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870年洪水詳情介紹 規模介紹 損失人員損失主要原因是人為 還是
1870年(清同治九年)7月間,長江上游發生了一場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水。嘉陵江中下游、長江幹流重慶至宜昌河段,出現了數百年來最高洪水位,宜昌河段洪峰流量達105000m3/s。合川、涪陵、豐都、忠縣、萬縣、奉節、巫山、宜昌等沿江城市遭到滅頂之災,洞庭湖區堤垸潰決,洪水泛濫,枝江、公安等州縣水逾城垣數尺,廟宇、民舍漂沒殆盡,為「數百年未有之奇災」。這場洪水主要來自上游嘉陵江和重慶至宜昌幹流區間。嘉陵江流域由嘉陵江幹流、涪江、渠江三大水系組成,三江於合川匯合南流至重慶注入長江。流域面積約16萬km2,占宜昌以上流域面積16%。本流域處於川北川東暴雨區,是長江上游洪水的重要源地。重慶至宜昌幹流區間,除烏江外,區間面積尚有5萬多km2。該區間東西長約500km,南北寬約100km,區間支流眾多,短小流急,集水面積1000~5000km2的支流有13條,均發源於兩岸崇山峻嶺,一旦發生暴雨,集流迅速,對幹流洪峰可產生顯著影響。1870年洪水特別大,發生時間又不太遠,資料比較容易收集。從各類文獻、史籍、方誌中,有天這場洪水的雨情、水情、災情資料很多,記載的內容有的很具體,如《萬縣志采訪事實》詳細地記錄了該場洪水逐日漲水過程。為了滿足流域防洪規劃和工程設計要求,自1952年起,長江水利委員會對這場洪水曾先後組織了7次較大規模的野外實地調查,長江干支流上調查到500多個洪痕點據,在合川、北碚、江北、巴縣、涪陵、忠縣、豐都、萬縣、奉節、雲陽、巫山、宜昌等地發現90多處洪水題刻,為我國歷史洪水調查中發現碑刻最多的一場洪水。題刻的內容大部分為記述最高水位的位置和發生日期,部分還有對洪水漲落過程的描述。這些題刻為確定1870年最高洪水位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在上海海關還發現當年漢口海關實測水位記錄。此外,還搜集到當年歐亞地區氣溫、氣壓、降水等氣象資料一、雨情六月中下旬,長江上游連續出現大雨和暴雨,嘉陵江流域中下游地區和重慶至宜昌段幹流區間出現了強度很大的暴雨。涪江下游銅梁縣志:「六月二十一日午後晝晦震雷大作俄頃溪水陡漲至五六丈」;合川縣志:「六月既望猛雨數晝夜」,「雨如懸繩連三晝夜」;萬縣志:「十九日夜子時大雨徹宵……經兩日雨止」。江北、長壽、忠縣均有「六月大雨」的記載。據洪水調查訪問資料,自重慶至宜昌幹流區間在江北、洛磧、長壽、豐都、忠縣、石寶寨、武陵場、萬縣、雲陽、巫山、秭歸、香溪、宜昌等地,普遍流傳「庚午年漲大水,落了三天三夜大雨」或「七天七夜」、「八日夜」大雨。這場大暴雨,除嘉陵江流域中下游和重慶至宜昌幹流區間強度很大外,上游的岷江、雅礱江,中游地區漢江流域、洞庭湖也出現大雨和暴雨。大雨區的范圍很廣,雨區主要分布在長江上游北岸、中游也有相應降雨。(附圖54-1)。根據文獻記載和調查訪問資料綜合,六月中下旬這場大暴雨大致可分為兩次過程:第一個過程六月十五至十九日(7月13~17日),暴雨區主要在嘉陵江中下游;第二個過程六月二十至二十一日(7月18~19日),暴雨區主要在川東南及長江幹流重慶至宜昌區間。整個雨區呈東北-西南向分布,暴雨中心區大致自西向東緩慢移動,十五日(13日)在涪江,十六日至十八日(14~16日)在嘉陵江中下游穩定少動,十九至二十一日(17~19日)暴雨移至川東和萬縣地區,並向北擴展到漢江流域及宜昌至漢口間,前後歷時約7天左右。1870年夏季,長江流域雨水豐沛,在六月份這場大暴雨出現之前,五月上中旬,長江中下游地區曾連續出現大雨和暴雨。江西省永新、余干、建昌、德安、瑞昌等縣五月上中旬陰雨連綿,新喻五月初三、初四及初八、初九、初十等日,進賢五月初八、初九、初十等日連朝大雨,鄱陽五月久雨。洞庭湖水系的沅江、資水五月份均發生了大水。漢江上游暴雨成災,白河五月下旬水高數丈。五月中下旬長江上游一些地區已發生了大洪水。由此可見,特大洪水發生之前,長江上游及中下游江湖前期水位已經比較高。
Ⅱ 重慶長壽迎來2017年以來最強降雨目前情況如何
9月1日20時至2日13時,重慶長壽迎來今年以來最強降雨天氣過程。轄區內有13個街鎮達100mm以上,其餘6個街鎮雨量均在80~100mm。
長壽區氣象台提醒,陰雨天氣將維持至5日,受上流降雨影響,轄區內河流局部可能出現過境洪水,需注意防範。
Ⅲ 長壽湖泄洪,大壩叫什麼名字
叫「長壽湖攔河大壩」,位於重慶市長壽區長壽湖鎮東海村,建於1954年。長壽湖攔河大壩為新中國「一五」計劃重點項目,於1954年動工興建,1956年竣工。
長壽湖攔河大壩為東西走向,大壩起端連接電站引水渠的進水口,終端是溢洪匣。水庫總容量10.27億m3,其水域面積65.5km2。大壩高52米,壩長1014.3米,壩頂寬8米,為鋼筋混凝土楔形體填充重力攔河壩。周圍3座附壩總機在內,攔水線總長為3880米。大壩西端入口處左右各雕刻有坐形石獅一個,均坐東向西。每個石獅長1.54米,寬0.9米,高2米,整個石雕通高3.16米。兩獅頸系銀鈴,腰佩飄帶口銜寶珠,前足踩球。在兩獅的胸前,各有一對幼獅貼身攀附。壩上內側欄桿為用條石砌成,上置多盞燈具,壩外側修建有多個花台。壩上建有附屬建築物5座。壩東端為溢洪匣,溢洪匣長100米,由5道分別為70餘噸重的鐵匣緊緊關閉,瀉洪時,洪水奪匣而出。長壽湖大壩氣勢宏偉,對於研究該區水文狀況、地質情況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參考意義,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
2013年被列為長壽區第四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Ⅳ 重慶繤江洪水波及幾個縣
波及到南岸、巴南、萬盛等區縣。
西部部分地區、東北部部分地區及東南部局部地區出現了暴雨或大暴雨,其餘地區小到中雨,局部大雨。主城區和雲陽、梁平、石柱、大足等15個區縣的82個雨量站為暴雨;開縣、雲陽、奉節、璧山等4個區縣的6個雨量站達大暴雨,雲陽牛門雨量最大,降雨達155.7毫米。
據水文部門預報,受降雨影響,長江重慶段4站點將相繼出現超保證水位洪峰。預計,長江朱沱站23日20時出現216.33米洪峰,超保證水位4.33米;長江江津站24日3時出現198.47米洪峰,超保證水位1.97米。
長江寸灘站24日8時出現187.6米洪峰水位,超保證水位4.1米;長江長壽站24日20時出現176.5米洪峰水位,超保證水位2.50米。嘉陵江磁器口站預計24日14時出現187.00米洪峰,超保證水位2.00米。
(4)長壽洪水擴展閱讀:
重慶繤江處於此次暴雨中心。幹流金銀台以上暴雨集中,強度大,各支流洪水遭遇,金銀台14日出現洪峰流量31000立方米每秒,超過了歷史最大的1903年(2700立方米每秒),致使下游閬中、南部、南充等縣市大范圍被淹沒,下游控制站武勝15日出現洪峰流量28900立方米每秒。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新聞網—重慶潼南縣洪災已致8.9萬人受災
Ⅳ 長江千年一遇的大水曾經發生在哪一年
來自火鳳網
1870年長江流域發生的特大洪水,是自1153年至今的840多年間最大的一次洪水。
一、雨情
1870年7月長江上游特大暴雨發生之前,中下游地區連續降雨。6月,江西鄱陽大雨,湖南沅江上游及資江大雨;湖北漢江暴雨成災,從而抬高了長江中下游江河湖泊的水位。7月中下旬,暴雨進入長江上游地區。7月13日至19日,嘉陵江中下游和長江幹流重慶至宜昌區間發生了一次歷史上罕見的大暴雨。7月17日至19日,暴雨緩慢移到漢江,又東移至宜昌至漢口區間和洞庭湖地區,使長江上游的洪水出峽後與中游洪水及漢江洪水惡劣遭遇。這次暴雨的特點是:范圍廣、強度大、歷時長。整個暴雨過程約為7天,經模擬分析,7天暴雨量200毫米以上的籠罩面積達16萬平方千米;文獻中有"猛雨"、"雨如懸繩"、"狂風雷雨,連日不息"等形象性記載,是對暴雨強度特大的真實寫照。
二、水情
1870年6月夏汛期間,長江中游連續降雨,江、湖、窪地底水已豐厚。7月份,隨著暴雨進入長江上游地區,嘉陵江發生罕見大水,北碚站洪峰流量達57300立方米/秒(1981年洪水流量為44700立方米/秒),嘉陵江大洪水和金沙江洪水在重慶相遇,形成長江幹流特大洪水,寸灘站水位達196.15米,洪峰流量達100000立方米/秒(1981年洪峰水位191.42米、流量為85700立方米/秒),宜昌站水位達59.50米、洪峰流量達105000立方米/秒,15天洪量為975.1億立方米,30天洪量為1650億立方米。上游洪水與中游洪水惡劣遭遇後,泛濫成災,經過宜昌至漢口區間的江槽、河、湖等調蓄後,至漢口附近歸入江槽。漢口站洪峰水位為27.55米、流量為66000立方米/秒,30天洪量為1576億立方米。
三、災情
1870年長江特大洪水,災情十分嚴重,損失之巨,范圍之廣,為數百年所罕見。主要受災地區為四川、湖北、湖南等省。四川省"六月間(農歷)川東連日大雨,江水陡漲數十丈,南充、合州(今合川)、江北、巴縣、長壽、涪州(今涪陵)、忠州(今忠縣)、豐都、萬縣(今萬州)、奉節、雲陽、巫山等州縣,城垣、衙署、營房、民田、廬舍多被沖淹,居民遷徙不及亦有溺死者。"嘉陵江畔的合川縣 "大水入城深四丈余,僅余緣山之神廟、書院、民舍數十間,水連八日,遲半月水始落,房屋傾大半,未傾者污淖充塞,腥腐逼人,歷兩月之久,稍可居人,滿城精華一洗成空,十餘年未復元氣。"長江幹流上的豐都縣"全城盡沒,水高於城數丈,倉谷漂失,官、民宅半為波濤洗去。"三峽入口處的奉節縣"城垣、民舍淹沒大半,僅存城北一隅,臨江一帶城牆沖塌崩陷,人畜死者甚眾。"
湖北省長江南岸大堤在松滋縣被水沖決形成松滋口,洪水直瀉洞庭湖,洪道所及,盪然無存;北岸大堤在監利決口加之漢江決口,荊北及江漢平原一片汪洋, "衙署、廟宇、居民、田禾淹沒無算,為數百年未有之奇災"。全省30州縣及武昌等廣大地區遭受嚴重洪水災害。湖南省飽受長江潰口之害,安鄉、華容水從堤頭漫過,龍陽、湘陰圍堤盡潰,無一存者,田禾淹沒,廬舍漂流,災情歷年以此為最。洞庭湖區各州縣皆大水為災,全省20餘州縣遭受嚴重洪災。
江西省萍鄉、九江、南昌、鄱陽、德安、瑞昌大水,安徽桐城、宿松、建德、銅陵、壽州、和州、黃池、無為大水,"蛟水沖毀田廬,圩堤漂沒一空"。至長江下游的江蘇、上海、浙江洪水不大,災情較輕。總的來看,1870年洪水災害與1931、1935、1954年洪水災害相比,范圍廣、災情重,為我國歷史上所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