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上那四個地區的人最長壽
聯合國規定,長壽地區的標準是每百萬人口中要有75位以上的百歲老人。按以上標准進行的全世界范圍調查,最後確定的世界五大長壽地區是:巴基斯坦的罕薩、厄瓜多的比爾卡班巴、喬治亞的阿布哈吉亞和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和田與阿克蘇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巴馬地區。世界五大長壽之鄉探秘
中國巴馬:長壽人口不斷增加
巴馬瑤族自治縣位於廣西盆地和雲貴高原的斜坡地帶。在這里,90歲和100歲以上的老人分別由第三次人口普查的242和44人,上升到第四次人口普查的291和66人,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已經增加到531和74人,有3位老壽星達到了110歲以上,是五大長壽鄉中唯一長壽老人不斷增多的地方。
巴馬人長壽,首先得益於大自然良好環境的賜予。巴馬屬於亞熱帶氣候,空氣清新,每立方米負氧離子的含量高達2000~5000個,最高可達到兩萬個,被稱為「天 然氧吧」。
喜歡勞動、飲食習慣良好、生活有規律,也是巴馬壽星多的重要因素。甲篆鄉百馬村坡納屯壽星黃布鐵已經104歲了,但每天不是去摘豬菜,就是下地幹活,還做家務。他每天吃兩頓,每餐吃兩碗飯。老人每天早睡早起,耳不聾、眼不花,一頭黑發。他常說:「每天不出去活動一下,吃飯就不香,晚上睡不好覺。」
巴馬人長壽還和飲食有關。他們經常吃火麻、玉米、茶油、酸梅、南瓜、竹筍、白薯等天然食品。玉米、白薯等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火麻製成的油和湯含有大 量的不飽和低脂肪酸。國際自然醫生學會會長森下敬一對巴馬進行調查後認為,不飽和低脂肪酸和微量元素的攝入正是巴馬人長壽的關鍵所在。
除了以上幾點,樂觀也是巴馬長壽老人的另一個突出特點。
中國和田:老人喜歡喝茶吃饢
新疆和田於田縣的拉依蘇村是另一個在我國境內的世界長壽之鄉。
拉依蘇村有2400人,僅90歲以上的長壽老人就有16人。
肉孜·買買提老人已有110歲,身體健康,還能幹簡單的農活。他每天天黑就睡覺,清晨雞叫就起床。眼睛雖然花了,但他每天上午還要干兩個多鍾頭的活。老人 早晨和中午喝茶、吃饢,晚上幾乎不吃東西。據肉孜的大兒媳婦講,老人喜歡吃湯湯水水的東西,愛吃玉米做的饢。
104歲的買提庫爾班·肉孜和95歲的肉孜汗·肉孜是親兄妹,哥哥早晨起來喜歡散步,回家時順便把一些草放到羊圈裡餵羊。妹妹肉孜汗在50歲之前沒得過什麼大 病,只是近幾年來偶爾患上感冒。她早晨喝茶、吃饢,中午吃拌面、湯飯和饃饃,晚上吃半個饃。
在拉依蘇有一對長壽夫婦,97歲的努熱勒阿洪·托乎提和他80歲的老伴。努熱勒阿洪看電視能看到晚上11時,早晨7時起床,中午能吃一盤拉條子,不好甜食。他 早晚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喝足白開水。當問起他的長壽秘訣時,努熱勒阿洪說,他年輕時身體很好,一個人開墾出了3畝荒地,現在身體還是挺結實。另外,他和老伴從 來沒吵過架,子女都很孝順,跟鄰居也很和睦。
外高加索:百歲老人還選美
最近,喬治亞舉辦了90歲以上的老人的「選美大賽」,參賽者中年齡最大的已有106歲——百歲老人選美,這可能只有在外高加索這樣的長壽鄉才會發生。據統 計,喬治亞500多萬人口中百歲壽星達2000多人,90歲以上的超過兩萬。而在亞塞拜然,上世紀80年代初每10萬人中百歲老人曾多達63人。
外高加索人的樂觀生活態度是他們長壽的主要原因之一。當地人的婚禮上,八九十歲的長者和年輕人一起又唱又跳。除了樂觀的心態,當地人的飲食也很講究。 在喬治亞的長壽鄉阿巴哈吉亞,當地居民每天都吃用玉米面做的麵包和粥。這里的人每天至少喝兩杯牛奶、三四杯酸奶,喝時還要放蔥、芹菜等。此外,當地人還常 吃菠菜、豆角、韭菜、白菜、洋蔥、紅辣椒以及當地產的無花果,不吃香腸、熏肉或火腿,很少吃蛋糕、土豆、動物油脂和糖果。他們不喝咖啡,主要喝當地產的「格 魯吉亞茶」。
巴基斯坦罕薩:六七十歲不算老
罕薩山谷距離我國的新疆僅30多公里,4.5萬罕薩人世代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在罕薩,當地人幾乎從不患病,六七十歲根本不叫老人,八九 十歲仍可在地里勞作,健康地活過100歲在這里並不算什麼稀罕事。
為了解開罕薩人的長壽之謎,英國醫生羅伯特·麥卡森進行了實地考察,發現了罕薩人長壽的秘訣。一是飲食:罕薩人喜歡吃粗製麵粉、奶製品、水果、青菜、 薯類、芝麻等。他們還喜歡適量飲用一種由葡萄、桑葚和杏製成的烈酒「罕薩之水」。二是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罕薩山谷附近有許多冰川、河流,這些水體中含有豐 富的礦物質,常年飲用有利於人體健康。罕薩人在種莊稼時也用這種水進行灌溉,從來不施農葯,種出來的瓜果蔬菜特別有營養。三是生活習慣:罕薩人多以務農為 生,古樸的生活習慣使他們遠離了現代社會的惡性競爭,又為自己的長壽增加了一塊砝碼。
厄瓜多比爾卡班巴:沒有金錢概念
在厄瓜多南部山區有一個叫比爾卡班巴的村莊。1970年,村裡一個叫米格爾·卡爾比奧的人得了眼病,有生以來第一次去看病。這次眼病使比爾卡班巴聞名於 世,因為米格爾當時據稱已活過了120歲。
據當地政府介紹,比爾卡班巴大約有5000人,其中有20多位百歲以上的老人。由於100年前這個地區還比較落後,沒有完整的人口檔案系統,這個數字很難證實。 但不管怎樣,這個山村是公認的西半球最長壽之地。村裡有位102歲的盧西拉老太太,幾年前還能在小鎮的狂歡節上跳舞。在被問到為什麼長壽時,她說:「我們走路 走得多,到老了也要幹活。」
比爾卡班巴人喜歡吃豆類、玉米、香蕉、甘薯、大米、芒果等。大多數人每周只吃一兩次雞或魚等動物食品。當地人還喜歡飲用泉水,科學分析發現,當地泉水中的礦物質含量較高,其中鐵、鎂等成分的比例很理想。
美國科學家尤金·佩因把這里稱為「免疫島」,因為當地人很少得心腦血管疾病。科學家認為,這主要歸功於當地人沒有金錢和競爭概念,喜歡勞動,這使得他們對心腦血管疾病「免疫」。而很少吃動物和高熱量食品,使得當地人擁有緩慢穩定的新陳代謝。
長壽的確有秘訣
國際上公認基因遺傳、地理與生活環境、社會背景、飲食習慣是長壽的四大關鍵因素。世界五大長壽鄉的居民,確實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基因上,巴馬縣老齡委對當地144位長壽老人進行調查後發現,祖父母壽命超過70歲的佔29%和38%,父母壽命超過70歲的為41%和37%;世界衛生組織也認為, 人的長壽有15%要取決於遺傳因素。
對於飲食,五大長壽鄉的飲食結構體現出了高度的一致性:豆類、薯類、玉米、水果吃得多,動物食品吃得很少,而且飯量小。據國際自然醫學會調查,5個地方 的人日均攝入熱量1640千卡,明顯低於一般人日均2400千卡的標准。
另外,五大長壽鄉基本都位於偏僻地區,民風淳樸,居民熱情友好、樂觀向上、喜歡清靜,這也是長壽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五大長壽鄉的居民都身體力行著現代人最難實行的長壽原則:勞動一生。現在,除了巴馬,其他幾個長壽鄉都出現了壽星減少的趨勢,主要就是現代生活的影響。
② 中國最長壽的人是什麼地區的
排名
城市
分數
1
香港
80.89
2
上海
72.47
3
北京
72
4
青島
69.86
5
大連
69.85
6
三亞
67.09
7
廣西巴馬
65.96
8
江蘇如專皋
65.73
9
肇慶懷集
65.56
10
新疆屬和田
64.98
③ 目前世界長壽之鄉有幾個
各地"長壽村"的飲食奧秘
由於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的迥異,人類的生存環境千差萬別,獲取的食物種類、膳食結構各不相同,營養健康狀況也各有千秋。但是,不論是西方國家,還是東方國家,都存在著一批長壽人群,他們在長期的演化和抉擇中,形成獨特的飲食習慣,而這種飲食習慣,正是他們健康長壽的奧秘。
長壽人群的標准
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長壽老人都有可觀的數量。根據聯合國的規定,長壽地區的標準是每百萬人口中要有75位以上的百歲老人;世界衛生組織則認為人均預期壽命超過70歲就是長壽國家。
「長壽之鄉」的飲食奧秘
目前,全世界有5個地方被國際自然醫學會認定為長壽之鄉,它們是:中國廣西巴馬、中國新疆和田、巴基斯坦罕薩、外高加索地區的喬治亞及厄瓜多的比爾卡班巴。
巴基斯坦的罕薩
罕薩山谷與我國的新疆毗鄰。在罕薩,當地人幾乎從不患病,八九十歲仍可在地里勞作,很多人都能健康地活過一百歲。據英國醫學專家的實地考查,罕薩人膳食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喜歡吃粗製麵粉、奶製品、水果、青菜、薯類、芝麻等;喜歡適量飲用一種由葡萄、桑葚和杏製成的酒「罕薩之水」。此外,罕薩山谷附近有許多冰川、河流,這些水富含礦物質,可常年飲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對當地人的健康非常有利。
厄瓜多的比爾卡班巴
厄瓜多南部山區有一個叫比爾卡班巴的村莊,是公認的西半球最長壽之地,在約5 000人中就有20多位百歲以上的老人。比爾卡班巴人以素食為主,喜歡吃豆類、玉米、香蕉、甘薯、大米、芒果等,很少吃動物食品和高熱量食品。當地人喜歡飲用的泉水中礦物質含量較高,其中鐵、鎂等成分的比例很理想。
外高加索地區的喬治亞
喬治亞位於外高加索地區。在許多聞名於世的長壽村中不少人能活到130歲甚至140歲。在喬治亞的長壽鄉阿巴哈吉亞,當地居民每天都吃用玉米面做的麵包和粥,至少喝兩杯牛奶、三四杯酸奶,不吃香腸、熏肉或火腿,很少吃蛋糕、土豆、動物油脂和糖果;不喝咖啡,主要喝當地產的「喬治亞茶」。當地人的飲水呈微鹼性,pH值為7。2~7。4,與人的血液pH幾乎相同,使這些長壽者的血管保持柔軟、血壓偏低、脈搏正常。由此,科學家認為弱鹼性食物有益於長壽。
中國廣西巴馬
巴馬瑤族自治縣是世界五大長壽鄉鏈條中惟一長壽老人不斷增多的地方,位於廣西盆地和雲貴高原的斜坡地帶。巴馬人的飲食特點是低熱量、低脂肪、低鹽和高維生素、高纖維素。每日兩粥一飯,均自然處於限食狀態。主食以玉米粥和大米粥為主,輔以白薯和各類蔬菜、豆類等天然食品,常用火麻油炒菜。火麻油是目前所有常見的食用植物油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的,也是目前世界上惟一能溶於水的植物油。巴馬縣境內多山,空氣清新,被稱為「天然氧吧」。該縣北部山區的農田和菜地錳、鋅含量極高,而銅、鎘含量低。研究表明,高錳低銅的土壤分布與心血管發病率呈負相關,與長壽老人的密度呈正相關。鋅被稱為「生命之花」,能提高人體免疫力,維持人體正常新陳代謝。
中國新疆和田
新疆和田的拉依蘇村是另一個在我國境內的世界長壽之鄉。目前,拉依蘇村有2 400人,僅90歲以上的長壽老人就有16人。該村居民食物以谷菜為主,其中的穀物又以饢和饃饃為主,麵食佔到69。5%,還喜歡飲用當地的一種茶水,不喜歡吃過多甜食。
除世界長壽之鄉以外,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均存在長壽國家和地區,其飲食也各有特點。
以日本沖繩島的大宜味村為代表。據1997年的調查,該村3 500位居民中,65歲以上者930人,占總人口的26。5%,高齡老人和長壽老人比率非常之高。日本是典型的長壽國家,其國民的平均壽命居世界之首。2002年日本人的平均壽命為女性82。3歲,男性78。32歲。各國營養專家均認為,日本人健康長壽與合理膳食結構密切相關。
日本人主食以稻米為主,主菜是魚,副菜是蔬菜、海藻和菌類。此外,還大量攝取應季的野菜。
西方「高脂肪、高蛋白、高能量」的三高膳食歷來被世人關注最多,批評也最多,被認為是「富貴病」的根源,但在西方國家,也有長壽人群存在。其中,以希臘克里特島和丹麥格陵蘭島最為典型。希臘克里特島的居民膳食以天然動植物為主。島上的植物大多含有重要的ω-3脂肪酸--亞麻酸,動物吃島上的植物後,能為克里特島人提供富含ω-3脂肪酸的肉製品及奶製品。克里特島盛產的橄欖油也是ω-3脂肪酸的來源之一。丹麥格陵蘭島上居住的愛斯基摩人以捕魚為生,飲食中很少有新鮮的蔬菜和水果,總攝取的能量有35%~40%來自動物脂肪。許多學者研究發現,格陵蘭島人的食物以深海魚類及食用深海魚類的海豹為主,而這些深海生物大都含有豐富的ω-3脂肪酸。
以飲食,促健康
我國是典型的東方飲食國家,長期以來形成了以「五穀」為主食,以果蔬、少量動物性食物為副食的飲食特色。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城市居民膳食出現了穀物偏低、豆類偏低、油脂過多、食鹽過多的不良傾向,需要借鑒國內外有益經驗。
堅持膳食結構以植物性食物為主
世界長壽之鄉的飲食結構均體現出高度的一致性:以谷菜為中心。豆類、薯類、玉米、水果吃得多,動物食品吃得很少。其中,喬治亞的谷菜食的比率為65%左右,新疆和田與廣西巴馬的谷菜食率高達80%。外高加索的長壽鄉除谷菜食外,還攝取一些水果、堅果、乳製品、蛋等。除去其他條件(如遺傳、環境、勞動等),谷菜食的偏重程度決定長壽的程度。我國長期以來,已形成了以「五穀」為主食,以果蔬、少量動物性食物為副食的飲食特色,應堅持以植物性食物為膳食主體,使食物生產與消費需求相適應。
堅持植物性食物與動物性食物合理搭配
長期單純吃素,會使人體內掌管食物消化的酶系統功能逐漸遭到破壞,最後導致百病叢生,且人體所需脂肪、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無法全面供給。現代營養學表明,只有植物性食物和動物性食物合理搭配,才能全面滿足人體對各種營養物質的需要。長壽地區人群的膳食均很講究葷素搭配,非常重視對各種肉(魚)類食品的攝取。而且,動物性食物消費比重的適度增長,也是居民膳食質量提高的重要標志之一。
熱量要適量、蛋白質結構要合理
根據國際自然醫學會的調查,世界5個長壽之鄉的人日均攝入熱量為6 500千焦左右,明顯低於一般人日均8 000~10 000千焦的標准。熱量攝入過多是造成肥胖和相關疾病的重要原因。蛋白質結構要合理,攝取動物蛋白的同時,注重植物性蛋白的攝取,多食豆製品。
脂肪攝入量要低且結構合理,鹽分攝入量要低
西方長壽地區居民的脂肪攝入量不同,但均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控制脂肪攝入量,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重要條件。高鹽飲食與高血壓的患病風險密切相關,而我國食鹽攝入量偏大,應盡量減少鹽的攝入量。
注重礦物質攝取和酸鹼食物合理搭配
長壽之鄉居民均注重攝取富含礦物質的食物。注重蔬菜等鹼性食品攝取,可與穀物和肉類等酸性食品中和,使血管保持柔軟。
④ 新疆長壽村老人為什麼會長壽
新疆長壽村老人為什麼會長壽呢?新疆的和田地區位於昆侖山北部,塔里木沙漠南部的邊緣。昆侖山的高山雪水融化之後匯成大大小小的河流,向北流入塔里木盆地里的大沙漠。河流的兩岸,形成了一片片的綠洲與草場。雖然天空也會揚起沙塵,樹上也都落滿了灰,但遠處的天空還是很藍。10月8日,本報記者專程前往和田,采訪位於那裡的中國著名的長壽村——拉依蘇村。就在記者驅車前往之時,中國老年學會剛剛評出來的「中國十大壽星」中,就有半數來自新疆。
在村裡住了100多年,最大的願望就是去趟北京 沿著村口成排高大的楊樹,記者來到了買提肉孜·買買提老人家。老人今年101歲,本來要去5公里之外的地方趕集,因為記者的到來而沒去成。 雖說已經百歲,老人的眼睛一點也不花,一兩百米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耳朵不聾,記者與他說話不用大聲,他就能聽得很清楚。只是老人的牙掉得只剩下一顆牙了。他說有次台灣來了一個記者就想拍他的這個牙,說到這里時他笑了起來。記者舉起相機給他拍照時,他也笑得露出了唯一的一顆牙。
老人的衣食住行非常簡單。每天都是粗茶淡飯,基本上就是當地苞谷面做的糊糊(稀粥)、饢,有時也會吃點拉麵、手抓飯。因為家裡很窮,所以老人一直很想吃羊肉,他說自己現在最多一頓能吃1公斤的羊肉。陪同記者的當地維吾爾族翻譯都不敢相信,仔細再問一遍之後才確信老人說的話。只是現在羊肉價格漲了不少,不能經常吃了,但老人每天都能喝上茶。這也讓他挺滿足的。 當記者問他知道自己長壽的原因嗎?老人笑了起來,說可能是這個村子的泉水多吧,他們全村的人都喝泉水。
從城裡人的觀點來看,老人的日子算是非常窮苦的,但老人心裡還是非常樂觀,村裡其他人的房子比他的好,吃的比他好,穿的也好,老人打心眼裡高興,沒有任何攀比心理。他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種日子一過就是百年。當知道記者來自北京時,他說,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去趟北京。
105歲老人直到去年才開始第一次吃葯 斯帕爾·吐迪今年105歲,目前是長壽村的形象代言人,公路邊的標志牌上,就印著他的照片。記者來到他家的時候,他正好從棉花地里扛著一袋摘完的棉花回來。老人有一個大家庭,有8個兒女,56個孫子(女)和重孫。雖然已經105歲了,但他並沒有閑著,除了到地里摘棉花之外,也常做拔草、餵羊這樣的輕體力活。 老人視力還算不錯,他說自從吃了成品油之後就覺得視力受到了影響。聽力一點也沒有問題,「跟小時候一樣」。牙是全沒了,硬的東西沒法吃,只能吃軟的,連饢都只能用開水泡著吃了。就連以前愛吃的葡萄乾,現在也只能砸碎後再吃。斯帕爾的身體一直很好,直到去年,因為偶爾尿不出來,老人才第一次吃上葯,而且一吃葯就好,現在已經吃了6盒。他掏出口袋裡的葯給記者一看,原來是一盒普樂安片。
斯帕爾老人家有7畝地,一半種麥子,一半種棉花。小麥一年能收500多公斤,棉花一年能收3000塊錢。由於是百歲老人,當地政府每月補助他100元。他說,現在的日子好多了,家裡甚至還有了政府免費送的電視機,讓他看上了北京奧運會。老人雖然知道首都北京,但不知道北京在什麼方向。
118歲的肉孜·買買提是長壽村裡最長壽的老人。記者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坐在家門口的溝里掰苞谷呢,弄得渾身都是灰土。老人也喜歡吃羊肉,希望能天天吃上羊肉,但現在沒有錢,兩三天能吃上一次就很滿足了。給老人拍照時,他會咯咯地笑個不停,像個孩子一樣。
聖泉湖讓村民延年益壽 拉依蘇村是一個長壽村,也是一個貧窮的村子。據村裡的書記沈勇介紹,村子共有720戶人家,2400多人,但只有4800畝耕地,其中還包括不少集體耕地,村子裡的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目前村裡百歲以上的老人共有7人,90歲以上的老人共有16人,80歲以上的老人就更多了,沒有具體統計。這些老人每人只有1.6畝的耕地,過著自食其力的生活,每人每年的收入大概在1200-1800元之間。 記者所到這三位老人的家,都可以說是家徒四壁,沒有一件像樣的傢具,有的人甚至連做飯的灶台都沒有。睡的都是土炕,冬天也不會燒火,至多隻是在屋子裡點個煤爐。這些老人都不會寫自己的名字,有的人甚至一輩子都沒有離開過這個村子。在中國傳統文化里,「四世同堂」算是修到了大福,而在這個村子裡,五世同堂也不稀奇。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距村子大約10公里的地方,有上萬個泉眼,泉水四季冒個不停,每年的出水量能達到1100萬立方米,泉水匯聚成了一個聖泉湖。不管是湖邊,還是泉眼邊,可以看到不少古老的胡楊樹、槐樹、榆樹,許多樹齡都在百年以上。這里的人,世世代代都喝泉水。 健康專家認為,人類長壽的原因很多,其中飲水的重要性佔一半。據和田地區有關部門測定,拉依蘇村的水中含有充足的對人體健康十分有益的微量元素,包括鎂、錳、鐵、鋅、鈣等,其中錳元素為抗衰老元素,可以起到延年益壽的作用。而幾位老人也都認為,自己長壽的原因主要是水。胡楊是千年不死的長壽樹種,從胡楊根底冒出來的泉水,喝了之後當然也會讓人長壽了。當然,幾位老人心態好,脾氣好,知足常樂,不求富貴但求心安,也是長壽的原因之。
以上就是小編為您介紹新疆長壽村老人為什麼會長壽的內容,另外本網老人安全知識庫中還有很多關於老人養生方面的知識,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繼續關注,以便讓老人都能健康快樂的生活。
⑤ 世界5大長壽之鄉有哪些長壽秘訣
長壽之地總是讓人嚮往,那裡的長壽老人眾多,讓人想探尋其中的秘密。根據聯合國標准,每百萬人口中至少有75位百歲老人才能被稱為長壽地區。全球目前有5個地方被國際自然醫學會認定為長壽之鄉,其中我國佔有兩個。這些地方分別是中國廣西的巴馬、新疆的和田、巴基斯坦的罕薩、外高加索地區以及厄瓜多的比爾卡班巴。那麼,這些世界長壽之鄉有哪些長壽秘訣呢?
巴馬瑤族自治縣位於廣西盆地和雲貴高原的斜坡地帶,這里的長壽人口數量持續增長。巴馬的長壽老人在第三次人口普查時有242位和44位,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分別增加到291位和66位,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已達到531位和74位,有3位老壽星更是達到了110歲以上。巴馬的長壽首先要歸功於良好的自然環境,這里的空氣清新,每立方米負氧離子的含量高達2000-5000個,最高可達到兩萬個,因此被譽為「天然氧吧」。巴馬人熱愛勞動,飲食習慣良好,生活有規律,這些都是巴馬壽星多的關鍵因素。
中國新疆的和田也是世界長壽之鄉之一。在和田的拉依蘇村,有2400人中就有16位90歲以上的長壽老人。這些長壽家庭的成員通常早上起床後會進行一些農活,如摘豬菜、滾脊等,他們每天只吃兩餐,每餐吃兩碗飯。和田人的飲食以火麻、玉米、茶油、酸梅、南瓜、竹筍、白薯等天然食品為主,這些食品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此外,他們常飲用的火麻油和湯含有大量的不飽和低脂肪酸,這些都是和田人長壽的關鍵。
巴基斯坦的罕薩也是一個長壽之鄉。這里的老人喜歡勞動,即使年過六七十歲,仍然在地里勞作。罕薩人的飲食主要以粗製麵粉、奶製品、水果、青菜、薯類、芝麻等為主,他們還喜歡飲用一種由葡萄、桑葚和杏製成的烈酒「罕薩之水」。此外,罕薩地區的自然條件也非常適宜人類健康,冰川和河流中的水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適合人類長期飲用。
外高加索地區和厄瓜多的比爾卡班巴也是世界著名的長壽之鄉。外高加索地區的居民樂觀開朗,他們的飲食習慣以玉米面製成的麵包和粥為主,每天至少飲用兩杯牛奶、三四杯酸奶,還常飲當地的「喬治亞茶」。比爾卡班巴人沒有金錢和競爭概念,他們喜歡勞動,這使得他們對心腦血管疾病具有「免疫力」。他們的飲食以豆類、玉米、香蕉、甘薯、大米、芒果等為主,很少食用動物食品和高熱量食品,這使得他們擁有緩慢穩定的新陳代謝。
綜上所述,世界長壽之鄉的長壽秘訣主要與基因遺傳、地理和生活環境、社會背景、飲食習慣等因素有關。這些地區的居民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與現代人有所不同,這使得他們能夠享受到長壽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