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人們常說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呢這些是什麼意思
四十不惑抄:意思並非一個襲人到了四十歲,就什麼也不迷惑了。四十不惑的真正意思應該是:一個人到了四十歲,經歷了許多,已經有自己的判斷力了;
五十知天命:「知天命」不是聽天由命、無所作為,而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為但不企求結果。 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說五十歲之後,知道了理想實現之艱難,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結果;
六十耳順:六十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
七十隨心所欲:七十順心而為,自然合法,也就是動念不離乎道。
(1)50歲古文稱擴展閱讀:
典源:
《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2. 古代分別稱20歲、30歲、40歲、50歲、60歲、70歲、八九十歲各稱什麼
20歲:加冠
30歲:而立
40歲:不惑
50歲: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60歲: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
70歲:從心之年、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
80歲: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
90歲:鮐背
(2)50歲古文稱擴展閱讀:
兒童稱謂
童孺:兒童。
垂髫[tiao]:指兒童。兒童垂發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兒童猶未束發時自然下垂的短發。因而就用「垂髫」稱幼兒或指人的幼童階段。也有說「垂發」的,意思相同,如《後漢書·呂強傳》就有「垂發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頭發紮起來下垂著,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
齠[tiao]:兒童換牙。齠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齡:童年。
束發:是指青少年。
稚:稱年齡小的為稚。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經聖治》:「故親生只膝下。」
孺子:兒童。《孟子離婁上》 :「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也用作老人對年輕後生的稱呼。《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
成人稱謂
冠者:指成年人。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歲。「愛自待年金聲夙振」(《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女子許嫁,笄而字。」(《禮記·曲禮上》)
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願為有室,女子生命而願為有家。」朱熹集註:「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
怨女:指年齡大而沒有結婚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內無怨女,外無曠夫。」
曠夫:指年齡大而沒有結婚的男子。
老人稱謂
杖家之年:五十
杖鄉之年:六十
杖國之年:七十
杖朝之年:八十。
《禮記·工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問焉,則就其室。」
斑白:老人。老年人頭發斑白,因代指老人。
黃發:是指長壽老人。:指老人,老人的頭發由白變黃。「黃發」是枯黃的頭發。人老了,頭發上由黑變白,白發則黃。
皓首:白頭,指年老。
久壽:長壽。
眉壽:耄[mao]壽,長壽。人老了眉毛長,所以稱眉壽。
姥[mu]:年老的婦人。
暮齒:晚年,暮年。
暖壽:舊俗在過生日的前一天,家裡的人和關系較近的親友來祝壽。
萬壽:大壽,高壽之意。
遐齡:指人長壽高齡。
3. 古代年齡稱謂:垂髫 束發 弱冠 而立 不惑 知命 花甲 古稀! 耄耋 期頤 都表示
1、垂髫(tiáo):3、4歲至8、9的兒童。
2、束發:指15歲。
3、弱冠:指20歲。
4、而立:指30歲。
5、不惑:指40歲。
6、知命(半百):指50歲。
7、花甲(耳順):指60歲。
8、古稀:指70歲。
9、耄耋:指80-90歲。
10、期頤:百歲。
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於《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漢人戴聖所輯《禮記·曲記篇》中說:「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還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但後人卻常把「幼學」、「弱冠」等作為年齡稱謂。
(3)50歲古文稱擴展閱讀
年齡稱謂
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比如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是因為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4. 老男人文言文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為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當而立感嘆弱冠,當不惑感嘆而立。」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女孩7歲稱髫年。
男孩7歲稱韶年。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16歲稱碧玉年華;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票?梅之年。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合?之年,耄耄之年。100歲樂期頤。
另外,還有稱童年為總角或垂髫,稱青少年為束發,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為黃發等等古代年齡稱謂小集襁褓:不滿周歲。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幼學:十歲。
(《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及笄:女子十五歲。
(《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弱冠:二十歲。
(《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天命:五十歲。
(《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知非之年:五十歲。
(《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乾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
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期頤:百歲之人。
(《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
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望採納。
0-1歲:孩提、襁褓
2-3歲:孩提
8歲:童齔
9歲:九齡
13-15歲: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15:束發、成童、志學
20歲:弱冠、七尺、弱冠、始冠、及冠、冠歲、加冠、冠年
30歲:而立、立年、始立、始室、壯室
40歲: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及艾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
51歲:開六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61歲:開七、華甲
64歲:破瓜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71歲:開八
77歲:喜壽
80歲:望八、杖朝之年
88歲:米壽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望九、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人瑞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當而立感嘆弱冠,當不惑感嘆而立。」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票?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歲樂期頤。
另外,還有稱童年為總角或垂髫,稱青少年為束發,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為黃發等等
古代年齡稱謂小集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乾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望採納。
?si=6 名〉 (1) (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小兒在襁褓中,有頭、身、臂膀,兩足象並起來的樣子。「子」是漢字的一個部首。
本義:嬰兒) (2) 同本義 [baby;infant] 子,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人以為偁。象形。
古文從巛,象發也。籀文從囟,有發、臂、脛,在幾上也。
——《說文》。按,象兒在襁褓中足倂也。
子,子息。——《廣韻》 居然生子。
——《詩·大雅·生民》 子也者,親之後也。——《禮記·哀公問》 子者,父之合也。
——《春秋繁露基義》 子者,父之陰也。——《漢書·杜欽傳》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
——《荀子》 (3) 又如:子衣(小兒的胎衣) (4) 兒女。古人稱子兼男女 [child] 孀妻弱子。
——《列子·湯問》 (5) 又 有子存焉。 (6) 又 (7) 又 孫又生子。
子墨衰絰。(晉襄公的喪服都染成黑色。
子,指晉襄公。墨,動詞,染黑。
衰,通縗,喪服,粗麻布做成。絰,頭巾和腰帶。)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8) 又如:子黨(兒女輩);子道(兒女對父母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子姓(泛指子孫,後輩);子輩(兒女) (9) 今則專指兒子,即某人直系血統的下一代男性 [son] 無子,有女二人。——唐· 陳玄佑《離魂記》 (10) 又如:子侄(本指子與侄。
後用以通稱晚輩);子胤(子息,後嗣);子父(父和子);子母(母和子);子客(兒子的賓客) (11) 子孫 [descendant] (12) 通常指晚輩直系或旁系血親 聖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後也,執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荀子·正論》 (13) 系另一人或一個共同世系的後裔;後代 我本漢家子,將適單於庭。
—— 石崇《王昭君辭》 (14) 人的通稱 [person] 招招舟子,人涉昂否?——《詩·邶風·匏有苦葉》 (15) 又如:樵子;舟子;子馬(人馬);子童(後妃或仙女的自稱);孤子(年少死了父親的人);才子(特別具有才華的人);女子(女性);小子(年幼的人;晚輩);內子(內人,即妻子);夫子(舊時對學者的稱呼;舊時學生稱老師);孝子(對父母十分孝順的人);遊子(離鄉在外或久居外鄉的人) (16) 中國古代士大夫的通稱 [literate and officialdom (in feudal China)] 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稱「子」,若宣子、武子之類是也。
——趙彥衛《雲麓漫鈔》 (17) 中國古代對男子的通稱 [man] 子年少。——晉· 干寶《搜神記》 而獨不足子所乎。
——明· 劉基《賣柑者言》 子之說。——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子不聞藏書者乎?——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18) 古人對自己老師的稱呼 [master] 子曰:學而時習之。
——《論語》 子墨子聞之。——《墨子·公輸》 (19) 又 子墨子解帶為城。
(20) 地支的第一位 [the first of the elve Earthly Branches] (21) 與天干相配,用以紀年 太歲在子日困敦。——《爾雅》 (22) 用以紀月,即農歷十一月 子,又以紀月。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頤部》 (23) 用以紀日 不辟子卯。——《儀禮·士喪禮》 (24) 用以紀時,即夜半十一時至一時 子時得陽氣,而丑則雞鳴。
——《西遊記》 (25) 又如:子夜 (26) 專指女兒 [daughter] 纘女維莘,長子維行。——《詩·大雅·大明》。
毛傳:「長子,長女也。」 曹丞相因念令先君是絕代儒宗,夫人是名公愛子,不忍埋沒這白草黃雲之外。
—— 明· 陳與郊《文姬入塞》 (27) 又如:子媳(女媳) (28) 加在姓氏或數詞後面作為對人的尊稱 [honorific title with the surname] 此三子者。——《戰國策·魏策》 非鄭尹而快孫子。
—— 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程氏子以蠹貧。——《聊齋志異·促織》 (29) 姓 詞性變化 -------------------------------------------------------------------------------- ◎ 子 zǐ 〈形〉? (1) 小 [ *** all] 時大武軍子將 郝靈荃奉使在 突厥。
——《資治通鑒·唐紀》 (2) 又如:子將(小將);子舍(小房);子閂(小門閂);子牆(院落內部的小牆);子亭(小亭);子城(大城所屬的小城) (3) 嫩的或易咀嚼的 [tender]。如:子姜 (4) 幼小 [young] 郫縣子魚,黃鱗赤尾。
—— 曹操《四時食制》 (5) 又如:子鴨(幼鴨,嫩鴨);子雞(小而嫩的雞) (6) 屬於別人的,受別人控制的 [subsidiary]。如:子公司 ◎ 子 zǐ 〈動〉 (1) 通「慈」( cí)。
愛;尤指像對子女一樣地愛護 [love] 天迪從子保。——《書·召誥》。
王引之雲:「子,當讀為慈。」 子以愛之。
——《禮記·緇衣》 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唐· 柳宗元《封建論》 (2) 又如:子諒(慈愛誠信);子惠(惠愛百姓);子育(撫愛養育如己子) (3) 收養為子 [adopt as son] 完母死,庄公令夫人 齊女子之,立為太子。
——《史記·衛康叔世家》 (4) 結果實 [bear fruit] 李性堅,實脫(晚),五歲者始子。——《齊民要術·種李》注 (5) 盡兒女之道;善事父母 [serve one's parents with filial devotion]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論語》 ◎ 子 zǐ 〈副〉 (1) 表示限制,相當於「只」 [only] 睡不穩,子。
氓就是說無情男人的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於頓丘。
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
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
以爾車來,以我賄遷。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於嗟鳩兮,無食桑葚;於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
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
士也罔極,二三其德。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靜言思之,躬自悼矣。及爾偕老,老使我怨。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第一, 形容男性的外貌美。
如《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史記》:「召入見,狀貌甚麗。
拜為博士。」在這里,「麗」指外貌,長相好看,可譯為「長得很好看」,「長得很英俊」。
第二, 形容男性的外貌美,同時伴隨一定的感 *** 彩。如:《左傳》「公子鮑美且艷,襄夫人慾通之,不可。」
在這里,「美」與「艷」應譯為「英俊瀟灑」、「風流倜儻」、「氣度不凡」等,這兩個詞在此處都含有「行為舉止輕浮、淺薄」的貶義色彩。第三、指男性內在美,品德高尚。
如:《詩 經》:「雲誰之思,西方美人。」「美人」顯然指品德美好的人。
還有「美士」也常常用來形容有才華的男性。第四,指男性的年輕如《周書》:「美男破老」,意思是利用年輕的外寵之臣以讒毀老年人,「美男」在此指年輕漂亮的男子。
第五,指男性整體上的美,或其它的引起美感的方面。如《國語》中《虢之會論 》:「楚公子甚美,不大夫矣,抑君矣。」
有的註解書上將「美」譯為「車服儀仗壯觀」。這時「美」就不一定是說楚公子外表好看或內心高尚,而是說他的車服儀仗讓人產生壯美的感覺。
可見,古漢語狀男性之美的詞在不同語境中具有不同的含義,這些意義大多不是它們的固有義,而是在語境中獲得的臨時義。對待這些詞語,我們需要根據具體語境進行靈活而准確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