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歲——杖朝之年;80~90歲——耄耋之年。
2~3歲——孩提回;女孩7歲——髫年;男孩8歲——齠年;幼年泛稱答——總角;10歲以下——黃口;13~15歲——舞勺之年;15~20歲——舞象之年;12歲(女)——金釵之年;13歲(女)——豆蔻年華,15歲(女)——及笄之年;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24歲(女)花信年華;至出嫁—— 梅之年;至30歲(女)——半老徐娘;20歲(男)——弱冠;30歲(男)——而立之年;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歲——花甲。
(1)年僅90歲擴展閱讀: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㈡ 年滿90歲以上的老人國家有啥補貼
我們國家對於80歲以上的老人專門建立了老年津貼制度,目前惠及3000多萬80歲以上老人。但是老人的高齡補貼標准,其實各地是不一樣的。
高齡津貼發放標准,原則上按照各地低保標准、補助水平和發放對象的年齡實行分類分檔發放,並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低保標准變動情況適時進行調整。具體的發放標准由各地民政廳、財政廳按高齡津貼原則協商確定。然而實際上到了個地級市,我們的政策范圍一般會直接放寬為,所有高齡老人都會享受到一定的補貼。
高齡人津貼按照「低標准、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總體要求,創新高齡老人養老福利制度模式,健全養老保障服務體系,建立保障高齡老人基本生活需求的長效機制,推進補缺型老年福利向適度普惠型社會福利發展,使廣大高齡老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不斷提高高齡老人的生活質量。
㈢ 為什麼80—90歲的人叫耄耋之年
耄耋: 八九十歲。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紀很大的人。
語出《漢·曹操·對酒歌》:「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耄耋代指八九十歲的老人.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稱半百或知命、六十稱花甲或耳順、七十稱古稀、八十及九十稱耄耋、百歲老人稱期頤。
㈣ 年滿90歲的老人辦理銀行卡事宜需要親自到櫃台嗎
銀行卡抄(借記卡)辦理襲需要去當地銀行櫃台辦理,流程如下:
銀行卡辦卡的流程:
攜帶身份證、前往銀行營業網點;
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填寫表格;
取號排隊,同時再工作人員協助下復印身份證;
櫃台叫號,前往櫃台,將填好的表格和身份證交給銀行櫃員,辦卡的時候會需要簽字及輸入密碼,密碼為六位數字,為支付(登錄)密碼;
全部辦理完成之後會得到一張銀行卡,如果同時辦理網上銀行業務,會同時得到一個U盾;
完成辦卡。
借記卡辦理條件:
未滿16周歲,監護人持身份證、戶口簿陪同前往;
年滿16周歲及以上,持身份證前往即可。
註:銀行卡可以代辦,須提供戶主和代辦人身份證,用卡密碼須設定固定的原始密碼,未經戶主本人攜帶身份證來修改密碼,此卡只能存錢,無法取錢。另外代辦理銀行卡僅限於借記卡,不過16周歲以下的開卡必須由其監護人(一般為父母)陪同,還需要戶口本或別的證明資料。
㈤ 90歲以上的老人叫什麼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回;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答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㈥ 90歲的年齡怎麼稱謂
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提:指2——3歲的兒童
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專總角」)
豆蔻屬:指女子十三歲
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歲
古稀之年:指七十歲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
期頤之年:一百歲
㈦ 老年人哼的厲害,年齡90歲
我們,每說不煩是假的!家有一個任性的孩子,哪個父母不頭疼?但父母們在想盡辦法「對付」任性孩子的時候,也許從未認真地思考過一個更為關鍵的問題—孩子為什麼任性?義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說過這樣一段話:「對成人而言,兒童的心靈是一個難解之謎。我們應該努力地探尋隱藏在兒童背後的那種可理解的原因。沒有某個原因,某個動機,他就不會做任何事情。一個成人若想找到這些謎底,他必須對兒童採取一種新的態度,增強對兒童的責任感。他必須成為一個研究者,而不是一個遲鈍麻木的管理者或專制的評判員,現實中成人以管理者或評判員身份對待兒童的情況實在是太多了。」蒙台梭利的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在這期策劃里,我們希望父母暫且放下牢騷和埋怨,和我們一起來努力讀懂孩子的任性,解開他們任性背後的心理之謎。寶寶任性,媽媽抓狂孩子的任性行為,由於年齡及個性的不同,會有許多不同的表現,但下面幾種也許是家長們最為常見的。任性表現I:你說東,他偏往西孩子心語:我剛剛過了2歲生日,媽媽說我長大了。長大就要有長大的樣子,我可要自己說了算。中午吃飯時,媽媽又嘮叨著讓我乖乖坐好,不要邊吃邊玩。才不幹呢,我要用小勺演奏音樂!吃完飯,媽媽讓我睡午覺。不,我還想看畫冊,我又不困,干嗎要去睡覺!結果,媽媽生氣了,說我太不聽話。嘿!我為什麼要乖乖地聽話,只有小孩子才那樣做呢!我可是大孩子了耶!媽媽道白:這孩子以前挺乖的,可現在怎麼這么擰?偏要和我對著干!這對他有什麼好處?真恨不得抽他兩巴掌。心理解析:孩子的任性,有時是年齡特徵的表現。研究發現,孩子的成長不是勻速平穩的,有較為乖順的平穩階段,也有較為棘手的不平穩階段。最初,孩子不知道「自己」,玩弄自己的小腳就像玩玩具一樣,表現很乖;伴隨著語言的發展,開始出現自我意識的萌芽,到2歲左右變得更加強烈。他們開始表現自我,凡事都喜歡說「不」,到處炫耀和濫用自己的「否決權」,進入了「第一反抗期」,表現出來就是讓人頭疼的任性。等他們適應這種心理變化後,會是一段較平穩的時期。但到4歲左右,孩子又進入一個不平衡階段,情緒不穩、脾氣暴躁、任性胡鬧,喜歡拒絕別人的要求……種種任性言行再次表現出來。任性表現II:脾氣說來就來,稍不如意就和父母對著干孩子心語:那天,媽媽帶著我和芳芳表姐去吃麥當勞。我一興奮,就把雪糕蕃茄醬弄了個滿鼻子滿眼。媽媽看見了,又開始羅嗦:看你芳芳表姐,吃東西的時候多斯文,說話都慢聲細氣的;再看你,哪像個女孩子!……為什麼芳芳什麼都比我好!那你乾脆要芳芳表姐好了。我越想越生氣,索性把漢堡包、薯條弄得滿地都是,反正也比不上芳芳了!媽媽道白:我這孩子真不知哪根筋有問題,任性胡鬧起來簡直像個野小子,還一點說不得。長大後怎麼得了!心理解析:正所謂一個孩子一個脾氣。所謂脾氣,在心理學上叫做氣質,是孩子身上最早出現的個性特徵。傳統上把人的氣質分為四種類型: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抑鬱質。其中膽汁質的孩子大多脾氣急,性子倔。這樣的孩子很有主意,稍不滿意就會和父母「頂牛」,讓人感到非常任性。但他們的任性時間短暫,事情過去了,很快就忘記了。任性表現III:突發性不可抑制的狂躁孩子心語:我想玩奇奇的遙控汽車,可奇奇太小氣了,不給我玩。我的火一下就躥了上來:不給就搶,搶不到就打!這時,他媽媽看見了,居然去向我媽媽告狀。好啊,想整我?以為我會怕嗎?氣死我了,哼,讓你們先看看我的厲害。我把奇奇的小汽車使勁扔到了地上,看著它散了架,然後我還要把它踩扁。看到了吧,我是一頭發怒的小獅子,你們誰敢惹!媽媽道白:這孩子從小脾氣火暴,動不動就大發雷霆,沒法跟他講道理。真懷疑這孩子有暴力傾向。心理解析:這孩子的行為的確有暴發型人格的某些特徵。這類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和挫折耐受力比一般孩子差,常因微小的精神刺激就突然爆發出強烈的憤怒情緒甚至一定程度的暴力行為,其情緒和行為具有突發性、不穩定性和反復性,給人的感覺自然是異常任性。但孩子的行為是否已超出正常的范圍,還需要仔細觀察,並請專業心理醫生診斷。任性表現IV:要什麼就得有什麼孩子心語:晚上我看電視。哇,可口可樂廣告!我要喝!媽媽說商店關門了,明天再去。那怎麼行,我現在就要!不行?看著吧,我小施幾招,你們就會乖乖地去給我買了。什麼招數呢?很簡單,先哭;再不行就喊,讓周圍的人都聽見;還不行,就在地上打滾或用頭撞牆。這幾招一用,大人們就會投降了。媽媽道白:這孩子平常都跟著爺爺奶奶,平時說一不二,被寵慣了。老人自己也知道孩子的毛病,常當著孩子的面對我們數落他「任性,誰都得聽他的」,可我們真要管的時候,老人又總護著。心理解析:「極端自我中心」的生活環境是培植任性的沃土。前面分析過,在孩子正常的成長過程中,會出現自我意識非常強烈的階段,這時如果家長遷就放任,讓孩子指揮一切,他們的自我中心意識就會過度膨脹,從而表現為極端任性,這在獨生子女的隔代教育中體現尤為明顯。而老人當著孩子的面反復說他任性,更給了孩子一種心理暗示,進一步引導他朝著「任性」的方向發展。這叫做「標簽效應」。可以說,這種孩子的任性完全是成人「培養」的結果。當然,除了這些稍具典型性的任性表現之外,孩子們還會玩出千奇百怪的任性花樣。但不論何種任性,除了有先天性的心理基礎外,更有後天培養環境的植造。事實上,任性,是家長與孩子之「戰」中家長敗北的結果。任性之戰,一場輸不得的戰爭親子之間是一種很奇特的關系,一方面相互依戀,一方面又互有攻守,有些像打仗。具體到任性這個問題,同樣可以看到類似的進退攻守關系,孩子不斷任性胡鬧的過程,就是家長不斷喪失權威的過程。我們越來越重視對孩子生活上的關愛和智力上的啟蒙,隨之淡忘的就是家長權威的建造。畢竟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權威是必不可少的。這權威不是懼怕,不是恭順,不是畏首畏尾,它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尊重。試想,如果孩子根本不尊重你這個人,又怎麼會尊重你的意見和建議?所以,如果說任性是孩子發起的一場指向成人權威的進攻,那麼,你是只許勝,不許敗的。稍有半步退讓,你輸掉的不僅有自己的權威,還有教育的效率和質量。要想百戰不殆,惟有知己知彼。我們不妨從雙方心理上的演變來分析一下,看看這場任性之戰究竟是如何打響的—百般滿足導致貪婪愛孩子就要滿足孩子,這個觀念已經成了多數父母的信條。但孩子的慾望是沒有限度的,特別有時會提出一些並不合理的要求。以愛的名義,家長多會選擇退讓:就遷就他一次半次的吧!可惜,一次之後並非家長希望的半次,而多是兩次、三次……不斷滿足讓孩子越發貪婪,直到有一天、有一次,家長認為要求離譜、不能再滿足了,一向有求必應的孩子便會遭遇到讓他們感覺突兀的拒絕。孩子的認識能力有限,對於自己的慾望是否合理不善分辨;但他們的記憶力很好:上一次你可是滿足了我的喔!這次為什麼不行呢?戰爭的導火線就此點燃……於心不忍貽誤戰機但孩子一般不會一開始就真刀真槍,而是先試探,派出的充其量只是偵察兵,就算被你剿滅,也損失不大—他們可能本來就對被拒絕有所准備。但是面對理直氣壯、張小牙舞小爪的孩子,有些於心不忍的家長自己先理虧了:大人怎能跟孩子一般見識,算了,下不為例吧!這一來便讓孩子看到了有機可乘,從而抓住你的漏洞頻頻打擊:餡餅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勝利」要靠自己爭取耶!味退讓鑄成敗局打仗本不能計較一城一地之得失。就算被孩子鬧過幾回,家長如能當機立斷,沉下臉來,也還是有希望轉敗為勝的。但現實中不少家長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為了落個清凈一味割地求和,結果損失城池不重要,關鍵是長了對方的軍心,滅了自己的士氣。兵敗如山倒,等到孩子嘗到了甜頭長驅直入的時候,敗局其實已經鑄成。但肩負著教育的責任,家長不能允許自己真的敗北,忍無可忍只好聲色俱厲、殊死反抗。這時帶來的傷害就大了,你認為你在拒絕他不合理的要求,他認為被拒絕的是正在萌動的自我,或者更嚴重的,他認為你已經不再愛他了。親子的和睦,孩子的成長,都有可能因此而蒙上陰影……後果夠嚴重的,起因卻很簡單:就是最初的那一次半次的退讓。所以要想打贏這場仗,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從一開始就站穩腳跟。如果你的孩子只是偶爾出現任性的行為,那麼,別著急,他還不能算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但是,如果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了任性的情形,行為就很可能會成為習慣,到那時,就算你多付出幾倍的精力也未必能徹底矯治了。所以,對你來說,最關鍵的就是—別讓任性成為習慣在這個問題上,幾位媽媽們的體會和建議很值得你參考。璐璐媽:一個雙休日,我領著2歲多的女兒逛商店。我興致正高時,女兒卻莫名其妙地發起脾氣來,怎麼哄都不管用。沒辦法,只好抱起她往外走。就在蹲下去的瞬間,我突然發現:從孩子的眼光看去,眼前不是色彩斑斕的商品,而是晃來晃去的人腿!怪不得孩子發脾氣,原來和我感覺不一樣。建議一:當孩子出現任性行為時,一定要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看其行為是否可以理解,接下來自然就知道該怎麼辦了。(編者:其實璐璐的行為算不上是任性,可要是不理解孩子,反而責怪她任性,那她也許真會因為你的強化而「任性」了。)洋洋媽:有一次就要吃飯了,兒子非要吃果凍不可,我拒絕了他,他就大聲哭鬧起來。我使個眼色給丈夫,我們先後走進裡屋,把他一個人留在客廳。開始,他仍然大聲哭喊:「給我果凍!」過了一陣,哭聲低了下來,又過了一會,聽不見聲音了。我們出來一看,他正在那兒玩手指呢!後來,我和丈夫有了默契:每當他任性哭鬧時,我們照舊做自己的事,不理他,當然事後,少不了要給他講講道理。兒子鬧了幾次後,以後就很少出現這種行為了。建議二:孩子出現任性行為時必須狠下心來,一次也不能遷就,一旦給了孩子用任性來要挾父母的成功體驗,以後就麻煩了。欣欣媽:有一天,欣欣從幼兒園回到家時,我正在趕一篇文章。他湊過來鬧著要我給他講故事,給他講道理也不聽,我有點火了。孩子一開始默默地流淚,見我沒理他,就哭起來,怎麼哄也哄不住,鬧騰了半天,最後還是給他講了個故事才算罷了。靜下來想想,覺得很對不起孩子:他一天沒見到媽媽了,我為什麼就捨不得那點時間來滿足他的合理要求而要等他犯性子呢?以後,我通常會認真滿足他的一些合理要求;實在太忙的時候,就不等孩子提出要求,先對他提出請求。這樣,孩子覺得受到了尊重,很少再跟我犯擰。建議三:以合理的方式及時滿足孩子合理的需要可以有效地防止孩子的任性。滿足不了也可以在孩子之前先行請求體諒。最愚蠢的做法就是,等孩子任性發脾氣了再來答應孩子的要求。俊俊媽:六一節,孩子爸爸給他買了一輛自動坦克。鄰居小朋友都很羨慕,想和他一起玩,孩子卻傲慢地拒絕了:「這是我爸爸剛給我買的,我還沒玩夠呢。」我趕緊勸說,可他就是不聽,還和我大鬧起來。就在我們吵鬧之際,那幾個小朋友拿著自己的玩具玩起了集體游戲,說說笑笑地很開心。這時,兒子不鬧不吵了,靜靜地看著他們,最後不得不「求和」,和大家交換玩具,一起玩。那以後我學精了:經常給孩子創造一些集體活動的機會,孩子獨霸玩具的任性行為越來越少了。建議四:預防因自我中心而導致的孩子任性,讓他和同伴一起玩耍、活動是捷徑之一。比如平時經常請鄰居的小朋友到家裡;適時地放孩子出去找夥伴;多帶孩子走親訪友等。個人,都是一棵陽光里的樹,正面是陽光,背面也是陽光,傾聽著花事和愛情在瞬間綻放的聲音!
㈧ 八九十歲高齡稱為什麼之年
耄耋 [ mào dié ]
指老年;高齡(耋:七八十歲的年紀):耄耋之年。壽登耄耋。
耄耋是版一個漢語詞彙權,讀作mào dié。耄,年紀約八、九十歲。耋,年紀為七十歲。耄耋指年紀很大的人。古時男女稱呼年齡是有區別的,一般來講,男性稱「壽」,而女性是不稱壽的,一般稱「福」。
㈨ 90歲老人悼詞(最少600字)
寫作思路:總結死者生平業績,肯定其一生的貢獻,悼詞的內容是積極向上的 情感基調是昂揚健康的,對死者的逝世表示惋惜並勉勵後人。
正文:
各位來賓、各位親朋、各位父老鄉親:
今天,我們懷著非常沉重的心情,在這里深切悼念退休老教師——周鳳*老先生。
哀樂低回,北風哀號,雲天低垂,物無光華,花無悅色,百草凋枯,萬木蕭條!我鎮教育戰線的老前輩一周鳳*老先生離我們而去了。
周老先生的一生是愛國愛黨愛民,辛勤儉朴,任勞任怨,忘我工作的一生。他生於公元1923年農歷正月初四,於2010年農歷十月十七日因病醫治無效,與世長辭,享年90歲。
周老先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熱愛村民,熱愛生活,他經常用那飽含熱情的筆墨和清秀的字跡,熱情洋溢地歌頌社會的進步、黨的正確領導、祖國及新農村的變化,繼續播撒文明的種子,同時也不斷豐富自己的晚年生活,增添了無限樂趣。
周老先生,品德高尚,作風正派,遵紀守法,廉潔奉公,一身正氣,正如他門前親手栽種的勁竹,常年翠綠,挺拔向上,無論嚴冬酷寒,仍堅韌如故。
他子女多,生活負擔重,工資微薄,但始終保持勤儉節約、細水長流的儉朴作風,沒有向領導告過苦,沒有向組織提過要求,公私分明,嚴於律己,克勤克儉,度過難關。以校為家是教師的傳統,愛崗敬業是教師的天職,愛生如子是教師的品行,這幾方面,周老先生是我們行業中的楷模。
特別是在物慾橫流的年代,周老師始終保持高尚情操,不伸手向公家要物,不行賄向領導要職,不謀取個人私利。錚錚鐵骨,剛正不阿,這是最難能可貴的精神。
周老先生,團結同事,平易近人,態度謙虛隨和。無論在何種年代,何種場合,和同事們協作愉快,沒有年齡界限,都願意做知心朋友。坦誠待人,知無不言,特別是對年輕教師,身體力行,言傳身教,和他在一起共過事的老師,無不常懷敬佩之心,經他教育的學子,無不常懷感激之情。
周老先生,治家從嚴,教子有方。他雖然子女眾多,在他的精心培育和嚴格訓教之下,都能夠自覺行正道,操正業,有理想,有道德,有能力。
長子繼承了老先生的衣缽,為基礎教育默默奉獻。其餘愛子,都能文明經商,童叟無欺,發家致富;兩女勤儉治家,為發展家庭經濟當好了賢內助。孫輩繁衍,家族龐大,無不以老先生之風范為楷模,敬業愛崗,無私奉獻,利國利民,為繁榮社會主義經濟做出了貢獻。
周老先生撒手人寰,永遠離開了我們,想見儀容空有影,欲聞教誨杳無聲。學生失去了一位好老師,子女失去了好慈父,同志失去了一位好師長,但是最初的笑聲與最後的逝世都是生命的必然。
最初的晨曦與最後的晚霞同樣光照人間,只要我們以老先生的優秀品德和高尚情操,為我們永遠學習的典範,作無限追求的動力,我相信周老先生定會含笑九泉,我相信周老先生在天之靈定會保佑家人快樂安康,家族繁榮昌盛,教育事業更加興旺發達。
在此衷心祝願:一路走好!安息吧,周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