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女士七十能說古稀嗎
七十古稀:
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附:
古代年齡稱謂知識介紹
自古以來,我國對嬰、幼、少、青、壯、中、老各個年齡的稱謂,真可說是名目繁多,雅緻有趣。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20歲(男)——弱冠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古代年歲的別稱
總角:指童年。
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兮」。以後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垂髫:指童年。
古時童子未冠,頭發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
束發:指青少年。
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發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後漢書/曹皇後記》「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冠:指男子2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立:指30歲。
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不惑:指40歲。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
Ⅱ 60歲 70歲 八九十歲分別稱為是什麼之年
60歲
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60歲為「耳順之年」。
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六十歲以上。
花甲:我國古代用干支記時間。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乾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把這種記時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
下壽:指60歲以上。
耆[qi]: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為耆。
61歲
還歷壽:61歲的壽辰。由於按干支紀年法,60年為一輪,61歲正是新一輪重新算起的時候,故稱「還歷」。
70歲
從心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70歲為「從心之年」。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耋[dié]: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
77歲
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80歲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歲。
中壽:指80歲以上。
傘壽: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88歲
米壽:指88歲。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此外,還含有年事雖高,但食慾旺盛之意。
90歲
上壽:九十為上壽。
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99歲
白壽:指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100歲
期頤、期頤之年:指百歲高壽。《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註:「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歲,飲食、居住、動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所以「百歲」稱作「期頤」。
Ⅲ 花甲一般指多少歲 70歲稱為什麼
花甲是六十歲,70歲稱為古稀。
花甲:指60歲。花甲即一甲子。由天干、地支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為一循環。因干支名號錯綜參互,故稱花甲子。後稱年滿六十為花甲。花甲也指年月、時代、年紀、年歲。
古稀,稱人年七十。古稀,原有古來稀少,而今也不多含義;但是解作古來稀少,與過去不同了。

明朝時期,著名書畫家唐寅(唐伯虎)讀了 杜詩後,感慨自己已活過了「古稀」,他填了一首《七十詞》:「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為奇。前二年幼小,後十年衰老,中間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裡過了,算來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盡多少奔波煩惱。」唐寅雖活過古稀,仍感嘆唏噓人生幾何。
Ⅳ 70歲是什麼之年
70歲是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
古稀之年舉例詳解:
古稀之年,漢語成語,拼音是gǔ xī zhī nián,意思是指人到七十歲。出自《曲江二首》。
成語用法:
偏正式;作賓語;指男性70歲。
示例:
1、七十~是人生難得的。
2、師傅在~仍堅持游泳、打拳,看上去像是五十來歲的人。★明·馮夢龍《醒世恆言·李道人獨步雲門》

其他老人年齡稱謂:
杖家之年:五十。
杖鄉之年:六十。
杖國之年:七十。
杖朝之年:八十。
《禮記·工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問焉,則就其室。」
斑白:老人。老年人頭發斑白,因代指老人。
黃發:是指長壽老人。:指老人,老人的頭發由白變黃。「黃發」是枯黃的頭發。人老了,頭發上由黑變白,白發則黃。
皓首:白頭,指年老。
久壽:長壽。
眉壽:耄[mao]壽,長壽。人老了眉毛長,所以稱眉壽。
姥[mu]:年老的婦人。
暮齒:晚年,暮年。
暖壽:舊俗在過生日的前一天,家裡的人和關系較近的親友來祝壽。
萬壽:大壽,高壽之意。
遐齡:指人長壽高齡。
Ⅳ 人到70歲稱為什麼
在1989年、1989年以前的時候,70歲叫古來稀、古稀。
但是現在年滿70歲的人還叫古稀嗎?
大家重新看看1989年和1989年以前的照片、電影、電視劇、電視節目中70歲的人都已經是怎樣的面貌特徵、性格特徵與身體狀態,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我沒有看錯的話,凡是在1990年的時候年滿18歲、18歲以上的人(即出生於1972年、1972年以前的人),這三十年來都一直沒有變,佔70%以上的人。
這三十年來存在有年齡變化的人最多隻有十歲或不到十歲的變化差距,決不可能會有三十歲的變化差距。
比實際出生顯老的人,也決不會看起和他們現在年滿的歲數等同一致。
舉例,出生於1930年的人,正常情況的人依然看起和三十年前以前看到的年滿58歲的人是等同一致的年齡狀貌,比實際出生顯老的人看起只有68歲,特別顯老的最多看起只有72歲的極限,決不可能會看起有90歲大壽。
如果不清楚,請大家看看三十多年前、五十年前、七十年前以及更早時期人到了90歲還會跟現在看到的1930年出生的人同歲嗎?
1930年出生的人,現年90歲,但是他們的實際面貌特徵、性格特徵與身體狀態一直是保持在58歲的年齡狀態,和三十多年前、五十年前、七十年前以及更早時期看到的年滿58歲的人是等同一致的面貌特徵、性格特徵與身體狀態,從1990年的時候到現在三十年來情況都一直是這樣。
因此,1930年出生的人真實年齡依然是58、59歲,90歲只是他們的自然年齡而已。
現在,誰才真正是70歲古稀的人?
依然是三十年前年滿70歲的人,也就是現在年滿101歲的人,即出生於1919年的人,才真正是70歲古稀的老年人。
1950年出生的人雖然現在年滿70歲,事實上,從他們的實際面貌特徵性格特徵與身體狀態可以充分鑒定,和70歲還相差三十歲以上的距離。
人的年齡生理因素:
面貌生理特徵,主要表現在人的五官眉目的輪廓深淺。而不僅僅是表現在頭發是否變白脫落、有無皺紋眼袋老年斑、肌肉鬆緊、皮膚粗細與干潤。
外貌生理特徵,主要是表現在人的身材結構。而不僅僅是表現在人的身體胖瘦、身高、五體大小。
身體生理特徵,主要表現在人的日常言行舉止、眼神、說話語音的輕重這三大特徵。而不僅僅是表現在人的感官神經、內部器官組織、體重。
人的五官眉目、身材結構、言行舉止、眼神、說話語音這五個特徵才是人的年齡生理因素的主要特徵表現。不同年齡的人之間的差距就表現在這五個特徵。
李靖飛,男,1957年10月13日出生,這是他在1990年的時候演的電視劇《三國演義》角色張飛,當時才33歲。

現在所謂的「老年人」哪一個不是中年人?
出生於1930年至1949年的人,現在年滿71~90歲,他們的真實年齡依然是40~59歲。
Ⅵ 七十歲是什麼之年
問題一:七十歲叫什麼之年 六十歲叫花甲之年,七十歲叫古稀之年。
問題二:七十歲是絕世什麼年?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有問題可以追問。
滿意請及時採納,謝謝!
問題三:60歲 70歲 八九十歲分別稱為是什麼之年 70歲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80歲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歲。花甲之年:指60歲。 還歷之年:指60歲。
問題四:七十歲叫什麼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韶年:男孩八歲。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歲 志學:十五歲。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歲。 弱冠:二十歲。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歲。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耄耋:八十、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 始齔、仿滲髫年:女孩七歲。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及笄:女子十五歲。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標梅之年:出嫁
問題五:六十歲叫花甲之年,七十歲叫古稀之年,備宏脊不過,八十歲叫什麼?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問題六:耄耋之年是指七十歲至八十歲,還是指八十歲到九十歲? 文言詞典中:
耄:古稱大約70~90歲的年紀
耋: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
耄耋加起來可泛指年紀超過70的老人。七八十的老人,你說他年逾古稀就可。
問題七:指人七十歲的詞語是什麼? 古稀之年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韶年:男孩八歲。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歲 志學:十五歲。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歲。 弱冠:二十歲。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歲。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耄耋:八十、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及笄:女子十五歲。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標梅之年:出嫁
望採納,謝謝!
問題八:年齡超過七十歲了是什麼意思? 古稀之年
問題九:三十歲:而立之年.四十歲:不惑之年.五十歲:年過半百.六十歲:花甲之年.七十歲:古稀之年.那八十歲是什麼? 三十歲:而立之年.四十歲:不惑之年.五十歲:年過半百.六十歲:花甲之年.七十歲:古稀之年.那八十歲是耄耋之年.
弱冠―――二十歲的男子。古代成年男子為二十歲,須行冠禮,表示已成年,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二十歲的女子則稱為「桃李年華」。
而立―――三十歲。語出《論語・為政》:「子曰:『三十而立』。」能夠獨當一面,堅守自己志向。
不惑―――四十歲。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四十而不惑』。」智慧成熟,因明白事理而不被迷惑。古代壯年也稱為「強仕之年」、「春秋鼎盛」。
知命―――五十歲。語出《論攻・為政》:「子曰:『五十而知天命』。」指明白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律,包括生命本身。五十歲也可稱為「知非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耳順―――六十歲。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六十而耳順』。」指個人的修行成熟,沒有不順耳之事。六十歲也可稱「花甲」、「杖鄉」(還鄉之年);六十歲以上已可稱「耆年」。
古稀―――七十歲。出自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九十歲。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紀很大的人。語出《漢・曹操・對酒歌》:「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問題十:為什麼古稀之年是七十歲 古稀之年,指人到70歲的時候。
出 處:唐・杜甫《草堂詩箋》十二《曲江二首》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1]
Ⅶ 七十歲叫什麼之年
老人七十歲稱為古稀之年。
出處:《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因為在古代七十歲是退休回家,把平時當官時坐的的車收(懸)起來的時候,所以也叫懸車之年。又因十歲為一旬,所以七十歲人可叫七旬老人。
「古稀之年」也被稱為「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從某個意義上來說,我們的祖先對人生年齡的分段,是極為科學和合理的。

其他年齡的叫法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Ⅷ 七十歲稱為什麼之年
古人稱男子二十歲為()之年,三十歲為()之年,五十歲為()之年,六十歲為()之年,七十歲為()之年,一百歲為()之年
20弱冠;
30而立;
40不惑;
50知天命;
60花甲;
70古稀;
100期頤。
七十歲叫什麼之年
六十歲叫花甲之年,七十歲叫古稀之年。
七十歲稱為什麼之年?
七十歲
1 古稀之年 來由:《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2 懸車之年 來由:古代七十歲是退休回家,把平時當官時坐的的車收(懸)起來的時候
3 不逾矩之年 來由: 孔子嘗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七十至八十歲在古代稱為什麼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合?之年,耄耄之年。
八九十歲高齡被稱為什麼之年?
耄(mào)耋(dié)、上壽指八九十歲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衫基兆,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
初度(小兒初生之時);
襁褓(本義指嬰兒的被子,後來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周晬(zuì,嬰兒周歲);
孩提(2-3歲的兒童);
齠齔(tiáochèn,指小孩七八歲換牙期);
垂髫(tiá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 (髫,或租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
幼學(小孩10歲);
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束發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及笄是女子十五歲(笄:jī,古代盤頭發用的簪子,表示成年了);
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知命、半百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下壽、耳順之年是六十歲;
古稀、中壽是七十歲;
耄(mào)耋(dié)、上壽指八九十歲;
期頤指一百歲;
花甲重開指一百二十歲;
古稀雙慶指一百四十歲。
七十歲至八十歲稱什麼?(指年齡) 5分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mao die)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總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像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天命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致改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耄耋(音maodie)
90歲-背之年
100歲-期頤
七十歲叫什麼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韶年:男孩八歲。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歲 志學:十五歲。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歲。 弱冠:二十歲。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歲。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耄耋:八十、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及笄:女子十五歲。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標梅之年:出嫁
六十歲叫花甲之年,七十歲叫古稀之年,不過,八鋒談十歲叫什麼?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耄耋之年是指七十歲至八十歲,還是指八十歲到九十歲?
文言詞典中:
耄:古稱大約70~90歲的年紀
耋: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
耄耋加起來可泛指年紀超過70的老人。七八十的老人,你說他年逾古稀就可。
Ⅸ 古稀之年,及笄之年,弱冠之年,期頤之年,不惑之年,分別代表多少歲
古稀之年:70歲,
及笄辯慶宴之年攜銀:15歲(女子),
弱冠之年:20歲(古人二十歲成差稿年,行冠禮,男子),
期頤之年:100歲,
不惑之年:40歲。
Ⅹ 15歲,20歲,30歲,40歲,50歲,60歲,70歲,分別稱為什麼
15歲(女)——及笄之年;20歲(女)——桃李年華;15歲(男)——束發;20歲(男)——弱冠;30歲(男)——而立之年;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10)女子70歲是什麼之年擴展閱讀
古代其他年齡稱謂:
湯餅:出生三天,邀親友吃湯餅。
初度:周歲。《離騷》「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後稱生日為初度。
生小:幼年。《孔雀東南飛》「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
總角:總,聚束;角,小髻,意為收發結之,即兒童的發髻向上分開的樣子,俗稱小丫角,因此稱童年時代為「總角」。
垂髫:指童年。古時童子未冠,頭發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
始齔:齔,兒童換牙,即脫去乳牙長出恆牙。按生理常規,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時換牙,「始齔」便成了童年的代稱。
教數:9歲。
外傅:10歲,出外就學。
束發:束,捆,結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時束發為髻,因以「束發」為成童的代稱,通常年十五歲始稱成童。
舞勺:1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