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老人不願和兒女同住
住在兒子家感覺自己像外人
從早忙到晚成了免費「僕人」
生活習慣和觀念不同,有代溝
家住房山區南沿里社區的劉老太今年已經80歲高齡了,可身體硬朗,思維清楚,性格開朗。從上世紀80年代初,她就和老伴兒在這里安家了,直到上了歲數,四個兒子在外面成家立業,老兩口依然單獨住在這里,買菜做飯洗衣打掃,樣樣都親力親為。前幾年,老伴兒患了老年痴呆症,劉老太又多了個照顧病人的職責,但她照樣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鑒於老人年事已高,兒子兒媳多次提出要將老人接去同住,老人們總是婉言拒絕。
去年春節前,老伴兒突然離世,劉老太遭受了極大打擊。作為兒女,深知母親內心的痛苦。於是,劉老太的四個兒子商量,輪流將母親接到自家住。劉老太同意了,可沒住多久,還是返回了自己的老房子。
其實兒子兒媳特別孝順,可劉老太為什麼還是回家了?因為她覺得怎麼都不如在自己家裡自在。老人睡眠時間少,早上5點多就醒了,但怕吵著兒子兒媳,醒了也得在自己房裡待著;晚上五六點餓了,可兒子兒媳還沒到家,劉老太又不好意思自己開伙先吃;想出門去買個菜,也被兒子攔下擔心她一個人在路上出岔子。另外,房間的擺設都是兒子兒媳弄的,劉老太平日閑來無事做的小手工作品也不敢往桌子上擺,擔心他們會不喜歡。「我知道他們想讓我住得舒服,但我老感覺自己像個外人。」
回到和老伴兒共同生活了幾十年的老房子,劉老太的心才輕松下來。兩居室雖然不大,但收拾得整潔利落,牆上掛著老兩口的合影,卧室里也隨處可見兒孫滿堂的溫馨照片,桌子櫃子上擺放著她平時製作的剪紙、絲襪花等小作品。每天早上5點多出門,在一草一木都那麼熟悉安心。
剛剛從美國旅遊了一個月回來的林阿姨,下周又要出發去桂林了,她的朋友圈裡不是她參加跳舞、唱歌活動的圖片,就是她游覽名山大川的旅遊照片,每天都精神飽滿,活力充沛,一點兒不像已經65歲的老人。她覺得,退休生活能活得這么瀟灑,得益於沒有跟兒女一起住。
林阿姨的兒子已經結婚好幾年了。「剛結婚頭一年,和兒子兒媳一起住,那感覺真是不咋地。」快言快語的林阿姨覺得,自己和老伴兒簡直就是兒子兒媳的免費「僕人」。早上6點多,老兩口起床要先給小兩口准備早餐,有時候還得敲門叫起床,怕小兩口上班遲到。兒媳喜歡貓貓狗狗,在家裡養了一隻狗和兩只貓,「喂貓遛狗的事兒也都是我們倆的。」到了中午老兩口隨便熱點兒剩飯剩菜,下午休息一會兒就得琢磨著晚上做點兒什麼好吃的。經常是費盡心思做的晚飯,小兩口還覺得不合胃口。而收拾屋子、洗衣服這樣的家務事,也基本上都是林阿姨代勞。
林阿姨愛唱歌跳舞,退休後還參加了社區里的合唱團,有時候合唱團的姐妹們會組織郊遊,甚至出國遊玩,但林阿姨總因為還要照顧兒子兒媳而參加不了。想來想去,林阿姨提出和兒子兒媳分開住,一來可以鍛煉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二來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享受晚年生活。現在,林阿姨去老年大學學電腦、和老友爬爬山……每周一到周五的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當當的,人也顯得年輕了許多。
文化程度較高、經濟基礎較好的老人更願意自己住。在一些新建小區里,買房的年輕人條件相對較好,他們的父母大多有自己的住房,「這樣的老人退休之後有自己的生活,或者參加一些文體團隊,自己也是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⑵ 八十多歲老人不與兒女同住,選擇獨居的原因是什麼
一般情況下來說,80多歲的老人之所以不和兒女同住,選擇獨居,也是因為怕給兒女帶來麻煩,大多數時候老人都是為孩子著想,為了減少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負擔和壓力,所以說才會選擇獨居,另一方面老人也可能是因為不適應與兒女同住的環境,所以說更期待以前的獨居生活,總的來說也是因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大多數老人都是從自己的兒女出發,為了減少給兒女帶來的麻煩,所以說才會選擇獨居,而且也為了給兒女一個比較舒心的生活環境,所以說不想給兒女添加麻煩,因此不願意與兒女同住而選擇獨居。
總的來說,之所以80多歲老人不願意和兒女同居,也是因為老人可能在原本的生活環境住習慣了,所以說不願意搬到一個新的環境裡面居住,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不想給兒女帶來麻煩,因為明知道兒女生活壓力大,所以說才會選擇獨居。
⑶ 什麼情況下,老人必須送進養老院而不能待在子女家裡
現在人口老齡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社會上的老人越來越多。許多人的養老都成了問題,子女們很忙,讓老人一個人在家裡又不放心,養老院建設也不是很好,老人們不知該何去何從。並沒有法律規定,在某種情況下必須把老人送到養老院,完全看個人家庭情況。
雖然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但是養老依舊是個大問題。現在的上班族不僅要考慮自己的父母,還要糾結自己以後的養老,壓力確實很大。希望以後的養老制度可以不斷完善,讓人們可以做到「老有所依」。
⑷ 為何現在很多老人寧願獨住,也不想輪流住兒女家養老
老話說養兒防老,有些人早年的時候生孩子就是為了老的時候有個依靠,然而現在社會上確很多老人寧願自己獨自居住,也不願意和子女居住在一起,這其中的原因有:
一、 和子女生活習慣不同。
父母和子女年齡差異較大,很多思想觀念還有生活習慣也很不同,比如有些老年人很節約,上頓吃剩的飯菜捨不得倒掉,或者用舊了的東西都捨不得扔掉。
但是年輕人和老年人的生活習慣,消費習慣不同,他們看不慣老人的這種做法,有些子女會因此說老人,兩代人之間也會因此發生爭吵、產生隔閡。
因此生活習慣的不同也是父母不願意和子女居住的原因之一。
四、 輪流在兒女家養老感覺沒有尊嚴。
有幾個兒女的老人通常會輪流養老,比如這個月在這個孩子家裡居住,下個月在另一個孩子家裡居住,這種情況對於老人來說有點居無定所的感覺。
老人心理會覺得不舒服,感覺有點被子女嫌棄的意思,所以這也是老人寧願獨自居住的原因之一。
您覺得還有哪些情況讓老人寧願獨自居住,也不願到子女家輪流養老呢?
⑸ 老人可以長時間住在女兒家嗎
無論兒子還是女兒,能為老人養老送終,最起碼都得有一顆感恩與孝順的心。俗話說,孝敬老人,"不積壽祿也積兒女",這也是一種積德。
⑹ 為何現在越來越多的老人,不願意跟子女一起住呢
按照我們正常人的理解和思維,如果說人老了以後,身邊有子女的話,那麼很多時候,老人肯定會和子女在一起居住,因為老人和子女在一起居住,多半情況下就會是好處多多,這點我相信我們很多人都很清楚和理解。
趙大爺68歲了,他有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從小他就對兩個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同時也對兩個孩子疼愛有加,有事沒事的還會當著同村人的面說:「我老了以後,我要跟他們在一起住,我要享兒女的福呢」!
所以說,老人如果想要真正的和子女在一起住,就要盡快及時的解決掉上面的這4個問題,如果這4個問題得不到解決,那麼老人想和子女在一起住,終究就是不可能得到實現的,那麼你們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⑺ 告訴你老人為什麼不要跟子女住在一起
這位知友,老人和子女住一起過日子,確實可以享受兒孫繞膝其樂融融的家庭幸福。但是,同在一個屋檐下,同在一個鍋里耍勺子,難免會出現磕磕碰碰。
天長日久,日積月累,有些小的分歧,就可能產生矛盾。矛盾深了,便難以調和,最後的結果往往是老人和孩子都苦惱。有的甚至冷戰,罵架,不歡而散。
因而,聰明的老人,只要條件允許,是不會主動要求和子女住一起的。下面也提出了不建議老人和子女同住的幾點理由,相信大家看完後,也會贊同的。
1、生活習慣不同,住一起不自在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生活習慣,每個習慣都是長時間的累積而成,要想改掉很困難。更難的是,兩三代人之間的生活習慣會有沖突。
比如飲食方面,青菜你想煮著吃,年輕人卻喜歡炒著吃;起居方面,你睡得早起得早,年輕人卻睡得晚起得晚……這樣一來,雙方都不自在,也就覺得生活在一起很累。
如果分開住的話,自己的生活自由自在,沒有打擾。
2、思想觀念不同,住一起有矛盾
現代的發展如此迅速,在很多方面,老人的思想完全沒辦法跟上節奏,這樣跟子女有很多矛盾的地方,自然就會有爭吵,對雙方的感情十分不利。
舉一個例子,老人生活比較節儉,認為在家吃飯更健康實惠;但年輕人則不在乎價錢,講究口味和方便。這樣,為了在家吃還是去下館子吃都能有分歧。
如果分開住的話,自己愛怎麼吃就怎麼吃。
3、生活圈子不同,住一起不方便
老人有老人的生活,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生活。老人和年輕人分開住,自由。
很多年輕人會認為,老人和子女住,會影響子女的私人生活,包括子女的夫妻生活。但是實際上,這種影響是相互的,老人也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和夫妻生活。
如果分開住的話,叫上老友上家裡喝茶、打麻將都很方便。
4、住一起容易觸發婆媳矛盾
有人說婆媳關系是家家最難念的一本經,這話也不是太太誇張。很多婆媳剛開始關系還是不錯的,但相處久了,看到對方的缺點更多了,就開始有微詞了。
所以,如果老人和子女分開住,這樣婆婆和兒媳見面的次數不多,產生矛盾的機會也就自然減少,即便見面時有什麼意見,分開一段時間各自冷靜就會好多了。
如果分開住的話,婆媳更容易和諧相處,家庭更和睦。
5
5、還是分開住好,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距離產生美。老人和子女還是需要保持一點距離的,適當的距離可以使人保持一種新鮮感。
有朋友可能疑惑,那這個距離究竟是多遠才好呢?有學者提出這個距離最好就是「一碗湯的距離」,也就是說,煲好一碗湯,送到子女那裡還不涼。
這樣,老人既能夠想子女的時候就過去看看。而子女又可以照顧好父母的飲食起居,尤其是老人有個頭疼腦熱的時候,他們可以立馬就趕到床前。
中老年朋友們,如果條件允許,就自己過自己的日子吧!最要緊的是把自己的身體養好,心態調好,把過好自己的日子放在首位。
摘自網路經驗
⑻ 父母住到女兒家,會對女兒家有什麼妨礙嗎
建議是有能力的時候最好住自己家,真到自己身體條件不允許了,再根據兒子和女兒家的情況做出選擇,如果兒子女兒家都不合適,那就找一靠譜的養老院,去養老院養老未必就都很糟糕。
不少老人都表示晚年住女兒家,會感覺自己就是個外人,畢竟女兒家,女婿也有人家的父母,指望女婿養老,自己多少都會有些鳩占鵲巢的感覺。獨處的時候有時候想想也會感覺自己這樣不太好,最重要的還要擔心女婿會不會心有不滿。故而對自己女兒不好。
住女兒家,其實也意味著老人就要離開自己的家鄉,而對老人而言,其實都是希望可以在生養自己的故鄉養老的。這樣在女婿家這個「異鄉」生活,老人會不會感覺很孤單,遇到了傷心事會不會更加想念自己的家。這個問題也是住女兒家養老,老人可能要面臨的問題。
(8)老人為什麼不能住兒女家擴展閱讀
如果住兒子家,老人和兒媳又處不到一起,兒媳可能會找自己老公抱怨,老人可能也會在自己兒子面前抱怨,一方面兒子夾在中間也會很為難,另一方面多數情況下,兒子其實都是更偏向老人這邊的,就這樣兒子和兒媳之間的關系也可能會變得很緊張。
畢竟兒媳對老人而言,想要交心其實是很難的一件事,而兒子多數時候又都在外面忙,在家裡的時間本就少,再加上男孩子本身的性格所致,他們觀察不到老人在一些細微之處的情感。如果這樣老人難免就會感覺很孤單。
⑼ 老年人為什麼不能和兒女住一起
一般年輕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可能根本沒有時間去照顧老人,人老了也要學著不給自己子女增添負擔才好,老年人有老年人的生活。
⑽ 不管兒女平時有多孝順,老了最好別跟他們一起住,為何
很多時候,人活著就都有老的那麼一天,那麼人老了多半情況下,就會面臨行動不便或者是其他方面的問題,因此在這個時候,我們的老人就應該和兒女在一起住,以求達到兒女照顧自己方便的目的。
尤其是對於我們那些,平時就特別孝順老人的兒女,他們就更想把老人接到自己的身邊住,讓老人度過一個幸福的晚年生活,按理說在這種情況下,老人就應該順著兒女的心意,高高興興去和兒女一起住才對。
雖然這話聽著沒有任何的問題,可是我們現在仍舊有很多的老人,他們並不認同這句話,反倒是在他們看來,人到晚年,老人還是不要和兒女在一起住為好。
所以說,兒女要是真的孝順,真的想讓老人過上幸福的晚年生活,就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解決好上面這4個問題,否則的話,老人想要晚年和兒女在一起住,就只是一個空談,也是一個很難實現的目標,那麼你們覺得是不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