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古時候,為什麼老人到了六十歲就得被活埋呢
孟子曾說:“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不懂得孝順父母的人,就失去了最起碼的做人資格。孝順之心必須從小開始培養,做人最根本的是要懂的孝順父母。
都知道,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更有漢時以孝治天下,所以,從古至今,“孝”之一字都是至關重要的。可是,歷史上卻有老人活到60歲就要活埋的說法,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只要是人,終究會有變老的那一天,作為兒女,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應該孝敬生我們養我們的父母,為年邁的父母養老送終是每個子女該盡的義務。
以我們現在的情況,人的平均壽命已經接近了80歲,這就使得60歲成為了一個相當年輕的年紀。由此,希望普天之下的子女都能夠孝順自己的父母,讓父母擁有一個幸福的晚年。畢竟,父母之恩大於天,沒有父母哪有我們呢,父母是我們的避風港,沒了避風港,生活還會美好嗎?
㈡ 60歲活埋是哪個朝代的事
據說是元朝。這也成為元朝虐待漢人的一個證據。其中,另外一個暴政是,元朝派到各地的達魯花赤享受當地女子出嫁之後的初夜權。所謂,殺父之仇,奪妻之恨,是也。因此,元朝也成為中國歷史上,民族矛盾最激烈的一個朝代。所謂「胡無百年之運」,從忽必烈1271年建立大元,到1368年元順帝退居大漠,享國98年。
㈢ 人到60歲被活埋出現在哪個朝代,歷史真相是什麼
據民間相傳,人到60歲被活埋出現在秦朝嬴政期間,而嬴政頒布如此命令是為了恐嚇年輕人逃避勞力。
放棄孝道,60歲活埋,那就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當時有的時期社會動盪,生產力低下,人們沒有多餘的食物,於是將60歲以上老人活埋以將糧食留給年輕人。
㈣ 古代生產力低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真的要被活埋嗎
第一次聽說60歲老人要被活埋,感覺挺可笑的,古代也太封建了吧,盡然會有這種事情,當然也有可能了,古代那麼混亂,也沒有現在的尊老愛幼。在我聽說這件事的時候還特地去翻閱了一下資料,確實有這件事,大家要是問道什麼朝代會這樣,其實大家也應該可以想到一個朝代,就是秦了,秦始皇嬴政統治時期!
我們現代人普遍無法接受這種殘酷的制度,但古代人卻實是不得已而為之,尤其是在講究以孝治天下的古代,若是還有贍養父母的能力,我相信他們也會盡孝。
㈤ 60歲活埋是哪個朝代的事
這個多見於野史、傳聞,正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這種事也稱,「瓦罐墳」、「花甲葬」、「六十還倉」、「棄老風俗」。
1、「瓦罐墳」據傳是史前游牧部落在遷移時的風俗,即是孝子要把年滿60歲的父親安置在村外的預先建好的瓦罐墳中,每天送一次飯並加上一塊磚,待360天後磚把墳的窗口堵死了就算安葬了父親;
2、「花甲葬」、「六十還倉」指老人過60歲不死就活埋的政策(野史多見於秦朝秦始皇統治時期);
3、日本歷史書《楢山節考》也記載了「棄老風俗」:日本古代信州一個貧苦的山村中,老人活到70歲時,為了節約糧食,養育幼童,家裡長子就會把他們背到村子附近的楢山上,讓其自生自滅。
這種制度本身就不合理、不人道,即使真的發生過,也只能存在在不發達歷史階段(根據野史,可能在史前時期至秦朝時期),隨著社會進步、糧食的豐富、禮儀的完善,自然就取消了。
(5)60歲老人活埋古文擴展閱讀
道德教育
秦朝採用法家的學說治理國家,認為所有國內臣民不需要接受任何道德教育,也不需要任何宗教、信仰及價值觀,他們一生只需保持人出生時的本性、並詳細知曉跟他有關的國家法令,知道做哪些事會受到獎勵、做哪些事會受到懲罰就可以了。這是商鞅變法的基本主張之一。
所以秦朝嚴禁書籍在國內的傳播、嚴禁從事說教之人在國境內活動,連歌舞、雜耍、說唱之類的藝人都被認為會是蠱惑人心的,以上各類人等凡被舉報發現的一律處以極刑。
這種國家價值觀在人類歷史上極為罕見,事實也造成了秦朝的短命,在秦國統一中國之前,荀子就曾指出過商鞅這種治國理論的問題。
這個問題的解決在漢武帝時期,王室通過與儒家哲學家聯盟,推出官方「儒教」,但它是被董仲舒修正過的儒家思想,如「三綱五常」、「天人感應」等提法都是董仲舒自己的發明,最終被列作為儒家的核心價值觀,這明顯違背了孔孟的民本思想。
秦朝皇帝每年都會去祭天,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並且這是皇帝的特權。成文的宗教系統是不存在的。秦官似乎相信類似萬物有靈、神秘主義、巫術之類的上古鬼神之說。[95]可確認為秦代的文物十分有限,最為人知的是臨潼出土的秦始皇兵馬俑。
秦國吞並六國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其統治,其中包括著名的「書同文」,即將戰國時期各國使用的有所不同的書寫體一律統一為後世所稱的小篆,相傳該字體為秦國丞相李斯發明。秦朝文字的用途是:只記錄歷史事件、律法、生產工藝。
㈥ 中國歷史上那個朝代60歲老人被活埋它的典故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秦朝、宋朝、元朝都有過60歲老人活埋的說法。
典故:
1、秦朝
有關於秦始皇的說法是,秦始皇下了一個六十歲不死就活埋的命令。其原因非常可笑,居然是嫌棄老者沒有勞動能力,白白浪費國家糧食。
還有一種說法,秦始皇擔心老者當中有經歷過戰國洗禮的賢能之人,怕他們因為暴秦而謀反。於是很多老者被活埋,直到有一天咸陽城出現一隻怪物,像老鼠又有點像貓,便稟報到了皇上那裡,皇上下令貼出告示:誰能認出這是什麼野獸,就賞賜給他多少地畝和銀兩。
再說這城裡有一家人,父親已60多歲,怕官府知道了被活埋,兒子便將他壘在了牆的里邊,留出一個洞每天送飯和水給他吃喝。城門那裡發現了怪獸和官府貼出告示後,兒子告訴了壘在牆里的父親,父親讓他於袍袖內藏一隻狸貓,暗地裡到怪獸眼前露一下。
如果那怪獸看見貓全身顫抖,那就是一隻老鼠。老鼠在某種情況下也會長的很大,叫做「成了精」,天下所有老鼠都怕貓,這就是證明,你就揭告示,要賞你地畝銀兩時,你都不要,你只要朝廷不活埋60歲以上的老人。
兒子照著父親說的去一試驗,果然那怪獸顫抖,便揭告示去領賞,官府里問他是誰指教的這個辦法,他如實說了一遍,並提出不要一切獎賞,只要求朝廷不再活埋60歲以上的老人,咸陽官府稟報朝廷,結果皇上採納了這個建議,從此廢除了「60歲不死就活埋」的法令,民眾歡呼「萬歲」。
但是史料就連「活埋」的事也沒查到,更沒廢除「活埋」的事了。
2、宋朝時期
宋遼檀淵之盟後,戰爭停止了,北宋王朝卻失去了黃河以北的大面積國土。十年生聚,加上不願做遼奴的人大量回遷到中原地帶,到宋真宗時代,中原地區人滿為患,社會也逐漸進入了老齡化階段。六十歲的老人既不能戍邊,也不能勞動,只有吃飯的份,還得兒女照顧著。
成為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極大負擔。突然有一個皇命傳遍了中原的大地,人到六十歲一律活埋。有仁義者,忍悲含淚,給自己的父母准備了棺木和食品,送他們去了九泉;有不孝者,乾脆就那樣活埋了自己六十歲的雙親。但是正史上也沒有記載。
3、上古時期
由於土地貧瘠,社會資源匱乏,而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由於失去勞動力成為社會的負擔,所以凡是年滿60歲的老人,一律要被處死、活埋,或被拋棄在荒郊野外任其凍死餓死,這叫「花甲葬」,或叫「六十還倉」。
4、元朝
元朝統一中原後實施殘酷的高壓政策,不但把中原人分為幾等,而且還對老年人採取六十不死活埋的政策以達到羞辱漢人和減少人口的目的。
(6)60歲老人活埋古文擴展閱讀:
除了上面說的這些,還有一種叫瓦罐墳的風俗,即是孝子要把年滿60歲的父親安置在村外的預先建好的瓦罐墳中,每天送一次飯並加上一塊磚,待360天後磚把墳的窗口堵死了就算安葬了父親。
日本歷史書《楢山節考》也記載了「棄老風俗」:日本古代信州一個貧苦的山村中,老人活到70歲時,為了節約糧食,養育幼童,家裡長子就會把他們背到村子附近的楢山上,讓其自生自滅。
這種制度本身就不合理、不人道,即使真的發生過,也只能存在在不發達歷史階段(根據野史,可能在史前時期至秦朝時期),隨著社會進步、糧食的豐富、禮儀的完善,自然就取消了。
一位研究民俗學的中國學者說,韓國、中國、印度、日本、印尼等國家均有同類故事傳世。由這樣的故事推斷,遺棄沒有勞動能力的老人,在古代可能是遍及各個民族普遍現象。
一位歐洲學者曾經詳細介紹了古代社會處死失去健康的國王、巫師、祭司的習俗,有的民族的巫師年邁以後甚至挖個坑讓後代將自己活埋。
㈦ 人到60歲被活埋到底出現在哪個朝代人到60歲被活埋的真相是什麼呢
其實不僅是秦朝有這樣的傳說,宋朝也不例外,傳說當年在宋朝的時候,也流行60歲活埋的說法。而包拯的父親正好到了60歲,但是作為孝子的包拯不願意活埋自己的父親。
所以就趁著別人不注意,偷偷的把他埋在了地窖當中。每天到了飯點的時候,包拯都會過去偷偷的送飯。但是有一次送完飯之後包拯卻哭哭啼啼,父親問他怎麼回事?
包拯說:「我以後可能不能再給父親送飯了。」父親繼續問他:「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只見包拯回答道:「有一隻妖怪大鬧京城,皇帝讓我三天之內立刻破案,否則就要殺了我的頭。如今三天期限快要到了,我還沒有任何頭緒。」
每天到飯點去送飯,每送一次飯就添一塊磚,什麼時候把這個墓穴填滿了,就不用再送飯了,老人也會餓死在裡面。
其實除了這個說法之外,還有我們之前所提到的初夜權,就是元朝時期的漢人在娶老婆的時候,必須要把妻子先交給蒙古人來享受。
因此在老婆生孩子的時候,通常會把第一個孩子摔死的,因為這個孩子很有可能是蒙古人的。
奪妻之恨殺父之仇,元朝可謂是佔了兩件,所以等到元朝末年的時候,天下大亂,各地英雄揭竿起義。
另外如果有喜歡世界史的朋友,可能會發現另外一種奇怪的情況。不僅是中國有著活埋老人的傳說,在世界上的其他國家,諸如日本、歐洲、非洲等地都有這種類似說法。
㈧ 關於60歲老人活埋 典故
話說宋遼檀淵復之盟後,戰制爭停止了,北宋王朝卻失去了黃河以北的大面積國土。十年生聚,加上不願做遼奴的人大量回遷到中原地帶,到宋真宗時代,中原地區人滿為患,社會也逐漸進入了老齡化階段。六十歲的老人既不能戍邊,也不能勞動,只有吃飯的份,還得兒女照顧著,成為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極大負擔。面對大量老人帶來的困境該怎麼辦?突然有一個皇命傳遍了中原的大地,人到六十歲一律活埋。有仁義者,忍悲含淚,給自己的父母准備了棺木和食品,送他們去了九泉;有不孝者,乾脆就那樣活埋了自己六十歲的雙親。一時間,整個宋王朝人心惶惶,那些五十九歲多的老人,今天還在田間耕作,明天就進了地獄,想來煞是悲慘。
㈨ 中國以前的60歲活埋是真的假的請說具體點
這只是個傳說,真實性待定:
版本一:六十歲不死活埋的傳說1
中國人幾乎很少有人不知60不死活埋這個故事的由來,但傳說和觀點也都不盡相同。
(一)傳說秦始皇獨裁統治,又嫉賢妒能,怕人有本事和造反,因為人到60歲以上更有經驗,便頒布了「60歲不死就活埋」的法令,逼得百姓把60歲以上的老人紛紛想法躲藏起來。
話說某年夏季,咸陽被洪水淹了,幾天後才消退下去,這時在城門附近,發現了一隻如牛大的怪獸,樣子有點像老鼠,便稟報到了皇上那裡,皇上下令貼出告示:誰能認出這是什麼野獸,就賞賜給他多少地畝和銀兩。再說這城裡有一家人,父親已60多歲,怕官府知道了被活埋,兒子便將他壘在了牆的里邊,留出一個洞每天送飯和水給他吃喝。城門那裡發現了怪獸和官府貼出告示後,兒子告訴了壘在牆里的父親,父親讓他於袍袖內藏一隻狸貓,暗地裡到怪獸眼前露一下,如果那怪獸看見貓全身顫抖,那就是一隻老鼠,老鼠在某種情況下也會長的很大,叫做「成了精」,天下所有老鼠都怕貓,這就是證明,你就揭告示,要賞你地畝銀兩時,你都不要,你只要朝廷不活埋60歲以上的老人。
兒子照著父親說的去一試驗,果然那怪獸顫抖,便揭告示去領賞,官府里問他是誰指教的這個辦法,他如實說了一遍,並提出不要一切獎賞,只要求朝廷不再活埋60歲以上的老人,咸陽官府稟報朝廷,結果皇上採納了這個建議,從此廢除了「60歲不死就活埋」的法令,民眾歡呼「萬歲」。
但是史料就連「活埋」的事也沒查到,更沒廢除「活埋」的事了。
版本二:
相傳在大宋年間,人活到60歲不死也要活埋,原因可能是因為當時經濟不發達,物質貧乏,不夠用。皇帝認為人活到60歲後,年歲大了,失去了勞動能力,不能再創造財富了,(不知皇帝是不是60歲也活埋)只是消費。包公的父親快到60歲了,按規定也要活埋,可包公是個孝子,不忍心將父親活埋,但又不能讓別人看見,包公想了一個辦法,在他家花園里挖了一個地窖,並且進行整理,准備讓她父親在地窖里邊生活。他父親快到60的時候,包公讓他父親假死,並大辦喪事,別人都以為他父親死了,連家裡人都不知道,包公偷偷地把父親放到了地窖中,每天由包公親自送飯,包公在這里呆的時間不能很長,送完飯後馬上去干其它的事。一天包公給他父親送完飯後沒有馬上走,而是看著他父親吃飯,一邊看,一邊落淚。他父親就問包公為什麼哭,包公說:「我不能盡孝了,明天皇帝要殺我,我不能給您送飯了,您一定會餓死,我越想越傷心,所以我才哭」,他父親問他:「皇帝為什麼要殺你」。
包公把發生的事如實向老父親說了一遍。原來,有隻支成了精的老鼠大鬧東京,這幾只老鼠白天變成一些大臣模樣到皇帝的金殿上,盡讒言,陷害大臣。晚上傷害良家婦女。一連幾天,多家的姑娘受到傷害,皇帝限期讓大臣破案,超一天打,超三天殺頭,已經殺了多名大臣,可案件不但沒有破,反而越來越多,每個大臣都膽戰心驚,都怕皇帝讓自己去破這個案子,這哪裡是破案,就等於宣布死型一樣。這幾支老鼠開始還比較小心,後來發現在朝中沒有人能破案,都不是它們的對手,膽子越來越大,有時故意現原形向人們挑戰,人們都知道是老鼠做的案,但就是沒有辦法。這天又殺了一名大臣後,皇帝非常生氣,問眾大臣誰能破這個案子,連問多遍沒有人答應,也沒有人敢答應。最後皇帝的眼光落在了包公的身上,限包公三天破案。三天破不了案,就殺頭。包公沒有辦法,硬著頭皮,強答應了下來,轉眼三天就到了,一點線索都沒有,明上朝就要殺頭了。
聽完後,包公的父親說,不就是幾只老鼠嗎?還讓你發愁,我有辦法,包公一聽就來了精神,忙問是什麼辦法,他父親說在一個海島上有一戶人家養了兩只貓,不管多大的老鼠,都怕貓,是貓就避鼠,你去那裡把貓借來用一用。
第二天包公請求皇帝再延長兩天期限,皇帝本來不想寬限,但想到殺了包公其它人更破不了案了,也就同意了。
包公找到小島,來到主人家,向主人借貓,主人聽了包公的來意,就說:「不行呀,要除去成了精的老鼠,貓必須要六斤半以上才行,我家的一隻貓重六斤,一隻還不到六斤」。其實主人不想借。主人讓包公等貓長到六斤半時再來,包公聽後也沒有了辦法,皇帝只給兩天時間,也是急中生智包公趁主人不在時,給貓餵了一條半斤重的魚,看著貓把魚吃干靜了。包公就找到主人說,
你是不是稱錯了,從新稱一下,主人為了讓包公死心,就重新稱,一稱整好是六斤半,心裡還納悶呢,早上稱,還不到呢,現在就到了,但沒有辦法,對包公說,除掉老鼠後,一定要把貓還回來,包公一口答應:「用完後馬上就還」。
包公回來後就把貓放在了袖子里,過去的人衣服肥大。放在袖子里誰也看不到。來到金殿上,這時正是早朝,包公剛走到金殿上,袖子里的貓就竄了出來,直奔那個由老鼠變的大臣,幾個由老鼠變的大臣一看,現了原形,嚇得都跑不動了,貓很快就追上去,一個一個地把老鼠咬死了。包公把貓又放到了袖
㈩ 60歲活埋是什麼年代
根據野史,可能在史前時期至秦朝時期。
這個風俗多見於野史、傳聞,正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這種事也稱,「瓦罐墳」、「花甲葬」、「六十還倉」、「棄老風俗」。
「瓦罐墳」據傳是史前游牧部落在遷移時的風俗,即是孝子要把年滿60歲的父親安置在村外的預先建好的瓦罐墳中,每天送一次飯並加上一塊磚,待360天後磚把墳的窗口堵死了就算安葬了父親;
「花甲葬」、「六十還倉」指老人過60歲不死就活埋的政策(野史多見於秦朝秦始皇統治時期);
日本歷史書《楢山節考》也記載了「棄老風俗」:日本古代信州一個貧苦的山村中,老人活到70歲時,為了節約糧食,養育幼童,家裡長子就會把他們背到村子附近的楢山上,讓其自生自滅。
這種制度本身就不合理、不人道,即使真的發生過,也只能存在在不發達歷史階段(根據野史,可能在史前時期至秦朝時期),隨著社會進步、糧食的豐富、禮儀的完善,自然就取消了。
這只是個傳說,中國人幾乎很少有人不知60不死活埋這個故事的由來,但傳說和觀點也都不盡相同。
傳說秦始皇獨裁統治,又嫉賢妒能,怕人有本事和造反,因為人到60歲以上更有經驗,便頒布了「60歲不死就活埋」的法令,逼得百姓把60歲以上的老人紛紛想法躲藏起來。
話說某年夏季,咸陽被洪水淹了,幾天後才消退下去,這時在城門附近,發現了一隻如牛大的怪獸,樣子有點像老鼠,便稟報到了皇上那裡,皇上下令貼出告示:誰能認出這是什麼野獸,就賞賜給他多少地畝和銀兩。
再說這城裡有一家人,父親已60多歲,怕官府知道了被活埋,兒子便將他壘在了牆的里邊,留出一個洞每天送飯和水給他吃喝。
城門那裡發現了怪獸和官府貼出告示後,兒子告訴了壘在牆里的父親,父親讓他於袍袖內藏一隻狸貓,暗地裡到怪獸眼前露一下,如果那怪獸看見貓全身顫抖,那就是一隻老鼠,
老鼠在某種情況下也會長的很大,叫做「成了精」,天下所有老鼠都怕貓,這就是證明,你就揭告示,要賞你地畝銀兩時,你都不要,你只要朝廷不活埋60歲以上的老人。
兒子照著父親說的去一試驗,果然那怪獸顫抖,便揭告示去領賞,官府里問他是誰指教的這個辦法,他如實說了一遍,並提出不要一切獎賞,只要求朝廷不再活埋60歲以上的老人,咸陽官府稟報朝廷,結果皇上採納了這個建議,
從此廢除了「60歲不死就活埋」的法令,民眾歡呼「萬歲」。 但是史料就連「活埋」的事也沒查到,更沒廢除「活埋」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