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老人惡心嘔吐的原因有哪些
1.飲食不當,加重胃腸負擔,反射性地增強胃及小腸逆蠕動,使胃內容物嘔吐出體外,起到保持胃腸功能的作用。這種情況見於暴飲暴食、酗酒、過量食用辛辣食物等。
2.有些老年人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出現精神緊張、焦慮、多疑、失眠等,均可引起大腦皮層的功能失調,從而興奮延髓的嘔吐中樞,出現惡心、嘔吐。有些老年人的嘔吐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表現為進餐時或餐後不久即發生嘔吐,醫學上稱為神經性嘔吐。
3.臨床上有許多胃腸道疾病可引起嘔吐,但各有其特點:潰瘍病、胃炎嘔吐後症狀可減輕,而胰腺炎、膽道疾病發生反復嘔吐後腹痛常不能緩解;嘔吐物中有血跡、或呈咖啡樣,提示上消化道出血,若為糞性嘔吐物則提示低位腸梗阻、胃結腸瘺等;胃腸梗阻可引起反復嘔吐,幽門梗阻時常有胃型、胃蠕動波、震水聲存在,而腸梗阻時則可見腸型及腸鳴音亢進。
4.有些非胃腸疾病常伴有惡心、嘔吐。如腎臟疾病導致腎功能不全、尿毒症,常在早晨起床後、進餐前發生嘔吐;急性心肌梗塞發作時,除胸痛、胸悶、出汗外,常伴有惡心、嘔吐;腦血管意外、高血壓急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均可引起嘔吐。
5.老年人由於患某種疾病,常需服用某些葯物,尤其長期服用時,可引起胃腸反應發生嘔吐。如阿斯匹林、消炎痛、地高辛、復方新諾明、紅黴素等。
『貳』 80歲老人小便次數多,小便就想大便,啥病
病情分析:如果是還有食物殘渣,是要考慮是腸瘺導致的,至於尿痛,是屬於尿道刺激症狀,有壓迫是會導致的
指導意見:建議可以到正規醫院查一下是不是腸瘺,是的話,需要及時手術治療,否則容易出現感染
『叄』 老人嘔吐是什麼原因
老年人惡心嘔吐的原因有哪些?
(1)飲食不當,加重胃腸負擔,反射性地增強胃及小腸逆蠕動,使胃內容物嘔吐出體外,起到保持胃腸功能的作用。這種情況見於暴飲暴食、酗酒、過量食用辛辣食物等。
(2)有些老年人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出現精神緊張、焦慮、多疑、失眠等,均可引起大腦皮層的功能失調,從而興奮延髓的嘔吐中樞,出現惡心、嘔吐。有些老年人的嘔吐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表現為進餐時或餐後不久即發生嘔吐,醫學上稱為神經性嘔吐。
(3)臨床上有許多胃腸道疾病可引起嘔吐,但各有其特點:潰瘍病、胃炎嘔吐後症狀可減輕,而胰腺炎、膽道疾病發生反復嘔吐後腹痛常不能緩解;嘔吐物中有血跡、或呈咖啡樣,提示上消化道出血,若為糞性嘔吐物則提示低位腸梗阻、胃結腸瘺等;胃腸梗阻可引起反復嘔吐,幽門梗阻時常有胃型、胃蠕動波、震水聲存在,而腸梗阻時則可見腸型及腸鳴音亢進。
(4)有些非胃腸疾病常伴有惡心、嘔吐。如腎臟疾病導致腎功能不全、尿毒症,常在早晨起床後、進餐前發生嘔吐;急性心肌梗塞發作時,除胸痛、胸悶、出汗外,常伴有惡心、嘔吐;腦血管意外、高血壓急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均可引起嘔吐。
(5)老年人由於患某種疾病,常需服用某些葯物,尤其長期服用時,可引起胃腸反應發生嘔吐。如阿斯匹林、消炎痛、地高辛、復方新諾明、紅黴素等。
『肆』 老年人慢性闌尾炎的治療
什麼是慢性闌尾炎
慢性闌尾炎的確診有時相當困難,國內統計慢性闌尾炎手術後症狀未見減輕者高達35%,其主要原因是診斷上的錯誤。大多數病人慢性闌尾炎的臨床表現、病理診斷和手術的效果三者完全一致的,慢性闌尾炎在臨床上是一個獨立的疾病。
什麼原因引起慢性闌尾炎
(1)原發性慢性闌尾炎:其特點為起病隱匿,症狀發展緩慢,病程持續較長,幾個月到幾年。病初無急性發作史,病程中也無反復急性發作的現象。
(2)繼發性慢性闌尾炎:特點是首次急性闌尾炎發病後,經非手術治療而愈或自行緩解,其後遺留有臨床症狀,久治不愈,病程中可再次或多次急性發作。
慢性闌尾炎有什麼症狀
(1)腹部疼痛:主要位於右下腹部,其特點是間斷性隱痛或脹痛,時重時輕,部位比較固定。多數病人在飽餐,運動和長期站立後,誘發腹痛發生。病程中可能有急性闌尾炎的發作。
(2)胃腸道反應:病人常覺輕重不等的消化不良、胃納不佳。病程較長者可出現消瘦、體重下降。一般無惡心和嘔吐,也無腹脹,但老年病人可伴有便秘。
(3)腹部壓痛:壓痛是唯一的體征,主要位於右下腹部,一般范圍較小,位置恆定,重壓時才能出現。無肌緊張和反跳痛,一般無腹部包塊,但有時可觸到脹氣的盲腸。
(4)間接體征:各種特定的壓痛點如麥氏點、蘭氏點及腰大肌征、羅氏征,在慢性闌尾炎的診斷中無意義。
慢性闌尾炎需要做哪些檢查
胃腸鋇透和纖維結鏡檢查有一定幫助。回盲部鋇透如出現顯示的闌尾有壓痛、闌尾呈分節狀、闌尾腔內的鋇劑排空時間延長及闌尾未顯影等,均為慢性闌尾炎的特徵。
纖維結腸鏡可直接觀察闌尾的開口及其周圍的粘膜的變化和活檢,尚可對闌尾腔進行造影,對鑒別診斷有一定意義。
如何治療
手術治療是唯一有效的方法,但在決定行闌尾切除術時應特別慎重。
(1)慢性闌尾炎確診後,原則上應手術治療,切除病理性闌尾,特別是有急性發作史的病人,更應及時手術。對診斷可疑的病人或有嚴重並存病的高齡病人,應暫行非手術治療,在門診追蹤觀察。
(2)手術中如發現闌尾外觀基本正常,不能輕易只切除闌尾後關腹,應仔細檢查闌尾附近的組織和器官如回盲部,回腸末段一米,小腸系膜及其淋巴結。女性病人還應仔細探查盆腔及附件,以防誤診和漏診。
(3)手術後應對每一個病人進行一段時間的隨訪,以了解切除闌尾後的實際效果。
http://www.qm120.com/cha/fu/534/
闌尾炎當斷不斷必留後患
如果患了急性闌尾炎,及早做了手術,後果是相當良好的。可是一旦發生闌尾穿孔,輕者形成局限性膿腫,重者發生彌漫性腹膜炎、腹腔化膿、感染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即使穿孔後及時手術,也常會引起切口感染、腹腔殘余膿腫、腸瘺、腸粘連、粘連性腸梗阻等一系列並發症。許多遭受腹部反復開刀之苦的腸粘連病人,追溯其最初的病源,往往就是闌尾穿孔。所以謹防闌尾穿孔就成了治療闌尾炎的關鍵,而這一關鍵是病人、家屬和醫生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的。
轉移性右下腹痛早就醫
急性闌尾炎以及慢性闌尾炎急性發作,腹痛都是先從心口疼或肚臍周圍痛開始,經過2~4小時逐漸轉移到右下腹,稱之為轉移性右下腹痛。如果抓住這一時機,及時就醫,就會得到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可避免大多數闌尾穿孔。
闌尾炎要早做手術
盡管闌尾炎治療方法很多,但最有把握的還是手術切除。正像一個人得了指頭炎最好是切開放膿,才能避免骨髓炎甚至敗血症。闌尾炎,中醫叫腸癰,就是闌尾化膿性發炎。闌尾極易壞死,穿孔是很容易發生的,只有早早將其切掉,才可避免穿孔發生。這就是古人一再教導我們的,要謹防「一指之疾,可損數尺之軀」的道理。
保守治療必須徹底
確診闌尾炎之後,如因考試、談判、執行特殊任務或工作等一時脫離不開,暫時不能接受手術治療,應該進行徹底保守治療。原則是足量、有效的抗生素聯合應用,控制住炎症的發展。保守治療期間要嚴密觀察病情,如有惡化,仍須手術。保守治療時宜吃易消化、富營養的飲食,症狀明顯時應暫禁食,不要過多運動或過度勞累,以免促成穿孔。
老年闌尾炎勿漏診
近年發現老年急性闌尾炎有所增加,已由占闌尾炎總數的1%上升到4%。但老年人對疼痛感覺遲鈍,闌尾炎的臨床表現不典型,所以極易漏診而造成穿孔。在一組老年急性闌尾炎的報道中,穿孔佔31%,發病拖至48小時以上的,穿孔達34%。這就要求老年人及其家屬,對於輕微的腹痛及其他症狀,都要有高度警惕性,最好的辦法是及早就醫、早確診。
妊娠闌尾炎莫遲疑
妊娠並發闌尾炎易誤診。因為闌尾位置被推移,闌尾升高且靠後腹膜,可能以腰痛為主,壓痛點高、症狀不明顯、腹肌緊張和反跳痛都較輕,常難確診。即使確診了,病人和家屬多拒絕手術,就在這遲疑之中,常致闌尾穿孔。目前認為,妊娠合並闌尾炎,宜手術治療。妊娠早期(1~3月),闌尾切除術對子宮干擾不大;中期(4~7月),胚胎在子宮內已固定,不易流產,是手術切除闌尾的最好時機;晚期(8~9個月),即使手術造成早產,嬰兒大多也能存活。可以說,妊娠並發闌尾炎對胎兒存活的危險不是手術造成的,而是延誤診斷或拖延手術引起的,特別是一旦闌尾穿孔,後果不堪設想。
小兒闌尾炎手術更須急
6~10歲的小兒為闌尾炎發病的高峰年齡,兒童病例約占人群發病的10%。小兒盲腸相對游離,闌尾壁薄,回盲部淋巴組織豐富,大網膜發育不良,腹膜腔表面積相對較大,因而闌尾容易穿孔。一旦闌尾穿孔,腹腔炎症不易控制,患兒中毒症狀重,並發症多,病死率明顯高於成年人。據一組3500例小兒闌尾炎的病理檢查證實,單純性闌尾炎佔30.7%,化膿性佔50.9%,壞疽穿孔佔12.8%,腹膜炎發病率為43.5%。所以,一旦小兒確診闌尾炎,應及早手術切除。如一時不能確診,可住院嚴密觀察6小時,仍不能除外闌尾炎時,也應考慮手術,以避免壞疽穿孔,造成嚴重後果。
『伍』 腸瘺進食需要注意什麼能吃什麼_腸瘺
因腸瘺醫院無具體治療措施,故出院回家,現等三個月去貴醫院手術。
『陸』 腸瘺好的話還會有有臟東西流嗎每天4--5ML因為我的主治醫給我說形成痘到的話,引流管在腹腔中也
指導意見:
還是有可能的,您還是需要注意患處衛生避免感染,注意飲食調整一段時間的。
『柒』 腸瘺的飲食
腸瘺在飲食上注意適當的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尤其是注意多吃一些雞肉、牛肉、雞蛋、大豆製品、西蘭花等食物,以此來提高身體的抵抗力情況和對於營養的需求情況。注意避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抽煙喝酒,以免加重局部的情況或到炎症感染的情況。
如果是做了造瘺手術治療的話是需要注意做好漏口的清潔處理。
『捌』 我的腸瘺怎麼治療
腸瘺是腹部外科常見重症疾病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腸瘺患者病死率在50%~60% 〔1〕 。我國在腸瘺的治療方面,開創了一整套獨到的原則和方法,水平領先於國際醫學界。但是腸瘺病情復雜,死亡率仍舊很高,其綜合治療需要進一步總結和發展。
1 控制感染
最近一項對46例腸外瘺病人的回顧性分析顯示,與膿毒症相關的死亡率仍高達63%,對膿毒症的病人實施外科干預死亡率達50% 〔2〕 。因此,控制膿毒症成了良好預後的關鍵。
1.1 腸外瘺的局部治療 腸外瘺局部處理是腸瘺治療的一個重要環節。局部處理的目的是有效清除外溢腸液,促進管狀瘺自愈和恢復腸道連續性。早期引流、中期堵塞、晚期修補,已經成為公認的原則 〔3〕 。引流可以有效地將漏出的消化液直接引流至體外,不讓其在腹腔內聚積、泛濫。一旦發現引流物中或腹穿液中含有消化液的膿性分泌物,應及時擴大引流,並保持通暢。實踐證明,用煙卷引流或橡皮管引流多達不到目的。用雙套管負壓深坑引流(Sumpdrain)或三腔管負壓引流效果較好,可防止滲出的纖維素和組織碎塊堵塞管腔。
目前不少臨床醫師在腹腔廣泛膿腫、嚴重腹腔腹壁感染時,採取更積極主動的引流方法—腹腔造口術(Laporostoˉmy),意即將腹腔敞開,視整個腹腔為一個膿腫來處理,可以減少再次剖腹的次數,減少腹腔感染和腹壁切口裂開的發生率 〔4〕 。這樣可將消化液直接引流至體外,有效地控制感染,並可早期恢復經腸道營養,待體質良好再經二期手術閉瘺。腹腔造口術在腸外瘺的應用指征是:(1)腹腔感染嚴重且范圍廣泛;(2)腹腔內有多發或多腔膿腫;(3)腹壁感染嚴重,不能縫合關閉者。可同時放置聚丙烯網,防止內臟脫出,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但治癒後易引起腹壁巨大缺損的,可行帶蒂腹直肌皮瓣移植 〔5〕 。周建平 〔6〕 等對14例病人實施胃或十二指腸造瘺的空腸造瘺,利用空腸造瘺作腸內營養,並將胃液、十二指腸液收集回輸,取得良好效果。通過外科手術引流或將腸管外置的方法,將漏出的消化液收集回輸,一方面控制了腹腔感染,另一方面減少或避免了繼發的內穩態失衡,同時早期恢復了腸道營養,從而使患者順利恢復,也為腸外瘺的治療提供參考。
經過一段時間引流後,瘺口局部炎性水腫消退,腸液溢出減少,若無遠端腸管梗阻等因素,可予以內堵或外堵,以恢復腸道的連續性和恢復胃腸道飲食。外堵常用醫用粘合膠法、盲管法、水壓法(壓力9.8kPa)。李國章 〔7〕 等報道應用OB醫用吻合膠粘堵有以下優點:(1)操作簡單,不需要特殊設備;(2)棉片塑形好,適應各種形狀瘺口;(3)不損傷腸壁,反復多次粘堵不造成瘺口擴大;(4)早期使用避免腸內物質的喪失以及腸液對組織的消化、刺激,明顯縮短腸瘺閉合時間。內堵則以硅膠片等材料薄膜,適用於唇狀瘺及瘺口較大者。Cro 〔8〕 報道應用輔助負壓閉合系統VAC,可以有效的控制瘺口的流量,保護瘺口周圍的皮膚,促進癒合。
瘺口周圍皮炎的處理可外塗氧化鋅軟膏或鞣酸膏加以保護。對適合使用造口袋者,可用造口袋收集腸液。瘺之外口應予以暴露,最好紅外燈罩使其乾燥,切忌用厚棉墊包捂瘺口。
1.2 抗生素的治療 腸外瘺造成感染的致病菌仍以革蘭陰性菌為主,但在治療外科復雜感染時不能千篇一律的使用某一種抗生素,特別是第三代頭孢菌素,它的廣泛應用帶來的另一問題就是革蘭陽性菌有上升的趨勢 〔9〕 。需要強調的是葯敏試驗不僅對臨床醫師選擇用葯有利,也是對當地細菌耐葯性進行監測的一種流行病學方法 〔10〕 。因此,臨床醫師應根據感染特點和既往使用抗生素的經過,經驗性使用抗生素,此後再根據治療反應,細菌培養和檢查結果決定是否調整抗生素的使用或停用,同時不能忽視對厭氧菌的治療。總之,腸外瘺引起感染的抗生素的治療應用由經驗性使用逐漸轉為目標性使用。
2 維持機體內穩態的
平衡水電酸鹼失衡是治療腸瘺的棘手問題之一,尤其是腸液每日丟失500ml以上的高位腸瘺,要及時補鉀、鈉、氯離子及液體量,一般來說鹼性液體丟失得多,鈉離子丟失得多,要注意補鈉,必要時可補高滲鹽水。要注意補鉀,每日可補5~8g,以維持心肌和平滑肌及全身肌肉的生理功能。每天要查血鉀、鈉、氯、血尿素氮、二氧化碳結合力,必要時1天查數次,根據二氧化碳結合力的情況決定是否補鹼,一般按需要的半量來補鹼,防止鹼中毒,而一旦鹼中毒是很難糾正的。要做到水電酸鹼情況心中有數,補液量和補電解質的量每天都要計算。
3 營養支持治療
營養支持被認為是腸外瘺的標准治療,尤其是靜脈營養(TPN)在臨床上的應用被視為外科治療腸瘺的里程碑 〔11〕 。大量的臨床實驗表明,它不僅能預防營養不良,而且對提高管狀瘺的自愈率與確定性手術的成功率都起著積極的作用 〔4,12,13〕 ,改善病人營養狀態以利於再次手術,潛在地提高了腸外瘺病人的預後。另外一些研究也顯示營養支持可減少或調節胃腸道的分泌,從而被認為對腸外瘺病人有治療作用 〔14〕 。
3.1 腸外營養與腸內營養 李寧 〔4〕 等報道TPN具有下述作用:(1)水、電解質的補充較為方便,內穩態失衡易於糾正;(2)營養物質從靜脈輸入,胃腸液的分泌量減少,經瘺口丟失的腸液量亦減少,有利於感染的控制,促進瘺口自行癒合;(3)由於營養能從腸外補充,不必為改善營養狀態而急於手術;(4)患者營養狀況改善後,如需行腸瘺確定性手術治療,可提高手術成功率和降低並發症發生率。在病人的全身情況穩定後,通常在瘺發生後2~3d即可開始靜脈營養支持治療。值得注意的是,TPN僅是提供機體所需基礎底物,過多反而易引起代謝紊亂。一般所需熱量40~50kcal/kg·d,蛋白質1.25~15g/kg·d。機體所需能量不能全部由葡萄糖提供,一般脂肪供能占非蛋白質熱量的30%~50%,且須在葡萄糖中按每日8~10g糖加1U胰島素 〔15〕 。
在腸內營養的應用上存在一些爭議。因為它能增加瘺流量,而且Lipman 〔16〕 運用循證醫學的研究方法對腸內外營養兩種途徑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腸外營養在營養支持並發症及安全性方面比腸內營養更好。故認為腸內營養支持一般在腸瘺的後期應用。有學者認為在整個非手術期,應 貫徹「如果腸內有功能,就應使用腸道if the gut function,use the gut」原則,Hauker認為應努力反復嘗試恢復腸內營養,一旦成功,受益無窮 〔14,17〕 。因為它可以提供精氨酸、谷氨醯胺、ω不飽和脂肪酸、核苷酸等營養物質,從而促進胃腸粘膜生長、免疫及屏障功能。
營養狀態是影響感染病人預後的重要因素,臨床醫生應在感染發生伊始監測病人的營養狀態,採取相應的營養支持手段,可採取早期營養支持,即預防性營養支持 〔18〕 。所以,腸外瘺腹腔感染不能指望一種營養支持方式可解決感染病人所有階段的營養支持問題。因此,應在營養支持途徑、營養底物、代謝監測與調整諸方面加以選擇組合,創造出價廉、簡便、有效,合乎生理的營養方式,使全腸外營養轉向適時的腸內營養支持。實施腸內+腸外營養支持模式可能是未來重危感染病人營養支持的主要模式。
3.2 生長抑素(SS)與生長激素(rhGH) 生長抑素與生長激素徹底改變了腸外瘺的治療現狀 〔12〕 。1987年,Dicostanzo提出在應用TPN的基礎上加用SS,可以進一步降低腸外瘺患者胃腸液的分泌量。黎介壽等 〔19〕 報道應用SS加TPN治療腸外瘺57例,自愈率為68.42%,較單用TPN提高20%。但近期Alivizatos等 〔20〕 應用SS治療腸外瘺39例後報道認為,SS可以明顯減少漏出的液體量,但對腸瘺的自愈則無明顯影響。
SS的應用使組織的癒合可能受到影響,加上腸外瘺病人多處於應激狀態,蛋白質的合成受到抑制,因此瘺道癒合成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而rhGH通過代謝調理,可以改變這種異常的代謝狀態。顧軍等 〔21〕 的實驗也證實,重組生長激素能提高肝細胞mRNA的表達,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切口創面的癒合和腸粘膜的生長。因此,在營養底物供給有保證時,聯合應用SS和rhGH可達到促進局部肉芽生長,改善全身合成代謝,最終達到促進瘺口閉合的目的 〔22〕 ,是促進腸瘺癒合的合理組合療法。任建安等 〔23〕 對1996年以來收治的388例腸外瘺病人分析:單純應用SS組自行癒合率87.5%,平均自愈時間為(33.0±31.5)天。SS加rhGH成功自愈率98.3%,平均自愈時間為(28.8±18.5)天。SS和rhGH在腸外瘺發生後序貫使用,可提高腸外瘺的自行癒合率。當然,積累更大宗病例,並經嚴格隨機對照的循證醫學證據才能使這一方法最終形成臨床實踐指導原則。
3.3 營養葯理學與微生態免疫營養學 營養葯理學與微生態免疫學是近期對重症患者營養支持治療過程中提出的新理論。指出營養支持可以改變實驗動物和人類疾病的治療效果,這不僅是由於糾正和預防了治療對象的營養不足,而且可能更重要的是通過其中特異營養物的葯理學作用達到治療目的。它的實現是通過腸內營養完成的。據報道,腸道粘膜所需要的必需的營養由腸內攝入底物提供70%,其餘30%來自動脈,只要提供不低於總熱量20%的腸內營養可避免腸道屏障和腸道正常菌群的破壞〔17〕 。由此可見,腸外瘺等感染病人腸內營養的葯理學作用大於其營養支持作用,一方面是實施其免疫調節作用,另一方面是對腸道屏障功
能的保護。總之,營養葯理學與微生態免疫學理論有待進一步完善,同時也為腸外瘺病人營養治療提供了嶄新的研究方向。
4 確定性手術治療
4.1 擇期確定性手術 一般指瘺發生後3個月或以上,經1~3個月的治療和觀察仍不能自愈,若無重要器官功能障礙或晚期惡性腫瘤等手術禁忌證,感染消退、營養狀態改善後,多需進行確定性手術治療。其手術計劃應包括:松解所有粘連,引流所有膿腫,解除遠端梗阻,切除瘺管,用健康、血供豐富的腸道端端吻合。近年來,採用對瘺口周圍局限性剝離,瘺口全層間斷縫合或對合,再用帶蒂腸漿肌層覆蓋瘺口關閉處,即腸蒂漿肌層覆蓋修補術,此術式常用於粘連嚴重,固定的十二指腸、直腸、空回腸甚至結腸的修補,術後極少出現吻合口再漏。當然,對腸瘺手術治療還有其它術式,外科醫師應把握腸瘺確定性手術術式的原則,
即必須恢復腸管的連續性,盡可能切除瘺,做到准確切除,精細吻合,正確引流。
4.2 早期確定性手術 在20世紀70年代將早期確定性手術改為上述的擇期確定性手術。治療措施的策略性改變,使腸外瘺的治療在其他措施配合下提高了治癒率,但治療期長,耗費大。而今早期確定性手術又有可能成為腸外瘺的早期治療方法,是治療策略的再次改變,是值得探討研究的問題 〔23〕 。任建安等 〔24〕 最近報告對26例腸外瘺病人進行了早期(距瘺診斷14d之內)確定性手術治療,術後48~72h給予重組人生長激素,與術前對照,並發症及吻合口漏發生率明顯減少,顯著縮短了治療時間,提高了治癒率。並認為腸瘺早期確定性手術的選擇條件是:(1)瘺發生後2周以內;(2)除腹腔感染外,無其它嚴重並發症;(3)無嚴重營養不良;(4)確定性手術不復雜。任建安等 〔23〕 應用生長抑素和生長激素在序貫使用治療後分析:對早期腸外瘺可試行早期確定性手術,在圍手術期加用生長激素,是確保其成功的重要因素。這是對腸外瘺早期確定性手術治療的一種新的嘗試,具有指導意義,但還需要進一步大宗病例多中心的臨床試驗觀察。
5 其它治療方法
5.1 治療新法 目前,腸瘺基本上均通過上面的方法進行治療,但也有一些新的嘗試。如Testi 〔25〕 在纖維內鏡下應用人類纖維粘膠劑對8例低位經腹骶直腸切除術後瘺的病人採用膠封閉治療,取得較好效果。Rabago 〔26〕 在對15例腸瘺病人進行纖維內鏡膠封治療得出完全膠封率達86.6%,並指出此方法易在腸瘺早期階段(不應超出14天)實施,可以縮短住院時間,避免不必要的手術治療。Kazantsev等 〔27〕 運用腹腔鏡對1例結腸切除和疝修補術後腸外瘺病人進行了瘺切除並吻合,無並發症發生。Berna 〔28〕 報道了應用電刺激神經法治療2例低流量腸瘺的病例。Wong等 〔29〕 在瘺鏡下對9例術後瘺的病人採用清創、沖洗、組織膠封閉治療,所有的瘺均被治癒,其時間平均18.7d,無相關並發症發生。這些方法有待於進一步多病例多中心臨床試驗觀察。
5.2 中西醫結合 中醫認為腸瘺擾亂了脾主運化水谷及水液的正常生理功能,不能把水谷化為精微物質而轉輸至全身,終而傷及脾胃,致脾胃陽虛。龍建衛 〔30〕 在堅持西醫治療原則的基礎上,運用真人養臟湯加減熬汁口服。諸葯合用使因腸瘺所傷之臟器得以培補,使瘺口漸閉。服葯時將湯葯熬成濃汁,每日分多次少量口服,以避免從瘺口外漏,提高湯葯吸收而充分發揮葯效。療效較佳。
廉皓泉等 〔31〕 對21例並發於胃腸手術後的胃腸外瘺,採用中葯白及糊內服及紅粉凡士林紗布填塞結合西醫綜合治療效果滿意。總治癒率85.7%。認為中葯制劑白及、紅 粉對慢性潰瘍及瘺道有良好的修復作用,可縮短治療時間,增加治癒率,減少並發症發生。
6 特殊病因腸外瘺的治療
Crohn病、潰瘍性結腸炎都可以伴發腸瘺,尤以前者為多,而這些患者原有營養不良且有免疫功能障礙。術前改善營養狀態,術後預防瘺的復發是治療Crohn病腸瘺的重點 〔12〕 。以往多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柳氮磺胺嘧啶作為圍手術期應用,但其作用對營養支持、蛋白質合成及切口癒合有不利之處。1990年後,應用環孢素A、硫唑嘌呤,黎介壽等 〔12〕 應用雷公藤作圍手術期處理,取得了良好效果。Poritz 〔32〕 報道雖然腫瘤壞死因子,免疫抑制劑對Crohn病腸瘺治療作用效果明顯,但是仍不能取代手術治療的必要性。腸外瘺治療配合其他治療防止復發是今後Crohn病研究的重點。
放射性損傷後的近、遠期都可發生腸瘺 〔12〕 ,以往按常見腸瘺的治療方法處理,以切除有病變的腸段為主。因放射性損傷後組織的癒合能力極差,結果增加了不癒合的創面,增加了瘺。現在採用縮小手術范圍,曠置腸外瘺的短路手術方案,有助於盡快恢復此類病人腸道的連續性與消化吸收功能,滿足機體對營養物質的需要量,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取得了很高的成功率,值得推廣。放射性腸損傷並發腸外瘺的病人,營養支持的方式術前以全腸外營養為主,如有可能應加用部分腸內營養。術後按全腸外營養、腸外+腸內營養、腸內營養直至經口飲食的方式逐步進行,有利於病人平穩地恢復 〔33〕 。因此,如何恢復這類患者的胃腸道連續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是治療的重點,不強求消除腸粘液瘺。
綜上所述,腸外瘺的基礎理論及臨床診斷和治療均已經取得了明顯的進步,我國腸瘺治療居世界領先水平。但仍有一些問題需要繼續探討,比如,還存在一定的死亡率、住院時間過長、費用過高等。相信隨著重症監護、葯理學、手術方式等相關學科的發展,腸瘺的診治策略必將獲得進一步完善。
『玖』 腸瘺治療能治癒嗎
腸瘺是術後比較常見的並發症,如果沒有腹膜炎症狀,血分析也正常,可以繼續保守治療,如果長時間不癒合,或者惡化,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手術費用得根據具體病情而定。
回復專家: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結直腸腫瘤外科-劉正主治醫師
查看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