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長壽牛王

長壽牛王

發布時間:2023-06-08 18:17:28

❶ 壯族的風俗

壯族婚俗

桂林地區龍勝縣龍脊一帶壯族,結婚時有背新娘、砍梯、拆橋、對歌等獨特婚俗。新娘出嫁時,通常由一個父母健在、子女雙全的男子或者由姑娘的父親,背著出門,叫做背新娘。背時,要脫去新娘的鞋,到門外才給穿上,表示她腳印已經出門,日後一心向著夫家。也暗示姑娘離家並不情願,是讓人背走的。新娘去夫家,不坐轎,由十幾位伴娘和歌手陪送。嫁送中必須有給新郎的一雙鞋、一套衣服,給家婆、伯娘各人一塊胸圍,給家公、伯伯各人一條腰帶。新娘到達夫家,要踏著臨時搭的竹梯上樓,再走過為她架的「新橋」進入洞房。她登完竹梯,一位父母健在的男青年立即將竹梯砍斷。進入洞房,後面又立即有人拆去「新橋」、「砍梯」、「拆橋」,表示新娘後路已斷,今生永落夫家,生育子女,創家立業,也寓意新人結合,如意美滿,白頭偕老,永不變心。晚上,伴娘和歌手要與寨上小夥子們對歌。新娘次日回門,新郎當日或次日接回。晚上伴娘和歌手又要與寨上小夥子對歌,連唱3夜,有茶歌、贊歌、情歌等等。有些青年通過這種機緣機中了意中人。

壯家獨特的求愛方式——拋綉球

拋綉球是壯族青年表達愛意的獨特方式。綉球有圓形、方形、菱形,有的還做成各種動物形狀。上端有條綵帶,下端系一束尺多長的彩絲穗子,球內填充谷糠或棉籽,大小不一,輕重不等,一般不超過一斤。比賽時,男女相向分列兩隊,各有一裁判。一方起拋,球落對方場內,接不住的,要罰唱歌或表演節目。再輪換拋球。綉球作為愛情信物時,拋法又不相同。有的是在對歌時,姑娘趁無人注意悄悄地送給意中人,對方則以手帕、毛巾之類物品回贈,兩人繼續對唱下去,藉以增進了解。有的是姑娘看中了誰,便拋過去,對方如亦有情意,即繫上禮物,還拋過來。綉球能打開雙方心扉,為彼此的進一步接觸、了解,創造條件。

壯族岩葬

岩葬是壯族的一種喪葬方式。就是人死之後,不埋入士,而是斂屍入棺,在懸崖峭壁土鑿孔插樁置放棺木;或是在懸崖上鑿洞,納棺其中;或就岩石的裂隙和天然岩洞,將棺木抬進去,凌空懸置。

廣西西部地區石山聳立,岩洞遍布,所以,當地壯族多選在下臨江河的懸崖峭壁上的天然岩洞入葬逝者。岩葬棺木多為圓木,剖開為二,然後挖空而成,也有用六塊木板鑲成長方體的。壯族岩葬的起止年代大約在東漢時期,直到民國年期還在部分壯族地區流行,大部分的壯族岩葬主要是明、清時期的。

古代壯族為什麼要耗費這么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將棺木懸於峭壁上的岩洞中呢? 這是由壯族經濟生活與宗教信仰所決定的。考古資料證明,在遠古時期,由於生產力低,壯族先民多是居住在岩洞里,在他們的思想意識中,人死之後仍與活著的人一樣進行生產與生活,同樣要衣、食、住、行。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岩葬就和人類居住的岩洞聯系在一起了。

壯姑夏裝

龍勝縣龍脊一帶壯族姑娘的傳統夏裝,上白下青,用料多為細棉布,現在也有用絹和洛綸的。上衣款式為平領、對襟、中袖。中襟綴兩只布扣,手工精巧,有蝴蝶形、菱形等樣式。袖筒中腰和袖口綉有「花欄桿」,用絲和配色極為講究,花形也多種多樣。衣衫腰身部位比較寬松。褲子為青色,寬筒,褲筒中腰也鑲有兩道寬約一寸的「花欄桿」,多為鍛帶加綉花色。壯姑穿上這套衣裳,配上線底細花胸圍和方形法凈印花頭巾,耳掛串珠環,腕戴白銀鐲,走在鄉間路上,給人以瀟灑、自然、和諧的內蘊美感。

壯族的歌

壯族人民素以能歌善舞著稱,廣西壯族自治區被稱為歌的海洋。壯民善於以歌來表現自己的生活和勞動,抒發思想感情。青年男女戀愛有情歌,婚嫁有哭嫁歌,喪葬有哭喪歌,互相磐考比賽智力有磐歌,宴請賓客有勸酒歌和節令歌,祈神有求雨有祈禱歌;教育兒童有兒歌和童謠。每年春秋兩季,男女青年盛裝打扮匯集到特定的場所進行對歌,這種歌會形式稱為「歌圩」亦稱為「歌節」。柳州幾乎天天都能聽到壯族山歌的對唱,立魚峰、江濱公園、噴泉廣場都是對歌的場所,但以農歷八月十五的中秋歌會最為熱鬧。

三月三和歌圩

三月三和歌圩是壯族傳統歌節,又叫「三月三」、「歌圩節」、歌圩,壯語叫「窩埠坡」、「雙龍垌」。意為到田間或岩洞外唱的歌。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倚歌擇配為主要內容;夜歌圩在村子裡,主要唱生產歌、季節歌、盤歌和歷史歌。除農歷三月初三,春節、四月初八、中元、中秋以及婚嫁、小孩滿月、喬遷等時節都可形成歌圩。甚至趕圩路上歌逢對手時,也可形成臨時歌圩。其起源有多種傳說,一說劉三姐發明山歌,眾人爭相傳唱,逐漸衍成歌圩;一說為娛神,除災驅疫;一說為紀念一對堅貞情侶。歌圩節前,人們要備好五色飯和彩蛋,姑娘們還要趕制綉球。歌圩日,小夥子和姑娘們都穿節日盛裝,男攜禮物,女揣綉球,成群結隊前往。有的抬著劉三姐神像繞行歌圩一周,才開始對歌。有的則由姑娘們搭起五彩綉棚,待小夥子到來,邊對歌、邊審度對方人品、才華。有的是男女對列,姑娘向意中人拋出綉球,對方如果中意,就在綉球上綁上禮物,擲還女方。有些歌圩有碰蛋的習俗:小夥子用手上彩蛋碰姑娘手中彩蛋,姑娘如願意和他做朋友,就露半邊蛋讓他碰,不願,就整個握住。還有的是甲村向乙村送去綵球,相約還球時舉行山歌比賽,如乙村輸了,綵球不準送還,來年繼續比賽,直到唱贏為止。現在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的壯族歌節已逐漸發展成「三月三」文化藝術節。

板鞋舞

在壯族的文體技藝中最妙趣橫生的就是像軍陣般有威有勢的「板鞋競技」和「板鞋舞」。板鞋競技是以幾個人為一隊,大家同穿一對長板鞋賽跑;參加者必須步調一致,同心全力,誰要是一個不少心,就會令全隊人仰馬翻。相傳板鞋舞源自明代。嘉靖年間,壯族女英雄瓦氏夫人率領廣西郎兵赴浙江抗擊倭寇,她用三人縛腿賽跑的方法訓練郎兵,使得軍紀嚴明、同心協力,後來便演變成這種有趣的運動了。

牛魂節

牛魂節又稱脫軛節,流行在桂北龍勝一帶壯族山村。傳說農歷四月初八這天是牛王誕辰。要給牛脫軛,刷洗身子,放牧到水草豐美的地方。牛欄要打掃干凈,鋪上乾爽稻草。不準役使,更不準鞭打,還要給牛唱山歌,喂烏米飯。過去有些寨子里還建有牛魔王廟,過節這天,要殺豬祭祀,村民們在廟里聚餐。當地流行一個傳說:當初陸地只有岩石、黃沙,牛王奉命下凡播種百草,原定跨3步撒一把草籽,牛王記錯了,變成跨一步撒3把,使得大地百草叢生,連莊稼都長滿野草。天帝大怒,罰牛王下人間吃掉百草。但天帝並沒有忘記它,每當它生日,便派牛魔王下凡看望、佑護牛王和它的子孫,為它們滅病去災,由此便建起了牛魔王廟。牛魂節表現了壯族人民對耕牛的愛護和對農業豐收的期望。

踩高蹺踢足球

壯族的「高腳球」,玩起來很像足球。不過卻不能用腳來踢,無論奔跑、拼搶和踢球都要用那高蹺。現在用的球是足球,但以前踢的是柚子。原來,早在南宋時,廣西南丹縣人就有踢柚子的游戲,每逢中秋還要舉行踢柚子比賽,近代發展為踩高蹺踢足球,更是別開生面。

獅子上金山

在壯族人眼裡,獅子是祥瑞之物。壯族的舞獅絕技,有高台舞獅、雙獅戲球、獅子梅花椿、過天橋、刀尖獅技、獅子上金山等。這一招「獅子上金山」,更是險象環生。「金山」是用約35張長條凳疊成17層,高8.5米;表演者扮成「獅子」登上「金山」,在晃盪不定的「金山」上跳躍、騰空、起舞,驚險萬狀,令人叫絕。

背字

在廣西宜山和環江縣交界的一些地方,壯族青年結婚,至今流行「背字」習俗。「背字」是壯話譯音,實際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條長一丈四尺、寬一尺多的寬頻,由女方母親用自織自染或買來的深黑色(以此色為最優)土布縫制而成。女兒出嫁那天,讓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帶「背」回新郎家,以備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這種習俗,當地壯語稱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生父生母雙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機靈識禮。「背字」儀式在女方家裡的正廳舉行。主持儀式的人必須是村上德高望重、當了爺爺的長者。長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兩杯當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禮貌地雙手捧杯,恭敬地給長者回敬兩杯,雙方都要一飲而盡。接著長者把准備好的帶子從「背字」人的兩肩繞過扎緊,繼而又互相敬酒,說吉利之語。「背字」完畢,鳴放鞭炮,歡送迎親者平安返回。「背字」人向長者鞠躬辭別,步出大門,打開雨傘,意為庇護「外孫」離開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燒香放炮,歡迎「背字」人勝利歸來。少傾便舉行「卸字」儀式,同樣由長輩主持,互敬酒後,長者輕輕解下布帶,交給家母保管。新郎父母還要酬謝「背字」人。時過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結隊來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熱鬧。

新娘過河

流行在廣西桂北地區龍勝各族自治縣內的壯族婚俗。在桂北山區,本來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卻要涉水過五六次河,跨過三四座橋。所以成親時,新娘過河過橋都要請人背。背新娘的人稱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過河時,鳴炮三聲,喇叭齊鳴,「水手」兩掌按住自己的膝蓋,弓下腰,背好後才能過河或過橋。背新娘特別講究文明禮貌,行動上不能有半點粗野,更不能調笑。所以背新娘的人多是品德最佳者。過河時,「迎娘」(由未婚女青年擔任)在旁邊給新娘打雨傘遮蔭,在寬約五六十米的河面上,迎親隊伍拉成一條線,熱鬧非常。上岸後,乖巧的「迎娘」把傘放得很低,不讓別人偷看蒙著面紗的新娘。龍勝的壯族婚姻是要過「三關」闖「十門」的。先談戀愛,後定親,才能成親,謂之「三關」。迎接、對歌、出門、穿村過寨、過河過橋、入門、唱調、回門、回家、入洞房,謂之「十門」。「過河」只是「十門」中的第五個「門」,「十門」過了才能入洞房。

勒惹和卜基

壯家婦女生勒惹(壯語,即嬰兒)時,其家婆要親自去尋找「奶媽」,以替媳婦奶孩子。這是為了讓產後的媳婦能好好休息,保養身體。「奶媽」一般由產後五個月的婦人充任,不要報酬。能當上「奶媽」非常光榮,有「第二媽媽」之美譽。孩子長大後,逢上喜慶佳節,都要帶上禮物到「奶媽」家拜候。四五歲的孩子如果體弱多病,父母就要找「卜基」(壯語,即第二父親)做孩子的靠山,確保孩子身體健康。「卜基」非常盡「職」,「上任」後,常和孩子父母商量,請醫問葯,多方料理,讓孩子健康成長起來。孩子長大後,也象對待「奶媽」那樣對待「卜基」,盡其孝敬之心。

社公祭

是廣西環江壯族每年夏歷除夕祈求新的一年禾苗茁壯成長,祈求小孩不病和家畜肥壯無病的祭社儀式。

❷ 觀於秀山的民風民俗有那些

秀山社會風俗——禮俗
第一節 婚 俗
秀山解放前,一般是一夫一妻,少數家庭(主要是富有的家庭)為一夫多妻。清乾隆元(1736)建縣後,封建婚俗盛行。婚姻受家庭財產多寡的制約,講究「門當戶對」,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訂婚須以大量錢財或牲畜和糧食為聘禮。早婚、童養媳隨處可見。甚至還在襁褓之中就可由雙方父母指腹為婚。成人成婚需經過放話、插香、討庚、過禮等「禮規」,繼後擇吉日正式舉行婚嫁儀式。此外,還有招夫上門和招婿上門的婚俗。
土家族在結婚當天,男方即按嫁妝多少,組織去12至24人不等的迎親隊伍,其中女青年不少於4人,中年婦女2人,媒公媒婆同往,由1名「押禮先生」負責行使迎親隊的一切禮規。至女家後,經過押禮先生三番五次拜說,然後由女家的兄弟背姑娘上轎。姑娘上轎前要穿紅裙褲,頭頂紅蓋頭帕,腳穿紅綉花鞋,耳戴金(銀)環,手戴玉鐲或金(銀)鐲。返到男家後,姑娘下轎人堂,舉行拜堂儀式,先拜祖宗,後拜父母,然後新郎新娘對拜,互敬「交杯」酒。儀式完後,男方搶先入洞房坐鋪(傳說為「當家」之意),再揭去新娘頭帕,始告完畢。晚上,由同輩之弟妹和表弟妹表嫂等鬧洞房逗趣。
苗族有通過「歌會」、「趕秋」、「趕坳」等社交活動選擇對象的習俗。縣境晏龍鄉的苗家姑娘出嫁獨具風采。他們一不「哭嫁」,二不坐轎,三不拜堂,四不酌喜酒(下聘),五不送嫁妝,六不講排場(大辦酒席),婚日不同宿,不鬧房,而是與陪送新娘的好友圍著火坑對歌,往往通霄達旦。女方的送客,少則幾十人,多達幾百人。凡與姑娘友好的男女青年,都可陪送姑娘到男方家。
解放後,國家公布《婚姻法》,廢除包辦婚姻,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各族青年男女享受到婚姻自主權。只要雙方自願,符合法定婚齡,即可到人民政府登記,領取結婚證書,舉行完婚儀式。結婚不坐轎、不收彩禮。機關單位由領導舉行簡單儀式,以煙、茶、糖相待。
七十年代後期,農村實行彩禮的習俗又開始出現,之後逐步影響城鎮。講排場、要彩禮,大肆鋪張的現象在城鄉一些地方呈蔓延之勢。
第二節 喪 葬
唐代以前,有行二次葬和剔骨葬的習俗。明代姒前,酋首及少數富戶有實行崖棺葬的習俗。今酉水、梅江河、花垣河兩岸,尚存多處崖棺葬遺跡。
清代和民國時期,土家、苗、漢各族喪葬習俗基本相同,通行土葬。土家人有「跳喪」的習俗,即圍著棺材邊擊鼓邊唱邊跳,有的三人手執小鼓、小鈸、小鑼,邊打邊繞著棺材唱,稱為「打繞棺」。歌的內容多為死者一生的經歷和作為,吐露生者對死者的感情和勸慰喪家等。安葬時還請土老師念經、殺牲祭祀。
苗族人的喪葬除了與土家族人相似外,還有唱「孝歌」的習俗,一人擊鼓,眾人輪流唱,或擊鼓人自唱,寄託哀思,以歌當哭。出喪時,死者的親人要備土酒上山招待抬喪群眾,主要親戚要在墳周圍插「陰陽傘」以示懷念。
無論土家族、苗族和漢族都要為死者請道士擇吉日殯葬,信奉風水陰陽。漢族老人死後,除請道士做「法場」等之外,還要對主要親屬「開孝」。殯葬後由子女「守靈」。
解放後,舊的習俗逐漸隱跡,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基本絕跡。之後,在部分鄉村舊的喪葬習俗又有所抬頭。八十年代開始在機關和城鎮開始推行「火葬」。由於人們思想上未徹底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加上距離銅仁火葬場較遠,因而推廣成效不大。
第三節 節 日
一、喜慶日
秀山民間歷來喜慶日繁多,隨著歷史的演變有的已不復存在,至今除婚娶外,還有生小孩、建房、壽誕等喜慶日,這些喜慶日仍部分沿襲舊習。
生小孩:婦女婚後有孕曰「有喜」。生孩子要往外婆家報喜,稟告親友,擇吉日過「粥米客」。吉日那天由外婆家送衣服、蛋、雞、粥酒,以示慶賀,主人大辦酒席款待,喜慶3天,窮困人家至少也要過「三朝」。在「月子」里要讓產婦多吃營養品。「坐月」滿40天後,由外婆接母子(女)返回住七天,叫「出行」。嬰兒滿周歲過「滿歲酒」,滿周歲時煮幾個雞蛋以表心意。解放後,這種遺風在農村和邊遠鄉村仍有存在。
建房:為大喜大慶之事。凡建房上大梁時,親朋好友均來祝賀,戶主熱情款待。建房前要請「陰陽」先生擇地基,選開工吉日。豎房時,由「魯班」師傅點梁,在梁木正中畫紅黑色太極圈,太極圈兩頭寫上乾、坤二字,放上茶葉、紅米和陰陽歷書,用紅布包好,曰「包粱」;待天明「豎房」時,由主盤木匠喊吉祥語上樑,邊喊邊上;接著娘家、舅家或姐、妹夫家懸掛紅綢布,曰 「纏梁」;繼後即扔拋梁粑,鳴放鞭炮,酒席慶賀3天。在農村,此種風俗至今仍然流行。
祝壽:秀山祝壽習俗歷史悠久。在一個家庭內,只有長輩才能過壽日。若長輩在,晚輩無論年齡多大,均不能過生日祝壽。在上無長輩的情況下,年齡到50歲後即可祝壽,之後逢「十」年一次大慶,其子孫(含婿)、親朋好友趕來祝壽。夫妻健在的,雙坐堂前,接受壽禮和頌詞。壽禮多為福壽桃、長面條、豬肉、衣料、現金等。富有之家壽禮還送皮衣、金銀首飾等。頌詞一般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之類。壽慶以長面條(長壽面)和酒筵款待來賓。農村祝壽一般不做大的排場。解放後,祝壽論輩份仍承襲下來,但一般的過生日已不再論輩份。進入八十年代,祝壽參加人的范圍縮小,僅限於兒孫(含婿)等晚輩和少數至親好友。祝壽禮品多樣化,尤以送「生日蛋糕」成為一種新的時尚。
二、傳統節日
過年:含「除夕」、「春節」、「元宵」。從頭年臘月三十到次年正月十五日,為春節期間。慶祝內容和形式十分豐富,熱鬧異常,為秀山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土家族還有在農歷臘月二十八日或二十九日過「趕年」的。苗族過年與漢族相似,無多大差異。
除夕前,家家戶戶都要把屋內外打掃得乾乾凈凈(俗稱「打揚塵」);有的人家在階檐下用石灰劃上一條白線,意在隔除蟲蛇;在正門和側門,各貼門神畫像;在房屋落地柱上貼春聯;豬圈、牛欄貼上「六畜興旺」字條。富裕人家還要在門前懸掛宮燈,走馬燈或其它五彩燈籠。除夕夜備最好的酒餚,全家圍席桌而坐,叫「團年」,暢飲「年酒」,喜吃「年飯」。有「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燈」的習俗。除夕夜,無論火坑、火盆均燒旺火,以象徵生活像火一樣興旺。一家人烤火話家常、擺龍門陣,給小孩子送「壓歲錢」。老年人往往徹夜不眠,名曰「守歲」。正月初一天,男女老少全天遊玩,盡情歡樂。青少年踢毽子、跳繩、騎竹馬等;中、老年人玩牌。初二起拜年、串親訪友或「上墳」祭祖。初五以後,開始玩龍燈、跳花燈,直至十五日完才「收燈」。元宵節家家戶戶點燈點燭,有祈求光明之意。
「三月三」:興起於土家族,之後各族人民都興吃「三月三」粑粑,傳說吃後可以避免蛇咬。這一天苗族還有「趕坳」、「踏青」和「踩花山」活動,男女青年一起唱歌跳舞。
「四月八」:稱「牛王節」,為各民族共同的節日。其中,苗族青年男女對歌,進行社交活動,俗稱「跳月」。
「六月六」:為各族人民的曬衣節。有「六月六曬龍袍」的傳說。苗族稱「六月六」為太陽節,是祭天的日子。
清明: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民間祭祖掃墓的節日。要在墳上懸掛「清明紙」(俗稱掛清),給祖先燒「冥財」,斟酒供肉進行祭祀;有的還要為墳墓培土、在墓地植樹。機關和城鎮居民要對所有為國捐軀的死難烈士進行「掃墓」。解放後,「清明」節也成為悼念烈士的「掃墓」日。
端午:俗稱「端陽」,為秀山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源於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人們吃「粽子」(又名粽粑)、雞蛋,飲雄黃酒,戶戶懸掛菖蒲、艾葉和葛藤,並用菖蒲、艾葉熬水洗澡,藉以增強免疫能力。清代以來,酉水支流花垣河畔的峨溶、洪安,梅江河畔的石耶、平凱、宋農、石堤當天都要舉行「龍舟賽」。
中元:俗稱「七月半」,又叫「鬼節」,漢族人普遍信奉這個節日。每逢這天(農歷七月十五日,有的地方為七月十二日),家家戶戶於傍晚時分祭祖燒紙,名曰「送冥財」(俗稱燒「包封」),土家族、苗族人也隨之祭祖供奉,意在超度孤魂野鬼。解放後,此俗逐漸消失,邊遠山區農村仍有個別存在,八十年代又有恢復。但燒紙者多數系以此聊表緬懷先人之情,不再迷信鬼神。
中秋:又稱「八月十五」,為漢族的節日之一,土家族、苗族也漸興此俗。每逢這天,家家早餐吃粉杷,備酒餚於晚餐,待月亮升起,以月餅果實盛盤置院壩,全家老少一起圍坐賞月。有的還請老人講中秋賞月的故事;有的人還乘著月色到別人冬瓜地里去「偷瓜」(舊俗當夜偷瓜不算偷),送給久婚不育的夫婦,曰送冬瓜兒,意為送貴子。此俗在少數地方至今仍流行。
第四節 禁 忌

清代和民國時期,秀山民間各種禁忌繁多,有的至今猶存。這些禁忌有:土家族人在本民族中,同姓和義族不能通婚;吉日忌說鬼、死、病等不吉利的話;行船忌說翻、沉、漏等語;大姑娘和產婦禁坐堂屋的大門坎和跨坐扁擔;未婚男女忌吃豬蹄子(豬蹄發叉,怕婚姻不順利);在外死亡的人,無論男女老幼,屍體不能抬進龍門和堂屋;客人不能和少婦坐在一起;兄忌與弟媳開玩笑或進弟媳卧室。還有逢丁時不剃頭,戊時不動土,酉時不殺雞,亥時不殺豬、不吃狗肉和喜鵲肉的禁忌。另有火坑中的「三腳架」,客人不能用腳踩;正月初一不能掃地、動土、吹火;平常早晨也不能說虎、豹、龍、蛇等野獸詞語;驚蟄不能拿針;吃年飯不能用湯泡飯,害怕來年鬧水災等禁忌。
苗族還有辦婚事時家裡忌有哭聲;客人不能坐「家仙凳」,也不能踏火坑裡的「三腳架」;未到嘗新節(俗名「報菜」),不能吃各種瓜菜等禁忌
第五節 例行祭祀
祭孔子:在文廟舉行。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縣邊鏞於縣城東門內建文廟,每年農歷二月初四、八月初四進行春秋祭祀。祭祀時,各官吏穿官服,學生合著樂器唱歌,場面熱鬧。每逢農歷正月初一、十五,還要由縣官率領各學官、校官去文廟祭祀,名為「謁孔廟」,凡鄉試中了舉人,捷報傳到縣後,知縣親自出衙迎接,引導「新貴」到文廟叩拜、宴賀,然後歸第祭祖。這種祭祀清代盛行,民國時期冷清,解放後廢除。
祭社稷:在縣城南門外社稷壇舉行。每年農歷二月初五、八月初五祭祀。祭社稷是祈禱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的一種儀式。祭品有二羊、二豬、三爵酒、二匹布等。主祭祀人要穿官服,九叩首。民國時期,很少活動,但民間還有此俗,解放後廢止。
祭農神:每年的農歷三月八日在先農壇舉行。以豬、羊、酒、豆、布匹等為祭品。祭時主祭人穿官眼。行九叩大禮。祭祀結束,進行開耕儀式。開耕儀式由知縣扶犁,知名老人牽牛,兒童伴唱農歌,九推、典史播種。要求武官的副將以下圍觀開耕儀式。此祭祀清代極盛,民國沿襲,解放後廢止。
祭厲壇:即祭鬼(逝者)。土家人信奉尤深。光緒時所編《秀山縣志》載:「土夷重鬼,引為吉祥」。縣中凡以「貴」為地名者,初皆為鬼,僅石耶、洪安兩區就有「貴塘」、「貴措」、「貴板」、「貴道溪」、「貴定」、「貴羅」、「貴楊溪」等20餘處。每年的「清明」節和「七月半」舉行祭祀,設左右兩壇,左壇祭祀已死去的人,曰「祭靈」,右壇祭祀被貶謫的官吏,祭祀人穿一般官服,行三叩禮,土家族民眾自發祭祀。解放後已廢。
祭名宦:即祭祀有政績的官吏。每年農歷四月由官府及學官在名宦祠主祭。此俗清時盛行,民國時已冷淡,解放後不復存在。
祭鄉賢:即祭祀本地名人。與節孝同祭。主要祭祀太僕寺卿糜琦瑜。民國初期廢止。
祭節孝:主要祭縣中已逝著名的孝子、節婦。在文廟南邊鄉賢祠與祭鄉賢同祭。民國時已停祭。
祭關帝:主祭關雲長,亦祭歷代著名武將。每年農歷二月十三、五月十三和八月十三在武廟(關帝廟)舉行,以豬、牛、羊為祭品,主祭者穿官服行大禮。咸豐三年(1853)始頒祭祀音樂,設六佾之舞,並祭關雲長子孫三代。民國時期祭祀漸衰,懈放後廢除。
祭文昌:祭祀主宰功名、祿位而逝的神,為讀書人所崇信。每年農歷二月三日和朝廷規定的秋天吉日,以豬、牛、羊為祭品,在縣城東門外文昌祠祭祀,由官府主持,旨在乞求良好的命運。民國時期沿襲,解放後廢止。
祭龍神:以祭龍求雨為目的。凡逢天旱,人們聚集在神龍祠,以豬、羊作祭品,規定祭日為農歷二月初九和八月初九,參祭人穿官服祭祀,民間則有抬狗求雨習俗。民國時期沿襲,解放後,逢乾旱年景,民間還有少數人祭祀。
祭火神:清嘉慶七年(1802)開始,農歷二月初九和八月初十為祭日,主祭人穿官服,在火神廟舉行,以豬、羊為祭品,意在祈求人間不發生火災事故。民國時期已很少人祭祀,解放後絕跡。
祭城隍神:每屆知縣到任時和農歷每月初五、十五日以香紙蠟燭在城隍祠祭祀。老百姓也有到城隍廟進香的。民國時期祭祀冷淡,解放後廢止。
其他祭祀活動還有祭馬神、祭李公(指咸豐年間的知縣李漸鴻)等。
秀山社會風俗——習俗
第一節 服 飾
土家族
男上裝是「琵琶襟」、「滾邊領」,又叫「對襟衣」,安布扭扣5至7顆。多以青白二色布料作衣,有的鑲花邊。女上裝多滾有「欄桿」花邊,無領或矮領,領大而短,俗稱「右開襟」。男女下裝與漢族人相似,多以青、蘭色布料作褲,白布作褲腰。姑娘喜歡留一根長辮,愛穿自做的紅色或粉紅色的綉花鞋,佩帶金銀首飾等裝飾品。不分男女,成年人頭上都喜歡包二、三米長的青色絲帕,四季不離。
苗 族
男女上裝衣領和右上側各有5對布扣,右下側為3對布扣。女上裝多鑲有花欄干,下裝是大褲腳,膝下鑲有平行的3條「欄桿」。成年男女習慣用青絲大帕纏頭。苗族的少女少婦凡遇隆重節日、行親訪友都喜歡著盛裝,佩帶金銀耳環、手圈、項圈。l歲左右的男女孩子,頭上還要佩帶圍有銀質羅漢18至24顆的羅漢帽,以示吉祥。
民國時期,部分富有的土家族、苗族姑娘和漢族姑娘亦學穿旗袍。
解放後,衣料花色品種增多,自織的土粗布逐漸減少,土家族、苗族的服裝有了改變,臀節日老年人著本民族服飾外,一般均以中山服、學生裝為主要服飾。七十年代後期,服裝款式均已與漢族相同,有西服、牛仔褲、春秋衫、羽絨服、連衣裙、旗袍,服裝面科也很少差別。
第二節 飲 食
清代及民國時期,秀山土家族的飲食多以稻米、包穀、洋芋、紅苕為主食,每日兩餐。喜干食,飯菜分煮;喜酸辣味,烹調菜餚均以酸辣為最佳品。酸辣椒炒肉,已成為各族人民食譜中最可口的菜餚。幾乎戶戶都有泡菜。凡逢年過節,習慣做糯米粑團,煮糯米甜酒,熏火炕臘肉。山區土家人嗜好趕野豬活動,往往一人打獵,眾人幫忙,獲獵物後,見者有份,名曰「趕仗」。
苗族也以稻米、包穀等為主食。善飲酒,以酒為禮的習俗世代相傳。凡遇紅白喜事或來親朋好友,均以大碗酒相待,往往一醉方休。苗族群眾還擅長加工儲藏采獵的山珍野味,以作款待佳賓之用。通常用煙熏臘肉待客,笑稱「用火柴塊打人」(精瘦臘肉的顏色像燒紅的栗塊)。
解放後,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城鎮居民均食大米、麵粉,農村粗細糧兼食。八十年代起,溫飽問題基本解決,農副產品逐日豐富,魚肉禽蛋用量大大增加,食物構成發生較大變化。包穀、紅苕、洋芋等雜糧,已主要用作飼料和釀酒原料。
第三節 居 住
清代和民國時期,縣內漢族多居住在平原、丘陵地帶,土家族、苗族多居住在半山區和山區,一般是同宗族聚居,且以姓氏名寨。隨著杜會歷史的發展,除極少數單家獨戶仍住在深山老林外,大都與其他民族「交錯而居」。
秀山各族人民習慣於一家住一幢房子,大多依山建房,多為草屋或瓦屋。每幢長列三至五間,以長三間正房較多,進深排列採用減柱法構造。有三柱四掛、五柱四掛、五柱六掛三種。中間作堂屋,設祖先神位,左右降各隔成兩小間,以一間設火鋪、灶房,用作吃飯、烤火,另一間作卧室。人口多的家庭,則在屋後配以拖檐,或在正屋配專廒加以補充。「改土歸流」後,富裕家庭喜修四合院及八字龍門,甚至雕梁畫棟,翻廒加脊。居住山上的人家,習慣在灶房的一角挖一正方形的火坑或用木料架設火鋪,中間設置火坑,坑內放一鐵三腳,供烤火、煮飯之用。居住平壩地區的人,多在卧室里置一方櫃式的「火桶」,火桶正下部以陶器缽或鐵盆盛木炭,中下部有供腳踩的木條或鐵條(俗稱火桶橋)。冬天一家人圍坐在火桶邊沿上,用火褥子蓋著取暖。
苗族房屋結構與土家族、漢族大同小異,但在上半部常以竹子為樓板,樓上用以涼干糧食和儲存糧食。
解放後,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各族人民居住條件大大改觀,草房不復存在,已為瓦屋、磚房、鋼筋混凝土的樓房所取代。
第四節 用 器
清代和民國時期,農村貧窮之家。盛衣多用木箱子或衣櫃,卧具以平頭床、架子床居多。富豪之家有圍床、寧波床等,床前上端有重檐或三重檐,雕有花、鳥、蟲、俑、佛像;婦女有梳妝匣,內裝有木梳子及發鬢上的飾物;堂屋正中置有大方桌、椅,兩側放凳子或靠椅。灶房食具一般以陶器為主,置有土缽、盆、陶罐、木甑、土陶水缸、鐵鍋鏟等。盛飯盛菜一般用陶瓷碗、盤,少數貧困之家用木碗、竹碗。筷子用竹筷。
土家族、苗族用鐵鼎罐煮飯較多,刀板(菜板)、臉盆、木桶、腳盆等均為木製品,飯簍、筷簍用竹編成。坐具普遍為木製的獨凳、小板凳和小椅子,也有竹編的躺椅。
解放後,五十年代,暖水瓶、手電筒逐步進入農家。六十年代,自行車、縫紉機、手錶、收音機等中檔商品已為部分農民使用。七十年代,輕巧、美觀的新式傢俱逐步代替過去笨重、刻板的舊式傢俱。八十年代,城市及主要場鎮居民家庭用上了新潮的犬衣櫃、立櫃、組合櫃、寫字台、高低床、台燈、電扇、沙發、躺床等,部分居民家庭還購置了洗衣機、收錄機、彩電、冰箱、影牒機以及摩托車等。這些較高檔的商品也已為先富起來的部分農家所使用。
第五節 首飾發型
首飾:解放前,婦女首飾有釵、耳環、戒子、手鐲、項鏈等。解放後,佩戴首飾曾一度消失。八十年代起,又開始在婦女中流行,男子也時興戴金戒子。
發型:因時代和民族而異。清代,漢族男女一律留長發,結長辮子於腦後不過臀。出嫁女子則結發髻,用簪或網附於腦後,俗稱「巴巴轉」。土家族一律結發簪於腦後,不同的是,男子用青布繞頭包紮,女的配帶耳環和頭飾。苗族人民純以頭帕包紮。民國時期,政府令男子剪辮,城鎮男子初為光頭,繼為平頂,後通行三七西發;成年女子多為長辮子,女孩腦後剪「半月亮」或養辮子;鄉村男子多為光頭,男孩多為「稻蓬頭」或「瓦爿頭」;女於出嫁後則梳發髻(也叫盤香頭)緊貼於腦後。三十年代開始燙發。
解放後,不論土家族、苗族或漢族普遍時興「中山頭」。六十年代有少數人燙發。八十年代起,流行電燙發,發型變化較大。女子較為流行的燙發有「波浪」、「流雲」、「菊花」、「上海式」等。男子發型一般為游泳式、西發,有些青年人留長髻發。

❸ 壯族有什麼節日

1、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三月三」歌節最為隆重。壯族一向以能歌著稱,早在漢代劉向的《說苑·善說篇》中,就有關於先秦時期壯族先民所唱的《越人歌》的記載。壯族民歌形式、內容豐富多彩,有二三句的,也有三四句以至更多的;流行七字句和腰腳韻。

2、「牛魂節」,又稱「牛王節」、「開秧節」。多在春耕以後的一天進行,有的地區固定於農歷四月初八進行,因為相傳這一天是牛王的誕辰。傳說牛王原來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幫助人們耕作。

人們感激他的功勞,便在其誕辰祭祀牛魂。這一天,各家各戶都將牛梳洗一番,並修整牛欄,帶著一籃五色糯米飯和一束鮮草,到牛欄旁邊祭牛魂,然後把一半食品及鮮草分給每頭耕牛吃。

3、農歷七月十四日的「中元節」,又稱「鬼節」、「敬祖節」,是僅次於春節的大節日,主要內容是祭祖和祀鬼。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鴨(過去這個節日忌諱用雞作祭品,只能用鴨或鵝祭祀,尤以鴨為主。

這個節日甚至因此也被稱為「鴨兒節」),蒸糕做饃,並用彩色紙裁成四季衣褲,以備祭祀之用。白天在家祭祀祖先之後,入夜還要到山角河邊,進行野祭,燃香點燭,焚燒紙衣,祈求野鬼別來作祟

4、愛猴節:農歷五月初五屆時,家家戶戶派人帶著南瓜、李果、芭蕉和煮熟的玉米棒等果品食物,或到深山野嶺中,或到弄場上擺放,然後匿藏到石旮旯里, 一直等到成群結隊的猴子會聚,看著它們一隻只吃足嚼飽,又活蹦亂跳地將大南瓜搬進山洞裡之後,人們才悄悄地離開。

傳說這一習俗與農智高起兵反宋有關。一 次,農智高的部隊被困山上,靠挖草根剝樹皮以充飢。五月初五的一天早晨,忽有數以萬計的猴子抱著一隻只大南瓜自懸峭壁而降,義軍因此得救。故人們立節報 償。

5、蓄水節:七月初七舉行家家戶戶都有將蓄水的缸罐洗凈,然後到泉邊、溪邊或江河邊挑回清水將其灌滿。人們稱這天挑回的水為「仙水」為老人熬制長壽酒,給小孩煮長壽粥,浸腌各和酸菜、水果,還可用於染布、釀酒、制醋、治病。

❹ 壯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有哪些

壯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除夕、「三月三」歌節、牛魂節、中元節。具體介紹以下幾個節日:

1、牛魂節

「牛魂節」,又稱「牛王節」、「開秧節」。多在春耕以後的一天進行,有的地區固定於農歷四月初八進行,因為相傳這一天是牛王的誕辰。傳說牛王原來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幫助人們耕作。人們感激他的功勞,便在其誕辰祭祀牛魂。

2、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四日的「中元節」,又稱「鬼節」、「敬祖節」,是僅次於春節的大節日,主要內容是祭祖和祀鬼。

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鴨(過去這個節日忌諱用雞作祭品,只能用鴨或鵝祭祀,尤以鴨為主,這個節日甚至因此也被稱為「鴨兒節」),蒸糕做饃,並用彩色紙裁成四季衣褲,以備祭祀之用。

3、「三月三」歌節

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三月三」歌節最為隆重。其早期歷史可追溯到氏族部落時期,源於先民們祭祀神靈祈求生育和豐收的宗教活動,而後逐步演變成為青年男女定期聚集原野,「以歌代言」、「以歌擇偶」的一種社交活動,又進而發展成為群眾性的游樂節日。

4、春秋社日

社日節,又稱土地誕,是古老的傳統節日,社日分為春社和秋社。古時代的社日節期依據干支歷法來定,後來因歷法變動改用陰歷定節期。

5、春節

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亦為傳統意義上的「年節」。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❺ CLOT凝結的牛仔褲分什麼系列的,C3C4又是什麼意思,長壽的又有幾個款式

出過金線
銀線
銅線
金龍印章
長壽3款
西瓜
C3C4是FENOM的
和CLOT沒多大關系
金線和初代長壽相對價格較高
牛王就是好的JEANS

閱讀全文

與長壽牛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養老院值夜班護工應該怎麼記錄 瀏覽:856
71歲老人貸款需要什麼條件 瀏覽:882
怎麼來和朋友聊養生的話題 瀏覽:399
廣西調整退休養老金多少 瀏覽:499
辦駕駛證在哪裡體檢 瀏覽:349
八十歲的老人養老金是怎麼發放 瀏覽:295
小伙狂吻50歲大媽 瀏覽:88
社保退休需要填的表格 瀏覽:231
煙台養老保險繳納比例 瀏覽:955
石家莊養老卡怎麼認證 瀏覽:971
超過70歲駕照在哪裡體檢 瀏覽:737
我懂得孝敬作文450字 瀏覽:421
和平路口祥和老年公寓 瀏覽:715
關於重陽節的字謎及答案 瀏覽:393
秦皇島老年公寓怎麼樣 瀏覽:946
個體戶養老保險什麼時間交 瀏覽:398
70歲女人低壓90左右好嗎 瀏覽:164
關於對父母的詩句有哪些 瀏覽:502
老年人睡不好覺喝什麼茶 瀏覽:351
體檢月經過後多久能恢復 瀏覽: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