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90歲叫什麼之年
人們對年齡的稱謂有諸多,那九十歲稱為什麼之年呢?
九十歲稱為什麼之年。九十歲稱之為鮐背之年。
鮐,原指鮐魚。因老人背部之褶皺如鮐魚之斑紋,因度而引申為「高壽老人」之意。鮐背非指「鮐魚之背部」,而指「背部如鮐魚」,進而泛指老人。
古人亦稱八九歲為耄耋之年。耄耋多間為年紀極大之人。古時男女稱呼年齡皆有差異,男性稱「壽」,而女性則稱「福」。
九十歲之人,生於春夏,做事細致,伶俐手巧,受人尊敬,慈悲心腸,一生樂多憂少,好作善事,故而多福多壽,兒孫滿堂,得以頤養天年。
生於秋冬,穩重沉靜,夫妻敬重,子女賢孝,出入壓眾,可受兒孫之孝敬,豐衣足食,德望兼備。凡事心平氣和,皆可福壽綿長,得享天倫之樂。
㈡ 今年81歲的老人屬什麼年
你講的是實足歲數還是虛歲數,按照我國黃歷他應該屬龍。也就是按照正月吧,比如現在是臘月過了年才是正月,正月就多一歲了,如果現在生孩子過了年就二歲了。
㈢ 什麼年齡屬老年人
我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2條規定老年人的年齡起點標準是60周歲。即凡年滿60周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都屬於老年人。
世界衛生組織對老年人的定義為60周歲以上的人群,而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則認為65歲是分界點。中國古代曾將50歲作為劃分。
一般來講進入老年的人生理上會表現出新陳代謝放緩、抵抗力下降、生理機能下降等特徵。頭發、眉毛、胡須變得花白也是老年人最明顯的特徵之一,部分老年人會出現老年斑的症狀,偶見記憶力減退。
(3)老人什麼年擴展閱讀:
據聯合國預測,中國老齡化進程無論從增長速度和比重方面,都超過了世界老齡化進程。到2020年,我國65歲以上老齡人口將達1.67億,約佔世界老齡人口的24%。
也就是說,全球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是中國老人。調查發現,全球49個高收入國家人均健康壽命為70歲,而我國只有66歲,60歲以上老年人口中,身體健康的比例只有43%。 人到60歲後,機體形態和機能逐漸衰老:
1、機體組成成分中,代謝不活躍部分的比重增加;
2、細胞內的水分隨年齡增長呈減少趨勢,造成細胞內液量減少,並導致細胞數量減少,出現臟器萎縮;
3、器官機能也開始減退,尤其是消化吸收、代謝、排泄及循環功能,如不加以調整,將會進一步老化。
而在我國,一方面,老人是疾病特別是慢性病的高發群體;另一方面,老年群體的健康素養較低,嚴重影響其健康水平。
㈣ 85歲老人叫什麼年
耄耋(mao die)之年
㈤ 形容老年人的成語,什麼之年
垂暮之年、遲暮之年、耄耋之年、花甲之年、古稀之年。
1、垂暮之年是一個漢語詞彙,指快要到或已接近人之晚年。
出處:宋·張元干《廬川詞·醉落魄》:「年華垂暮猶離索。」譯文:年華衰老,人入暮年的時候卻仍舊還在四處漂泊離群索居。
2、遲暮之年指遲暮、黃昏,比喻晚年,形容人至老年。
出處:《清朝野史大觀·第九卷·兩大文章》:「痛思臣母遲暮之年,不幸身嬰殘疾。」譯文:痛思我的母親到了老年,卻不幸患了殘疾。
3、耄耋之年是一個成語。耄耋(mào dié):八九十歲。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紀很大的人。耄耋之年,年紀十分大的時候。
出處:曹操《對酒歌》: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譯文:老人都能夠只因為壽命到頭而終結,遍施恩澤連草木蟲魚都能得到好處。
4、花甲之年是一個成語,讀音是huā jiǎ zhī nián,指老人六十歲。
出處:計有功《唐詩紀事》第六十六卷:「手埒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譯文:雖然六十歲了,但是玩弄珠子還很流暢。
5、古稀之年,讀音gǔ xī zhī nián,漢語成語,指人到70歲的時候。
出處:杜甫《草堂詩箋》十二《曲江二首》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譯文:到處都欠著酒債,那是尋常小事,人能夠活到七十歲,古來也是很少的了。
㈥ 目前一百歲以上的老人很多,他們應該叫什麼之年呢
不滿周歲的兒童――襁褓2-3歲――孩提童年—總角,垂髫8歲(男)—齡年版10歲以下――黃口10歲(權女)—髻年12歲(女)――金釵之年13—14歲(女)――豆蔻年華13—15歲——舞勺之年15歲(女)——及笄之年15歲(男) -- 志學之年15—20歲——舞家之年16歲(女)――碧玉年華20歲(女)――桃李年華24歲(女)――花蓓(信)年華出嫁——標梅之年30歲(女)――半老徐娘20歲(男)――弱冠30歲(男)――而立之年40歲(男)――不惑之年50歲――知命之年、半百60歲――花甲,平頭之年、耳順之年,杖鄉之年70歲――古稀、杖國之年80歲――杖朝之年88歲——米壽80-90歲――耄耋之年90歲――鮐(台,駘)背之年99歲——白壽100歲――期頣 ,人瑞108歲——茶壽
㈦ 什麼年齡叫老年
60歲的年齡標準是否太低
現有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60歲以上的屬於老年人。代表們表示:這個規定不符合國際慣例,而且也與中國的國情不相符。
江蘇代表應啟龍說,現在生活水平越來越高,老年人比以前更加長壽,60歲的年齡標准太低了。「現在有些老齡工作者走入一種認識誤區,覺得老年人標準定得越低,老年人群體就越龐大,更有助於他們爭取一些利益。但是老年人群體過於龐大,某種程度上可能不利於老齡工作的開展。」
浙江代表錢小平也同意提高老年人的年齡標准,「現在老年人退休早,老年人才在社會發展中發揮了很大作用,60歲就叫老年人了?他們也不贊同吧。另外,浙江省60歲以上70歲以下的老年人現在基本不享受什麼優待了,而70歲的標准又似乎太高了。應該跟國際接軌,65歲以上的屬於老年人,這樣一些優待措施也能真正落實到位。」
老人節、重陽節、助老日
迄今為止,我國仍沒有法定、統一的老年人節日。如何確定老年人節日,以助於在全社會形成敬老、愛老的氛圍,成為各省代表爭論的焦點。江蘇代表應啟龍認為,全國很多地方都把重陽節確定為老人節,老年人節日名稱應該統一為「重陽節」。
浙江代表錢小平則提出,現在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很重要,老年人過什麼節日都需要人陪,需要交流。「老人節和重陽節的叫法,不能很好地傳達老人對精神慰藉的需要,建議將老年人節日統一為『全國敬老日』。在這一天,子女、志願者、義工等社會各界人士都有義務來為尊老敬老出份力。」
享受優待應打破戶籍限制
「老年人享有的優待政策不應該受戶籍限制。」上海代表吳幼敏的話說出了大家的心聲。「在老年人優待措施上,上海落在很多省市後面。上海也是前不久才試圖推行70歲老人免費乘車的優待政策,但只有擁有上海市戶口的老年人才能享受。」他介紹,江西、安徽等很多省市的旅遊景點都樹有告示牌,對全世界的老年人都是免費的。吳幼敏希望在老年人優待政策上,法律能夠明確規定不受戶籍限制,讓老年人真正得到實惠。
江西代表李曉南提出應該降低老年人享受優待政策的年齡標准。「江西省規定,只有60歲以上的老年人進某些公園、公廁可以免費,但是隨著城市的發展,這些公園、公廁對所有市民都免費了,這些老年人實際上也就不享受什麼優待了。應該把標准重新修定一下。」
應賦予必要事項上的撤銷權
「上海的涉老上訪中,50%以上涉及房產;法院調解的涉老糾紛中,80%~90%涉及房產。很多不孝子女啃老啃到了房子上,哄騙老人贈予房產後便加以虐待、驅趕,但是法院苦於有書面協議,即使作出了有利於老年人的判決也存在執行難的問題。」上海代表吳幼敏建議,在涉及住房等重要財產糾紛處理中,老人應該享有撤銷權,如果子女不孝順,老人可撤銷贈予房產。這樣就能更有效保障老年人的權益。
江蘇代表應啟龍認為,為防患未然,應該配套建立老年人法律服務的輔助制度。「一方面,社區可以建立監護制度,幫助意識行為能力有缺陷的老年人;另一方面,法律應規定老年人的一些決定可以收回或更改。」吳幼敏進一步提出:老年人可與子女簽訂遺贈贍養協議,虐待或不履行贍養義務的子女將喪失財產繼承權,如子女是幹部的,在提拔、重用時應酌情考慮。
㈧ 70多歲,不到80的老人應該叫什麼之年
不滿來周歲----襁褓;
2~3歲--源-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mao4)耋(die2)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㈨ 七八十歲的老人是什麼之年
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歲的年紀。耄,七八十歲的年紀。耄(mao)耋(die)指八九十歲。毛傳又雲:「耋,老也,八十曰耋。」後人因稱八九十歲的老人為「耄耋」。
㈩ 70多歲,不到80的老人應該叫什麼之年例如:耄耋之年的
幼學之年.10歲 舞勺之年.13歲 志學之年.15歲(單髻.及髻.抓髻.)而立.壯室之年.30歲強仕之年.春秋鼎盛.40歲 艾老.服官政.50歲杖鄉之年.耆年.60歲 杖國之年.致仕之年.70歲杖朝之年.80歲 齯齒.鮐背.凍梨.黃發.90歲
破瓜之年.瓜字初分.碧玉年華.女子16歲風信之年.花信之年.24歲
在我國傳統醫學文獻裏,關於「天年」(人類自然的年壽)的記載------如黃帝《素問.上古天真論》道:「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靈樞經.天年》三度提到人的天年為「百歲」,還說「人之壽百歲而死」;又如《尚書.洪範篇》以百二十歲為壽-----推算人的自然年齡在一百至一百二十歲間,此與現代科學的測算大致相符,說明人類的自然壽命,是可以活到百餘歲的。
但是遺傳、自然環境、文化教育、天災人禍、疾病、意外事故及個人生活方式和習慣等因素影響,往往使人天年不遂,留下遺憾,故一般祝壽之辭,多以堅定之喻,獻上祈願。通俗者,若「壽比南山」、「壽比松齡」、「日月長明」、「福如東海」等。其實在這些制式外,社交場合中有些長壽的象徵性用語,更富隱喻之雅趣呢!
「喜壽」指七十七歲:草書[喜]字看似七十七,故借指七十七歲。「米壽」是八十八歲:將[米]字拆開彷如八十八的模樣,故借指八十八歲。「白壽」指九十九歲: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白]是借用百字少一橫,以此借指九十九歲。「茶壽」呢,稍稍難解,[茶]字的草頭看似二十,余者可拆成八十八,二者相加得一百零八,故借指一百零八歲。
另外,「六十歲」有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的說法;「七十歲」又稱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國之年;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指的是「八、九十歲」;期頤之年,則是「百歲」了。
始齔---指剛到換齒的年齡,約七、八歲左右。
志學之年---十五歲(男)。
及笄之年---十五歲(女)。
二八年華---十六歲。
花信之年---二十四歲。
春秋鼎盛---壯年時期。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知命之年---五十歲。
耳順之年---六十歲。
花甲之年---六十歲。
懸車之年---退休之年。
從心之年---七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
耄耋之年---七十至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