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臨終老年人可以提供哪些關懷服務
社會工作者為老人提供臨終關懷服務的主要內容包括()。
A.控制疼痛和症狀
B.提供情感支持
C.提供喪親後續服務
D.代表老人及其家人爭取合理權益
E.協助老人及其家人解決醫療費用方面的問題
正確答案為ACE,黑體字部分。
臨終關懷作為光大生命、提高生命質量的新型服務,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對症處理疼痛,減輕患者痛苦。常見慢性疾病患者臨終前的痛苦主要來自肉體和精神兩個方面。臨終關懷對軀體疼痛的處理的原則是,以患者無痛苦為目的,基本不控制止痛劑的使用。
對精神上的痛苦,通過醫生、護理人員及家屬齊心協力,主動傾聽病人訴說,而後根據病人心理狀況予以解脫,使其安度餘生。
美化生活環境,慰藉患者心靈。臨終作為人生的最後階段,關懷的目的是實現「優死,安樂」,因而,臨終關懷十分注重患者的生活美化,使其在「有生之年」活得更逍遙自在。美化生活環境主要包括:溫暖舒適,整潔明亮,氣味宜人等諸多方面。
另外,要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使其適應並接受死亡是生命正常發展過程這一事實,解除心理壓力和痛苦,安然祥和地告別人生。
在現有的醫療條件下已經明確證明是無葯可救,並且生活明顯不能自理或自理有困難的臨終病人。醫療機構會停止對其的醫療拯救,而是把方向轉到減輕痛苦滿足願望的方面。
臨終關懷的意義簡介
臨終關懷是一項符合人類利益的崇高事業,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具有重要的意義:
1.臨終關懷符合人類追求高生命質量的客觀要求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人們對生命的生存質量和死亡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迎接新生命、翻開人生歷程的第一頁一樣;送走、合上人生歷程的最後一頁,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以便讓患者在死亡時獲得安寧、平靜、舒適,讓家屬在病人死亡後沒有留下任何遺憾和陰影。
2.臨終關懷是社會文明的標志每一個都希望生的順利,死的安詳。臨終關懷正是為讓患者尊嚴、舒適到達人生彼岸而開展的一項社會公共事業,它是社會文明的標志。
3.臨終關懷體現了醫護職業道德的崇高醫護職業道德的核心內容就是尊重患者的價值,包括生命價值和人格尊嚴;臨終關懷則通過對患者實施整體護理,用科學的心理關懷方法、高超精湛的臨床護理手段,以及姑息、支持療法最大限度地幫助患者減輕軀體和精神上的痛苦,提高生命質量,平靜地走完生命的最後階段。醫護人員作為具體實施者,充分體現了以提高生命價值和生命質量為服務宗旨的高尚醫護職業道德
關懷內容
(一)身關懷:透過醫護人員及家屬之照顧減輕病痛,再配合天然健康飲食提升身體能量。
(二)心關懷:透過理念之建立減輕恐懼、不安、焦慮、埋怨、牽掛等心理,令其安心、寬心、並對未來世界(指拍伏裂死後)充滿希望及信心。
(三)靈性關懷(佛教認為是道業關懷):回顧人生尋求生命意義或多半透過宗教學及方式建立生命價值觀,如永生、升天堂、往西方極樂世界等。圓滿臨終關懷 [3] 「臨終關懷」:一個需要全社會關注的問題 [4
] 一、 臨終關懷是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通常指由醫生、護士、心理師、社工和義工等多方人員組成的團隊對無救治希望、存活期限不超過3到6個月的臨終患者提供特殊的緩和醫療服務,也包括對臨終者家屬提供身心慰藉和支持。無力回天的病患不必仰賴醫療技術和大量財力被動地延續生命,而可以憑借基礎治療緩解身體不適作為保證,按照自我意願度完剩餘時光。臨終關懷是現代西方社會對工具理性和現代性反思的產物,它打破了以醫生為主導的治療模式,將患者的意願放到第一位。臨終關懷挑戰了兩大習慣認知,一是西醫理念:以延續生命為最高目標而忽略生命質量;
二是傳統孝道:襲閉將放棄創傷性治療等同於放棄親人生命。臨終關懷回歸到死亡本有的自然屬性,強調生命是身心統一的整體,患者的精神層面受到重視,扭轉了現代醫學以笛卡爾身心二元論為基礎的生命認知,將臨終者從無望的機械性救治中解放出來,賦予其支配生命的自由。廳叢臨終關懷在實踐中呈現出高度的立體化和社會化,集中體現著社會人文關懷,自1967年誕生於英國,很快就遍及全球五大洲70多個國家和地區,造福了無數的患者和家庭。
二、臨終關懷將直接帶來「五贏」局面。首贏家是國家。據衛生部資料:一個人一生健康投入的80%用於生命的最後一個月,意即臨終救護占據我國醫療支出的最大份額。而在美國,用於臨終關懷的每1美元可節省1.52美元的醫療保險費用,節約來源是病人的治療費、葯費、住院費與護理費;在生命的最後一年,實行臨終關懷者比沒有施用者少用2737美元,在最後一個月少花費3192美元。可以推知,我國如果推廣臨終關懷,必能節省巨額醫療開支、減少醫療浪費。此外,臨終關懷具有公益性,能夠吸納社會慈善資金,構成社會醫療經費的有效補充。其餘「四贏」依次為:醫院。臨終關懷的開展有助於有限的醫療資源充分發揮效用,緩解醫療資源和社會需求之間的落差。醫護人員。有望減少大量的無望救治案例,有利於樹立和維護醫生的職業信心,減少醫患矛盾。臨終患者。擁有死亡權才是擁有完整的生命權,臨終患者可以自主安排最後時日,避免破壞性的延命救治。家屬。臨終關懷機構與團隊的介入,不僅彌補了現代家庭護理人員短缺且不專業的問題,而且提供足夠的人力保障。臨終關懷通常無需費用高昂的儀器設備,有效地緩患者家庭的經濟壓力,避免「死人將活人拖垮」的局面。喪親者經由全程的專業幫助,可有效降低悲傷反應,盡快恢復正常的工作與生活,大大減少對社會的隱性損失。三、我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是發達國家也經歷過的。現代化給社會帶來巨大變革,諸如人口不斷膨脹並城鎮化集中、家庭模式日趨核心化、人口高度老齡化等,這導致家庭傳統的照護功能由強變弱,承受親屬死亡的能力衰退,這對社會和家庭的負面影響初見端倪,而未來形勢更顯嚴峻。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發布的數據,我國每年新發腫瘤約312萬例,因癌症死亡達270萬例。目前需要「臨終救護」的人口基數日益龐大,社會化的臨終關懷服務日益凸顯出巨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關懷對象
(一)優先對象:1.重病人及其家屬2.老年人3.動物等
(二)積極層面對象:1.學校教育2.成人教育 關懷目標臨終關懷目標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通過消除或減輕病痛與其他生理症狀,排解心理問題和精神煩恐,令病人內心寧靜地面對死亡。同時,臨終關懷還能夠幫助病患家人承擔一些勞累與壓力。臨終關懷不同於安樂死,這即不促進也不延遲病人死亡。其主要任務包括對症治療、家庭護理、緩解症狀、控制疼痛、減輕或消除病人的心理負擔和消極情緒。所以臨終關懷常由醫師、護士、社會工作者、家屬、志願者以及營養學和心理學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員共同參與。在臨終階段,癌症病人除了生理上的痛苦之外,更重要的是對死亡的恐懼。美國的一位臨終關懷專家就認為「人在臨死前精神上的痛苦大於肉體上的痛苦」,因此,一定要在控制和減輕患者機體上的痛苦的同時,做好臨終患者的心理關懷。病人進入瀕死階段時,開始為心理否認期,這時病人往往不承認自己病情的嚴重,否認自己已病入膏肓,總希望有治療的奇跡出現以挽救死亡。當病人得知病情確無挽救希望,預感已面臨死亡時,就進入了死亡恐懼期,表現為恐懼、煩躁、暴怒。當病人確信死亡已不可避免,而且瞬間即來,此時病人反而沉靜地等待死亡的來臨,也就進入了接受期。一般說來,瀕死者的需求可分三個水平:①保存生命;②解除痛苦;③沒有痛苦地死去。因此,當死亡不可避免時,病人最大的需求是安寧、避免騷擾,親屬隨和地陪伴,給予精神安慰和寄託,對美(如花、音樂等)的需要,或者有某些特殊的需要,如寫遺囑,見見最想見的人,等等。病人親屬都要盡量給予病人這些精神上的安慰和照料,使他們無痛苦地度過人生最後時刻。
關懷須知
1.以照料為中心對臨終病人來講,治癒希望已變得十分渺茫,而最需要的是身體舒適、控制疼痛、生活護理和心理支持,因此,目標以由治療為主轉為對症處理和護理照顧為主。
2.維護人的尊嚴患者盡管處於臨終階段,但個人尊嚴不應該因生命活力降低而遞減,個人權利也不可因身體衰竭而被剝奪,只要未進入昏迷階段,仍具有思想和感情,醫護人員應維護和支持其個人權利;如保留個人隱私和自己的生活方式,參與醫療護理方案的制定,選擇死亡方式等。3.提高臨終生活質量有些人片面地認為臨終就是等待死亡,生活已沒有價值,病人也變得消沉,對周圍的一切失去興趣,甚至,有的醫護人員也這樣認為,並表現出面孔冷漠,態度、語言生硬,操作粗魯,不知該如何面對患者。臨終關懷則認為:臨終也是生活,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生活,所以正確認識和尊重病人最後生活的價值,提高其生活質量是對臨終病人最有效的服務。4.共同面對死亡有生便有死,死亡和出生一樣是客觀世界的自然規律,是不可違背的,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事實,正是死亡才使生顯得有意義。而臨終病人只是比我們早些面對死亡的人。死賦予生以意義,死是一個人的最終決斷,所以,我們要珍惜生命、珍惜時間,要迎接挑戰、勇敢面對。
主要是經濟問題。護理人員也要吃飯的。
主要是要陪在他身邊,人老了沒什麼奢求的,今天我爺爺過世一周年,還記得我爺爺走的時候看著我們一大家子還流眼淚,捨不得!不說了難受,
重慶市萬州社會福利院是重慶市萬州區民政局直屬的綜合型社會福利事業單位,主要承擔了本區域城鎮孤殘老人、孤殘棄兒的收養任務。建院於1951年,幾經易址,現地處萬州區山灣街63號,地理位置優越,背靠太白岩公園,緊臨綠樹成蔭、環境幽雅的萬州烈士陵園,前鄰小天鵝市場和山灣新世紀商場,左鄰山灣公元,右鄰萬州老年大學。我院出行方便、快捷,距中巴車、大巴車站約100米,上街購物極為便利。院內無車馬吵鬧之聲,環境幽雅,花香宜人,空氣清新,是老年人、殘疾人等頤養天年的理想場所。
近年我院加大改革創新力度,積極拓展業務,面向社會,興辦開展了老年公寓,臨終關懷病區、綜合門診部、精神科住院部等業務,2005年12月重慶市萬州區天援社會福利院劃歸我院,成立天援分院。我院現有固定資產1300多萬,房屋建築面積13000多平方米,床位650張。2002 被重慶市民政局表彰為「重慶市城市社會福利機構先進單位」。2004年被評為「重慶市二星級社會福利機構」,先後被評為「萬州區級文明單位、愛國衛生先進單位、綜合治理先進單位、扶殘助殘先進集體」。
我院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人道主義精神,認真履行對「三無」收養對象的職責和義務,堅持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的宗旨,熱情周到地為他們提供衣、食、住、行、醫、教等全方位服務,圓滿的完成了上級交給的各項工作任務,院各項工作走在了重慶市同類型單位的前列,得到了上級肯定,獲得了群眾的好評。
我院環境幽雅,空氣清新,是老年人、殘疾人等頤養天年的理想場所,「讓老人滿意,讓親屬放心」、「老人事無小事、滿意是標准」是我院辦院宗旨。我院工作人員訓練有素,愛崗敬業,服務周到,根據老人身體健康狀況,年齡結構等實行分類管理,分級護理,伙食可包餐制、零餐制,膳食自由選擇,力求老人得到精心照護,提高生活質量。院里文娛活動豐富,經常和社區老人聯歡。另外,喜動的有球類運動,喜靜的有圖書閱覽室,使老人的精神生活十分充實,並設有室內室外的康復健身器材和娛樂活動場所。本部萬州老年公寓地理位置優越,緊臨萬州山灣公園和老年大學,開設床位300張(含特護區、康復區),是渝東地區開展養老事業最早、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老年公寓,有高、中、低檔床位,集醫療、護理、康復、休養為一體,環境舒適,經濟實惠。為了滿足各層次消費群體的需求,我院新進落成建的老年公寓——頤壽樓已完全竣工,該樓有套間、單間,開設床位80張,房間均配有電視、電話、掛式空調、呼叫器、衣櫥等。是目前萬州地區較為高檔的老年公寓。天援分院老年公寓位於岩上村移民新村,是萬州區檔次較高的老年公寓,設雙人間和單人間,有床位160張,室內有衛生洗浴間、空調,舒適溫馨,配套齊全。
我院福康醫院設綜合門診部和精神科住院部,以病人為中心,優質服務,收費合理價廉。設備齊全,能開展三大常規和B超、心電圖、生化等檢查,及心電監護等輔助治療設施,專業技術力量雄厚,開設內、外、婦、兒、口腔、肛腸、精神疾病等科室,急診隨叫隨到,方便老人就近就醫,同時承擔社區防治工作。其中精神科專業技術力量尤為突出,有重慶市精神科專委會委員1人,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1名,開設床位60張,兩個病區(男、女)收治不同類型的精神疾病(含老年痴呆和慢性精神病),開展中西醫和康復相結合治療,熱忱為眾多患者解除病痛。
聯系電話:
院 長:郭智富 辦公室:85781098
副院長:鄧任學 辦公室:85750826
副院長:陳 琳 辦公室:85750825
院辦公室電話:85781068
天援分院電話:85773900
桃源樓公寓電話:85781012
松鶴樓公寓電話:85781008
綜合門診部:85781038
精神科住院部:85781028
地址:重慶市萬州區山灣街63號
這個是要走心的
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只要用心,就是好的。
說白了就是臨終前的人都需要;;;西安市的人都在雁南一路的西安國醫做臨終關懷。
㈡ 老年人有哪些情感需求
老年人有親情的需要。
特別是不能自理和半自理的老人,他們不能參加機構的活動,更加需要子女來看望,更渴望親情的關懷,老年人最在乎最渴望的還是兒女親情。當兒女們在外奮斗時,老年人們心裡充滿著牽掛,希望他們可以過好生活。
而由於為生活奔波的兒女們可能會因為生活而忽視了對父母的關懷,因此,作為兒女的我們,可以常常拿起手機撥一通電話、發一則簡訊、打一個視頻問候,晚年的父母們是很需要我們的。
老年人有友情的需求。
在沒有生活的壓力下,友情對老年人也是很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老年朋友們可以和好友一起回憶過往、談笑人生,給自己帶來巨大的情感滿足。多多出門,比如晚上可以選擇去跳廣場舞,結交新朋友,增加社交圈,讓自己的餘生變得更加有趣。
讓老人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老年人要和晚輩和睦相處,不倚老賣老、以老壓小,樂於接受現在的「被領導」地位是關鍵所在,同樣,家庭和社會上的其他成員尊敬老人,滿足他們合理的各種需要,也是做好老年人心理保健的必備條件。
㈢ 老年人有哪些情感需求
一、健康需求
老人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是一切事情的基礎。
二、工作需求
老年人有的希望能上班,給自己提供經濟基礎。
三、依存需求
人到老年,會感到孤獨,希望得到社會的關心、單位的照顧、子女的孝順、朋友的往來、老伴的體貼,使他們感到老有所依、老有所靠。
四、和睦需求
老年人都希望自己有個和睦的家庭環境。
五、安靜需求
老年人一般都喜歡安靜,怕吵怕亂。有時老同志就怕過星期天,這一天兒孫都來了,亂嚷嚷地過了一天,很多老年人是受不了的,他們把這天叫作「苦惱的星期天」。
六、支配需求
老年人原來多為一家之主,掌握家中的支配權。但由於年老後社會經濟地位的變化,老年人的家庭地位、支配權都可能受到響。這也可能造成老年人的苦惱。
七、尊敬需求
老年人離開工作崗位可能會情緒低落,如果得不到尊重,就會產生悲觀情緒,為疾病埋下禍根。
八、求偶需求
老年人喪偶後生活寂寞,子女照顧也非長久之計,所以子女應該支持老年人的求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