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年病人怎樣抵制抵制「情緒消沉」
心理學研究表明:疾病對人的心理健康安全影響是明顯的。如患明顯的心血管系統和神經系統疾病的老年人,其記憶力明顯地低於正常老年人;患高血壓、冠心病的老人還容易變得焦慮、急躁、惱怒。一些長期被疾病折磨的老人,心情也容易變得惡劣、沮喪、抑鬱、消沉,對治療失去信心,甚至整天沉默寡言、心情沉重,不願與任何人接觸;有的「破罐破摔」,不與醫護人員合作,不遵醫囑服葯;有的老年病人因久病卧床,生活不能自理,靠他人照料伺候,時間一久,覺得自己成為家人或親友的累贅或負擔,思想焦慮、內疚、痛苦,產生不如早死的念頭。
老年病人的上述心理狀態,不僅對治病無益,恰恰相反,還會加重病情的發展,使病體更難早日回歸健康安全。因此及時排除久病老人的上述消極心理情緒,對配合醫生積極進行治療是至關重要的。
其一,要正確對待疾病。俗話說得好:「人吃五穀,哪能無病。」人到老年,機體逐漸老化,易生各種疾病,本是意料之中的事,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大可不必驚慌失措,六神無主。每個老年人對晚年生病應有充分的思想准備,有思想准備與無思想准備,甚至疑慮重重,其治病效果是大不一樣的。
其二,既來之則安之。有了疾病,就得配合醫護人員積極治療,要及時排除各種影響治病的消極心理情緒,影響健康安全。須知,隨著現代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絕大多數疾病都是能夠得到治療或使病情減輕的,即使是癌症,只要早治,也能得到有效地控制或根治。老人對治病應抱有信心,不急躁,不消沉,不畏懼。要始終保持鎮定、冷靜、沉著、樂觀、開朗的心情,與病魔作頑強的抗爭。
其三,鬆弛自己的精神緊張——放鬆療法。
放鬆療法是建立在養生學基礎上的,它的基本原則是在安靜、沒有精神負擔和體力負荷的條件下,學會放鬆自己的精神是提高健康安全的重要保證,降低你的緊張、焦慮意識,使你應付困境的信心增強。放鬆療法一般要經歷以下幾個步驟:
(1)選擇一個空氣清潔、四周潔靜的環境。
(2)選擇一種自我感覺較舒適的姿式,站、坐、躺均可。如果是白天,或是精神活動比較興奮的狀態,最好選取站或坐姿,如果要進入休息狀態或睡眠狀態,那麼可以選擇坐或躺的姿式。假如想使自己放鬆,使身體形成一種舒適的姿式十分必要,這就要求你的肌肉可以不必用力而能支撐住身體。比如採取坐式時,就應該輕松地坐在沙發上,雙臂和手平放在沙發扶手上,雙腿自然前伸,頭與上身輕輕靠住沙發的後背,這便是放鬆所要求的舒適姿式。
(3)在放鬆療法之前,要松開個人所有的緊身衣物(如皮帶、領帶等),同時應摘下妨礙放鬆練習的珠寶首飾、手錶、眼鏡等物,脫掉鞋、帽。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減少觸覺刺激,而觸覺刺激是導致肌肉緊張的原因之一。
(4)放鬆身體各部分。閉目,舌抵上顎,由頭至腳,循序放鬆全身各部份關節和肌肉。為了測試自己是否放鬆了肌肉,可以先輕輕地握拳頭,以感受肌肉的鬆弛程度。如此反復感受,可以達到放鬆各部分肌肉和關節的目的。
(5)保持呼吸的自然、舒暢。呼吸的調節是很不容易掌握的,因為呼吸既受自律神經的支配,又可用你的意識去調節和支配。那麼,怎樣的呼吸最自然、舒暢呢?這只有當人根本不注意自己在呼吸,只靠身體的自然起伏帶動呼吸時,這樣產生的呼吸最自然,它既緩慢,又均勻,使人處於一種舒適、安逸的狀態。也就是要在一種自然過程中忘掉呼吸,而不是直接有意識地去控制呼吸,那樣往往適得其反。
(6)放鬆意識,注意力集中。這一步比較難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意識,方法是意守身體上某個部位,如意守丹田,默念一個簡單的字,想像一棵樹,來達到放鬆的目的,當意識放鬆時,你的意識可以達到一種清靜與舒適的清醒狀態。
通過放鬆療法,使得身心兩者均能放鬆,就可主動調養身體,利於病體的康復。這是通過機體內部的「自我調節」而自然地實現的。醫學心理專家認為,任何患病的器官,都有在良好條件下自我修復的功能。而放鬆療法,則是給身體創造了最佳的健康安全條件。
放鬆療法剛開始進行時,最好每天兩次,每次30分鍾左右。隨著對整個療法過程的掌握,每次的時間可減少20分鍾左右或更短一點。放鬆療法的時間一般應安排在午飯過後一小時或晚間睡覺之前。這樣,進行放鬆療法的時間比較固定,同時在臨睡前進行也有助於提高睡眠質量,增強放鬆效果。
由於放鬆療法要求病人放鬆意識,注意力集中,而注意力集中又是不少人難以保持的,為此特向你介紹兩個鍛煉人專注能力的小訓練:
一個是節拍器法,找一個節拍器,擺正姿式靜坐好,然後專心聽那嘀嘀嗒嗒的聲音。起初聽到的聲音比較遙遠和微弱,隨著你的注意力的集中,就會感到那節拍器的聲音象是在自己胸膛里的振盪,甚至象是在從室內周圍的牆壁上反射回來一樣。如果沒有節拍器,可用鍾或表來代替,比如把表貼在自己的耳朵上,聆聽表針發出的嘀嘀嗒嗒的聲音,即可進行鍛煉。
另一個是線擺法。把20多厘米長的線拴在古銅錢或螺絲母上,然後用手捏住繩子的另一端,讓銅錢或螺母靜止地垂在自己的鼻尖前面,兩眼盯住銅錢和螺母的小孔。當注意力集中到這兒以後,在心裡反復默念「左右動,左右動」,不一會兒,你就會發現銅錢或螺母真動了起來。這時你心裡可再默念「擺大些,擺大些」。結果,擺的幅度會真的變大起來。注意力越集中,反應就越強烈。如果注意力不集中,是毫無效果的。
其四,心寂則痛微,心躁則痛甚——奇妙的心理鎮痛法。心理學的研究與臨床的大量觀察證明,心理因素既可以誘發與加劇疼痛,也可以延緩與抑制疼痛。因此利用心理方法控制疼痛是當今控制疼痛的四大方法之一(其他三種方法分別為外科手術、葯物鎮痛和生理學方法)。心理鎮痛方法之所以有效,是由於疼痛的本質是由一些「發痛物質」引起的心理和生理現象。當人體受到各種不良刺激時,會引起刺激部位細胞的破裂,使某些發痛物質從細胞內跑出來接觸神經而發疼,比如「鉀」就是一種發痛的物質。鉀離子主要儲存於人體中大約60多億個細胞內,平時它沒有與神經末梢相接觸的機會,只有在細胞受到損傷時,鉀離子便會從細胞內逃出,刺激神經末梢,引起痛覺。那麼疼痛怎會與人們的心理有關呢?原來細胞的損傷還與肌肉的緊張有關。當人們心理處於一種緊張狀態時,會使人的肌肉也隨之緊張起來,這將導致血管發生痙攣,使組織細胞缺氧、缺血,鉀離子就會跑到細胞外面引起疼痛。
心理鎮痛主要包括:
(1)意志控製法:俗話說,越不怕疼,就越不疼。在堅定的意志和信心支持下,對於巨大的疼痛,人體就會產生巨大的抗痛力量,以致能使其反應緩解。大家都知道劉伯承在戰爭中眼睛受傷的故事,劉將軍愣是在沒有任何麻醉的情況下,堅持做完手術,使得給他做手術的外國醫生嘆道:「真是個軍神。」
(2)轉移注意法:患者不要把注意力總放在疼痛的部位上,那樣會造成越注意越疼痛的不良循環。因此要嘗試著用各種方法,使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對自己有意義或有趣的事情上去,如看電影、讀書、聽音樂,這樣疼痛就會減輕或消失。
(3)情緒穩定法:情緒穩定與鎮靜會使患者的痛覺感受遲鈍,疼痛反應減少。為此,老年人患重病必須堅信並不意味著死亡,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病人的家屬也要注意不在病人面前過分難過,以免導致病人的心緒不良。要經常與病人一起回憶過去美好的時光,展望未來美好的前景,使患者感受到人間溫暖。病人心情好了,就會大大增強對疼痛的耐受力,減輕疾病造成的疼痛。
(4)自我鼓勵法:在疼痛時,病人可運用自我暗示的方法,在自己心中默念:「不疼」,「沒關系」,「一會兒就會好」,這往往能收到很好的鎮疼效果。如果有條件的話,老年患者之間也可進行相互鼓勵。
其五,心理調節好,疾病康復早——病人不良心理的消除法。老年人患重病後容易形成三種不良的心理狀態:
一是急躁心理:老人患重病後,由於心情不好,肝火太旺,所以變得特愛發脾氣,常常為一些芝麻大點的小事大動肝火,俗稱「無名火」。在這種情況下,病人的親人,最容易成為他們發脾氣的對象。
在醫治過程中,急躁心理表現為總想速戰速決,企望馬上顯示療效。性急導致患者在療效尚未顯示出來時,就想換醫院、換醫生。然而心理越急躁,醫院大夫換得越勤,病就越不容易治好。
二是多疑心理:老人由於自己得了「絕症」,心理壓力較大,內心有一種空虛和不確定感,所以對周圍的許多事物都非常敏感,問題也想得較多,以至產生了一種多疑的心理。
懷疑醫生:病人先是容易懷疑醫生可能是給自己誤診了,確診後又愛懷疑醫生的醫治水平不高。人在多疑時就很敏感,總傾向於收集印證自己看法的證據,導致自己的疑心越來越重。
懷疑家人:老人患病後的自尊心變得特別的強,因此,對於家人對待自己的態度,也就疑心特重。比如和家人稍有點矛盾,病人就懷疑家人是不是已討厭自己了,是在埋怨自己連累了他們,是希望自己早死???,這樣越想越多,越想越偏,成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懷疑病情:老人患重病後,由於生命受到威脅,於是總擔心和猜想自己是不是已死到臨頭了。猜疑心理使得他們不相信醫生和親屬向他們所講的病情,會懷疑是一些騙自己的安慰話,因此內心總是處於一種不安的狀態。
三是焦慮心理:當老人患上「絕症」以後,最明顯的情緒反應之一,是意識到自己有死亡的危險而產生的焦慮感。焦慮是一種憂慮、恐懼和焦灼兼有的情緒體驗。焦慮產生於一種危險將至而又不能十分確定的狀況:自己的病能不能治好?自己還能活多久?這些焦慮導致心理活動增強,以至出現心跳加快、頭痛、驚慌、緊張、恐懼等現象,重者可坐卧不寧,寢食俱廢。焦慮心理也是病人攻擊欲增強的一種重要的誘因。
老人患病後出現的上述不良的心理反應,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同時你必須認識到,它們對於病情的治癒又是十分不利的。所以重要的是,在出現上述心理後要能及時而恰當地予以消除,尤其是在接受手術、化療和放療時,更應配合醫生搞好心理調節,幫助自己建立有利於治療和康復的最佳心理狀態。為此老年患者應提高健康安全心理需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消除疑心。病人想要為自己選一個好醫院、好醫生,這種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選准後,就要對所在的治療醫院和醫生,有一個基本的信任,認准就一定要堅持下去,不能朝三暮四,結果反而貽誤了治病的良機。所以在內心深處,一定要相信自己是能夠治好的,醫生是會有辦法的。這樣配合治療,一定會起到十分積極的效果。
此外,不要主觀任意誇大自己的病情,認為自己是重病在身、死期將至,這樣對病情也無任何好處。如果確有疑慮,也應將自己的疑慮坦誠地向醫生和自己的家人擺出,讓對方作出解釋或給予心理上的疏導,及時消除自己心中的疙瘩。
(2)謹防急躁。在老年病人的心理中,常常希望吃葯後「立竿見影」,術後手到病除。但是願望歸願望,事情卻沒有這么簡單,不可能是速戰就能速決了的。病人如果因此產生了急躁心理,失去了治療信心,會使病情更為惡化。因此,你應對自己的病,要有打大仗、打惡仗、打長仗的思想准備,內心不急不躁,一切按治療的「既定方針」辦。
(3)處好關系。病人與周圍人的關系是否和睦,對於他的病情能不能好轉,十分重要。如果能和各方友好相處,就能減輕內心的壓力,心情愉快,集中「兵力」去與疾病作斗爭。為搞好各方面的關系,病人首先一定要學會心理換位,凡事多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多把家人往好的方面想想。要能理解家人照顧自己的艱辛與巨大的壓力,體諒他們的不容易。其次要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以病賣病」,無所顧忌地隨意發泄,只管自己的嘴巴痛快,全然忘了別人內心的痛苦。在情緒快要爆發時要及時進行自我提示:「不要發火」,「又來了,不能這樣」。不讓自己對人隨意發火,並不意味著不讓自己的不良情緒得以宣洩,而是說一定要有個合理的宣洩方式,而不能只拿自己的親人當攻擊的目標。最後要注意多與他人交流,並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多對他人盡一點自己的關心與照顧之意。大家關系處好了,自己的情緒也就不容易變壞了。
(4)減輕焦慮。當人的生命受到威脅時,焦慮本是一種很好的警告信號,使人對面臨的威脅及時警覺並作出相應的反應。然而長期的、嚴重的焦慮,可引起人的內分泌功能失調,進而破壞其自然防禦系統,當然會影響對病情的治療。
病人應了解自己焦慮的真正原因,這樣才能採取針對性的措施。比如,如果病人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治療活動一無所知,常會引起或加重自己的焦慮感。因此這時就應主動去了解一些治療的進展情況,降低或消除自己的焦慮。患者還可以有意識地通過一些活動,來分散自己對所焦慮問題的注意力,比如打太極拳、看電視、練氣功、聽音樂、讀書、寫字等。此外,適量服些抗焦慮葯,對幫助恢復情緒的正常,也十分有效。
其六,音樂也有回春力——音樂輔助療法。音樂療法在我國源遠流長,兩千多年前的《樂記》,就指出音樂能調劑人的和諧生活、涵養德性、增進健康。宮、商、角、徵、羽就是古代的「五音」。《內經》認為,五音分別通五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的情緒。根據中醫的學說,五音和五臟經由五行(金、木、水、火、土)而彼此產生作用,如宮音雄偉、寬宏,具有「土」之特性,可入五臟中的「脾」,商音清凈、肅穆,具有「金」的特性,可入肺等等。
音樂為什麼能治病呢?音樂治病有物理和心理兩方面的作用。從物理作用來說,音樂是一種有規律的聲波振動,能協調人體各器官的節奏,激發體內的能力。大家都知道,人的軀體無處不在進行著振動,腦有電波,胃腸有蠕動,心臟有搏動,緊張和鬆弛,收縮和伸展,這些振動都有一定的節律,就像人的生物鍾一樣是有規律、節奏的,當音樂的節奏、旋律和自己體內所感受到的節奏吻合時,你就會產生快感和愉悅。國外有人用電子儀器測定發現:節奏感強、音調高昂的樂曲可增強肌力;節奏徐緩、音調和諧的樂曲可使呼吸平穩、心跳規律、血壓下降,並且還有助於調整植物神經功能。
音樂治療的主要功能是心理作用。音樂作用大腦,可以提高神經細胞的興奮性,改變情緒狀態,喚起積極、健康的情緒,通過神經及神經體液的調節,促進機體分泌一些對健康有益的激素、酶、乙醯膽鹼等物質,能調節血流量,增加胃腸蠕動和消化液分泌等,從而促進整個身體的代謝功能,增強抗病能力,達到減少疾病和恢復健康的目的。國內的心理學家就曾用音樂試驗了對人的心身反應,他們首先用《春江花月夜》等幽靜柔和的樂曲,發現被試對象在軀體反應上,表現出喚醒水平的下降,感到有放鬆的效果,並用生理記錄儀測得被試者軀體反應,如「胃腸活動」、「皮膚電反應」、「肌電反應」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其次,使用《歡樂的景頗之寨》等奔放歡樂的樂曲,被試對象則產生相反的效應,喚醒水平提高,整個人也感到興奮起來,人的情緒好像受到感染一樣,會隨音樂而情不自禁地進入興奮的境地。
當老年人患重病後,會對情緒產生巨大的消極影響,在心理上產生緊張、恐懼、焦慮、壓抑、狂躁等不良情緒反應,因此,如何運用音樂來調節情緒,這對於戰勝病魔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當你聽到一曲優美的音樂,特別是與自己的心境完全合拍的音樂時,那麼正處於此種心境的你,就會感到有一種神奇的功效,使你忘卻了心中的隱痛,而漸漸進入一種使人變得心境平和的狀態之中。
針對老年人的心理特點,向你介紹如何選用曲目來調節自己的心理安全健康的情緒:
失眠及神經衰弱:舒曼的小提琴小夜曲《幻想曲》、《聖母頌》、《搖籃曲》,海頓的《G大調托利奧》,比才的《卡門》,莫扎特的《催眠曲》,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德彪西的鋼琴協奏曲《夢》,舒伯特的《小夜曲》。
抑鬱:李斯特的《匈牙利的狂想曲》,門德爾松的第三交響曲《蘇格蘭C小調》等,《步步高》、《喜相逢》、《彩雲追月》、《金蛇狂舞》、《喜洋洋》、《夜深沉》、《旱天雷》、《邊塞舞曲》、《春節序曲》、《花傘舞曲》、《採花燈》、《苗嶺歡歌》、《春天來了》。
情緒焦躁不安、易怒:貝多芬的《第八交響樂》,約翰斯特勞斯的園舞曲《藍色的多瑙河》,《漢宮秋月》,《二泉映月》,巴赫的《康搭搭》,貝多芬的《月光曲》,格里格的《A小調奏鳴曲》,肖邦的《A小調》,舒伯特的《第六交響曲》,海頓的《F大調四重奏》,費朗克的《D小調交響曲》。
憂愁:西柳貝絲的《悲愴園舞曲》,莫扎特的《b小調第十四交響曲》,待憂愁的心情漸漸消除時,再聽格什溫的《藍色狂想曲》。
心靈感到空虛:貝多芬的《命運》,博克里尼大提琴《A大調第六奏鳴曲》,日本歌曲《拉網小調》。
心緒不好,情緒不定:貝多芬的奏鳴曲,肖邦和斯特勞斯的園舞曲,《塞上曲》,《春江花月夜》,柴克夫斯基的《花之園舞曲》,瓦格納的《春之歌》,巴扎克的《A小調四重奏》,門德爾松的《第四交響曲》,勃拉姆斯的《第二交響曲》,《平沙落雁》。
促進食慾,加強消化:《花好月園》,《歡樂舞曲》。
運用音樂調節情緒,不是僅僅聽,還可自我哼唱哼唱,即有意識地、肌肉放鬆地哼唱歌曲、樂曲或者別的帶旋律的曲調,久而久之,會對身心有極大的好處。
比如當你產生了怒氣、緊張、煩躁、焦慮等不良情緒時,若你能有意識地哼上幾句歌曲,則會使心情逐漸平和下來。哼唱還有利於解除疲勞,不論這種疲勞是肉體還是精神上的。另外,哼唱還有利於氣的運行和血的流通,因為哼唱的音樂有固定節奏,這就打破了正常的呼吸節奏,起到了調節氣息的作用。
音樂這一藝術手段,在醫學中正顯示出神奇的醫療魔力,給患者帶來福音可以早日到達健康安全的彼岸。
2. 老年人經常焦慮不安對生活缺乏信心怎麼辦
老年人的記憶力隨著身體各器官的老化也在以很慢的速度減退,這是自然規律,也是正常現象。延緩記憶力衰退和增強記憶力的方法,首先不能對自己的記憶失去信心,產生焦慮、憂愁、不安等消極的情緒,因為心理作用在增強記憶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同時老年人又必須及時而適量地補充蛋白質、微量元素、維生素等營養物質,戒除煙、酒,注意記憶衛生。人的記憶力也象人的大腦一樣越用越好,老年人如果勤記多用、重復練習、增加印象以加強記憶訓練,是能延緩記憶力的衰退和增強記憶力的。 老年人要堅定自己的信念,首先要樹立抗衰老的精神狀態,主觀上決不因年老而氣餒,過好精神衰老關。人有生就有死,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老年人絕不能讓自然死亡把自己壓倒了,要利用老年期的寶貴時間,安排好自己的晚年生活。老年人應當老當益壯,在身體、精力等力所能及的條件下,珍惜時間,發揮余熱,愉快地度過晚年。
3. 老年人要怎樣消除煩惱
1.修養法:要加強自身思想修養,遇事把心放寬,眼光看得遠一些,要樂觀。回
2.轉移法:有了憂愁,主動改變環境答,到活潑、愉快的生活中去,和人們說笑,精神為之一振,煩悶即可稍除。
3.忘卻法:不要去回憶過去的痛苦,後悔過去的事情,因為這樣下去,就會更加悲傷,造成作繭自縛的被動局面,只有丟開過去的憂愁,面對現實,就可以從憂愁、痛苦中擺脫出來了。
4.痛哭法:憂愁時放聲痛哭或無聲抽泣,只要流出眼淚來,就對身體有益。
5.追求法: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一種追求的目標,拋開一切煩惱,分散對憂愁的注意力,使生活有新的意義。
4. 你了解「老年孤獨」嗎我們該如何幫助父母走出退休焦慮
很多父母在退休的時候,就有退休焦慮症,在退休的時候不太適應,覺得自己不上班,在家庭中就是一個閑人,從而引起了焦慮,而且還對生活不積極。以前都在上班,而現在貌似偏離了這些軌道,所以,給自己的心理帶來一定的障礙,我們一定要引起重視。父母上班的時候會有人說話,而退休之後,子女都在外面上班,沒有時間陪父母說話,父母就變得十分孤獨了。
3,經常帶父母出去逛一逛。
現在的年輕人一到雙休日的時候,就會去城市某個地方逛一逛,其實父母退休之後,年輕人也可以帶著父母去逛一逛,讓父母消除焦慮的心情,這樣,父母的心情才會開朗,家庭也會越來越好,父母的身體也會越來越好。
作為子女的話,如果遇到父母有這樣的情況,一定要多多關注父母,不要不當一回事,因為父母長期在這種情況下,會導致心理疾病,給父母帶來很大的危害。
5. 如何安撫老人的焦慮情緒
如何安撫老人的焦慮情緒
如何安撫老人的焦慮情緒。社會上隨處可見的他人生活狀態給你帶來了很多的競爭壓力,這些現象都會讓年輕人變得極端的焦慮,但其實老年人也會焦慮,下面分享如何安撫老人的焦慮情緒。
1、採取自我激勵
老年人在患有焦慮症之後,頭腦就會變得胡思亂想,經常煩躁不安。因此,也會遭受很多的折磨。這時不妨通過自我激勵的方法轉,移自身的注意力。看書或做一些體力活動,能忘記眼前的痛苦。老年人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能夠暫時的忘卻煩惱。
2、自我反思
有些老年人過度焦慮,就會產生不良的心理情緒,表現為情感或慾望的壓抑,長期的壓抑這些情感,最終就會導致心理疾病的出現。因此,老年人要學會反省自己,面對心中的痛苦,一定要充分的信任,學會釋放這些不良的心理情緒。
3、增強信心
老年人在生活當中一定要增強信心,建立自信心是治癒焦慮症最好的方法,很多老年人在生活當中都缺乏自信心,經常出現緊張恐懼或焦慮的`心理,老年人應該減少生活當中的自卑情緒,面對生活要充滿自信,焦慮的水平就會明顯降低,也會容易消失。
老年人一旦出現焦慮症,大家必須給予更多的關注。如果焦慮症繼續發展下去,可能就會導致更加嚴重的疾病,平時在生活當中如果患有焦慮症,必須通過健身、戶外活動或旅遊的方式來緩解焦慮情緒。作為女人來講,應該時常的去看望父母,能緩解老年人的焦慮。
參加戶外活動
老年人要經常參加一些戶外的集體活動,參加旅遊團等,通過每次出門旅行認識一批朋友,不但可以改變精神狀態,對高血壓、心臟病、肺氣腫、哮喘、神經衰弱的治療也有一定的療效。(當然,疫情期間,還是要減少不必要的外出,到附近公園散散步、做些適合自己的健身運動比較好)
學會自我疏導
輕微焦慮的消除,主要是依靠個人,當出現焦慮時,首先要意識到自己這是焦慮心理,要正視它,不要用自認為合理的其他理由來掩飾它的存在。其次要樹立起消除焦慮心理的信心,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運用注意力轉移的原理,及時消除焦慮。
培養興趣愛好
對於患有抑鬱的老年人,可以學著繪畫,幾個平時沉默寡言的老人圍在一起,各自用筆作畫,畫好之後可以開展評比,老年人的抑鬱心情被驅散,自然就會開口說話。老年人用印刷體一筆一劃的寫一定數量的美術字,寫好後進行對比,優勝者有獎勵。老年人專心於寫字,有利於心緒的穩定。
保持良好的心態
首先要樂天知命,知足常樂。古人雲:「事能知足心常愜。」老年對自己的一生所走過的道路要有滿足感,對退休後的生活要有適應感。不要老是追悔過去,埋怨自己。理智的老年人不注意過去留下的腳印,而注重開拓現實的道路。焦慮症的治療其次是要保持心理穩定,不可大喜大悲。凡事想得開,要使自己的主觀思想不斷適應客觀發展的現實。其三是要注意「制怒」,不要輕易發脾氣。
1、安撫老人心理情緒之文化娛樂
雖然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人在生理上應服老、不要做自已力不能及的事,但在精神上不能服老、怕老,要老當益壯,老有所用。老人可做一些力所能及、自己擅長而又不很緊張的工作,使精神有所寄託,人生價值得以體現。勞動,包括腦力勞動,能鍛煉神經系統,而游手好閑對神經系統有害。一些健康有趣的愛好,如書法、繪畫、攝影、集郵、釣魚等,都能使人做老有所樂。
2、安撫老人心理情緒之飲食調理
老年人的不良情緒多數是因為思想受限,多疑及身體功能退化造成的心情起伏,可以給老年人適當補充些增強體質、延緩衰老的營養品,從身體年輕影響心理年輕。
3、安撫老人心理情緒之人格尊重
人格上尊重,滿足自尊的需求:自尊心,人皆有之,何況耗盡了半生心血才將子女養育成人的父母,更是理所當然希望得到子女的孝順和尊重。譏笑、責難,甚至虐待老人等行為都是不道德的。有位老人在一項調查留言中說:「要提倡尊老敬老,改善愛少過分,尊老不足的現象」。尊敬老年人,適當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在我們國家是一種傳統美德。
4、安撫老人心理情緒之語言溝通
言語上溝通,排遣寂寞的需要:老年人在休閑時常會產生一種失落感、自卑感和孤獨感,尤其是兒孫們上班或上學後,憂郁之情就難以排解。此時,若邀兩三個知己朋友,海闊天空地「侃」上一陣子,老人的精神狀態可大為改觀。
言語交流與溝通,可排遣寂寞。一旦有空兒,就可到左鄰右舍或老朋友家裡坐坐,侃侃「海闊天空」,傾聽「肺腑之言」,能將憂愁苦悶拋至九霄雲外。如此會使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而不單調寂寞,對調節情緒寬闊胸懷,增強機體免疫力大有益處。
老人常見的心理問題
1、焦慮緊張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軀體各器官功能減退,易患許多慢性疾病,由於對身體健康問題的擔憂,惟恐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給家人帶來煩惱,給自己帶來痛苦而焦慮,緊張不安,甚至夜不能寐,食慾不振,機體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軀體疾病,造成惡性循環。
2、抑鬱
由於離退休後,社會角色的轉變,一時難以適應,認為自己對社會、對家庭沒有貢獻了,成了社會、家庭的負擔,而導致抑鬱,也有喪偶後,一個人獨自生活,子女都忙於自己的事務,對老人缺乏關心、照顧,老人長期生活在孤獨與寂寞、單調等待之中,久而久之,便覺得生活毫無意義而導致抑鬱,甚至有輕生的念頭。也有的長期生活在軀體疾病的折磨之中感到生活沒有希望而採取自殺行為。
老人養生保健的小常識
1、講衛生。飲食要謹慎,蔬菜水果要洗凈;飯前洗手,飯後漱口刷牙;鍋碗筷勺等餐具要清潔、消毒;平時衣著及居住環境應干凈衛生。
2、常歡笑。笑時胸部、肺部擴張,呼吸增強;笑在肚裡,產生胃液,幫助消化,增進食慾,促進代謝;笑在全身,興奮整體,睡眠香甜,精神振奮,心胸開闊,工作起勁。笑是一門學問,常笑、微笑、大笑都能有效的治療人們的神經衰弱、抑鬱症等精神性疾病。但笑也一定要有度,尤其是患者有高血壓、心臟病、心肌梗死等病者,不可以大笑,只能微笑。
3、常養神。神指心力、心勁。神是身體之主、生死之本、善惡之源。八小時工作要專心至致,其餘時間與雙休日要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寄情趣於一技之長,以樂促健康。
4、常梳頭。每日至少要梳頭兩次,每次60餘梳,可明目、清腦、祛風、活血,增進腎功能,防脫發,促進頭部血液循環。經常堅持必然受益。
6. 老人心情不好怎麼辦
老年人想要讓自己保持好心情,應該注意作息的合理,保證每天充足的睡眠時間,通過這種方式對身體調節有幫助。很多老年人之所以情緒容易波動和上了年紀之後睡眠質量降低有關,夜不能寐,早上又很早就醒過來,沒有充足的睡眠時間整個人精神狀態變差,身體在不舒服的情況下負面情緒也容易出現。因此,老年人要通過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來提高睡眠質量,有高質量睡眠的幫助身體會保芹含持健康。2、和他人多溝通老年人要消除負面情緒,應該多和他人溝通交流。如果有親朋好友的陪伴,通過傾訴,溝通交流等方式也對壓力釋放,情緒的控制有幫助,否則長時間獨處很容易出現抑鬱,焦慮等情緒,過度的孤獨還會增加心理疾病的患病風險。如果可以多和他人交流,多參加一些社交活動,同樣也可以讓負面情緒消除。3、多去戶外活動老年人要消除負面情緒可以多到戶外活動,很多老年人長時間呆在家裡面,沒有去外面多走動,接觸陽光的機會少,活動量也減少,同樣會出現這個問題。另外,人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多出去走一走,看看美麗的景色,同樣也可以讓自己的心情保持舒暢,有時到外面透透氣,呼吸新鮮的空氣,人的心情也會變好許多。為了避免負面情緒產生帶來影響,多到戶外活動很有必要。4、適當運動老年人想要消除負面情緒,還可以通過運動這種方式來實現。運動是促進身體健康,提高抵抗力的好方法,運動量充足還可以讓身體產生愉悅身心的物質,在運動過程中收獲好處或者轉移了注意力,身體才會保持健康,這也是讓老年人心情保持良好的好方法。堅持鍛煉之後會發現身體的循環,代謝速度加快,重要器官也可以功能提高。5、飲食嫌祥笑調節老年人心情不佳,不妨通過飲食來調節,因為營養物質獲取量充足是保持健康的前提,另外,在心情不好的時候選擇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可以讓自己的心情保持舒暢,很多人天生就愛美食,吃到好吃的東西自然心情就會變好。對於那些經常不良情緒影響健康的人來說,通過飲食宴頌調節確實有改善作用,可以讓自己的心情變好。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