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霜降後溫差大,血管收縮變大,身邊老年人多,如何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10月23日,我們將迎來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霜降。雖然在嶺南部分地區秋意依舊不是很濃,可霜降的到來,說明時已到深秋。在霜降時節,寒潮威力逐漸增強,氣溫進一步下降,因此這段時間也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尤其是年老體弱和抵抗力低下的人群就更要提防類似疾病,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以下防治心腦血管病需要注意的要點。
為什麼霜降時節易發生心腦血管疾病?
進入霜降時節,全國大部地區氣溫已經明顯降低,低溫的冷刺激會使患者的交感神經興奮,同時毛細血管收縮,血壓也會因此增高,從而誘發各種心腦血管病。
特別是高血壓患者,如果不注意保健,如果血管驟然升高,可能會導致脆弱的腦血管破裂因此腦出血或是血液黏度因為寒冷升高而導致腦血栓,嚴重可導致腦卒中,這是一種以高發病率、高復發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為特點的疾病,中老年人切忌掉以輕心。
同時,深秋氣溫降低,也可誘發中老年人出現下肢血管疾病,以腿疼、腫脹、單側肢體麻木為特徵,如果發現應及時就醫檢查。
霜降如何預防心腦血管病?專家給你支支招
要想預防最可怕的心腦血管疾病:腦卒中,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潘小平教授在此前采訪中表示,中老年人尤其要做到這兩個要點:
「首先,高危人群要控制危險因素,通過葯物和生活調理等方式,做到降壓、降糖、降脂。服葯的人群尤其要注意葯物的服用時間和劑量,切忌吃吃停停。還要養成測量血壓的習慣,如果血壓出現波動和異常,應及時與醫生聯系。此外,中老年群體還要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戒煙限酒、積極運動、合理飲食、控制體重,特別是那些50歲以上且有心臟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更是萬萬不能放鬆。」
除此以外,霜降預防心腦血管病,還可遵循以下的保健要點:
1、適當添減衣物:深秋時節,氣溫可能驟然下降,晝夜溫差也會十分明顯,中老年人不應片面追求「秋冬」,適時添減衣物,以防冷空氣對心腦血管的刺激。
2、睡前泡腳:睡前用熱水泡腳不僅可以暖身,而且還有擴張血管、改善腳部皮膚和組織營養的功效,睡前用熱水泡泡腳,能消除白天的疲勞,還能提高睡眠質量。
3、不妨練練八段錦:霜降時節也需適當鍛煉,八段錦就是中老年人鍛煉的好方法,它可以鍛煉脊柱和關節,還能調節體內臟腑,使得氣血運行通暢,提高高密度脂蛋白,也可讓血管變得更年輕,這對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很有幫助。
『貳』 霜降節氣養生小知識
霜降節氣養生小知識
霜降節氣養生小知識,霜降節氣到來,意味著天氣逐漸變冷,初霜出現,也意味著冬天即將開始。這時要重視養生保健。下面我為大家分享霜降節氣養生小知識,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霜降養生小常識
一、飲食:補冬不如補霜降
中醫認為,霜降應淡補。因此在霜降時節飲食應盡量保持清淡。尤其不要在食物中放太多的鹽。鹽食用過多,易導致血容量增加,對血管壁的側壓力增加。同時容易讓人產生口渴的感覺,需要喝大量的水來緩解,長期大量攝取鹽會導致身體浮腫,同時還會增加腎臟的負擔。
民間總有諺語,「補冬不如補霜降」,認為比起冬天的進補,霜降時節的秋補會更有效果。不過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葯補不如食補」,而且即使是葯補,也要根據個人的體質而定,不能亂補。
二、起居:穿衣要保暖,早晨莫貪睡
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是秋季到冬季過渡的開始,晝夜溫差變化增大,人們要注意添加衣服,特別要注意腳部和胃部保暖,同時要加強體育鍛煉,早睡早起,養成規律,做好禦寒准備,預防感冒。
三、運動:注意動與靜的合理安排
霜降一般在農歷九月,一片秋高氣爽的`景象,此時肺金主事,運動量可適當加大,可選擇登高、踢球等運動。氣溫越來越低,最好等太陽出來或比較暖和的時候出門鍛煉,每次運動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備活動,注意動與靜的合理安排,不宜過度勞累,更不可經常大汗淋漓,使陽氣外泄,傷耗陰津,削弱機體的抵抗力。
四、情志:保持良好的心態
心理專家介紹說,秋天是各種情緒病高發時節。如果調理不當,極易誘發抑鬱症等其他心理疾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態,因勢利導、宣洩積郁之情、培養樂觀豁達之心,是養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五、防病:重在保暖
霜降時節,氣溫可能突然下降,慢性病患者和那些體質差、抵抗力弱的人很容易病情加重或是感冒發燒。另外,冷空氣的刺激會使人體血管發生收縮,血壓突然上升,從而誘發各種心臟血管疾病,要想預防以上疾病,關鍵是要保暖。
霜降要注意預防的疾病
1、高血壓
氣候變化引起的冷刺激會使交感神經興奮,毛細血管收縮,引起血壓增高,進而導致心腦血管疾病復發。
專家提示:首先,早晚要適度增減衣物,防止受涼;其次,適當增加體力活動,定時休息,防止過度疲勞;再次,有高血壓史的人要經常測量血壓,及時調整用葯量;最後,應注意飲食結構,少吃多餐,吃低鹽食物,不抽煙、不喝酒,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
有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最好隨身攜帶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葯物,以備發病時及早服葯。
2、關節炎
受寒受涼是關節炎的重要誘因之一,特別是風寒濕痹型關節炎患者的疼痛、腫脹症狀以及關節僵硬症狀都會隨著氣溫下降而加重,個別病情穩定的患者還易因此復發。
專家提示:有關節炎、腰椎、頸椎疾病的患者,天氣轉冷時一定要注意保暖,騎車族可以通過佩戴護膝、護肘來防止關節受涼;多曬太陽,並適當進行一些功能性鍛煉也有助於關節的健康。
3、血管病
氣溫降低,一些不愛活動的老年人會出現腿疼、腫脹,多數人會以為是受涼了,其實這可能是老年人下肢血管疾病的表現。
尤其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和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因其症狀與關節炎相似,很容易被患者誤認為是關節炎發作。不過如果伴有疼痛、發涼或間歇性跛行等症狀時,最好去醫院骨科和普外科檢查一下。
專家提示:這兩種血管病都可能導致下肢氧供應不足、疼痛、下肢冰涼、顏色改變、感覺減退、潰瘍或壞疽等。檢查手段如下肢血管彩超、核磁共振等可以確診。
4、腦出血
研究顯示,氣溫若降低到零下5℃,每百萬人的中風病死率每天將達到4.8人,而在17℃時的死亡數為3.2人。原因是寒冷刺激會使血管猛然收縮,血壓升高,使原本脆弱的腦血管破裂而引起腦出血,寒冷易使血黏度增高而致腦栓。
專家提示:平時患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中老年人,在冷天一定要注意保暖,及時增加衣被和保暖設施,睡前宜用熱水泡腳。
一旦出現胸悶、頭昏、嗜睡及一側肢體麻木症狀時,應引起患者本人高度重視,及時去醫院就診。
5、肛腸病
天氣轉冷後,生活在東北地區的北方人都有喜食辛辣的習慣,不少男性還喜歡喝點白酒暖身。但是如果沒有節制,很容易引發內痔出血或肛裂等肛腸疾病。
專家提示:飲食要有節制,減少高蛋白、高脂肪和刺激性食物的攝入,尤其不要喝太多的烈性酒;保持良好、樂觀的心態,加強日常規律的體育運動。
一旦出現不適應要及時就診,千萬不要以為出點兒血沒關系,只要「扛一扛」就好了,以免因此加重病情,延誤治療。
霜降節氣有什麼特徵
霜降節氣有一說法,「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每年的這個時節,黃河流域已經開始出現降霜,深秋的景象愈發明顯,草木枯黃,秋風蕭瑟。那麼關於霜降節氣的小知識有哪些?霜降又有什麼特徵?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霜降節氣小知識
霜降在每年的10月23日前後,是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意味著秋季向冬季過度的階段,、霜降期間早晚溫差達到最大,部分地區夜間的地面溫度甚至降到零攝氏度,就會開始結成六邊形的白色霜花,這就是霜降名稱的由來。
霜降節氣的特徵
「霜降始霜」是我國黃河流域的氣候特徵,我國各地的初霜是自北向南、自高山向平原的方向逐漸推延的。在氣象學上,一邊把秋天出現的第一次霜,稱為「初霜」或者「早霜」,把春天出現的最後一次霜,稱為「終霜」或者「晚霜」。初霜出現得越早,對農作物的危害越大。因為此時正巧是菊花盛開的季節,所有也有把「初霜」稱為「菊花霜」的,古人有雲「千樹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霜降時節,我國北方地區已經開始秋收掃尾的工作,即使是耐寒的蔥,此刻也停止了生長,所以還有一句俗語叫「霜降不起蔥,越長越要空」。絕大部分地區也進入了乾季,氣候十分乾燥,此時更要做好森林防火的工作。
霜降三候
在我國古代,將霜降分為三候。「一候豺乃祭獸」,這個時候豺狼等野獸,開始捕捉獵物准備儲備過冬了;「二候草木黃落」,秋風蕭瑟,樹葉凋零,花草枯黃,便是霜降時節的景象;「三候蟄蟲咸俯」,冬季即將到來,氣溫驟降,昆蟲們都蟄伏在洞中,不動不食,進入冬眠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