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暑時節,有哪些有效的消暑方法
一、粥類,多吃粥類食品,對於身體大有好處。用於防暑的粥品有綠豆粥、荷葉粥等,另外用白心番薯、芥菜適量加入粳米中煮成粥食用,有解暑發汗;
2. 今日小暑,小暑節氣應該如何養生
小暑節氣養生方法:
1、小暑節氣如何養生之飲食調理
夏天裡瓜果很是豐富,那麼我們便可以多吃點水果,在吃水果時還要注意水果的屬性,對自身的體質也要了解,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比如脾胃虛的人,要少食西瓜、梨等涼性的水果,容易上火的人要少食桂圓、荔枝等水果,芒果、菠蘿等對過敏體質的人有危害。
2、小暑節氣如何養生之預防感冒
夏季人體陽氣浮躍於體表,隨出汗而外泄,使衛氣不足,抵抗力減低,若此時感受外風,同樣可引起風寒、風熱、暑濕等證。因而夏季感冒也分多種類型:風寒感冒,發熱不甚而明顯惡寒,同時鼻流清涕,噴嚏連連,此時應立即服感冒清熱沖劑2袋,一定熱服,或喝蔥白薑片紅糖水,每2-3小時再飲一次,大多症狀會明顯緩解。若體溫迅速升高,伴惡寒、咽喉不適等,多為風熱感冒,大家注意做好預防保健。
3、小暑節氣如何養生之起居作息
高溫天氣下,心臟排血量明顯下降,各臟器的供氧力明顯變弱,一定要注意養」心「。起居有常,適當運動,多靜養。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並利用午睡彌補夜晚睡眠之不足。晨練不宜過早,以免影響睡眠。夏季人體能量消耗很大,運動時更要控制好強度。運動後別用冷飲降溫。
另外,盛夏最易發生的就是中暑。中暑主要是因為氣溫高、所處環境通風條件差,體熱來不及向外發散所致。平時要注意多喝水,少外出以避暑氣。
4、小暑節氣如何養生之情緒調節
中醫」四季養生「的理論認為夏屬火,通心,人容易煩躁不安,出現疲勞、胸悶、睡眠不好、頭痛、心悸等症狀。而從現代醫學角度解釋,人體溫度過高,容易引起內分泌改變和心態不穩定,讓人感到煩躁不安、思維紊亂,易激惹、易怒甚至行為失常等,表現為失眠、健忘、情緒低落、食慾不振等。
有規律的作息可以安定情緒。如果失眠,可以在仰卧或側卧時,放鬆全身肌肉,或者注意腹部呼吸的起伏,排除雜念後,心靜了自然就可以安然入睡。
3. 老年人為什麼要在小暑時節少動多靜
老年人為什麼要在小暑時節少動多靜?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7月7日將迎來農歷二十四節氣的「小暑」,標志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
4. 「健康知識」小暑節氣如何養生
1、保持心態平和
小暑時節,天氣炎熱,人們容易煩躁不安,愛犯困,少精神。所以,對應這一時節的特點,在養生健康方面,應該根據季節與五臟的對應關系,養護好心臟。中醫認為,平心靜氣,可以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既有助於心臟機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養陽」的原則。所以,夏季養生以「心靜」為宜,心靜自然涼。
2、忌烈日下運動
運動時間盡量調整在清晨或是晚上,小暑時節氣候炎熱,使人容易莫名地感到心情煩躁,食慾下降,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精神,這個時候如果還在大白天曝曬容易引起外邪侵襲和中暑。
3、飲食宜清淡適量
小暑清淡飲食,小暑時節的多雨、高溫,更使得本來就在夏季屬於高發症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發頻發。所以,這一時節的飲食,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而且飲食要節制,不可貪食、過量;而且飲食以清淡,富有營養為宜。
4、外出注意防暑
中暑是夏季的常見病,小暑時節的天氣特點更是容易發生中暑。所以大家外出時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帶好遮陽傘、遮陽帽等工具,多喝水,並盡量避開午後太陽熱辣時外出。
5、避免在外露宿
小暑節氣由於天氣炎熱難以入睡,很多人喜歡在室外露宿。這種習慣不好。因為當人睡著以後。身上的汗腺仍不斷向外分泌汗液,整個肌體處於放鬆狀態,抵抗力下降。而夜間氣溫下降,氣溫與體溫之差逐漸增大,很容易導致腹痛、頭痛、關節不適,引起消化不良和腹瀉。
6、小暑時節多曬霉
日照時間長,陽光輻射強,很多會選擇這一天「曬伏」,把存放在箱櫃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陽光的暴曬,好好消毒一番,以去潮去濕,防霉防蛀。鄉間還有「曬水」的習俗,將暴曬熱的水給小孩洗澡,說對皮膚病有很好的預防效果。
7、不坐濕板凳
小暑時節,氣溫高、濕度大。木頭,尤其是久置露里的木料,如椅凳等,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表面看上去是乾的,可是經太陽一曬,溫度升高,便會向外散發潮氣。如果在坐久了,能誘發痔瘡、風濕和關節炎等病。所以在小暑節氣不能長時間坐在露天放置的木頭上。
8、充足的睡眠
人們的起居和作息時間應隨之做一些相應的調整,以遲睡早起為宜。定時起睡最好,可保護生物鍾不受影響。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安排好作息,保證充足的睡眠,並且要保持午休的習慣。
9、少吃冷飲
天熱了,人們就喜歡吃冷飲,冰淇淋、雪糕、冰鎮飲品很受大家的青睞;有的人從外面一回來就沖澡,還喜歡沖涼水澡。但是這些對身體健康非常不利,很容易引發身體不適,或者埋下健康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