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和老人相處
1、主動發起聊天話題
很多老人由於腿腳不便,只能待在家裡,對外面的新鮮事物可能不太了解,孩子可以在和老人接觸的過程中,主動發起聊天話題,講一下最近發生的新鮮事,讓老人不會感到無趣。
2、與老人一起商量家中事
老人也是家中的成員,如果凡事都不讓老人參與,可能會讓老人感到難過。因此可以選擇一些「安全」話題,與老人一起商量,比如給家中購置大件等,讓對方有被需要的感覺。
3、對老人的講話給予反應
當老人在講話時,盡量在表情和言語上給予反應,讓老人知道你有在關注其講話,最好不要玩著手機隨便應付,這是不尊重對方的行為。
4、注意措辭、語音語速
在與老人的溝通中,措辭不同給人的感受也不同,比如想幫老人按摩,問「我想給您按摩,可以嗎?」會比「要我給您按摩嗎?」好一點,前者更能體現出你樂意為老人按摩;
此外,有些年輕人害怕老人聽不到,所以跟老人說話時很大聲,而且語速照樣很快,其實如果老人聽力不好,除了適當提高音量,語速也應該放慢點,讓老人能更清楚地接收信息。
5、避免負面情緒表露
如果自己剛好情緒不好,盡量不要在老人面前發脾氣。比如家中出現經濟問題,不要在老人面前吵鬧,更不應該在其面前說出因為照顧老人感到辛苦等話語,因為很多老人最怕成為子女的包袱。
當老人情緒激動時,該如何處理?
有時候可能因為各種因素,導致老人情緒激動,碰到這種情況,晚輩需要注意:
①停止原話題。老人家可能是陷入原話題,繼而引發激動情緒,此時最好立馬停止該話題,避免情況惡化;
②安撫老人。輕拍老人肩膀或者握住老人的手,讓老人安心,幫助對方穩定情緒;
③迅速轉移話題。盡快找別的正面話題,轉移老人注意,引導老人情緒恢復。
如果是因為自己導致老人情緒激動,最好不與老人爭吵。尤其面對有心腦血管疾病等健康問題的老人,更要盡量避免與其發生沖突,防止意外發生。
❷ 怎樣與老人相處說話技巧
和老人相處的時候,最好的辦法是學會傾聽。即使老人嘮叨了也要適當的做出回應,即不表現出嫌棄,也不表現的太熱情。老人愛嘮叨是人之常情,嘮叨的初衷也是為子女好,但是有時會沒完沒了,作為兒媳,適當的回應老人是最為妥當的方法。回復知道了,下次注意。等類似讓老人心安的話,老人便會適可而止。
對老人生活習慣既不強加制止,也不聽之任之,適當的提建議。大部分的老人都是從苦日子過來的,特別的節儉,愛吃剩菜。適當的建議老人少做菜,每天吃新鮮的菜對身體有好處。如此勸說,估計沒有老人不能接受吧。不過當然也有脾氣特別古怪的老人,會說一些不好聽的話,比如說嫌你賺錢少,是為了給家裡省錢等這樣的話,作為兒媳還是不作回應的好。
對老人的喜好要尊重,不能以自己的想法來強加別人。畢竟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包括老人也是。老人退休後,或者到了一定年齡不能出去工作,就會有一些自己的小愛好,比如養花釣魚這些。雖然陽台空間會弄的狹小,但有花花草草也是不錯的。遇到心情不好,最好不要拿老人的喜好來說事抱怨。
❸ 怎麼和老年人相處好
和老年人相處好要有足夠的愛心和耐心,尊重他們是和他們相處好的前提,愛護他們,細心地照顧他們,對他們多一些理解包容。
人老了有時候會比較焦慮,甚至脾氣也會改變,這時候需要我們去理解和包容。老年人也不是封閉保守的代名詞,老年人是一個巨大的寶藏,需要年輕人去學習和發掘。
❹ 該如何與80多歲的老人相處
你都說了老人都80多歲了,在這個世上還有多少個日子昵?要珍惜與老人相處的日子,老人會教會你很多做人的道理,家裡有老人的是一種幸福。不少後輩感到與老年人不好相處,認為老年人脾氣怪了,名堂多了,愛固執己見,有時甚至不講道理。是的,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生活環境生活條件的改變,人們的生理、心理都會發生某些變化。老人從工作、勞動一線退下來後,這種變化會更大一點。但不管怎麼樣,我們做兒女後輩的,都得與老人好好相處,盡好孝道。其實只要本著理解、尊重的宗旨,拿出我們兒女的「孝心、關心、耐心」來,是能與老人相處好的。
有些老人年紀越大越難伺候。有時會像個任性的小孩子,他要做什麼就要什麼,誰也勸阻不了。還有些老人越老疑心越重,有時懷疑某人拿了他的東西,有時懷疑媳婦作風不正……這些,都是老人心理變化引起的,有的就是老人痴呆的症狀。我們要理解,要同情,不要當真,因為這是病態。他們年輕的時候,是絕不會這般亂說的,也是不會隨便就懷疑人的。
還要理解老人記舊心態。老年人最大的一個認知特點是:往事歷歷在目,近景一片模糊。幾十年歲月的痕跡深深的烙印在他們的心裡,過往的苦難與歡樂,讓他們沉浸在遙遠的回憶中,是支撐他們生活的一個很重要的精神支柱。老人一般都喜歡講述自己年輕時的成績、榮譽與見聞,我們不管已聽過了多少遍了,都要拿出耐心來傾聽,這時我們可以偷點懶,「嗯」、「啊」地答應著,多聽少說。如果老人過多回憶起以往的苦難,為免老人過度傷心,我們又要因勢利導,幫助老人擺脫苦澀的回憶。
沒有一個願同老人聊天的人不受老人的歡迎。與老人相處好的基本經驗就是增加與老人的對話。人老後,社交圈子小了,孤獨寂寞時時伴隨著老人,他們特別需要與人交流,需要傾訴和陪伴,需要被人關注。我們做兒女的,要理解老人這種心理需求,盡可能抽時間多與老人說說話。多些時間陪伴老人聊天,可以讓老人增強自信,樂觀開朗,對防止老年痴呆症有明顯效果。如果我們不在老人身邊,我們也要定時通過電話問候老人,不要吝嗇電話費,多與老人聊幾句。有條件上網的,可定時與老人進行音頻、視頻聊天。
與老人交談態度要和藹,說話的速度要相對慢些,語調要適中,有些老人耳聾,則須大聲點。要選擇老人喜愛的話題,如家鄉、親人、年青時的事、電視節目等,避免提及老人不喜歡的話題。老人都渴望自己被肯定,我們要真誠、慷慨地多贊美他,他就高興;萬一有事談得不如意或老人情緒有變時,我們要盡快扯開話題。在老人面前,要多講一些開心、幽默的話語,少提生老病死之事,以免引起老人傷感。
從思想感情上來說,我們要認定「丈夫的媽媽也是我媽媽」。與婆婆建立起親情。有了這樣的觀念,你就能夠做到從細微之處關心婆婆,也就可以原諒婆婆一些不妥的言行。但同時我們又要注意,由於血緣關系,婆婆與媽媽是還有所區別的,因而,我們要像愛自己的媽媽一樣愛婆婆,但又不可像在媽媽面前一樣任性、放肆、耍脾氣。做到了這一點,婆媳關系就會慢慢融洽。
禮物是婆婆與我們媳婦之間一種必需的潤滑劑。「禮輕情義重」,婆婆的需要不是用錢多錢少來衡量的。因此,只要我們用心就能夠體察到什麼東西能夠送到婆婆的心坎上——選她最想要而又沒有的東西送。比如說,婆婆雖然已是老年,但總還是女人,買件適合她的漂亮衣服和一條和這件衣服顏色相配的褲子,她自然會喜歡得很。她高興了一家人就都高興了。
家庭是重情不重理的地方,與婆婆的事,不要過份去要求明辨是非,婆婆就是錯了,沒有必要當面糾正她,當面讓她下不了台,在媳婦面前丟面子。萬一婆媳之間出現了分歧,發生了矛盾,一定要保持冷靜的頭腦,剋制自己的情緒,避免爭吵。我們作媳婦的從尊敬長輩出發,要多作點自我批評。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庭矛盾沒有根本的利害沖突,只要雙方讓些步是不難解決的。我們切忌到外面去說婆婆的不是,這是最傷感情的。有了不遂心的地方不要緊,可通過丈夫去向婆婆講,這樣的效果比到外面說咸道淡好得多。等對方情緒平靜之後再商討處理所存在的問題。
婆媳之間的矛盾產生的原因多是由於家務問題和經濟問題,有的人結婚以後家務活都推給婆婆去干,這樣就容易產生矛盾。做媳婦的要多承擔一些家務工作,凡事搶在前頭去干,乾的時候不要帶著怨氣,要心平氣和地去干。如果媳婦事事都搶在頭里,老人是最容易受感動的,反而會不讓媳婦去干。
處理婆媳關系兒子要多做調節工作,起好中介作用。發生矛盾時要及時勸解,「和稀泥」,當面安慰老人,背後勸導妻子, 兒子作為婆媳關系的中介點,對婆媳雙方的性格特點最為了解。兒子可以幫助婆媳進行心理溝通。通過兒子的溝通,婆娘之間可以更輕易地消除心理上的屏障,增進感情。例如給母親 送禮多叫妻子出面,每年的贍養費由媳婦交給婆婆,這些策略都有助於婆媳之間的情感交流。
只要我們從孝心出發,處處從關心入手,耐心地對待老人,我們定能與老人融洽地相處,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❺ 如何更好的與老年人相處
1、態度:要和藹可親,平易近人,臉上常帶微笑,讓老人能感受到你的親切感;
2、位置:不要讓老人抬起頭或遠距離跟你說話,那樣老人會感覺你高高在上和難以親近的,應該近距離彎下腰去與老人交談,老人才會覺得與你平等和覺得你重視他;
3、用心交流:你的眼睛要注視對方眼睛,你的視線不要遊走不定,讓老人覺得你不關注他,同性間可以摸著對方的手交談;
4、語言:說話的速度要相對慢些,語調要適中,有些老人撞聾(弱聽),則須大聲點,但還要看對方表情和反應,去判斷對方需要;
5、了解情況:要了解老人的脾氣、喜好,可以事先打聽或在日後的相互接觸中進一步慢慢了解;
❻ 如何與老人相處
不少後輩感到與老年人不好相處,認為老年人脾氣怪了,名堂多了,愛固執己見,有時甚至不講道理。是的,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生活環境生活條件的改變,人們的生理、心理都會發生某些變化。老人從工作、勞動一線退下來後,這種變化會更大一點。但不管怎麼樣,我們做兒女後輩的,都得與老人好好相處,盡好孝道。其實只要本著理解、尊重的宗旨,拿出我們兒女的「孝心、關心、耐心」來,是能與老人相處好的。 有些老人年紀越大越難伺候。有時會像個任性的小孩子,他要做什麼就要什麼,誰也勸阻不了。還有些老人越老疑心越重,有時懷疑某人拿了他的東西,有時懷疑媳婦作風不正……這些,都是老人心理變化引起的,有的就是老人痴呆的症狀。我們要理解,要同情,不要當真,因為這是病態。他們年輕的時候,是絕不會這般亂說的,也是不會隨便就懷疑人的。 還要理解老人記舊心態。老年人最大的一個認知特點是:往事歷歷在目,近景一片模糊。幾十年歲月的痕跡深深的烙印在他們的心裡,過往的苦難與歡樂,讓他們沉浸在遙遠的回憶中,是支撐他們生活的一個很重要的精神支柱。老人一般都喜歡講述自己年輕時的成績、榮譽與見聞,我們不管已聽過了多少遍了,都要拿出耐心來傾聽,這時我們可以偷點懶,「嗯」、「啊」地答應著,多聽少說。如果老人過多回憶起以往的苦難,為免老人過度傷心,我們又要因勢利導,幫助老人擺脫苦澀的回憶。 沒有一個願同老人聊天的人不受老人的歡迎。與老人相處好的基本經驗就是增加與老人的對話。人老後,社交圈子小了,孤獨寂寞時時伴隨著老人,他們特別需要與人交流,需要傾訴和陪伴,需要被人關注。我們做兒女的,要理解老人這種心理需求,盡可能抽時間多與老人說說話。多些時間陪伴老人聊天,可以讓老人增強自信,樂觀開朗,對防止老年痴呆症有明顯效果。如果我們不在老人身邊,我們也要定時通過問候老人,不要吝嗇費,多與老人聊幾句。有條件上網的,可定時與老人進行音頻、視頻聊天。 與老人交談態度要和藹,說話的速度要相對慢些,語調要適中,有些老人耳聾,則須大聲點。要選擇老人喜愛的話題,如家鄉、親人、年青時的事、電視節目等,避免提及老人不喜歡的話題。老人都渴望自己被肯定,我們要真誠、慷慨地多贊美他,他就高興;萬一有事談得不如意或老人情緒有變時,我們要盡快扯開話題。在老人面前,要多講一些開心、幽默的話語,少提生老病死之事,以免引起老人傷感。 從思想感情上來說,我們要認定「丈夫的媽媽也是我媽媽」。與婆婆建立起親情。有了這樣的觀念,你就能夠做到從細微之處關心婆婆,也就可以原諒婆婆一些不妥的言行。但同時我們又要注意,由於血緣關系,婆婆與媽媽是還有所區別的,因而,我們要像愛自己的媽媽一樣愛婆婆,但又不可像在媽媽面前一樣任性、放肆、耍脾氣。做到了這一點,婆媳關系就會慢慢融洽。 禮物是婆婆與我們媳婦之間一種必需的潤滑劑。「禮輕情義重」,婆婆的需要不是用錢多錢少來衡量的。因此,只要我們用心就能夠體察到什麼東西能夠送到婆婆的心坎上——選她最想要而又沒有的東西送。比如說,婆婆雖然已是老年,但總還是女人,件適合她的漂亮衣服和一條和這件衣服顏色相配的褲子,她自然會喜歡得很。她高興了一家人就都高興了。 家庭是重情不重理的地方,與婆婆的事,不要過份去要求明辨是非,婆婆就是錯了,沒有必要當面糾正她,當面讓她下不了台,在媳婦面前丟面子。萬一婆媳之間出現了分歧,發生了矛盾,一定要保持冷靜的頭腦,剋制自己的情緒,避免爭吵。我們作媳婦的從尊敬長輩出發,要多作點自我批評。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庭矛盾沒有根本的利害沖突,只要雙方讓些步是不難解決的。我們切忌到外面去說婆婆的不是,這是最傷感情的。有了不遂心的地方不要緊,可通過丈夫去向婆婆講,這樣的效果比到外面說咸道淡好得多。等對方情緒平靜之後再商討處理所存在的問題。 婆媳之間的矛盾產生的原因多是由於家務問題和經濟問題,有的人結婚以後家務活都推給婆婆去干,這樣就容易產生矛盾。做媳婦的要多承擔一些家務工作,凡事搶在前頭去干,乾的時候不要帶著怨氣,要心平氣和地去干。如果媳婦事事都搶在頭里,老人是最容易受感動的,反而會不讓媳婦去干。 處理婆媳關系兒子要多做調節工作,起好中介作用。發生矛盾時要及時勸解,「和稀泥」,當面安慰老人,背後勸導妻子, 兒子作為婆媳關系的中介點,對婆媳雙方的性格特點最為了解。兒子可以幫助婆媳進行心理溝通。通過兒子的溝通,婆娘之間可以更輕易地消除心理上的屏障,增進感情。例如給母親 送禮多叫妻子出面,每年的贍養費由媳婦交給婆婆,這些策略都有助於婆媳之間的情感交流。 只要我們從孝心出發,處處從關心入手,耐心地對待老人,我們定能與老人融洽地相處,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❼ 年輕人如何才能更好地與身邊的老年人相處
年輕人要想與老年人更好的相處,首先要學會謙卑禮讓。並且讓他們走進外面的世界。之所以這么說,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老年人一旦到了老年階段,對於外界的人事物就會變得陌生,就會覺得自己脫離了時代一般。所以他們的內心就會像小孩子一樣,同樣也會失落,也會難過。而作為年輕人,從年輕群體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學會將他們帶到我們的世界裡,讓他們感受到來自年輕人的愛和關懷。
綜上所述,不知道大家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歡迎補充。
❽ 你覺得如何才能更好地與老年人相處
尊重老年人,關愛他們,並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老年人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他們年紀大了,從事不了體力活。有的老人在退休之後會幫子女們帶孩子,或者干一些保潔工作。人都有變老的時候,友善對待老年人,有利於促進社會的和諧。小編認為和老年人相處必須保持良好的心態,不要去和他們爭論,順從老年人的意願可以省去很多麻煩。
中年和老年的銜接會經過更年期,人在這個時間段非常容易暴躁,親子關系以及夫妻關系都會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年輕人在和老年人相處的時候,有以下幾點要注意。
1、 尊重老年人自己的想法。
老年人的觀念比較陳舊,有時候非常固執,聽不進去子女說的話。這個時候我們不能強行和老年人爭辯,而是要心平氣和地和他們講道理,肯定他們,讓他們感受到被尊重和關愛。時代一直在發展,老年人接收信息的速度比較慢,需要年輕人去帶領他們。久而久之,他們就會接受新鮮事物。
大家認為應該怎麼樣和老一輩的人相處呢?
❾ 和老人該怎麼溝通
01,不要指責老人的兒女。如果想要和老人有效的溝通,這種情況下,和老人溝通的時候,不要指責老人的兒女,老人的兒女真的有什麼事情做錯了,這個時候千萬不要在老人面前非常直白的說出來,如果非要說,最起碼在語言方面表達的委婉一些,如果非常直白的在老人面前指責他的兒女,有些敏感的老人會覺得指責兒女就是指責自己。
02,不要說一些太過分的話。如果想要和老人有效的溝通,這種情況下,在和老人溝通的過程中,千萬不要說一些太過分的話,比如很多老人都有嘮叨的習慣,這種情況下千萬不要當著老人的面就說老人嘮叨,這樣不僅傷了老人的面子,還會覺得你說話真不知分寸,有些敏感的老人聽了你說的話以後還會特別的難過。
03,少說以後的事情。如果你想要和老人有效的,交流溝通,這種情況下,在和老人溝通的過程中,一定要少說一些以後的事情,畢竟很多老人已經上了年紀,如果總是說一些以後發生的事情,老人心裏面難免會有一些悵然若失,覺得自己已經這么老了,很容易讓老人想到自己的時日不長。
04,多誇誇老人的兒女。如果想要和老人有效的溝通,這種情況下,在和老人交流溝通的過程中,可以多誇一下老人的子女,老人也會覺得自己臉上倍兒有面子,也會為自己的兒女有出息而感到高興,多誇誇老人的兒女,老人會非常的開心。
05,多聊一聊過去讓老人引以為豪的事情。如果想要和老人交流溝通,這種時候,在和老人交流溝通的過程中,一定要多聊一聊過去,讓老人引以為豪的事情,那些對於老人來說非常重要的事情是老人美好的回憶,很多老人對於這樣的事情非常樂於和你聊。
06,不要動不動就駁斥老人的觀點。如果想要和老人有效的溝通,這樣的時候,在和老人溝通的時候,千萬不要一動不動就駁斥老人的觀點,平常和其他人聊天的時候都做不到大家觀點一致,在和老人聊天的時候,也就不要難為老人了,動不動就駁斥老人的觀點,會讓老人覺得自尊受到了傷害。
07,不要厭煩老人的嘮叨。如果想要和老人有效的溝通,這時候,在和老人溝通的過程中,有些老人難免會嘮叨,這個時候千萬不要厭煩老人的嘮叨,有時候可以讓讓老人,如果覺得老人的嘮叨實在有些無聊,也不要表達出來,這個時候只要假裝在聽,偶爾對他們的表達回應一下就可以了。
❿ 在現代社會如何對待老年人
1、不要讓中老年人感到寂寞。有時間多陪陪他們,即使是忙時也要經常打電話問候。因為中老年人最怕的就是子女將自己孤單的放在一邊。
2、要尊重中老年人。我們年輕人和中老年人會因所處年代的不同,閱歷的深淺不同,而在看待某些事物或處理某些事件上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你尊重他,你就會採納他好的建議,處理事情會考慮得更全面;另一方面,如果你夠尊重他,你的一些好的意見,相信他也能採納。所以,尊重是彼此和諧相處最基本原則。
3、經常換位思考。就是說要經常站在他們的角度多為他們考慮,這樣在心理上你會覺得為他們做一些事是理所當然的,會覺得更輕松。
4、這是最後一點,也是最主要的一點,那就是用心對待。
老年生活方式的特點:
①逐漸從勞動職業生活活動中退出。這是老年生活方式最突出、最根本的特點。越到高齡期,這一特點表現得越明顯。與此相應的是勞動收入的喪失或減少,從而需要依靠年金、保險、社會救濟或個人資產等作為自己的收入保障。其數額一般都比以前有所降低,因而將使消費受到一定的限制。老年人的消費指向集中於日常生活基本需求的滿足。
②社會政治活動明顯減少,相應的是與社會接觸減少,人際交往的頻率顯著降低,嚴重的甚至可能產生與社會的脫離,於是容易產生孤獨感和失落感。
③精神文化生活活動的內容發生明顯的變化。首先,從事學習和接受教育的活動顯著減少。老年人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增進社會交往。其次,勞動職業活動和社會政治活動的減少,個人閑暇時間增多,使人們的各種興趣愛好顯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