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制壽衣
壽衣,俗稱「老衣裳」。人亡後,兒女為其穿壽衣,死者為男性,通常由兒子和女兒來料理,死者為女性,則由女兒和兒媳來料理。壽衣一般不用皮毛和綢緞做,怕來生變成獸類和斷子絕孫,多用絹棉做成,取「眷戀」、「緬懷」之意。衣褲的件數,忌雙喜單。博山居民為死者做壽衣一般須要「五領三腰」,即五件上衣,三件裙褲。無論何時亡故,都要以棉衣為主。 壽衣選擇 選擇壽衣的關鍵要注意搭配,也就是說衣、褲、鞋、帽、被的款式、色彩、圖案要協調,要呼應。在款式上尤其要將中式和西式區別開來,切不可上穿西裝下著布鞋,中不中西不西,顯得不倫不類;色彩的選擇更要注意整體的調子,將零碎的色彩統一在大調子中,不可使用大面積的對比色,不然會顯得雜亂、刺眼;圖案同樣有古典的、現代的、中式的、西式的之分,在風格上要協調、統一。此外,面料的選擇還牽涉到"殯"禮的檔次,一般緞織料的壽衣較為貴重,家屬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壽衣。 如今所謂壽衣,或說原是明代一般人平時穿用的衣褲,後來因清朝統治者不讓漢人穿明代的服裝,人們只好改變原來的習慣。據說有人向清政府提出「生變死不變」的要求。即生時穿清朝的衣服,死時穿明代的衣服。清政府見民眾要求強烈,只好答應下來,於是明代服裝便成了死人的壽衣了,後來雖然清政府被推翻了,以明代衣服為壽衣的習俗卻一直傳下來。 大多綉五蝠捧壽圖案。壽衣顏色,一般為藍、褐色,年輕婦女用紅、粉或蔥白色。此外,還配以被褥,通常鋪黃、蓋白(意為鋪金蓋銀),被面常綉「八仙」。少數鄉村還沿用這類壽衣,但多數農村和城市移風易俗,辦喪事一般給死者穿整齊干凈的日常生活服裝,習慣上仍稱壽衣。 壽衣知識老年人生前就做好死後要穿的衣服,美稱壽衣,寓為健康長壽之意。在慶陽,老人一般過了六十歲以後,兒子要及早想法為父母做壽衣。壽衣包括帽子、衣褲、鞋襪等,衣褲至少要做夠三套,套數均要單數,忌雙數。做壽衣一般要在古歷閏年做,因古歷閏年比平年多一個月,俗稱閏年做壽衣,可以為老年人增壽。所做的布料要用棉線織的布。古時,從被褥鞋帽到內衣、外衣、袍子、鞋襪,均要女子親手做。新時代,一般人家除過做外衣,內衣和鞋帽等都從商店購買,大衣取代了袍子。 舊時做壽衣,有許多講究。外衣里子用紅布做,子孫後輩會紅火。帽子上邊綴紅頂子,亦象徵後輩兒孫紅火。男人壽衣外面多為杏黃色,女人外衣多為青藍、古銅色為主。壽衣無論內外衣,一律不用紐扣,只用小條布帶。以帶子代替紐扣,暗喻會帶來兒子,後繼有人。
㈡ 老人的壽衣由誰准備
一、老人的壽衣由誰負責。
自古以來,就有女兒是父母貼心小棉襖的說法,女兒准備的東西老人更加喜歡。一般情況下,只有一個女兒,那就是她一個人負責操辦壽衣的事情。
如果是幾姐妹,壽衣就由幾姐妹共同負責。可以由一個人先出錢,購買齊備,大家分攤費用。若是親手縫制的話,就有幾個姐妹各自分工,各負其責來完成。不過,壽衣也不全是由女兒買,若只有一個兒子,壽衣就是由兒媳婦負責操辦。
若是兒子和女兒都多,那就是大家商量著辦,女兒們負責置辦壽衣,兒子們負責辦理喪事。
古代,老人的壽衣數量,還有晌孝襪個說法,叫「五領三腰」,分別為襯衣襯褲、絨衣絨褲、夾襖、棉衣棉褲和披風。絨衣絨褲要過背,用清白條紋的,這叫路路通。
男士的壽衣,一般選擇藍黑色;女士的壽衣,一般選擇紅色或紫紅色。
二、老人死後壽衣由誰穿。
老人活著的時候,不會穿壽衣,只有到生命垂危的時候,才會穿。一般情況下,是由最親近的人來穿,大多數是年齡比較大的人負責。
有的人家庭人力單薄,沒有什麼直系親屬,子女年輕不懂事,這時可以找專門穿壽衣的人穿。在民間,一些負責紅白喜事的團隊,都可以提供這樣的服務。
在給老人穿壽衣之前,需要提前給壽衣暖衣,暖衣的方法比較簡單,就是讓當事人將壽衣穿在自己的身上試一下,大小是否合適。
給老人穿壽衣,是在老人彌留的時刻,讓穿著壽衣咽氣,安心地離開。
三、壽衣的穿法。
壽衣的穿法,也有講究,貼身宴激衣服是白色的襯衣襯褲,外面再穿上棉衣棉褲,最外面就是一件黑色的長袍。壽衣,是不能有扣子的,穿好過後用帶子系緊即可。帶子,是表示後繼有人的意思。慎戚
㈢ 怎樣給父母准備壽衣
給父母准備壽衣:給老人買壽衣的時候是分男女的,男性的話准備的件數比女性多一點,而且男性的款式也比女性要多一點,也分為七件套九件套不等,女性壽衣一般都是五件套,不過款啟橡式也是很多的。
除了要在件數上有講究之外,在給老人准備壽衣的時候還需要注意衣服的質量要好一點,如果衣服質量不好在老人過世以後穿上就會裂縫等,這對老人來說都是大不敬的,不過現在老人的壽衣都是質量很好的。
在買壽衣的時候講究買幾件套幾件套,購買者一定要看清楚質量和做工,千萬不要聽賣家的件數,件數多價格低的不一定好,看做工是否細致,如果做工細致就可以放心選擇,加上游游使用的布料比較好就可以選擇了。
如果提前了解好品牌的話也可以放心選擇,畢竟大品牌的質量都很好,銷量也很多。從價格質量和做工三個方面去考慮就能選到好點的壽衣了,千萬不要聽賣家忽悠包含有什麼配件什麼的,那些都是銷售的噱頭。
壽衣應該誰買的問題
至於誰買壽衣,現在的說法是不一樣的,有的地方是女兒買的,有的是女兒和兒子一起買的,讓女兒買的主要原因就是女兒比較細心,購買的時候會注意細節問題,能夠挑選出質量比較好的產品,不過現在很多也都是兒子准備的,只要選擇好品牌看好質量,都能挑選出好的壽衣,不管女兒還是兒子,有孝心的話都會准備得很精心。
老人病重去世火化,用戶最好什麼東西都提前准備,不要倉促准備,可提前聯系殯葬平台,聯系一條龍服務或者選墓地都可以,有什麼與白事相關的問題也可神旁銷以直接撥打電話咨詢。
㈣ 壽衣提前買了放在哪
找個箱子裝然後找個不顯眼的避人的角落裡,但不要是臟地方。
舊的習俗是將准備好的壽衣放入壽材裡面保管。現在不用棺材了,可以將提前准備好的壽衣包在一個包袱里,放在櫃子頂上。因為放在低處容易受潮發霉,等到真正要用的時候就會措手不及。
古時候,一般親屬過世,都不會當天下葬。有守靈3天、5天、7天、9天、15天不等。且出殯的日子時辰都得找風水先生算好,這必然要面臨屍體腐化的問題。平民布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大多都是多加些乾草布料,家境好些的,都是多加被褥。
解放以後,國家提倡殯葬簡易化,慢慢演變至今,壽衣的件數一般都是市面上的五件套了:包括大袍、棉衣、棉褲、襯衣、襯褲。
(4)陝西老人如何置辦老衣擴展閱讀
受傳統習俗影響:受傳統習俗的影響,老人過了60歲後,兒女就要想辦法為父母做壽衣。壽衣要趕在閏年做,因為閏年比平年多一個月。正因為這多出的一個月,才使人們相信,閏年做壽衣,可以為老人增壽。盡管這只是古人朴實的思想觀念,但它充分體現了古人的孝道文化。
避免事出倉促:死人的壽衣之所以要提前買,是因為擔心老人走的急,避免事出倉促的情況出現。有些人遇事容易急躁,遇上大事更是六神無主。一旦遇上老人去世這樣的大事(尤其第一次經歷),就不知道如何是好了,以至於耽擱了給老人穿壽衣的最佳時間,所以老人的壽衣要提前買。
傳承孝道文化:中國人非常重視孝道文化,尤其在古代,出世做個官也要通過舉孝廉的方式,足見古人對孝道文化的尊崇。孝道文化表現在葬禮上,主要形式就是死人的壽衣要提前買,老人每次過壽時都要拿出來試穿一次,認為這樣才是為老人增壽的最佳途徑。
㈤ 提前准備的壽衣放在高處還是低處
按先五領後三腰,瘦鞋鞋口朝里放的規矩放在在箱子里,然後把箱子放在在老人的房間里的櫃子頂上。
什麼是壽衣?
壽衣, 即裝殮死者的衣服,是指為亡人穿戴的衣服,老年人生前就做好死後要穿的衣服,美稱壽衣,寓為健康長壽之意。
中國傳統壽衣設計多採取古代服飾作為參考,並將吉祥圖騰刺綉印製於其上。
傳統樣式的大多綉五蝠捧壽圖案。壽衣顏色,一般為藍、褐色,年輕婦女用紅、粉或蔥白色。此外,還配以被褥,通常鋪黃、蓋白(意為鋪金蓋銀),被面常綉「八仙」。
少數鄉村還沿用這類壽衣,但多數農村和城市移風易俗,辦喪事一般給死者穿整齊干凈的日常生活服裝,習慣上仍稱壽衣。
現代壽衣大多較為隨意,有採用西式化的喪葬服飾,也有選擇傳統壽衣服飾的,但是目前較多的還是選擇死者生前服飾加以處理改良。
我國國策對土葬(遺體直接下葬)有著很嚴格的規定,所以一般都是火化後埋葬骨灰,一般不存在遺體直接下葬的情況。於是乎壽衣便不在考慮與屍體的共存性問題,所以一般採用死者生前衣物入殮較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