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河北農村給老人修墳立碑有什麼講究
在河北農村,修墳立碑有很多講究。新墳不能馬上立碑,故去的親人要在三年後才能立碑。另外,大多數人講究雙親都亡故才能立碑,但是,也有父母一方健在立碑的。各地風俗不同,喪葬文化呈現肯定也不同。現就家鄉修墳立碑的一些風俗和講究分享給大家。
一、是不是雙親都亡才能立碑?
1、父母都不在了,且要後走的那位三年後才能立碑
嚴格的說,立碑時應該是父母都不在了才可以立碑。無論父母哪個走在後邊,最低也要等三周年才能立碑,因為古代認為這三年內為守孝期,所以祖墳是不能動土的,並且三年內連清明節也不能給墳墓添土。
為什麼要等三年才能添土、修墳、立碑?因為老人們認為在三年守孝期內的墳地,算是新墳,動新墳墓有添新墳的意思,這也是人們非常忌諱的事情。
2、父母一方走後三年,另一方還健在的
此時,如果父母立合葬碑,可以採用只寫一方名字,另一方名字不寫的方式是最好的。畢竟後者還活著,刻在上面總覺得不吉利,可以留下位置,等以後補上。但是如果希望墓碑顯得完整,預先把雙方的名字都刻在墓碑上的也有,只不過活著的一方的名字一定要用紅字描紅,如果有辦法的話要將活著一方的名字蓋住。
其實,立碑在古代也是有錢的人家,普通百姓立碑的很少。就連現代人,我老家農村老百姓立碑的也不多見,主要的是因為立碑的講究和禁忌太多,墓碑相當於陽宅的大門。如果墓碑弄不好觸犯了先靈,對後世會帶來惡劣的影響,乾脆,還不如不立呢!
二、立碑有什麼講究?
1、立碑的時間
立碑的時間可以是老人去世的祭日,也可以是傳統的清明節和十月一。老輩子規定,一年當中清明節擾春芹前後在墳墓上添土、立碑、栽樹等一切陰宅事宜百無禁忌,所以,為了諸事順利,人們把一切陰宅事宜都集中在清明節來辦。需要注意的是閏月年不但不能豎碑,而且上墳的時候,還不能動土。
2、墓碑的方位
立碑要和點穴方位一致,人們都知道如果立碑的方向和墳地穴位的方向不一致,有可能會造成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穴位的立向是陰宅最關鍵的環節,不能小視。
3、墓碑的碑文
先寫抬頭,主要寫死者的生前職務、職業等,有的也可以省去不寫。在寫正文,正文主要寫明立碑者對死者的稱謂及死者的姓名。如「先考王君××大人之墓」。最後寫落款,落款寫明立碑人的身份、姓名。立碑時間可寫可不寫。
4、墓碑的字體和顏色
字體不宜是行書、草書,最好是莊重的魏碑體、隸書、楷書。碑刻要一定是陰刻,即凹刻,不可是凸刻。同時,墓碑的顏色也要根據先人的禁忌來選擇,如果沒有什麼禁忌,可選黑色或森譽者白色,字體顏色多為金色。
5、墓碑的大小形狀
不宜過高過矮,一般低不過腹高不過頸,並非越高大越好。高大的碑立在穴前,對墳形成逼壓之勢,對子孫後人運勢前程不利。墓碑形狀,要長方形,要有規有矩,緩畢不要太窄太寬,適當就好。太矮則預示後代出矮胖之人。
6、墳墓和墓碑的距離
墓碑不要緊臨墳頭,一定要留出足夠的空間來墓碑和墳墓之間應該留有一定的距離,這段距離被稱為「玄關」。因為這樣才能使「生氣」的正常流通。一般距離在0.3米到2米之間就可以了,太遠太近,都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除此以外,立碑該怎樣祭奠,有什麼人參加等等也是有講究的,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
綜上所訴:立碑體現了後人對故人的思念、緬懷!也是孝心的一種體現。其實,現在農村老百姓立碑的人還是少數。但是,立碑卻是中華文明古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部分。它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禮節和禮儀。需要我們正確的分析和傳承。
❷ 人去世後五七有什麼講究
按照傳統,人死了之後的紀念儀式是很有講究的。剛死的時候叫做七(也可以稱為頭七)就是從剛死的那天算起,每隔七天做一次祭奠,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斷七。之後就是百日,周年,三年,十年漸漸的拉長距離,再大的哀傷也該漸漸的淡了。
這些之中,五七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說死了的人會在這一天回家,最後看看他的家人,然後去投胎,或是去陰司居住。我國民間一直有燒五七,七七的習俗,據說人死了以後,靈魂眷顧家人子女,不忍離去,要過了五七35天,有的地方是七七49天才肯離開去天堂,因此五七成了我國喪葬文化的重要環節而倍加重視。這一習俗源遠流長,明人張宣在《疑曜·七七》中指出:里俗死人,每遇七日,輒設祭。
五七儀式需要什麼呢?我們把要准備的東西分為三大類,比如可以燒一些紙錢,一般是將白紙或淺黃色火紙剪成銅錢的形狀,焚化給死者,只要是冥幣就行。還有給死者上香,表達對死者的尊敬、感激與懷念。同時感悟人生其實就是去染成凈與奉獻的真諦。另外准備些祭品火化給死者。這些祭獻給神靈、死者的供品,是讓他們享受供奉,保佑全家平安,消災祈福,隱含著人們的誠孝之心。把酒醴、牛羊、植物等祭品奉獻給上帝、先祖和去世的人,期盼著他們降下福祿,安享吉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