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老年人有哪幾種性格類型
進取型:他們正視現實,克服體衰,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他們能有計劃地安排自己晚年的學習、生活,發揮自己的專長,貢獻余熱。他們心胸寬廣,不為小事苦悶、生氣,因而能避免因情緒波動而影響健康。
安樂型:這類老人承認或接受現實的自我,對現在或將來沒有計劃,無所追求、只想悠閑自得地生活。認為自己操勞了一輩子,該享點清福了,他們養花種草,釣魚下棋。由於他們善於適應晚年生活,有利於消除孤獨感、失落感,在心理上容易獲得滿足,生活得逍遙自在。
抑鬱型:他們較難適應離開工作崗位、社會地位或角色發生了變化的晚年生活。他們常常留戀過去,對人對事缺乏興趣,對未來失去信心和希望。由於生活單調、空虛、無聊,心理上更增加了寂寞感、孤獨感和不安全感,容易發展為抑鬱症。
易怒型:這類老人常為一點小事而大動干戈,特別在家裡動輒火冒三丈。他們不願承認和接受自己已衰老的現實,把自己不得志的原因歸咎於他人,對一切缺乏興趣。
自責型:他們把自己的不幸歸罪於自身,常自責自罪,悲觀失望;對別人漠不關心,十分孤獨。他們認為衰老和死亡並不是一種威脅,而是一種解脫。有的甚至用自殺來了卻一生。
偏執型:這類老人習慣於以固定的、僵化的思維模式去分析問題,固執偏激,情感不穩,也不願接近親友。
拘謹型:這類老人往往謹小慎微,缺乏勇氣、進取精神和上進心。這種心理狀態往往降低了老年人的生理功能與心理功能,容易加速生理衰老和心理衰老的進程。
混合型:有些老人的性格不穩定,有時呈現抑鬱型,有時卻表現出自責型,或者偏執型的症狀,我們稱之為混合型,不能簡單地下結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B. 老年期人格特徵
(1)感知方面:最常見的是視力和聽力的老化。視覺分辨精細物體的能力在45歲之前有一個和緩的下降過程,45歲以後下降速度加快。老年人的言語知覺障礙,不僅由於聽覺系統對不同頻率聲音感受性降低,聽懂言語的能力也在下降;嗅覺減退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嗅神經的神經纖維數隨年齡增加而減少;同樣味覺也下降。
(2)注意方面:老年人視覺注意更容易受到無關刺激的干擾,而注意轉移的靈活性也變差。
(3)記憶方面:一般來說,記憶力從50歲開始就有所減退,70歲以後更明顯。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近記憶」衰退,對新近接觸的事物或學習的知識都忘得快。意義識記減退較少,機械記憶減退較多。
總體上說,老年人的記憶能力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退的,並受教育程度的影響。
(4)思維方面:總的來說,老年人思維隨年齡增長而下降,但衰退的速度和程度存在個體差異。表現為思維局限、固化,推理能力下降等。
(5)智力方面:成人智力分為液態、晶態智力。液態智力指與知覺整合、近事記憶、思維敏捷度、注意力、反應速度等有關的能力,隨年齡增長而減退較早,老年期下降更明顯;晶態智力指與後天的知識、文化、經驗積累有關的能力,如詞彙、理解力、常識等,一般不隨年齡增長而減退,有的甚至還有所提高,直到70歲後才出現減退,且減退速度緩慢。
(6)情緒方面:由於生理老化、社會角色改變、社會交往減少以及心理機能變化等主客觀原因,老年人經常會產生消極情緒體驗和反應,如緊張害怕、孤獨寂寞、無用失落以及抑鬱焦慮等。
C. 老人的性格特點有哪些
都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但我們不難發現,人一過六旬,性格變化很大,主要的性格特徵多可歸納在以下幾種類型中:恬淡型:此類型的老人不再熱衷於各種人際活動,除了晨練、遛鳥外,多在家抱孫子,侍弄花鳥魚蟲,一副與世無爭的自得之態。奮發型:此類型的老人希望對社會能再盡一分力,有的參加居委會,調解鄰里糾紛,有的資助貧困學子,有的返鄉植樹造林,還有的則常聚在一起舞文弄墨,搞文藝活動。嬌弱型:此類型的老人對身體變化十分在意,身體稍有不適就很緊張,終日多愁善感,最怕聽到舊友故鄰辭世的消息,晚輩言詞稍有不慎或照料一粗心,老人便會悶悶不樂。自衛型:這種人自卑感嚴重,但又好勝心強,不肯承認過失,喜歡倚老賣老,一旦家人不順從就大發雷霆,這種類型的人容易懷疑女婿或兒媳,也容易變成吝惜家財的守財奴。自責型:此類型的老人容易後悔自責,甚至把兒女、孫輩的過失往自己身上攬,如任其發展下去,有轉變成抑鬱症的可能。墮落型:此類型的老人較少。我們有時從報紙上讀到某某老革命為人民辛勞了一輩子,到最後卻落得個遭人唾棄的「夕陽黑」的下場,這即是墮落型的老人。他們的思想不但不「頑固」,而且對屬於年輕人的「花花世界」妒羨不已,因財、因色、因子女而終未保住晚節。上面六種類型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幾大因素:體能的衰退與疾患的增加限制了老年人接觸社會的機會;親朋故友不斷辭世帶來生活上的孤獨、心理上的空虛和死亡的預感;老人的大腦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縮,這自然會影響其高級思維活動及精神狀態;過去歲月中未解決好的矛盾很可能引發老年人無盡的沮喪與悔恨,如以往疏忽了對子女的教育與感情投資等。為了最大限度地使老人安享晚年,並發揮「夕陽」的光和熱,我們不僅要分析老年人的性格類型和成因,更要對其中一些不良類型性格的矯治多得動腦筋,使老年人擺脫落寞與自卑,充說滿生活的信心。
D. 老人的心理特點是怎樣的
老人的心理特點是怎樣的
老人心理特點是怎樣的
1、認識能力低下,中老年人身體機能衰退,大腦功能發生改變,中樞神經系統遞質的合成和代謝減弱,導致感覺能力降低,意識性差,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等。
2、孤獨和依賴,孤獨是指老年人不能自覺適應周圍環境,缺少或不能進行有意義的思想和感情交流。孤獨心理最易產生憂郁感,長期憂郁就會焦慮不安,心神不定。依賴是指老年人做事信心不足,被動順從,感情脆弱,猶豫不決,畏縮不前等,事事依賴別人去做,行動依靠別人決定。長期的依賴心理,就會導致情緒不穩,感覺退化。
3、易怒和恐懼,中老年人情感不穩定,易傷感,易激怒,不僅對當前事情易怒,而且容易引發對以往情緒壓抑的怒火爆發。發火以後又常常感覺到如果按自己以前的性格,是不會對這點小事發火的,從而產生懊悔心理.恐懼也是中老年人常見的一種心理狀態,表現為害怕,有受驚的感覺,當恐懼感嚴重時,還會出現血壓升高、心悸、呼吸加快、尿頻、厭食等症狀。
4、抑鬱和焦慮,抑鬱是常見的情緒表現,症狀是壓抑、沮喪、悲觀、厭世等,這與老年人腦內生物胺代謝改變有關。長期存在焦慮心理會使中老年人變得心胸狹窄、吝嗇、固執、急躁,久則會引起神經內分泌失調,促使疾病發生。
5、睡眠障礙,中老年人由於大腦皮質興奮和抑制能力低下,造成睡眠減少,睡眠淺、多夢、早醒等睡眠障礙。
6、心理疲勞,心理疲勞是在工作、生活過程中過度使用心理能力,使其功能降低的現象,是長期的精神超負荷造成的。其表現一般是總處於一種思考狀態,反映出焦慮、煩悶、恐懼、抑鬱等情緒。常出現以下表現:
7、早晨醒後,渾身無力、四肢沉重、心情不好,不願意和別人交談。
8、學習工作均打不起精神,工作錯誤多、效率低。
9、容易感情沖動,神經過敏,稍有不順心就動肝火。
10、眼睛易疲勞,全身不適感,出現眩暈、頭痛、頭重、背酸等症狀。
11、睏乏,但是躺在床上又不能入睡。
12、厭食、挑食、口味變化快。
13、更年期神經症,有些中年男性出現心身功能失常所致的神經症,我們稱之為更年期症狀,如失眠、頭昏、頭痛、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情緒不穩、易激惹、煩躁、焦慮不安,同時伴有心悸、潮熱、多汗等植物神經功能症狀。究其原因主要是機體衰老、睾丸功能減退、男性激素分泌減少等所引起。
14、疑病感,有些中年男人對個人或家庭的安危和健康格外關注,過分擔心疾病,把身體正常衰退跡象看成大難臨頭,對機體感覺十分敏感,稍有不適就懷疑得了某種不治之症,為此憂心忡忡。尤其聽到或者看到同齡人得了重病或者去世,總與自己身體現狀聯系。這些是無形的心理壓力,會削弱身體的抗病力,反而給各種疾病開了方便之門。
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哪些
1、心理孤獨--造成老年人孤獨的最普遍原因是:退休在家,離開了工作崗位和長期相處的同事,終日無所事事,孤寂凄涼之情油然而生。兒女分開居住,寡朋少友,缺少社交活動。喪偶或離婚,老來孑然一生。老年人最怕孤獨。因為孤獨使老人處於孤獨無援的境地,很容易產生一種"被遺棄感",繼而使老人對自身存在的'價值表示懷疑、抑鬱、絕望。
2、心理空虛--這種問題多見於退休不久或對退休缺乏足夠思想准備的老人。他們從長期緊張、有序的工作與生活狀態突然轉入到鬆散、無規律的生活狀態,一時很難適應,可能會像無頭蒼蠅一樣,東碰碰、西靠靠,俊他們感到時間過的很慢,難以打發。伴隨"空虛感"而導致的問題往往是情緒的低沉或煩躁不安,這種惡劣的心境如果曠日持久,甚易加速衰老,有時可以達到使人想死的程度,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威脅很大。
3、情緒變化--老年期是人生旅途的最後一段,也是人生的"喪失期",例如"喪失"工作、喪失權力和地位、喪失金錢、喪失親人、喪失健康等。一般而言,老年人的情感趨於低沉,這與他們的歷史經歷和現實境遇是分不開的。另外,由於大腦和機體的衰老,老人往往產生不同程度的性情改變,如說話羅嗦、情緒易波動、主觀固執等,少數老人則變得很難接受和適應新生事物,懷戀過去,甚至對現實抱有對立情緒。老年人的性情改變,常常加大了他們與後輩、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導致社會適應能力的缺陷。
4、記憶力減退-不少老年人都時常為自己的記憶力不好而深感苦惱,例如:出門忘記帶鑰匙,炒菜忘了放鹽,剛才介紹過的客人,轉眼便叫不出人家的名字,一會兒找不到手錶,一會兒找不到眼鏡一老年人記憶力減退的特點是對新近接觸的事物忘得很快(醫學上稱"近事遺忘"),而對過去的往事卻記憶猶新。記憶力減遲是大腦細胞衰老、退變的常見現象,過於嚴重則可能是老年痴呆的一種表現。
5、睡眠問題--老年人大多數睡眠減少、睡眠淺、易驚醒,有的老人同時有入睡困難和早醒,這也是腦功能自然現象。醫學研究發現,老人在睡眠過程中醒來的次數較多,女性入睡比男性慢。由於老年人睡眠的質和量都發生了明顯變化,因此許多老人常感到睡醒後不解乏,白天精神不濟,甚至有昏昏欲睡之感。有些老人可表現睡眠過多或睡眠倒錯(日睡夜醒),或在白天頻頻打盹、打呵欠,即使在很重要的場合也難以自製,這也是腦功能削弱的顯著標志。
老人如何調整好心態
1、現在有很多年輕人因為生活所迫,因此背井離鄉來到大城市打工,結果就是家裡面的老人獨守空房,孤獨常伴左右。心理健康專家稱,老年人長時間處在孤獨的狀態中,心態就會變得非常差。那麼老年人心態調整有啥好方法?
2、老年人調整心態,別人幫不了忙,自己就是放寬心,自己想,自己心寬,誰能做你的思想工作呀,心態過去叫作思想有問題,現在叫心態,誰能夠來給你做這個問題,就你自己,平衡。如果一件事情斤斤計較,老是沒完沒了,解決不了問題,又自傷身體,索性你把它放下了,不去想它,過去也就過去了,已經沒事了。
3、很多老年人的心態不好,有幾個原因,一個是夫妻之間鬧矛盾,第二個,為子女的問題,不成才,心裡不高興,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關於金錢的問題,怎麼支配問題,其實我覺得這就是沒什麼大不了的,有什麼可計較的,不可能百分之百都滿意的,在這一生中很多事情都不是百分之百的,但是你要是很平坦的對待,過了以後,你覺得很好嘛,大家都很好。
4、這個家庭里的氣氛很重要,一個家庭的氣氛,對別人要寬容,要包容,自己心裡能夠容納別人,能夠理解別人,能夠換位去思考,可能就好一點,如果你只是從你自己這方面想,那你很可能就走不出這個死角,漩渦里轉悠,自己自討苦吃,這對健康是很不利的,可以影響一系列問題。
;E. 老年人的心理特點是什麼
老年人的心理特徵
(一)老年人小心謹慎
1、重視准確、忽視速度
心理學家發現:老年人在做一件事情時,往往比較重視完成任務
的准確性即比較注意避免犯錯誤,而對完成任務所花時間的長短並不是很在意。生活中老年人常常嫌年輕人做事毛手毛腳,不夠踏實認真。
2、不會輕易冒險
老年人表現在行動上的另一種小心謹慎就是做事穩扎穩打,輕易不願冒風險。這也是一般人對老年人的一種印象深刻的看法。心理實驗證實:老年人寧拿較低的工資,也不願冒較大的風險去選擇一份有機會得到高工資的工作。
(二)老年人「固執」
性格是一個人對自己、對別人、對周圍的社會生活環境所持的一種態度和行為方式,是心理特徵的一種穩定表現。進入老年期之後,人的活動能力和生理機能就開始鎮跡洞逐漸衰退。許多在年輕時意氣風發、活潑向上的人,到了老年期之後就變得低沉、緩慢和淡漠。此外,老年人由於一生經歷眾多,經驗豐富,因此其性格特點就更為突出。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個人思想的逐漸成熟,老年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逐漸成型,有了自己獨特的為人處事的模式。那些不了解老年人身心特點和個性特點的人就會感覺到老年人是越來越冥頑不化和固執己見了。
對於個性特點較為固執的老年人,有一種心理技巧和策略可以一試,就是低球技術。其具體做法就是:先提出一個較小的要求,待老年人接受了之後,接著再提出一個較大的要求,這個要求需要老年人負出比第一個要求更多的物質和精神代價。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使用低球技術比直接提出那個較大的要求來得更容易,並且為老年人接受。
(三)老年人愛「嘮叨」
俗話說:樹老根多,人老話多。老年人一但上了年紀之後,說話就開始重復,早就過去的一件小事也會嘮叨個不停,而且對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還深信不疑,決不屈從別人的意見。
老年人由於生理衰老的原因,開始顯得精力不夠充沛,許多事情自己不能直接參與,或者無法再象年輕時那樣從容和瀟灑地把事情做得較為理想。因此,他們只好通過說話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情緒,這樣他們才會覺得心理平衡。同時由於自尊心的強烈作用,老年人對於自己的態度和觀點都會進行堅決地維護,也就是心理學上說的自我防衛。這個時候,老年人為了排出寂寞,也會藉助重復和嘮叨的語言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點熱鬧的氣氛;老年人最善於津津樂道的就是自己的陳年往事,自己以前取得的成績,這都是為了能得到一點心靈上的慰籍,以解脫現時的空虛和無奈。
(四)老年人的「懷舊情緒」
對於過去的時光和以往美好時代的懷念之情,感染著全世界的老人們。這種現象也可以理解為多數老年人對不斷變化、急劇動盪的當今時代感覺到無法適應,從而企圖逃避現實的一種方式。
古語說得好:樹高千尺,落葉歸根。人到老年,彷彿思想就開始退步,不再象年輕時那樣憧憬未來,而是開始對自己幾十年走過的路進行回味和自我評價,說的話和做的事都帶著濃厚的懷舊色彩。由於退休之後突然之間就失去了生活奮斗的目標,生活的節奏也驟然放慢,老年人的心態漸漸地進入到一種安詳和寧靜的停滯狀態。
在心理上,由於老年人不太可能在獲得新的、重大的成就和自豪感的滿足,於是就轉而進行自我的心理平衡的維護,這就自然而然地需要不斷地去回憶和談論自己一生中所取得的那些成就和榮譽。對於州碰那些背井離鄉在外生活了半輩子的老人們來說,只有對故鄉和往事的懷念才是自己晚年生活中最美麗而又富有詩意的精彩篇章。兒時的朋友和玩伴,甚至家鄉的飯菜,老家門口的一棵棗樹,兒時玩的一種游戲等,都會引起老年人強烈的懷舊情緒。
許多老年人還會覺得和他們同輩的人相處更舒服,和那些曾經共度人生、軼事、特別是幼年一起長大的同伴,他們會覺得更為親切,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共同語言、共同回憶。
(五)老年人的「返老還童」
有的老年人,雖然已年屆花甲,生理機能日漸衰退,體力也大不如前,從外表看來已經是一個典型的老年人形象了,然而他們的內心和言行舉止表現得卻象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孩御枯,如《射鵰英雄傳》中的老玩童---周伯通一樣。
這些老人與那些承認自己已經衰老的老年人不一樣,他們的脾氣和性格隨著年齡的變大反而越來越幼稚起來,時常表現出與實際的生理年齡不相稱的語言和行為。如在自己的親戚、朋友面前顯得不拘小節,蠻不講理;情緒激動,得理不饒人;對生活中的事物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興趣和好奇心;常主動要求別人過多的照顧和關懷;總是要求老伴或子女陪在身邊;挑剔飲食等。
其實,老年人小孩化並不是什麼壞現象,不僅這種現象的出現有其科學道理,而且老年人的這種變化對其身心健康是極其有利的。
平日里,老年人如國能夠經常到室外走動走動,除可活動筋骨外,更重要的還可以接觸陽光進而促成皮膚合成維生素D,改善腸道對鈣的吸收,減少骨質的丟失,同時也可防止骨質疏鬆症的發生。老年人經常參加一些有益的文娛活動,如唱戲、跳舞、垂釣、下棋等更可使其身心愉悅,避免消極的自我暗示。此外,心理學家發現,兒童智力玩具也同樣適用於老年人,因為老年人在玩玩具時,可以通過開動腦筋,積極思考而使大腦得到有效的運用,防止因疏於用腦而導致加快老化。
F. 人老了 性格會有哪些變化
人們經常言論某某老人脾氣變了,原來是個急性子的人,老了卻變成了慢性子;有人原來是個慢性子,老了卻變成了急性子,容易發脾氣;有的人原來性格開朗,但到了老年,變得狹隘、孤獨、自卑、委曲、愛哭;也有的人由原來豁達、開朗、助人為樂的性格,變得自私、小氣、喜恐無常、待人冰冷、疑神疑鬼。一般來說,人到了老年,在心理上多少會有改變。老年人心理上的變化,對自己身體健康是有影響的。老年人往往肝氣不舒,肝鬱氣滯,心情不舒暢,會促使早衰,造成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冠心病和癌瘤等疾病。
老年人為什麼會出現性格方面的變化呢?這主要是老年時期大腦細胞的功能有不同程度的衰退。首先是腦動脈硬化,腦供血量減少,根據生理觀察,六十歲以上的老人腦血流量比中青年降低20%,這樣就使腦細胞營養不足,缺氧、能量減少,影響大腦功能。這是人老了容易忘事,用腦稍多,就容易疲勞、頭痛的原因。
還有少數老年人,大腦結構上也改變,這也會影響神經系統的生理活動。老年人內分泌腺的功能也有明顯變化,激素代謝緩慢,特別是性腺功能衰退,都會出現某些植物神經失調的症狀,象失眠、心慌、頭痛、便秘等,也會影響老人的精神狀態。老年人的性格不同,和遺傳、體質、生活習慣、健康情況都有關系。老年人的生活環境也十分重要。在我們國家,由於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給老年人創造了安度晚年的良好條件,使老人處處感受到生活溫暖和精神愉快,這會大大減少和推遲精神障礙的發生和發展。
G. 老年人性格特點是怎樣的
隨著年齡的增大,老年人的心理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性格特點也跟以往有所不一樣。下面我帶你了解老年人的性格特點,希望對你有幫助!
老年人的性格特點
1、老年人腦功能下降, 記憶力 衰退
這是老年期最常見的症狀,精神易興奮和易疲勞交織。易興奮主要表現為聯想與回憶增多,思維內容雜亂無意義,感到苦惱;注意力不集中,易受無關因素的干擾;對外界的聲光等刺激反應敏感,情緒易激動。精神疲勞是腦功能衰弱的主要表現,有時還伴有軀體疲勞。
2、老年人情緒不穩定,自控能力差
經常被負面情緒控制,易激怒,動不動便大發雷霆,或易哭泣,經常產生抑鬱、焦慮、孤獨感、自閉和對死亡的恐懼等心理。對外界的人和事漠不關心,不易被環境激發熱情,還經常出現消極言行。
3、老年人趨向保守,固執己見
許多老年人在多年的 社會實踐 中,養成了一定的生活作風和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作風和習慣不斷受到強化。因此,他們在評價和處理事物時,往往容易堅持自己的意見,不願意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經常以自我為中心,很難正確認識和適應生活現狀。常常沉湎於舊事,悔恨無法挽回的美好的過去。
4、老年人易孤獨和依賴
孤獨是指老年人不能自覺適應周圍環境,缺少或不能進行有意義的思想和感情交流。孤獨心理最易產生憂郁感,長期憂郁就會焦慮不安,心神不定。依賴是指老人做事信心不足,被動順從,感情脆弱,猶豫不決,畏縮不前等,事事依賴別人去做,行動依靠別人決定。長期的依賴心理,就會導致情緒不穩,感覺退化。
5、老年人易抑鬱和焦慮
抑鬱是常見的情緒表現,症狀是壓抑、沮喪、悲觀、厭世等,這與老年人腦內生物胺代謝改變有關。長期存在焦慮心理會使老年人變得心胸狹窄、吝嗇、固執、急躁,久則會引起神經內分泌失調,促使疾病發生。
老年人常見的心理需求
1、老年人有健康長壽的需求
人到老年精力與體力都有下降,機體各種功能逐漸地衰退,也會有許多慢性、難以治癒的疾病,如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等等。老年人會產生一種恐病、怕死的心理。他們都希望自己健康長壽,希望社會加強老年的醫療保健。實現有醫方便,病有所醫。
2、老年人有娛樂的需求
老年人退休在家脫離了原來的 人際交往 生活圈子,容易產生孤獨感。因此,他們希望有更多的娛樂環境和條件,使自己能夠精神愉快,有所寄託。如果老人長期不出門,不參加體育娛樂活動,會漸漸變得孤僻、焦慮,甚至積郁成疾。
3、老年人有和睦的需求
老年人都希望有個和睦的家庭與融洽的環境。不管經濟條件如何,家庭人口多少,只要家庭和睦,鄰里關系融洽,老年人就會感到幸福。
4、老年人有受尊敬的需求
老人在家中希望受子女的關心,在社會上希望受到周圍人的尊敬和照顧,離退休的老年人還希望受到原單位的重視和尊敬。否則,就會產生“老而無用”的自卑感,情緒消沉,患上心理疾病。
老年人日常如何保健身體
1、老年人要有適當的運動
老人的身體並不太好,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進行適當的運動。60歲及以上的老人最好的運動方式那就是散步,其中散步時間不超過30分鍾,以免太過勞累,反而影響身體健康。
2、老年人盡量做自己喜歡的事
當人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會處在高興的精神狀態,好的精神狀態其實也是有利於身體健康的。老人退休後一般在家無所事事,時間久了就會憋出病來。所以老人可以適當培養的 愛好 ,比如養花、練書法、下棋等等,每天做著喜歡的事,不僅打發了無聊的時間,而且多走動對身體也有好處。
3、老年人膳食要均衡
平衡膳食,就是膳食中營養素的種類和數量的搭配比較平衡、合理,適合用膳者機體的生理需要。因此老年人應選用那些易於消化,外觀能引起食慾的,美味可口,營養豐富,營養素的比例適當的食物。在配製和烹調上應照顧老年人的生理特點。同時需要注意進食要定時定量,一日以3~4餐為佳。另外,老年人應多吃含果糖、維生素的食品。
H. 中老年人的性格類型有哪些
生活中哪些因素可影響性格呢?(1)生活方式的改變。離退休老人,其社會地位和在家庭中的重要性都會發生改變.這對老人的心理活動產生影響。如果老年人能夠安排積極而充實的生活.能在新的情況下找到生活的價值和從事有趣的活動,他們的性格不會有明顯的改變。否則老年人因為缺乏積極生活的動力,又沒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往往會過分地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和物質生活,常常回憶往事脫離現實.結果更使自己離群獨處,思想容易保守.主動性減弱,情緒悲觀,性格變得內向。(2)精神緊張刺激較多。一些調查結果表明,經濟條件較差、家庭成員間關系不好或遭遇不幸和挫折的老人,由於受到精神緊張刺激,使其適應環境的能力、活動能力等減弱,悲觀消極的情緒增強。(3)自認為衰老,又不做延緩衰老的主觀努力。良好的性格要求主觀努力培養,不良性格也要設法改變。不主動努力去適應社會、適應環境,那麼孤僻、固執、多疑、抑鬱等不良性格就會表現並得以鞏固。由此可見.不好的性格並不是因年齡增長必然出現的,保持並培養良好性格是安度晚年的重要條件。經得起刺激。在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中要互謙互讓,必要的忍讓克制是團結和睦不可缺少的品德。我們在遇到或處理某些事情時,在不影響或有利於總的目標時要有必要的忍讓性。延伸閱讀如何自測心理衰老什麼是精神分裂症老年人怎樣克服固執心理
I. 老年人心理特點有哪些
一、認識能力低下。中老年人身體機能衰退,大腦功能發生改變,中樞神經系統遞質的合成和代謝減弱,導致感覺能力降低,意識性差,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等。
主要表現兩個方面,首先是感覺遲鈍,聽力、視覺、嗅覺、皮膚感覺等功能減退,而致視力下降,聽力減退,靈敏度下降;再有是動作靈活性差,動作不靈活,協調性差,反應遲緩,行動笨拙。
二、孤獨和依賴。孤獨是指老年人不能自覺適應周圍環境,缺少或不能進行有意義的思想和感情交流。孤獨心理最易產生憂郁感,長期憂郁就會焦慮不安,心神不定。依賴是指老年人做事信心不足,被動順從,感情脆弱,
猶豫不決,畏縮不前等,事事依賴別人去做,行動依靠別人決定。長期的依賴心理,就會導致情緒不穩,感覺退化。
三、易怒和恐懼。中老年人情感不穩定,易傷感,易激怒,不僅對當前事情易怒,而且容易引發對以往情緒壓抑的怒火爆發。發火以後又常常感覺到如果按自己以前的性格,是不會對這點小事發火的,從而產生懊悔心理。恐懼也是中老年人常見的一種心理狀態,表現為害怕,有受驚的感覺,當恐懼感嚴重時,還會出現血壓升高、心悸、呼吸加快、尿頻、厭食等症狀。
四、抑鬱和焦慮。抑鬱是常見的情緒表現,症狀是壓抑、沮喪、悲觀、厭世等,這與老年人腦內生物胺代謝改變有關。長期存在焦慮心理會使中老年人變得心胸狹窄、吝嗇、固執、急躁,久則會引起神經內分泌失調,促使疾病發生。
五、睡眠障礙。中老年人由於大腦皮質興奮和抑制能力低下,造成睡眠減少,睡眠淺、多夢、早醒等睡眠障礙。
專家提醒,中老年人這些心理特點很容易導致中老年人罹患某些精神障礙性疾病,如抑鬱症、神經衰弱等。因此,中老年人應該心態平衡,適當進行體育運動,促進身心健康。中老年人出現心理問題時,要及時進行心理咨詢,尋求心理治療,以免心理問題加劇,引發嚴重的精神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