陽喪葬禮儀極為繁瑣,其程序大致是:
移屍報喪 病人彌留之際,兒孫守護床前,病人心臟停止跳動時,後人在身邊「送終」,燒「倒齡紙」,抽去被褥稿薦,白紙蓋面,親人輪流守靈,並遣人向親友報喪。有文化素養之家,則書寫「訃聞」張貼於外,曉知鄉鄰。
請水 死者的子孫後代,披麻戴孝,長子或長孫穿上給死者裝殮用的紅衣褲,提缽(壺) 帶子弟等人到附近河邊或溪邊,舀回一缽清水,回家後再放入檀香加熱煮溫,給死者抹屍。請水舀水時鳴鑼,死者享年多少,一歲一鳴,壽短壽長,聞鑼即知。
入棺 洗抹屍體後,給死者易壽衣冠履,裹兜衾 (俗稱兜屍被),然後移屍廳堂,4人手提入棺。棺內放置熟石灰或石膏粉、煤炭、白糖、鹽等,視喪家貧富擇用。棺雖蓋而不嚴,留下空隙,意恐死者復甦,不至窒死。1~2 日後,擇時加釘嚴封。
封紙口 又名「封喪」、「封殮」。全家親屬到場,向遺體告別,舉哀。然後給死者抹臉,也叫「開殮」。最後蓋嚴釘封,棺蓋四周縫隙,塗以桐油石灰漿,外貼白紙謂之「封紙口」。
停柩弔唁 停柩中堂,柩前樹靈牌,柩下點油燈,早晚從奉祭祀,孝子守靈。停柩間視喪家財力和天氣寒暑而定,一般的三五日,也有七九日的才出喪。停柩期間,請僧道「開路」或作「道場」。繞棺拜槨,歌薤露,拜五方,穿九洲黃河,超度亡靈,意在減輕死者生前的罪過,免受冥罰。焚紙錢、金山銀山及紙扎屋字、車馬、僕夫等。期間戚友送輓聯、悼詩,送祭軸、祭幛、祭菜、悼金,持香楮炮竹,向靈前致哀,行拜跪禮,謂之「弔孝」。孝子則跪伏靈側稽顙,以謝前來弔唁者。
發靷 俗稱「出門」、「出殯」。先夕,請禮生、樂隊(又稱八仙)設酒筵舉行祭奠。子孫作祭文頌死者生前功德。祭文請禮生代讀3遍,子孫行3次跪拜禮,謂之「家祭」。親友送酒筵或豬、羊、布帛,制文祭奠,祭文讀誦1遍,謂之客祭。祭畢,有的還行「成服」、「點主」之儀。
出殯安葬 早飯前,出「小車」(即將靈樞從廳堂移至坪中),然後喪家設酒宴招待前來弔唁者,謂之「出門酒 (飯)」。宴中,孝子叩謝,並給參宴者每人發一段白布,謂之「發白」。喪者為上壽、大壽者,再給每個弔客發一飯碗,謂之「壽碗」。宴後,重新起柩,藍傘旗號為前導,孝子捧靈牌隨行,其後為靈樞,後人緊隨靈樞,再後為一般親友,吹鼓手殿後。鳴鑼放銃,鞭炮齊鳴。樞至平坦處,還興「轉車」(抬樞就地幾個圈),轉車及過橋難行處,孝子均須跪迎。抬樞者,一般是16人,官紳富豪家多達32人,下葬前由「地仙」看地,選定位置、朝向、時辰,殺雞撒穀米於樞穴,焚燒地契,下靈樞,再用石灰拌黃土搗捶封堆。
有的還「應七」祭靈,葬後農歷逢「七」之日,備酒飯祭奠亡靈。祭滿第七個「七日」(即49天),方可除靈。
回答者: ssr213 - 首席運營官 十三級 1-4 13:13
移屍報喪 病人彌留之際,兒孫守護床前,病人心臟停止跳動時,後人在身邊「送終」,燒「倒齡紙」,抽去被褥稿薦,白紙蓋面,親人輪流守靈,並遣人向親友報喪。有文化素養之家,則書寫「訃聞」張貼於外,曉知鄉鄰。
請水 死者的子孫後代,披麻戴孝,長子或長孫穿上給死者裝殮用的紅衣褲,提缽(壺) 帶子弟等人到附近河邊或溪邊,舀回一缽清水,回家後再放入檀香加熱煮溫,給死者抹屍。請水舀水時鳴鑼,死者享年多少,一歲一鳴,壽短壽長,聞鑼即知。
入棺 洗抹屍體後,給死者易壽衣冠履,裹兜衾 (俗稱兜屍被),然後移屍廳堂,4人手提入棺。棺內放置熟石灰或石膏粉、煤炭、白糖、鹽等,視喪家貧富擇用。棺雖蓋而不嚴,留下空隙,意恐死者復甦,不至窒死。1~2 日後,擇時加釘嚴封。
封紙口 又名「封喪」、「封殮」。全家親屬到場,向遺體告別,舉哀。然後給死者抹臉,也叫「開殮」。最後蓋嚴釘封,棺蓋四周縫隙,塗以桐油石灰漿,外貼白紙謂之「封紙口」。
停柩弔唁 停柩中堂,柩前樹靈牌,柩下點油燈,早晚從奉祭祀,孝子守靈。停柩間視喪家財力和天氣寒暑而定,一般的三五日,也有七九日的才出喪。停柩期間,請僧道「開路」或作「道場」。繞棺拜槨,歌薤露,拜五方,穿九洲黃河,超度亡靈,意在減輕死者生前的罪過,免受冥罰。焚紙錢、金山銀山及紙扎屋字、車馬、僕夫等。期間戚友送輓聯、悼詩,送祭軸、祭幛、祭菜、悼金,持香楮炮竹,向靈前致哀,行拜跪禮,謂之「弔孝」。孝子則跪伏靈側稽顙,以謝前來弔唁者。
發靷 俗稱「出門」、「出殯」。先夕,請禮生、樂隊(又稱八仙)設酒筵舉行祭奠。子孫作祭文頌死者生前功德。祭文請禮生代讀3遍,子孫行3次跪拜禮,謂之「家祭」。親友送酒筵或豬、羊、布帛,制文祭奠,祭文讀誦1遍,謂之客祭。祭畢,有的還行「成服」、「點主」之儀。
出殯安葬 早飯前,出「小車」(即將靈樞從廳堂移至坪中),然後喪家設酒宴招待前來弔唁者,謂之「出門酒 (飯)」。宴中,孝子叩謝,並給參宴者每人發一段白布,謂之「發白」。喪者為上壽、大壽者,再給每個弔客發一飯碗,謂之「壽碗」。宴後,重新起柩,藍傘旗號為前導,孝子捧靈牌隨行,其後為靈樞,後人緊隨靈樞,再後為一般親友,吹鼓手殿後。鳴鑼放銃,鞭炮齊鳴。樞至平坦處,還興「轉車」(抬樞就地幾個圈),轉車及過橋難行處,孝子均須跪迎。抬樞者,一般是16人,官紳富豪家多達32人,下葬前由「地仙」看地,選定位置、朝向、時辰,殺雞撒穀米於樞穴,焚燒地契,下靈樞,再用石灰拌黃土搗捶封堆。
回答者: 笨笨的家園 - 同進士出身 六級 1-4 20:07
關於衡陽市喪葬習俗,一個市有的地方可不是一樣的,樓上的幾位朋友說的那些有的是有的不符合,我就不再重復他們的話了.
以下我簡單的說一些,希望你結合一起能幫到你:
我們都知道老年人壽終正寢要為其舉行隆重的葬禮。吊喪期一般為3~30天。因為之前我一位親戚過生就辦了24天.首先要請道士來算這個日期,那天出館最好,辦喪期間,蘆笙聲不斷,晝夜向死者致哀。祭奠殺牲,以牛為貴。葬禮上至關重要的是請鬼師(道士)超度亡靈,苗族人即為之「開路」,念誦焚巾曲或曰指路經,指引他們回到祖先的地方。一些地區的人認為,人有三個靈魂,人死後,一個靈魂沿祖先遷徙而來的路線回到祖先的故地與祖先團聚,一個安守墓地,一個與子孫同在、並在冥冥之中保佑他們。
大部分都主要實行土葬,現在一般有木棺、石棺兩種靈柩。前者使用更為普遍。黔南部分地區是石棺土葬。很多地方以宗族為單位有公共墓地。一些地方有東西向橫埋的習俗,以示引導死者的靈魂回到祖先故土——東方去。凶死、暴死、難產死、上弔死等被認為不吉利,只舉行非常簡單的葬禮,實行火葬或者二次葬,而且不能葬入集體墓地。
關於禁忌大慨有幾點:
一、到靈堂前必須把鮮艷顏色的衣服除去,改穿一些樸素的服裝,如黑色、白色的新衣服。
二、時運差的人最好不要去赴喪,
三、收到「吉儀」、「帛金」時絕不可說「多謝」。送予亡者家屬的帛金一定要加上一元,例如一千元的,我們就變成一千零一元,原因有二個:(1)只有一次,喪事很懊人,沒有人喜歡再做一次; (2)喪家收到整數的帛金,如一千元,當回「吉儀」一元時,實際上收到的是九百九十九元,白事誰也不想長久。
五、在蓋棺前,一定有膽仰遺容的儀式。時運低的人或靈堂「黃榜」上有沖自己生肖的人,切忌膽仰遺容。蓋棺時,主禮人必高叫「所有親友請背轉,迴避」,這時不要再看亡者,就讓亡者安心去吧。
六、道別時切忌說「再見」,沒有人想在這里再見,喪家應說「有心」,朋友要回答「節哀順變」。
七、離開靈堂後,應盡快前往一些人氣旺的地方。
八、回家入宅前,應該「過火盤」,讓其他頑皮的鬼魂不再尾隨。穿過的鞋不可帶入睡房。
九、赴喪當天也不可以吃牛肉,因為靈堂有很多「牛頭馬面」。
最後集注不要說多謝,謝謝之類的話 ,說有心就可以了.
很多人對喪禮都有所顧忌,如亡者並非親屬或深交,非必要也不會出席。對亡者家屬來說,會很感激專誠來弔唁的有心人,不過,千萬不要對他們說「多謝」(可以「有心」代替),離開時也不要送客。因為辦喪事不是件好事,說「多謝」會不吉利,而且從殯儀館內送走的都不是活人,送客等同詛咒他們。當賓客要走的時候,禮貌上隨便地說句拜拜,讓他們自己離開便成。
喪禮也最好不吃牛肉 因為會開罪鬼差
出席喪禮的各人,當天應齋戒沐浴,除了以表示尊重死者外,在某些宗�角度上,也認為食素能有助減輕亡者的罪孽及痛苦。要是真的要吃葷的話,也切忌吃牛肉。因為地府的鬼差都是牛頭馬面,吃牛肉等同吃其同類,可能會惹怒他們,總要給他們留一點面子,他們才不會難為亡者。
回答者: guojianhua1314 - 經理 四級 1-9 11:12
樓上的明知故犯....其實想有自己獨特的調查研究不如自己親身去感受下。分不如給我吧
回答者: 憂郁的混血兒 - 舉人 五級 1-14 21:56
據我的了解,基本形式,老人以土葬為主,但火葬的比例近年來上升了不少,如果是土葬,家屬是需要自己想辦法找車找人找關系,在凌晨悄悄送出城區到鄉下安葬的,因為路上有檢查,畢竟都是省道國道的。但無論土葬火葬,絕大部分都會操辦一個風光的葬禮,停靈3、5、7天不等,以5天為多。第一天打靈堂,第二三天接受生前親友拜祭,第四天晚上開始鬧夜,一般是流行音樂演唱會,有職業的樂團主持人和歌手,大約三五人吧。第五天晚上繼續鬧夜,這是傳統的花鼓戲,中間孝子賢孫們要數次跟著腔調大哭,哭聲越響越好。然後凌晨出殯。禁忌很多,但都是常規的禁忌,不能穿紅,不能同時辦紅喜事,靈堂不能正對著院子大門,後人不能拒絕其他人的拜祭等等。夭折的小孩不能搭靈堂,是因為沒有成年,按照中國的傳統習俗,未成年而夭折者,不入祖墳,不上族譜,不進靈堂,這樣做是為了讓小孩子平安的走,早早托生,不會因為風光大葬而折了他的福。說白了,就是小孩子受不起。
大約就是這些吧。這種社會調查,重在平時的生活觀察,以及和相熟長輩們的溝通。否則一個中學生去喪葬機構提問,是有點小奇怪。被拒也比較正常。
回答者: 陳陳與君同在 - 兵卒 一級 1-18 01:13
衡陽喪葬禮儀極為繁瑣,其程序大致是:
移屍報喪 病人彌留之際,兒孫守護床前,病人心臟停止跳動時,後人在身邊「送終」,燒「倒齡紙」,抽去被褥稿薦,白紙蓋面,親人輪流守靈,並遣人向親友報喪。有文化素養之家,則書寫「訃聞」張貼於外,曉知鄉鄰。
請水 死者的子孫後代,披麻戴孝,長子或長孫穿上給死者裝殮用的紅衣褲,提缽(壺) 帶子弟等人到附近河邊或溪邊,舀回一缽清水,回家後再放入檀香加熱煮溫,給死者抹屍。請水舀水時鳴鑼,死者享年多少,一歲一鳴,壽短壽長,聞鑼即知。
入棺 洗抹屍體後,給死者易壽衣冠履,裹兜衾 (俗稱兜屍被),然後移屍廳堂,4人手提入棺。棺內放置熟石灰或石膏粉、煤炭、白糖、鹽等,視喪家貧富擇用。棺雖蓋而不嚴,留下空隙,意恐死者復甦,不至窒死。1~2 日後,擇時加釘嚴封。
封紙口 又名「封喪」、「封殮」。全家親屬到場,向遺體告別,舉哀。然後給死者抹臉,也叫「開殮」。最後蓋嚴釘封,棺蓋四周縫隙,塗以桐油石灰漿,外貼白紙謂之「封紙口」。
停柩弔唁 停柩中堂,柩前樹靈牌,柩下點油燈,早晚從奉祭祀,孝子守靈。停柩間視喪家財力和天氣寒暑而定,一般的三五日,也有七九日的才出喪。停柩期間,請僧道「開路」或作「道場」。繞棺拜槨,歌薤露,拜五方,穿九洲黃河,超度亡靈,意在減輕死者生前的罪過,免受冥罰。焚紙錢、金山銀山及紙扎屋字、車馬、僕夫等。期間戚友送輓聯、悼詩,送祭軸、祭幛、祭菜、悼金,持香楮炮竹,向靈前致哀,行拜跪禮,謂之「弔孝」。孝子則跪伏靈側稽顙,以謝前來弔唁者。
發靷 俗稱「出門」、「出殯」。先夕,請禮生、樂隊(又稱八仙)設酒筵舉行祭奠。子孫作祭文頌死者生前功德。祭文請禮生代讀3遍,子孫行3次跪拜禮,謂之「家祭」。親友送酒筵或豬、羊、布帛,制文祭奠,祭文讀誦1遍,謂之客祭。祭畢,有的還行「成服」、「點主」之儀。
出殯安葬 早飯前,出「小車」(即將靈樞從廳堂移至坪中),然後喪家設酒宴招待前來弔唁者,謂之「出門酒 (飯)」。宴中,孝子叩謝,並給參宴者每人發一段白布,謂之「發白」。喪者為上壽、大壽者,再給每個弔客發一飯碗,謂之「壽碗」。宴後,重新起柩,藍傘旗號為前導,孝子捧靈牌隨行,其後為靈樞,後人緊隨靈樞,再後為一般親友,吹鼓手殿後。鳴鑼放銃,鞭炮齊鳴。樞至平坦處,還興「轉車」(抬樞就地幾個圈),轉車及過橋難行處,孝子均須跪迎。抬樞者,一般是16人,官紳富豪家多達32人,下葬前由「地仙」看地,選定位置、朝向、時辰,殺雞撒穀米於樞穴,焚燒地契,下靈樞,再用石灰拌黃土搗捶封堆。
有的還「應七」祭靈,葬後農歷逢「七」之日,備酒飯祭奠亡靈。祭滿第七個「七日」(即49天),方可除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