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葯王孫思邈的著作有哪些 孫思邈的養生秘訣孫思邈的長壽之道
孫思邈的著作有很多,《攝揚枕中方》,《福祿論》,《保生銘》,《存神練氣銘》,《會內三教論》等。這容些著作大都亡佚,只留下《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可惜呀!
這里有個 孫思邈檔案館,裡面有比較完整的資料,http://www.eeloves.com/memorial/archive/mid/102228
B. 一座供奉玉皇大帝的寺廟里有西王母主長壽,葯王孫思邈主健康,文財神主錢財,王靈官護法,文昌星主仕途前
驅魔的神仙,
C. 孫思邈養生長壽歌是怎樣的
唐孫思邈的養生長壽歌《保生銘》、《養生銘》、《枕上記》非常便於記憶。
1.保生銘人若勞於形,百病不能成。飲酒忌大醉,諸侯自不生。寅丑日剪甲,梳發須網路。飽則立小便,飢乃坐旋溺。每夜洗腳卧,飽食終無益。毋去鼻中毛,常習不唾地。但能七星步,令人常壽樂。成多促人壽,不得偏耽思。春夏任宣通,秋冬固陽事。財帛生有分,知足將為利。
2.枕上記侵晨一盤粥。夜飯莫教足。撞動景陽鍾,扣齒三十六。大寒與大熱,且莫貪色慾,醉飽莫行房,五臟皆翻覆。艾火慢燒身,爭如獨自宿。坐卧莫當風,頻於暖處浴。自死獸與禽,食之多命促。
3.養生銘怒甚偏傷氣,思多大損神。神疫心易役,氣弱病相侵。勿被悲歡極,當令飲食均。亥寢鳴雲鼓,寅興漱玉津。妖邪難犯己,轉氣自全身。安神宜悅樂,惜氣保和純。壽夭休論命,修行在各人。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張群《不老歌》
曾有人向台灣國民黨元老百歲翁張群請教長壽之道,他認為,「忘年、不怒、常笑」很重要。他編了一首不老歌:「起得早,睡得好;七分飽,常跑跑;多笑笑,莫煩惱;天天忙,永不老。」他每天堅持散步三千步。並強調說:「不要怕老!如果老字不在我們心中,自然就不老了。」
這些話,都是經驗之談。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心理狀態影響生理狀態;精神健康促進身體健康」了。
D. 古代名醫孫思邈,健康又長壽,他的養生秘訣是什麼
發常梳。將雙手掌互搓數次,令掌心發熱,然後10指向後,由前額開始用手疏頭發,經後腦至回頸部。早晚各做數次。頭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經常做梳頭動作,可以明目,防止頭痛、耳鳴、白發和脫發。
腹常揉。搓手36下,手熱後雙手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就好像自己的身體就是一個時鍾。揉的范圍要由小到大,做9-36下。這動作可以幫助消化和吸收,消除腹部鼓脹。雙腳並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向左右扭動,各做20下。
這些動作可以強化膝頭關節,所謂「人老腿先老,腎虧膝先軟」。要延年益壽,得由雙腳做起。輕松地散步的時候,最好心無雜念。
E. 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人是誰
歷史上留有文字記述的年壽最高者,當數清代的李慶遠,活了257歲。
李慶遠是位傳奇人物,他生於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卒於民國24年(1935年),終年257歲。因為他對中醫中葯、尤其對養生術的研究和實踐,都有不凡的造詣和成就,在200多歲的高齡時,其言行舉止仍如同壯年,所以被人們譽為「神仙」。
簡介:1933年活了256歲的李慶遠與世長辭,他先後共有24位妻子,180位後人,在世256年,是世界上極罕見的長壽星之一。
(5)孫思邈長壽擴展閱讀
茶的養生及葯用已載入《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而花枝茶具體出處不詳,史料記載應出自湖北;《本草綱目》記載決明子具有清熱瀉火、明目的功效;荷葉具有消炎、利尿的功效;羅漢果具有潤腸通便、清咽潤肺的功效。
此人以賣草葯兼行醫為生,會武功,自稱姓李,名清雲,已經年屆一百五十歲。
李清雲的醫術很高明,為鄉人療傷看病,無不應驗,因此得到了陳家場人的歡迎,漸漸便在陳家場定居了下來。
在陳家場,李清雲還娶了一名老奴為妻。雖說是娶妻,但卻不同居,僅讓老為其洗衣、煮飯而已。
F. 「葯王」孫思邈,是中國史上最長壽的醫學家嗎
孫思邈,出生於西魏時代,生於581年,而卒於682年,是個 孫思邈
百歲老人。(孫思邈的年齡現今有六種說法:最小的101歲,第二種說法是120歲,第三種說法是131歲,第四種說法是141歲,第五種說法是165歲,甚至還有168歲的說法。不過反正年齡不小。但第四種說法地較多,他自己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說他在一百多歲時寫的,也就說明他應該不是101歲)為唐代著名道士,醫葯學家,被人稱為「葯王」。 隋大業(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隱於終南山,與高僧道宣相友善。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師,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辭不受,再入峨眉煉「太一神精丹」。顯慶三年(658),唐高宗又徵召至京,居於鄱陽公主廢府。翌年,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仍固辭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上元元年(674),辭疾還山,高宗賜良馬,假鄱陽公主邑司以屬之。
孫思邈圖冊(12張)永淳元年卒,遺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 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追封為妙應真人。 孫思邈7歲時讀書,就能「日誦千言」。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歲,就能侃侃而談老子、莊子的學說,並對佛家的經典著作十分精通,被人稱為「聖童」。但他認為走仕途,做高官太過世故,不能隨意,就多次辭謝了朝廷的封賜。隋文帝讓他做國子博士,他也稱病不做。唐太宗即位後,召他入京,見到他50多歲的人竟能容貌氣色、身形步態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嘆,便道:「所以說,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羨門、廣成子這樣的神仙人物原來世上竟是有的,怎麼會是虛言呢?」皇帝還想授予他爵位,但仍是被孫思邈拒絕了。高宗繼位後,又邀他做諫議大夫,也未被允。孫思邈歸隱的時候,高宗又賜他良駒,還有已故的鄱陽公主的宅邸居住,就連當時的名士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等文學大家都十分尊敬他,以待師長的禮數來侍奉他。 玄武門之變發生於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即位之後怎麼也應該在627年後召見的孫思邈。按傳說 孫思邈
孫思邈出生於541年的話,此時的他應該已經80多歲高齡了。再者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時年二十二歲。次年(650年)改元永徽。這時高宗怎麼可能邀請一百多歲高齡的孫思邈做諫議大夫?所以說傳說生於541年死於682年是不成立的。據推算應該是生於570年左右,死於740年左右。 一次,盧照鄰問了老師一個問題:「名醫能治癒疑難的疾病,是什麼原因呢?」 孫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見其醫學上的造詣頗深。他答道:「對天道變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參政於人事;對人體疾病了解透徹的人也必須根源於天道變化的規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猶似輪轉。那麼又是如何運轉呢?天道之氣和順而為雨;憤怒起來便化為風;凝結而成霜霧;張揚發散就是彩虹。這是天道規律,人也相對應於四肢五臟,晝行夜寢,呼吸精氣,吐故納新。人身之氣流注周身而成營氣、衛氣;彰顯於志則顯現於氣色精神;發於外則為音聲,這就是人身的自然規律。陰陽之道,天人相應,人身的陰陽與自然界並沒什麼差別。人身的陰陽失去常度時,人體氣血上沖則發熱;氣血不通則生寒;氣血蓄結生成瘤及贅物;氣血下陷成癰疽;氣血狂越奔騰就是氣喘乏力;氣血枯竭就會精神衰竭。各種徵候都顯現在外,氣血的變化也表現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嗎?」 孫思邈還對良醫的診病方法做了總結:「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膽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氣質;「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邊落足一樣時時小心謹慎;「智圓」是指遇事圓活機變,不得拘泥,須有制敵機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貪名、不奪利,心中自有坦盪天地。這就是孫思邈對於良醫的要求。其實,何止於醫者,僅從為人的角度上來講,恐怕要做一個有氣度、有擔當的人,也不悖此道吧! 孫思邈是古今醫德醫術堪稱一流的名家,尤其對醫德的強調,為後世的習醫、業醫者傳為佳話。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醫精誠」的醫德規范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來專門立題,重點討論。而他本人,也是以德養性、以德養身、德藝雙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為歷代醫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偉大人物。 唐代名醫孫思邈被尊為葯王,他 卻不用動物入葯。他說: 「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賤畜貴人,至於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況於人呼!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為葯者,良由此也
G. 孫思邈是如何養生長壽的呢
在中國歷史上的神醫貌似不少,有扁鵲、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不過放在五千年歷史來言,神醫其實還是太少。因為能配得上神醫稱號的,除醫術精湛,醫德無雙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長壽。(華佗是被曹操所殺,屬例外)
這一條就把許多有潛質的神醫,擋在門外了。孫思邈號稱葯王,主要事跡都出自《新唐書》、《舊唐書》等,至於具體活了多大?沒有定論,但公認的卻是一百歲以上。這在古代時期已經稱為奇跡了。
總的來說,這五難關,都是在講究一個“節制”,要求不可走極端。其實這便是養生長壽的關鍵吧,等於又繞回到咱的“中庸之道”上了。
天下事,即人事,養生長壽也是如此,其實從孫思邈談養生長壽來看,還是一個做人的問題。
H. 唐朝葯王孫思邈,壽歲過百,他是如何做到長壽的呢
清晨一盤粥,夜飯莫敦促;撞動景陽鍾,叩齒三十六;大寒與大熱,切莫貪色慾;坐卧莫當風,瀕於暖處浴;食飽行百步,常以手摩腹;再三防夜醉,第一戒神嗔; 安神宜悅樂,惜氣保和純;壽天休論命,修行在個人。——《孫真人長壽歌》
所以他之所以把控制飲食放在了首句,也一定是他的經驗之談,其實古人一直把控制飲食,當作養生的重要手段。在位61年的康熙皇帝,在皇帝這個高危人群中,也是算長壽之人,他曾把自己養生的要訣,寫在了《庭訓格言》中,其中就有“節飲食,慎起居,實卻病之良方”一句,他的孫子乾隆皇帝,處處像他學習,養生一道自然也在其中,據曾經參見過他的使臣記載,他八十多歲時,臉上還很少見皺紋,猛一看似乎只有六十多歲。
“切莫貪色慾”、“再三防夜醉”,這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之外,也有勸誡世人惜福養生的意思,貪色,酗酒等都是內心無法控制貪欲的外部表現。孔子的君子三戒中曾說“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慾望就像海水,越喝只會越渴。當人無法控制自己慾望的時候,最基本的養生之道“節食”,自然也就無從談起了。
I. 孫思邈的養生長壽方法哪幾種
根據孫思邈的《千金方》和《攝養枕中方》,從中總結出孫思邈養生長壽的13種方法,廣為流傳:
發常梳: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然後由前額開始掃上去,經後腦掃回頸部。早晚做10次。經常做這動,可以明目袪風、防止頭痛、耳鳴、白發和脫發。
目常運: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復3次。搓手36下,將發熱的掌心敷上眼部。強化眼睛,糾正用眼錯誤。
齒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齒互叩,無需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發出聲響。輕輕鬆鬆慢慢做36下。通上下顎經絡,幫助保持頭腦清醒,加強腸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
漱玉津:口微微合上,將舌頭伸出牙齒外,由上面開始,向左慢慢轉動;一共轉12圈,然後將口水吞下去。之後再由上面開始,反方向再做一下。口微微合下,這次舌頭不在牙齒外邊,而在口腔里,圍繞上下顎轉動。左轉12圈後吞口水,然後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時,盡量想像將口水帶到下丹田,可以強健腸胃,延年益壽。
耳常鼓:手掌掩雙耳,用力向內壓,然後放手,應該有卜一聲。重復做10次。雙掌掩耳,將耳朵反折,雙手食指頂住拇指,再用力彈向後腦風池穴十下,「卟卟」有聲。這動作每天臨睡前後做,可以增強記憶和聽覺。
面常洗:搓手36下,暖手後以後上下掃面。暖手後雙手同時向外圈。這動作經常做,可以令臉色紅潤有光澤,同時不會有皺紋。
頭常搖:雙手叉腰,閉目,垂下頭,緩緩向右扭動,直至恢復原位為一次,共做6次。反方面重復做6次。可令頭腦靈活,防止頸椎增生。
腰常擺:身體和雙手有韻律地擺動。當身體扭向左時,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命門」穴位。反方向重復。最少做50至100下。強化腸胃、固腎氣、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搓手36下,手暖後兩手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當自己的身體是一個時鍾。揉的范圍由小至大,做36下。可幫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脹。
攝穀道:吸氣時提肛,即將肛門的肌肉收緊。閉氣,維持數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後呼氣放鬆。無論何時都可以練習。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至30下。
膝常扭:雙腳並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向左右扭動,各做20下。強化膝頭關節,所謂「人老腿先老、腎虧膝先軟。延年益壽,由雙腳做起。
常散步:挺直胸膛,輕松地散步。最好心無雜念,盡情欣賞沿途景色。俗話說:「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散步是有益的運動。
腳常搓:右手擦左腳,左手擦右腳。由腳跟向上至腳趾,再向下擦回腳跟為一下。共做36下。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湧泉穴,共做100下。常做這動作,可以治失眠、降血壓、消除頭痛。
J. 孫思邈為什麼可以這么長壽
宣律法師聽後,對他說:「龍王不必擔心,終南山有一高士叫孫思邈,是我的好朋友,你去找他,他有妙法可以救你,記得說是我介紹的。」於是龍王又去了終南山找到了孫思邈。將事情的來龍去脈又和孫思邈說了一遍,孫思邈聽後對龍王說:「這件事我知道了,你回龍宮吧,這件事交給我了,三日之後,胡僧必回西域,昆明池水如初。」
龍王心裡還有些不踏實,但既然孫思邈已經說了他能解決,就先回去了。孫思邈隨即下山入皇宮見到了西域胡僧,對他說:「你來的目的我知道,你要什麼我也知道,我這里有一味葯,正是你需要的,我送給你,希望你放過昆明池龍王。」胡僧接過孫思邈遞來的小瓶,打開一聞,香氣直入腦髓,大驚,問孫思邈此為何物。孫思邈說:「此為龍腦,產自南方瘴氣之地,你將此入葯,葯性與龍王之腦相同。」
胡僧謝過孫思邈之後就做法離去了,果真,三日之後昆明池水暴漲,恢復到原來的水位,並且天降大雨,緩解了旱情。
多年之後,一次孫思邈在終南山采葯,遇到一青衣少年,少年見到孫思邈之後就跪下行禮,說道長多年以前救過他的父親,今日是特意來山上尋道長報恩的。孫思邈救人無數,一時想不起這少年的父親是自己什麼時候救的,就說了幾句客套話,打發他下山就算了。
誰知少年執意請自己下山,說自己家的宅院就在山下,一定要去家裡做客,父母要親自表示感謝。無奈,只好隨少年下山,到了山下,見到一灰瓦白牆的宅院,進去之後,一白衣老者熱情的迎接了孫思邈。
所以孫思邈只好取出一條紅線,讓宮女把線系在皇後手腕上,一端從竹簾拉出來,隔著羅帳,捏著這條線為娘娘「引線切脈」。根據絲線細微的抖動,孫思邈即對皇後的疾病作出了診斷。
然後,他向太宗說:皇後的病是胎位不正引起的,只需在中指上扎一針就可治癒。唐太宗欣然同意為皇後施針,宮女們遵從孫思邈的吩咐將娘娘的左手扶出帳外。孫思邈手持銀針,在皇後的中指(中沖穴)上迅速刺拔,皇後疼痛,渾身一陣顫抖,但不一會,竟順利產下皇子。
過了一個多月,孫思邈出門的時候碰到一個騎馬的白衣少年,少年身邊還跟著很多隨從,見到他以後,就趕緊上前來拜謝,並說:「小弟承蒙道長相救,家中父母都想見見您。」原來這個少年就是那條小蛇。他本想不去的,因為自己經常救人,做善事,覺得這並沒有什麼,但是在少年的再三懇求下,孫思邈還是去了,而且沒多久就到了少年所說的住處庄園。
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孫思邈又被接到帝都,拜諫議大夫,這次他雖留住在長安,但仍不願當官。礙於情面就推薦了自己的徒弟劉神威,說徒弟好學,年輕有為,高宗就應允後立即安排劉神威進了太醫院。
上元元年(674年),孫思邈年高有病,懇請返回故里。高宗特賜他良駒等物,還有已故的鄱陽公主的宅邸居住。當時的名士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等文學大家都十分尊敬孫思邈,以待師長的禮數來侍奉他。
孫思邈一生勤於著書,晚年隱居於故里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年)五台山(葯王山年)專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嘗釋卷。
唐永淳元年(682年),孫思邈與世長辭,享年142歲。留下遺囑:要薄葬,不要焚燒那些紙扎的陰間器物,祭祀時不宰殺牲畜。他死後一個多月,顏色還和活著的時候一樣,當抬他的屍體放入棺中時,給人的感覺就像抬的是空衣服一樣。
孫思邈死後,人們將他隱居過的"五台山"改名為"葯王山",並在山上為他建廟塑像,樹碑立傳。每年農歷二月初三,當地群眾都要舉行廟會,以紀念孫思邈為中國醫學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懸絲診脈的故事
唐貞觀年間,太宗李世民的長孫皇後懷孕已十多個月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卧床不起。雖經不少太醫醫治,但病情一直不見好轉。太宗每日愁鎖眉頭,坐卧不寧。
有一日,唐太宗理完朝政以後,留大臣徐茂公問道:"皇後身患重病,經太醫不斷診治,百葯全無效果。
卿可知哪裡有名醫?請來為她繼續治療才是!"徐茂功聞言,便將孫思邈推薦給太宗說道:"臣早聽說華原縣(今耀縣)有位民間醫生孫思邈,常到各地采葯為群眾治病,對婦兒科尤其擅長。疑難之症一經他手,都能夠妙手回春,葯到病除。以臣之見,還是將他召進宮來,為皇後治療才好!"
唐太宗聽過徐茂功的一番話後,表示同意。便派遣使臣馬不停蹄,星夜奔赴華原縣,將孫思邈召進了皇宮。
唐太宗見孫思邈已經來到,便立即召見了他,說道:"孫先生醫術超群,有起死回生之功,皇後身患重病,昏迷不醒,特請先生前來治療,若能好轉,寡人定有重賞。"
但是,在封建社會,由於有"男女授受不親"的禮教束縛,醫生給宮內婦女看病,大都不能夠接近身邊,只能根據旁人的口述,診治處方。孫思邈是一位民間醫生,穿著粗布衣衫,皇後的"鳳體"他更是不能接近的。
於是他一面叫來了皇後身邊的宮娥采女細問病情,一面要來了太醫的病歷處方認真審閱。他根據這些情況,作了詳細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後的病情。然後,他取出一條紅線,叫采女把線系在皇後右手腕上,一端從竹簾拉出來,孫思邈捏著線的一端,在皇後房外開始"引線診脈"了。
沒有多大工夫,孫思邈便診完了皇後的脈。原來,孫思邈醫術神奇,靠著一根細線的傳動,竟能診斷清人體脈搏的跳動。這就是他被群眾稱為神醫的原因。
孫思邈先生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反對醫生利用治病的方式謀取私利。他為了協助廣大的群眾,普及醫學知識,於是他四處行醫,為百姓醫治病痛,同時遍查歷代醫學典籍,結合自己臨床經驗,參照民間配方,於公元625年寫成了他的第一部醫學巨著《備急千金要方》三十卷。
到了公元681年,孫思邈先生以百歲高齡,又完成了第二部醫葯學著--千金翼方三十卷。《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比翼齊飛,成為中醫學史上極有實用價值的醫學手冊。在他的醫學著作中,特別強調卓越的醫術,和崇高的醫德。
有一天,孫思邈山中采葯歸來,發現屋外一隻猛虎正向屋內沖來但不進屋,只在門外伏下身來,張著大嘴向屋裡哀嚎。孫思邈看了一會兒,覺得這虎無傷人之意,看它那張著嘴、搖頭呻吟的樣子,孫思邈認為它是口裡的問題。
孫思邈便來到門口,向虎嘴裡一看,果然有一根長長的骨頭卡在了虎的喉嚨上。他順手拿起身邊一隻串鄉行醫時用的銅鈴套在胳膊上,把手伸進了虎口,一使勁,把那骨刺拔了下來,那虎疼得一合嘴,牙齒正好磕在銅制的串鈴上,才沒有傷著孫思邈的胳膊(後來鈴醫們都把串鈴叫做「虎撐」)。骨刺拿出來後,老虎就地向孫思邈磕了三下頭,走進了山林。從此孫思邈進山采葯,那虎就常來陪伴孫思邈,有時還讓孫思邈騎在它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