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老齡化國家都有哪些
聯合國的統計材料說,世界上人口老齡化問題最嚴重的國家是西班牙、義大利和日本。西班牙老人占總人口的比例2050年將由目前的22%增長到44%,義大利老人比例將增長到42%,而日本將增長到60%。此外,俄羅斯、瑞典、瑞士、德國和比利時等國也將是人口老齡化嚴重的國家。赤道幾內亞、宏都拉斯、玻利維亞和巴拉圭等國家老齡化問題最輕。
20年前只是歐洲發達國家老齡問題比較嚴重,而今天,這個問題在發展中國家也日益突出,尤其是亞洲。中國的老齡問題在這次大會上也引起了與會國代表的關注。根據中國政府代表團提供的材料,中國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全球60歲以上老年1/5生活在中國,目前已達到1.32億。預計到2015年將超過2億,到21世紀中葉將達到4億。更為突出的是,中國80歲以上高齡老年以年均5.4%的速度增長,目前已達到1300萬,佔世界8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的18%。
世界人口老齡化的主要原因是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均壽命迅速增加。此外,一些發達國家人口出生率很低。西班牙2001年的人口凈增長率幾乎等於零。因此,西班牙政府准備採取進一步鼓勵生育的政策。最近,西班牙政府決定每個勞動婦女,其每個子女在3歲以前政府每月補助100歐元。另外,將實行每個家庭的第二胎子女每年給予3000歐元的補助,第三胎補助6000歐元。根據聯合國的統計,世界人均壽命1950年只有44歲,目前已經提高到66歲,到2050年時,將增加到77歲。
此間觀察家認為,人口老齡化問題處理不會就會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一些國家將採取延長退休年齡的辦法來解決勞動力問題。據報道,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更加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並根據各國的具體國情,正在和已經採取了不同的應對政策,不少國家還決定將加大對這一問題的解決和處理力度。
B. 100個人中能活80歲的有幾個
一百個人中有十二個人可以活到八十歲。
2020年10月28日,國新辦舉行「十三五」衛生健康事業改革發展情況發布會。從2015年到2019年底,中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76.3歲提高到77.3歲,也就是說4年提高了1歲。
2021年3月5日消息,「十三五」期間,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76.3歲提高到77.3歲,提高了1歲。政府工作報告在「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概述中提出,人均預期壽命再提高1歲。
人類壽命
科學研究人員認為,人類的壽命正在緩步增長,而且這種增長沒有界限。從前,研究者將120歲視為人類年齡的極限,幾乎沒有人能超越。但是,通過人的壽命正在延長這一實例可以看出,人類的壽命很可能是可以無限增長的,沒有統一的上限標准。
科學人員對瑞典過去240年中出生和死亡的情況進行分析後發現,仍然健在的老壽星年齡呈上升趨勢。截至20世紀90年代,瑞典老壽星的年齡已經升到109歲。
壽命的長短受多種因素影響。先天稟賦的強弱、後天的培養、居住狀況、社會制度、經濟狀況、醫療衛生條件等等都會對人類的壽命產生影響。
C. 世界各國退休年齡情況是什麼
世界主要國家的退休年齡和實際退休年齡:
1、美國:退休年齡是靈活的,62歲到70歲。美國就規定了65歲是老年人應該退休的年齡。美國設置最早退休年齡可以提前到62歲,不過相應的養老金水平要降低到70%。
如果延遲退休,養老金水平也會提高,最高是132%。美國從2000年開始推行延遲退休政策,每年提高一個月左右,到2027年將領取全額養老金的退休年齡,從65歲延長到67歲。
2、法國:法定退休年齡為60歲;實際平均退休年齡59.4歲,男59.5歲,女59.4歲。
3、德國:法定退休年齡為65歲;實際平均退休年齡62歲,男62.6歲,女61.5歲。
4、英國:法定退休年齡為男65歲,女60歲;實際平均退休年齡為62.6歲,男63.6歲,女61.7歲。
5、希臘:法定退休年齡男65歲,女60歲;實際平均退休年齡61歲,男61.6歲,女60.5歲。
6、義大利:法定退休年齡男65歲,女60歲;實際平均退休年齡60.4歲,男61歲,女59.8歲。
7、西班牙:法定退休年齡為65歲;實際平均退休年齡62.1歲,男61.8歲,女62.4歲。
8、挪威:法定退休年齡為62歲,移居國外喪失領取養老金資格,62歲的挪威人有80%會選擇退休。
9、瑞典:實行彈性退休制,61歲即可退休,也可工作到70歲退休。在65歲的老年人中,退休人員佔90%。
10、加拿大:法定退休年齡為60歲
11、日本:法定退休年齡為60歲,社保交滿25年即可退休
12、新加坡:法定退休年齡62歲,可工作到65歲
13、馬來西亞:法定退休年齡為55歲,但職工到50歲就可以退休,只是領取的養老金要少些。
14、澳大利亞:法定退休年齡為男職工65歲,女職工63.5歲,養老金自願申請。
15、智利:只要交滿20年的養老保險,男職工到65歲,女職工到60歲,就可退休,按月領取養老金。
16、阿根廷:法定退休年齡為男65歲,女60歲。
D. 瑞典的社會保障制度是怎樣的
瑞典人種號稱是世界上最優異的人種。。
瑞典的社會保障是世界上最好的之一。。
瑞典社會經濟高水平發展和政治制度的特點決定了其較高水平的社會保障制度。瑞典社民黨是瑞典長期以來的執政黨,一貫採取「實現充分就業,收入公正分配,共同富裕,人人價值平等」的社會政策。以這一政策為基礎,瑞典對全體國民實行普遍、全面的福利保障。瑞典的社會保障體系內容廣泛、細致而繁瑣,分為三個保障安排:公共保障安排、集體協議保險安排和私人協議保險安排,後兩項是對公共保障安排的補充。
瑞典「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制度是瑞典社民黨政府上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建立和完善起來的,在消除貧富差距和穩定社會方面發揮了巨大的積極作用,為低收入家庭支起了保護傘。
瑞典有兩大類低收入家庭。一類是單親家庭。由於離婚率高,全國有15%的18歲以下兒童生活在主要由母親維系的單親家庭中。而瑞典婦女從事的又大多是商業零售和衛生看護等低收入工作。工資本來就不高,再由其單獨維持家庭,負擔自然不輕。卡琳一家就是眾多單親家庭中的一個。她與丈夫離異後同兩個上小學的孩子組成單親家庭,全家每月實際收入除了卡琳本人的稅後工資,還有兩個孩子的兒童補貼和住房補貼。在支付房租、飲食、服裝、衛生與體育用品以及汽車等基本費用外,每月尚有一些積余。
瑞典另一類低收入家庭是養老金不高的單身老人家庭。瑞典是長壽國家,社會老齡化問題較嚴重。在瑞典,子女沒有贍養老人的義務,老人的一切由社會負責。上世紀30年代出生的克里斯蒂娜老人便是許許多多單身老人中的普通一員。她每月經濟來源主要有保證養老金和住房補貼兩項,支付房租、飲食、服裝、衛生用品以及其他雜支之外,也有所結余。
對於這些低收入家庭來說,兒童補貼和住房補貼對維持收支平衡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卡琳一家如沒有兒童補貼和住房補貼,全家基本生活將入不敷出。克里斯蒂娜老人如僅靠養老金,那連房子也住不起。不僅如此,低收入家庭還與其他家庭一樣,享受著免費教育和醫療等其他一系列社會保障。
瑞典實行的「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制度,其最大特點就是強制性的社會化,人人都必須參加統一的社會保障系統,並能享受由國家統一提供的各種社會保障。這些保障主要有六大類:一是兒童保障,每個孩子出生前後,父母可以累計享受450天補貼產假,而且每一個1歲至16歲兒童每個月都可領取到相應的兒童補貼;二是教育保障,除從小學到大學一律實行免費教育外,一到九年級學生可以在學校享受免費午餐,高中學生每個月可以領取一定數額的助學金,大學生每個月可獲得助學金和低息學習貸款;三是醫療與病休保障,人們在生病期間不僅可以享受近乎免費的治療,而且還能從病休的第二天起領取到80%的病休補貼;四是失業保障,失業者從失業的第六天起從國家得到80%的失業救濟;五是住房保障,這主要是一種向低收入的有孩子家庭和低收入的退休者家庭提供的社會保障;六是養老保障,全國所有人無論有沒有工作過都可以在年滿65歲後領取到最低限額的養老金。「羊毛出在羊身上」,瑞典人所享受的社會保障制度完全是由自己所交納的各種稅費支撐起來的。據計算,瑞典人平均要拿出60%以上的收入交納各種稅費。近二十年來,為減輕稅收壓力和增強瑞典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瑞典對社會保障制度進行了一些改革,但改革任重而道遠。
E. 人口老齡化會帶來什麼社會問題
人口老齡化導致老年撫養系數上升,家庭和社會撫養老人的負擔加重。
人口老齡化會帶來老年人家庭代際結構的變化,由於每一個老人歸屬於各個特定家庭,一方面,人口老齡化使得家庭成員有直系血緣關系的子輩、父輩、祖輩的人員構成中,老年人增多。如果不考慮分離立戶因素的話,受計劃生育「一胎化」的影響。將出現大量的「4-2-1」家庭,不僅對家庭的倫理、道德、婚姻關系構成影響,而且養老、教子問題將變得日益突出。如果老年人與子輩分開居住的話,又會產生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問題。另一方面,人口老齡化使得有老年人的家庭的比例會不斷上升,還會存在一個代際溝通與和諧問題。
人口老齡化會對傳統的養老模式構成沖擊。隨著現代社會家庭規模的日益變小,無論是家庭養老還是社會養老,採取單一的模式都不是最佳的選擇,並且既不現實也不可能。雖然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轉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並不是說家庭成員就可以放棄對老人的贍養義務,而是家庭養老的形式的社會化,在現有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條件下,物質上的供養和精神上的慰藉在很大程度上還主要依靠家庭成員,因此如何取長補短,發揮個人、家庭成員和社會在養老資源上的混合優勢,實行家庭養老、自我養老和社會養老的有機結合,把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社會養老有機地同一起來,建立起多元、多層次的供養體系和模式,是未來社會所遇到的最主要問題之一。
人口老齡化會使老年人的醫療保障問題變得突出。通常,老年人進入60歲之後,由於人體生物有機體的老化,免疫功能不斷下降,身體的健康程度直線下降,「老有所醫」問題變得突出起來。老年人對自身健康的關注和需求增加,患病之後是否能夠得到及時治療,會成為老年人乃至全社會最普遍關心的問題。特別是廣大的農村老年人,由於他們失去勞動能力之後,無固定經濟來源,而且醫療條件相對落後,是一個必須正視的現實問題。
人口老齡化將使老年人的社會服務需求增大。在我國,家庭仍是養老的主要場所,在可能的情況下絕大多數老年人希望生活在家庭中,這是中國的傳統習慣。無論是居家養老還是養老院養老,都有賴於社會針對老年人生活的需求提供各種服務。對居家養老來說,由於受子女時間的限制,老人對子女的依賴會逐步轉向對社會尋求支持,特別是單身老人;對於不能實現生活在家中或不能完全生活在家中而居住在養老院、老年公寓的老年人來說,如何針對其不同特點,提供相應完善的服務,使他們也感覺到好像生活在家中一樣,以便安享晚年,這是當今老年人最急需的服務,並且,這部分人的比例將會不斷上升,對相應的老年服務設施和場所會提出進一步的要求。
人口老齡化將影響社會的生機和活力。老年人口的增多,整個社會逐漸缺乏足夠的生機和活力,因為老年人的生活節奏、生活習慣、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等,均與青少年有明顯的不同。在各個社會組織、團體等的人員構成中,由於年輕人的比例相對較少,而使得事情的運作缺少生機,活力衰退。
人口老齡化將影響到經濟活動過程中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環節。
。
F. 人口老齡化最嚴重的大洲是
老年人口本身也在老齡化.1950-2000年間,世界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增加5倍,以平均每年3.3%的速度增長,大大超過60歲以上人口的平均速度(2.2%).1950年,世界上有0.14億高齡老人,占老年人總人口的6.7%.2000年,高齡老人的人數達0.69億,大約占老年總人口的1/3(11.4%).到2050年,高齡老人的人數約3.8億,占老年人總數的1/5(19.3%).發達地區的高齡老人比例從1950年的8.9%增長到2000年的16.0%,2050年,每4個60歲以上老年人中,就有1個將是高齡老人(28.6%).發展中地區從1950年的4.8%增長到2000年的8.6%,2050年將進一步提高到17.0%.
目前,北歐人口高齡化程度最高,60歲以上人口中超過80歲的人達到20%.西歐其次,達到17%.比例最高的國家是挪威(24%),其次是瑞典(23%),美國(21%)、巴貝多(21%)、英國(20%)和丹麥(20%),高齡老人在60歲以上人口中均達到或超過1/5.
2050年,西歐將是人口高齡化程度最高的地區,60歲以上人口中,將有1/3(33%)的人是高齡老人,北歐(31%)和南歐(30%)僅次於西歐.屆時,歐洲的瑞士、亞洲的日本和新加坡都將成為高齡老人最多的國家,高齡老人比例高達36%,德國(35%)、英吉利海峽群島(34%)和義大利(33%)高齡老人的比例將也高達30%以上,即每10個老年人中,就有3人是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
百歲老人在老年人口中增長最快.1975年以前,世界上的百歲老人不足千人.2000年,世界百歲老人達到18萬,其中發達地區的百歲老人大約佔1/4(14.1萬),發展中地區僅有4萬百歲老人.預計2000-2050年,百歲老人將以平均每年5.94%的急劇增長,人口規模將增長15倍,達到321.9萬,其中發達地區的百歲老人達到218.4萬,發展中地區將達到103.5萬,佔世界百歲老人的1/3.
G. 人口老齡化有什麼危害
人口老齡化的危害
幾乎全部發達國家都進入老齡化階段。在發達國家,人口進入老齡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均壽命的提高導致的。另一個原因是,人口總量停止了增加,或者出現了負增長。不過,暫時以人均壽命的提高最為重要。
比如,如果一個國家人均壽命是76歲,則意味著(76—60)/76的比例的人是60歲以上的人。因為還有一些人是在60歲前死去的,這些60歲前死去的人對平均壽命的降低影響較大。因此,60歲以上的人,如果平均60歲以上的人的壽命的話,平均歲數一定比76歲大一些。大多少不知道,只有根據實際情況才可以知道。因此,在考察一個國家老齡化問題時,有60歲以上的人的人均壽命這個概念,比全部人均壽命概念要方便一些。這樣可以更清楚的感受到正常壽命延長導致的老齡化程度的大小。現在發達國家的老齡化,主要是這個人均壽命延長導致的。
比如,某個國家的人均壽命為76歲,60歲以上的人的平均壽命應該超過76歲,可能為77歲,或者78歲。如果按照77歲計算,這個國家的正常人口比例,既人口結構可以使國家人口增長速度為零。在這個人口結構時,60歲以上的人佔全國人口的比例為77—60=17 17除77=0.221 既60歲以上的人,不包括60歲的人,佔全國人口比例為22%。佔22歲至60歲之間的勞動力的比例為17/(60—22=38)=0.45 。佔22歲以上全部人口的,17/(77—22=55)=0.31 這個人口比例是非常重要的,這個人口比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老年人口佔全部拿工資的人的人口比例。在正常國家,老年人口也要拿工資,工資的形式可能是退休金,也可能是養老保險,或者政府補助等等。但是創造財富的人是22歲至60歲之間的勞動力。是這些人在養活同時期的老年人口,到這些人老了以後,就是那時的勞動力養活這些人,如此循環,永不枯竭。
其實就是22歲至60歲之間的勞動力,必須拿出自己的勞動成果的31%供給老人。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養老保險的模式,可以是以稅收的模式,可以是資產利潤的模式。總之,要勞動力人均31%的供給老人。剩下的69%的自己掌握,可以自己花費,也要管著孩子或者家人花費。在發達國家,相互之間,人均壽命基本類似。人口結構也基本類似。都基本接近停滯型人口結構。停滯型人口結構就是長期人口增長速度在零附近。因此,各國一般勞動力負擔類似,差別不大。
如果發達國家中的A國搞了計劃生育政策,導致本國人口結構,呈現嚴重萎縮型結構,既未來必然出現的較大程度的人口負增長。這個國家的老年人口的比例在某個時候就會比較高。在人均壽命相同時,比沒有搞計劃生育的國家老年人口比例高許多。比如,在一般發達國家,老年人口比例佔22歲以上的人口比例為31%。而這個搞計劃生育的國家,這個比例可以高達40%。如果按照40%計算。就是勞動力人均要拿出自己勞動成果的40%供給老人。自己的可支配收入為60%。(沒有考慮政府等公共開支。)需要比其他發達國家人均拿出9%的人均GDP。而勞動力實際創造的財富與勞動效率成正比。在勞動效率相同時,勞動者的工資應該相同。假如,在這些發達國家中,勞動效率一樣,因此在發達國家中,勞動力的工資應該一樣。而老年人口比例卻不一樣,老年人口比例越大,勞動力人均所交納的稅收及養老金比例就越大。勞動力人均所支配的收入就越小。生活水平,相應就越差。這個搞計劃生育政策的國家,勞動力的人均收入與其他發達國家的勞動力的人均低了,9%/69%=13% 相應的老年人口的收入也比正常發達國家低了13%。
以上計算沒有考慮,勞動力的供應被稅收的扭曲程度。由於搞計劃生育政策的這個國家,人均稅收率更大,這會使這個國家勞動力的人均供應量減少。減少多少我也不知道。假如由於自己創造的財富被徵收走了9%,彈性系數為3分之1。可以減少人均3%的勞動量。會使這個國家收入在原來的比其他同效率的發達國家低了13%的基礎上,繼續下降。下降量為(9%+3%)/69%=17.4%。這就是計劃生育政策效應。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增大的一個經濟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