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閩南民俗文化
閩南的風俗習慣
一、節日、民歌與方言
春節,新年伊始,萬象更新,閩台兩地普遍行開正儀式。家家戶戶貼新春聯,象徵歲序更新,萬象皆春。男女老少,穿著新裝,設齋果、茶酒、歲飯,祭祀天地、家神及祖先。早飯,多吃長壽面(線面)或年糕,寓意「長命高壽」、「年年高升」。飯後,少長序拜,拜祠堂及尊長,戚友相過賀,道吉祥語。長輩大都要給晚輩壓歲錢。客至,以果糖、福橘、瓜子、檳榔等,一品既行。與拜年同時進行的還有出行習俗,即身著新裝,到某一寺廟燒香磕頭,祈求菩薩保佑。初一日,普遍忌殺生、吃粥、吃香薯、清糞、哭泣、吃葯、打破物品等,以求一年吉利。明代開始,福建有春節上墳的習俗,尤其是初二、初三日,華門巨姓大都攜長幼掃祖墳。正月初四,為接伸日。所接之身,一般是指灶君、灶媽等家神。初五為假開日,鳴炮開市。莆田、仙游等地,定初五為「做大歲」。據說是明代某年過除夕,倭寇突襲,燒殺掠奪。初二日倭寇被趕出後,逃難者才相率歸來。初二、初三日,各家各戶均忙於收殮親人屍體出殯,無心串門拜年。遂相約今後初二日為各家祭祀受難者之日,互不串門拜年,於初四、初五日補行度歲過年。所以,以後莆仙地區每年都在初四晚補過大年,初五日再行大歲之禮。
閩南語系民歌就是指用閩南話演唱的民歌,它在閩台地區流傳甚廣,並隨著地區環境、生活習慣、歷史變遷等方面的差異,形成各種不同的風格特點。閩南民歌按其風格差異,在福建主要分為泉州和漳州兩個地區。在泉州地區,民歌受南曲的影響很大,包含變宮、變的古音階,旋律呈平穩級進和回繞型線狀、中速稍慢的節奏,具有優美雅緻的特點。漳州地區的民歌以調式居多,色彩比較淳樸。當地錦歌和劇也給民歌以深刻的影響,如漳州《做戲歌》與劇《雜碎調》音調上有緊密的聯系,形成羽商、商兩個音區和旋律音調的對比,色彩鮮明。
明清時期,泉州、漳州人大批移民台灣,帶去了數量相當豐富,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閩南鄉土音樂。隨著移民的流布,又形成各地方的調律,如台北調、台南調、漳化調、恆春調、宜蘭調等。盡管如此,這些民歌仍具有共同的閩南鄉土氣息,台灣學者統稱其為福佬系民歌。福佬系民歌在各地流傳中不斷得到豐富發展,如福佬系人進入恆春後,受客家系影響,創作了《思想起》、《四季春》、《三聲無奈》、《牛尾擺》等民歌;進入台北後,創作了《台北調》、《莰仔腳調》、《艋胛哭調》等。此外,一些古老的閩南民歌流傳到台灣後,經過數代加工,形成相當完善的調。台灣的閩南話民歌,在旋律進行上多以級進為主,精巧秀麗,樸素流暢,平易上口,親切感人。閩南語系民歌的歌唱內容涉及面相當廣泛,有童謠、情歌、敘事歌、祭祀歌、勞動歌等。
閩南方言在福建閩南地區形成和發展的,它主要是北方中原的人在不同歷史時代因避戰亂,平叛戰亂或逃荒等原因多次向南方遷徙,進入閩南地區後逐漸形成的。在中原跟當地土著語言的交流和融合過程中,中原漢語是占著絕對優勢的,是融合了土著語言的,雖然也吸收了土著語言的若干成分,但最後形成的是以漢語為主體的閩南方言。
明末清初,隨著鄭成功帶領閩、客人士入台,閩南話成為台灣最主要的語言。就國內分布說,閩南方言可分為本土閩南話、台灣閩南話、潮汕閩南話、瓊雷閩南話和浙江閩南話五大塊。由於所處地區其他方言的影響和時間的推移,五大塊的閩南話略有差異,其中閩南本土和台灣最為接近,幾乎沒有差別。全台約有75%的人講閩南話。其次才是客家話、山地話。
二、居住、婚俗與祭祖
閩南的房屋構造一般是中為正廳,屋頂最高,以二、三進的合院為中心,兩側橫向組合對稱,布置條形護厝,分別向兩旁發展。左為大房,右為二房。左右屋背略低。由正廳延伸建造的房屋像圍著一條蜿蜒的龍,故有「圍龍」之稱。這種橫向組合的護厝式民居,最適應於閩南沿海一帶炎熱的氣候條件。泉州城鎮的民居中,還有一種縱向布局狹長條形的小屋,因外型很像一條長形的手巾,故俗稱「手巾 」。廈門則另有一種「騎樓式」的民居,其房屋低小而多門,上用平屋,人可行走。惠安等地盛產花崗石,多有用花崗石建造的完全石結構民居,工藝獨特,造型別有風采,成了閩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閩南民屋的獨特風格尤其體現在屋頂上,正脊兩端如燕屋飛翹,中間低平,呈露宋代曲線屋頂的傳統意味,閩南民居的大門也頗為考究,門必居中,並向遠位進深,形成過堂,產生較大的虛空層次,增添了建築的形體變化。
閩南的婚俗中,整個婚事過程都有拴紅絲線的風俗,這種風俗,因含有「同心同德,白頭偕老」的美好意義,所以紅絲線作為一種吉祥物,貫穿整個婚禮的全過程。
首次使用紅絲線是在提親時,男方在隨帶見面禮中,在包裝的外面,要用一條紅絲線捆起來,也有用紅線條替代。進入女方家時,擺放在大廳的顯著位置,以示吉利好彩頭。當婚事雙方滿意後,接下去是挑選結婚日子,俗稱「擇日」。「擇日」是由男方選一位雙方都尊重信任的親屬當使者,以免女方不出示姑娘的「生辰八字」。寫好「生辰八字」後,要用一張紅紙包起來,裡面放有一條紅絲線,讓男方帶回「配生時、擇日」寓意牽姻緣。
結婚當天,雙方要在互送的眾多禮品上,都繫上小紅絲線和小紅紙。如大到摩托車、冰箱,小到一把小剪刀;從魚、肉、面等新鮮的食品,到裝餅干,糖果、香煙等乾果類副食品的禮盒;以至一切雙方互送的禮物,其中包括互送的大小紅包,都要認認真真,不得含糊。
結婚辦喜事,雙方的房屋廳堂除了要張貼喜聯外,也得貼上小紅條及紅絲線紮成的裝飾品,放在大廳及新房的門眉上,以圖吉利,真是名副其實的一「千里姻緣線牽」。
據民間故事的流傳,自古就有「千里姻緣線牽」。管姻緣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預先註定,暗裡只用一根紅線把這兩人的腳絆住,憑你兩家隔著海,隔著國,有世仇的,也終究有機會做夫妻。若月下老人不用紅線拴著,再怎樣也不能在一起。時至今日,像閩南地區保留的這種拴紅絲線的習俗,已不多見了。
每逢農歷三月初三,閩南、台灣民間就有敬祖舊俗,謂之「三月節」,敬祖時,人們上山掃墓之前,要先在宗祠或家中祭拜列祖列宗,到墓地後,要先拜「土地神」,接著,在祖先墓地上壓紙致祭、填土修墳,用丹朱彩上漆 ,以示兒孫輩不忘先人恩澤。台灣同胞把祖家的節俗帶到海峽彼岸,至今還仍在沿襲。
衣:
友人或友人親屬喪事,不能穿紅的、花的或色彩艷麗的衣裳。
忌把衣服穿在身上縫補。
忌衣服晾乾後未擺好就直接穿著。
忌反穿衣。
養蠶時,稱「仙」不稱「只」。
食:
到漁人之家作客,吃飯時則忌將盤中魚翻過來。
忌祝壽時用筷子夾斷線面。
過年過節蒸糕、發餜時,忌諱孩子或其他人在灶旁指指點點,大聲說話或猜測「發」與「不發」。
孕婦忌吃薑、吃蟹、吃兔。
忌將筷子插在飯碗中。
小孩子在吃飯時或開飯前忌以筷子敲碗。
住:
睡前忌不洗臉。
蓋厝禁忌:「宮前祠堂後」。
鏡子不宜正對著床。
睡床不宜擺放在頂櫃、橫梁或燈飾之下。
行:
出門時有鳥糞不偏不倚落在頭上,那實在是非常倒霉的事。若遭此不幸,必須趕快改運消災:吃一碗豬腳線面。
外出賞月,小孩子忌用手指月亮,以免耳朵晚上被割。
送禮:
忌以手巾、扇子、剪刀、雨傘贈人。
泉州話「巾」和「根」同音,俗話有「送巾現斷根」之說, 喪事完畢後都要送手巾給吊喪者,用意在於讓吊喪者與死者「斷絕」往來。因此如平時贈人手巾,也是要令人不禁想起不吉利的喪事或斷交 之意。
扇子則只在夏季扇涼,一到深秋就棄之不用。泉州話「扇」和「見」偕音,俗話有「送扇,無相見」,所以「扇」禁忌作為禮物的。
剪刀,總是讓人想起「一刀兩斷」、「一剪兩斷」,在贈予者與受贈者之間不但有斷交 之意,更是不能作為禮物。
北方有的地方因「鍾」、「終」同音,禁忌送鍾。泉州人卻反而沒有此忌。過去人家結婚時,,還往往把別人送的時鍾擺在相當顯眼的地方 。
除外;雨傘也是不宜作為 禮物的。泉州話「傘」、「散」同音。
2. 四川春節有哪些習俗
1、四川過年,年三十晚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飯,是做一大桌年夜飯。初一早上吃湯圓。初一至初三白天「走人戶」(串門),一般是看望年長、輩份高的親戚,要帶上雞、蛋、面條、酒、葉子煙(煙葉)等這樣的禮品。
2、媳婦、姑爺回娘家,在農村比較遠的還要住幾天。晚上(城市中)逛燈會。白天場(廟會)茶館非常熱鬧,有許多川劇、評書等表演。
3、洗腳洗得高來年運氣好。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洗腳的場面都十分熱鬧,大人會一邊講這個習俗,一邊親自示範,小孩們半信半疑,嬉笑著挽褲腿,照著大人的方式洗一遍腳。
4、大年初一去「撿財」。大年初一「撿柴」的習俗:撿柴諧音「撿財」,寓意來年財源滾滾。
5、所謂偷青,就是在正月十五晚上,趁著月色,去別人的地里偷點綠色蔬菜,比如蒜苗、芹菜、白菜、青菜、蔥、豌豆尖什麼的,但也就是意思一下,偷點別人的運氣,去掉自己的誨氣就行,沒人會真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