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老壽星的拐杖杖頭刻著什麼鳥的圖案
仙鶴,通常人們會把長壽的人比做仙鶴,其實烏龜更為長壽,但中國忌諱龜,所以將仙鶴、松柏做為長壽的代表!!!
你可以想一下有長壽老人的吉祥畫上是不是也有一個仙鶴!!!
『貳』 仙鶴為什麼長壽
在中國、朝鮮和日本,人們常把仙鶴和挺拔蒼勁的古松畫在一起,作為益年長壽的象徵。其實,傳說中的仙鶴,就是丹頂鶴。
丹頂鶴性情高雅,形態美麗,素以喙、頸、腿「三長」著稱,直立時可達一米多高,看起來仙風道骨,被稱為「一品鳥」,地位僅次於鳳凰。除此之外,鶴在中國的文化中占著很重要的地位,它跟仙道和人的精神品格有密切的關系。
鶴雌雄相隨,步行規矩,情篤而不淫,具有很高的德性。古人多用翩翩然有君子之風的白鶴,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賢能之士,把修身潔行而有時譽的人稱為「鶴鳴之士」。
鶴為長壽仙禽,具有仙風道骨,據說,鶴壽無量,與龜一樣被視為長壽之王,後世常以「鶴壽」、「鶴齡」、「鶴算」作為祝壽之詞。鶴常為仙人所騎,老壽星也常以駕鶴翔雲的形象出現。
鶴也常和松被畫在一起,取名為「松鶴長春」、「鶴壽松齡」;鶴與龜畫在一起,其吉祥意義是龜鶴齊齡、龜鶴延年;鶴與鹿、梧桐畫在一起,表示「六合同春」。
畫著眾仙拱手仰視壽星駕鶴的吉祥圖案,謂為「群仙獻壽」圖。鶴立潮頭岩石的吉祥圖案,名叫「一品當朝」。兩只鶴向著太陽高飛的圖案,其吉祥意義是希望對方高升。鶴、鳳、鴛鴦、蒼鷺和黃鴿的畫,表示人與人之間的五種社會關系。其中,鶴象徵著父子關系,因為當鶴長鳴時,小鶴也鳴叫。鶴成了道德輪序的父鳴子和的象徵。
然而自然中的丹頂鶴,它與生長在高山丘陵中的松樹毫無緣份,它是生活在沼澤或淺水地帶的一種大型涉禽,常被人冠以「濕地之神」的美稱,而且壽命一般只有二三十年,並不長壽。
『叄』 巴南豐盛古鎮響石只有兩方響石大的有八公斤,小的是個長壽龜,背面有中國地圖圖案'
真的嗎?這個我還不知道呢。
『肆』 佛教中代表長壽的符號或者圖案有什麼~~
白頭翁和牡丹
松
『伍』 古往今來人們都希望能健康長壽。下列不是側重於寄寓和祝頌健康長壽,而是側重於表達喜慶的風箏圖案是
D,喜鵲
求福:
人們對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與「遍福」、「遍富」諧音,盡管它形象欠美,但經過充分美化,把它作為象徵「福」的吉祥圖案。以蝙蝠為圖案的風箏比比皆是,如在傳統的北京沙燕風箏中,以「福燕」為代表,在整個硬膀上,可以畫滿經過美化的蝙蝠。其它的取其寓意的風箏有:「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獻壽」、「五福捧壽」、「福壽雙全」、「五福齊天」、「五福獻壽」等,周代《洪範》篇載「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攸好德」謂所好者德,「考終命」謂善終,不橫夭。按五福寓意,福已包含富和壽。其他的求福吉祥圖案還有「魚」和「如意」(如意原是竹木製的搔杖,專搔手夠不到的地方,因能盡如人意而得名)。與此有關的吉祥圖案與風箏有:「連年有魚」,「喜慶有餘」,「鯉魚跳龍門」,「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長壽:
古往今來人們都希望健康長壽。寄寓和祝頌長壽的圖案很多:有萬古長青的松柏,有據說能享幾千年壽命的仙鶴及色彩繽紛的綬帶鳥,有據傳食之可以長命百歲的「仙草」靈芝和能夠使人長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追求和表達長壽的「壽」字有三百多種字形,變化極為豐富。源於佛教的「萬」字紋樣,寓「多至上萬」之意。在沙燕風箏中,腰部的圖案就多為回轉「萬」字紋樣。與此有關的吉祥圖案與風箏有:「祥雲鶴壽」,「八仙賀壽」等。
喜慶:
表達人們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字有不少字形,「喜喜」是人們常見的喜慶圖案。喜鵲是喜事的「徵兆」,風箏中有「喜」字風箏,「喜喜」風箏碰等,與此有關的風箏和吉祥圖案有:「喜上眉梢」,「雙喜登眉」,「喜慶有餘」,「福祿壽喜」,「雙喜福祥」。喜慶圖案頗具情趣的還有百蝶、百鳥、百花、百吉、百壽、百福、百喜等圖案,如「百鳥朝鳳」。寓間美滿婚姻、夫婦和諧有鴛鴦圖案風箏等。
吉祥:
龍、鳳、麒麟是人們想像中的瑞禽仁獸。龜在古代是長壽的象徵,後來以龜背紋代替。特別需要強調的是關於龍的話題,中國是個尚龍的國家,在我們國家裡龍是有著特別的意味,龍有著鹿的角,牛的頭,蟒的身,魚的鱗,鷹的爪的神奇生物,被視為中華古老文明的象徵。以瑞禽仁獸及其它物象構成的傳統吉祥圖案有:「龍鳳呈祥」,「二龍戲珠」,「彩鳳雙飛」,「百鳥朝鳳」等。中國傳統風箏-龍頭蜈蚣長串風箏,尤其是大型龍類風箏,以其放飛場面壯觀,氣勢磅礴而受人喜愛。
『陸』 中國漢字的演變圖形。
漢字的演變過程,急急急!!!!!!!!!!!!!!!!1
懸賞分:5 - 解決時間:2008-12-6 12:56
我想問下,關於倉頡造字的故事傳說,謝謝
提問者: GILLIANJAY418 - 試用期 一級 最佳答案
【來歷】
漢字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 安陽 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最常用的500個漢字
的一是在不了有和人這中大為上個國我以要他時來用們生到作地於出就分對成會可主發年動同工也能下過子說產種面而方後多定行學法所民得經十三之進著等部度家電力里如水化高自二理起小物現實加量都兩體制機當使點從業本去把性好應開它合還因由其些然前外天政四日那社義事平形相全表間樣與關各重新線內數正心反你明看原又么利比或但質氣第向道命此變條只沒結解問意建月公無系軍很情者最立代想已通並提直題黨程展五果料象員革位入常文總次品式活設及管特件長求老頭基資邊流路級少圖山統接知較將組見計別她手角期根論運農指幾九區強放決西被干做必戰先回則任取據處隊南給色光門即保治北造百規熱領七海口東導器壓志世金增爭濟階油思術極交受聯什認六共權收證改清己美再采轉更單風切打白教速花帶安場身車例真務具萬每目至達走積示議聲報斗完類八離華名確才科張信馬節話米整空元況今集溫傳土許步群廣石記需段研界拉林律叫且究觀越織裝影算低持音眾書布復容兒須際商非驗連斷深難近礦千周委素技備半辦青省列習響約支般史感勞便團往酸歷市克何除消構府稱太准精值號率族維劃選標寫存候毛親快效斯院查江型眼王按格養易置派層片始卻專狀育廠京識適屬圓包火住調滿縣局照參紅細引聽該鐵價嚴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徵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徵。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徵。
1. 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時代的文字,只有少數卜人史官使用。它主要是用刀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由於龜甲獸骨堅硬,所以筆畫以直折為主,很少圓轉。因為用尖刀雕甲骨文刻,所以線條細而均勻。甲骨文是最早的漢字,具有早期漢字的特點:圖畫性強,寫法上沒有定型,大小不一,隨意性大。
試猜猜下圖中的六個古字是什麼字:
答案:
貞 夕 雨
(會意) (象形) (象形)
今 其 疾
(會意) (象形) (會意)
2.金文
金文又叫鍾鼎文,盛行於西周。它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金文的形體和結構與甲骨文相似,因為金文是把字刻在模子上再澆鑄而成,比較容易寫,所以它的筆畫特點是:字形圓轉, 大小均勻。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但還有較多的異體字。
3.篆書
篆書有大篆與小篆之分。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時的一種文字,又稱籀文,有戰國時期秦國的石鼓文及周宣王時使用的識字課本《史籀篇》一類。形體特點與金文大體一致,具有筆畫繁多的特點。小篆是秦代實行書同文政策時頒行的統一字體,由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後改定的字體。因為它是正式頒行的統一字體,經過整理、簡化,所以異體字大量減少,且字形呈長方,奠定了漢字「方塊形」的基礎。小篆筆畫更加勻稱整齊,線條粗細一致,更加圓轉,符號性增強了,圖畫意味大大消失了。因為小篆在大篆的基礎上簡化而成,一般說小篆是大篆的簡體。
小篆書法:野鶴巢邊松最古,仙人掌上雨初晴 江流有聲 斷岸千尺
4.隸書
隸書產生於秦代,盛行於漢代。在秦代,隸書與小篆並行,是書隸日常抄錄公文的便捷字體。小篆難寫,不能適應秦代公文往來的需要,多用在比較正規的場合。為了便於快捷地書寫,隸書將小篆圓轉均勻的線條變成方折平直粗細有致的筆畫;將小篆縱長內聚的結體風格變為橫扁舒展;此時的隸書成為不再象形的漢字元號。隸書對漢字字體的改變是巨大的,因此,「隸變」就成了古今漢字的分界。小篆以前的漢字為古漢字。它們共同的特點是象形性強,定型性差,字由線條構成,沒有形成構字的元素——筆畫。隸書以後的漢字為今漢字。今漢字的特點是符號性強,定型性強,字由種類有限的筆畫構成。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正式的書寫體,也稱為「漢隸」(也稱今隸)。漢隸書寫風格多樣,一種以方筆為主,如《張遷碑》;一種以圓筆為主,如《曹全碑》。
編輯本段【造字原理】
六書是漢字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禮中就有提到了六書,只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這個漢字構造原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象形:這種造字法是依照物體的外貌特徵來描繪出來,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就是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後來逐漸演化變成現在的造型。
指事:這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如卜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
形聲:此乃文字內以特定形狀(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這個字也可為一個字根,結合不同的屬性字根,可合成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樣的發音(也有的只有聲母一樣),表達不同的事物。但形聲字,也因古今語言音韻變遷,不少古代同類形聲字在今天的官話已無共同音素了。
會意:這個造字法,是將兩個字根組合起來,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組起來,就是日光加月光變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過去所言;有信,就是這個人都很遵守自己說過的話。
轉註:這是用於兩個字互為注釋,彼此同義而不同形,漢代許慎解釋道:「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這怎麼說呢?此二字,古時「考」可作「長壽」講,「老」、「考」相通,意義一致,即所謂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詩經的《大雅?棫樸》亦雲:「周王壽考。」。蘇軾的《屈原塔詩》也有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一語。其中的「「考」皆「老」意,特別注意的是,後代的文字學家針對許慎的前述的定義也作了大量的解釋。其中包括「形轉說、聲轉說、義轉說」三類,只是這三種說法有人認為不夠全面,當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也有解釋說「轉注」就是一個形體(字根)記錄兩個讀音和意義完全不同的兩個詞。例如「帚和婦」與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
假借:這法簡言之,借用一字,去表達別的事物。一般來說,是有一個無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個發音接近或是屬性近似的字根,來表達這個新事物。例如:「又」,本來是指右手(最早可見於甲骨文),但後來被假借當作「也是」的意思。聞,本意是用耳朵聽東西的意思。例如《大學·第七章》中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但後來被假借成嗅覺的動詞(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錯用)。
總結以上六書,前兩項,「造字法」也;中兩項,「組字法」也;後兩項,「用字法」也。這六個原理,是古代文字學學者歸納出來的字學理論。其所含漢字構成法則,是長期演化而成的,不是任何一個人獨創的。
編輯本段【漢字的結構】
漢字由一個或以上的字根以二維方式(歐語系是一維文字)在特定的空間、配置在一個正方塊內而組成,因此有方塊字的別稱,從結構上來看,漢字有以下特色:
單一字內就有很高的信息密度,在表達同樣的事物時,可比表音文字用更短的篇幅表達同樣的訊息,所以漢字的閱讀效率很高。
一個漢字乃由四百多個表意象形字母為基本字根,如金、木、水、火、土等,像積木一樣組合而成。
一個未知文字的含意,可拆字,從組成字根以及空間的配置推斷出其字義。當時代演進出現新事物難以詞的方式來表達時,也能以字根組合原則,合成出新字來用,例如中文的鈾字,就是近代為了表現一種新發現的化學元素而新造的字。
漢字組成的字根空間配置對字義有影響:如同樣是「心跟亡」的合體,左右排是「忙」,上下排是「忘」,排列不同,導致不同含義;文字右邊有「乂」這個字的部件,這表示右手(手的左偏旁表示左手)持某物對左邊字根作某事(金文、甲骨文考古的發現),如果右手上面拿東西就變成「攵」,有這個字根的,幾乎都是攻擊性或是用暴力達成某件事,例如攻、敗、敲、收、散、政、牧、敕等等。
編輯本段【字形】
(漢字書法):「國」這個字的筆畫漢字有各種不同的書寫方式,即有不同的字體;不同的字體,漢字的字形不一樣。
規整的字體(如楷書、宋體、隸書、篆書等)書寫下的漢字是一種方塊字,每個字占據同樣的空間。漢字包括獨體字和合體字,獨體字不能分割,如「文」、「中」等;合體字由基礎部件組合構成,佔了漢字的90%以上。合體字的常見組合方式有:上下結構,如「笑」、「尖」;左右結構,如「詞」、「科」;半包圍結構,如「同」、「趨」;全包圍結構,如「團」、「回」;復合結構,如「贏」、「斑」等。漢字的基礎部件包括獨體字、偏旁部首和其他不成字部件。
漢字的最小構成單位是筆畫。
書寫漢字時,筆畫的走向和出現的先後次序,即「筆順」,是比較固定的。基本規則是,先橫後豎,先撇後捺,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先外後內,先外後內再封口,先中間後兩邊。不同書寫體漢字的筆順可能有所差異。
編輯本段【讀音】
漢字是多種方言的共同書寫體系,每個字代表一個音節。中國大陸現今以普通話作為標准讀音,普通話的音節由一個聲母、一個韻母及聲調確定,實際用到1300多個音節。由於漢字數目龐大,因而有明顯的同音字現象;同時還有同一字多音的情形,稱為多音字。這一情況在各種漢語中是普遍存在的。
漢字雖然以表意為主,但並非沒有表音成分,最常見的是人名、地名,其次就是外來詞的音譯,比如沙發。此外,還有部分原有的表音詞,如(一命)「嗚呼」、「哈哈」大笑等。但即使如此,還是有一定表意成分,特別是該國國內的人名、地名。而即使是國外的人名、地名,也存在某些表意的底線,比如「Bush」絕不能音譯成「不死」。
由於漢字本身不表音,自漢朝到20世紀漢字在數量上、寫法上雖有變遷,但無法看出發音的變化。必須進行專門的研究才能推測它們在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的發音。有學者經研究認為:漢朝之前,一個漢字發音為兩個音節,次要音節和主要音節,類似今日的韓、日語。
漢字在日語中的讀音有「音讀」和「訓讀」之分,往往一個字有很多讀法,原因來自中國不同時期傳入日本的發音。
在朝鮮語中則大致為一字一音,沒有訓讀。
除了日本以外,其他漢字使用國也有使用了一些多音節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侖)、「瓩」(千瓦)等。但是在大陸地區由於官方廢除已基本不使用,台灣仍在使用,一般人也明了其意思。
編輯本段【注音】
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讀若法和直注法。讀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來注音,許慎的說文解字就採用這種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讀若准」。直注法就是用另一個漢字來表明這個漢字的讀音,如「女為說己者容」中,使用「說者曰悅」來進行注音。
以上兩種方法都有先天上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字沒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過於冷僻,這就難以起到注音的作用,例如「襪音韈」等。
魏晉時期發展出了反切法,據傳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梵文影響。漢字的發音可以通過反切法進行標注,即用第一個字的聲母和第二個字的韻母和聲調合拼來注音,使得所有漢字發音都有可能組合出來。如「練,朗甸切」,即「練」的發音是「朗」的聲母與「甸」的韻母及聲調所拼成。
近代以來,又發展出了漢字形式的注音符號(俗稱ㄅㄆㄇㄈ)以及很多拉丁字母注音方法。注音符號仍是台灣教學的一部分,而目前中國大陸最為廣泛使用的是漢語拼音。
由於漢字以本身表義為主,注音方面較為薄弱。這個特性使得上下千年的文獻,不至於產生如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世界一樣,用字措辭太懸殊的差距,但也造成推斷古代聲韻的難度。例如「龐」從「龍」而得聲,但今日北京話前者讀「páng」,後者為「lóng」。如何解釋這樣的差異,就是音韻學所探討的課題。
編輯本段【漢字與詞語】
漢字是漢文組成的最小單位。
語素是漢文表意的最小單位,類比於英語的「詞彙」和「片語」的總稱。絕大多數漢字可以獨立構成語素,比如「我」,類比於英語中的單一字母構成的詞彙,比如「I」。現經白話文大多數詞語都是由兩個以上的漢字構成的,不過,和英語中「詞彙」和「字母」的關系不同,語素的意思往往和其中各個漢字獨立構成語素時的意思有相關性,因此相當程度上簡化了記憶。
詞語包括語素和若干個語素形成的短語。
漢字的高效率,體現在幾百個基本象形字,可以合成表示天上地下的各種事物的上萬漢字;幾千個常用字,又可以輕松組合出數十萬詞語。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准確掌握這數十萬詞語的搭配形式和用法也成了一種負擔。漢語常用詞彙約為幾萬條,總詞彙量約有百萬條,雖然從數量上來說顯得有些令人望而卻步,但由於大多數漢字構詞法的表意性,要基本掌握並非遙不可及。因此,僅就詞彙而言,其學習難度並不高;相比之下,掌握同樣數量外文詞彙的記憶強度則要大得多。
而從古文的角度來看,用字本義,比起五四白話文運動以降過度依賴詞語,會來的精確且有效率,例如朱邦復先生就提暢精確使用漢字的復古作為。
編輯本段【漢字的數量】
漢字的數量並沒有準確數字,大約將近十萬個(北京國安咨詢設備公司漢字字型檔收入有出處漢字91251個),日常所使用的漢字只有幾千字。據統計,1000個常用字能覆蓋約92%的書面資料,2000字可覆蓋98%以上,3000字時已到99%,簡體與繁體的統計結果相差不大。
歷史上出現過的漢字總數有8萬多(也有6萬多的說法),其中多數為異體字和罕用字。絕大多數異體字和罕用字已自然消亡或被規范掉,除古文之外一般只在人名、地名中偶爾出現。此外,繼第一批簡化字後,還有一批「二簡字」,已被廢除,但仍有少數字在社會上流行。
漢字數量的首次統計是漢朝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進行的,共收錄9353字。其後,南朝時顧野王所撰的《玉篇》據記載共收16917字,在此基礎上修訂的《大廣益會玉篇》則據說有22726字。此後收字較多的是宋朝官修的《類篇》,收字31319個;另一部宋朝官修的《集韻》中收字53525個,曾經是收字最多的一部書。
另外有些字典收字也較多,如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個;日本的《大漢和字典》收字48902個,另有附錄1062個;台灣的《中文大字典》收字49905個;《漢語大字典》收字54678個。20世紀已出版的字數最多的是《中華字海》,收字85000個。
在漢字計算機編碼標准中,目前最大的漢字編碼是台灣的「國家標准」CNS11643,目前(4.0)共收錄可考證之繁簡、日、韓語漢字共76,067個,但並不普及,只有在戶政系統等少數環境使用。台港民間通用的大五碼收錄繁體漢字13053個。GB18030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時最新的內碼字集,GBK收錄簡體、繁體及日語、韓語漢字20912個,而早期的GB2312收錄簡體漢字6763個。而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基本字集則收錄漢字20902個,另有兩個擴展區,總數亦高達七萬多字。
初期的漢字系統字數不足,很多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的表述存在較大歧義。為完善表述的明確性,漢字經歷了逐步復雜、字數大量增加的階段。漢字數量的過度增加又引發了漢字學習的困難,單一漢字能表示的意義有限,於是有許多單一的漢語意義是用漢語詞語表示,例如常見的雙字詞。目前漢語書寫的發展多朝向造新詞而非造新字。
編輯本段【漢字編碼系統】
為進行信息交換,各漢字使用地區都制訂了一系列漢字字元集標准。
國標碼(「國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的簡稱)在中國大陸使用。GB2312收錄6763個漢字,GBK收錄20912個漢字,最新的GB18030收錄27533個漢字。
BIG5碼。收錄13053個漢字。在台灣和香港使用的一位元組或兩位元組編碼。
Unicode並不被中國政府很好的接受。中國政府要求在中國大陸出售的軟體必須支持GB18030編碼。
在國際通信化和軟體設計領域,CJK編碼收集了漢語、日語、韓語中的漢字集。
編輯本段【筆畫最多的漢字】
使用的漢語中邉面的biang是筆畫最多的漢字,共有17筆
biangbiang面是源於陝西的一種面,現在也是一家面館的品牌,還在使用這個字,但這個字字典中查不到biang字的寫法
http://image.space.rakuten.co.jp/lg01/00/0000100800/05/img6f3a9af21ye78c.jpeg
現代漢語中筆畫最多的漢字是 齉nàng
意思是鼻塞而闡述不清 這個字「只有」36 畫
『柒』 老人帶什麼玉比較好除了觀音與佛,還有什麼樣的圖案是象徵長壽的
佩戴觀音,祝福平安;佩戴佛像,乞求消災;佩戴松樹、壽桃、仙鶴、烏龜等圖案,是祈求長生不老的。
『捌』 翡翠擺件圖案的意思
蝙蝠 諧音 福字
鵪鶉 諧音 安 平安之意
古神話傳說中菊花又被賦予了吉祥、長壽的含義。版 菊花歷來被視為權孤標亮節、高雅傲霜的象徵,代表著名士的斯文與友情。 花語菊花:清凈、高潔、長壽 、吉祥.
擺件的寓意包含 幸福平安 吉祥長壽的美好願望 希望回答可以幫助您
『玖』 在民族紋樣中,寓意長壽的是什麼
紋飾以一圖案化的長壽字構成,意人長壽。亦有增長其兩邊或四邊筆劃的,稱「長腳壽字」,亦寓長壽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