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六尺巷的故事說明什麼
「六尺巷」的故事告訴今天的我們禮讓,和睦,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代開明之士尚能如此,今耐早天同事之間、鄰里之間處理小事小非,更應該比封建時代做的更好高神。
事情就是這樣: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
「六尺巷」是一把人生的尺子,值得我們經常拿出來量一量;更是一種人生修養境地的隱喻,值得我們經常去走一走。常走「六尺巷」,修行正己,就會走出人生天地寬,走出人生的高天白雲,走出無愧後人的歷史評說。
在今天到處都在講和諧,「和諧社會」、「和諧團隊」、「和諧家庭」。弘揚一種美德,體現一種胸懷。人人都能做到,我們的社會就和諧了。
(1)宰相和鄉下老人的故事說明了什麼擴展閱讀
典故:
清代大學士張英老家與吳姓鄰居為住宅邊界的事,把官司打到縣衙。張家人寫信到京城求告張英。張英收到信後,在信上批詩一首寄回老家:「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收到信後,豁然開朗,主動撤訴,讓出三尺地。吳家見了非常感動,也讓出三尺,這就是有名的「六尺巷昌念雀」。
❷ 《宰相與賣蠶豆的人》主要講了什麼
很久以前,在哈拉發日拉·亞斯德執政期間。有一天,不知是出於什麼原因,他一怒之下,把自己的宰相張爾蕃給處死了。張爾蕃的死,在當時引起了轟動,人們都認為張爾蕃是個清官,因此自發地去悼念。此事被亞斯德得知後,他大為憤怒,隨即下了一道命令,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去悼念張爾蕃,違者定斬不饒。
國王的旨意誰敢不聽,人們被迫停止了悼念張爾蕃的活動。國王的衛兵日夜在城裡巡邏,防止有人舉行悼念活動,一時間,城裡殺氣騰騰,人心惶惶。
可是什麼事情都有例外,國王下達旨意的第二天,意外的事情發生了。有一位居住在偏避地區和張爾蕃有點交情的老人,不知張爾蕃已被處死,他拿著些土特產,哼著小曲,興沖沖地來到巴格達城,老人在路上邊走邊想像著與張爾蕃見面時該如何地高興。他已為張爾蕃准備了一首贊美待,來歌頌張爾蕃的功績。
然而,他剛踏進巴格達城門,便聽到了張爾蕃已被處死的消息,沒有任何思想准備的他頓時昏了過去。醒來後他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悼念張爾蕃,他把帶來的土特產放在地上,並買來兩瓶酒,以此來悼念張爾蕃,老人的這一舉動被巡邏的衛兵發現了,他們抓住老人就是一陣毒打,直到他們認為老人已被打死才停手。
老人並沒有被打死,等他醒來後已經是午夜了,這時他又想起了張爾蕃,不禁潸然淚下。肉體的疼痛加上心中的悲傷使他很快又昏睡了過去。在夢中,他夢見張爾蕃正向數喚他走來,並對他說:
「你不辭勞苦,大老遠地跑來看我,本以為我們能像往常一樣,敘敘舊情,可沒想到國王一時糊塗處決了我。既然我已經死了,你再傷悲也是沒用的,人死不能復活,你要節哀。現在我想求你做一件事,希望你能代我去趟巴士拉城,在城東住著一位生意人,那是我的至交,他叫拉爾多,你見到他後,要喊我的名字,並且向他問好,以蠶豆為標記,我已囑咐過他拿一千塊金幣來接濟你,使你能度過一個安樂的晚年。」
說完張爾蕃長嘆一聲,飄然而去。老人急了,大喊著追他。就在這個時刻,老人醒了。他翻身坐起來,仔細回憶著這個奇怪的夢,他對夢里張爾蕃說的話半信半疑。考慮了許久他決定按照夢中的指示去趟巴士拉城。
他艱難地站起身,出了巴格達城,前往巴士拉城。在巴士拉城裡,老人找到了夢中的那個商人。老人對商人講起了張爾蕃在夢中對他所說的話。那商人聽說張爾蕃死了,頓時昏了過去。老人一看頓時慌了神,一陣手忙腳亂過後,商人蘇醒過來,商人對老人講述了張爾蕃對他的恩情。講完之後,商人留老人在他家裡住了幾天。老人走的時候,商人拿出來一千五百塊金幣,並對老人說:
「老人家,請您把這些錢收下,安度晚年,這些錢當中的一千塊金幣是遵照張爾蕃的囑咐送給你的,另外五百塊金幣是我送給你的。我打算從現在開始,每年送給你一千塊金幣,以報答張爾蕃宰相的恩德。」
老人推辭一番後,接過了那一千五百塊金幣,並對商人千恩萬謝。臨別時,他問商人有關蠶豆的事,商人便對老人講起了張爾蕃和蠶豆的故事。
提起蠶豆,讓我想起了一段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二十年前,我運氣不佳,有一段日子甚至連飯都吃不上了。後來為了生計,我隻身來到了巴格達城,以販賣炒蠶豆來維持生活。我風里來雨里去,身上那單薄的衣衫不足以抵擋嚴寒。大街上一個鋒畢則人也沒有,我的蠶豆自然也沒有人買。我跌跌撞撞地走著,不時滑倒在地,每滑倒一次,我的身上就會增添一些新傷口。而上帝是公正的,他在我最困難的時候,伸出了援助之手。
當我路過宰相府時,正巧張爾蕃宰相剛從外面歸來,他看到我那個可憐的樣子,動了惻隱之心,他把我領到他的家裡。他的妻子和兒女對我都很熱情,並給我吃了一頓很豐盛的飽飯。飯後張爾蕃宰相對我說:
「賣蠶豆的,你把你的蠶豆賣給我和我的家人吧。」
我聽後對張爾蕃說:「我怎麼能賣給你呢?這些蠶豆我要送給你。」可張爾蕃卻執意要買,無奈,我只好把蠶豆賣給了他。
我用小勺盛著蠶豆賣給他們,由於我的蠶豆美味可口,所以大受歡迎,不一會兒,我所帶的蠶豆便全賣完了。張爾蕃宰相有意救濟我,怕我不接受,因而想出了買蠶豆的辦法,他們吃完蠶豆後,按蠶豆的數目給了我同樣數目的金豆子。最後張爾蕃宰相問我:
「你還有蠶豆嗎?」
我說沒有了,張爾蕃宰相讓我看看筐里到底還有沒有蠶豆,於是我抖動了一下我裝蠶豆的筐,一粒蠶豆從裡面蹦了出來。我說:「宰相大人,還有一粒蠶豆。」
說完我將最後一粒蠶豆遞到了張爾蕃宰相的手中,他接過去後,拿手掰成兩半,把其中一銀棚半遞與他的妻子,並問她:「你看這半粒蠶豆能值多少錢?」
她以為丈夫在開玩笑,才問這半粒蠶豆能值多少錢,不過,她很聰明,很快就領會了丈夫的意思,於是她說:「我願出雙倍的價錢把這半粒蠶豆買下來。」
宰相聽完哈哈大笑,他說他也願出雙倍的價錢買下另外半粒蠶豆,於是,他吩咐手下人取來兩粒大金豆放在我手裡,告訴我他花錢把最後的一顆蠶豆也買了。我推辭一番,盛情難卻,只好收下了金豆。我把我所得的金豆放進一個布包里,然後把布包放在筐里。宰相把我送出相府後,意味深長地告訴我要珍惜他這一份情。我當即表示一定會好好地利用這筆錢,等來世做牛做馬也要報答宰相對我的恩情。
就這樣,我用賣蠶豆得來的金豆,作為本錢,開始做起了買賣。從此我的運氣也好了起來,每筆生意都能賺錢。後來我的生意越做越大,從巴格達到了巴士拉城。有了錢後,我從不忘記接濟窮人。我曾經給宰相送過一些錢,可他不要,他要我把錢送給需要錢的窮人。
我送給你錢,實際上是張爾蕃宰相對你的恩情。由此可以看出張爾蕃宰相為人清正廉潔,是個好官,有機會我一定向國王稟明此事。
老人聽了商人的話,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離開了商人的家。
後來張爾蕃的故事傳到了國王的耳中,國王聽後大為感動,他後悔一時沖動殺了張爾蕃。為了彌補過錯,他又下了一道命令:允許人們悼念張爾蕃,並給了他的親人一大筆錢。
❸ 文言文芋老人傳
1.D謝,謝罪。
2.C A項中的「於」都是介詞,意為「在」。B項中的「而」均為表示修飾關系的連詞。
C項中前一個「以」是介詞,「因為」;後一個「以」是連詞,表示修飾關系。D項中的「或」都是副詞,「或許」的意思。
3.B(原文為「相公昔自郡城走數十里,困於雨,不擇食矣;今日堂有煉珍,朝分尚食,張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猶喜相公之止於芋也。」) 4.C(文章中芋老人說完「芋視乃婦」、「芋視乃友」和「芋視乃學」後,還說了一句話「是猶可言也」,說明比之「芋視宗廟、社稷、身名、君寵」來說,前者危害的范圍是比較小的。)
5.(1)還是同樣的芋頭啊!從前芋頭之所以那麼香甜,並不是烹調有什麼兩樣,而是時棚李罩勢地位改變人的口味啊! (2)這么說來,那麼世人由於眼前而忘掉了過去,哪裡單單只是一雙筷子之間而已呢! (3)天下道理,有些是達官貴人與讀書人說不出來的,然而鄉下老人粗鄙百姓卻能夠說得出來,往往就是這個樣子。 芋老人,他是慈水縣祝家渡人。
兒子出外當傭工賺錢,自己和老妻住在渡口邊。有一天,有位書生在他家屋檐下躲雨,衣袖單薄而且都濕透了,身影非常瘦弱憔悴。
芋老人請他進屋裡坐坐,(閑聊中)知道對方剛到郡城參加童生考試回來。芋老人懂詩書,和書生聊得很久,就叫老妻煮芋頭拿來請書生吃,書生吃光了滿滿的一碗,再為他盛了一碗,書生吃得肚子飽飽的。
笑著說:「我以後一定不會忘記老人家您請芋頭的恩情啊!」雨停了後,書生就告別離開。 十多年後,書生因為科舉考試名列前茅,當了宰相。
偶爾一次,他吩咐廚師煮芋頭給他吃,他放下手中的筷子而感嘆說:「為什麼從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頭是那麼香,那麼甜呢!」於是就派人去找那渡口邊的老夫婦,用車馬載他們來。當地郡縣的官員聽到這事情之後,都以為老人和宰相有舊交情,紛紛邀請芋老夫婦來見面,和他們行平等的禮節,芋老人的兒子也不再到外面當傭工賺錢了。
到京城後,宰相慰勞他們說:「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以前請的那頓芋頭,今天還想再麻煩您妻子為我煮一次芋頭呢!」不久,芋老妻煮好芋頭端給宰相吃,宰相吃了吃,也放下手中的筷說:「為什麼從前吃的芋頭就那麼香,那麼甜呢!」芋老人走上前說:「 還是同樣的芋頭啊!從前芋頭之所以那麼香甜,並不是烹調有什麼兩樣,而是時勢地位改變人的口味啊 !從前,相公您從郡城出來,走了幾十里路,又被雨淋得濕透了,(又餓又冷),吃東西是不會挑剔的。現在您的廚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在朝廷上分得皇帝賞賜的膳食,大擺酒席,列鼎而食,哪裡還吃得出芋頭的甘甜呢?,我還是很高興相國您只在食芋一事上忘記舊情。
我的年紀老了,聽到的事情實在太多了:我村子南邊有對貧苦的夫妻,妻子每天織布紡紗,取水舂米,勤苦地幫助丈夫讀書,丈夫幸運地考中科舉,得到功名,於是寵愛其他的姬妾,拋棄家裡的妻子,以致妻子憂傷過度,鬱郁而終。這種情形,就是把他的妻子看成像芋頭一樣啊!城東邊有甲乙兩名同鏈鬧學,共用一方硯台、一盞燈火,住的地方只有一扇窗戶,一張床鋪,連早晨起來穿的衣服鞋子都不分彼此。
後來乙先考中及第,進入官場當了官,聽說甲落魄潦倒,還譏笑他,不管他,兩人的交情因此斷絕了,這種情形,就是把他的朋友看成像芋頭一樣了。我更聽說過某某誰家的孩子在讀書的時候,立志說未來自己如果得志顯達的話,就要廉潔干練如某某古人,就要忠孝如某某古人。
可是真的做了官後,卻因為貪污不檢點、操守不佳而被罷官。這種情形,就是把他所學的道理看成像芋頭一樣了。
這還可以原諒。我老人家鄰居有家私塾,聽里頭的老師向學生講述前代(明朝末年)的事情,有將、相、卿相、卿尹、刺史、太守、縣令,他們有人腰佩紫綬金印,有人上下轎由仆從折簾撩幔。
然而一旦國內發生事變,災難和壞事自外入侵,他們往往就下跪叩頭,爭先恐後地投降了,竟然把宗廟、社稷(整個國家)、自己的名譽、君王的榮寵,統統等同於芋頭了。 這么說來,世人由於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過去,哪裡單單只是一雙筷子之間而已呢 !」 老人話沒說完,宰相趕緊向他謝罪說:「老人家您真是個明白道理的人啊!」宰相就優厚地賞賜芋老人,派人護送他回去,於是芋老人的名聲大為顯揚。
我贊許說:芋老人擾高能夠在無意中遇到宰相,一見如故,進而和他結緣,真是奇特的事情哪!不知道宰相像哪一種人?能否不愧對老人家的話呢?不過,從他能夠不忘懷那頓芋頭看來,應該是好過那些連老人都把他看成像芋頭一樣的人吧!只是奇怪芋老人雖然讀過些書,又怎麼擅長說話到這樣的地步,難道他真是明白道理的人嗎?或許傳聞誇大了事實吧? 天下道理,有些是達官貴人與讀書人說不出來的,然而鄉下老人,粗鄙百姓卻能夠說得出來,往往就是這個樣子 。」。
芋老人,他是慈水縣祝家渡人。兒子出外當傭工賺錢,自己和老妻住在渡口邊。有一天,有名書生在他家屋檐下躲雨,衣袖單薄而且都濕透了,身影非常瘦弱憔悴。芋老人請他進屋裡坐坐,(閑聊中)知道對方是剛到郡城參加童生考試完,要回家去的讀書人。芋老人略懂詩書,和書生聊得很久,就叫老妻煮芋頭拿來請書生吃,書生吃光了滿滿的一碗;芋老妻人再為他盛一碗,書生吃得肚子飽飽的。笑著說:「我以後一定不會忘記老人家您請芋頭的溫情啊!」雨停了後,書生就告別離開。
十多年後,書生為科舉考上高的等第,還當到宰相的地位。偶爾一次,他吩咐廚師煮芋頭給他吃,吃了吃,他放下手中的筷子而感嘆說:「為什麽從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頭是那麽香,那麽甜呢!」於是就派人去找那渡口邊的老夫婦,用車馬載他們來。當地郡縣的官員聽到這事情之後,都以為老人和宰相有舊交情,紛紛邀請芋老夫婦來見面,和他們行平等的禮節;芋老人的人也不再到外面當傭工賺錢了。
到京城後,宰相慰勞他們說:「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以前請的那頓芋頭,今天還想再麻煩您妻子為我煮一次芋頭呢!不久,芋老妻煮好芋頭端給宰相吃,宰相吃了吃,也放下手中的筷說:「為什麽從前吃的芋頭就那麽香,那麽甜呢!」芋老人向前說:「都是同樣的芋頭啊!從前芋頭之所以那麽香甜,並不是烹調有什麽兩樣,而是時勢地位改變人的口味啊!從前(那時候),相公您從郡城出來,走了幾十里路,又被雨淋得濕透了,(又餓又冷),吃東西是不會挑剔的。現在您的廚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朝廷當賜的膳食,經常擺設酒席,陳列食物,那裡還吃得出芋頭的甘甜呢?(不過),我還是很高興相公您的改變僅僅止於芋頭而已呢!我的年紀老了,聽到的事情實在太多太多了。我村子南邊有對貧苦的夫妻,妻子每天織布紡紗,取水舂米,勤苦地幫助丈夫讀書;丈夫幸運地考中科舉,得到功名後,就寵愛其他的姬妾,拋棄家裡的妻子,以致妻子憂傷過度,鬱郁而終。這種情形,就是把他的妻子看成像芋頭一樣啊!城東邊有甲、乙兩名同學,共用一方硯台、一盞燈火,住的地方只有一扇窗戶,一張床鋪,連早晨起來穿的衣服、鞋子都不分彼此。後來乙先考中及第,進入官場當了官,聽說甲落魄潦倒,還譏笑他,不管他。兩人的交情因此斷絕了。這種情形,就是把他的朋友看成像芋頭一樣了。我更聽說過某某誰家的孩子在讀書的時候,立志說未來自己如果得志顯達的話,就要廉潔干練如某某古人,就要忠孝如某某古人。可是真的做了官後,卻因為貪污不檢點、操守不佳而被罷官。這種情形,就是把他所學的道理看成像芋頭一樣了。我老人家鄰居有家私塾,聽里頭的老師向學生講述前代(明朝末年)的事情,有將相、卿相、卿尹、刺史、太守、縣令,他們有人腰佩紫綬金印,有人上下轎由仆從折簾撩幔。然而一旦國內發生事變,異族自外入侵,他們往往就下跪叩頭,爭先恐後地投降了,竟然把宗廟、社稷(整個國家)、自己的名譽、君王的榮寵,統統等同於芋頭了。這麽說來,世人由於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過去,那裡單單只是一雙筷子之間而已呢!」老人話沒說完,宰相趕緊向他道謝說:「老人家您真是個明白道理的人啊!」宰相就優厚地賞賜芋老人,派人護送他回去,於是芋老人的名聲大為顯揚。
我結尾贊許說:「芋老人能夠在無意中遇到宰相,一見如故,進而和他結綠,真是奇特的事情哪!不知道宰相如何?能否不愧對老人家的話呢?不過,從他能夠不忘懷那頓芋頭看來,應該是好過那些連老人都把他看成像芋頭一樣的人吧!只是芋老人雖然讀過些書,又怎麽擅長說話到這樣的地步了吧!難道他真是名明白道理的人嗎?唉!天下道理,有些是達官貴人與讀書人所說不出來的,然而鄉下老人,粗鄙百姓卻能夠說得出來,往往就是這個樣子。」
芋老人傳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獨與嫗居渡口。一日,有書生避雨檐下,衣濕袖單,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從郡城就童子試歸。老人略知書,與語久,命嫗煮芋以進。盡一器,再進,生為之飽,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雨止,別去。
十餘年,書生用甲第為相國,偶命廚者進芋,輟箸嘆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訪其夫婦,載以來。丞、尉聞之,謂老人與相國有舊,邀見,講鈞禮,子不佣矣。
至京,相國慰勞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煩爾嫗一煮芋也。」已而,嫗煮芋進,相國亦輟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猶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調和之有異,時、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數十里,困於雨,不擇食矣;今日堂有煉珍,朝分尚食,張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猶喜相公之止於芋也。老人老矣,所聞實多:村南有夫婦守貧者,織紡井臼,佐讀勤苦,幸或名成,遂寵妾媵,棄其婦,致鬱郁而死,是芋視乃婦也。城東有甲、乙同學者,一硯、一燈、一窗、一榻,晨起不辯衣履,乙先得舉,登化路,聞甲落魄,笑不顧,交以絕,是芋視乃友也。更問誰氏子,讀書時,願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為吏,以污賄不飭罷,是芋視乃學也。是猶可言也;老人鄰有西塾,聞其師為弟子說前代事,有將相、有卿、尹、有刺使,守、令,或綰黃紆紫,或攬轡褰幃,一旦事變中起,釁孽外乘,輒屈膝叩首迎款,惟恐落後,竟以宗廟、社稷、身名、君寵,無不同於芋焉。然則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豈獨一箸間哉!
老人語未畢,相國遽驚謝曰:「老人知道者!」厚資而遣之。於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贊曰:「老人能於傾蓋不意作緣相國,奇也!不知相國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賢未並老人而視芋之者。特怪老人雖知書,又何長於言至是,豈果知道者歟?或傳聞之過實耶?嗟夫!天下有縉紳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芋老人傳》是清代文學家周容的一篇散文,選自《春灑堂文集》。
文中講述的故事是,一位老翁用煮熟的芋頭來招待貧寒的書生,書生覺得芋頭的味道十分香甜,吃飽以後,立誓不忘老翁的恩情。後來他做了高官,還當上了宰相,但廚師所煮的芋頭卻讓他覺得再也沒有以前那麼香甜。
他便將昔日的恩人接到京城來,想要報答,老翁卻告訴他說,味道的好壞不是由於烹調方式的不同,而是由於時勢地位和個人際遇的不同;人不能因為眼前的環境而忘掉了過去。這篇寓言散文文筆流暢,語重心長,生動的故事中包含著深刻的道理,言近旨遠,發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