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老人與子女相處八原則
一、不要倚老賣老
老年人不要總是一味地強調自己年長,不顧孩子們的感受,片面地要求晚輩們順服自己,這樣只會讓你喪失做家長的威嚴,損害自己在晚輩心中的形象。
二、不要憶苦思甜
每個老年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但是時代在發展,曾經那些「吃苦耐勞」的經歷未必對現在的年輕人有幫助,以前的故事說出來聽聽就好,若總是拿出來教育晚輩,只會自討沒趣,讓自己難堪。
三、不要多管閑事
老人不高高在上總以長輩的身份教訓兒女,不覺得孩子就該絕對服從於父母,也不要總把兒女的事情放在第一位,要有自己的生活。有什麼事情溝通交流,家庭成員之間平等、和睦相處。做事不周時多給予理解。一家人身心愉快,比什麼都好。
四、不要試圖改變別人
小輩是在要獨立自由的環境下長大成人的,尤其是有了第三代,自己還把兒女教育孩子的事都包了,兒女永遠長不大,也不會有責任心。也不要袒護孫輩,放手讓孩子們去體驗自己的生活。
老輩不要自以為是。可以提建議,聽也罷,不聽也罷,不逼他們照做。也不要擔心兒女吃虧,人都要親身經歷才能記事,不然別人再怎麼說都與自己無關。
五、不要總認為兒女不如父母強
兒女與老人有代溝。網上流傳"三年一代溝",老年人與子女間的年齡差距決定了彼此之間認知的差異。老人和兒女在一些事情上做法不同。比如在經濟上,老人覺得能省則省,孩子卻是能花就花。
老輩省吃儉用,不捨得多花錢,能替代的替代,花在自己身上一分錢掰成兩半花,讓孩子覺得太摳,有好日子不會過。實際上老人把省出來的錢給了孩子,孩子花著錢享受著生活,老人又心有不甘,想要數落,既然給了,孩子怎麼用就不用管太多。
⑵ 爺爺奶奶怎麼教育兒孫
現在的父母不是很想讓爺爺奶奶教育兒孫是覺得它們的思想觀念舊了,那麼如何科學育孫兒呢?以下是我給大家帶來爺爺奶奶科學教育兒孫的方法,以供參閱。
爺爺奶奶科學教育兒孫的方法
1、調整心態,絕對不能重男輕女。這個很重要,如果對女
孩嫌棄或對男孩溺愛,都將嚴重影響到一家人的感情,無法達到和諧幸福。不管是孫子還是孫女,甚至是外孫女、外孫,都要一視同仁,不要讓任何一個孩子感覺到冷落。
2、和孫兒玩耍即是對年輕夫婦的幫助。
爺爺奶奶對育兒中的年輕夫婦的最大援助,就是陪孫兒高高興興地玩耍。這不但符合孩子天性愛玩的性格,促進他健康成長,還能讓年輕父母脫出手來,可以工作和幹家務。
孩子最喜歡運動性的玩耍,如擠身體、相撲、手指相撲、撓癢癢、捉迷藏、騎馬游戲、用廣告紙捲成劍來做格鬥游戲等等。嘗試著與孫兒玩一下,孩子肯定會樂得咯咯直笑。還可以玩一些傳統游戲,如折紙、翻繩等。還有,像過去那些用樸素的天然材料製成的玩具,如竹葉船、橡樹果陀螺、拉線木偶人等,如果能和孫兒一起做一做的話,准會令其很快樂。商場里有賣樸素玩具的專櫃,在那裡可以找到像紙氣球、線包之類的玩具。買這些東西來玩也很不錯。如果孩子遇上喜歡的書,總想讓你多念幾遍,這時你可以把孩子抱在膝蓋上,把書反復地念上幾遍,令他如願以償。或者也可以講小時候聽到過的故事,養成一個小小故事謎。
3、不要再「零食加電視」
孩子是一塊能量源,跳來蹦去地從不知疲倦,這是孩子的「長處」。雖然老年人更喜歡安靜,但絕對不要為了求得安寧,有的就給孩子吃零食和看電視。這實際上是最不好的教育方法,不但讓孫兒的牙齒變壞,眼睛變近視,甚至會變成一個孤僻的「小電視迷」不要說成材,不成泥就已經很難得了。
因此,老人在帶孫兒的時候,應盡量到戶外活動,在安全的空地上,讓孩子盡情地發散他的能量吧,自己則可以安靜的在一邊獨局液跡處或者和別的老人嘮嗑。
4、教育孩子要尊重兒女意見,並且要一致。不管是行為習慣的培養,還是孩子生病時候的照料,都應該和孩子父母站在一個陣線上,不能盲目按照自己的固有思維包庇孩子,更不能在孩子面前指責父母。有的爺爺奶奶護犢子心切,孫兒一哭就反過來責怪兒女管得太嚴,直接導致孩子從小驕橫跋扈、自私自利,長大了也不知道何為孝順。孩子稍微有點流鼻涕、咳嗽,就不假思索往醫院送,或者直接讓寶寶打點滴,這都是傷害孩子身體的錯誤方法。關於孩子的事情要多與兒女溝通,並且要從各方面增加育兒知識,才能做好爺爺奶奶這一份難度相當大的工作。
爺爺奶奶教育兒孫的誤區
1。過分關注孩子。寶寶本來可以自己做的事情,比如吃飯、刷牙、換衣服,但卻被家長代為其勞。過分的呵護,使孩子失去了鍛煉自己能力的機會。
2。過分監督孩子。害怕孩子出錯,什麼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經常檢查孩子的行為。就極易讓孩子形成依賴性和惰性,以及對成人的不信任感。
3。嚴厲懲罰孩子。這種教育方法,源於「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傳統教育理念,他們覺得對孩子就要嚴格管教,批評多於鼓勵,責罰多於獎勵。這樣的教育方式,也容易使孩子產生嚴重的自卑、自閉或叛逆心理。
爺爺奶奶科學教育兒孫的注意事項
1。要有活到老,學到老,科學育孫的意識
人的年齡越大,性格越柔和,容易由著孫子的興致來,使得帶出來的孫子走向兩個極端,要麼剛中缺柔,成了小皇帝,讓他一個人說了算;要麼柔中缺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依賴性特強。老年人一定要多向年青人學習,看現在的年青人是怎麼帶孩子的,不要完全用老一套的方法,育兒技術在不斷進步,要與時俱進。例如埋扮;現在的孩子一歲之前不桐並吃油鹽,兩歲之前都用紙尿褲,都是有科學根據的,對身體有好處。
2。穿衣服要適當,且便於運動
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帶孫子時,由於老人家比較怕冷,一般會穿得比較多,稍不注意,熱一點的天氣就會長痱子,冷一點的天氣,穿得太多,不便於孩子運動。
3。要培養孫子專心自己吃飯的習慣
第一、培養孫子坐著吃飯的習慣。有的老人在孫子邊玩邊吃飯或不想吃飯時,喜歡追著孫子喂飯,這個習慣不好,如果孫子不想吃(有病除外),或邊玩邊吃,就要讓他餓一下,且不給他零食吃,治得他兩次,小孩就記得了;為了使孩子吃飯的時候就不會亂跑,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坐高一點的凳子,讓他自己下不來。第二、盡量在一歲左右讓孫子學會自己吃飯,不要怕麻煩,培養孫子的動手能力。
4。要培養孫子適當運動的習慣
有的孫子特別好動,就要培養他坐著聽故事,聽音樂的習慣;有的孫子懶得動,就要培養他做適當的運動,由於老人本身運動量少,比不得年輕父母喜歡運動,運動習慣要有意培養。
5。要多帶孫子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培養孫子的社交能力
多帶孫子出去玩,有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性格開朗這一方面做得比較好;有的還不夠,因為老人家自身社交范圍有限,需要創造條件。
6。要培養孫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孫子沒學說話之前,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要多跟他說簡短的話,培養他的聽覺能力和模仿能力,學說話後,要讓他多聽多說。例如指著實物說名稱,聽了故事後復述給別人聽等,特別是多和其他小朋友玩游戲,交流互動。
⑶ 人到老年,和兒女相處的最高境界就是放手,學會得體的退出
人到老年,退居二線,家庭成了生活的重心。
那麼這個時候,如何與兒女相處,又成了一門重要學科。
作為老年人,晚年的生活幸福與否,和子女的相處模式有著很大的關系。聰明的老人,都早早明白了這兩個字——放手。
父母與子女一場,終究要學會得體地退出。
學會放手,退出孩子們的生活,放手讓他們去做自己的決定,過自己的日子,是為人父母必修的功課。
不得不承認,人到老年,和兒女相處的最高境界,就是放手。
把孩子當成溫室里的花朵一樣保護起來,事事都要幫孩子做決定,永遠學不會放手,那麼你的孩子,就永遠也長不大,永遠都得活在你的羽翼之下。
等到你年老力衰,無法再護著孩子幫著孩子的時候,可能你才會發現,原來兒女早在自己的過度保護之下,喪失了在這個 社會 生存和拼搏進取的能力……
老話常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對兒女最好的成全不是事事把關、件件過目,而是從孩子小的時候就懂得放手,讓他學會自己做決定,學會對自己負責,長大後更是要放手,讓他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學不會不放手,不相信你的兒女自己也可以很棒,那麼對於兒女來說,父母的愛無疑就像是鳥籠,是一種禁錮。
相反,父母懂得放手,兒女就能在跌跌撞撞之後,找到自己的路,闖出自己的一番天地,也能在 探索 和成長的路途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和成就感。
對於孩子而言,父母的放手,就是一種最好的成全。
一位五十多歲的老人說,自己做點小生意,兩個兒子兒媳都不願意把小孩給他帶。
那麼他也很看得開,反而落得個清閑,一個人自由自在。他說,兒子兒媳還是很孝順的,過年過節就把孫子帶回來給他看,他已經很知足了。
不得不說,跟那些喜歡抱怨兒子兒媳這不是那不是的老人比起來,這位老人很聰明,也很睿智。
永遠不要覺得你的孩子不能沒有你,相反,不過度參與孩子的生活,他們需要的時候就幫忙,不需要的時候就得體退出,那麼對於自己來說,就是最大的恩賜。
到了一定年紀,心思就不要一股腦掛在兒女身上了,自己要多為自己著想,多留出一些時間來取悅自己,把精力花在興趣愛好上,花在能讓自己快樂的事情上,花在煲湯 養生 、鍛煉和照顧自己上。
對兒女學會放手,不僅是對孩子的一種支持,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恩賜。兩代人各自過好各自的生活,關系反而更融洽,相處更舒服。
人終有一老,我們沒辦法陪孩子一輩子,終究要讓孩子學會自己去面對生活的風雨,自己去過好自己的人生。
有些老人習慣了做家長,到老都還喜歡控制自己的兒女,一旦沒有達到他們的預期就喋喋不休,其實這是吃力不討好的,嚴重的話還可能激發兩代人的矛盾。
孩子們長大成後,最好不要住在一起,可以盡量住的近一點,想他們了可以多去串門,但最好不要長期住。
所謂距離產生美,不是沒有道理的,同一屋檐下總會小摩擦不斷。
對於小家庭的各種決定,對於兒女夫妻之間的矛盾,老人也不要去過多的干預,兒女問到了,就幫忙參謀參謀,給點意見,但具體怎麼做,還是他們自己說了算。
不要要求兒女非得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因為承擔責任的也不是你,孩子們會有自己的判斷。
在帶孫子方面,不要和兒媳婦對著干,不要以「有經驗」自居,兩代人相差幾十年,沒有代溝是不可能的,唯有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去計較,多點包容,一家人才能和氣生財,
在居住空間和 情感 上、大事小事上,都給足兩代人空間,不過多去干預兒女的生活,就是父母最高明的「放手」。
人老了,要捨得為自己花錢,可以適當的花錢去 旅遊 ,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林則徐曾說過一句話:「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讀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意思是:子孫如果像我一樣,那沒必要留錢給他,以免消磨他的鬥志;子孫如果是平庸之輩,那就更沒有必要留錢給他,以免增加他的過失。
對孩子最好的愛,不是在長大後給他留下多少財富,給他存多少錢,而是一路以來,在成長過程中對他的教誨、鞭策,幫助他養成的良好習慣和品格。
那些才是他在這個 社會 立足的根本。
否則,孩子如果優秀,也不需要你的錢;如果不成器,給再多錢,也會給他敗光。
俗話說,有遠見的父母,都捨得對孩子「狠心」,放手讓孩子去靠自己的勞動力賺錢,讓他知道生活的不易,從而懂得努力與珍惜。
別把一輩子都在為孩子的中國式父母,前半生的付出已經足夠了,剩下的路得讓孩子自己去走。學會放手,換種方式去愛他們,對自己和孩子都是更好的選擇。
一位父親寫給即將出生的孩子的信,曾刷爆了網路。
這位父親說:
現實生活中,千千萬萬父母的希冀何嘗不是如此呢?
我們這一生,為家庭為兒女,付出很多,最期盼的不過「 健康 」、「團圓」四字。
兒孫自有兒孫福,不必奢望太多,放寬心,放開手,孩子們自會長成令你驚喜的模樣。
這篇文章說得很有道理,建議大家一定要發給身邊所有的中老年朋友們看看!
-END-
本文配圖:來源網路
# 情感 ## 情感 事務所##父母老了#
⑷ 老年人如何保持與子女的情感距離
老人如何面對情感問題?
面對親情
老年人在對待子女回家難的問題,要學會轉移注意力,不糾結於原因,要學會諒解,與子女相處做到以下幾點 :
1、對待子女要一視同仁
不管是自己的兒子、媳婦、女兒和女婿,都應當看成自己的家人,對待他們的心意都要是一樣的,千萬不要偏袒任何的一方。如果你偏愛這個,疏遠那個,處事不公平的話,自然是沒辦法獲得子女們的尊敬和愛戴的。所以,要注意在子女面前做到一碗水端平。
2、閑話少說閑事少管
對待子女盡量要多包容和理解一些,即便發現子女在某些方面做得令你不滿意的話,也不要老是去批評和責難他們。如果實在有不妥的地方,您可以好好地指導、耐心的教育,千萬不要說一些風涼話,或者沒完沒了的嘮叨,這樣只會火上澆油,所以要學會管住自己的嘴巴。
3、不對子女提過分要求
如果老人家不懂得體貼子女的難處,總是給他們出一些難題,讓他們壓力很大的話,相信他們也是很難真正對你服帖起來的。所以想要跟自己的子女相處得好的話,平日里盡量別給他們提一些過分的要求,如果真想子女孝順你的話,就注意多跟他們做下情感的交流就好了,金錢方面要懂得退讓一些,不要給孩子造成太大的經濟壓力。
4、學會裝糊塗帶傻勁
老人家對待子女要寬容一些,如果家裡的孩子發生爭吵或者紛爭的話,允許他們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然後盡量做到求同存異。千萬不要跟孩子老是對著干,然後非得爭個高低之分,這樣做真的很沒意思。大家都是一家人,作為長者要學會裝糊塗帶傻勁,謙讓一些,免得傷害到彼此的情感,留下裂痕。
5、適當分擔家務分解子女壓力
現代社會生活壓力很大,工作壓力也不小,子女每日都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就想有一口溫暖的飯吃,有一個舒適的地方安靜地休息一會。此時如果父母能夠力所能及的分擔一些家務,幫孩子做做飯、拖拖地什麼的,孩子自然也會感激你的付出,更樂意在以後的日子裡多孝順你的。一家人自然也就能夠長期和睦相處咯。
⑸ 小孩怎麼和老年人和睦相處
全在小孩兒的父母,看父母是如何對待老人的。
⑹ 老人如何和子女相處好
不要沒事找事,總是麻煩自己的孩子,因為他們的工作壓力也很大,心平氣和的和他們講話
⑺ 怎樣幫助老年人克服與晚輩的代溝問題
曾有人說,隨著社會發展節奏的加快,三年的時間就可以產生或形成一條代溝。按照這個說法,我們老年人和兒孫的代溝就更大了。因為兒孫們要麼學習,要麼工作,所以化解和消除代溝,我們老年人居於主導的地位,應做好精神准備,付出更多的努力。
(1)心理上承認變化
老年人在心理上應該承認變化、承認差異,用發展的觀點看兒孫們的變化,有了這個心理,我們才能以一顆坦然的心面對兒孫們。
(2)堅持「三解」原則
這就是相互理解,相互諒解,有了矛盾要及時和解。老年人與子孫們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生活作風、生活習慣上的不同,所以造成代溝。
(3)堅持「三互」原則
即互尊、互愛、互助。互相尊重是非常重要的,互相尊重就是代際之間在人格平等基礎上的互相理解。老年人與子女都應互相換位思考,多替對方想想,尊重對方的個性和愛好方面的差異。要提倡並學會在「不同」中求和諧,在差異中求統一。
(4)堅持「三自」原則
即自立、自律、自強。無論從老年人還是做子女的來說,都要如此。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有住房、生活能自理的老年人,不願意與兒孫住在一起,願意自己享享「清福」。為什麼?就是願意自主自立。因為兩代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分開住則「兩便」。
(5)學會寬容接納
代溝長期得不到消除和填補,其原因不能完全歸於社會和兒孫們,我們老年人也有責任。為此,我們對待兒孫們,也應學會接納。不要認為他們年輕、閱歷淺,什麼都不如自己。事實上,現在的年輕人,尤其是孩子思維活躍、興趣廣泛,易於接受新知識、新信息和新觀點,某些方面往往優於我們的「同齡期」甚至現在的狀態。
(6)學會換位思考
晚輩尤其是孫輩是成熟中的人,發展中的人。他們看問題角度和發展意識有自己特定的視角,不可能完全遵循我們老年人的認識和行為軌跡。所以,我們和他們的對話,實際是用自己的「過去時」和他們的「現在時」、「將來時」對話。
(7)經常聊天溝通
由於歷史的局限,老年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面,與思維超前的晚輩們存在較大差距,這在幾代人共居的家庭中,往往成為處理家庭成員關系的一個主要矛盾。
(8)公平對待子女
現在的老年人大都有三四個甚至四五個子女,盡管子女們所處的地理位置、經濟情況、住房條件、性格脾氣可能有所不同,但從子女的角度講,都會認為贍養老年人是幾個小家庭共同的義務。處理不好,就可能出現「三個和尚沒水喝」的結果。
(9)注重言傳身教
古人說:「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後家齊」。意思是說,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首先提高自己的修養,在晚輩面前做好樣子。
(10)正確對待經濟
錢是個實實在在的東西,一家人過日子離不開錢。有家庭問題專家指出:對錢的不同態度是引起家庭爭執的主要敏感背景之一。
(11)少干涉業余愛好
「業余愛好」是晚輩與我們老年人較易產生摩擦的問題。雖然大多數老年人同意晚輩有業余愛好,但在其內容上卻存在著較大分歧。例如很多子孫們喜歡踢足球、打籃球,而我們卻不太支持他們。原因是雖然體育鍛煉有助身體健康,並且我們常常會認為:「沒有用的最好少玩!」
(12)尊重個人隱私
生活中,有些老年人會私拆孩子信件、偷看孩子日記、關注孩子與異性同學交往問題,這自然會激起他們的反感。所以,平時我們可以在道理上多向他們做一些解釋,在具體的事件上還是應該謹慎。因為一旦激起他們的逆反心理,非常不利於雙方關系的融合。
(13)還是少說為妙
現實生活中,我們的「苦口婆心」的叮囑他們不領情,甚至感到「很厭煩」、「難以忍受」。所以為了讓他們不反感,也減少自己受傷害,我們老年人還是要盡量減少嘮叨,並經常提醒自己不要嘮叨。
代溝雖然是一種客觀存在,但也不是無法跨越的心理鴻溝,只要我們老年人以一顆包容的、與時俱進的心去化解和消除,代溝是可以漸漸消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