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年人如何進行自我心理調節
老年人如察扒何進行自我心理調節
老年人如何進行自我心理調節,衰老是生命發展的必然,老年人在體力和智力方面不能與青年人相比,在思想認識上也可能跟不上時代潮流,這是客觀事實。老年人如何進行自我心理調節
(1)自我寬慰
衰老是生命發展的必然,老年人在體力和智力方面不能與青年人相比,在思想認識上也可能跟不上時代潮流,這是不容迴避的客觀事實。老年人要學會自我寬解和自我安慰,切莫因為衰老而產生自卑、自棄的心理。同時,要盡量保持平和的心境,不勉強自己做一些力不從心的事情,遇事要三思而後行,切莫心急氣躁跟自己過不去。
(2)尋找精神寄託
退休固然是件好事,可是突然間改變了幾十年形成的生活習慣,難免會使人空虛無聊、孤獨落寞之感,因此很容易使老年人產生心理變異。要消除這種情緒,最好的辦法是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選擇一兩項感興趣的.活動作為精神寄茄沒茄托,充實自己的生活內容,諸如讀書、園藝、繪畫、音樂、書法、旅遊以及一些社會公益性活動等。還 應該抽些時間走出顫察家門多結交朋友,以使自己生活在群體的友愛之中。
(3)多學一些自我保健
老年人應該正視心變異,抽時間多學一些自我保健的,弄清楚發生心理變異的生理原因及其主要表現,一旦發現自己有了心理變異的苗頭,應及時進行自我剋制和自我糾正。
老年人要注意這些心理問題
一、抑鬱心理
有些老年人心理比較脆弱,面對衰老的客觀事實既懼怕又無奈,這種心態如果不及時調整,極易導致抑鬱。這種抑鬱比較頑固,很容易使人喪失生活的興趣,令人感到疲憊。因而這種人很容易情緒激動,動不動就發火,常常自卑自責、自怨自嘆,嚴重者可有自殺的傾向和行為。
二、怕孤獨心理
這是老年人最常見的一種心理異常,其主要表現是自我評價過低、生存意識消極、經常對他人不滿及抱怨。長此以往,有此情況的老人就會加強對自我行為的約束、強化自我內心的封閉,逐漸地疏遠社會,最終會形成孤獨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模式,並將默默地承受孤獨帶來的痛苦。這類老人既希望別人關心照顧,又害怕由於過分期望而出現過大的心理落差和失望,於是常常拒絕與他人交往,因而會變得行為孤獨、性情孤僻,與周圍人的距離越來越遠。
三、多疑心理
有些老人因身體有病而多疑,常表現為無病也疑,有病更疑。即使自己有一些輕傷小恙也自以為是病入膏肓、無葯可救。間或談病色變,問病又止,求醫換葯不斷。這種疑病可令其對衰退的機能極度敏感,對一般人感覺不到的體內變化或體驗不到的痛苦也都會有所感覺,如對心臟的跳動、胃腸的蠕動等方面的變化也能感覺到。這些過度的敏感更容易加重其疑心病。
四、偏激心理
這種情緒可表現為兩個相反的趨向。一種趨向是因衰老以點帶面地否定自我,把自己看成無用之人,經常自責、自卑、自憐和自貶。另一種趨向是因為自己衰老而更高地要求別人,總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敬重、關心和照顧,卻不考慮他人及社會的實際條件和能力。當這種希望得不到滿足時,又加劇了其心理上的偏激,並因此而自暴自棄。
五、怕死心理
他們害怕衰老的核心是恐懼死亡。懼怕談論死亡,不敢探視病人,怕經過墓地和聽到哀樂,甚至看到一隻死亡的動物也備受刺激,不敢正視。
六、幻想心理
受身體逐漸衰老的影響,有些老年人盼望長壽的願望會越發強烈。於是,他們會常常用幻想來欺騙自己,以獲得一時的心理寬慰,如愛聽他人關於自己健康的恭維話等。
2. 人生到了60多歲了,如何做一個聰明的老人
人到了60歲以後,如何做一個聰明的老人?學問很深奧,值得你好好思考!聰明的老人,會讓年輕人敬重,不聰明的老人,會讓周圍的人甚至全 社會 的討厭。
一,保持干凈整潔的外表
每個人都是感官動物,不求貌美如花,但求不負年華,人都喜歡看干凈整潔、有修養的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大,皮膚仿弊、身材即便保養的最好,還是會顯出老態,你更加應該注意你的外表和穿模坦著,衣服穿著要得體大方。俗話說:「相由心生」,你的容貌反映了你對待生活的態度。
二、心態要平和
即便你年輕的時候曾經是領導,但你現在的身份,就是一個退休的老人,要學會盡快的適應你現在的角色,適應了現在的角色,你的心態也就慢慢平和了。
有話好好說的老人,才是最可愛的,不要倚老賣老,不要總覺得自己各方面的經驗豐富,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網路時代,你所有的經驗,在網上都可以找到,保持謙虛好學的狀態,才是受人歡迎和尊重的。
三、保持自己的身體 健康
是對自己的負責,更是對子女的負責。再有錢再快樂也買不到 健康 ,錢是身外之物, 健康 卻是實實在在。每日適量運動,保持 健康 生活方式,能延緩身體衰老,操持頭腦清醒。
不瞎吃,不亂吃。吃得新穎,吃得 健康 。少喝酒,多吃菜,多吃水果,不暴飲暴食,每日七分飽,少吃垃圾食品。
四、多培養興趣愛好
趁著身體還允許,多培養幾個興趣愛好。別每年悶在家裡,多出去旅行,和不同的人交流,以開闊眼界。
用心經營和家人朋友的關系,不隨便發脾氣,少插手子女家庭的生活瑣事,常言道:兒孫自有兒孫福,不要總拿著你的所謂的經驗,去對兒孫指手畫腳。
人到老年,腦力和體力已經走下坡路。世界是年輕人的,現實就是這樣。要學會知難而退,很多事情操太多心也無力改變,莫要影響了自己的情緒與 健康 。
五、學會享受生活
辛苦了一輩子,到了這個時候,不要捨不得,對自己好點,不亂花錢,但該享受的一定要享受,吃點好的,喝點好的。
保持年輕的心態,前半輩子努力換來後半輩子幸福生活,好好享受別浪費大好時光。只有這樣,當你真正走不動的時候,你才不會後悔。
六、要學會裝糊塗
看透不說破。對於有些人和有些事,看透不說破,心裡清楚就好。聰明的老人懂得適當糊塗,抓大放小,不過於拘泥細枝末節的事情,這樣家庭的氣氛才能和諧,讓自己和別人都能活得輕松自在。
總結:60歲代表已經步入了老年時代,也是人生中最後的一段路程,應該旦大桐將一切看淡看清了,擺正心態,使自己的情緒順應客觀環境,順應事物規律,學會不暴躁,不氣餒,不悲傷,不退縮,達到寵辱不驚,看透人生,看透生命,看透名利的境界!
第一,要做一個傻乎乎的人。要想做一個聰明的老人,先要學會做一個笨笨的老人。揣著明白裝糊塗。眼觀六路 耳聽八方,嘴巴輕易不能張。時代不一樣了,互聯網使冰山水下的部分全部浮出水面,我們老年人冰山一角的那點經驗,已經失去了老馬識途的價值,還是學小馬過河吧,在智能手機應用這一塊,多向年輕人學習。我們真懂的地方,要裝不懂,真不懂的地方,要善於傻傻地問人。
第二,要做一個樂呵呵的人。人生除了生死都是小事,老年人更該如此。年輕時的很多事,到這把年紀,已經不是事了。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老年人要做聰明人,少不了一付好心情。心情好了,相由心生,寵辱不驚、喜怒不驚,樂悲不於形,剩下的歲月不長了,臉更沒必要拉長,應保持整日樂呵呵的模樣。
第三,要做一個胖嘟嘟的人。有錢難買老來瘦,是苦日子時的形象。聰明老人 健康 為上,要 健康 體形不能太瘦,皮包骨經不起病殃折騰,胖嘟嘟的,疾病來襲,脂肪能抵擋一陣,病好再養。老年人千萬不要以骨瘦如柴為榮。
第四,要做一個慢騰騰的人。我老伴有次在服務區廁所台階上把腳給扭了,一家人出遊的好心情也被扭沒了。聰明的老人,要把我老伴這種馬大哈毛腳女人,當作反面教材。老年人身手大不如從前,無論家裡家外,遇見風險地帶,一定要慢半拍,小心保平安,大意易招災。老年人大腦可以快點,小腿一定要慢點。
第五,要做一個靜悄悄的人。人老珠黃,親朋好友也陸續黃了,孤獨寂寞早晚會來。聰明老人的聰明之處,就是在不太老的時候,已把好習貫養成:在獨處的日子裡不會消沉,琴棋書畫、玩魚弄花,選擇一個靜悄悄的愛好於身。
第六,要做一個干凈凈的人。青年人自帶朝氣,不飾也俊,聰明老人有自知之明,深知其中原因,出門會把自己拾到干凈,精神抖擻,為街面添景,不讓別人有嫌心。
第七,要做一個冷清清的人。這條是指,聰明的老人,不湊熱鬧、不擠高峰、不操閑心、不聽課、不賤游、不領蛋、不買保健品。無事少出門,守寧靜、守冷清、守著一顆平常心。
第八,要做一個頂瓜瓜的人。聰明的老人,人老心不老,要做暮色蒼茫中的勁松,要挺直漸漸彎曲的腰桿,做事像年輕人一樣雷歷風行,說話果斷剛勁,為人愛憎分明,一舉一動,能讓後浪產生敬佩之心。
第九,要做一個情切切的人。老年人,老的是肉體,不是精神,老的是骨胳,不是靈魂。與歲月相伴久了,與大地的情更深。聰明的老人,對身邊的一切,始終保持著一顆好奇心,對生活中的瑣事,充滿激情。滿目青山綠水,一顆純真童心,情切切意真真,生命若不息,歲月都是春,只要生不死,就往死里生!
聰明的老人,應該是在兒女面前少抱怨,在外人面前不說自己家裡的是是非非,知道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
我有一個姑姑,40歲上我姑夫就去世了,留下四個姑娘和一個小兒子,姑姑一直沒有再嫁。靠著娘家兄弟的幫忙,把幾個孩子拉扯大。
現在四個女兒都已出嫁,最小的兒子也已經結婚生子。我這個姑姑一輩子要強,卻也非常明事理,從來沒在外人的面前說過兒媳婦兒和姑爺的不好。總是誇兒媳婦兒如何孝順,每天都是做好了飯叫她吃,天天都把炕燒的熱熱乎乎的。大家都很羨慕她攤上了一個好媳婦兒,也都誇她兒媳婦兒好,弄得兒媳婦兒都不好意思了,只有加倍的對婆婆好。
實際上呢,剛開始的時候,她的兒媳婦只是幫她把柴禾抱進屋來,都是我大姑自己做飯吃,自己燒炕的。她有四個女兒,每天吃的喝的都是女兒送來的,根本吃不著兒媳婦兒的。
聰明的老人是那些心態平和,知足常樂,以德報怨。而不是那些把兒媳婦兒姑爺當做外人,以老賣老,覺得誰都欠他的,一點願望得不到滿足,就撒潑打滾,靠貶低他人抬高自己的老人。
3. 人到老年當感悟什麼,方才明白
人老了是什麼感覺,你知道嗎?
1、人到老年,會突然〝醒悟〞,生命是有盡頭的。這種感悟會使他們行動起來,去做一些他們很想做但以前總也沒有做的事情,有時,他們甚至用他們〝意料不到〞的方式。
2、人到老年,才真正 〝認識自己〞,也才真正屬於自己,並且用一種寬容、舒適和誠實的方式接受自己。
3、人到老年,方才〝明白〞,東奔西走竭力想去改變的不是別的 ,恰恰是他們自己。幾十年的時光換來的不是別的,而是〝心靜如水。〞
4、人到老年,才真正〝領悟〞到,什麼叫百川歸海,什麼叫萬物歸一。
5、人到老年,開始明白,老年自有老年的風景。青春雖然美麗,但它會隨時間的流逝而褪色,而青春的〝心境〞才是生命中一道 〝不變〞的風景。
6、人到老年,能〝冷靜〞地去看待婚姻和家庭,他們知道世上沒有〝完全合乎〞男人心意的女人,也沒有〝完全合乎〞女人心意的男人。
7、人到老年,已懂得安慰自己,並且學會了在似乎無盡的黑暗中,為自己點〝一盞〞希望的燈。
8 、人到老年,看人看事不像過去那麼簡單。因此,不必非得按別人的主意行事。
9、人到老年,開始明白,世事並非黑白分明,在黑白之間往往有〝一系列的中間色〞。
10、人到老年,開始明白,人生一世,無論成功與失敗,歡樂與痛苦,盛衰與榮辱,都如自然流水,從哪裡來還將到哪裡去。於是,寧靜致遠。
11、人到老年,開始明白,〝衰老〞不是從中年開始,而是從對生活的〝厭倦〞開始的。
12、人到老年,開始明白,孤獨、寂寞、痛苦、失敗,是人生不可缺少的調味品,因此,〝善待〞它們,就是〝善待〞真實的人生 。
13、人到老年,不再有少年的狂妄、青年的浪漫,更多的則是對生活的感悟和理解。
14、人到老年,不再擁有童年的笑臉和青春的美麗,卻常常在午夜夢回。
15、人到老年,能坦然地面對自己的平凡,他們明白,並非人人都能成功,人人都能大有作為;但做人也是一生的事業,〝只要自己奮斗過〞、追求過,失敗了又何妨?
16、人到老年,〝胸懷〞開始變得像〝大海〞一樣,裝得下四海風雲,容得下千古恩怨。
17、人到老年,可以〝領悟〞到人生最實質、最內在、最主體的內容,可以把美麗的花朵和豐收的果實糅進生命的 脈絡,滋養人生,豐富人生,實現人生。
4.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怎麼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
正確認識自己,設定你能達到的目標。退休後,老年人應重新評估自己的能力,並清楚地認識到退休後的能力。根據自身能力的實際情況,在確保健康的前提下,合理安排生活,參與各種活動。設定目標應該是困難的,不要無緣無故地貶低自己,低估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什麼都沒有,消極對待,也不要盲目地提高自己,提出太困難的目標,設定實際目標,相信自己,通過自己的能力可以實現目標,成功,獲得滿意。
關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為老年人提供物質支持和心理支持,盡可能減少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社會支持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如果老年人得到許多高質量的社會支持,很少有人患有心理問題,一般都有良好的精神狀態。相反,如果老年人得不到高質量的社會支持,就會有很多人患有心理問題,他們的精神狀態一般都很差。因此,全社會都應該照顧老年人,幫助他們,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5. 老人心理健康知識講座
老人心理健康知識講座
在我們平凡無奇的學生時代,說起知識點,應該沒有人不熟悉吧?知識點是傳遞信息的基本單位,知識點對提高學習導航具有重要的作用。那麼,都有哪些知識點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老人心理健康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老年心理學及研究內容
老年心理學,又稱為老人心理學和衰老心理學。是研究老年人心理活動的變化、特點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老年人要使自己身心健康,延緩衰老,首先要認識和掌握本身生理上、心理上的特點,進行自我調節,提高生活質量。幫助老年朋友們做到這一點,也正是我們老年大學開設老年心理保健知識課的目的。
老年人的心理特點
走過人生幾十年的風雨歷程,飽經滄桑的老人既獲得了寶貴的成功經驗,也得到了深刻的失敗教訓,這些就形成了他們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特徵。根據心理專家觀察研究發現,一般老年人的心理特徵主要表現有以下幾點:
(1)腦功能下降,記憶力衰退。這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症狀,精神易興奮和易疲勞交織。易興奮主要表現為聯想與回憶增多,思維內容雜亂無意義,感到苦惱;注意力不集中,易受無關因素的干擾;對外界的聲光等刺激反應敏感,情緒易激動。精神疲勞是腦功能衰退的主要表現,有時還伴有軀體疲勞。如煩惱、緊張,甚至苦悶、壓抑,休息不好,看書就打呵欠,腦子里雜亂無章,昏沉沉的;常常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記憶力下降,智力減退,思維缺乏創造性,但是對綜合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影響較小。
(2)情緒不穩定,自控能力差,經常被負面情緒控制。易激怒,動不動便大發雷霆,或易哭泣,經常產生抑鬱、焦慮、孤獨感、自閉和對死亡和恐懼等心理。(案例略)對外界的人和事漠不關心,不易被環境激發熱情,還經常出現消極言行。
(3)趨向保守,固執已見
許多老年人在多年的社會實踐中,養成了一定的生活作風和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作風習慣不斷受到強化。因此,他們在評價處理事物時,往往容易堅持自己的意見,不願意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經常以自我為中心,很難正確認識和適應生活現狀。常常沉湎於舊事,悔恨無法挽回的美好的過去。稍有成就者則變得高傲自大,拒聽逆耳良言。還有部分人變成「老頑童」,言語、行為幼稚。但大多數老年人還是通情達理的,只要經過認真研究、討論,他們也會放棄己見,服從真理。(案例略)
(4)感覺敏銳,判斷准確
大部分老年人都感覺敏銳,他們能夠運用一生中積累的寶貴經驗指導後來的實踐,經過周密考慮,更深刻地認識當前事物,准確判斷,避免失誤,做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5)喜安靜、懼孤獨,不耐寂寞
心理專家研究發現,多數老年人由於神經抑制高於興奮,故不喜歡嘈雜、喧鬧的環境,願意在安靜、清閑的環境中生活,工作和學習。有些老年人當離開他們為之奮斗一生的工作崗位時,往往若有所失,產生孤獨寂寞之感。在家庭中,不少老年人既願 意享受兒孫繞膝之樂,又對持續喧鬧的環境,感到心煩意亂。(案例略)
(6)希望健康長壽
能夠看到自己從事過的事業蓬勃發展,看到社會的進步與兒孫們的茁壯成長,是老年人的共同心願。因些他們都希望自己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一旦生了病則希望盡快痊癒,不留後遺症,不給後輩增加負擔,盡可能達到延年益壽,能夠看到自己願望的實現。
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
一般而言,一個人在進入老年期後,大致都要經歷四個階段,即角色轉換階段、適應階段、重新計劃人生階段和穩定階段。老年人在經歷這四個階段過程中,由於生理和心理的難以適應和逐漸老化,便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問題。
首先,社會角色的轉變導致心理的不適。老年人退休後一般需要四個階段才能穩定下來。
第一個階段是期待期(也就是退休前期,大概半年的時間)。自願退休或是急切盼望退休的老人常常以積極樂觀的態度等待退休,他們大多已經在工作中充分獲得了滿足,實現了自我價值或是厭倦了工作因而他們能夠心平氣和地接受退休;而對那些不願意退休者的心理則十分矛盾了,他們往往擔心因喪失工作導致社會地位的改變而失去現有的一切。(案例略)
第二個階段是退休期。(也就是正式退休那一天)。有的老人想到退休後的生活十分可怕,「天天無所事事,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啊」;有的老人卻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想著「終於可以出門轉轉了,是先去雲南還是先去內蒙?」開始籌劃旅遊線路,幸福之情溢於言表。
第三個階段是適應期。(大概一年左右)。從一個熟悉的工作環境中退到家庭這樣一個小圈子裡,生活內容和生活的節律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都有很大的不同。這時,老年人就會感到無所事事,無所適從,產生了煩躁、焦慮、抑鬱等情緒。適應期的時間也是因人而異,有人容易調整,有人難以調整,對於那些事業心強,興趣愛好比較窄,退休後又整天待在家裡,很少和人溝通聯系的人,適應性就差些。對那些性格開朗,興趣廣泛,愛活動坐不住的人就很容易適應了,所以在適應期這一階段,主要是要接受現實,敢於面對,敢於承認,平穩地「軟著陸」,要適當地降低期望值,要走出去,多交朋友,了解社會,把注意力放在社會層面上。總之,快樂和開心沒有人送給你,只能靠自己去找。
第四個階段是穩定期。「即退之,則安之」,老人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痛苦心理掙扎後,認識到了由於種種原因自己目前的狀況已不可能改變了,於是漸漸習慣下來把注意力移到家庭圈子裡,或是尋找人生的第二個別樣的春天。
其次,家庭和家庭關系導致的心理不適。
家庭是老年人退休後的主要生活場所。老年人的生活及其心理健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家庭的結構、家庭成員彼此間的關系及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等影響。
一是夫妻關系。老年人夫婦間的恩愛程度如何、喪偶老人能否再婚及再婚後的夫妻關系是否融洽等都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產生重大影響。
二是與子女間的關系。由於社會文化的影響,老年人與其子女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值得關注。很多老年人為子女操心勞神,直至心疲力竭;晚年喪子或子女患病,或是子女為爭財產而不顧骨肉手足之情等都會給老人帶來極大的痛苦,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傷害。還有就是子女不孝或是婆媳關系緊張都會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三是與孫輩人之間的關系。很多老年人往往把希望寄託在孫輩身上,但由於社會文化及教育背景的差異,在思想觀念上很容易與孫輩們發生分歧。有些老人看不慣孫輩們的嬌生慣養,看不慣孫輩們的衣著打扮、行為舉止,往往會產生不愉快的情緒。
第三,衰老、疾病及其心理反應
首先,衰老與老年人的心理反應。隨著年齡的增長,視力下降、聽覺遲鈍、動作反應緩慢、與社會接觸減少。所有這些衰老變化都可能引起老年人情緒上的焦慮、抑鬱和孤獨感。
二是,疾病對老年人心理的影響。有的疾病能直接影響老年人的心理機能。如患腦動脈硬化症,由於腦組織供血不足,能引起老年人記憶力減退,嚴重的甚至造成痴呆。有些高血壓、冠心病等患者常出現心情急躁不安。有些老人由於長期患病,甚至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便覺得成為家人的累贅,感覺到前途無望、心情焦慮、抑鬱等。
老年人常見的心理變化
年齡增長,體質衰弱,老年人的心理也隨之出現一些變化,據研究發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1)產生衰老感。
我們經常聽見一些老年朋友發這樣的感慨:「我已經老了,不中用了啊!」這是老年人主觀上產生的衰老感,即自己意識到自己老了。老年人產生衰老感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身心狀態的變化,感知能力下降。如,頭發由青絲變成花白,健步如飛變成步履蹣跚,精神飽滿變成氣力衰弱等。
其次是生活、工作及社會環境的改變。如,退休賦閑,與子女分居,親人朋友的離世等。
還有就是周圍的人把自己奉為老人,處處被當作老人看待,衰老感便在他人的「老同志」、「 老師傅」、「老先生」的叫聲中產生。
衰老感的產生是一個人精神衰老,失去了生活的動力和積極性的開始。因為衰老感無形中使人的意志衰退,情緒消沉,甚至使老人生理衰老、心理功能降低,或是出現新的疾病。
(2)孤獨寂寞。
造成老年人孤獨的最普遍原因是:退休在家,離開了工作崗位和長期相處的同事,終日無所事事,孤寂凄涼之情油然而生。兒女分開居住,寡朋少友,缺少社交活動。喪偶或離婚,老來孑然一生。老年人最怕孤獨。因為孤獨使老人處於孤獨無援的境地,很容易產生一種「被遺棄感」,繼而使老人對自身存在的價值表示懷疑、抑鬱、絕望。(案例略)
(3)空虛無聊。
這種問題多見於退休不久或對退休缺乏足夠思想准備的老人。他們從長期緊張、有序的工作與生活狀態突然轉入到鬆散、無規律的生活狀態,一時很難以適應,可能會像無頭蒼蠅一樣,東碰碰、西撞撞,他們經常感到時間過得很慢,度日如年。伴隨「空虛感」而導致的問題往往是情緒的低沉或煩躁不安,這種惡劣的心境如果長期持續下去,不但會加速衰老,有時還可能使老人產生自殺的念頭,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脅。(案例略)
(4)情緒多變。
老年期是人生旅途的最後一個階段,也是人生的「喪失期」,例如喪失工作、喪失權力和地位、喪失金錢、喪失親人、喪失健康等。一般而言,老年人的情感趨於低沉,這與他們的歷史經歷和現實境遇是分不開的。另外,由於大腦和機體的衰老,老人往往產生不同程度的性情改變,如說話羅嗦、情緒易波動、主觀固執等,少數老人則變得很難接受和適應新事物,懷念過去,甚至對現實抱有對立的情緒。老年人的性情改變,常常加大了他們與後輩、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導致社會適應能力的缺陷。
(5)人老健忘。
老年人健忘通常是老年人自然衰老的表現。老年人的健忘主要表現為近事記憶障礙,也叫近事遺忘。也就是說老年人遺忘的主要是近期發生的事情,新接觸的事物或是學習的知識,特別是人名、地名、數字等沒有特殊定義或是難以引起聯想的東西都忘得特別快。但是,對於那些陳年舊事卻往往記憶猶新,說起來繪聲繪色,活靈活現。而對這些遠事記憶的影響只有在發生大腦器質性疾病時,才會發生,即出現遠事遺忘。這是老年人健忘的一個規律。
(6)人老話多。
人到了一定歲數之後,就會變得喜歡嘮叨,總愛懷舊,而且還更加「立場堅定」。老年人由於精力有限,對許多事情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於是他們只好藉助語言來表達自己,以引起他人的'注意,求得心理的平衡,有時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而不聽他人之言;老人們歲數大了,能做的事情少了,子女很少在身邊,為了排除寂寞,也只能藉助於嘮叨;老年人總是喜歡談論陳年舊事,炫耀以往的輝煌,也是為了得到心理上的慰藉,以填補現實生活的空虛;還有就是老年人雖然都說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律,但他們還是在不停地嘮叨以向死神證明自己頑強的生命力;老年人的這種嘮叨、言語混亂是其思維方式和思維過程混亂的表現。作為老年人應盡量控制自己,當然年輕人更應該予以諒解。
(7)睡眠不調。
老年人的睡眠不調是老年人腦功能自然衰退的徵兆。我們經常聽到老年朋友們說:「我總是夜裡兩點就起床看書」、「我一晚上得醒好幾次,不能有一點動靜」、「我晚上總是失眠,白天睡也睡不著」、「睡眠不好乾什麼都沒精神」、「年輕的時候就沒覺得困過,現在可好,一天睡十幾個小時,還是發困」……這些都是老年人常見的睡眠不調的狀況:睡眠少,睡眠淺,易驚醒,晚上不能入睡,白天沒精神,或者是黑白顛倒,晚上不睡,白天又嗜睡等,老年人的睡眠不調是老年人腦功能自然衰退的徵兆。當然老年人睡眠不調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關系。
以下是老年人心理健康標准:
保持個性的完整與和諧。 個性中的能力、興趣、性格與氣質等各個心理特徵必須和諧而統一,生活中才能體驗出幸福感和滿足感。例如一個人的能力很強,但對其所從事的工作無興趣,也不適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夠體驗成功感和滿足感。相反,如果他對自己的工作感興趣,但能力很差,力不從心,也會感到很煩惱。
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 在現代社會中,為了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須不斷學習。比如:不學習電腦就體會不到上網的樂趣;不學健康新觀念就會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飽穿暖的水平上。學習可以鍛煉老年人的記憶和思維能力,對於預防腦功能減退和老年痴呆有益。
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的形成包括認知、情感、行為三個方面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面的聯系是人際關系的主要特徵。在人際關系中,有正性積極的關系,也有負性消極的關系,而人際關系的協調與否,對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充分地了解自己。 就是指能夠客觀分析自己的能力,並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斷。能否對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觀正確的判斷,對自身的情緒有很大的影響。如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勉強去做超過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會得不到想像中的預期結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敗的打擊;過低的估計自己的能力,自我評價過低,缺乏自信心,常常會產生抑鬱情緒。
生活目標切合實際。 要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家庭條件及相應的社會環境來制定生活目標。生活目標的制定既要符合實際,還要留有餘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經濟能力的范圍。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曰:「樂莫大於無憂,富莫大於知足。」
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 這樣一方面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包括三個方面,即與自然、社會和人的接觸。老年人退休在家,有著過多的空閑時間,常常產生抑鬱或焦慮情緒。如今的老年活動中心、老年文化活動站以及老年大學為老年人與外界環境接觸提供了條件。
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問題
現如今,老年人一半以上是處於空巢的生活狀態。孤獨、無助、無望、自卑、自責,是空巢老人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具體有哪些呢?下面來看一下。
1、老年抑鬱症
作為第一代獨生子女,很多80後從小就享受著父母無盡的寵愛,甚至成人、工作後還享受著父母的照料。不少父母都心甘情願地將自己的養老積蓄「奉獻」出來,為孩子買房、買車,然而,對孩子如此的關愛,換來的卻是「獨守空房」,老人的心理落差自然很大,尤其是在生病或出意外時,由於得不到子女的照顧,會因此產生被遺棄的心理,或感到孤苦伶仃而自悲、自憐等。
「家裡靜悄悄,沒有一點生氣,空巢老人有心裡話沒處訴說,有時間沒事可打發。這樣的老人很容易出現抑鬱症狀:感到孤獨、精神寂寞、覺得生活沒意思、經常回想往事、悲觀厭世。有的老人甚至會產生自殺行為。」朱建忠提醒,空巢老人最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就是老年抑鬱症。
2、患病率增高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機體各項生理功能逐漸減退,容易患病。而高血壓病、糖尿病、心臟病等都是老年人的常見病,這些疾病一旦形成,則很難治癒,且常伴有不可逆的並發症,需要終生治療及護理,既損害了老年人的軀體健康,又影響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3、空巢綜合症
空巢綜合症不是單一的焦慮、抑鬱強迫、疑病,而是焦慮、抑鬱、孤獨、寂寞、行為退縮等多組症狀。空巢綜合症的核心原因是缺乏愛。愛是生命質量的組成部分。缺乏愛,使空巢老人心身健康受到了影響,生命質量低下 。空巢綜合征表現出抑鬱、惆悵、及行為退縮,對自己的存在價值表示懷疑,陷入無欲、無望、無助、無趣的狀態,嚴重的會出現自傷自殺行為,甚至會引發老年痴呆。
二、關注老年抑鬱症的危險「信號」
老年抑鬱症的主要表現是:情緒低落、煩躁、焦慮不安、精神不振、對什麼事情都不感興趣、總覺得睡眠不夠、反應遲緩、敏感多疑、老覺得身體不舒服等等。
由於老年抑鬱症表現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視,從而錯失了治療時機。要想發現老年抑鬱症的「蛛絲馬跡」,就要留意以下「危險信號」。
1、性情突變、常常自責
如果一個平常性格開朗的老人,突然變得迴避人群、懶言少語,並且常常獨自哭泣,甚至說自己犯了大罪,對不起眾人。如果他所說的「大罪」其實只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或者陳年舊事,那麼家人就要對此引起注意,及時帶老人到專科醫院就診。
2、老覺得身體這里或那裡不舒服
老覺得身體有不適感,如胃腸道系統不適:腹脹腹瀉,厭食惡心;心血管系統不適:心慌、憋氣、胸悶、壓迫、難受感等;運動系統不適:腰背痛、頭頸痛、全身肌肉痛等;植物神經系統不適:全身忽冷忽熱、出汗等。而經過各種檢查,往往查不出有什麼大問題。
3、煩躁、焦慮不安、緊張擔心
莫名其妙地煩躁、焦慮不安、緊張擔心,例如擔心自己的錢不夠花、子女不能照顧自己、自己做不了家務、家人會出意外等。這些在旁人看來完全沒有必要擔心的事,患者卻因此整日坐卧不安、茶飯不思,甚至出現自傷或自殺傾向。
4、覺得自己腦力減退、精力下降
患者會覺得記憶力減退、智能下降,感覺腦子變慢了,什麼都記不住。與老年痴呆症不同的是,抑鬱症患者能夠認識到自己存在記憶力、智能方面的問題,而且隨著抑鬱症症狀的緩解,他們的記憶力、智能能夠逐漸恢復。
除了感覺腦力減退外,患者常常還會覺得精力不足、疲乏無力,嚴重者終日卧床不起,事事都要人服侍。他們不僅將自身的情況想像得嚴重化,還會出現旁人無法理解的荒謬想法,例如認為自己的腸子腐爛了,已經病入膏肓了,或者自己變成了窮光蛋等。
其實,空巢老人最渴望的就是子女的關心和陪伴,我建議,不妨多抽空回家陪陪自己的老父母親,沒有父母親就沒有今天的自己。
獨居老人的心理健康問題
1、獨居老人容易出現哪些心理問題
1.1、較重的失落感
從而干擾情緒,影響心理平衡。有的人總認為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單位和家庭不再需要自己了,心中更容易感到失落,沉默寡言,足不出戶。
1.2、孤獨感
老年人離開工作崗位以後,隨著社交活動和人際交往的減少,容易產生孤獨、壓抑的心理,老年人獨居「空巢」,極易產生孤獨、被遺棄的心理。
1.3、「懷舊心理」
他們往往沉湎於對往事的回憶,常常追憶過去美好的時光,繼而產生「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嘆,日久便容易產生抑鬱情緒。
1.4、變得孤僻
缺乏交流溝通使得性格病態,處事認真的變成固執生硬、急躁、怪僻、文雅清高的變得不愛交際。
1.5、多疑和敏感
多疑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不相信自己患的病;另一種則認為自己的病情比醫生說的更嚴重。此狀態多在疾病發作緩解後出現,別人低聲說話,會認為在議論自己或隱瞞自己的病情等。這種情況約佔30%。
1.6、心理行為偏離
缺乏交流溝通使得性格病態:處事認真的變成固執生硬、急躁、乖僻;文雅清高的變得不愛交際;性格隨和的發展成任性粗野等。
2、獨居老人心理問題易引發哪些疾病
2.1、引發慢性疾病
獨居中老年群體缺乏與人甚至是與子女的溝通,易與他人或者子女產生矛盾,進而導致生理機能喪失,更讓老人覺得無助、無力,容易產生對自己和生活厭倦的情緒,不能及時調節排解,就容易導致抑鬱,進入惡性循環。
2.2、行為退化或角色過度
往往由於疾病發作、病情危重、生死難測,患者完全處於被動狀態,缺乏主見和信心,要求更多的關心和同情,並且事事都依賴別人去做。約佔60%。
2.3、諱疾忌醫
老年人心理、身體健康問題被忽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老人拒絕承認自己有問題,也排斥「看病」。我國老年人中70%患有慢性老年病,15%患嚴重疾病。慢性疾病伴有不可逆的並發症,需要終生治療及護理。
3、如何調節獨居老人心理問題
3.11、培養新的愛好
豐富的退休生活能讓老人增壽7.5年。老人不妨重拾以前的愛好,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性格和身體狀況,培養新的愛好。健康的愛好能延緩智力衰退,增強人際交往。
3.2、養小動物
獨居老人可以養寵物,可愛的小花貓、通人性的小狗,一舉一動,使人喚起生機,寵物的陪伴讓人不感到寂寞。但應注意寵物的衛生,要防「貓抓熱」「狂犬病」等傳染病。
3.3、以豁達的態度面對人生
人在生活中經常會碰到不順心的事,就看你怎樣對待。有些事只要想得開,就能放得下,不要鑽牛角尖,應該是「得之不喜,失之不憂」。豁達大度對身體健康十分有益。
獨居老人怎樣預防心理疾病
1、獨居老人要多結交朋友
社會角色在退休後逐漸隱退,朋友和親人對老人至關重要。老人在退休前就要多交朋友,讓人際關系存摺滿滿的。平時多跟鄰居交流,參加社區活動,笑一笑或簡單的問候都能拉近關系。
2、獨居老人要學會情感轉向
兒女在外老年人應該及時地將情感轉向老伴,二人一起重溫過去的美好,多出去走走。如果是喪偶老人,可以給自己制定任務,使自己得到寄託。
3、獨居老人要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包括衣食住行,愛好習慣,人們雖各有不同,但過健康、文明的生活則是一致的目的。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如過多地嗜好煙酒,鏖戰玩牌,不講究衛生,生活無序等等必須克服。
子女怎樣照顧獨居老人
1、做子女的應多盡贍養義務
「常回家看看」就是一個簡單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多與老人進行思想情感交流,不讓其感到孤獨和無依無靠;一旦老人身體某一部位有不適,應盡早動員其到正規醫院檢查。有些老人會通過干預孩子的生活找回自我價值。從某種程度上說,支配的需要是人本能和固有的慾望。因此,一旦父母有類似情況,子女首先要多忍讓,找機會跟父母聊聊。
2、子女盡孝首先做到順
「孝順」的落腳點是「順」。「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誰聽了順心話都會高興。起沖突要趕緊說好話,化解矛盾。老人自己也要做到放寬心,記住「兒孫自有兒孫福」。非原則性的小事不妨由他們去吧。
3、子女要理解支持和照料獨居老年人
作為子女應盡孝道,贍養與尊重老人;作為老人不可固執己見,獨斷專行或大擺長輩尊嚴,應理解子女,以理服人。遇事多和老伴、子女協商,切不可自尋煩惱和傷感。如果自己的爸爸或媽媽是單身的,子女一方面要拋棄害怕家產外流等狹隘的顧慮,和老人認真談談,並幫著介紹。另一方面要陪陪父母,因為相伴也要子女盡一份心。
;6. 已經步入老年,如何才能做一個聰明的老年人
第一,要做一個傻傻的的人。要想要做一個聰慧的老年人,先要學好做一個憨憨的的老年人。帶著搞清楚看透不說透。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嘴唇隨便不可以張。時期不一樣了,互聯網技術使冰川水中的一部分所有露出水面,大家老人冰山一角的那點工作經驗,早已失去老馬識途的使用價值,或是學小馬過河吧,在智能機運用這一塊,多向年青人學習培訓。大家真懂的地區,得裝不明白,真不明白的地區,要擅於傻傻的地問人。
第四,要做一個慢條斯理的人。我老伴兒有一次在高速服務區洗手間階梯上把腳給扭了,一家人出行的好心態也被扭沒有了。聰慧的老年人,要將我老伴兒這類糊塗蟲毛腳女性,作為反面典型。老人動作迅速大比不上過去,不管家裡家外,遇上風險性地區,一定要慢一拍,當心消災,疏忽易招災。老人人的大腦能夠快點兒,小腿肚一定要慢一點。
第五,要做一個鴉雀無聲的人。兩鬢斑白,親戚朋友也相繼發黃,孤單寂寞遲早會來。聰慧老年人的聰慧之處,便是在沒有太老的情況下,已把好習貫培養:在與人相處的日巷子里不容易低落,君子六藝、玩魚弄花,挑選一個鴉雀無聲的喜好於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