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老太太,她有兩個兒子,一個賣雨傘,那個賣什麼下雨天和晴天她都愁,最後換了心態好
另一個是賣草鞋
原文:
有個老太太,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賣雨傘,小兒子賣草鞋,這個老太太晴天的時候,擔心大兒子的雨傘賣不出去,陰天的時候,擔心小兒子的草鞋賣不出去。每天都愁。
一個智者告訴她:你應該高興才對啊!晴天的時候,小兒子的草鞋好賣,陰天的時候,大兒子的雨傘好賣,永遠都有一個兒子,生意好,這不是好事嗎?老太太聽後頓時感覺心情舒暢了!
這個故事迷惑性真大了!很多「感恩派」成功學大師,喜歡拿這個例子說事。
這難道不是自己騙自己嗎?小孩子害怕看到大老虎,於是就捂住自己的眼睛,騙自己看不到,難道不就是老太太的心態嗎?
老太太的心態確實的一下改變了。但是,小兒子的生意和大兒子做生意完全沒有任何影響。
真正的做法應該是,老太太和兩個兒子算算賬,優勢互補,陰天的時候同時賣雨傘,晴天的時候同時賣草鞋,實現利潤最大化。
(1)老人和子女算賬心裡怎麼想的擴展閱讀:
延伸閱讀:心態決定情緒,情緒決定心情
1、管理好你的情緒,讓心情舒暢,讓人生優雅。心態決定情緒,情緒決定心情,心情決定心境,心境決定生活。心態好,一切安好。好心態,一半在性格,一半在涵養。性格怎樣,看你和什麼人在一塊;涵養如何,看你怎樣要求自己。打造好心態,管理好情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然自在,從容優雅,幸福常在。
2、最滿意自己的一個改變,就是帶著情緒時絕對不和親近的人說狠話。人常覺得對方情緒沖動時說的才是真話,其實大多數爭吵都是情緒表達,並不是你內心的真實想法,可是會給對方帶來不可逆的傷害。珍惜我們愛的人,就從管好我們暴怒時的嘴開始吧。相信我,最好的彌補傷害的方法,就是不傷害。
B. 父母經常給自己算賬,怎麼辦
你應該更加的好好學習,讓自己變的有能力,踏入社會可以好好上班多賺錢,爭取早日經濟獨立,然後好好的孝順他們。
有些事,如果現在不做,也許一輩子都沒有機會了。當父母像你一樣風華正茂,你還是個只知道哭鬧和討要的小屁孩。於是,你未曾見識過他們的風華。
當父母為你的學費風吹日曬,你在安靜的教室里讀書或者開小差。於是,你未曾見識過他們額頭上淌下的汗。當父母不用再負擔你的生活費,你在外面的世界奮斗,或精彩或隱忍。
於是,你未曾見識過他們的孤獨。當父母終於熬到了抱孫子的年紀,你以各種理由推遲了結婚、生孩子的計劃。於是,你未曾見識過他們的落寞。原來,你一直與這世界上最愛你的人擦肩而過。如果一直等,我們還將錯過什麼?
孝順父母是人的立身之本,如果連自己的親生父母都不孝順,縱使其他方面表現得再好,也都微不足道,因為那已經是無根之樹、無源之水了。
在《論語》中,孔子對孝的闡述有很多,最關鍵的就是「色難」,供養父母衣食住行容易,能夠對父母和顏悅色,就很難做到了。
要主動用心供養父母。在衣食住行方面,應該仔細觀察父母有什麼需要,主動為父母准備好,不要等父母張口。除非迫不得已,父母永遠不會張口跟孩子要東西。等父母開始要東西了,就已經說明,你對父母實在是太不用心了。
要記住父母的生日。子女的生日,父母永遠都不會忘記,父母的生日,我們也不應該忘記。父母不一定希望生日過得多麼熱鬧排場,希望收到多少禮物,但起碼你要記住給父母打個電話,告訴她:「生日快樂!」
要經常給父母拍照。現在拍照方便了,在給寶寶拍照的同時,千萬不要忘記給父母拍照。父母年事已高,拍照的機會已經不多了,沒准兒哪一天她們就會撒手人寰,到時候再想拍,就永遠沒有機會了。
多給父母打打電話。如果能守護在父母身邊,那當然最好,如果做不到,一定要記得多打打電話。父母不打給我們,是因為怕打擾我們的工作生活,是怕拖累我們。能夠和子女聊天,其實是父母最開心的事。
跟父母聊天要有耐心。不管是當面和父母聊天,還是打電話,一定要有耐心,老人年齡大了,耳朵可能會有點兒背,她如果聽不清,自己就已經很難受了。
你就大點聲,或者多說幾遍,千萬不要有厭煩的情緒,不要讓父母傷心,想想我們兒時的時候,父母何曾厭煩過我們。
食物要軟的、熱的。人老了,牙口大多不好,為父母買吃的,一定要軟的,容易消化的;為他們做飯菜,一定要燉爛,要熱的,不能涼的。
常帶老婆孩子回家看看。父母不盼望子女大富大貴,只盼望子女能夠平平安安、一家團圓,多回去看看父母,讓她們安心。
父母照顧我們無微不至,尤其剛出生的三年,是最難照料的時期,即使現在每天照顧父母,也難報萬分之一的恩情。
工作再忙,也要記住,每年至少為父母洗一次腳,捶一次背,剪一次指甲,或者梳一次頭,體驗一下父母當年為我們做的事情。
孝道第一,其他第二,父母生病了,即使再忙,有再多的理由,也要放下,要親自照顧父母,不要找護工代替。強烈推薦大家看看三國時期李密先生的《陳情表》,看完後,相信你就不會再有任何借口了。
和兄弟姐妹和睦相處,互相幫助。《弟子規》上講「首孝悌」,孝和悌是不可分開的,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們能夠和睦相處,互相關愛。
如果你和兄弟姐妹鬧矛盾,甚至吵架、打架,父母會很傷心。兄弟姐妹有困難,一定要盡全力幫忙,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也要在所不惜,這才叫親兄弟,這才叫一奶同胞,這才是父母最希望看到的。
C. 子女要求父親算賬合理嗎
當然合理,子女如果屬於民事行為獨立人和父親算賬是合理的,受傳統影響出於親情,中國的家庭都是父親主導型的,很少有和親生父親算賬的,況且父母為子女操勞了一生,更多的是付出,和父親算賬顯得很不孝順,很少有家庭的子女會和父親算賬,但是也有些父親並不自愛,豪橫跋扈,自峙老子第一,在子女面前不講道理,因此說子女要求父親算賬是合理的。
D. 父母年歲大了以後,比如八十多歲了,會把自己的存款交於子女打理嗎
老人身體 健康 的時候,還是自己打理錢款好!我父親77歲的時候,母親去世了。二姐接走父親,說她以後全管了,等到東西搬空以後(貴重點的二姐全清了,剩下的大哥全清了)前後也就一個半月,二姐就逼著父親離開,理由是要 旅遊 幾天。父親回家一看,房子被弟弟出租出去了,啥也沒了。大哥和弟弟勸父親自己出去租房子住,父親就聯系我,讓我聯系房子。因為老人可能不喜歡我吧,給了大哥一套樓房,把我攆的遠遠的,啥也不管我,我婚後一直租房住,後來慢慢才買了房。我愛人實在看不過去,就商量給我父親買了一套小戶型樓房,為了讓老人有尊嚴,房產證辦的父親的名字。再三討要用的東西,大哥二姐啥也不給,說都沒了。沒辦法,裝修後重新安置了一切,比我們住的用的都全。過人家就是這樣,越是親的啥也管的,慣的都不懂事了。今年老父親85了,每天樂呵呵的活動量挺大,自從住上新房一次醫院也沒住過;今天過去給老人送雞蛋,父親剛練完毛筆字,正拉二胡,其實,一家有一個懂事的老人就能活的有尊嚴!父親告訴我說,誰也不來,你姐來了就要工資卡;老大老三佔了的房子拆遷了,我說跟我沒關系,父親說,「跟我也沒關系啦,誰讓你不搶」!真無語了。小區大門換鎖,父親墊了十元,我給他說啥也不要。說你又不要我的住房錢,就是墊一千也不能和你要錢;他們都找我要錢,就你不要錢。說的我心裡挺酸的,其實說經濟條件就數我比較差。所以說嘛,老人 健康 的時候,還是自己打理自己的工資卡合適,遇上不良的狼一樣的子女,看不住自己的東西,到頭來還是自己受制。
前幾天去銀行取錢,因為人多等的時間比較長,跟大堂經理聊了幾句。
前面一位老人大約七十多歲的樣子,行動不便所以手扶著一輛小推車,帶著一副老花鏡,手顫巍巍的簽字,辦完事後大堂經理趕緊過去扶他出門,把小推車也幫他扶好才回來。
大堂經理說這個老人經常來這里辦業務,從來沒有人陪伴,他有兒有女但是因為房產問題鬧翻了,孩子們要他早點過戶分產,他卻覺得兒女只惦記自己的房子和錢卻對他照顧不周所以不肯,現在總是孤家寡人一個來來去去很可憐。
其實如果這樣行動不便的話,建議還是和孩子們好好商議,可以請求鄰居或者居委會派出所參與一下,看看房子和財產如何分配老人如何照顧,最不濟也找個好點的養老院,要不然再老些動不了了怎麼辦?不是還得有人管嗎?財產最後不是還得給了兒女嗎?
老人不要太固執,孩子們也別急紅了眼。
我娘家在這個問題上的處理方式,堪稱成功的經典案例,現分享給大家,作為借鑒吧。
我父母共養育了七個孩子,一子六女,老二是兒子。我父母沒有重男輕女,不溺寵兒子,反而對兒子更嚴格要求,對孩子們一視同仁的培養。六個女兒都與父母生活在同一城市,兒子大學畢業後在外省工作生活。
我父親有很嚴重的封建大男子主義思想,他只管工作掙錢,發工資就拿回家交給我母親管理,我母親掌握家中的一切 財經 大權,安排家庭開支及人情來往……。
因為我是最小的孩子,母親去銀行存錢取錢,都會要我同行,並幫她辦理,存單都是由她保管,所以當時只有我和母親清楚家庭經濟狀況。
我老爸在八十歲去世後,(老媽當時七十八歲),大姐提出要老媽把經濟狀況公布,讓七個子女都知道實情,免得以後互相猜忌,既影響七個姊妹的親情關系,更會影響母親的晚年生活。
我老媽當著七個子女的面,打開她的「百寶箱」,把她的財產公示出來。她指定由二姐管理她的賬務,賬本、存單、現金等還是由老媽自己保管。我們也一致同意,因為二姐善良正直認真,也在工作單位擔任過管理工作,她的工作做得真心好。
二姐設立了幾個公開的賬本:
1.各個子女孝敬母親的登記本。
不管是應該給予母親的生活費,還是逢年過節、生日禮物,不管孝敬的是金錢還是物品,都一一登記,在場證人簽名,如果沒有其他姐妹在場,就自己登記,老媽確認,等以後補簽證人名字。這個方法具有很好的督促監督作用……
2.老媽的人情往來登記本。
3.老媽的生活費用登記本
這個主要記錄水電煤氣費、伙食費。
4.老媽的現金、存單、存款變更登記本
這些登記本,七個子女都可隨時查看,公開透明。
老媽的贍養及照顧,由子女們共同承擔。
老媽在九十四歲時仙逝,其醫療費、喪葬費,當時由七個子女平攤。最後都是用老媽的存款,退還了子女們出的部分。剩餘的錢,又成立了一個賬戶,又做了一個賬本,主要用於登記清明節掃墓的費用……
老媽的兩套房子,按照老媽的遺願處理了:小的一套房子出租,租金用於清明節掃墓活動。大的一套房子出售,賣房款由子女平分。
現在,老媽去世六年了,我娘家七個兄弟姐妹,一直和睦相處……相信父母的在天之靈,應該是很欣慰的吧?!
謝謝閱讀。
八十歲多歲的老人,若是子女孝順,應該把錢財交給子女管理。人的年齡大了,腦力也不行了,好多事情記不住,自己管理錢財,去銀行不方便,還會有危險,還可能上當受騙。我的父母很開明,年齡大了,就把錢卡交給我了,他們不時的過問一下,我也很認真的管理,經常向他們報賬,姐妹誰家有困難了,適當幫助一下。逢年過節、雙休日家人聚會,都是父母出錢,父親總是說,我們死了錢也帶不走,還不如活著大家都高興。到後來,年紀大了,父親也不問了,只是問余額。他們明確的告訴我們,三個孩子,誰照顧父母付出的多,錢就給誰。最後大家誰也沒意見。我有一個親屬得了重病,頭腦很清醒,就是不交代後事,去世後,家人找不到他的工資卡和存款,找了幾天,才找到,卻不知道密碼,費了好多周折才取出來。所以,人老了,就認慫吧,好多事情交給兒女去辦,自己落得一身輕,悠閑自在。但是遇到不孝子女,就另當別論了。
為了更好地回答這個問題,我先講兩個發生在我身邊的真實例子:
其一,我同事的老父親八十二歲那年,突發急病離世。同事辦理完父親的喪事後,便向我愛人咨詢(我愛人在銀行工作),他不知他父親的銀行卡有幾張,也不知銀行卡放在哪裡,怎麼辦?
我愛人回答了他,然後,他按照我愛人所說,辦了相關手續後(所有子女必須全部參與),到銀行查詢,費了一定的周折,才將父親銀行卡上的錢轉了出來。
其二,我娘家的一位遠方大爺,也是一位退休人員,有三個子女:兩個女兒嫁到本村,一個兒子工作在縣城。大爺生前將銀行卡交由小女兒保管,等到大爺去世後,大女兒和兒子都覺得父親銀行卡上的錢不對勁兒。
都說是小女兒擅自支取父親卡上的錢,用於自家小家的開支。而小女兒很委屈,說是從沒花過父親一分錢,差點就鬧到法庭上。雖然在本家長輩的調解下,最後不了了之,但兩個姐弟自此幾乎不怎麼和小妹來往。
基於以上的兩個例子,我的回答是,如果父母已經老眼昏花,身體不好,記憶力也大大下降的話,可以將存款交由子女們打理。
前提是,所有的子女必須知曉此事,在派一人保管的情況下,一定事先說明,動用存款的話,必須提前告訴他人,說明取款的用途。
掌管存款的人,一定不要存私心,將父母交由自己保管的錢,當成自己的錢,想花就花。當然,如果其他的兄弟姐妹沒有異議的情況下,可以,否則,必須保留支取的憑證,以及支取的理由。
千萬別覺得,都是一家人,沒必要分那麼清。要知道,「親兄弟明算賬」這個道理,更何況,對於都已成家的兄弟姐妹來說,親兄弟姐妹不介意的話,他們的另一半也往往介意,所以,還是將賬算清,為好。
回答至此結束,但願對提問者有所幫助。
父母年歲大了以後,比如八十歲了,會把自己的存款交於子女打理嗎?
如果父母能跑能走,頭腦清晰,而且是明白人,基本不會把存款交於子女打理的。
我老公公是離休幹部,晚年自己能行動時,退休金一直是自己保管著,只是看病報銷等等是我小叔子去辦理後,領的錢就不給老人了。
一次老公公去銀行取了1000元,剛出銀行門,錢就被事先盯著的人給搶了,報警後也沒有抓住小偷。因為那會兒不像現在,到處都是監控,所以,在最繁華的街道十字口被人搶了錢,找不到搶匪。
以後老夫妻倆一商量,把摺子給了我小叔子。小叔子本來就是接班工作的,好好一份工作,不好好乾,最後下崗了。平時就是靠著老爸和二姐接濟,好吃懶做。
自從公公把摺子給他後,公公想花錢就不是那麼容易了,而且他還把公公摺子上的錢轉移了一部分。以後聽老公說了,我不想參與家裡的煩心事,所以就沒有應答。反正錢是老人的,老人喜歡小兒子,讓小兒子接班,給小兒子付飯錢,買房子,成兩次家,那是老人的事情。所以,老人的錢愛給誰給誰。
老公公去世後,小叔子明確說,不讓老母親住他家,最後要住二姑子家,還被送進養老院。原因的我婆婆把公公留給她的養老錢分給了她偏疼的幾個子女,小叔子分的少,不開心。我老公和大姑子一分沒有,因此小叔子讓他大姐照顧老母親,他大姐也不管。
老人自己的錢,拿在手中最安全,不要認為你偏疼誰,錢就給誰,因為你偏疼的那個往往是最不孝順的一個。
曾經在法律節目中聽到一個案例:老人是離休幹部,雖然九十多歲了,但是頭腦清楚,生活也能自理,只是因為老伴不在了,剩下一個人而已。
老人有五個兒女,他一個人後,跟著大女兒生活了半年,把自己的存摺交給大女兒保管。最後在大女兒家裡住不成了,回到大兒子家住。老人想要回自己的存摺,大女兒不給,擔心錢被大兒子取出來用了。
幾個小兒子勸大姐,存摺是老父親的,應該老父親保管,錢老父親願意給誰花,那是老父親的自由,但是大女兒就是不給。
按理說,老人自己存的錢,想咋處理,是老人的事,但是因為存摺給大女兒保管,現在大女兒死活不給老人存摺,其他幾個子女還在懷疑大女兒是否已經取了老人存摺上的錢。
現實中確實有老人讓某個子女保管錢,最後老人需要用錢了,結果錢早被保管者取空了。
自己能跑能走,錢最好不要讓子女保管。
我公公今年80歲。他跟我們算的很清楚。比如說吃飯。每個月四天。他會拿600塊錢出來買菜。他自己現在還在炒股。我們不知道他有多少錢。被騙了很多。都是外地人女人騙的。我們也不想要他的錢。去年買房的時候他給我拿了5萬。過段時間大姐二姐在的時候,我再把這5萬塊錢拿給他。本來今天想裝修房子給他住。他說他一年才去十幾天沒必要。所以想想就沒裝了。他一個人生活。身體硬朗。我說讓她和我們一起生活。他說我們有代溝。我說那你就在樓上生活。我樓上還有一套小公寓。他說那個房租高讓我租出去。反正就是不和我們很近。我告訴老公每天給她打個電話。我盡我所能照顧他吧。讓他別炒股了,把錢套出來。他又不同意。隨他心願吧。開心就好了。老人的身體 健康 就是我們的福氣。對於老人的錢財。給就要,不給也不會去想家和萬事興。
父母年歲大了以後,比如80歲之後,會把存款交給子女打理嗎?
在我家來說,答案是肯定的~會交給子女來打理!
姥爺今年已經87歲了,我的親姥姥在30多歲生下我小舅之後就不在了,所以從我們小時候記憶里的那個姥姥,其實是我們的後姥姥,也就是媽媽的後媽。總體來說,後姥對我們還算不錯。前幾年,後姥80歲的時候也因病去世。姥爺家裡就剩下姥爺和我60多歲的聾大舅了,還有大舅的一個兒子。
姥爺一輩子性格樂觀,勤奮善良,會一點木匠的小手藝。從我們小的時候記事起,他最喜歡做的事就是趕集和打紙牌。那時候,姥爺自己種的新鮮的瓜果蔬菜、辣椒,哪逢集就背著去哪裡趕集,等到晚上回來的時候,姥爺一定會給我們帶幾個煎包或者粽子,那是我們最開心的時候。
姥爺以前還養了幾頭牛,農忙的時候和大舅一起去幫別人的山地犁地,一天也能有兩三百收入。這些年年齡慢慢大了,大舅也滿滿聾了,就不放牛了。
因為老家處於豫西貧困縣,這幾年各種政府項目都落實下來,大舅基本沒有生活自理能力,政府有給各項補貼,低保啦,六十歲後的養老金啦,退耕還林的補貼等,都有專門的存摺,他們生活費用的不多,平時媽媽和姨媽不斷的給他們零花錢,買衣物買吃的,這些年積少成多,姥爺竟也有好幾萬積蓄了。
因為大舅沒有文化,而且年齡大了之後連自己的生活自理都很麻煩,爸爸媽媽在老家的時候,姥爺的存摺都是爸爸媽媽在管里。(姥爺和我們一個村子,三分鍾走到)爸爸媽媽前幾年跟著弟弟妹妹去了城市之後,姥爺和大舅的存摺就由姨媽和姨父來打理。
現在國家的政策越來越好了,像老爺和大舅這種老人看病住院,幾乎能全部報銷的。正月的時候,老爺不慎摔倒昏迷,當時醫生懷疑是半身不遂伴隨面癱,但是姥爺一生體質很好,在醫院住了十來天之後,在媽媽和姨媽的靜音照顧下,竟然神奇的恢復正常了,沒有出現半身不遂或者癱瘓,這被稱為我們家一大幸事。
姥爺和大舅現在在我們當地一個條件比較好的養老院里,離姨媽家很近,因為姨媽姨父也都六十歲的年紀了,自己還開著一家洗車行,苦苦打拚,無暇時刻陪伴老人。老人自己也說在養老院住著特別舒心,有老年人一起聊天打牌唱戲,想家的時候,逢年過節時姨媽就把他們接回家。姥爺的存款姨媽都好好的給他放著,平時花的費用基本上都是姨媽和媽媽一起出的,為人子女,父母年齡大了,肯定是要盡一份孝心的。姥爺攢的這些錢將來肯定也就是給了表弟了。
表弟因為很小的時候就沒有媽媽了,從小性格和別的孩子不太一樣,屬於不太好溝通那種類型。所以很早以前姥爺就和媽媽和姨媽商量,一定要在百年之後給表弟留下一部分安身立命的錢。
老家農村現在有政策,以前老的土房子交給公家,然後可以置換一套套房,他家的房子剛好置換了一套三室兩廳的樓房。前段時間,表弟已經拿到了房子的鑰匙,基本上是拎包入住的。這件事這也算了了媽媽和姨媽的一樁心事,就等著他什麼時候能找個媳婦兒,有了自己的家,老一輩也就放心了。
人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如果您家裡有80多歲的老人,那就是天大的福氣了。好好的善待老人,就是善待將來的自己。不管他有沒有存款,給老人一個 健康 愉快的晚年,是每個做子女的本分。祝福天下所有老人都能夠安享晚年!如果您家老人有存款,也請尊重老人,盡你該盡的孝心,不要私自動老人的養老錢哦!
自從老爸去世後,老媽就把工資折放在我這里了。她老人家頭腦清醒的時候,都是她說了算,我只負責取錢。那些年老媽把錢無私幫助了我們兄妹,雖然每個人有多有少,但是家庭還算和睦,但是這么多年老媽自己沒存下多少錢。隨著老媽年齡增大,頭腦也開始不太清楚了,身體情況也每況愈下,特別是最近摔傷以後,身邊離不開人,所有家裡需要的東西都需要我們買了送過去。為了避免以後出現不和諧的情況,我建了qq群,建立了數字表格,把每個月的支出情況放到群里。每次支出都拍照,在qq空間建立相冊。老媽住院送飯,保姆回家我們去陪她,所有的開支我都會跟其他姊妹兄弟算清楚。我們都很孝順,老媽年齡大了,需要出力的時候越來越多,在老媽的經濟許可的情況下,能做到出全力就很好了。我把老媽工資里每月剩下的錢都做了理財,雖然不多,也能撐一段時間。我們放心出力,不用擔心經濟問題,家庭和睦,真的挺好的。
每家的情況不一樣的,我也認識不少的老年朋友,他們有大部分都不會把自己的存款交給子女保存。
也許是現在的 社會 風氣讓他們時子女失去了信任及安全感吧! 在他們眼中,自己的存款,就是自己的底氣,擔心交給子女管理的話,萬一子女將他的錢亂花了怎麼辦? 曾經有一老朋友,將錢交給兒子管,結果被兒媳知道了,兒媳就把這筆錢拿去投資做生意,結果血本無歸。錢沒了,開始幾年,兒媳心有愧疚,待老朋友還可以,可是沒過幾年,兒媳越看他越不順眼,總覺得這個沒收入的老頭是個累贅。而另一個老朋友不同,他把錢存銀行里,平時就取利息花。遇上子女需要錢時,他也意思一下,逢年過節時,他也會給孫子們封個封包表示一下,因為錢在他手上,所以活得也有底氣。
此外, 三四十年代之前出生的人,一般都有兩個以上的孑女,就算你有心想將存款交給子女保管,不管交給哪個,都會引起誤會 。鄰村有一老人就是將存摺放女兒家,由女兒幫他保管。不料事讓兒媳知道了,兒媳又幹了,罵老人家是吃裡扒外的白眼狼,說在她家吃她家喝,卻把錢留給女兒。最終還把老人家趕到女兒家住。
類似的事還有很多,這些教訓讓老人家怕了,所以很多人到死都要將錢抓得緊緊的。
E. 那些掌控成年子女錢財的老人是怎麼想的
那些掌控成年子女錢財的老人是怎麼想的?
在親子關系中,有一件令人痛苦的事,就是父母可能通過掌控兒女的生活來刷存在感。
而我們也容易把這種模式繼承下來,在孩子身上重演。
我在一個二本高校教書,也當過班主任。學校學費較貴,我能感覺到同學們承受來自父母親的壓力。這些孩子的父母親能夠交得起學費,往往是他們同齡人當中的「成功者」。父母更加有自信,相信自己的選擇比兒女的選擇更好。
當這些同學希望探索自己的道路的時候,他們的父母親可以用錢砸開某個關口,直接幫他們通關。在學生年輕的心靈中,往往能夠看到現實利益比理想更加觸手可及。於是他們就放棄夢想妥協了。
為什麼父母想掌控兒女的生活來刷存在感?
還有一些家長把孩子看得很緊,孩子每天都要匯報行蹤。我住的小區有一些家長在陪讀。有個男生身高1.8米多,大四准備考研究生,在教師公寓租了房子,爸媽輪班來陪讀。爸媽並不老,每天在這里無聊地打麻將。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極端存在,就是放任。父母親忙於賺錢,認為學校就是幫他看孩子不要學壞的地方。他們解決一切問題的方式就是給錢,但是很少把自己的時間給孩子。於是孩子在學校租房、養狗、談女朋友,打游戲。最後的結局可能是退學或者勉強畢業,繼續啃老,而父母親只能通過賺錢來刷存在感吧。
為什麼父母想掌控兒女的生活來刷存在感?
[美]卡瑞爾·麥克布萊德 於玲娜/譯
按照《母愛的羈絆》這本書的觀點,無論是放任不管的,還是管得太多的,父母親都有相當的自戀傾向。
自戀的核心,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看世界,難以體會他人的情感,對他人缺乏共情,不願意(或不能夠)理解他人的感受以及需求,完全生活在「自我」里。
換言之, 他們時常會通過各種方式來向他人,或向「內在不自信的孩童自我」證明自己。於是他們把孩子看得緊,不允許他們做跟自己的想法不同的事,或用掙錢來證明自己。這些都是他們刷存在感的方式。
這樣的父母親把孩子視為自我的反映和延伸,而不是具有獨特個性的他者。
他們給孩子壓力,讓孩子對周圍環境的反應模式與自己保持一致,而非出於孩子自身的考慮。
孩子在早期的關系中得不到肯定,認為自己對這個世界不重要,努力也沒有效果,最後可能自暴自棄。
另一種可能性就是,孩子具有極強的成就動機,為了做到某些事情來贏得存在感,而不是本身具有內在的價值感。可以說,他們作為人的價值感是缺失的。
當然,這並非是個死局。我們有途徑去解決或緩解其中的痛苦。
為什麼父母想掌控兒女的生活來刷存在感?
《母愛的羈絆》能夠提醒自己處在怎樣的一個時代。
世界變化很大,但是我們往往窩在自己的天地里,以為掌握了某些鐵定的規律,以此來尋找對這個世界的控制感,而孩子往往成了我們尋找控制感的工具。
其實,這個世界哪裡是由我們控制的呢?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去適應它,而不是妄圖讓自己成為虛幻世界的中心。如果你認為公務員還是一杯茶一張報紙混鐵飯碗的生活,也從來不認為打游戲可以成為一個正經的行當。那你在與討論孩子職業選擇和生活的時候,少說多聽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