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老人無德,是一個家庭的悲哀,有四種老人遇到要躲著走
老祖宗留下的一句話;「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如家裡有老人,當然是好事,該當成寶貝一樣看待,而不是當成累贅和負擔。
家中如果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便是家中最寶貴的財富,如果老人德高望重,心胸豁達,特別開朗,明事理,辨是非,善於調和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公平合理,毫不偏袒任何一方。那麼這個家庭充滿溫馨和睦,子孝孫賢,代代傳承,良好的家風讓人羨慕。
畢竟老人見多識廣,智慧經驗閱歷的頂峰,做大事正逢其時,能以不變應萬變,妥善處理任何事情。
堪比前進中的「活地圖」,家庭成員之間的「定海神針」……
反之如果遇到一位老人聲名狼藉,那就是家庭的不幸,家庭衰敗的開始,更談不上家庭溫馨和睦。
人的出身雖然不能掌控,但希望你不要遇到這四種老人。
一:重男輕女,自私自利的老人。
張大姐的自述:我叫張志芬,今年68歲,母親生我三姊妹,我是姐姐,有兩個弟弟。
母親一直嫌棄我是女孩。我的母親重男輕女非常嚴重:自從我呱呱墜地來到人間,母親卻一直嫌棄我,在我6歲時,就開始學做家務。從來沒穿過新衣服,穿的是破衣服,9歲開始就要上山打豬草。挖野菜和那些男人一起乾重活,好在父親沒嫌棄過我,還能讀書。
父親去世不久,母親兇狠搶過我的書包:「以後不要上學了」 。
我使勁哭泣:「媽媽,我要念書,既然弟弟能夠上學,我也要上學」。
「你是女兒,早晚都要嫁人,給別人家父母養老敬孝。而弟弟卻要給我盡孝,給我送終」。
一邊說一邊用擀麵棍在我頭上敲幾下,我頭一暈就倒了,而母親卻罵我裝死。
從此再也沒上過學,逐步挑起了全家的重擔,和男人一起幹活,掙工分養家,臨近結婚時,母親卻向我男朋友索要一筆高額彩禮,男朋友實在沒有辦法。在大山裡抬木頭。吃盡千辛萬苦終於湊夠這筆彩禮。
雖然距娘家只有幾公里。但從我結婚生下三個孩子,母親卻從沒看望過我,更不要說一點心意,而倆個弟弟的婚事費用逼迫我,「這是當姐姐的義務」。
後來二弟在部隊上犧牲了獲得一筆撫恤金,而這筆撫恤金全部歸三弟,因為我是女兒,沒一丁點權利。
弟弟是倒插門女婿,而母親的生老病死是從來不管不問。撫養母親的事還得繼續……
我的三個姑娘從小都懂事,知道娘的辛苦,努力靠學習勤苦鑽研,畢業後都分配在公司里工作。
母親臨死時,卻要讓我把墳墓造在我家旁邊,她說:「死後葬在大山裡好恐怖,無論如何都要我滿足她的心願,否則,她死不瞑目,誰攤上這樣的老人,能不苦嗎?你們說我苦不苦?不過我還是非常感謝我的母親,能夠生下我,沒讓我餓死就好。
二:對後輩不管不問。倚老賣老的老人。
自古以來就有尊老愛幼的傳統,但這並不是老人的特權。只是想獲得人家的尊敬,先要先學會尊敬別人。
如果老人僅僅憑輩分和資歷。老人的特權家中的權威獲得的尊敬極其荒謬。只有發自內心的去關心和尊重才能得到尊重。
老人的資格雖然老,但應該懂得自尊自愛,而不是倚老賣老。
老人的尊敬是以身作則,而不是倚老賣老。
負能量的倚老賣老的老人,往往不會受到別人和家人的尊敬,還會把家裡的人和家裡成員之間搞得一團糟,把整個家庭搞得烏煙瘴氣。
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明明自己沒有智慧的能力來解決處理時,但他們往往會擺出一副過來人,非他莫屬才能解決的高姿態,亂點江山,造成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埋怨,誤會更加深,成員之間更糟糕。
如果後輩按照他們的方法解決問題只會增加更多的煩惱,如果不聽從他們的意見,他又會擺出老人高姿態逼迫你,讓你左右為難。
家中有這樣的老人,聽從也好不聽從也罷都是你的不幸,有這樣的老人,往往會使你處理問題捉襟見肘舉步維艱。
家中出現這樣的老人,應該拿出自己的智慧和主見。講究你的策略方式,按照自己的主觀意識判斷。
如果遇到這樣的老人,保持一份清醒的頭腦理解他們,更不要被他們的言行所左右。對他們多一份關心和關愛就行。
比如:在禮節上足夠對老人尊敬,盡心盡孝。足夠尊敬他所需要的面子。
隨著時間的增長,他們也會逐步明白他們的言行,在你面前根本不管用,你具備主觀意識和判斷能力不會言聽計從。
二:偏心的而且性格犟,固執的老人。
父母從來不可能一碗水端平。不論怎樣都會有一點偏差,做到絕對是不可能的。適當的偏差後人能理解就行。任何老人的心終究不是儀器工具。
女兒兒子承擔的社會角色也不同。沒必要非要分個高低多寡
現實當中有的老人不僅僅是偏愛,而且後人無法忍受的程度。作為子女,老人的偏心敢於提出來,討回你的正當利益。
雖然父母給予我們的是生命,但是我們人生成長仍然是獨立的個體,要為了幸福健康而生活。我們活在世上不僅僅是為了盡孝,才能報答父母恩情。我們仍然有追求幸福的嚮往,不是一味地為了父母犧牲自己的利益。
我們要盡孝,盡力做有孝心的人,但不能做愚孝,人生的意義是懂得恩愛分明,懂得報答父母之恩。
當然老人的偏心,自私自利的老人確實很讓人討厭,做子女的也就太悲催了,如果是被偏愛得也很悲哀,因為這樣的導致兄弟姐妹不和睦。
遇到這種爹媽只有自己放過自己才能解脫。首先不被道德綁架,不要自己告訴自己爹媽是長輩,就必須言聽計從,必須要堅定信心,勇敢回懟,甚至拒絕所有要求。
一個家庭的美滿與興旺,與老人有直接的關系,特別是母親,所以說找對象看這家人是否善良,善良的人是做不出出格的事情的。
一個家庭興旺發達,在家庭老人的品德?該盡的孝絕不含糊,問心無愧即可,但莫想拿孝來左右人的思想,束縛人的手腳。
父母財產支配權是他們的權益,是他們的自由,不要為了財產感到不公平。也不要因為父母的財產支配權影響自己的心態。
如果父母偏心讓自己的財富自由失去支配權的話。去支持其他兄弟姐妹並不是你的義務,是你個人的權利所在,你拒絕也好,答應也罷,一切都是你的事情,與任何人毫無關聯。
學會保護自己,堅決拒絕對兄弟姐妹的經濟援助。無德爹媽手下的孩子必定感情不好,各懷鬼胎。被寵愛得肆無忌憚。被算計得體無完膚。這時候就要寧可跟他們斷絕關系,也要守住自己的財富。
經營好自己的家庭,鞏固自己的陣地。不然自己付出到一無所有,就會失去利用價值就會被他們一腳踢開。
四:私 利慾熏心 唯利是圖 的老人
俗話說: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如果攤上無德老人便是家庭的悲哀。
部分老人老了之後言行就有老還小的跡象,這樣的老人相處,多方位考慮是首選,事事被老人的言行牽著鼻子走,真的有點糟糕
都說老人老了會跟小孩一樣。老人的智力也受年齡的影響,他們有時候就像小孩,需要小輩付出關注和照顧。
雖然他們的心態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方面也來自於老人衰老的恐懼感。但是有些老人的自私自利讓晚輩感到恐懼……
雖然老年人能夠享受到的一切,全在兒女的孝敬,但是他們自私自利,從來不體諒小後輩苦衷和壓力。
如果滿足不了他們的他們的慾望與自私,他們便用道德框架來指責你不孝不忠
不論怎麼樣他們是老人,含辛茹苦養育了我們,盡孝是後輩的責任,但是道德,輩分,並不是阻礙我們追求利益的理由。老人的報恩和敬孝控制在接受的范圍之內。
年輕時就沒有德,所以老了也可能變好,人品好壞是從小到老的變的過程,老的沒德他的兒女也好不到哪裡去,這是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造成的後果。
多做善事,多積德,不要做缺德的事,總有因果報應,順其自然。
最後總結
人生如果攤上失德老人,需要面臨現實。盡力約束自己,無力改變別人的思想,好好善待自己,保持一顆平常心,心態好就行 。
不做過激行為,盡力維持家庭溫馨和睦,不要在乎面子和別人的看法,要為自己而活,更不要在意人家的眼光。做事問心無愧,才會一輩子都活得坦然……
你所遇到的老人都通情達理嗎?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❷ 老無德少不孝原話怎麼說
老人無德,一家災殃。子女不孝,沒有福報。
古語說「老人無德,全家遭殃」,實際上也在強調家中老人如果沒有德行,那麼對於一個家庭而言就是一場災難。實際上這句俗語還有下半句,同樣被奉為經典,即「子女不孝,沒有福報」,說白了就是為人子女者,如果不孝順撫養自己長大的父母,那麼他們一輩子都不會有福報。
老人無德,一家災殃。子女不孝,沒有福報。男人無志,家道不興!
❸ 老人無德的表現有哪些
1、傷害就是傷害,從來不是磨練
很多老人在對待子女方法上,總是以打罵羞辱為主。如果有人制止,就說這是在教育以及磨練孩子。但要知道,體罰就是體罰,羞辱就是羞辱,沒有人可以用磨練的理由,用這種難看的方式,去打擊一個孩子的自信心。如果是因為孩子犯錯,適當批評即可。
2、以孝壓人,不滿足便是不孝
傳統文化中,孝道是一直被封為最值得崇仰的禮儀。很多老人操勞一輩子,就等著老的時候,能夠子孫滿堂,為其盡孝。但孝道作為禮儀,需要的是子孫後代的自覺,而不是成為老人手中的皇權特令。以孝為由,隨意叱令子孫為其買這買那,讓子孫為其服侍左右,讓自己的臉面有光。
3、倚老賣老,浪費公共資源
大部分老人因為年紀稍長,社會經驗充足,自然而然會受到很多寬待。在社會公共資源上,這些老人也會有所特赦。所以一來二去,就養成了不好的習慣。凡事如果不以他們為先,就是錯的。甚至為了跟年輕人搶這些公共資源,不惜倚老賣老,和他們當眾產生糾紛。
(3)老人沒得的德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老人無德,影響三代。如果任由無德的老人破壞家庭,那麼最後受到傷害的,只能是兒孫後輩。有些人就疑惑,為何在當今社會,「無德做作」的老人會的頻繁出現,他們能夠在家庭中興風作浪,而孩子卻無能為力。也許,正因為他們經歷得多了,所以他們便能在一定的方面上拿捏住兒女的心理,讓其敢怒而不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