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頭七和五七應該怎麼祭祀
1、頭七
習慣上認為「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家人應給死者預備一頓飯,之後必須迴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覺,睡不著也應該要躲入被窩。
2、 五七
燒五七,喪禮相關的一種儀式。指人死後三十五天,到逝者墳上燒紙祭奠的一種紀念死者的一種方式。
北方傳統的燒五七的方式:五七的日期在喪禮的那天由主事的村裡德高望重的老人宣布,親戚朋友到了五七的日期,自行祭奠,不會另行通知。家人這天很早起來准備酒席,等待著親戚朋友們到來。
親戚朋友們要拿禮的,重要的是女婿方要置辦梁桌子的菜飯拿過來,人齊之後,穿上喪禮上穿過的孝服,把收到的祭禮全部由家人挑到墳上去,家人排成一排哭著上墳祭拜,兒子女兒兒媳們繞著墳撒上幾把土,表示讓死者安息,回到家之後要把祭禮吃完。
(1)老人去世後頭七怎麼做擴展閱讀:
五七,亦稱「齋七」、「理七」、「燒七」、「作七」、「做一日」、「七七」等。舊時漢族喪葬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即人死後(或出殯後),於「頭七」起即設立靈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設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靈止。
⑵ 人死後頭七有什麼講究
有的,「頭七」燒紙錢之時,要在家裡擺好酒席,而且越豐盛越好,畢竟「頭七」這天,是多位陰間的官員押送逝者回到家中,而這些陰間的官員口味也不相同,所以盡量搞的豐盛一些,以使得這些陰間官員吃飽喝足,不在畏難逝者。
頭七」這天不要去墳地祭祀,畢竟這一天逝者是要回家的,並不在墳地,所以要在家中祭祀;同時家中坐月子的女人,戴眼鏡的人,都不能在家,都要出門迴避,以免沖撞到逝者和各路陰間的官員,因為過了「頭七」之後,逝者就要開始黃泉路了,將一去不復返了。
回煞:
民間還有一個「回煞」(又名「回殃」、「出煞」)儀式。據說人死後陰魂還留在家裡,「回煞」就是閻王在七七四十九天內的某個時辰,要差鬼卒勾取魂魄去陰曹地府。
還有一種說法,人死後其魂魄猶存,在七七四十九天前,死者的陰魂要回家一次。「出煞」的日期和時辰,由陰陽先生根據死者的生辰和死亡時間算定。
屆時,喪家把香燭酒食擺好,在地上鋪一層炭灰或草木灰,用以檢驗死者回來的足跡。用一竹竿一根,隔一尺貼紙錢一張,立在門口台階上或插於死者落氣之屋的房檐下,據說陰魂見此就會進屋。
用土罐裝一煮熟了的雞蛋置於房屋角,以此賄賂殃神(俗稱雞腳神),讓死者鬼魂在家裡多待一會兒。這時,一家老少躲得遠遠的,待規定的時間過去之後,先將一串爆竹丟進屋內,爆完才可以進家。滿百日和周年時,還要燒紙祭奠。在人死後的半年或一年時,再給死者做一次道場。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頭七
⑶ 老人過世後七七怎麼過有什麼講究
一七,又叫燒頭七。民間說法,頭七的時候世者尚能認人,誰參加了燒七祭祀,他心裡清清楚楚,以後每個七都會盼望他來。所以,如果子女有離得遠的,怕以後萬一哪個七不能參加的,頭七最好不燒,免得逝者以後每個七都盼望他來燒七。
二七,諧其音為兒七,一般只有兒子們參加祭祀活動,本家親鄰和女兒都不參加。
三七,是五七之個比較大的一個七,一般子女都要參加,本村近鄰和主要親戚也可參加,因參加的人較多,燒完七後主家要待客。
四七,沒有什麼講究,一般只是自己子女參加。
五七,是最大的一個七,要扎紙所扎馬,遠親近鄰,能到的都要到,子女要擺祭,即以生豬頭、活雞和活鯉魚擺三牲祭。上墳的人要在把頭的主持下,一個一個輪著磕頭,儀式是比較隆重的。五七的祭品必有餑餑,但必須是光頭的,類似圓饅頭的那種。祭祀活動後要大宴賓客。
六七,諧其音為留七,即所有的親戚朋友在內,不能每一個七都參加,要留一個七,如果前面的七都參加了,這個七就不要參加了。
七七,又稱遍七或斷七,是燒七祭祀的最後一個,但這個七不大,只是子女或本家近鄰參加。
在燒七的日子裡,如果逢到農歷初七、十七、二十七,這叫天七,說明死者罪過比較大,要好好為其超度,免得其到陰間受罪,所以這天要按著逝者的年齡,往墳頭上插三角形的小白旗,以未為逝者贖罪
⑷ 人去世後怎樣過七七
做七,亦稱「齋七」、「理七」、「燒七」、「作七」、「做一日」、「七七」等。舊時漢族喪葬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即人死後(或出殯後),於「頭七」起即設立靈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設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靈止。
在做七時,以第一、三、五、七個「七日」祭較為隆重,其餘略簡,有些人家只做首七和尾七。漳平不做「四七」或只做第一、三、五、七四個七日祭。
第一個七日祭又稱「頭七」或「頭旬」。俗傳至此時死者方知自己離開人世,亡魂將歸宅看望子孫。為此,喪家於是日午夜以後開始哀哭,並延請僧道誦經致祭,焚化紙錢、靈屋等迷信品。近年來還有焚化用五色紙糊成的電視機、電冰箱、小轎車、飛機等家用電器與現代交通工具。
「三七」在閩南稱之「查某子(女兒)旬」,由出嫁女偕女婿備辦豐盛祭品來娘家祭奠,往往也要請僧道誦經。舊時有錢人家還要請戲班演戲,劇目多為宣揚孝道的內容。
「五七」大多數地方仍由孝男祭奠,儀式相當隆重。在漳平要舉行「填還」儀式。「填還」即「償還」,意為報答父母養育之恩。請僧道誦經拜懺,短則一晝夜,長則七晝夜。
「七七」又稱「滿七」、「尾七」等,儀式略同「頭七」。有的地方又稱「七七」為「起服」,即除去孝服,換上吉服。婦女在頭上別一麻布,男性在衣襟上別一黑紗,以示悼念。
⑸ 人去世後三七怎麼做
頭七,中國人的喪殯習俗,是根據死者去世的時間,再配合天乾地支計算出來的日子及時辰,然習慣上大家都認為「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頭七」習俗,然一般都認為,死者魂魄會於「頭七」返家,家人應於魂魄回來前,為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後便須迴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覺,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窩;如果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便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
「做七」期間的具體禮儀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有些地方,舊喪俗中的第五個七天,必須由外嫁女回來,這一天的費用完全由外嫁女負擔,如果死者沒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孫女來做。人死後的第一個七天、第三個七天和第七個七天,叫做「大七」。在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習俗,就是說在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兒和媳婦們,每人各自提一隻燈籠,在規定的儀式中飛也似地賽跑,爭取第一個跑回家,俗稱「爭英雄」,認為這樣死者靈魂能庇佑降福。因為人們認為人雖然死了,但靈魂仍然和活人一樣有情感。
穿孝——老人死後,兒孫為表示哀悼』,直系子孫、媳婦,要每人做一孝衫、孝鞋、孝帽、直穿至謝孝日。葬後三日為「祭墳」,七日為「小期」,二十一天為「三期」(也稱「三七」),三十五天為「五期」,四十九天為「斷七」。百日、亡人生日,孝男孝女上墳祭奠。期年為周年。三年過了才換下孝衣。所謂守孝三年,至此了結。 現代做七比起傳統的做法要簡單,但很多人還在「大期」日到殯儀館燒點紙,祭奠一下。
⑹ 人去世頭七怎麼辦
在中國,不同地區的頭七習俗也不盡相同。
燒七
從死者卒日算起,喪家每隔七天就要舉行一次燒紙祭奠,共計七次四十九天,稱為「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
民間傳說人有三魂七魄,死後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盡,七年魄盡,所以要過「七期」和三周年。民間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據說死者從去世之後,在七七四十九天內,每隔七天閻王要審問亡魂一次,故「七期」又稱「過七災」。在燒七時,喪家要在大門口掛白紙燈籠,表示家有重孝。頭七在家設靈牌,焚香明燭,供獻酒餚祭奠,下餘六七都到墳地化紙錢。一般以一、三、五等單七祭禮較隆重,親友皆至,孝子要哭靈;二、四、六等雙七,親友不來。孝子只燒紙、不哭靈,稱為「空七」。其中「三七」和「末七」尤為最重要,每逢這兩個「七」日,親友都要到墳上燒紙祭奠,孝子也要大哭一場。「末七」又稱「盡七」,喪家大都要誦經禮懺,親友也要送冥幣、香、紙、大蠟、金銀斗等祭奠。
沖七
「燒七」若與夏歷的初七、十七、二十七相逢,謂之「沖七」或「犯七」,認為亡魂「逢七有災,沖七有難」在關中的耀縣和陝南的丹鳳縣,除認為「沖七」是忌期外,還以「燒七」與月中的初八、十八、二十八相逢也是忌期。
俗雲:「逢七逢八,銅錘鐵釵;燒七燒九,閻王請吃酒」,認為燒七遇到七和八的日子,閻王要拷打亡魂,遇到這種情況,要提前或推遲一天祭奠。
關中一些農村,遇到「沖七」時,孝子要給死者墳頂插紙傘,意在協助亡魂躲避災難。陝北的延長縣,在「沖七」的先一天下午就要剪若干白紙旗,由子女、兒媳從家門口沿途插到墳前,將亡靈請回家中祭奠,以避過災劫。插白旗意在引路,據說亡魂如果來不及回家,可藏於白旗下躲難。
出煞
各地農村還有一種極端迷信鬼神的「出煞」陋習。「出煞」又稱「回煞」,據說人死後其魂魄猶存,在七七四十九天前,死者的陰魂要回家一次,具體時間由道士推算。屆時,喪家把香燭酒食擺好,在地上鋪一層炭灰或草木灰,用以檢驗死者回來的足跡。用一竹竿一根,隔一尺貼紙錢一張,立在門口台階上或插於死者落氣之屋的房檐下,據說陰魂見此就會進屋。用土罐裝一煮熟了的雞蛋置於房屋角,以此賄賂殃神(俗稱雞腳神),讓死者鬼魂在家裡多待一會兒。這時,一家老少躲得遠遠的,待規定的時間過去之後,先將一串爆竹丟進屋內,爆完才可以進家。滿百日和周年時,還要燒紙祭奠。在人死後的半年或一年時,再給死者做一次道場。此俗建國後已摒棄。
守七
民間有「守七」的習俗,死者自去世之日起,其家屬每隔七日要設祭一次,直到七七四十九天,第七個七日,俗稱「斷七」為止。其中以「頭七」和「六七」(或「五七」)最為隆重。
「頭七」晚上祭祀死者,至親好友廝守通宵,午夜吃「頭七餛飩」,派人到他人地里「偷菜」,目的是要被偷之家咒罵,據說罵得越凶,財發得越快。而被偷之家常會察覺近旁人家「燒頭七」的隱秘而噤若寒蟬。
在死者第五個或第六個七日忌日,其家屬請僧侶或道士做法事超度,叫做「六七」,遍請親友前來參祭。死者已出嫁的女兒,於「六七」的前一天晚,置辦三牲、果品前來祭祀,人稱「燒六七羹飯」。這祭桌一直設到「六七」忌日的下午。「斷七」以後,喪禮才告結束。
⑺ 人死後頭七應該准備什麼
頭七的時候一般需要准備一些祭品,一份三牲拜土地公,拜死者時有五味碗或十二道碗;還有金銀紙錢。
具體內容
死者逝世後,每七天為一次祭拜的重要日期,負責祭拜者的身分也不同,俗稱作七。
共有七個日期,分別是頭七,由孤哀子負責准備祭品;二七,由媳婦負責;三七,由出嫁的女兒負責;四七由侄女負責;五七,由出嫁的孫女們負責;六七,由出嫁的侄孫女或曾孫女負責;七七(或稱滿七),由孤哀子負責。
頭七拜菜時准備的一份三牲:如豬肉、公雞、魚、酒。
五味碗或十二道碗:如米飯、米粉、春乾(象徵有餘)、韭菜(天長地久)、豆乾(做大官)、芹菜(勤勞)、魚丸、肉丸(中狀元、當議員),肉片、菜頭(好彩頭)、豬腸(生男孩)、雞翅前膀(易謀生)等;以及其他果品、紅圓、發粿(象徵子孫團圓興旺)、面頭山(又稱子孫山或女兒山)。
金銀紙錢:拜土地公,用福金;拜死者,用銀紙
⑻ 老人去世頭七怎麼過
1.前三天家人守靈,家人迎接親朋好友
2.4到6天答謝請客送好友
3.第七天凌晨一點時,在家裡擺上死者愛吃的菜和東西,在路口到家裡的路上,用白蠟燭白城一條路的形狀,用來引死者回家,否則死者回不了家容易在天亮時魂飛魄散,然後在家門口等著,凌晨3點陰氣最盛,死者到家,3點1刻(3點15分)離開回陰間,即可。
⑼ 人去世後頭七怎麼祭奠
不僅是頭七,四十九天內,乃至一生都要大力超度,可以去寺院請法師超度,也可以自己按下面超度,最好一起做。
你應該全家吃素,不殺生,同時恭敬誠心為他每日念阿彌陀佛佛號或《地藏經》,多多益善。然後以他的名義大量放生,行善積德,供養三寶,幫亡者修福。在寺院超度和給亡者立個牌位,去超度亡者。同時也要把做這些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和冤親債主
這一樁事情,在清朝乾隆時候,彭際清居士是當時佛門的大德,他的著作也很多;還有一位高僧慈雲灌頂法師,在家出家的都是通宗通教。而灌頂法師在《觀無量壽佛經批註》裡面,這批註是他作的,他說世間極重的罪業,佛法所有的經教、經懺佛事都沒有辦法超度的,最後還有一門能夠超度,這一門是什麼?念「阿彌陀佛」給他迴向,念佛功德不可思議,超出所有一切的法門,你去讀這本書你就知道了。所以你問超度用什麼方法最有利,沒有比「阿彌陀佛」更殊勝的。所以你要念經,你念《阿彌陀經》,或者是念《無量壽經》,不念經就念這一句佛號給他迴向,但是要真誠、要懇切,你要念多少,專為他念的。譬如說我念十萬聲佛號超度他,你一定要念滿十萬聲。你念一百萬聲佛號超度他,你在多少時間之內一定要把你的功課做圓滿,這力量不可思議.
⑽ 老人去世後的頭七、三七,五七怎樣算的
「燒七」從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為一個祭日,稱為「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計49天。
「頭七」指的「去世之人在這一天將會返回家中,和家人做最後的告別!」,不過這也是一種民間封建迷信的說法;「頭七」是我國民間喪葬習俗之一,所指的便是「死者」的「魂魄」將在這一天回門「返家」,然後作「告別儀式」讓其「投胎轉世」。
在民間當中,一直是有著這樣一種說法的,就是說人在死之後的第七天是回魂夜,在這一天當中死去的人他的魂魄就會再次回到自己之前住過的房子。因此也被叫做為頭七。
在頭七這天,死者的家人就要去為死者的魂魄提前的准備少一頓飯,然後在迴避起來,不能夠影響死者去吃飯,迴避的話可以去選擇睡覺,或者是呆在被窩當中假裝睡覺,這樣做的理由就是怕死者的魂魄看到了自己的親人之後,留有念想,這樣是不能夠利於死者轉世的同時,在頭七的這天,死者的家人還要在子時的時候去給死者燒一些類似於梯子的東西,才能夠讓死者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