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張家四姐妹」是
兆和,充和,元和,允和稱張家四姐妹,生於1907年至1914年之間,她們的祖父張樹內聲因幫助清廷容平定叛軍立下赫赫戰功而獲「勇敢巴圖魯」的稱號,官至兩廣總督、直隸總督、直隸按察使。她們的父母分別是安徽、揚州的大家族。四姐妹成年後分別嫁給了上海昆劇名角顧傳玠、語言學家周有光、小說家沈從文和德國漢學家傅漢思。在四姐妹共同經歷的這個世紀中,內外戰爭頻繁,社會規范和習俗變化巨大,通過四姐妹不同的人生故事,讓人又一次重溫關於中國二十世紀的鮮活歷史,以及那些過往的社會風情和人事。
B. 家族與壽命
長壽的人都不孤單,他們往往集中在某個區域,或者是在一些家族。先講一個被傳為 歷史 佳話的故事。
文頭是張武齡和她四個寶貝女兒,上邊這幅是張家10個子女的合影。李鴻章的左臂右膀、淮軍第二號人物張樹聲,合肥人,當過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兩廣總督。他的孫子是民國初期教育家張武齡,在蘇州辦樂益女校,聘請的教師有:張聞天、柳亞子、葉聖陶、匡亞明等,看這些名字便知這所學校在當時影響之大。張武齡共有六個兒子和四個女兒。當年四個姑娘也還年輕,短發,民國高中學生裝,在白牆黑瓦,垂柳搖櫓的蘇州九如巷,總有她們的歡笑聲。葉聖陶曾對人說:「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他們都會幸福一輩子。」這四個才女就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合肥四姐妹」,老大張元和一生痴迷崑曲,嫁給了風流倜儻的崑曲名伶顧傳玠。老二張允和嫁給語言學家、漢語拼音的創始人周有光。老三張兆和嫁給了大文豪沈從文。老四張充和嫁給德國著名漢學家傅漢思。娶了她們的這四個男人確實幸福了一輩子。
這四個才女的才華了得,她們的傳奇故事被世人傳為佳話。但本文只談壽命。大姐張元和(1907-2003)享壽96歲。二姐張允和(1909-2002)享壽93歲。三姐張兆和(1910-2003)享壽93歲。四妹張充和(1914-2015)享壽101歲。張家除了4姐妹長壽之外,男性中也不乏長壽者,五子張寰和2014年去世,享年96歲。
其實他們的身體不見得好,例如老二張允和生下來只有4斤重,嫁個老公周有光也是體弱多病,醫生說周可能活不過50歲。張允和和周有光結婚前,人家算他們倆八字不合,如果一定要結婚,二人都活不過35歲。可二人感情已定,毅然結婚。結果張允和活到93歲,周有光更活到112歲。可見家族的長壽基因在起作用。
還有一個大家熟知的宋氏三姐妹。老大宋靄齡活了85歲,老二宋慶齡活了89歲,老三宋美齡活到107歲。如果認為本文舉例比較特殊,宋家、張家在國內都是數得上的上層富裕家庭,這七姐妹所嫁的男人,不是是總理、總統、行政院長兼財長,便是大文豪、大學問家。他們的富裕生活條件,頂級的醫療衛生保障,對她們的長壽肯定會有影響。那麼我來舉另外一個張家的故事,就是我的母親家。我的外祖母1885年出生在農村一個還算比較富裕的家庭,但卻嫁到了一個窮山溝,更不幸是年輕守寡,一個人帶大了五個女兒。她們母女可是生活在 社會 最底層的人,一輩子在死亡線上掙扎。經歷了幾十年的戰亂、幾次大飢荒一次也沒有躲過。逃荒、飢餓就是常態。五個女兒後來都嫁給了勞動者。她們的生活和我國最廣大的老百姓差不多,應該具有代表性。別的就不談了,只說壽命。外祖母活了96歲,大姨94歲、母親90歲、三姨87歲、四姨90歲、五姨77歲。
再來看國外。在英國北愛爾蘭有一個聞名世界的長壽家庭Donnelly家族,一共13名兄弟姐妹,年齡加起來1073歲,2017年打破了吉尼斯世界記錄。他們的母親一共生了16個孩子,最後一直活到94歲才去世。還健在的這13個兄弟姐妹平均年齡已經八十多歲了,還個個身體 健康 ,他們會年年打破吉尼斯世界紀錄。
梅利斯的8個同胞弟妹,有4個年齡超過90歲,3個80歲以上,老大梅利斯105歲,最小的也有78歲,而且現在每一位身體都還是很健朗,還能下田勞作、到教堂做彌撒、上山劈柴等等。梅利斯有9個孩子,24個孫子,25個曾孫,3個曾曾孫。8月22日這一天,一大家子都相聚在家,分享插著蠟燭的碩大蛋糕,共同慶祝康索雷塔·梅利斯的105歲生日。小鎮的鎮長送來一束玫瑰花為梅利斯慶祝生日。梅利斯現在她走路需要幫助,但「頭腦非常清楚」。
梅利斯所在的邊遠小鎮,座落在義大利撒丁島的山丘叢林中,約有2000居民。長壽在這里並不新鮮,該地區集中了撒丁島的大多數百歲老人,而撒丁島共有370個百歲老人,也就是平均每10萬居民中就有23個百歲老人,遠超世界其他地區。
生物衰老的內因是遺傳基因,遺傳因素從根本上控制著衰老的速度和進程。問題是在人們數以萬計的基因中,哪些才是長壽基因。德國基爾大學醫學院一項對大量百歲老人的調查研究表明,人體DNA中存在一種名為「FOXO3A」的基因能夠使人長壽,研究人員還發現,FOXO3A基因發揮的作用覆蓋各種不同人種。這項研究還確定了當FOXO3A基因在DNA上的一個含氮鹼基上出現時,人 健康 地活到90歲的幾率就會更高。日本人和歐洲人之間存在遺傳差異,卻能在兩個人種體內發現同樣的「長壽基因」,使得這項研究更是意義非凡。可以得出結論認為,這個基因很可能是讓全球人類長壽的關鍵因素。人體內應有多個基因主宰著人的生命長短,控制利用長壽基因的影響力,可以改變人類的生命進程,使人能夠在70歲、90歲乃至100多歲時,仍然持他50歲時的蓬勃朝氣。這些基因通過優化身體的生存機能,顯著地增進生物體的 健康 ,從而延長了壽命。波士頓大學一個研究小組調查1000多名百歲老人,發現在這些百歲老人身上存在的150種基因變異體,他們發現,研究對象中最長壽人群,即年齡不低於110歲的老人擁有最高比例的長壽相關基因變異體。
影響人壽命的除了內因,外因也是很重要的,主要是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科學家們提出:1.少吃;2.知足常樂;3.生活規律;4.環境優良。Donnelly家族被問到全家保持長壽的秘訣時說,所有人都沒有過度的保養,只是習慣在每天晚上10點喝一碗麥片粥,早上他們一般會吃煮熟的燕麥、牛奶和蘋果果醬。他們從小都生活在農場里,所有的飲食都是純天然,沒有被污染或者加工過。吃得非常簡單,全家族沒有一個胖子。
周有光一輩子生活坎坷,文革中還被下放到寧夏五七幹校。但他始終保持樂觀。他說,生活要有規律,規律要科學化;要有涵養,不要讓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要能夠「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有一次,他去醫院做檢查,填一個表,在年齡欄寫了97歲,醫生看了他一眼,改成了79歲。他100多歲還出了幾本書,世上沒有幾個人能做到的。周老還非常幽默,幽默不僅需要智慧,也必須有樂觀的心態。有人向他討教長壽秘訣,他微笑著回答:「我哪有什麼秘訣呀,無非是與上帝有那麼一點私交。」他說:「上帝糊塗,把我忘掉了。」2017年1月13日,他剛剛過完112歲的生日,第二天,1月14日,上帝想起了他,召他去了。
2021年12月5日
C. 為何張氏四姐妹老照片:張兆和嫁沈從文,張充和最長壽,個個風華絕代呢
在我國封建社會人們常說“女子無才被便是德”,但是到了民國,隨著民風的日漸開化,才女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而說起民國的才女,合肥張氏四姐妹自然是不能不提的,這四姐妹同父同母,個頂個的長壽,而且嫁的人也都是有頭有臉的大人物,關鍵這四人還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崑曲。
老四張充和
張充和是四姐妹中年齡最小的一個,也是最長壽的一個,她活了101歲。張充和是北大破格招收的學生,她考試時數學得了零分,後來由於生病休學沒能順利畢業。張充和33歲的時候還是單身,三姐夫沈從文介紹她與北大西語系外籍教授傅漢思相識,兩人一年後結婚,婚後沒多久就定居美國。
D. 張氏四姐妹的葉稚珊文章
葉聖陶說: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合肥張家蘇州名門
張家祖先曾有過顯赫的歷史,四姊妹的曾祖父張樹聲,歷任兩廣總督和代理直隸總督,是摧毀太平天國的淮軍第二號人物。張家後人一直以祖上鎮壓過農民起義而很少提起。曾祖父生有九個兒子,祖父張雲端膝下無子,父親張武齡是從五房抱過來的。父親四個月時正好祖父要上任四川川東道台,遂帶上父親和奶媽乘船同去。船日夜行駛在驚濤駭浪中,巨大的聲響傷害了小嬰兒的耳膜,父親從此終生聽力不好。
合肥張家有萬頃良田,在四姊妹父親張武齡的名下每年就有10萬擔租,是典型的大地主家庭。這種衣食無憂的大家子弟中,難免有不少抽鴉片、賭博、娶姨太太的,張武齡卻是一個決然的反叛,他潔身自好,痛恨賭博,從不玩任何紙牌,不吸煙,一生滴酒不沾。他從小嗜書如命,書籍使他接觸了新思想。他覺得久居合肥,自己的子女會受到陳舊積習的沾染影響,遂舉家遷往上海,後又至蘇州,這個山明水秀、民風清嘉的文化古城深深吸引了他和他的全家。合肥張家的這一支從此定居蘇州,並很快成為蘇州城裡的名門。
蘇州張家的名,不因財,不因勢,張武齡(後自己取名冀牖、吉友)受祖父辦洋務的思想影響,但同時又為前輩人受命於朝廷鎮壓過起義軍而心有不安,他發誓不做官,傾其所有的家產致力於辦教育以強國,有人稱他為懺悔型的貴族。
蘇州張家最早置宅於壽寧弄八號。古樸、安靜,是一座具有典型蘇州園林特色的大宅第,以前是一個大官宦人家的宅子,發生過不少悲歡離合的故事,自從張冀牖帶著張家姐弟搬進來,這里便成了他們的樂園。四妹充和從小過繼給了二祖母當孫女(二祖母是李鴻章的親侄女,沒有親生子女),在家的三姊妹就成了花園的主人。靠近書房後牆的花園里有杏樹和棗樹,搖頭晃腦念書的三姊妹聽到屋外杏子落地的啪,啪聲,就都坐立不安起來。好容易捱到老師休息一會兒,三個人搶著往外跑,大大的荷包杏子甜極了,沒吃夠老師回來了,再下課又忙著去搶新掉的,三位小姐的書桌抽屜里常能找到爛杏子。
課余時間,三位小姐有時在花園中文文雅雅地學王羲之臨池洗硯,更多的時候是瘋瘋癲癲爬山、玩水。張家的孩子無論男女都可以自由自在地發展自己的愛好,但同時又家教謹嚴。記得小時家裡來客,小孩子一定要站在客廳一側規規矩矩打招呼,待傭人端著糖果盒子一上來,小孩子馬上安靜的依次退出,不可能有小孩在客人面前鬧著要糖果的事情發生。
據四姊妹的姨祖母講,當年母親被娶進張家的門,掀去蓋頭抬眼一看周圍的人,所有的人都愣住了,---不得了!新娘子太漂亮了,一雙鳳眼,眼梢有一點往上挑,光彩四射,太美了。姨祖母心頭暗想:太露了,留不住,會不長壽的。
果然,母親21歲嫁到張家,36歲就去世了。16年懷了14胎,留下了張家四姊妹五兄弟9個孩子。四姊妹的繼母韋氏又生一子,即有了為人稱道的張家10姊弟。
戲劇人生奼紫嫣紅
---和字輩10姊弟中女孩子名順序為:元和( 字伯元)、允和(仲允)、兆和(叔兆)、充和(季充),六個弟弟分別名為: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寧和。從名字中就可以看出父親對女孩子的鍾愛和期望,不但不沾俗艷的花草氣,而且名和字中都有一股男子的豪爽氣。後來有人說,張家的男孩名字都有寶蓋頭,女孩的名字都有兩條腿,暗寓長大以後都要離開家。他希望自己的女兒能邁開健康有力的雙腿,走向社會。
張家四女六男還有在家的昵稱,女孩子依次是大毛(貓)、二毛(貓)……男孩子則是大狗、二狗……
張家的藏書之多、之雜、之新,在蘇州是有名的。長女元和曾回憶說:父親最喜歡書,記得小時候在上海,父親去四馬路買書,從第一家書店買的書丟在第二家書店,從第二家買的書丟在第三家書店……這樣一家家下去,最後讓男僕再一家家把書撿回來,我們住的飯店的房間中到處堆滿了書。蘇州的鬧市觀前街上,有兩家規模較大的書店,老闆伙計都與張家很熟悉。平時書店進了新書就整捆地送到家裡,逢年逢節由管家結賬。當時蘇州的縉紳富戶不少,但像張冀牖這樣富在藏書、樂在讀書的實在不多。
家裡的藏書孩子們可以自由翻閱,父母從不限制。
張冀牖酷愛崑曲,早早就延請全福班名伶尤彩雲為她們拍曲授藝。大年初二在父親的書房中學戲,幾個小姐自然耐不住性子,吵著要上後花園。父親從不向孩子發脾氣,好言相哄:你們好好學崑曲,以後我替你們做花花衣服上台演戲多好玩!懂事的大姐摁住兩個妹妹坐下來,挺直腰板,兩腿並攏,雙手規規矩矩放在腿上,脖子梗梗地挺著,小眼睛直直地盯著老師,一板三眼,一板三眼---唱---,咦!滿有意思的。
花園中的花廳成了三姊妹的戲台。拿來母親的梳妝盒,敷粉、抹脂、點唇,像模像樣地把母親的絲帕圍在腰間,花團錦簇的三姊妹粉墨登場,看客是父母、老師、奶媽、傭人。不用分工,眼眉間的表情就註定了每個人的角色,元和的端莊,允和的精幹,兆和的頑皮,戲里戲外,從此一生都難有角色的轉換。戲劇人生,人生戲劇,從奼紫嫣紅的花廳開始。
崑曲成了四姊妹終生的愛好,甚至決定和影響了她們的婚姻、事業。
大毛:張元和
四姊妹中大姐元和文靜端莊,典型的大家閨秀。自小組織幾個妹妹在家裡演戲她總是演小姐,在大夏大學讀書時,因她的典雅秀美,被封為當時的大夏皇後。人品出眾、條件優越的大姐追求者不少,但卻沒有一個她中意的,直到30歲了還是驕傲的孤單的公主。最終嫁給了傳字輩名小生顧傳玠。顧傳玠是崑曲小生行當中的全才。無論是在蘇州還是在上海演出,劇場總是坐無隙地、盛況空前,三姊妹在上海讀書時,常是追隨左右的座上客。系出名門的閨秀才女和一個崑曲演員之間的懸殊地位,使來自各方面的輿論給元和造成了不小的精神壓力。這時候,最支持和理解大姐的是二妹允和。在元和姐姐寫信給她傾訴心中隱情時,她不怕天不怕地好大的膽子,竟代行家長職權回信給姐姐:此人是不是一介之玉(?)?如是,嫁他!好一個痛痛快快的辣妹妹。這是一樁轟動的婚姻,當時上海的小報以張元和下嫁顧傳?為題大炒新聞。顧傳?寫信給張允和開玩笑說一朵鮮花插在了牛屎上。他們的婚姻美滿幸福,1948年夫婦雙雙去台灣。1965年,顧傳玠因肝病逝於壯年,後元和定居美國,不但繼續傳習崑曲,還以80多歲的高齡在電影《喜福會》中客串了角色。
二毛:張允和
二姐允和是家中男女孩子加起來頭號的頑皮大王。在娘胎里就不安分,七個月急急來到人間,自稱除了大腦發育得好,其他哪裡都沒有發育健全。人瘦得像韭菜葉子,整日無事闌乾哭得無了無休,是人世間最難養的孩子。人人喜歡一逗就笑的胖乖乖,誰耐煩淚眼婆娑的病苗苗?可沒辦法,仗著體弱多病,從小乾乾(奶媽)疼父母寵,除了天地父母,就是這一腦袋稀疏黃發的二小姐了,誰也惹不起。廚子都不敢煩她,每天雞未叫,睡眼惺忪先一聲苦嘆小二毛哭了,該起床做飯了。到了不哭的年齡,她出落得四肢瘦弱頭腦發達,性格開朗活躍,腿勤、手急、眼快、話多。她說自己的快還沒有快過爸爸,小時候做過實驗,和爸爸同看一本書,一頁沒看完,爸爸卻要翻頁了,我是一目十行,爸爸是一目十二行。
允和12歲前就熟讀了唐詩、宋詞,尤其愛讀司馬遷的《史記》。小小年紀就口口聲聲討厭漢高祖,喜歡項羽,有氣派。一次父親看到小二毛又在書房翻書,便撫著她的頭問:小二毛,你頂喜歡什麼人的詩?允和脫口而出:納蘭性德。父親很奇怪:為什麼喜歡他的?允和振振有辭:他的詩有真感情,動人,文字綺麗。
後來出版的《中國歷代才女詩歌鑒賞辭典》,允和、充和姐妹雙列其中。提及張允和,稱她的詩有風骨、有神韻,情致濃烈,富有生活情趣和哲理;既有女性作者之細膩,又透出一種陽剛氣。
舞台上的允和可沒有這樣風光。算起來那已是80 多年前的事了,開蒙老師剛教會了《百家姓》,大姐元和就組織了她的第一個劇社,第一次當了編劇、導演兼演員。一天,大姨家的表姐來做客,她給每個人安排了角色:
大姐端坐客廳正中唱:趙錢孫李---把門開。
三妹兆和忙開門迎客:周吳鄭王---請進來。
表姐邁四方步進門來:馮陳褚衛---請客坐。
小丫頭允和風風火火:蔣沈韓楊---倒茶來。
一出打泡戲定了終生,她演了一輩子小丫環,自嘲是個丫頭坯子。她們這個小小的姊妹劇社共有四個保留劇目,當家戲是三娘教子,大姐扮得是端坐在椅子上的王春蛾,三妹用紙頭剪成鬍子扮老薛保,允和是挨打的小東人。在探親相罵中,大姐和三妹成了親家,允和一會兒演兒子,一會兒演媳婦,一會兒還要演趕驢子的,最可笑的是還要扮驢子,成了一趕四的全才。在小放牛和小上墳中,她不是沒的可演就是演牛,大姐處處比她們強,在舞台上演了一輩子主角。四妹充和回到張家後,壓軸戲改成了游園驚夢,大姐柳夢梅,四妹杜麗娘,允和自然還是小丫頭。這出戲無論是在樂益還是其他的喜慶場合,逢場必唱,一直到老。允和上大學也是連蹦帶跳的,先後上了中國公學、之江、光華三個大學,最後在光華大學戴的方帽子。
允和嫁給了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經當時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的葉聖陶推薦,很快調到了北京,想盡其所能大幹一番。誰知不到一年,三反五反運動開始了,她被莫名其妙地打成了老虎,嚇壞了。每天除了寫檢查,不吃不喝不睡覺,平白患了齒槽骨萎縮,失落了一口的白玉牙,快嘴的二姐只能未張口先舉起手帕,成了掩口葫蘆。解放後的第一次政治運動她就下了崗,回到上海。這只80多斤重的老虎從此養在家裡,做了46年的家庭婦女。她說:』塞翁失馬』,時間越長我越體會到這是一種幸運,如果我沒有及早下崗,如果』文革』時我還在工作,那我必死無疑,不是自殺就是被整死。1956年,她隨調到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工作的丈夫再一次來到北京,巧的是文字改革委員會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同一個院子,竟是舊地重歸。剛剛散去的委屈一下子重聚心頭,她大哭著對周有光說:我要走,我要回上海!慢郎中周有光輕聲細語好言相勸,她留了下來,在這抬頭低頭都是熟人的院子里,一住25年。又是一次塞翁失馬,在北京,她結識了她一生中最後一位老師,她最尊重的恩師俞平伯。自幼酷愛的崑曲成了她終身的職業,1956年崑曲研習社成立時,俞平伯任社長,張允和被推舉為聯絡組組長。在給各報社寫有關曲社的報道的同時,張允和並非有意地開始了自己的散文創作,過硬的童子功顯現在字里行間,和她的詞作一樣,非同一般。俞平伯先生說她的散文寫得比詩好,尤其是文章的結尾,悠悠不斷的,很有味道。兒子曉平對媽媽說:你的文章很有才華,可以寫下去。允和好笑這好像是父親對兒子說的話,誰知道是兒子對母親的誇獎,好笑!篇什不多的散文,並不引人注目,多數不是為了發表,自己寫著好玩。50年代末,曲會響應號召寫現代戲,演現代戲。張允和挖空心思寫了一出《人民公社好》,其中有一場寫公社的供銷社,樓上有綢緞,樓下有蔥蒜完全是她想像中的供銷社模樣。
三毛:張兆和
三妹兆和忠厚、怕羞,可淘起來像男孩子,因為是第三個女孩子沒有人嬌慣,她也習慣了在做了錯事後老老實實挨罰,不哭也不求饒。處罰決定都是由媽媽作出,大多是罰坐板凳或關在房間里不準出去,若是輪到小二毛(允和)受罰,她會跳起來哭叫,奶媽和保姆都跟著掉眼淚,請求保釋。二姐回憶說:小時候,有一次幾姊妹分蘋果吃,我吃得最快,三兩下吃完,看看三妹,她正小心捧著蘋果,一小口一小口仔細品嘗。我一把搶過她的蘋果,她剛喊了聲』二姐搶---』,我一巴掌打過去,』嚷什麼嚷!』她馬上不做聲了,嘴一癟一癟地要哭。那時候我怎麼那麼不講理呀!三妹和二姐只差一歲,兩人從三四歲起同一天開蒙認方塊字,念人之初。同進樂益又同進蘇州女 人物與回憶1999·6新華文摘145子職業學校,兩人好得像一個人,無話不說。三妹從小對唱文縐縐慢悠悠的崑曲缺乏興趣,尤其不耐煩演規規矩矩的小姐。在《風塵三俠》中,大姐元和演紅佛,兆和演李靖,她坐在龍椅上,雙腳夠不著地,兩腿淘氣地來回盪,一副羞人答答的樣子,好笑極了。兆和對這樣的角色打不起精神來,總是自告奮勇演花木蘭,她頂愛演的是自編的滑稽戲萬能博士、天外來客,臉上畫得亂七八糟上台最開心。她在學校宿舍里也總是出洋相,有時半夜三更一個人在月光下跳舞,有時自言自語說螞蟻是有鼻子的,不然怎麼偷吃我的糖。同屋的同學笑成一團睡不成覺,她卻什麼事也沒有呼呼大睡了。她86歲時在《往事回憶錄之一:我到蘇州來》中寫了這樣幾句:校內有練功的平台和天橋。天橋年代久了,搖搖晃晃的,誰也不敢上去,只有我敢。我還在平台上唱當時的流行歌曲:』賣布!賣布!我有中國布。賣布
!賣布!沒有外國貨……』我還硬著頭皮來來回回走那個搖搖晃晃的天橋,同學們越拍手叫好,我越唱得帶勁。誰知道,樂極生悲,一學期下來,除大姐外,我和二姐都蹲了班!因為我們還同在家一樣,放了學,把書包往台板里一塞就往家裡跑,也不管老師有沒有留下作業要做。怪誰呢?活該!一同在學校瘋玩,又一同哭著留級,真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患難姐妹。
天資聰慧功底不薄的兩姐妹最終還是一同考上了上海的中國公學,二姐這樣說三妹:三妹比我用功,她定定心心在中國公學讀完了大學,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大學收女生是新鮮事,男生對我們女生既愛護又捉狹。他們對女生的特點很清楚,挨個兒為我們起綽號。世傳三妹的綽號』黑鳳』,並不是男生起的,這名字我疑心是沈從文起的。三妹原來男生替她起的綽號叫』黑牡丹』,三妹最討厭這個美綽號。三妹人長得黑,樣子也憨憨的,沒有一點閨秀氣,還偏偏歡喜男裝。那時女人的旗袍下擺是窄的,兆和從來都穿陰丹士林色的大擺袍子。一次要去參加親戚的婚禮,家裡人囑咐她一定要穿一件新衣服,她又要穿藍色的,二姐氣得罵她人家結婚,你穿藍布袍子干什麼?她乖乖地換了。二姐不但管她的穿,連三妹的婚姻大事,也是二姐一個允字定下的。1933年初春,沈從文寫信婉轉請二姐代他向父母求婚,說如果爸爸媽媽同意,求三妹早日打電報通知他,好讓他這個鄉下人喝杯甜酒吧。父親本來就主張兒女婚事自理,一說即成。急性子二姐自己先打了電報,電文只一個字---允,既表示了父母允婚,也算署了名字,這個被人傳為美談的有名的半個字的電報,只有張允和這樣好管閑事的快嘴才女才能想得出、做得出。膽小的三妹不放心,生怕沈從文看不懂,隨後又羞答答悄悄來到電報局,遞上了她的電報稿鄉下人喝杯甜酒吧兆。報務員奇怪今天的兩封電報都像密碼,尤其眼前這封,為什麼還要帶個吧字 ?
要求照規矩改文言,兆和不肯,漲紅了臉懇求半天,才發出了這封同樣有名的電報。二姐三妹在同一年結了婚,沈從文說二姐是三姑六婆中的媒婆,1988年4月,就在他去世前的一個月,張允和去看他,他還用濃重的湖南口音叫二姐妹(媒)---婆。解放後,張兆和先在師大附中教書,後在《人民文學》雜志任編輯,她功底深文筆好,又勤懇敬業,是公認的好編輯。她與沈從文幾十年同甘共苦,經歷了重壓與磨難,她的性格為此有了許多變化,沉靜、寡言,很少有人會相信她原來是那樣的頑皮活躍。
四毛:張充和
小四妹充和從小沒有和三個姐姐在一起,在姐姐們的印象中她總是規規矩矩,從不惹事生非。1934年她報考北京大學,國文考了第一,數學得了零分,經過通融,數學勉強給了幾分,才被北大錄取。不知是受張家活躍不安分的基因影響,還是歸宗後受兩個淘氣姐姐的感染,才貌雙佳的淑女充和也惹出了不少笑話。張家在蘇州九如巷住了很久,姐弟和年齡相仿的親友因有共同的愛好分別結社,四姊妹為首的水社,年幼的幾兄弟結成了九如社。兩社不分男女常在樂益的操場上踢球比賽。弟弟定和回憶說:四姐充和任守門員,像猿猴一樣輕捷。她歡喜紅顏色,尤其喜歡戴紅帽子,在北大讀書時同學們都叫她小紅帽。有一年暑假,她報名到東吳大學游泳館游泳,辦手續要交照片,她拿去一張歪著腦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怪照。人家說這張照片不合格,她說,怎麼不合格?這難道不是兩寸半身照嗎?
充和的婚姻大事沒有煩勞二姐這個媒婆,自作主張嫁給了曾在北大教授拉丁文、德文和西洋文學的美籍德人傅漢思。解放前夕夫婦雙雙赴美定居,在同一所大學任教。
四姊妹都不是在教堂中披的婚紗,但她們都用終生的愛實踐了全世界每一個人都能背出的牧師的那句話無論是富有還是貧窮,無論是健康還是有病……
嘴仗不斷姊妹情長
張家四姊妹同父同母,卻生得個奇怪,兩黑兩白,大姐二姐白,三妹四妹黑。1979年,小四妹出國30多年後第一次回國,都已是白發人的姊妹見面,二姐一聲驚呼:小四黑子,你怎麼還這么黑呀?
一黑一白的大姐四妹在美國,經常見面。一黑一白的二姐三妹在北京,常憶起陳年舊事,嘴仗不斷。腦子好得不得了的二姐把三妹乾的壞事全記在心上,兆和像小孩子一樣申辯就是沒有這個事情!你專門說我的壞話,戳我的蹩腳。
二姐記得,三妹小時做不好女紅,把線疙瘩留在油貼子(那時女人梳頭用的頭油放在一個瓷盒子里,梳頭時用油貼子沾上油再抹到頭發上。女孩子初學女紅都喜歡做油貼子。)正面留下的笑話……以此事為導火索的嘴仗已打了幾十年。
二姐記得,戀愛時節的兩姊妹無話不講,三妹連日記也拿給姐姐看。她健美聰明,追求者不少,其中不乏相當優秀和知名的人。淘氣的丫頭不為所動,居然在日記本上排出frogNo1、frogNo2……(青蛙一號、青蛙二號……)。二姐逗她,沈從文該排到癩蛤蟆13號了吧 ?
二姐記得,在中國公學讀書時,有一天,三妹收到一封薄薄的信,第一句話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忽然愛上了你,是老師沈從文寫的。三妹接著收到了第二封,第三封……信寫得太長、太多,三妹認為老師不應該寫這樣失禮、發瘋的信,告到胡適校長那裡。胡適先生笑笑說:有什麼不好?我和你爸爸是安徽老鄉,是不是讓我跟你爸爸談談你們的事?我知道沈從文頑固地愛你 ! 兆和脫口說出我頑固地不愛他!這些都是當年三妹親口對姐姐講的,如今兩姊妹都有了孫女,她居然都頑固地不承認了。
少年時代的四姊妹曾結成水社,還有社刊《水》,每月一期,發表姊妹兄弟稚嫩的作品。一泓清水浸潤了近70年的歲月,張家的下一代下下一代是否還能分享到《水》的甘甜清醇?
主心骨二姐允和決心恢復《水》,84歲開始學習電腦打字,她不會漢語拼音,發音又是半精(京)半肥(合肥 ) ,硬是一個字一個字查字典在稿上註上音,幸好有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的鼎力相助,她終於從親愛的三個字開始學會了打字。開頭用簡訊練手,無論給誰的信開頭總是親愛的……籌劃了兩年,1995年10月28日,向海內外的張氏家族成員發出了一封約稿信,給五弟的信開頭是最最親愛的小五狗……
1996年2月,《水》的復刊號第一期正式出版,總共印了25份,除了十姊弟或後代外,只給了幾個最親近的朋友。前幾期的組稿、編輯、電腦列印工作都是由張允和承擔的,她自封為主編,封三妹這個老資格的大編輯為副主編。老出版家范用稱此為世界之最,最小的刊物,最老的主編。張允和感覺良好,說自己是三自,即自鳴得意、自得其樂、自命不凡。但二八(88)年華,究竟非復當年,精力不及,以前又沒有做過專職編輯,一些錯漏沒能察覺。嚴謹認真的三妹批評二姐拆爛污,二姐順水推舟,倚老賣老,從第七期起交副主編張兆和主持,她退居二線,可主編的職務不讓,還是那麼霸道,和小時候搶蘋果吃一樣。
四姊妹的父執輩朋友葉聖陶先生曾說過一句話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英才》1999年4月號)
E. 醫生說她活不到五十,最後享年93歲,是什麼原因呢
前言
人壽有限。精力也有限,要從長遠著眼,馬拉松才會跑得好。——傅雷
我們如今的生活條件相當優越,人們的醫療條件也在不斷的提高。現在,人們生病後很快就可以得到治療,不用擔心沒有地方看病。我們科技的發展也讓醫療水平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很多疾病都能夠得到有效的治療。人們的生活環境和醫療都得到了保障,這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們的壽命。在民國時期,人們的醫療水平還比較落後,很多人生病後都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張允和在診斷後被斷定活不到五十歲,回家後她制定了三不原則,最後健康活到了九十多歲。那麼,張允和給自己制定的三不原則究竟是什麼?
「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霞」,人的生命很短暫很快就會結束。張允和患上了心臟病,也意味著生命可能隨時會結束。不過,張允和面對病魔非常的堅強。回到家後,她為自己制定了三個原則,並且全家一起遵守原則。她制定的原則不拿自己的過失責備別人,不拿別人的過失責備自己,不拿自己的過錯懲罰自己。其實,這些原則就是讓人保持一個好的心態。在自己的堅持下,全家人的生活氛圍非常 融洽。美好的生活也讓自己忘記了病痛的存在,她還獲得了長壽,在九十三歲時才與世長辭。
結語
「氣質美如蘭,才華馥比仙」,用這樣的詩句來形容張允和非常的貼切。在民國時期,正是這些獨特的女性存在,也為社會增添了不少色彩。她們是不可替代的,是一個時代發展的標志。張允和的故事也告訴我們,人不管經歷了怎樣的磨難,保持好的心態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張允和制定的三不原則對於我們來說也是值得深思的,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
F. 走進「周百科」,一個讓你受益餘生的「小世界」
「周網路」?是個人名還是一本書?又是出於好奇,我開始了探索「周網路」是什麼的旅程。
有問題,找「度娘」啊!於是,我在「度娘」那得知了關於「周網路」的很多令人嘆為觀止的事!
原來,「周網路」是一個人的名字,而且還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物。或許有很多小夥伴早就知道,那你就盡情的笑話我的後知後覺吧;對於還不知道這個人的小夥伴,就由我來帶你踏上「周網路」的探索之旅吧!
「周網路」
要了解「周網路」的來歷,我們先從沈從文說起。
沈從文,讀過書的人都知道,他是著名作家。也肯定有人八卦過他的妻子,我就是想說說他的妻子——張兆和。張兆和是「張家四姐妹」之一,排老三,還有大姐張元和、二姐張允和、小妹張充和。這個「張家四姐妹」是出了名的「才女」,當時在國內外都是很有名的。其實我主要想說的是二姐張允和,她有什麼特別之處呢?她,就是「周網路」的妻子。那麼,這樣一看,沈從文和這個「周網路」就成了連橋。既然不是外人,那麼就一定會經常在一起說說笑笑,「周網路」這個「綽號」其實就是拜沈從文所賜。
那麼,沈從文為什麼給他起這個綽號呢?因為」周網路「小時候就讀了很讀書,其中有一本讓他終身受益的書叫《不列顛網路全書》。他專門有一書架擺滿了《不列顛網路全書》,共三排,從上至下分別是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周網路」曾在一篇文章中介紹過自己綽號的來歷:
「漢語拼音之父」
被稱為「漢語拼音之父」又是怎麼回事呢?
1954年,因為之前已發表、出版過一些關於拼音和文字改革的論文和書籍,他被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邀請擔任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委員。1955年,他提出普及普通話的兩項標准:全國漢族學校以普通話為校園語言,全國公共活動以普通話為交際媒介,並提出漢語拼音方案三原則:拉丁化、音素化、口語化。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1979年-1982年,他出席國際標准化組織會議,促成國際投票通過漢語拼音方案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准(ISO7098)。之後,他繼續研究以詞語為單位的拼音正詞法,形成《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1988年公布。他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主編《漢語拼音詞彙》 ,成為電腦中文詞庫基礎。
「今年已經111歲」
1月13日是我國「漢語拼音之父」的生日,2016年的他,已經111歲了。這位老人很有趣,他從80歲以後就從頭開始計算年齡了。那麼我想了一下發現,人家現在已經比我多活了一輩子,而且比我大了3歲。
那麼,他的長壽之道是什麼呢?
我在一些文章里看到了關於他長壽秘訣的介紹:
胸襟要開闊
他年輕時身體不好,得過肺結核,患過憂鬱症。他的妻子張允和身體也差。他和張允和結婚的時候,家裡的老媽媽偷偷找了算命先生給他們算命,說這對夫婦只能活三十五歲。他覺得這個說法挺有道理。不能長壽也無所謂,他不避諱生死,對生活總是淡然處之,不為長壽與否而糾結。可他如今已經111歲,妻子張允和也享年93歲。為什麼兩個人身體都不好,卻都很長壽呢?這是因為他們都不生氣,他和張允和結婚七十多年都沒吵過架。兩夫妻完全不吵架也是誇張。他們要吵,但不會高聲謾罵,也不會鬧幾個小時,一般三兩句話就吵完了。這樣吵不傷和氣,所以他們的婚姻生活十分和諧。遇什麼事情都不生氣,這就是他的處世之道。他對名利看得很淡,覺得是身外之物。以前他有失眠症,不容易睡著。後來「文革」時期被下放到農村,失眠症反而治好了,一直到現在都不會再失眠了。
生活要簡單,有規律
他有「三不主義」:一不立遺囑,二不過生日,三不過年節。他覺得麻煩,沒有必要。日常生活越來越簡單,生活需要也越來越少。睡覺、吃飯、看書、寫文章就是他現在的簡單生活。上午下午依舊要喝一杯紅茶。穿衣服也簡單,別人會給他送漂亮衣服,但他卻沒有機會穿。因為他幾乎不出門,偶爾出門要穿,又覺得漂亮衣服穿出來,身上不自在。在生活方面,他還有三個規矩:不亂吃東西,不抽煙,不喝酒。實在想喝酒了,就喝點啤酒。有客人來,他要敬煙,買了很好的煙,都請客人抽,自己不抽。他也從來不在意養生,也從來不知道自己為何能這樣長壽。有次他去醫院做檢查,填一個表,他寫的是97歲。醫生一看他的模樣,覺得他是不是把數字填顛倒了,就把97改成了79。他說自己真的是97歲,醫生大吃一驚,連忙請教他長壽秘訣。他說,你是醫生怎麼問我啊?
多吃素,少吃葷,不吃補品
在這之後,他才開始思考如何才能長壽。他想了想,就總結出來一點:我的生活有規律,不亂吃東西。他說這是以前在上海受到一個醫生的啟發。這個醫生告訴他,大多數人不是餓死而是吃死的,亂吃東西不利於健康。首先,補品不要亂吃。家裡有很多別人送的補品,但他不吃,大部分都轉送給了親友。其次,不要「瞎吃」。在宴席上,很多人看到這么多山珍海味,總是要拚命吃。這樣一來,一是吃得太飽不好消化,二是營養過剩,就會有高血糖、高血脂的問題。所以遇到有人請客,他是能推掉的就推掉,不能推掉的也只是吃一點素菜。他日常的飲食,吃得很清淡。很多葷菜不吃,不吃油煎肉類,主要吃雞蛋、青菜、牛奶、豆腐四樣。但是牛奶和雞蛋都不能多吃,雞蛋一天一個。但是,偶爾也要開開葷。去年他身體不太好,住院一段時間,到了9、10月份才慢慢好轉。這時他想吃烤鴨了。那就吃。那段時間,他吃了三次烤鴨,幾次大閘蟹,還有蔥油海參。對老年人而言,胃口好了就應該多吃。
保持好奇心
111歲了,精力還十分充沛。雖然他因為年齡太大不再做專業方面的研究了,但他對語言學、文字學等新東西產生了興趣。他喜歡閱讀,要看《參考消息》,還要看英文雜志。有了新的見解就寫成文章,也不為名,只是寫著好玩。他覺得讀書和寫作可以讓一個人的大腦興奮,減緩衰老。很多老學者習慣手寫文章,但他是用一台夏普打字機。這台打字機他用了20多年。當初這個打字機的研發,曾從語言學的角度徵求他的意見。打字機生產出來,就送了他一台。打字機在當時還是新玩意,很多人不願意用。但他就喜歡嘗試,他覺得用打字機以後,寫作效率提高很多。現在電腦普及了,他也提倡別人用電腦寫作。
「與愛因斯坦聊過天」
1947年,他在美國的一家銀行工作,同時在普林斯頓大學做訪問。一天,他的朋友、當時也在該校做研究的著名經濟學家何廉對他說,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他現在很空閑,你可以去跟他聊聊。
愛因斯坦早在17歲時就因憎惡軍國主義而放棄了德國國籍,希特勒奪取德國政權(1933年)後,他為了躲避法西斯迫害,接受美國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數學學院的聘請,做終身學者。愛因斯坦自稱:我無法把自己從我的研究工作上撕下來,我已經被物理學抓得牢不可破了。
他見到愛因斯坦那年已68歲,因積極呼籲禁止使用原子彈、謀求世界和諧而成為和藹可親的「崇高老人」。他在《百歲口述》中回憶道:「我的印象就是他的為人非常好,生活也很隨便。我們在銀行界,穿衣服都很講究,他在大學里,大學的風氣跟銀行不一樣,大學教授穿衣服馬馬虎虎的,他穿的衣服還沒有我講究。他沒有一點脾氣和架子,給我的印象非常好。」
回國後他一直沒有提過與愛因斯坦見面的事情。事實上,他是中國為數不多與愛因斯坦面對面說過話的人。他們見過兩次面,聊過兩次天。但有意思的是,這種如此值得炫耀的事情卻被遺忘了50多年,直到晚輩們為他整理百歲華誕的賀冊才被「挖掘」出來。
「小輩們問我,為什麼這么多年都不講愛因斯坦的事情。我忘掉了。」他說,「我們是一般的談話,當時的國際形勢,當時美國發生的情況,隨便講講。為什麼我會把這個事情忘掉呢?因為談話內容沒有特點。這是一個遺憾的事情。他的研究方向跟我不一樣。」
他就是傳奇人物「周有光」
1906年1月13日出生於江蘇常州青果巷,原名周耀平,起先「周有光」是他的筆名,「有光」後來成為他的號。1923年,周有光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主修經濟,語言學。在大學讀書時,周有光積極參加了拉丁化新文字運動。1933年4月30日,與張允和結婚。結婚後夫婦一同前往日本留學。1935年開始從事金融工作,直至1954年轉做語言學相關工作。退休後還在不斷讀書、鑽研和寫書。現在,周有光依然豁達樂觀,依然在閱讀、在思考。據媒體介紹,他在電視新聞上得知巴黎發生恐怖襲擊事件後,就讓保姆喊相熟的編輯來家裡交流看法。晚上精神好的時候,他也會看一點電視劇,比如《羋月傳》、《大秧歌》。
周有光曾滑稽的對前來拜訪他的著名哲學家李澤厚說:「我的天下小得不得了,一間破屋子……」
他無疑成為了我的又一個榜樣,他的這一輩子如此豐腴,別人好幾輩子都比不上他這一輩子有價值。他的一生分了幾個階段:50歲以前是銀行家;50歲到85歲,是語言文字學家,精力都傾注在語言文學領域;85歲以後,是思想家。他就是周有光,一個簡單卻讓世界矚目的傳奇人物!
G. 民國最牛四姐妹:風華絕代,嫁才子名流,人人活過90歲,她們是誰呢
民國時期雖戰亂不斷,卻涌現了一批才子佳人,她們舉手投足間透露著獨特魅力,吸引著不少的男子爭相追求。比如說民國時期安徽的張家四姐妹:老大張元和、老二張允和、老三張兆和、老四張充和。她們性格鮮明,所嫁之人才華橫溢,四人性格不同、壽命卻都過九十,在醫療不發達的年代,這四姐妹究竟是如何做到了長壽呢?
第三:信仰的支撐,她們四姐妹在人間皆有信仰,內心一直支撐她們生活的力量。哪怕生活有很多不公冷漠,四姐妹用獨立保證了自己的物質生活、用強大支撐了自己的精神境界!這或許是她們長壽的最大秘訣!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系刪除!