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看待"跌倒老人扶不扶"事件
呵呵,摔倒了老人扶不扶,
第一,不要盲目的去扶,你怎麼知道不會對老人造成二次傷害。
第二要扶的話,最好有一個懂的人,知道如何去扶,人數必須是三人以上,
第三,最關鍵的看看老人怎麼樣了,能不能說話,有沒有意識,嚴重的話趕緊打急救電話吧。
② 如何看待老人摔倒扶不扶的問題
主要是不想惹麻煩
主要是新聞導向不對
還有醫療費太貴,老人負擔不起,所以才發生訛人的事件
③ 你如何看待老人摔倒不敢扶這個現象
道德層面的問題,中華民族具有「扶危濟困」、「樂善好施」、「見義勇為」等優良傳統,所以「見危不扶」、「見死不救」顯然是違背社會道德的。孟子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說孝敬、贍養自己的老人從而推及到別人的老人,撫養、教育自己的孩子從而推及到別人的孩子(當然有人連「老吾老」都做不到,那就無法跟他談論這個問題了)。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摔倒的是自己的老人,你去不去扶呢?如果家人不在現場,你希望不希望別人給予幫助呢?或者再設想一下,假如自己遇到危險或者困難,在孤立無助的時候,你是否希望周圍能夠伸出一雙溫暖的大手呢?常言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們每個人都是在以自己的一點一滴的行動營造社會風氣,營造什麼樣的社會風氣自己就會得到什麼樣的回報。正像《愛的奉獻》歌詞所寫,「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營造一個和諧友愛、互幫互助的社會氛圍,我們每個人都將是受益者;相反,如果每個人都自私冷漠,對他人的危難視若無睹,甘當「看客」,那世界該是何等冰冷!
④ 論述:你對「到底扶不扶老人」這件事情怎麼看待
對於這種怎麼看的問題,其實國人是拒絕回答和避諱的。我個人認為,對於老人摔倒的事件,應該秉承道德准則,『』不扶『』顯然踏出民族道德信仰的底線!扶老人是本沒有錯的,錯只是錯在人們的道德觀念、意識的匱乏。人民素質在不斷下降,物質思想欲占上風。當老人應不應該被扶這種最基本的行為都要在中國被當做一個熱點話題來看待和討論時,我們身為華人,身為龍的傳人,難道不羞愧嗎?老人應不應被扶?我們應不應該去扶老人?如果真的把它不得不作為一個現實的問題來解決的話,從人的角度來說,絕對要扶!當然,要智扶(也是沒辦法的辦法)。預防被騙已經成為現今每個人的必備的技能(呵呵),正如我們在冬天穿棉衣不是為了暖和,而是為了抵禦寒冷。我們不時在提防所謂的騙子。不斷劃分好人和壞人,兩級分化人等制。但請相信,也堅信:中國這片土地上,好人始終比壞人多。我們存在的目的不是為了消滅和驅逐惡,而是為了擴大善。
⑤ 越來越多人看到老人倒了都不扶,你們怎麼看待這件事情呢
越來越多的人面對倒下的老人不敢扶,關鍵因素在於明明是助人為樂,卻可能面臨家破人亡和身敗名裂的雙重災難,而訛人幾乎不用負任何責任。
摔倒老人扶不起事件起因網路等媒體對輿論導向的影響。一起小小的彭宇案出現在網路上,各種版本的老人跌倒不能扶的「惡搞」案例,大多數都是杜撰,有的甚至以漫畫「扶不起」的形式表現出「好人沒好報」等扭曲的負面思想。
每一個時代都有一些居心不良的人,但並不是每一個時代都有一些能夠坦然面對的人。在羅翔老師的視頻中,有一句讓小編感觸很深的話:正是因為沒有絕對的公正,我們才去追求它。我認為這也是同樣的道理。
在物質豐富,醫療保健服務普及,人們普遍文化水平提高的條件下,社會進步,青年成長,精神文明建設,我們的社會將更加美好。
⑥ 現在社會如何看待扶不扶老人
這個是一種道德綁架,
沒有必要扶,
扶是情分,
不扶是本分。
⑦ 對於老人摔倒不扶的問題,你們怎麼看待感想越多越好,不要罵人的
首先我來說一下喜歡訛人的老年人,他們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他們眼裡,能訛到人,是一種有能力的體現,認為他們自己很聰明。一般的人碰到這種事都會遠離,因為有時扶一下老人會賠償很多錢,許多人要努力工作許多年才能還清,人生苦短,為了扶一下老人而賭上多年的人生是不值得的。所以不扶很正常。對於那些想訛人的老年人,如果真碰到了,直接想辦法人旁邊的人不敢圍觀,然後踹那人一腳就跑吧!可能想法有點惡,但也是對那種人的恨
⑧ 你如何看待當今社會「老人摔倒不敢扶」的現象
為什麼會出現人們越來越不敢扶老人的現象有很多說法,這里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進行分析:
首先,從影響人們知覺的因素來看,知覺的本身去解釋一個倒地的老人上,從個人的態度、動機、過去的經歷等因素來對目標物(一個倒地的老人),以及目標物本身所處理的情境,來對倒地的老人做出判斷。個別老人倒地被扶後的訛詐事件,在媒體的宣傳下,根據「社會認同理論「,老人這一群體道德訛詐已經被社會「同質化」。同時,對於老人倒地這樣正常的異常事件,在「同質化」的知覺認知下,進而形成一種「刻板印象」,把而不能把正常的倒地行為,按社會認同的」差異化「的角度進行判斷了,因而做出不敢扶老人這樣的行為,也不足為奇。
因為按歸因理論,人們對老人倒地的情境,因為不能觀察到老人倒地這種個體行為的外部因素,而相信自己的在媒體或自己生活經驗能力進行判斷,人個因而可能會產生「基本歸因偏差」,也做出不敢扶老人這樣的行為。
其次,按歸因理論中的「內因」來看,激勵人們作出社會貢獻,更多來自人們自身能力的發揮或是良好的動機,其實大多數人對於「扶弱」的動機大都是存在的,例如,那些沒有入接觸媒體或是生活經驗的小學生,可能更會因為自己的「善良「的內部因素,而作出扶老人的決定,這樣的報到也不少。但這也需要相關的外部因素的支持,例如社會道德、法律等這樣的外因,這樣激發人們從善的內因,做出扶老人的舉動。
總之,人們扶與不扶老人,從行為學的角度,是每人對於根據不同的社會認知,與各人所在的不同的內因與外因綜合決定的結果。
⑨ 怎樣看待老人摔倒扶不扶這一社會現象
其實這不是一個道德問題,這是一個法律問題。因為被扶者或其家屬無論訛詐或者只是判斷錯誤不會受到制裁與懲罰,所以就可以放心大膽去做,即使最終被證實他們錯了,也不外乎賠禮道歉了事,一旦不能證明,他們就是既得利益者。就像行人可以肆無忌憚的穿過馬路,計程車肆無忌憚橫行一樣,出事了,無論行人是否有錯,不需要負責任,他們是弱勢群體,就因為這樣,才車禍頻頻。
滿意請採納。
⑩ 如何看待「跌倒老人扶不扶」事件
其實覺得遇到這樣的事情有很多可以幫助老人的方法。如果老人的身體,不適合去扶。去做了反而造成2次傷害。合適的方法有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