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文言文對老人家尊稱
古代男子二十行冠禮,身體尚弱,故稱弱冠。
孔子《論語 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花甲,指60歲。花甲一詞出自中國古代歷法,以六十年為一循環,一循環稱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號繁多且相互交錯,又稱花甲。
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提:指2——3歲的兒童
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歲
古稀之年:指七十歲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
期頤之年:一百歲
妾身(女) 吾(男) 文言文中其他場合稱呼自己 我:吾、余、予、愚、鄙人、在下 先秦以前:寡人 皇帝:朕、寡人 皇後、太後:哀家 老頭:老朽、老夫 老婦:老身 出家人:灑家 官人:下官 女子:妾、區區、奴、奴婢 讀書人:小可、不才 下人:奴才、老奴 第一人稱:又叫「自稱」。
常用「吾、我、余、予」等,還有帝王的專稱「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譯為「我」、「我們」、「我的」、「我們的」。
例: 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鄭人買履》——已經拿到了鞋子,竟然說:「 我忘記了拿尺碼。」
「吾」用於句首,作主語,代替「我」。 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
《公輸》——我知道你用什麼辦法來對付我,但我不說。「我」用於句末,代替說話之人,作賓語。
3、余聞而愈悲。《捕蛇者說》——我越聽越覺得悲傷。
「余」用於句首,代替聽話之人,也就是柳宗元,作主語。 4、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岳陽樓記》——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予」字用於句首,代替「我」,作主語。
5、朕乃天子,說話豈能兒戲?——我乃一國之君,說話豈能反悔?「朕」便是皇帝的自稱「我」。 6、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兒有了水。
「孤」字用於句首,代替劉備,作主語。第二人稱:又叫對稱,常用「爾、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譯為「你、你的、你們、你們的。」 例: 7、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你怎麼敢輕視我射箭的本領呢!「爾」字用於句首,用來稱代賣油老人,譯為「你」,作主語。
8、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頑固啊,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
「汝」字用於句首,用來指代「智叟」譯為「你」,作主語。 9、子曰:「由,誨女知之乎?」《論語十則》——孔子說:「仲由,教導你的話都明白了嗎?」「女」字用於句中,又在動詞「誨」之後,作「誨」的賓語。
代替「仲由」,譯為「你」。 10、若為佣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你是個被僱傭給別人耕田的的人,怎麼會富貴呢?「若」用於句首,用來稱代陳涉。
相當於「你」。 11、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乃翁。
陸游《示兒》——大王的軍隊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時不要忘了把這個喜訊稟告給你的父親。句中的「乃」就是代詞,「你的」。
12、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你爹爹回來時,一定會跟你算賬的。「而」便是代詞「你」。
第三人稱:又叫他稱,主要有「彼、其、之」等字,它們既可以用來指人,又可以用來代事,其用法更為靈活,通常譯為「他、他的、他們、他們的」等。 例: 13、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劌論戰》——他們的士氣衰竭了,我們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他。這里的「彼」和「之」都是代詞,用來指代齊國的軍隊,相當於「他們」。
14、其妻獻疑曰《愚公移山》——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其」字用來代替愚公的妻子,譯為「他的」。
15、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公輸》——北方有個欺侮我的人,希望能藉助您的手把他殺了。句末的「之」就是代詞,代替「侮臣者」,相當於「他」。
關於己稱,即「自稱」,常用「自、己」二字,均可譯為「自己」之意。 例: 16、自雲先世避秦時亂。
《桃花源記》——自己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的戰亂……「自」便是自稱「自己」。 1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己」字也同上一樣,指「自己」。
還有旁稱:亦即稱別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譯為「別人」、「人家」。 例: 1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論語》——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沒有才能。這里的「人」字,即旁稱。
19、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鴻門宴》——現在人家有大功卻要擊殺他,這是不道德的。
「人」字旁稱「人家」。至於尊稱:即對人的禮貌稱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閣下」等之用,一般譯著「您、您老人家,他老人家」之意。
例: 20、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憑您微薄的力量,還不能削平像魁父那樣的小土丘,又能把太行、王屋那兩座大山怎樣呢,句中的「君」便是愚公之妻用來尊稱愚公的,相當於「您」。 21、子何恃而往?《為學》——您憑什麼去呢?「子」便是對對方的敬稱,相當於「您」。
22、公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您也曾聽說過天子發怒的情況嗎? 23、卿言多務,孰若孤?《孫權勸學》——您說你事務多,誰像我呢? 24、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公輸》——公輸盤說:「您老人家有什麼見教呢?」 25、足下事皆成。《陳涉世家》——您的事業都會成功。
稱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
向人稱自父母,曰家嚴,曰家慈。見朋友之父,稱老伯,母稱伯母,自稱晚或侄。
四、稱人之祖,曰令祖公,祖母曰令祖太夫人。向人稱自祖曰家祖。
祖母曰家祖母。見人之祖父祖母,稱太老伯,太伯母。
自稱己名即可。 五、稱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
向人稱自兄弟,曰家兄舍弟。稱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
向人稱自姊妹,曰家姊舍妹。見人之兄弟,稱幾先生,或幾兄,自稱小弟。
見人之姊妹,統稱幾姐,稱自曰小弟。(書款則稱侍) 六、稱人之妻,曰令正或尊夫人,向人稱自妻,曰拙荊或賤內。
見人之妻稱嫂,自稱己名。 (女子可自稱妹) 七、女子稱人之夫,曰尊府某先生,向人稱自夫,曰外子。
見人之夫稱某先生,自以避免稱呼為佳,如必要時,只稱本人即可。 八、稱人之子,曰令郎或公子,稱人女曰令愛,或女公子。
向人稱自子,曰小兒,女曰小女。見人子稱世兄,自稱弟,稱女曰世姐,自不稱。
九、稱人之孫及孫女,曰令孫曰令女孫。向人稱自孫,及女孫,曰小孫,曰小女孫。
見人之孫及女孫,稱幾公子幾小姐。 十、稱人或稱自之已故上輩,統加一先字。
如稱人之故父母,曰令先尊令太夫人;稱自之故父母,曰先嚴先慈之類。稱人已故下輩不必另加字,只雲「以前某兄」即可,稱自故下輩,但加一亡字,或雲「以前某某」亦可。
十一、稱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向人稱自姑丈姑母,曰家姑丈姑母。
見人之姑丈姑母,稱老先生老太太;交厚者,可稱老伯及老伯母。 十二、稱人之舅父舅母,曰令母舅令舅母。
向人稱自舅父舅母,曰家母舅家舅母。見人之舅父舅母,稱謂仿前。
十三、稱人之岳父岳母,曰令岳令岳母。 向人稱岳父母,曰家岳家岳母。
見人之岳父母,稱謂仿前。 十四、稱人之內侄,曰令內侄。
稱人之甥,曰令甥。稱人之婿,曰令婿。
向人稱自內侄,甥,婿,曰敝內侄,曰舍甥,曰小婿。 十五、稱人之親友,曰令親曰貴友。
向人稱自親友,曰舍親敝友。 。
因為你提了這個問題,我也學習了,特摘抄並整理他人的答案給你,如有不明或者其他問題歡迎追問
第一人稱:
男:我,於,余,吾,臣(對君王),朕(皇帝自稱),在下,區區,末晉(對前輩),小生(男子對女子),其(很少見,一般都是第三人稱),學生(對老師)
女:妾,妾身,賤妾,奴家,小女子,吾,臣妾(對君王)
第二人稱(一般好像不分男女吧):
子,汝,女(通汝),足下,若,而,乃,爾,爾等(復數),先生(對老師),陛下(對君王),老爺(對主人),卿,愛卿(君王對臣子)
第三人稱:
先生,老爺,彼,之,其等代詞
對別人稱呼自己的:
父親:家父,家君,家嚴
母親:家母,家慈
兒子:犬子,小兒
女兒:小女
對別人稱呼他的:
父親:令尊,令嚴
母親:令堂,令慈
兒子:令郎,令公子
女兒:令嬡,令愛
一、初見面之人問姓,曰貴姓,問名,曰台甫。自說姓曰敝姓某,說名曰草字某某。
二、有親戚世交者,應各以其名分彼此相稱。普通稱人曰先生或某兄,自稱曰弟。老者長者,稱曰老先生,自稱曰後學,或稱自名。
三、稱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向人稱自父母,曰家嚴,曰家慈。見朋友之父,稱老伯,母稱伯母,自稱晚或侄。
四、稱人之祖,曰令祖公,祖母曰令祖太夫人。向人稱自祖曰家祖。祖母曰家祖母。見人之祖父祖母,稱太老伯,太伯母。自稱己名即可。
五、稱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向人稱自兄弟,曰家兄舍弟。稱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向人稱自姊妹,曰家姊舍妹。見人之兄弟,稱幾先生,或幾兄,自稱小弟。見人之姊妹,統稱幾姐,稱自曰小弟。(書款則稱侍)
六、稱人之妻,曰令正或尊夫人,向人稱自妻,曰拙荊或賤內。見人之妻稱嫂,自稱己名。(女子可自稱妹)
七、女子稱人之夫,曰尊府某先生,向人稱自夫,曰外子。見人之夫稱某先生,自以避免稱呼為佳,如必要時,只稱本人即可。
八、稱人之子,曰令郎或公子,稱人女曰令愛,或女公子。向人稱自子,曰小兒,女曰小女。見人子稱世兄,自稱弟,稱女曰世姐,自不稱。
九、稱人之孫及孫女,曰令孫曰令女孫。向人稱自孫,及女孫,曰小孫,曰小女孫。見人之孫及女孫,稱幾公子幾小姐。
十、稱人或稱自之已故上輩,統加一先字。如稱人之故父母,曰令先尊令太夫人;稱自之故父母,曰先嚴先慈之類。稱人已故下輩不必另加字,只雲「以前某兄」即可,稱自故下輩,但加一亡字,或雲「以前某某」亦可。
十一、稱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向人稱自姑丈姑母,曰家姑丈姑母。見人之姑丈姑母,稱老先生老太太;交厚者,可稱老伯及老伯母。
十二、稱人之舅父舅母,曰令母舅令舅母。向人稱自舅父舅母,曰家母舅家舅母。見人之舅父舅母,稱謂仿前。
十三、稱人之岳父岳母,曰令岳令岳母。向人稱岳父母,曰家岳家岳母。見人之岳父母,稱謂仿前。
十四、稱人之內侄,曰令內侄。稱人之甥,曰令甥。稱人之婿,曰令婿。向人稱自內侄,甥,婿,曰敝內侄,曰舍甥,曰小婿。
十五、稱人之親友,曰令親曰貴友。向人稱自親友,曰舍親敝友。
十六、稱人之師,曰令師,生曰令高足。向人稱自師,曰敝業師。稱自生曰敝徒。自稱師,曰夫子或吾師。稱自曰受業,或曰門生。
十七、稱人之長官,曰貴某長(院部廳局等)。稱人之屬員,曰貴部下或貴屬。向人稱自長官,曰敝某長,稱自屬員,曰敝同事或敝屬,稱其某姓某職亦可。
十八、稱人之主人,曰貴上,稱人之仆,曰尊紀。向人稱自主人,曰敝上;稱自仆,曰小價。
(附說)
一、稱呼一事,本甚繁雜,各地習慣,直接見面之稱,尤多不同,故難備載。本編僅錄其對外交際通常用者。
二、親戚之間,稱呼甚為微細,每有錯一字而貽笑者。茲編本為舉要,專為常用,故不詳載。
中國古代在相互稱呼時很有禮貌。
常用的對稱詞有「 爾」、「 而」、「 若」、「汝」、「乃」等幾個詞,表示你、你們的意思。常用的敬稱詞古漢語中主要是「子」,親昵的對稱詞有「吾子」,還有夫子、夫君、夫公等表示對男子的尊稱。
在稱呼自己的親屬時,常用「家」、「舍」、「先」、「亡」這幾個字。 家、舍有謙恭平常之意,而先、亡含有懷念哀痛之情。
在稱呼對方親屬時,常用「令」、「尊」、「賢」三字。令含有善與美之意;「尊」相當於今天的「您」,用在尊稱長者;「賢」相當於公或君,用在稱呼對方叔父以下者。
在用對方職務相稱時,我國封建社會里有嚴格的規范,如對帝王尊稱君、人君、人主、天子、君王、皇上等;對宰相敬稱君侯、丞相、相公、中堂等;對將帥敬稱主帥、主將等。 古代尊稱 父:古代對男子的尊稱。
「父」本義不是父親,而是父系氏族社會中司火的長者,後成為對男子的尊稱。大約至周代,「父」才成為父親的別稱。
公:古代對男子的尊稱。甚至父親對兒子說話,有時也以「公」相稱,用來表示鄭重或愛重。
子:古代尊稱,男女皆可稱之。 學生對老師也稱「子」。
夫妻之間又互稱「內子」和「外子」。 長者:古代尊稱。
指有德行受尊敬的人。 卿:古代尊稱,古時使用較廣,君稱臣為「卿」,夫妻之間稱「卿」或「卿卿」。
先生:古代尊稱,多稱師長、老人或有德行的人。 閣下:是舊時對一般人的尊稱。
常用於書信之中。原意也是由於親屬同輩間互相見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閣下的侍從轉告,而將侍從稱「閣下」,後來逐漸演變為對至友親朋間尊稱的敬辭。
足下:在古代稱謂上,或同輩相稱,都用「足下」,足下意為「您」。 麾下:是對將帥的尊稱。
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宮殿的台階。 「陛下」原來指的是站在台階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敢直口乎天子,必須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後來「陛下」就成為對帝王的敬辭。 殿下:和「陛下」是一個意思,原來也是對天子的尊稱。
漢代以後演變為對太子、帝王的尊稱,唐代以後只有皇子、皇後、皇太後可以稱為「殿下」。 令尊:舊時稱對方父親的敬詞。
令有善、美之意,故用為敬詞。 尊公:亦稱「尊大人」、「尊大君」。
舊時稱對方父親的敬詞。尊與卑相對,指地位或輩分高,故用敬詞,如「尊翁」、「尊駕」。
令堂:舊時稱對方母親的敬詞。 令郎:舊時稱對方兒子的敬詞。
原稱「令郎君」。 令嗣:舊時稱對方兒子的敬詞,同「令郎」。
令子:舊時稱對方兒子的敬詞。 令愛:並作「令嬡」。
舊時稱對方女兒的敬詞。 令正:舊時稱對方嫡妻的敬詞。
令兄:舊時稱對方之兄的敬詞。 令弟:舊時稱對方之弟的敬詞。
令坦:舊時稱對方大婿的敬詞。 仁兄:舊時對同輩友人的敬稱。
常用於書信。 賢兄:舊時對同輩友人的敬稱,賢指德才之眾,故用為敬詞。
仁弟:舊時對同輩中青年者的敬稱。師長對學生,年長者對幼子亦常以之為稱,表示愛重。
賢弟:賢弟意為「仁弟」,賢有德行好、才能出眾之意,故習以為敬詞 。 。
『貳』 「您」是對什麼人的稱呼是對長輩以及上司的尊稱
"您"的稱呼一般是對於老年人,以及中年人的稱呼,但這並沒有固定的,對於某些尊敬的人,也可以使用您,這並沒有特定的年齡段。
可以因為某人在閱歷更豐富,或者更年長,所以使用「您」的稱呼。您字拆解:從你、從心,表示尊重,「你」的尊稱,所以對於尊敬的人,不論年齡多少,都可以使用。
(2)在老人面前他們可稱是什麼人擴展閱讀:
「您」字並非屬於通語字,這字原本為地方方言字,於宋元時期伊始在山東個別地方流行,之後滲漫至全國。古時通語使用的是「你」、「你弭」或「汝」、「汝等」又或「爾」、「爾等」,其本義是一個稱謂而已,不論尊卑。「您」字的出現,疊架於「你」字之上,字義為「尊敬的你」。
例句:
您好,請問,能打擾您一下么?我想問問············(比如問路)
喂,您好,請問您是?(接電話常見用語)
多謝您呀!(日常常見用語)
『叄』 古代對老年人的稱呼或自稱有哪些
(一)、老年人的自稱:
1、老身:老年婦女謙稱;
2、老朽:老人自稱;
3、老臣:年老之臣的自稱;
4、小老:基本意思是老年人的謙稱,也說「小老兒」;
5、老鄙:長者自謙之稱;
6、老僕:指年老的男傭人;
7、老拙:舊時老年人自稱的謙詞。
(二)、古代對老年人的稱呼:
1、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2、父母稱高堂、椿萱;稱別人父母為令尊、令堂。
3、對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其他尊稱:
1、「令」:用在名詞或形容詞前表示對別人親屬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
令尊、令堂:對別人父母的尊稱。
令兄、令妹:對別人兄妹的敬稱。
令郎、令愛:對別人兒女的敬稱。
令閫:尊稱別人的妻子。
令親:尊稱別人的親人。
2、「惠」:敬辭,用於對方對自己的行動。如:
惠臨、惠顧:指對方到自己這里來
惠存:請別人保存自己的贈品
3、「垂」:敬辭,用於別人對自己的行動。如:
垂問、垂詢:指對方詢問自己
垂念:指別人想念自己
4、「賜」:敬辭,指所受的禮物。如:
賜教:別人指教自己
賜膳:別人用飯食招待自己
賜復:請別人給自己回信
5、「請」:敬辭,用於希望對方做什麼事。如:
請問:希望別人回答
請教:希望別人指教
6、「高」:敬辭,稱別人的事物。如:
高見:指別人的見解
高論;別人見解高明的言論
高足:尊稱別人的學生
高壽:用於問老人的年紀
高齡:用於稱老人的年齡
高就:指人離開原來的職位就任較高的職位
7、「華」:敬辭,稱跟對方有關的事物。如:
華翰:稱別人的書信
華誕:別人的生日
華廈:別人的房屋
8、「賢」:稱呼對方,多用於平輩或晚輩。如:
賢弟、賢侄等
9、「奉」敬辭,用於自己的行為涉及對方。如:
奉送:贈送
奉還:歸還
奉勸:勸告
奉陪:陪同
『肆』 古代對老年人的稱呼或自稱有哪些
古代講究長幼有序,所以對於稱呼的禮儀要求也非常多,長輩們的自稱和稱呼就已經多得讓人有些傻傻分不清。長輩的自稱有老朽、老夫、老漢、老叟、老身、老婦、老嫗、奴婢、賤妾、奴家、吾、余等,對長輩的稱呼更是繁多,比如「家父」,「家母」,「令尊」,「令堂」等等。
對於自己已經逝去的父母的尊稱有先父、先母、先嚴、先慈,從這一個稱呼當中也可以得知「先」在古代有「逝去」的意思。對於別人家的父母也有不同的尊稱,一般都會稱作「令尊」和「令堂」,「令」在古代有對對方的尊稱的意思,比如「令妹」就是對對方妹妹的尊稱。古人對於老師也是非常尊重,所以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古人對老師的尊稱有「恩師」「夫子」等。
『伍』 老年人的各種別稱是什麼
1 老蒼 [ lǎo cang ]謂頭發蒼白的老人。杜甫《壯游》詩:「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
2 花甲[ huā jiǎ ]指六十歲的老人。《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3 古稀 [ gǔ xī ]指七十歲的老人。杜甫《曲江》詩:「清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4 耄[ mào]指八十、九十歲的老人。《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日耄。」
5 期頤 [ qī yí ]指一百歲的老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6 老宿 [ lǎo sù ]年老而在學藝上有造詣的人。如文壇老宿。汪啟淑《鹿菲子小傳》:「黃景仁著有《浮相斌》,老宿咸稱之。」
7 老父 [ lǎo fù ]對老年男子的尊稱。《漢書·張良傳》:「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8 老丈 [ lǎo zhàng ]對老年男人的尊敬之稱號。《稱謂錄》卷三十二引《孫公談圃》:「周孟陽春卿,英廟官僚也。聖眷素隆,書簡以老丈稱之。」
『陸』 對老年人的稱呼是什麼
古 代 對 老 人 的 稱 呼
50——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眼之年、大衍之年
60——花甲、平頭之年、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致之年
80——杖朝之年
80——90耄耋之年
90——鮐背之年
100——期頤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黃發指長壽老人頭發由白轉黃
鮐背指長壽老人。指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1、祖輩
祖輩的親屬,按古代關於宗親的范圍,是從高祖開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則稱為遠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廣義是指所有父輩以上的男性先輩,狹義則是指祖父。
(2)祖父:又稱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來稱呼祖父;如今對祖父最常見的稱呼是「爺爺」。
(3)祖母:又可以稱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稱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對成年婦女的很普遍的稱呼,也可以用來稱祖母。
(5)奶奶:是今天對祖母的普遍稱呼,古代的使用較晚。作為稱謂,「奶」最早是作為乳母之稱,以後又用以稱母親,又作為對以婚婦女的較廣義的稱呼。
(6)堂祖父、從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這些是對祖父的兄弟的稱謂。
(7)堂祖母、從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這些是對祖父兄弟妻子的稱謂。
2、曾祖輩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還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稱呼,比較特殊的是稱「曾門」。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還可以稱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較常見的為「太婆
3、高祖輩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稱為高祖父,也有稱為「高祖王父」、「高門」。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對高祖之上的歷代遠祖也可稱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稱「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親屬中最重要的親屬,除「父母」、「雙親」、「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稱外還有「高堂」、「嚴君」、「尊親」、「嚴親」、「兩親」、「親闈」等以及文人筆下的「所生」、「椿萱」等對父母的代稱。
(2)父、父親:是對父親古今習見的稱呼,還可以稱父親為「公」、「翁」、「尊」、「大人」、「嚴君」、「爺」、「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見的敬稱用語,稱自己的父親可稱「家尊」,稱對方的父親則稱「令尊」。
(4)爺:古代對成年男子較廣義的稱呼,宋代開始用作對祖父之稱,魏晉南北朝就用作對父親之稱,或寫作「耶」。
(5)母:是對母親最常見的稱呼。而在古代對母親的稱謂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對成年婦女或老年婦女的泛稱。其中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媽」、「慈」、「家家」和「姊姊」等。
(6)繼母:如果自己的母親去世、離異或被父輩逐出,則稱續娶之妻為繼母、繼親、後母、假母、續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親離家之後還能相見,則稱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稱自己的生身母親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則稱父親之妾為「庶母」、「少母」、「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時期對母親的兩種特殊稱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無論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對父親的妾都可以稱為「姨」、「姨姨」、「阿姨」。
( 12 )義父:指是在自己的父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為父,這個「義」字有外加、假、代、自願等意。
( 13 )義母:指是在自己的母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為母。
5、與父親相關的親屬
(1)諸父、諸母:是對父親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統稱。
(2)世父:對父親的兄弟的稱謂,現在更多的場合是稱「伯父」、「叔父」或簡稱「伯」、「叔」。古人偶爾將幾個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別稱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對父親的兄弟的妻室的稱呼。
(4)從父:對父親的叔伯兄弟可統稱「從父」,又可分別稱為「從伯」、「從叔」。
(5)姑:對父親的姊妹可稱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稱為「諸姑」、「姑姊」、「姑妹」,對已婚者一般都稱為「姑母」、「姑媽」,與今不同的是偶爾也稱「姑娘」。
(6)姑父:對姑母的丈夫,既可稱為「姑父」、「姑丈」,又可以稱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對姑母的子的稱謂。
(8)表姊妹:對姑母的女的稱謂。
6、與母親相關的親屬
(1)外祖父:對母親的父親,稱其為「外祖父」(與今同),又可稱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爺」等。
(2)外祖母:對母親的母親,稱為「外祖母」、「外婆」(與今同),又稱為「姥姥」、「老老」等。
(3)舅:對母親的兄弟,古今均稱「舅」,在不同場合,可加上一些修飾或補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對舅父之妻的稱謂。
(5)姨母:對母親姊妹的稱呼,先秦時稱為「從母」,秦漢以來則稱為「姨母」,或稱為「姨娘」、「姨婆」、「姨媽」等。
(6)姨父:對姨母之夫稱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稱「表兄弟」、「表姊妹」。
(無論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還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稱,古人統稱為「諸表」。)
7、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時是對父母的異稱,無論生死均可用。秦漢以來,父母死後仍可稱為考妣,但生前不再稱考妣,考妣只用來對死去的父母之稱。而且,考妣不僅用來稱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輩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輩均可用考妣相稱(在先秦時則是對先祖的泛稱)。
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對成年男子的美稱,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關稱謂很多 ,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還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漢子」等稱呼丈夫。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對妻的最主要的稱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種附加成分,還有「賢妻」、「良妻」、「仁妻」、「令妻」、「嬌妻」等。除此,還可用「婦」、「室」、「君」、「夫人」、「娘子」、「渾家」、「內」、「老婆」、「婆娘」、「太太」等來稱呼。
9、與丈夫相關親屬
(1)公:也稱公公,對丈夫之父,古稱為「舅」,也稱為「公」、「公公 」。這些稱呼正是今天稱丈夫之父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稱婆婆,對丈夫之母,古稱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嚴姑」、「慈姑」、「阿姑」等。後又稱「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對丈夫父母的合稱。近者稱「公婆」。此外還有一個常見的稱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對丈夫的兄弟的稱謂,與近代所稱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對丈夫妹妹的稱謂。
10、與妻子相關親屬
(1)岳丈:是對於妻子之父的稱呼,古代還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稱。
(2)岳母:對妻子之母的稱謂,或稱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來對妻子之母的稱呼。
(4)舅舅:對妻子兄弟的稱呼,或稱為「舅」、「舅爺」、「舅子」等,還稱為「內兄」、「內弟」、「妻兄」、「妻弟」等。
(5)姨:對妻子的姊妹的稱呼,或稱「大姨」、「小姨」,也稱為「妻妹」、「內妹」。
11、兄弟及與其相關親屬
(1)兄:又稱為「昆」。今天則可用「哥」來稱呼兄長。有兄弟數人的情況下,稱呼中必須表示出排行,或以數字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這些排行常用語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廣泛的稱呼,可以稱父、稱兄、稱弟、稱子。)
(2)嫂:對兄的妻子的稱謂,或稱「嫂嫂」。
(3)弟:是對與兄相對者的稱呼。
(4)弟媳:對弟的妻子的稱謂,或稱「弟妹」。
(5)侄:對兄弟的子女最常見的稱呼,也可直接稱之為「兄子」、「兄女」,或稱為「從子」、「從女」、「猶子」、「猶女」。
12、姊妹及與其相關親屬
(1)女兄、女弟:古代對姊妹的稱謂,或直接稱姊妹為兄弟。「姊」又稱「姐」,與姊相對者稱為「妹」。
(2)姊夫、妹夫:對姊妹的丈夫的稱呼,也可稱為「姊婿」、「妹婿」。
(3)甥:對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稱呼,還稱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與其相關親屬
(1)子:在古代是一個使用范圍較廣的稱呼,秦漢以後主要用作兒子之稱。
自己之子可稱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別人之子又可稱為「令子」、「良子」、「不凡子」、「賢子」等。除此,還可用「男」、「子息」、「賤息」、「兒子」、「兒郎」、「兒男」等來稱呼子。若有幾個兒子則有「長子」、「次男」、「幼子」等稱呼。
(2)女:對女兒的主要稱呼。對別人的女兒往往稱為「愛」或「嬡」,也稱為「令嬡」、「閨嬡」。
(3)義子、義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養的子女,又稱「養子」、「養女」、「假子」。同時還有一個常見的代稱「螟蛉」。
(4)媳婦:對兒子之妻的稱呼。最初只稱為「婦」,後因兒子又稱為「息」,所以子之妻又稱為「息婦」,或寫作「媳婦」。
(5)婿:對女兒丈夫的稱呼,或稱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兒之夫還可以被稱為「女夫」、「半子」、「東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稱「賢婿」之類,岳家一般人都尊稱其為「姑爺」、「姑老爺」。
(6)孫:對兒子的子女的稱呼,或稱「孫息」、「孫枝」。「孫」又分為「孫兒」、「孫女」,「孫女」又稱為「女孫」。
(7)外孫:對女兒的子女的稱呼。女姓還可稱為「外孫女」。
『柒』 請問古代女孩的自稱、對父母、長輩、兄弟姐妹、朋友等人的稱呼分別是什麼
女子自稱--「奴家」
女子謙稱--「妾」、「賤妾」、「奴婢」
老年婦女謙稱--「老身」
謙稱自己的丈夫--「拙夫」
王妃、王後在皇上面前自稱--「臣妾」
王妃、王後在臣子面前自稱--「本宮」
寡居皇太後自稱--「哀家」
民間女子自稱--「小女子」、「民女」
稱對方的年齡(多用於年輕女子)--「芳齡」
稱對方的名字(多用於年輕女子)--「芳名」
女子謙稱自己容貌--「蒲柳之姿」(柳樹在古代被看作樹中的賤物)
其他:
「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謙稱自己;敝姓,謙稱自己的姓;敝處,謙稱自己的房屋、處所。
「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
「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請求別人。如敢問,用於問對方問題;敢請,用於請求對方做某事;敢煩,用於麻煩對方做某事。
「拙」--用於對別人趁自己的東西。如拙筆,謙稱自己的文字或書畫;拙著、拙作,謙稱自己的文章;拙見,謙稱自己的見解;拙荊、賤內、內人:稱自己的妻子。
「小」--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或事物,如小女子、小婦人;小兒:謙稱自己的兒子;小女:謙稱自己的女兒;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稱;小子: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小可(多見於早期白話):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小店:謙稱自己的商店。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後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沒有才智的)、不肖(沒有出息的),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家」--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常用謙詞。「家」是對別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尊、家嚴、家君:稱父親;家母、家慈:稱母親;家兄:稱兄長;家姐:稱姐姐;家叔:稱叔叔,等等。
「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後者如舍弟:稱弟弟;舍妹:稱妹妹;舍侄:稱侄子;舍親:稱親戚。
=========================華麗的分割線=============================
古人在說自己時的謙稱因身份而有所不同。
一般人說自己可以說「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單個字可以說「仆」,如「仆竊不遜,近自托自無能之辭」(司馬遷《報任安書》),可以說「愚」,可以說「竊」,「愚以為」「竊以為」都是「我以為」的意思。
大臣們在君主面前可以說「臣」、「微臣」,甚至說「奴才」(何紳不是經常說嗎?),犯了罪了說「罪臣」。
下級官吏在上級面前說自己「下官」、「卑職」。下級將領在統帥面前稱自己「末將」。
君主自己稱呼自己時說「寡人」、「孤」、「朕」。
丫環在主子面前自稱「奴婢」。
百姓在官員面前說「小人」「賤民」。
古代女子謙稱自己為「妾」、「妾身」、「賤妾」。
出家人稱自己「貧僧」、「貧道」、「貧尼」。
所有這些都是古人對自己的謙稱。
還有:
1.鄙人:古人稱呼自己的謙詞
2.臣:古代作官的在皇族面前的自稱
3.孤:古代皇帝自稱
4.小人:古代一些下級對上級,奴才對主人的自稱,有自貶自賤以抬高聽話人之意 ;也指壞人
5.在下:古人自稱
6.陛下:對皇帝的尊稱
7.閣下:對聽話對象的尊稱
8.令郎:指對方的兒子
9.愚:對自己的稱呼,謙詞
10.奴才:古代一些下級對上級,奴才對主人的自稱,有自貶自賤以抬高聽話人之意
11.先生:老師;對學識高的人的稱呼
12.奴家:古代女子自稱
13.晚生:一般是書生在比自己資歷高的人面前自稱
14:卿:古時高級官名;古時君稱臣;古時夫妻或好朋友之間表示親愛的稱呼
15:令尊:對聽話人父親的尊稱
還有(可能有重復):鄙人 臣 小人 在下 愚 奴才 奴家 晚生
小生 我 吾 余 予 某 妾 仆 愚不才 老朽 小女子 後學 末學 不才 末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